㈠ 想考南藝關於工業設計的研究生,關於《設計藝術教育大事典》,想了解重點,以及關於考研的事情
(一)設計藝術理論
●設計(Design)
人類創造活動的基本范疇,其領域涉及人類一切有目的的活動,反映著人的自覺意志和經驗技能,與思維、決策、創造等過程有不可分割的關系,「人是按照美的規律創造事物的。」從這一觀點出發,設計的本質特徵可以概括為如下基本層面:
第一,設計是有目的、有預見的行為。在需要從事何種行為之前,就已經具有明確的目的,或者說行為結束時所出現的結果,在行為開始時就已經存在於行為主體的思想之中了。
第二,設計是自覺的、合規律的活動。
第三,設計對實踐的指向性和指導性。雖然設計是設想和計劃,是屬於精神范疇的活動,但是,由於它規定的目的,必然對人的行為產生特定的引導和指揮作用。不指向特定實踐過程的設計,只能是空想。人在有目的地改造客觀世界的復雜過程中總是由許多「設計一實踐一再設計一再實踐」的反復和循環中達到最終目標的。因此。在設計的全過程中,包含著若干由實踐參與的環節。
第四,設計是生產力。
●手工藝設計
主要指農業社會條件下大量存在的手工業行業中的設計活動。在工業社會中仍有部分遺存,但已經不是生產活動的主流。它是靠手工藝人(工匠)以專門技術創造產品的,往往集設計、生產、銷售於一身。其產品除滿足日常生活使用的實用品以外,往往還有一些與巫術、宗教、民俗、禮儀等活動有關的民藝製品。在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時期,手工藝技藝達到了高度發達的水平,在世界上具有獨特的成就。特別是陶瓷藝術設計、絲綢美術設計、傢具設計、服裝設計以及彩燈、年畫、剪紙、玩具、石雕、磚雕、木雕等等,均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表現了獨特的東方美。
●工業設計(Instrial Design) 指工業生產領域內的設計活動。是人類按照美的規律創造產品的活動。它既區別於純藝術作品的創造過程,又區別於手工藝品製作和生產中的設計過程,它是在現代化大工業生產條件下對工業產品進行-創新的社會實踐形態。因此,它是在工業革命之後產生,經過包豪斯時代的發揚,在當今世界普遍興起的一門學科。其目標是要把完善的、美好的、合理的、廉價的工業製成品和經過工業手段創造的生活環境提供給每一個需要它們的人(消費者)。因此工業設計的過程中,包含著技術的、藝術的、生理的、心理的、經濟的、社會的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通過依賴於這些因素而進行的合理規劃,創造出合目的性的工業產品,以達到人一機一環境系統的和諧、舒適、宜人、安全、可靠、經濟、高效的最佳狀態。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工業設計必然反映著其所由產生的特定社會的時代精神、價值觀念和審美趣味。因而它不但建構著人類的工業~社會結構,同時也塑造著人類的文化~心理結構。
●綠色設計
綠色設計又稱環保設計、生態設計,是人類環境保護意識給設計提出的新課題,工業發達國家接受了盲目追求效益,造成人類環境嚴重惡化,威脅人類生存條件的教訓。設計是否合乎環境標准?而不應該單純考慮設計的「實用、功能、經濟」。
綠色設計是與人類生存環境和有限的生存資源密切相關的設計理念,是未來每一個設計師必須深刻考慮的。
●仿生設計
仿生設計是設計與仿生學結合,進行創造和設計的過程。生物界各種豐富多彩的功能,具有極其復雜和精巧的機構,其奇妙程度遠遠超過迄今為止的許多人造的機器,因此在工程科學的進一步發展中,人們需要向生物界尋找啟發和模擬。
從目前的設計發展來看,仿生設計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名稱的模仿:人類在認識和利用生物的同時,一直模仿生物的活動。
2、形態的模仿:從古至今,對生物形態的模仿一直是仿生設計的重要內容。
3、功能與結構的模仿:結構和功能的模仿是仿生設計中最為復雜的高層次部分,因為它要涉及一系列相關的學科,如生物學、解剖學等,但是人類一些偉大設計不乏這樣的傑作。
4、信息傳遞方式的模仿:生物的信息傳遞方式非常復雜,這是仿生設計中難度最高的一種。生物之間的通信是復雜的,通過氣味、聲音、色彩、超聲波、電場、地球磁場等,傳遞防衛、覓食、交配等信息。如果人類在這方面加以研究利用,改變人類通過聽覺、視覺為主的具有某種局限的信息傳遞方式,對人類生產、生活、軍事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設計要素
設計以物為媒介完成物與物、物與人、物與環境的協調關系,因此,這一關系網路中的各種要素,共同構成設計的基本內容。 設計要素的細分內容包括: 廠實用功能功能要素_一認知功能 I象徵功能 L_審美功能 廠形態形式要素_.1色彩 L肌理 廣生產技術技術要素一產品技術 L操作技術 廣效率經濟要素-一價格 l銷售 L-服務
●設計的功能要素
設計的功能要素指設計的實用功能、認知功能、象徵功能和審美功能。
●設計的經濟要素
設計的經濟要素指貫穿於產品設計全過程的經濟內容和效益體系。
