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土族怎麼過春節
春節是土族群眾最隆重的節日之一。從臘月就開始繁忙起來,置辦年貨,殺豬宰羊。民間有「快臘月,慢正月,不過三十不歇腳」之說。
在除夕上午,平時借用的傢具及其它物件都要自覺送還。下午將庭院打掃干凈 ,張貼春聯和錢馬,堂屋正中桌上設香案,供福、祿、壽三大神,獻上「酥盤」〈釀有紅棗的大饅頭〉等供品。傍晚,人們到祖墳上燒紙,晚上吃長面條,意為長壽。然後全家團聚,喝酒,吃豬頭。
子夜過後開始接神,點明燈,放鞭炮。天發亮之際老人們去村廟上香叩拜,然後人人身著新衣給長輩拜年。串親房及親戚。
正月十五晚上撤去所供神位,焚化錢馬。晚上吃肉餡或面油餡的餛飩,在兩個餛飩里包進兩枚銅錢,誰的碗里畫上有銅 錢的餛飩,預示著在新的一年裡幸運。在夜幕降臨之際,大門外堆放 7 個小麥草堆子,從廚房內點燃白天紮好的火把,引燃 麥草堆,全家老小連續跳 3 次火堆,以法邪消災,執火把者口 賊「去了!散了 !」 不停地揮舞著,將火把送至山頂或某個較遠距離的固定地點。年長者觀看火光色彩,火呈暗紅色,判斷氣溫升高,雨量較多,豐收在望 ; 火光淡黃,則認為氣候不正常,出現旱災。在十五晚上,還燒醋彈,在醋中放進兩個燒熱的小石頭,冒出熱氣,藉以消毒。
2. 在春節時,民間會有哪些慶祝活動(越詳細越好)
山西在除夕會點旺火,讓它一直燒到第二天早上。
包餃子貼對聯放鞭炮什麼的全國都有了。
3. 世界歷史文化遺產有哪些
1972年10月17日至11月2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舉行第十七屆會議,通過了《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公約》,明確了文化遺產的定義:
1、文物: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建築物、碑雕和碑畫、具有考古性質成份或結構、銘文、洞窟以及聯合體;
2、建築群: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在建築式樣分布均勻或與環境景色結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單立或連接的建築群;
3、遺址:從歷史、審美、人種學或人類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人類工程或自然與人聯合工程以及考古遺址等地方。
1992年,世界遺產總部在巴黎成立,以便於負責世界遺產相關活動的協調,保證《遺產公約》的實施,舉行世界遺產年會,建議簽約國提交申報名單,組織世界遺產基金會的國際參與、負責遺產地狀況的相關報告,當遺產受到威脅時採取緊急行動……
]、泰山(山東泰安)
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2、黃山(湖北省)
1992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3、峨眉山-樂山大佛 (四川峨眉山市)
199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4、武夷山(福建)
1992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4. 少數民族都有什麼特殊的節日啊
蒙古族:舊歷新年,蒙古語為「查干薩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節亦稱「白節」或「白月」,這與奶食的潔白緊密相關意。此外還有那達慕、馬奶節等。
朝鮮族:節日基本上與漢族相同,主要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老人節等。還有三個家庭的節日,即嬰兒周歲生日、回甲節(60大壽)、回婚節(結婚60周年紀念日)。
傣族:傣族的重大節日有潑水節、關門節和開門節,均與佛教有關。
東鄉族:每年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都來源於伊斯蘭教。
布朗族:厚南節是布朗族盛大的年節,主要活動是相互潑水,,人們稱之為迎接太陽的節日。
怒族:春節,怒語稱「吉佳姆」,又稱盍司節;仙女節,又稱鮮花節,是居住在貢山一帶的怒族的傳統節日,節期為每年農歷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祭穀神,怒語稱「汝為」,舉行祭祀活動,祈禱穀神保佑。
塔塔爾族:塔塔爾語叫「古爾邦艾提」,是阿拉伯語的音譯借詞,阿拉伯語「卡爾邦」,意為「獻身」。古爾邦節,是在伊斯蘭教教歷12月10日,即「肉孜節」之後70天。古爾邦節、開齋節、聖紀節三大節日。
回族:回族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
滿族:正月十五過燈節,正月二十五祈求來年過「添倉節」,農歷二月二是「鎖龍」的日子,還有五月端五,六月六「蟲王節」,八月十五日中秋節; 添倉節,每年正月25日。
黎族: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
納西族: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
撒拉族:撒拉族主要有古爾邦節和開齋節聖紀節。
烏孜別克族:烏孜別克族主要有開齋節、古爾邦節,諾魯孜節。
獨龍族:獨龍族的傳統節日只有一個,人們稱「卡雀哇」或「德里哇」,意為年節,時間在農歷臘月中,具體時間由各家或家族自己定。
藏族:藏歷新年、沐浴節、雪頓節和望果節最有規模、最具特色。此外還有達瑪節、賞花節、上九節、郎扎熱甲節、俄喜節、羅讓扎花、沐浴節、驅鬼節、響浪節、酥油花燈節、望果節、轉山會等等。
侗族:各地侗族大多要過春節,祭牛節,搶花炮的花炮節,吃新米的吃新節,停止生產活動,以及各姓氏自己過的姓氏節及趕歌會、姑娘節、鬥牛節、花炮節等。