在設計的構思和策劃過程中,經濟要素是設計師不可迴避的要素之一。它表現在對其所設計產品的成本計算、市場調查、銷售預測、價格設定等等方面的信息資料和參考。設計師要使設計產品取得成功,必須正確把握這些資料,做到有的放矢。根據這些資料調整自己的思路和方案。
在產品的生產過程中,要加強材料使用、加工環節、能源消耗、工資投入等方面的核算,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努力降低成本,從而降低產品的價格,使之受到消費者的認可而提高市場競爭力。
在產品銷售過程中,設計師也要考慮一切經濟因素的作用。例如產品市場、社會購買力水平、經濟環境與氣候的分析,以及在此基礎上確定的銷售方式、廣告策略、售後服務網路和追蹤調查以獲取反饋信息的渠道等等。強調設計的經濟因素,並不是讓設計師去取代生產者、經營者的職能,而是為了加強設計師的設計價值觀念,具有設計的全過程宏觀把握力和協調力,與生產管理者、經營銷售者共同協作,達到設計產品自身價值的完美體現。
●設計的技術要素
設計的技術要素指設計產品(物)在設計、生產、使用過程中所運用的技術方法和過程。
●設計的形式要素
設計的形式要素指設計產品(物)的外在造型因素,它們一般指形態、色彩、肌理。
●設計思維
就設計的過程而言,設計活動應該是一個系列化的過程,它是「概念設計一設計表現一設計實施一市場反饋一再設計……」循環往復的過程。這種設計的過程化或系列化在設計的計算機時代顯得尤為突出。思維是設計的開始,同時又貫穿著設計過程的始終,設計思維是設計科學的核心問題。
設計思維的特徵就是它在思維過程中,有明顯的辯證邏輯特徵,即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理性與感性、抽象與具象、主體與客體(人與物)之間的對立統一。
第一,設計思維是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的整合。
設計是科學與藝術的結晶,沒計思維在思維的層次上必然包含科學思維與藝術思維兩種思維的特點,或者說是這兩種思維方式的有機結合。
第二,設計思維是一種創造性思維。
創造性思維是一種動態的、理論的、突破式的、變異式的、開放的、多維的主動思維方式。
創造性思維應當具備五個方面的基本特徵:
「獨創性:即通常所說的『獨具慧眼』。不落他人臼巢。能做到這一點常常是由於這種思維活動中具有三種因子:一種是懷疑因子,即敢於對人司空見慣、習以為常或以為完美無缺的事物提出懷疑;一種是抵抗因子,即敢於抵抗傳統勢力的束縛,獨辟蹊徑;第三種是自變因子,即能夠找到自身的不足和錯誤,主動否定自己,不斷前進。
「牽連性:即通常所講的『由此及彼』、『由表及裡「舉一反三』的思維能力。它表現三種方式:一是縱向牽連,即就某種現象刨根問底,層層滲入地推進;二是逆向牽連,即從一種現象想到它的反面,或依相反方法去做;三是橫向牽連,即從一種現象想到與之相似或相關的其它方面,即所謂的『比葫蘆畫瓢』。
「多向性:就是善於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它包含四種心理機制:散發機制,即面對一項課題,多作設想,多提問題,多作答案,以供選擇;換元機制,即變換答案中所有諸元素的某一個或某幾個元素.產生新的思路;轉向機制,指當一個思想受阻時,轉向另一個方向再走;創優機制,善於從多種答案中尋找最優答案。
「躍進性:即加大思維或推理活動的跨度,把原來按部就班的層層推理,大膽地跨躍前進,或在思維轉換中,加大轉換跨度。
「綜合性:即對諸方面因索進行綜合的思維過程。它包括三方面能力:雜交能力,即將已有的知識互相滲透,形成新的因子;統攝能力,即將大量數據、事實、概念加以概括整理,形成系統;辯證分析能力,即分析獨特性,掌握事物的特殊規律。」
第三,設計思維的本質問題是解決好「人與物」之間關系的問題。
西方哲學中有句名言:「人是萬物的尺度」,這包含人的心理尺度和生理尺度兩部分。設計中忽視這兩種尺度或其中之一,都是不辯證的。現代主義追求的「理性」、「形式服從功能」的設計觀念,是重人的生理尺度,忽視人的心理尺度的表現。馬克思說:「動物只能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建造,而人卻得按照任何物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並且懂得怎樣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到對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創造」。這也揭示了設計中人的能動性和創造性。動物按照「所屬那個種的尺度」進行「設計」,只是它自身本能的驅使,缺乏變異與創造。而人的「任何一種尺度」是指包括人及人以外的各種尺度。有人形象地指出,人可以給自己設計各種大小、樣式、風格的建築,同時也能給各種動物建造各種棚圈。
設計思維中的「人與物」之間的關系就是要處理好馬克思所說的「兩個尺度」的問題,即「人的尺度」和「物種尺度」。人是設計思維的主體,他的審美趨向,設計因素的綜合考慮,是把握「人與物」關系的關鍵。「物種尺度」是人或物的固有尺度,或許我們可以稱之為「生理尺度」。在設計時,要考慮「物」(產品)與「物種」(產品使用者)之間的比例關系。 設計思維的辯證邏輯,最終指向設計思維的創造性特徵,設計思維是一種創造性思維。設計思維設計藉助創造性想像和形象思維,但又並非「非具象」的胡思亂想,它受到設計目的、設計條件,如工藝、技術、環境等因素的影響。設計思維是設計科學的核心問題。