5. 我國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Ⅰ-1苗族古歌 2Ⅰ-2 布洛陀 3Ⅰ-3遮帕麻和遮咪麻 4Ⅰ-4牡帕密帕 5Ⅰ-5刻道 6Ⅰ-6白蛇傳傳說 7Ⅰ-7梁祝傳說 8Ⅰ-8孟姜女傳說 9Ⅰ-9董永傳說 10Ⅰ-10西施傳說 11Ⅰ-11濟公傳說 12Ⅰ-12滿族說部 13Ⅰ-13河西寶卷 14Ⅰ-14耿村民間故事 15Ⅰ-15伍家溝民間故事 16Ⅰ-16下堡坪民間故事 17Ⅰ-17走馬鎮民間故事 18Ⅰ-18古漁雁民間故事 19Ⅰ-19喀左東蒙民間故事 20Ⅰ-20譚振山民間故事 21Ⅰ-21河間歌詩 22Ⅰ-22吳歌 23Ⅰ-23劉三姐歌謠 24Ⅰ-24四季生產調 25Ⅰ-25瑪納斯 26Ⅰ-26江格爾 27Ⅰ-27格薩(斯)爾 28Ⅰ-28阿詩瑪 巢湖民歌
29Ⅰ-29拉仁布與吉門索 30Ⅰ-30畲族小說歌 31Ⅰ-31青林寺謎語
民間音樂
(共計72項) 32Ⅱ-1左權開花調 33Ⅱ-2河曲民歌 34Ⅱ-3蒙古族長調民歌 35Ⅱ-4蒙古族呼麥 36Ⅱ-5當塗民歌 37Ⅱ-6巢湖民歌 38Ⅱ-7畲族民歌 39Ⅱ-8興國山歌 40Ⅱ-9興山民歌 41Ⅱ-10桑植民歌 42Ⅱ-11梅州客家山歌 43Ⅱ-12中山鹹水歌 44Ⅱ-13崖州民歌 45Ⅱ-14儋州調聲 46Ⅱ-15石柱土家啰兒調 47Ⅱ-16巴山背二歌 48Ⅱ-17傈僳族民歌 49Ⅱ-18紫陽民歌 50Ⅱ-19裕固族民歌 51Ⅱ-20花兒 52Ⅱ-21藏族拉伊 53Ⅱ-22聊齋俚曲 54Ⅱ-23靖州苗族歌鼟 55Ⅱ-24川江號子 56Ⅱ-25南溪號子 57Ⅱ-26木洞山歌 58Ⅱ-27川北薅草鑼鼓 59Ⅱ-28侗族大歌 60Ⅱ-29侗族琵琶歌 61Ⅱ-30哈尼族多聲部民歌 62Ⅱ-31彝族海菜腔 63Ⅱ-32那坡壯族民歌 64Ⅱ-33澧水船工號子 65Ⅱ-34古琴藝術 66Ⅱ-35蒙古族馬頭琴音樂 67Ⅱ-36蒙古族四胡音樂 68Ⅱ-37嗩吶藝術 69Ⅱ-38羌笛演奏及製作技藝 70Ⅱ-39遼寧鼓樂 71Ⅱ-40江南絲竹 72Ⅱ-41海州五大宮調 73Ⅱ-4嵊州吹打 74Ⅱ-43舟山鑼鼓 75Ⅱ-44十番音樂 76Ⅱ-45魯西南鼓吹樂 77Ⅱ-46板頭曲 78Ⅱ-47宜昌絲竹 79Ⅱ-48枝江民間吹打樂 80Ⅱ-49廣東音樂 81Ⅱ-50潮州音樂 82Ⅱ-51廣東漢樂 83Ⅱ-52吹打 84Ⅱ-53梁平癩子鑼鼓 85Ⅱ-54土家族打溜子 86Ⅱ-55河北鼓吹樂 87Ⅱ-56晉南威風鑼鼓 88Ⅱ-57絳州鼓樂 89Ⅱ-58上黨八音會 90Ⅱ-59冀中笙管樂 91Ⅱ-60銅鼓十二調 92Ⅱ-61西安鼓樂 93Ⅱ-62藍田普化水會音樂 94Ⅱ-63回族民間器樂 95Ⅱ-64文水鈲子 96Ⅱ-65智化寺京音樂 97Ⅱ-66五台山佛樂 98Ⅱ-67千山寺廟音樂 99Ⅱ-68蘇州玄妙觀道教音樂 100Ⅱ-69武當山宮觀道樂 101Ⅱ-70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 102Ⅱ-71南音 103Ⅱ-72泉州北管
民間舞蹈
(共計41項) 104Ⅲ-1京西太平鼓 105Ⅲ-2秧歌 106Ⅲ-3井陘拉花 107Ⅲ-4龍舞 108Ⅲ-5獅舞 109Ⅲ-6花鼓燈 110Ⅲ-7儺舞 111Ⅲ-8英歌 112Ⅲ-9高蹺 113Ⅲ-10永新盾牌舞 114Ⅲ-11翼城花鼓 115Ⅲ-12泉州拍胸舞 116Ⅲ-13安塞腰鼓 117Ⅲ-14洛川蹩鼓 118Ⅲ-15蘭州太平鼓 119Ⅲ-16餘杭滾燈 120Ⅲ-17土家族擺手舞 121Ⅲ-18土家族撒葉兒嗬 122Ⅲ-19弦子舞 123Ⅲ-20鍋庄舞 124Ⅲ-21熱巴舞 125Ⅲ-22日喀則扎什倫布寺羌姆 126Ⅲ-23苗族蘆笙舞 127Ⅲ-24朝鮮族農樂舞 128Ⅲ-25木鼓舞 129Ⅲ-26銅鼓舞 130Ⅲ-27傣族孔雀舞 131Ⅲ-28達斡爾族魯日格勒舞 132Ⅲ-29蒙古族安代舞 133Ⅲ-30湘西苗族鼓舞 134Ⅲ-31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 135Ⅲ-32黎族打柴舞 136Ⅲ-33卡斯達溫舞 137Ⅲ-34舞 138Ⅲ-35傈僳族阿尺木刮 139Ⅲ-36彝族葫蘆笙舞 140Ⅲ-37彝族煙盒舞 141Ⅲ-38基諾大鼓舞 142Ⅲ-39山南昌果卓舞 143Ⅲ-40土族於菟 144Ⅲ-41塔吉克族鷹舞
傳統戲劇
(共計92項) 145Ⅳ-1崑曲 146Ⅳ-2梨園戲 147Ⅳ-3莆仙戲 148Ⅳ-4潮劇 149Ⅳ-5弋陽腔 150Ⅳ-6青陽腔 151Ⅳ-7高腔 152Ⅳ-8新昌調腔 153Ⅳ-9寧海平調 154Ⅳ-10永安大腔戲 155Ⅳ-11四平戲 156Ⅳ-12川劇 157Ⅳ-13湘劇 158Ⅳ-14廣昌孟戲 159Ⅳ-15正字戲 160Ⅳ-16秦腔 161Ⅳ-17漢調桄桄 162Ⅳ-18晉劇 163Ⅳ-19蒲州梆子 164Ⅳ-20北路梆子 165Ⅳ-21上黨梆子 166Ⅳ-22河北梆子 167Ⅳ-23豫劇 168Ⅳ-24宛梆 169Ⅳ-25懷梆 170Ⅳ-26大平調 171Ⅳ-27越調 172Ⅳ-28京劇 173Ⅳ-29徽劇 174Ⅳ-30漢劇 175Ⅳ-31漢調二簧 176Ⅳ-32泰寧梅林戲 177Ⅳ-33閩西漢劇 178Ⅳ-34巴陵戲 179Ⅳ-35荊河戲 180Ⅳ-36粵劇 181Ⅳ-37桂劇 182Ⅳ-38宜黃戲 183Ⅳ-39亂彈 184Ⅳ-40石家莊絲弦 185Ⅳ-41雁北耍孩兒 186Ⅳ-42靈丘羅羅腔 187Ⅳ-43柳子戲 188Ⅳ-44大弦戲 189Ⅳ-45閩劇 190Ⅳ-46壽寧北路戲 191Ⅳ-47西秦戲 192Ⅳ-48高甲戲 193Ⅳ-49碗碗腔 194Ⅳ-50四平調 195Ⅳ-51評劇 196Ⅳ-52武安平調落子 197Ⅳ-53越劇 198Ⅳ-54滬劇 199Ⅳ-55蘇劇 200Ⅳ-56揚劇 201Ⅳ-57廬劇 202Ⅳ-58楚劇 203Ⅳ-59荊州花鼓戲 204Ⅳ-60黃梅戲 205Ⅳ-61商洛花鼓 206Ⅳ-62泗州戲 207Ⅳ-63柳琴戲 208Ⅳ-64歌仔戲 209Ⅳ-65採茶戲 210Ⅳ-66五音戲 211Ⅳ-67茂腔 212Ⅳ-68曲劇 213Ⅳ-69曲子戲 214Ⅳ-70秧歌戲 215Ⅳ-71道情戲 216Ⅳ-72哈哈腔 217Ⅳ-73二人台 218Ⅳ-74白字戲 219Ⅳ-75花朝戲 220Ⅳ-76彩調 221Ⅳ-77燈戲 222Ⅳ-78花燈戲 223Ⅳ-79一勾勾 224Ⅳ-80藏戲 225Ⅳ-81山南門巴戲 226Ⅳ-82壯劇 227Ⅳ-83侗戲 228Ⅳ-84布依戲 229Ⅳ-85彝族撮泰吉 230Ⅳ-86傣劇 231Ⅳ-87目連戲 232Ⅳ-88鑼鼓雜戲 233Ⅳ-89儺戲 234Ⅳ-90安順地戲 235Ⅳ-91皮影戲 236Ⅳ-92木偶戲