●設計方法
所謂設計方法,概括地說,就是解決問題的工具。工業設計是建立在人文、社會、自然、信息科學基礎上的綜合性邊緣學科,其方法是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而逐漸發展和完善的。從工業革命之前的「設計~生產~消費」一體的簡單的設計方法,到工業革命被「需求~設計~生產~消費~市場信息反饋~再設計」的復雜過程取代;進入信息社會,信息技術列『設計產業的沖擊使設計方法產生了新的變化。
設計方法一般包括計劃、調查、分析、構思、表達、評價等手法的掌握和運用。計劃,是從長遠的觀點出發,全面規劃產品設計;調查,包括市場的調查和現存問題的研究,分析和對設計目標進行論證;構思,即構想,形成設計概念模型;表達,將設計構思文字化、圖形化和模型化(實物模型和計算機模型);評價,對設計方案的評估、檢查、比較和批評。
下面是幾種典型的設計方法:
1.克里斯德•瓊斯的方法
2.L.B.阿嘉的方法
3。哈洛爾特•皮爾的方法
●設計原則
設計過程中設計師所應遵守的原則。設計原則是經過大量設計實踐證明的、具有普遍意義的基本規律。它是對設計實踐的理論性總結和升華,從而指導著設計的實踐,並接受設計實踐的檢驗。從設計的構成要素:功能、技術、審美、經濟四方面出發,設計的一般原則也包括:
功效原則經過設計的製品必須比未曾經過設計師設計加工的東西具有更高的功效,包括功能的擴展、效率的提高、能源的節約、成本的降低等等。
機制原則經過設計的製品必須比未曾經過設計師設計加工的東西更符合人的體能、力學機制,以更小的力做更大的功。
選材原則根據設計產品的功能目標和審美目標,選擇最適當的材料,以勝任其用途和競爭的需要。
構造原則在設計中逐步刪除不必要的部分,達到結構合理、銜接恰當。精簡、便捷、優質、合理。
美形原則具有符合時代審美觀念要求,針對消費者群的個性審美愛好的外觀形態、色彩、肌理等視覺整體形象。
歸納以上原則,設計師應當遵守的信條是使用方便、結構精巧、材料適宜、技術精良、造型美觀。
●設計符號
●設計風格
●設計靈感
●設計管理
●設計組織
●設計合同
●設計機構
●設計程序
●設計教育
●設計與文化
●設計與生活
●設計與社會
●設計與科學技術
●設計與傳統
●設計與企業
●設計與市場
●設計與藝術
●設計與環境
●設計與材料
●裝潢設計
●包裝設計(Paclkage design)
●廣告設計
●CI設計
●環境設計(Environment Design)
●建築設計
●室內設計(Interior design)
●服裝設計
●纖維織物設計
●產品造型設計
●產品附加價值
產品附加價值的實現有多種途徑,一般來說包括:
①技術含量高的產品,如採用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開發的產品;
②合乎市場動態發展,滿足市場消費
時尚和消費心理的產品;
③與名人、名地、名牌相關的產品:
④有很好的企業形象,在消費者心裡有很好認知度的企業生產的產品:
⑤設計較好的產品;
⑥傳統技術與現代生活相結合的產品;
⑦對初級產品進行深加工,減少初級材料、產品流入市場:
⑧環保產品等。
●產品的實用功能
●產品的審美功能
●產品的認知功能
●產品的形式美
●產品的藝術美
●產品的物理尺度
●產品的心理尺度
(二)設計思想文獻
●《墨子》
●《管子》
●《韓非子》
●《老子》
●《考工記》
●《荀子》
●《梓人傳》
●《齊民要術》
●《梓人遺制》
●《古玉圖譜》
●《清式營造則例》
●《木經》
●《天工開物》
●《魯班經》
一本民間匠師的業務用書。明代午榮編,原名《工師雕靳正式魯班木經匠家鏡》或《魯班經匠家鏡》。全書有圖一卷、文三卷,主要介紹行邦的規矩、制度及儀式,建造房舍的工序和常用建築的構架形式、名稱,一些建築的成組布局形式和名稱;選擇吉日的方法;說明魯班真尺的運用;記錄常用傢具、農具的基本尺度和式樣等。《魯班經》對技術知識的介紹比較籠統,但從書中可以了解古代民間匠師的業務職責和范圍,民間建築的施工工序,一般建造時間、方位等等。它所介紹的形式、做法,在東南沿海各省的民間建築中,至今仍可看到某些痕跡;所介紹的傢具,很多也可以在這些地方見到,其中記述關於魯班真尺的運用方法,民間工匠仍在遵循使用。
●《營造法式》
中國現存時代最早,內容最豐富、最完整的建築學著作。
●《夢溪筆談》
北宋科學家、政治家沈括所著的一部筆記體總集,被我國當代權威學者列為中國四大古典實用網路巨著之一(另有《齊民要術》、《天工開物》、《神農本草經》)。
●《髹飾錄》
中國歷史上唯一流存的髹漆專著(南唐曾有《漆經》,但已失傳)。
●《農政全書》
中國古代農業科學專著。明徐光啟(1562~1633)撰。徐光啟,字子先,號玄扈。上海人。明代著名學者、科學家。1604年中進士。1632年任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後兼文淵閣大學士。他科學研究范圍廣泛,以農學和天文學最為突出。
●《農書》
●《鹽鐵論》
●《長物志》
●《園冶》