曲藝
(共計46項) 237Ⅴ-1蘇州評彈 238Ⅴ-2揚州評話 239Ⅴ-3福州評話 240Ⅴ-4山東大鼓 241Ⅴ-5西河大鼓 242Ⅴ-6東北大鼓 243Ⅴ-7木板大鼓 244Ⅴ-8樂亭大鼓 245Ⅴ-9潞安大鼓 246Ⅴ-10京東大鼓 247Ⅴ-11膠東大鼓 248Ⅴ-12河洛大鼓 249Ⅴ-13溫州鼓詞 250Ⅴ-14陝北說書 251Ⅴ-15福州伬藝 252Ⅴ-16南平南詞 253Ⅴ-17紹興平湖調 254Ⅴ-18蘭溪攤簧 255Ⅴ-19賢孝 256Ⅴ-20河南墜子 257Ⅴ-21山東琴書 258Ⅴ-22鑼鼓書 259Ⅴ-23紹興蓮花落 260Ⅴ-24蘭州鼓子 261Ⅴ-25揚州清曲 262Ⅴ-26錦歌 263Ⅴ-27常德絲弦 264Ⅴ-28榆林小曲 265Ⅴ-29天津時調 266Ⅴ-30新疆曲子 267Ⅴ-31龍舟說唱 268Ⅴ-32鼓盆歌 269Ⅴ-33漢川善書 270Ⅴ-34歌冊 271Ⅴ-35東北二人轉 272Ⅴ-36鳳陽花鼓 273Ⅴ-37答嘴鼓 274Ⅴ-38小熱昏 275Ⅴ-39山東快書 276Ⅴ-40烏力格爾 277Ⅴ-41達斡爾族烏欽 278Ⅴ-42赫哲族伊瑪堪 279Ⅴ-43鄂倫春族摩蘇昆 280Ⅴ-44傣族章哈 281Ⅴ-45哈薩克族阿依特斯 282Ⅴ-46布依族八音坐唱
雜技與競技
(共計17項) 283Ⅵ-1吳橋雜技 284Ⅵ-2聊城雜技 285Ⅵ-3天橋中幡 286Ⅵ-4抖空竹 287Ⅵ-5維吾爾族達瓦孜 288Ⅵ-6寧德霍童線獅 289Ⅵ-7少林功夫 290Ⅵ-8武當武術 291Ⅵ-9回族重刀武術 292Ⅵ-10滄州武術 293Ⅵ-11太極拳 294Ⅵ-12邢台梅花拳 295Ⅵ-13沙河藤牌陣 296Ⅵ-14朝鮮族跳板、鞦韆 297Ⅵ-15達斡爾族傳統曲棍球競技 298Ⅵ-16蒙古族搏克 299Ⅵ-17蹴鞠
民間美術
(共計51項) 300Ⅶ-1楊柳青木版年畫天 301Ⅶ-2武強木版年畫 302Ⅶ-3桃花塢木版年畫 303Ⅶ-4漳州木版年畫 304Ⅶ-5楊家埠木版年畫 305Ⅶ-6高密撲灰年畫 306Ⅶ-7朱仙鎮木版年畫 307Ⅶ-8灘頭木版年畫 308Ⅶ-9佛山木版年畫 309Ⅶ-10梁平木版年畫 310Ⅶ-11綿竹木版年畫 311Ⅶ-12鳳翔木版年畫 312Ⅶ-13納西族東巴畫 313Ⅶ-14藏族唐卡 314Ⅶ-15衡水內畫 315Ⅶ-16剪紙 316Ⅶ-17顧綉 317Ⅶ-18蘇綉 318Ⅶ-19湘綉 319Ⅶ-20粵綉 320Ⅶ-21蜀綉 321Ⅶ-22苗綉 322Ⅶ-23水族馬尾綉 323Ⅶ-24土族盤綉 324Ⅶ-25挑花 325Ⅶ-26慶陽香包綉制 326Ⅶ-27象牙雕刻 327Ⅶ-28揚州玉雕 328Ⅶ-29岫岩玉雕 329Ⅶ-30阜新瑪瑙雕 330Ⅶ-31夜光杯雕 331Ⅶ-32金石篆刻 332Ⅶ-33青田石雕 333Ⅶ-34曲陽石雕 334Ⅶ-35壽山石雕 335Ⅶ-36惠安石雕 336Ⅶ-37徽州三雕 337Ⅶ-38臨夏磚雕 338Ⅶ-39藏族格薩爾彩繪石刻 339Ⅶ-40潮州木雕 340Ⅶ-41寧波朱金漆木雕 341Ⅶ-42樂清黃楊木雕 342Ⅶ-43東陽木雕 343Ⅶ-44漳州木偶頭雕刻 344Ⅶ-45萍鄉湘東儺面具 345Ⅶ-46竹刻 346Ⅶ-47泥塑 347Ⅶ-48塔爾寺酥油花 348Ⅶ-49熱貢藝術 349Ⅶ-50燈彩 350Ⅶ-51嵊州竹編
傳統手工技藝
(共計89項) 351Ⅷ-1宜興紫砂陶製作技藝 352Ⅷ-2界首彩陶燒制技藝 353Ⅷ-3石灣陶塑技藝 354Ⅷ-4黎族原始制陶技藝 355Ⅷ-5傣族慢輪制陶技藝 356Ⅷ-6維吾爾族模製法土陶燒制技藝 357Ⅷ-7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 358Ⅷ-8耀州窯陶瓷燒制技藝 359Ⅷ-9龍泉青瓷燒制技藝 360Ⅷ-10磁州窯燒制技藝 361Ⅷ-11德化瓷燒制技藝 362Ⅷ-12澄城堯頭陶瓷燒制技藝 363Ⅷ-13南京雲錦木機妝花手工織造技藝 364Ⅷ-14宋錦織造技藝 365Ⅷ-15蘇州緙絲織造技藝 366Ⅷ-16蜀錦織造技藝 367Ⅷ-17烏泥涇手工棉紡織技藝 368Ⅷ-18土家族織錦技藝 369Ⅷ-19黎族傳統紡染織綉技藝 370Ⅷ-20壯族織錦技藝 371Ⅷ-21藏族邦典、卡墊織造技藝 372Ⅷ-22加牙藏族織毯技藝 373Ⅷ-23維吾爾族花氈、印花布織染技藝 374Ⅷ-24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 375Ⅷ-25苗族蠟染技藝 376Ⅷ-26白族扎染技藝 377Ⅷ-27香山幫傳統建築營造技藝 378Ⅷ-28客家土樓營造技藝 379Ⅷ-29景德鎮傳統瓷窯作坊營造技藝 380Ⅷ-30侗族木構建築營造技藝 381Ⅷ-31苗寨吊腳樓營造技藝 382Ⅷ-32蘇州御窯金磚製作技藝 383Ⅷ-33苗族蘆笙製作技藝 384Ⅷ-34玉屏簫笛製作技藝 385Ⅷ-35陽城生鐵冶鑄技藝 386Ⅷ-36南京金箔鍛制技藝 387Ⅷ-37龍泉寶劍鍛制技藝 388Ⅷ-38張小泉剪刀鍛制技藝 389Ⅷ-39蕪湖鐵畫鍛制技藝 390Ⅷ-40苗族銀飾鍛制技藝 391Ⅷ-41阿昌族戶撒刀鍛制技藝 392Ⅷ-42保安族腰刀鍛制技藝 393Ⅷ-43景泰藍製作技藝 394Ⅷ-44聚元號弓箭製作技藝 395Ⅷ-45明式傢具製作技藝江蘇省 396Ⅷ-46蒙古族勒勒車製作技藝 397Ⅷ-47拉薩甲米水磨坊製作技藝 398Ⅷ-48蘭州黃河大水車製作技藝 399Ⅷ-49萬安羅盤製作技藝 400Ⅷ-50雕漆技藝 401Ⅷ-51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 402Ⅷ-52揚州漆器髹飾技藝 403Ⅷ-53天台山乾漆夾薴技藝 404 Ⅷ-54 福州脫胎漆器髹飾技藝 405 Ⅷ-55 廈門漆線雕技藝 406 Ⅷ-56 成都漆藝 407 Ⅷ-57 茅台酒釀制技藝 408 Ⅷ-58 瀘州老窖酒釀制技藝 409 Ⅷ-59 杏花村汾酒釀制技藝 410 Ⅷ-60 紹興黃酒釀制技藝 411 Ⅷ-61 清徐老陳醋釀制技藝 412 Ⅷ-62 鎮江恆順香醋釀制技藝 413 Ⅷ-63 武夷岩茶(大紅袍)製作技藝 414 Ⅷ-64 自貢井鹽深鑽汲制技藝 415 Ⅷ-65 宣紙製作技藝 416 Ⅷ-66 鉛山連四紙製作技藝 417 Ⅷ-67 皮紙製作技藝 418 Ⅷ-68 傣族、納西族手工造紙技藝 419 Ⅷ-69 藏族造紙技藝西藏自治區 420 Ⅷ-70 維吾爾族桑皮紙製作技藝 421 Ⅷ-71 竹紙製作技藝 422 Ⅷ-72 湖筆製作技藝 423 Ⅷ-73 徽墨製作技藝 424 Ⅷ-74 歙硯製作技藝 425 Ⅷ-75 端硯製作技藝 426 Ⅷ-76 金星硯製作技藝 427 Ⅷ-77 木版水印技藝 428 Ⅷ-78 雕版印刷技藝 429 Ⅷ-79 金陵刻經印刷技藝 430 Ⅷ-80 德格印經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藝 431 Ⅷ-81 制扇技藝 432 Ⅷ-82 劇裝戲具製作技藝 433 Ⅷ-83 樺樹皮製作技藝 434 Ⅷ-84 黎族樹皮布製作技藝 435 Ⅷ-85 赫哲族魚皮製作技藝 436 Ⅷ-86 瀏陽花炮製作技藝 437 Ⅷ-87 黎族鑽木取火技藝 438 Ⅷ-88 風箏製作技藝 439 Ⅷ-89 涼茶
傳統醫葯
(共計9項) 440 Ⅸ-1 中醫生命與疾病認知方法 441 Ⅸ-2 中醫診法 442 Ⅸ-3 中葯炮製技術 443 Ⅸ-4 中醫傳統制劑方法 444 Ⅸ-5 針灸 445 Ⅸ-6 中醫正骨療法 446 Ⅸ-7 同仁堂中醫葯文化 447 Ⅸ-8 胡慶余堂中葯文化 448 Ⅸ-9 藏醫葯
民俗
(共計70項) 449 Ⅸ-1 春節 450 Ⅸ-2 清明節 451 Ⅸ-3 端午節 452 Ⅸ-4 七夕節 453 Ⅸ-5 中秋節 454 Ⅸ-6 重陽節 455 Ⅸ-7 京族哈節 456 Ⅸ-8 傣族潑水節 457 Ⅸ-9 錫伯族西遷節 458 Ⅸ-10 火把節 459 Ⅸ-11 景頗族目瑙縱歌 460 Ⅸ-12 黎族三月三節 461 Ⅸ-13 鄂倫春族古倫木沓節 462 Ⅸ-14 瑤族盤王節 463 Ⅸ-15 壯族螞(蟲字旁加另)節 464 Ⅸ-16 仫佬族依飯節 465 Ⅸ-17 毛南族肥套 466 Ⅸ-18 羌族瓦爾俄足節 467 Ⅸ-19 苗族鼓藏節 468 Ⅸ-20 水族端節 469 Ⅸ-21 布依族查白歌節 470 Ⅸ-22 苗族姊妹節 471 Ⅸ-23 獨龍族卡雀哇節 472 Ⅸ-24 怒族仙女節 473 Ⅸ-25 侗族薩瑪節 474 Ⅸ-26 仡佬毛龍節 475 Ⅸ-27 傈僳族刀桿節 476 Ⅸ-28 塔吉克族引水節和播種節 477 Ⅸ-29 土族納頓節 478 Ⅸ-30 都江堰放水節 479 Ⅸ-31 雪頓節 480 Ⅸ-32 黃帝陵祭典 481 Ⅸ-33 炎帝陵祭典 482 Ⅸ-34 成吉思汗祭典 483 Ⅸ-35 祭孔大典 484 Ⅸ-36 媽祖祭典 485 Ⅸ-37 太昊伏羲祭典 486 Ⅸ-38 女媧祭典 487 Ⅸ-39 大禹祭典 488 Ⅸ-40 祭敖包 489 Ⅸ-41 白族繞三靈 490 Ⅸ-42 廠甸廟會 491 Ⅸ-43 熱貢六月會 492 Ⅸ-44 小欖菊花會 493 Ⅸ-45 瑤族耍歌堂 494 Ⅸ-46 壯族歌圩 495 Ⅸ-47 苗族系列坡會群 496 Ⅸ-48 那達慕 497 Ⅸ-49 維吾爾刀郎麥西熱甫 498 Ⅸ-50 秦淮燈會 499 Ⅸ-51 秀山花燈 500 Ⅸ-52 全豐花燈
6. 蒙古族的風土人情
蒙古族的風土人情:
1、見面要互致問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問好。平輩、熟人相見,一般問:「賽拜努(你好)」;若是遇見長者或初次見面的人,則要問:「他賽拜努。」(您好)。
2、款待行路人(不論認識與否),是蒙古族的傳統美德,蒙古族待客十分講究禮節和規矩。例如,吃手把羊肉時,一般在將羊的琵琶骨帶肉配四條長肋送給客人。如果是用牛肉待客,則以一塊帶肉的脊椎骨加半節肋骨和一段肥腸送給客人。
3、到蒙古族人家裡做客必須敬重主人。進入蒙古包後,要盤腿圍著爐灶坐在地氈上,但爐西面是主人的居處,主人不上坐時不得隨便坐。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有失禮貌;主人請吃奶製品,客人不要拒絕,否則會傷主人的心。如不便多吃,吃一點也行。
4、獻哈達也是蒙古族的一項高貴禮節。獻哈達時,獻者躬身雙手托著遞給對方,受者亦應躬身雙手接過或躬身讓獻者將哈達掛在脖子上,並表示謝意。
5、蒙古族人騎馬、駕車接近蒙古包時忌重騎快行,以免驚動畜群;若門前有火堆或掛有紅布條等記號,表示這家有病人或產婦,忌外人進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為西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動物的肉和驢肉、狗肉、白馬肉;辦喪事時忌紅色和白色,辦喜事時忌黑色和黃色;忌在火盆上烘烤腳、鞋、襪和褲子等;禁止在參觀寺院經堂、供殿時吸煙、吐痰和亂摸法器、經典、佛像以及高聲喧嘩,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獵;
6、蒙古族牧民視綿羊為生活的保證、財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離不開奶與肉。以奶為原料製成的食品,蒙古語稱「查干伊得」,意為聖潔、純凈的食品,即「白食」;以肉類為原料製成的食品,蒙古語稱「烏蘭伊得」,意為「紅食」。蒙古族除食用最常見的牛奶外,還食用羊奶、馬奶、鹿奶和駱駝奶,其中少部分做為鮮奶飲料,大部分加工成奶製品。
7、蒙古族的肉類主要是牛、綿羊肉,其次為山羊肉、少量的馬肉,在狩獵季節也捕獵黃羊肉。羊肉常見的傳統食用方法就有全羊宴、嫩皮整羊宴、煺毛整羊宴、烤羊、烤羊心、炒羊肚、羊腦燴菜等70多種,最具特色的是蒙古族烤全羊(剝皮烤)、爐烤帶皮整羊或稱阿拉善烤全羊,最常見的是手把羊肉。
8、在日常飲食中與紅食、白食佔有同樣重要位置的是蒙古族特有食品──炒米。西部地區的蒙古族還有用炒米做「崩」的習俗。麵粉製作的各種食品在蒙古族日常飲食中也日漸增多,最常見的是面條和烙餅,並擅長用麵粉加餡製成別具特色的蒙古包子、蒙古餡餅及蒙古糕點新蘇餅等。