●《閑情偶寄•居室部、器玩部》
●《陶說》
●《營造法原》
●清工部《工程做法》
●《應縣木塔》
●《雪宦綉譜》
●《理想國》
●《建築十書》(De architectura)
●《建築四書》
●《論建築》
●《詩學》
●《1844年經濟學一哲學手稿》
●《沒有地址的信》
●《藝術與社會生活》
●《包豪斯宣言》
●《走向新建築》
●《關於人為事物的科學》
●《事物的起源》
●《科學史》
●《藝術與工業》
●《二十世紀建築的形式與功能》
●《產品•形態•歷史》
(三)設計藝術史
●選擇與早期設計
●偶然與早期設計
●採集經濟與早期設計
●狩獵經濟與早期設計
●自意識
●洞穴壁畫
●原始巫術
●岩畫
●圖騰(totem)
●器物藝術
●模仿與設計
●穴居
●巨石建築
●風籬
●砍砸器
●刮削器
人類早期石器工具。是舊石器時代應用比較普遍的石器,選用石英、水晶和火石等石料,經過第二次加工,把石片的邊緣打製成平刃、凸刃、凹刃、多邊形刃,或者把圓形石片周圍都加工成刃。我國境內的丁村石器、歐洲勒瓦類哇(Levalloisian)文化期的石片石器,都以此類居多。這類器一般比砍砸器小,是像刀子一樣用來刮削木頭或罟皮的。
●尖狀器
人類早期石器工具。是舊石器時代各類工中製作最精緻的一種。製作時,把石英燧石質的石片加工出尖和刃來,其中兩刃一尖的形制最為多見。我國境內常見的三棱器、歐洲典型的莫斯特尖狀器就屬此類。一些考古學家認為它們不是作為鑽錐之用,而主要用來剝割獸類的皮肉。
●手斧
舊石器時代初期的工具。沿石核兩側邊緣交互打擊成為一端尖銳,一端鈍厚的扁形器,原始人類用以挖掘和砍斫。
●打制石器
舊石器時代人類製造的工具。指利用石塊打成的石核或打下的石片,加工成一定形狀的石器。種類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狀器等。是舊石器時代的主要工具,直到新石器時代還大量使用。
●磨製石器
新石器時代人類製造的工具。指表面磨光的石器。先將石材打成或琢成適當形狀,然後在砥石上研磨加工而成。種類很多,常見的有斧、錛、鑿、刀、鐮、鏃等。中石器時代開始出現局部磨光的石器,新石器時代廣泛使用通體磨光石器,到銅器時代仍繼續使用。
●獨木舟
用一根挖空的木頭做成的船,外形呈流線型。它起源於原始時代,是人類自己設計建造的最古老的船隻之一。一般船身較短小,但最長者可達30米,現在一些地區仍在使用。
●弩弓
古代兵器,一種利用機械力量射箭的弓。由弩機(最初為木製)和橫向固定在弩機上的短弓組成。一般弩機,四周有「郭」,「郭」中有「牙」,可鉤住弓弦,「郭」上有「望山」作為瞄準器,「牙」下連接有「懸刀」作為扳機。發射時,把「懸刀」一扳,「牙」就縮下,「牙」所鉤住的弦就彈出,有力地把矢射出。創始於戰國時期,其後不斷有所改進。
●魯班
春秋時期建築家,相傳他生於魯定公三年(公元前507年)。姓公輸,名般,魯國人,般與班同音,後人稱「魯班」。他多才多藝,在建築、木工、器械等方面有大量發明創造。如建築用的曲尺、刨、鑽、鏟;軍事用的雲梯、鉤強等。還擅長雕刻藝術,傳說他曾削竹木做成鵲,可以借風力在天上飛三天三夜不落下來。自春秋以來,我國古代歷代的建築工匠都尊其為「祖師」。
●魯班真尺
古代木工用來度量門窗的尺,有的地方稱「門官尺」。它的使用,間接地促進門窗尺寸的規格化。此尺長一尺四寸四分,均分為「八寸」,每「寸」分五格,每寸和每格都分別用紅字或黑字寫出是相名和表示吉凶的詞,木工在決定門窗尺寸時,依房屋的用途,選取合宜的紅字,使門窗尺寸的尾數落在紅字上,以求吉利。
●古代埃及文明與設計
一、建築與城市設計
二、車、船與器具設計
三、陶瓷和玻璃
四、金屬和玉石
●金字塔
●卡爾納克神廟
●古代埃及墓室壁畫
●圖坦卡門墓
●古代兩河流域的設計
●銅器
●陶器
●漆器
●瓷器
●鐵器
●紙
●印刷術
●凸版印刷
●凹版印刷
●平版印刷
●孔版印刷
●木版水印
●絲網印
●唐三彩
●明式傢具
●清式傢具
●古代美洲文明與設計
(一)阿茲特克文化
(二)瑪雅文化
●古代歐洲文明與設計
●愛琴文明與設計
●維西尼亞風格陶器
●馬卡瑞斯風格陶器
●邁錫尼黃金面具
●古希臘文明與設計
●古羅馬文明與設計
●黑繪式陶瓶
●紅繪式陶瓶
●帕提農神廟(Parthenon)
英國人埃爾金勛爵將大部分存留的雕刻移去,1816年售與倫敦不列顛博物館。其餘的雕刻現分藏在羅浮宮博物館、哥本哈根等處,但仍有不少留在雅典。
●雅典衛城(Acropolis.Athens)
●伊瑞克先神廟(Erechtheion)
●柏拉圖(Plato,公元前428-公元前348)
●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公元前322)
.................................
紙短話長
想要原稿,告訴您郵箱可以發給您!
㈡ 請問明式傢具中都有哪些構件,如牙頭、牙條、棖子等,最好能有圖片作對應說明。
硬木傢具的結構部件:
面板
柬腰
托腮
牙板
棖
矮老和卡子花
腿式
足
托泥
搭腦
關於結版構部件的圖片網上不權太好找,建議買書閱讀。
上文的結構部件名稱出自《明清傢具式樣識別圖鑒》部分目錄。
若有古物需要鑒定,本人可以現場為你介紹部件名稱、鑒別木質、風格、年代等無償服務!估價、辨偽暫不受理,因為本人尚未取得這方面資質,僅給予參考意見。望諒解!