9、蒙古族每天離不開茶,除飲紅茶外,幾乎都有飲奶茶的習慣,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煮奶茶,煮奶茶最好用新打的凈水,燒開後,沖入放有茶末的凈壺或鍋,慢火煮2-3分鍾,再將鮮奶和鹽對入,燒開即可。蒙古族的奶茶有時還要加黃油,或奶皮子,或炒米等,其味芳香、咸爽可口,是含有多種營養成分的滋補飲料。有人甚至認為,三天不吃飯菜可以,但一天不飲奶茶不行。
10、蒙古族還喜歡將很多野生植物的果實、葉子、花都用於煮奶茶,煮好的奶茶風味各異,有的還能防病治病。
11、大部分蒙古族都能飲酒,所飲用的酒多是白酒和啤酒,有的地區也飲用奶酒和馬奶酒。每逢節日或客人朋友相聚,都有豪飲的習慣。馬奶酒是鮮馬奶經發酵製成,不需蒸餾。
12、典型食品:蒙古族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例如烤羊、爐烤帶皮整羊、手把羊肉、大炸羊、烤羊腿、奶豆腐、蒙古包子、蒙古餡餅等。民間還有:稀奶油;奶皮子;煺毛整羊宴;熟烤羊;白菜羊肉卷;新蘇餅;烘乾大米飯。
13、蒙古族民間傳統節日有「白節」、祭敖包、那達慕等。「白節」 一年之中最大的節日,相當於漢族春節的年節,亦稱「白月」,傳說與奶食的潔白有關。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節日的時間和春節大致相符。除夕那天,家家都要吃手把肉,也要包餃子、烙餅,初一的早晨,晚輩要向長輩敬「辭歲酒」。在錫林郭勒盟民間除過年節外,還在每年的夏天過「馬奶節」。節前家家要宰羊做手把羊肉或全羊宴,還要擠馬奶釀酒,節日的當天,每個牧民家都要拿出最好的奶干、乳酪、奶豆腐等奶製品擺上盤子里,用以招待客人,馬奶酒被認為聖潔的飲料,獻給尊貴的客人。招待客人最隆重的是全羊宴。烤全羊過去多用來進行祭典或祭敖包時才用,現在已成為盛大節慶或迎接貴賓用的一種特殊菜餚。
14、「蒙古包」是滿族對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稱呼。「包」,滿語是「家」、「屋」的意思。古時候稱蒙古包為「穹廬」、「氈帳」或「氈房」等。蒙古包呈圓形,有大有小,大者,可納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10幾個人。蒙古包的架設很簡單,一般是在水草適宜的地方,根據包的大小先畫一個畫圈,然後沿著畫好的圓圈將「哈納」(用2.5米長的柳條交叉編結而成)架好,再架上頂部的「烏尼」(長約3 . 2 米的柳條棍),將「哈納」和「烏尼」按圓形銜接在一起綁架好,然後搭上毛氈,用毛繩系牢,便大功告成。一戶牧民就算在草原上安家落戶了。蒙古包搭好後,人們進行包內裝飾。鋪上厚厚的地氈,擺上傢具,四周掛上鏡框和招貼花。現在一些傢具電器也進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暢歡樂。蒙古包的最大優點就是拆裝容易。搬遷簡便。架設時將「哈納」拉開便成圓形的圍牆,拆卸時將哈納折疊合回體積便縮小,又能當牛、馬車的車板。一頂蒙古包只需要兩峰駱駝或一輛雙輪牛車就可以運走,兩三小時就能搭蓋起來。蒙古包看起來外形雖小,但包內使用面積卻很大。而且室內空氣流通,採光條件好,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非常適合於經常轉場放牧民居住和使用。
7. 關於少數民族的飲食、服飾、民居。要七八行要多越多越好
蒙古族
[民族簡介]
蒙古族,現有人口約4800,00人。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其餘分布在中國的東北、西北地區。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於傳奇色彩的民族。千百年來,蒙古族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游牧生活。中國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跡,因而被譽為「草原驕子」。 蒙古族在科學文化事業上比較發達,特別是明代以來,在歷史、文學、語言、醫學、天文、地理等方面,對祖國的科學文化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在民間文藝方面,「好力寶」是蒙古族中流傳很廣的一種演唱形式,馬頭琴是最富特色的民族樂器。 蒙古族始源於古代望建河(今額爾古納河)東岸一帶。「蒙兀」是「蒙古」一詞最早的漢文譯名,始見唐代。「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諸部落中的一個部落的名稱。13世紀初,以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部統一了蒙古地區諸部,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蒙古」也就由原來的部落名稱變成為民族名稱了。 蒙古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學。蒙古族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分為內蒙古、衛拉特、馬爾虎--布里亞特三種方言。
[飲食習慣]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為生計。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是他們日常生活最喜歡的飲料食品和待客佳餚。 每年七八月份牛肥馬壯,是釀制馬奶酒的季節。勤勞的蒙古族婦女將馬奶收貯於皮囊中,加以攪拌,數日後便乳脂分離,發酵成酒。隨著科學的發達,生活的繁榮,蒙古人釀制馬奶酒的工藝日益精湛完善,不僅有簡單的發酵法,還出現了釀制烈性奶酒的蒸餾法。六蒸六釀後的奶酒方為上品。 馬奶酒性溫,有驅寒、舒筋、活血、健胃等功效。被稱為紫玉漿、元玉漿,是「蒙古八珍」之一。 「手扒肉」是蒙古人傳統的食品方法之一。做法是將肥嫩的綿羊開膛破肚,剝皮去內臟洗凈,去頭蹄,再將整羊卸成若干大塊,放入白水中清煮,待水滾肉熟即取出,置於大盤中上桌,大家各執蒙古刀大塊大塊地割著吃。因不用筷子,用手抓食而得名。 斟酒敬客,吃手扒肉,是草原牧人表達對客人的敬重和愛戴。當你踏上草原,走進蒙古包後,熱情好客的蒙古人便會將美酒斟在銀碗或金杯中,托在長長的哈達上,唱起動人的敬酒歌,款待遠方的貴客,以表達自己的誠摯之情。