㈢ 誰能告訴我椅子的演變歷史。。。
人體工學辦公椅在現代社會已經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座椅伴隨著人類的產生而產生,主要功能從最初的休息功能,演變為書寫功能,再到如今的電腦操作功能,前後經歷了約5000年的漫長的發展歷史,那麼最初的座椅是什麼樣子呢?歷史上又出現過什麼有趣的座椅?座椅又是如何逐漸演化成現在的樣子呢?小編與您一起回顧座椅的發展演變史。
圖11:達寶利人機工程學升降電腦桌
創新無止境,辦公椅的發展仍然會持續下去,變得越來越完善和舒適。但是對於人們的身體健康而言,光靠座椅是解決不了的,針對主流的電腦辦公方式,還需要人機工程學升降桌、顯示器支架、手肋托、腳踏等一系列辦公傢具的共同配合才能夠實現。
㈣ 明清傢具鑒賞 明清傢具圖片
明清傢具就是明清時代的傢具吧,現代這個發達的社會,想要擁有明清時代的傢具是很容易的。那麼,讓我們從下面幾個方面來對清明傢具鑒賞另附有清明傢具圖片。
中國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由席地而坐到以居榻為中心,以後又進人到垂足而坐的生活方式。中國古代的傢具,在不斷的演進中呈現出了各種不同的歷史面貌。尤其是經過唐宋時代的變化,到明清兩代,很快地發展到了它的歷史高峰。明清傢具漸漸地成為蜚聲中外的藝術瑰寶,折射出了舉世無雙的藝術光輝和獨特的文化魅力。
明式傢具
明代是中國古典傢具發展的黃金時期.明式傢具多採用硬木,以黃花梨,紫檀木最為常見.結構採用小結構拼接,使用榫卯,造型上注重功能的合理性與多樣性,既要符合人的生理特點,又富貴典雅,是藝術與實用的結合,明式傢具極少漆,也沒有過多的裝飾,突出木色紋理,體現材質美,形成清新雅緻,明快簡約的風格。明式傢具質朴簡潔、豪放規整,清代傢具工藝精湛、雍容典雅。明式傢具以黃花梨木為主,極少使用其他木材。而黃花梨木傢具,又以桌椅、櫥櫃較多,沒有鑲嵌和雕鏤,只有極少雕刻。明末清初由於黃花梨木匱乏而改用紫檀木加工製作。紫檀木傢具大件甚少,木材寬一般不過八寸,木材材質好,雕刻的較少,不做鑲嵌。據行家介紹,紫檀木木種就有十幾種,根據不同的材質,其價格差別較大,最昂貴的為金星紫檀。
清代傢具
清代傢具與明代傢具不同,大體來說明式簡約,清代繁瑣;明式的造型取勝,清式裝飾見長。清中期以後逐漸使用雞翅木、酸枝木、鐵力木、花梨木等,而新傢具大多是用酸枝木和紅木作材料。酸枝木傢具,大件較多,雕刻花樣多,嵌玉和牙、石、木、螺、景泰藍等。花梨木傢具也多雕刻、多鑲嵌,並且近代產品多。明及清前期的傢具式樣紛呈,常有變化。明朝在造型上設計出了圈椅、四齣頭官帽椅、圓角櫃、大畫案等。清朝在延續了明傢具風格的基礎上,又設計出了特有的傢具,如紅木福壽如意太師椅、炫琴案、紫檀圓凳、釘綉墩等傢具。
明代傢具的特點
明代傢具的風格特點,細細分析有以下四點:
1.造型簡練、以線為主
嚴格的比例關系是傢具造型的基礎。明代傢具的局部與局部的比例、裝飾與整體形態的比例,都極為勻稱而協調。其各個部件的線條,均呈挺拔秀麗之勢。剛柔相濟,線條挺而不僵,柔而不弱,表現出簡練、質朴、典雅、大方之美。
2.結構嚴謹、作工精細
明代傢具的卯榫結構,極富有科學性。不用釘子少用膠,不受自然條件的潮濕或乾燥的影響,製作上採用攢邊等作法。在跨度較大的局部之間,鑲以牙板、牙條、券口、圈口、矮老、霸王棖、羅鍋棖、卡子花等等,既美觀,又加強了牢固性。明代傢具的結構設計,是科學和藝術的極好結合。
3.裝飾適度、繁簡相宜
明代傢具的裝飾手法,可以說是多種多樣的,雕、鏤、嵌、描,都為所用。裝飾用材也很廣泛,琺琅、螺甸、竹、牙、玉、石等等,樣樣不拒。但是,決不貪多堆砌,也不曲意雕琢,而是根據整體要求,作恰如其分的局部裝飾。如椅子背板上,作小面積的透雕或鑲嵌,在桌案的局部,施以矮老或卡子花等。雖然已經施以裝飾,但是整體看,仍不失樸素與清秀的本色;可謂適宜得體、錦上添花。明式傢具紋飾題材最突出的特點是大量採用帶有吉祥寓意的母題,如方勝、盤長、萬字、如意、雲頭、龜背、曲尺、連環等紋,與清式傢具相比,明式傢具紋飾題材的寓意大都比較雅逸,更增強了明式傢具的高雅氣質。
4.木材堅硬、紋理優美
明代傢具的木材紋理,自然優美,呈現出羽毛獸面等膝隴形象,令人有不盡的遐想。充分利用木材的紋理優勢,發揮硬木材料本身的自然美,這是明代硬木傢具的又一突出特點。明代硬木傢具用材,多數為黃花梨、紫檀等。這些高級硬木,都具有色調和紋理的自然美。工匠們在製作時,除了精工細作而外,同時不加漆飾,不作大面積裝飾,充分發揮、充分利用木材本身的色調、紋理的特長,形成為自己特有的審美趣味,形成為自己的獨特風格。
清代傢具的特點
清代傢具,從發展歷史看,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清初至康熙初,這階段不論是工藝水平、還是工匠的技藝,都還是明代的繼續。
所以,這時期的傢具造型、裝飾等,還是明代傢具的延續。造型上不似中期那麼渾厚、凝重,裝飾上不似中期那麼繁縟富麗,用材也不似中期那麼寬綽。而且,清初紫檀木尚不短缺,大部分傢具還是用紫檀木製造。中期以後,紫檀漸少,多以紅木代替了。清初期,由於為時不長,特點不明顯,沒有留下更多的傳世之作,這時期還是處於對前代的繼承期,傢具風格可以稱為明式。
第二階段是康熙至嘉慶。
這段時間是清代社會政治的穩定期,社會經濟的發達期,是歷史上公認的「清盛世」時期。這個階段的傢具也隨著社會發展、人民需要和科技的進步而興旺發達。到了清朝黃金時代的乾隆時期,傢具生產達到了高峰。這些傢具材質優良,作工細膩,尤以裝飾見長,充分展示了盛世的國勢與民風。這些盛世傢具風格,與前代截然不同,代表著清代的主流,被後世稱為「清式風格」。
清式傢具的風格,概括來說有如下兩點:
1.造型上渾厚、莊重
從雍正年開始,傢具新品種、新結構、新裝飾不斷涌現,如折疊式書桌、炕格、炕書架等。在裝飾上也有新的創意,如黑光漆面嵌螺鈿、婆羅漆面、掐絲琺琅等。另外用福字、壽字、流雲等描畫在束腰上,也是雍正時的一種新手法。這時期的傢具一改前代的挺秀,而為渾厚和莊重。突出為用料寬綽,尺寸加大,體態豐碩。清代大師椅的造型,最能體現清式風格特點。它座面加大,後背飽滿,腿子粗壯。整體造型像寶座一樣的雄偉、莊重。
2.裝飾上求多、求滿、富貴、華麗
清中期傢具特點突出,成為「清式傢具」的代表作。清式傢具以雕繪滿眼絢爛華麗見長,其紋飾圖案也相應地體現著這種美學風格。清代傢具紋飾圖案的題材在明代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拓寬,植物、動物、風景、人物無所不有,十分豐富。清式傢具的裝飾,求多、求滿、求富貴、求華麗。多種材料並用,多種工藝結合。甚而在一件傢具上,也用多種手段和多種材料。雕、嵌、描金兼取,螺甸、木石並用。此時傢具,常見通體裝飾,沒有空白,達到空前的富麗和輝煌。吉祥圖案在這一時期亦非常流行,但這一時期所流行的圖案大都以貼近老百姓的生活為目的,與明式傢具的陽春白雪相比,顯得有些世俗化。晚清的傢具裝飾花紋多以各類物品的名稱拼湊成吉祥語,如「鹿鶴同春」、「年年有餘」「早生貴子」等,宮廷貴族的傢具則多用「祥雲捧日」、「雙龍戲珠」、「洪福齊天」等等。明末清初之際,西方文化藝術逐漸傳入中國,雍正以後,仿西洋紋樣的風氣大盛,特別是清代廣式傢具,出現了中西結合式傢具,即以中國傳統做法製成器,而雕刻西式紋樣,通常是一種形似牡丹的花紋,這種花紋出現的年代要相對晚些。
清代工匠崇尚在一件傢具上同時採用幾種工藝手法,如雕刻加鑲嵌,彩繪加貼金、包銅或琺琅等,材料的運用也趨多樣,常見的有傢具上加玉、牙、藤、瓷等等。處理手法比起明代更趨多樣化、復雜化。如這一時期出現的紫檀嵌瓷扶手椅、玻璃香幾、嵌玉璧插屏、掐絲琺琅寶座等都是清代特有的傢具裝飾技法。
第三階段是道光以後至清末。
至同治、光緒時,社會經濟每況愈下。同時,由於外國資本主義經濟、文化、以及教會的輸入,使得中國原本是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發生了變化,外來文化也隨之滲入中國領土。這時期的傢具風格,也不例外的受到影響,有所變化。造型上接受了法國建築和法國傢具上的洛可可影響。追求女性的曲線美,過多裝飾。木材不求高貴,作工也比較粗糙。
明清傢具鑒賞:材質
中國明清傢具的製作材料,多採用極為名貴的紫檀、黃花梨、雞翅木、鐵力木等製作,明代傢具主要以黃花梨為代表,清代傢具主要以紫檀為代表。這些木材在比重、色澤、紋理等方面有其特有的物理性質。
明清傢具鑒賞:工藝
中國明清傢具的工藝包括木材乾燥工藝、打樣工藝、打坯工藝、雕刻工藝、打磨工藝、上蠟和髹漆工藝。雕刻是明清傢具的重要裝飾手段,明清傢具的雕刻,特別講究細部的精緻性。明清傢具的製作中,有「三分做工,七分打磨」的說法。有的紫檀傢具甚至是用竹片一點一點刮磨出來的。明清傢具的髹漆工藝是「揩漆」,首先對傢具進行打磨,以體現木材的天然紋理,然後用天然漆髹。所以,傳世的優秀明清傢具,一般都是「材美工巧」的完美結合,具有深邃的人文內涵,經得起細觀慢品。
明清傢具鑒賞:造型
明代傢具的造型樸素、大方、流暢、舒適。清代傢具沉穆、莊重、華麗、富貴。但總的來講它們都有合理的比例、優美的線條、人性化的設計。比如整體的長、寬、高,整體與局部的權衡比例,線條的應用,曲線的流轉等方面的處理都能從視覺上給人以美的感受。並且中國明清傢具由於文人和皇室的參與,在造型上柔和了「佛、道、儒」的思想。空與空、空與實、方與圓的對比、穿插,點線面的搭配等等都無不透露出豐富的思想內涵。