[建築特色]
「蒙古包」是滿族對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稱呼。「包」,滿語是「家」、「屋」的意思。古時候稱蒙古包為「穹廬」、「氈帳」或「氈房」等。 蒙古包呈圓形,有大有小,大者,可納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10幾個人。蒙古包的架設很簡單,一般是在水草適宜的地方,根據包的大小先畫一個畫圈,然後沿著畫好的圓圈將「哈納」(用2.5米長的柳條交叉編結而成)架好,再架上頂部的「烏尼」(長約3 . 2 米的柳條棍),將「哈納」和「烏尼」按圓形銜接在一起綁架好,然後搭上毛氈,用毛繩系牢,便大功告成。一戶牧民就算在草原上安家落戶了。 蒙古包搭好後,人們進行包內裝飾。鋪上厚厚的地氈,擺上傢具,四周掛上鏡框和招貼花。現在一些傢具電器也進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暢歡樂。 蒙古包的最大優點就是拆裝容易。搬遷簡便。架設時將「哈納」拉開便成圓形的圍牆,拆卸時將哈納折疊合回體積便縮小,又能當牛、馬車的車板。一頂蒙古包只需要兩峰駱駝或一輛雙輪牛車就可以運走,兩三小時就能搭蓋起來。 蒙古包看起來外形雖小,但包內使用面積卻很大。而且室內空氣流通,採光條件好,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非常適合於經常轉場放牧民居住和使用。
8. 蒙古族 (絕對加分!)
[編輯本段]『民族概況』
蒙古族自稱「蒙古」。「蒙古」這一名稱較早記載於《舊唐書》和《契丹國志》,其意為「永恆之火」。別稱:「馬背民族」。蒙古族發祥於額爾古納河流域,史稱「蒙兀室韋」、「萌古」等。
全世界蒙古族人約為1000萬人
中國的蒙古族人口為581萬人(2000年人口普查)。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東北三省、新疆、河北、青海,其餘散布於河南、四川、貴州、北京和雲南等地。鄂溫克族(2萬7千人)和土族(24萬人)也有時被認為是蒙古人的分支。
蒙古國的總人口大約有280萬人(2006年7月統計265萬人,),其中80%是喀爾喀蒙古人。
俄羅斯有大約90萬蒙古人。有在西伯利亞的布里亞特蒙古人(約40萬人)、鄂溫克族(在俄國被認為是蒙古人的一支)(約3萬人在俄國)、衛拉特人(含卡爾梅克人17萬和杜爾伯特人(Dörbed))。
另外,分布在阿富汗、伊朗等地的哈扎拉族人(近四百萬人)有可能是蒙古人和中亞其他民族的混血後代。
其中雲南有1.3萬人,聚居在通海縣新蒙鄉,分中村、下村、白閣、交椅灣和陶家嘴5個自然村,是元朝初年隨忽必烈征戰遺留在雲南的蒙古族後裔。通海蒙古族從祖國西北大草原來到雲南高原的通海杞麓湖畔、鳳山腳下,已有740多年的歷史。700多年來,與各族人民和睦相處,友好往來,憑自立自強的精神和民族凝聚力,戰勝各種艱難險阻,把杞麓湖之濱、鳳凰山之麓建設成了魚米之鄉。
畜牧業是蒙古族人民長期賴以生存發展的主要經濟。此外,還從事加工業、農業和工業。現以農耕為主。蒙古族善於歌舞,民歌分長短調兩種。主要樂器是馬頭琴。喜愛摔跤運動。蒙古包和勒勒車是他們游牧生活的伴侶。
語言文字:蒙古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蒙古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有內蒙古、衛拉特、巴爾虎布利亞特三種方言。現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紀初用回鶻字母創制,14世紀初,經蒙古學者卻吉·斡斯爾對原有文字進行改革,成為至今通用范化的蒙古文。雲南的蒙古族會彝語和漢語,其蒙古語與北方的蒙古語大致可相通。
用蒙古語言文字的新聞出版、廣播、戲劇、電影事業也有了相當的發展。《蒙古秘史》等典籍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著名文化遺產;著名的英雄史詩《江格爾》,是中國三大英雄史詩之一;《飲膳正要》被列為對世界文明貢獻卓著的重要醫學發明成果之一。
風俗禁忌』
獻哈達:哈達是蒙古族日常行禮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獻哈達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禮節。獻哈達時,主人張開雙手捧著哈達,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詞或贊詞,渲染敬重的氣氛,同時將哈達的折疊口向著接受哈達的賓客。賓客要站起身面向獻哈達者,集中精力聽祝詞和接受敬酒。接受哈達時,賓客應微向前躬身,獻哈達者將哈達掛於賓客頸上。賓客應雙手合掌於胸前,向獻哈達者表示謝意。
敬茶:到牧民家做客或在旅遊點上,主人或服務小姐首先會給賓客敬上一碗奶茶。賓客要微欠起身用雙手或右手去接,千萬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則會被認為是不懂禮節。主人或服務小姐斟茶時,賓客若不想要茶,請用碗邊輕輕把勺或壺嘴一碰,主人便即刻會明白賓客的用意。客來敬茶是一種高尚的蒙古族傳統禮儀。在蒙古歷史上不論是富貴之家還是貧窮之家,不論是上層社會還是平民百姓,也不論在交際上或在家裡,在旅途,或在其他一切場合,莫不以茶為應酬品。家中有客來,茶是必不可少的款待物。因此,牧民們招待客人,照例是先向貴賓獻上一碗奶茶,接著主人又端上來炒米和一大碗一大碗的奶油(蒙古語稱交和)、奶豆腐和奶皮子等奶製品。
敬酒: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傳統方式。他們認為美酒是食品之精華,五穀之結晶,拿出最珍貴的食品敬獻,是表達草原牧人對客人的敬重和愛戴。通常主人是將美酒斟在銀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長長的哈達之上,唱起動人的蒙古族傳統的敬酒歌,客人若是推讓不喝酒,就會被認為是對主人瞧不起,不願以誠相待。賓客應隨即接住酒,接酒後用無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爐方向點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不會喝酒也不要勉強,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純潔的情誼。接著穿戴民族盛裝的家庭主婦端來清香撲鼻的奶酒款待客人,這也是蒙古族的傳統禮節。主人會用詩一般的語言勸酒:「遠方的客人請你喝一杯草原佳釀,這是我們民族傳統食品的菁華,也是我們草原人民的厚意深情」。
敬神:蒙古民族的禮宴上有敬神的習俗。據《蒙古風俗鑒》描述,廚師把羊割成九個相等的肉塊,「第一塊祭天,第二塊祭地、第三塊供佛、第四塊祭鬼,第五塊給人,第六塊祭山,第七塊祭墳墓,第八塊祭土地和水神,第九塊獻給皇帝」。祭天則把肉拋向蒙古包上方;祭地則拋入爐火之中;祭佛置於佛龕前;祭鬼置於包外;祭山則掛之於供奉的神樹枝上,祭墳墓即祭本民族祖先。置於包外,祭水神扔於河泊,最後祭成吉思汗,置於神龕前。這種習俗可以追溯到古老的薩滿教,其崇拜多種神祗,爾後蒙古族信仰的喇嘛教又吸收了其古老的民間信仰,把眾多的神祗入了喇嘛教的軌跡。
待客:蒙古族自古以來以性情直爽、熱情好客著稱。對家中來客,不管常客還是陌生人,都滿腔熱忱。首先獻上香氣沁人的奶茶,端出一盤盤潔白的奶皮、乳酪。飲過奶茶,主人會敬上醇美的奶酒,盛夏時節還會請客人喝馬奶酒。有些地區用手扒肉招待客人,還有一定的規矩。例如用一條琵琶骨肉配四條長肋骨肉進餐;牛肉則以一根脊椎骨肉配半節肋骨及一段肥腸敬客。姑娘出嫁前或是出嫁後回娘家都以羊胸脯肉相待,羊的小腿骨、下巴頦、脖子肉都是給晚輩和孩子吃的。接待尊貴的客人或是喜慶之日則擺全羊席。
尊老愛幼:蒙古人長幼有序,敬老愛幼。到蒙古包牧民家做客,見到老人要問安。不在老人面前通過,不坐其上位,未經允許不要與老人並排而坐。稱呼老人要稱「您」,不許以「你」相稱或直呼其名。見到牧民孩子不要大聲斥責,更不能打孩子。不要當著家人的面說孩子生理上的缺陷。對孩子和善、親切,被認為是對家長的尊重。
唱歌:蒙古民族的勸酒往往通過情真意切的歌唱表達出來,唱歌與勸酒是同時進行的,往往一人主唱之後,大家舉杯合唱,然後大家一起乾杯,如此數遍,酒意酣暢。歌唱有禮儀性的,也有即興盡興的,有一人或數人的,也有合唱的,其歌唱往往痛快淋漓,通宵達旦。熱情好客:蒙古民族有重情好客的傳統美德,這種習俗從古代一直流傳到現在。
選獵狗:蒙古族有獵狗打獵的習俗。因此,他們非常重視選留一隻好獵狗——「台格」,也就是經閹割的短毛細狗。選留獵狗要注重好的品種,即從良種小狗崽中挑選腰身長,尾巴長而勻稱,聽覺靈敏,視力敏銳,動作敏捷,跑起來快的小狗作獵狗。
問候:見面要互致問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問好;平輩、熟人相見,一般問:「賽拜努」(你好),若是遇見長者或初次見面的人,則要問:「他賽拜努」(您好)。款待行路人(不論認識與否),是蒙古族的傳統美德,但到蒙古族人家裡做客必須敬重主人。進入蒙古包後,要盤腿圍著爐灶坐在地氈上,但爐西面是主人的居處,主人不上坐時不得隨便坐。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有失禮貌;主人請吃奶製品,客人不要拒絕,否則會傷主人的心。如不便多吃,吃一點也行。
蒙古人起名習俗:
其男子起名的特點有:
一、按民族心理習慣起名,如:帖木兒、格斯兒、巴特爾等;
二、按長輩的期望起名,如:吉雅賽音(好運)、巴雅爾(喜悅)、 白音(富足) 、吉日格勒(幸福)等;
三、按嬰兒出生時,長輩的年齡起名,如:賓塔(五十) 、吉仁泰(六十)、 達楞(七十) 等;
四、以勇猛的禽獸名稱起名,如:少布(飛禽)、 巴拉(虎)、 赤那(狼)、 阿不爾斯郎(獅子) 、部日固德(鷹)等;
五、按自然萬物名稱起名,如:朝魯(石頭) 、阿古拉(山)、 牧仁(河) 、塔拉(原野)等;
女子起名的特點有:
一、以明亮的星辰為名,如:娜仁(太陽) 、薩仁(月亮)、 敖敦(星辰) 、娜仁高娃(太陽般美麗) 、薩仁高娃(月亮般美麗)等;
二、以美麗的花草樹木為名,如:薩日朗花(山丹花) 、其其格(花兒) 、娜布其(葉子) 、海棠等;
三、以珠寶玉器為名,如:哈斯(玉)、 塔娜(珍珠)、 阿拉坦高娃(金子般美麗) 等;
四、以理想為名,如:斯琴(聰穎)、 烏雲(智慧) 、高娃(美麗)、 斯琴高娃(美麗聰穎)等。
按此方法,蒙古女子的名字還可以分出很多種。現代蒙古人的名字,最大特點是不帶名字前綴,因而它只是名字,不應理解成姓名,有極個別帶姓氏前綴的,那隻是個別現象。
蒙古族人騎馬、駕車接近蒙古包時忌重騎快行,以免驚動畜群;若門前有火堆或掛有紅布條等記號,表示這家有病人或產婦,忌外人進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為西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動物的肉和驢肉、狗肉、白馬肉;辦喪事時忌紅色和白色,辦喜事時忌黑色和黃色;忌在火盆上烘烤腳、鞋、襪和褲子等;禁止在參觀寺院經堂、供殿時吸煙、吐痰和亂摸法器、經典、佛像以及高聲喧嘩,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獵。
[編輯本段]『宗教信仰』