明清傢具鑒賞:韻味
明代傢具承載著濃厚的文人情趣與風格,清代傢具傳承了皇家風范的宮廷文化。明清深遠的歷史文化賦予了明清傢具的獨特韻味。如,清代傢具的吉祥圖案中,就強烈地體現著「九五之尊」的皇家風范。「龍」的圖案更是宮廷紅木文化的典範。明清傢具傳承了中國古典傢具的文化韻味,共同組成了「紅色收藏」的國粹精華。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介紹的清明傢具鑒賞,希望能夠幫助到您。更多關於明清傢具的相關資訊,請繼續關注土巴兔學裝修。
㈤ 書案圖片、畫案圖片,書案、畫案的形制有哪些特點
書案書案是放在書房中使用的平頭案,多為明式傢具,採用案式結構,不設抽屜,只是面板比一般案寬一些,以便於書寫作畫。由於清式傢具中已有書桌,書案很少,因此,書案是較典型的明式傢具。畫案畫案是一種案面為長方形的平頭案,因用於寫字作畫,不做飛角,不設抽屜,案面較寬,呈長方形,與桌面相似。
㈥ 求明式傢具cad三視圖!急用呀~謝謝了喲~
㈦ 如何辨別真假黃花梨圖
1、黃花梨的香味:
海南黃花梨都具有降香黃檀這個樹種獨特的香味。然而,大家能接觸到的海黃香味卻有許多的「變味」,有的甚至是臭味。這就要求大家走出光靠「味道辨別」海黃的誤區。
海黃的香味並不像沉香那樣濃密而且香味持久,只有新切面或者封嚴的杯子、罐子才好聞到;一旦新切面暴露在空氣中,不久香味就慢慢淡去,直到刮開新的表面就又會散發出來。
因此,不要以為你的寶貝聞不到香味了,就開始懷疑它不是真正的海黃。 此外,即便在雨天或者潮濕的天氣,海黃也會散發出悠悠降香。當然,也有千年難遇的老料,這樣的老料做出來的寶貝,哪怕上蠟也難以封住它的香味,而且非常醇香。
2、黃花梨的花紋:
海黃除了香味能讓人上癮,就是花紋也能令人陶醉。海黃的花紋有千奇百怪的「鬼臉」,有密密麻麻的「鬼眼」,也有像「虎皮」一樣的紋路。新玩家往往憑這些概念來判斷海黃的真假與好壞。
其實,海黃的花紋、紋路、線條有許多種形式,不是所有的海黃都有「鬼臉」和「鬼眼」。 海黃的花紋有粗有細,但都很清晰,不顯亂,有流線的,有彎曲的,甚至有直的;
以黑線花紋居多,偶爾也能見到深褐色或紅線花紋,多為海南東部黃梨;細花紋的材質顏色往往色差不大,粗花紋的花紋顏色跟材質顏色色差明顯,整體顏色又非常好看,多為海南西部油梨。
這里要提醒大家的是,並不是所有的海黃都有漂亮的花紋,許多老料大料,老料的邊腳料做出來的東西就沒有什麼花紋,卻又很值錢。
3、黃花梨的材質:
談黃花梨就不得不說到它的材質,以材質花紋來區分海南黃花梨本身就有無數種,沒有任何兩件相同的器物是相同材質花紋的。
材質也是海黃跟越黃較大的區別,大家所能接觸到的絕大部分的海南黃花梨材質表面都能比較容易打磨出熒光,掃臘後什麼熒光感,半透明琥珀質感,溫潤如玉感都出來了,而少數長期泡水的海黃根料或桿料會出現像越南黃花梨一樣的材質表面,光打磨不上臘反而要好看的多。
海黃打磨後,表面毛孔較少,甚至沒有,反光感很強;越黃就毛孔較粗,看起來材質有些疏鬆,感覺吸光,上臘後二者對比就更加明顯。
海南黃花梨氣干密度為0.82-0.94/cm³,僅有少數重的料或成品入水即沉,多數都會有點浮出水面,所以,不沉水就不是好料這樣理解也是錯誤的。
黃花梨又分為東部的黃梨(顏色發黃)和西部的油梨(紅、紫、黑三種顏色都有),東部的黃梨相對西部的油梨來說,材質要輕,做為古時進貢皇家的木料,最為出名的形容就是熒光感強,半透明質感透露出屢屢金絲。
(7)明式傢具圖譜擴展閱讀:
主要價值:木性極為穩定
黃花梨木的木性極為穩定,不管寒暑都不變形、不開裂、不彎曲,有一定的韌性,適合作各種異形傢具,如三彎腿,其彎曲度很大,惟黃花梨木才能製作,其他木材較難勝任。
黃花梨的主要產地是海南島,自然資源已近枯竭,已無天然林,如今海南、兩廣甚至福建,均有不少人工林,但是黃花梨雖然生長速度快,但是能用於家居器具製作使用的心材的成長相當緩慢,十年內的樹幾乎看不到有心材,隨著樹木的生長,心材慢慢變大,要到能做器具的樹,基本上要4、50年以上。
㈧ 緬甸雞翅木與非洲雞翅木圖片
雞翅木:分布於全球亞熱帶地區,主要產地東南亞和南美,因為有類似「雞翅」的紋理而得名。紋理交錯、不清晰,顏色突兀,木材本無香氣,生長年輪不明顯。
文中有關的木材名稱: 非洲雞翅木 中文名:非洲崖豆木 學名:Millettia Laurentii 商品名:Wenge 緬甸雞翅木 中文名:白花崖豆木 學名:Millettia Leucantha 商品名:Thinwin 鐵刀木 中文名:鐵刀木 學名:Cassia siamea 商品名:Siamese senna 相思木 中文名:紅豆樹 學名:Ormosia hosiei 鐵力木 中文名:鐵力木 學名:Mesua ferrea 商品名:Penaga
傢具用材。產廣東瓊州島,干多結癭,白質黑章,紋如雞翅,故又名「雞翅木」。子為紅豆,可作首飾,因而兼有「相思木」之名。參閱清屈大均《廣東新語·語木·海南文木》。鸂鶒木也寫作「杞梓木」。
雞翅木花紋 雞翅木即「鸂鶒木」,又寫作「杞梓木」,是木材心材的弦切面上有雞翅(「V」字形)花紋的一類紅木。雞翅木以顯著、獨特的紋理著稱,歷來深受文人雅士和廣大消費者喜愛。雞翅木很容易與其他紅木種類區分,但實際市場上雞翅木卻是優劣混雜、真偽難辨。古舊傢具有老雞翅木、新雞翅木、相思木之稱,紅木傢具又有緬甸雞翅木、非洲雞翅木之分,我們怎麼來分辨呢? 古舊傢具市場上雞翅木有新老之分。王世襄先生將其分為:老雞翅木「肌理緻密,紫褐色深淺相間成紋,尤其是縱切而微斜的剖面,纖細浮動,予人羽毛璀璨閃耀的感覺。」新雞翅木「木質粗糙,紫黑相間,紋理往往渾濁不清,僵直無旋轉之勢,而且木絲有時容易翹裂起茬。」
緬甸雞翅木原木 其實雞翅木的新老之稱,是為了迎合人們好古的心理,材優者名為「老雞翅木」,粗劣者為「新雞翅木」。(明)曹昭《格古要論》:「鸂鶒木出西番,其木一半紫褐色,內有蟹爪紋,一半純黑色,如烏木。有距者價高。西番作駱駝鼻中絞子,不染肥膩。常見有做刀靶,不見其大者。」(清)屈大均《廣東新語海南文木》:「有曰雞翅木,白質黑章如雞翅,絕不生蟲。」上述兩文所說的雞翅木因為都有黑色紋理,顏色上不象老雞翅木那樣收斂,王世襄先生將其歸為「新雞翅木」。以上文獻也說明,明清時期雞翅木的來源是海外進口和國內自產都有。
中間部分為石灰心(沙石心) 《廣東新語海南文木》還記錄了「相思木」:「有曰相思木,似槐似鐵梨,性甚耐土,大者斜鋸之,有細花雲,近皮數寸無之。有黃紫之分,亦曰雞翅木,……以文似也。」這種兼有「雞翅木」之名的相思木,王世襄先生反而疑其為「老雞翅木」。 相思木因種子就是紅豆,又稱為「紅豆木」,分類學上歸於豆科紅豆屬。《中國珍稀瀕危植物》中收錄的我國特產的紅豆樹 「木材堅重,有光澤,切面光滑,花紋別致,可供製高級傢具和作工藝雕刻、特種裝飾和鑲嵌用。」 但是,專家認為紅豆木易裂、欠雅緻,耐久性也差些;更為重要的是其色澤、結構,並不符合雞翅木的要求。《紅木》國家標准中也沒有收錄紅豆屬的木材。 紅木傢具市場上的「緬甸雞翅木」,實為緬甸、泰國出產的白花崖豆木。心材黑褐或栗褐色,常帶黑色條紋;管孔肉眼可見;密度大,沉於水;材質光滑細膩。樹心有沙石心,即類似沙石一樣的東西,並呈放射狀的紋路由樹心向外擴展。這沙石心極硬,有時會崩鋸。沙石心在整個樹材中的比例不等,少則20%,多則50-60%。緬甸雞翅木的成材期大約150-200年左右,這時大多直徑可達30-40公分,粗一些的可達60-70公分,不過很少見。市場上為了買一個好價錢,又稱之為「老雞翅木」。 而「非洲雞翅木」, 為產於非洲剛果盆地的非洲崖豆木。心材黑褐,略發黃,常帶黑色條紋;管孔在三種雞翅木里最粗;紋理最粗;密度也最輕,不沉於水;材質較脆,硬度稍差。樹心沒有沙石心。原木較大較直。市場上又叫「黑雞翅木」,或偽稱為「東南亞雞翅木」。 消費者怎樣在市場上怎樣辨別這兩種雞翅木呢?首先,到建材市場看看非洲雞翅木實木地板,感受一下那誇張、粗大的非洲雞翅花紋,以及材色和木質。然後看傢具,非洲雞翅木有大料,可以做粗大壯碩的大件傢具,而緬甸雞翅木大材少,所以多用於製作沙發、明式傢具等;非洲雞翅木材質較脆,成品上不會有較細膩的雕工。其次價格上,非洲雞翅木原木與緬甸雞翅木原木,價位相差一倍以上。而出材率上,緬甸雞翅木要比非洲雞翅木少25%-30%左右。做成成品後,當然是緬甸雞翅木售價會更貴一些。特別重要是,如果您購買雞翅木產品,一定要讓廠家在合同中註明所用雞翅木的規范名稱,以此作為依據。 《紅木》國家標准中還有一種雞翅木——鐵刀木,北京市場上則較少見。產於南亞、東南亞,我國雲南、廣東等地有引種栽培;心材栗褐或黑褐色,常帶黑色條紋;管孔肉眼可見;材質介於緬甸雞翅木和非洲雞翅木之間。 另外,我們還要注意非紅木的鐵力木。鐵力木,也稱鐵梨木、鐵栗木,是高大的常綠喬木;屬於藤黃科,鐵力木屬;產於東南亞,我國雲南、廣西也有分布;心材新鮮面紅褐色,放置不久則轉為深紅褐色,帶紫色條紋;密度大,沉於水;質地堅硬。鐵力木有寬大整料,因木紋頗似雞翅木,常有用鐵力木冒充雞翅木的現象。但仔細辨認還是可以區分,雞翅木木紋較細,紋理呈圈狀;而鐵力木木紋較粗,紋理呈直線。兩者色澤相差無幾。(原載《中國紅木古典傢具》雜志)
雞翅木主要產地 非洲的剛果、扎伊爾、南亞、東南亞及中國的廣東、廣西、雲南、福建等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