宗教:薩滿教是蒙古族古老的原始宗教。薩滿教崇拜多種自然神靈和祖先神靈。成吉思汗信奉薩滿教,崇拜「長生天」。直到元朝,薩滿教在蒙古社會占統治地位,在蒙古皇族、王公貴族和民間中仍有重要影響。皇室祭祖、祭太廟、皇帝駕幸上都時,都由薩滿教主持祭祀。成吉思汗和他的繼承者對各種宗教採取了兼容並蓄的政策。流行的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薩滿教等。蒙哥汗時期,蒙哥汗和皇族除信奉薩滿教外,也奉養伊斯蘭教徒、基督教徒、道教弟子和佛教僧侶,並親自參加各種宗教儀式。元朝時也採取同樣的政策。元朝時期伊斯蘭教徒的建寺活動遍及各地,基督教也受到重視和保護。國師八思巴曾向忽必烈及其王後、王子等多人灌頂。佛教取代了薩滿教在宮廷里的地位。但佛教的影響僅限於蒙古上層統治階級,蒙古人大多信奉的仍然是薩滿教。
16世紀下半葉,蒙古土默特部阿拉坦汗迎進了宗喀巴的藏傳佛教格魯派。1578年阿拉坦汗和達賴三世索南嘉措在青海仰華寺會面,召開法會,在法會上索南嘉措被阿拉坦汗封為「聖識一切瓦齊爾達喇達賴喇嘛」,達賴喇嘛稱號由此產生。此後,在明、清兩朝的支持和提倡下,藏傳佛教在蒙古地區興盛起來。但薩滿教在東部地區以祭祀、占卜、治病活動形式不同程度地倖存了下來。
在清政府倡導下,整個蒙古地區大造寺院,雕刻佛像,繪制壁畫,鑄造神像以及各種金屬工藝隨之發展起來,宗教氣氛,風靡一時,喇嘛教在蒙古地區成了麻痹人民,馴服人民的力量。
祭祀:
祭「騰格里」,蒙古語音譯,意為「天」。蒙古族薩滿教觀念之一。指上層世界,即天上;又指主宰一切自然現象的「先主」;還包含「命運」的意思。祭「騰格里」是蒙古族重要祭典之一。祭天分以傳統奶製品上供的「白祭」和以宰羊血祭的「紅祭」兩種祭法。近代東部盟旗的民間祭天活動,多在七月初七或初八進行。
祭火,蒙古族的牧民、獵民十分崇拜火,這是因為他們的祖先篤信具有自然屬性和萬物有靈觀念的薩滿教,認為火是天地分開時產生的,於是對「渥德噶賴汗·額赫」更加崇敬。祭火分年祭、月祭。年祭在陰歷臘月二十三舉行,在長者的主持下將黃油、白酒、牛羊肉等祭品投入火堆里,感謝火神爺的庇佑,祈禱來年人畜兩旺、五穀豐登、吉祥如意。月祭常在每月初一、初二舉行。此外還有很多有關火的禁忌反映蒙古人對火的崇敬,如不能向火中潑水,不能用刀、棍在火中亂搗,不能向火中吐痰等。
祭敖包,祭敖包是蒙古人自古流傳下來的宗教習俗,在每年水草豐美時節舉行。敖包是石堆意思。即在地面開闊、風景優美的山地高處,用石頭堆一座圓形實心塔,頂端立系有經文布條或牲畜毛角的長桿。屆時,供祭熟牛羊肉,主持人致禱告詞,男女老少膜拜祈禱,祈求風調雨順、人畜平安。祭祀儀式結束後,常舉行賽馬、射箭、摔交等競技活動。敖包祭是蒙古人為紀念發祥地額爾古納山林地帶而形成,表示對自己祖地的眷戀和對祖先的無限崇敬。這一信奉薩滿教時最重要的祭掃儀式,現已演變成了一年一度的節日活動。
宗教音樂,也叫薩滿教歌舞,由蒙古族薩滿巫師表演。使用圓形單鼓伴奏,鼓柄環上套有 銅錢等金屬物,搖之沙沙作響。以鼓鞭敲擊鼓面,按鼓點節奏而舞。祭祀歌曲、巫術歌曲等,則以吟誦及祝辭為主,舞蹈成分較少。表演形式多為獨舞,亦有集體歌舞,可吸收圍觀群眾參加表演。
[編輯本段]『節日慶典』
傳統節日有「白節」、祭敖包、那達慕、草原上勇敢者的游戲:打鬃節等。
蒙古族民間一年之中最大的節日是相當於漢族春節的年節,亦稱「白月」,傳說與奶食的潔白有關,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節日的時間與春節大致相符。除夕那天,家家都吃手把肉,也要包餃子、烙餅,初一的早晨,晚輩要向長輩敬「辭歲酒」。
在錫林郭勒盟民間除過年節外,還在每年的夏天過「馬奶節」。節前家家要宰羊做手把羊肉或全羊宴,還要擠馬奶釀酒。節日的當天,每個牧民家都要拿出最好的奶干、乳酪、奶豆腐等奶製品擺上盤子里,用以招待客人。馬奶酒被認為是聖潔的飲料,獻給尊貴的客人。
那達慕大會:每年夏秋季牧閑時舉行。「那達慕」在蒙語中有娛樂或游戲之意。內容有摔跤、賽馬、射箭、舞蹈,以及物資交流等。除此之外,解放後,又增添了不少新內容,如田徑、球類比賽、文藝演出、圖片展覽、放映電影、交流生產經驗等,成為蒙古族人民喜愛的盛會。
魯班節,是雲南省通海縣西城的一帶蒙古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四月初二舉行,為期一天。居住在這里的蒙古族人民從其他兄弟民族那裡學會了建築技術。他們修建的房屋,不僅造型別致、美觀,而且經久耐用,頗受附近各族人民的稱贊。為了紀念和慶祝在土木建築方面取得的成就,他們就把農歷四月初二定為魯班節。節日這天,外出修建的泥、木、石匠,無論路途遠近都要趕回家裡來歡度節日。各村寨都要殺豬宰羊,搭台唱戲。人們還把檀香木雕刻的魯班像拾著,敲鑼打鼓,游直各村寨,然後,大家匯集場上,唱歌跳舞。他們最喜歡的舞蹈叫「跳樂」。跳時,先由男青年作為先導,他們懷抱龍頭四弦琴,邊彈邊跳,後面的人群群分成兩行,有時圍成圓圈有時互相穿插,隊形多變,且歌且舞,場面十分活躍。
燃燈節,每年農歷十月二十五日,待夜幕降臨,家家點燃酥油燈,以示歡慶。現今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額敏縣多數蒙古族已不過燃燈節;烏蘇縣蒙古族在燃燈節的—天多不燃燈,代之以各種娛樂形式。
節日後,各村寨忙著收小麥、油菜籽,犁田插秧。幹完這些農活後,工匠們又成群結隊外出承包建築。
[編輯本段]『美食佳餚』
美食蒙古族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例如烤羊、爐烤帶皮整羊、手把羊肉、大炸羊、烤羊腿、奶豆腐、蒙古包子、蒙古餡餅等。民間還有:稀奶油,蒙古族常備奶製品;奶皮子;煺毛整羊宴,是蒙古族傳統宴客菜,祭祀活動時也常用;熟烤羊,內蒙鄂爾多斯地區風味菜餚;白菜羊肉卷;新蘇餅,蒙古族民間傳統糕點;烘乾大米飯,蒙古族風味小吃。
蒙古族牧民視綿羊為生活的保證、財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離不開奶與肉。以奶為原料製成的食品,蒙古語稱「查干伊得」,意為聖潔、純凈的食品,即「白食」;以肉類為原料製成的食品,蒙古語稱「烏蘭伊得」,意為「紅食」。
蒙古族除食用最常見的牛奶外,還食用羊奶、馬奶、鹿奶和駱駝奶,其中少部分做為鮮奶飲料,大部分加工成奶製品,如:酸奶干、奶豆腐、奶皮子、奶油、稀奶油、奶油渣、酪酥、奶粉等十餘種,可以在正餐上食用,也是老幼皆宜的零食。奶製品一向被視為上乘珍品,如有來客,首先要獻上,若是小孩來,還要將奶皮子或奶油塗抹其腦門,以示美好的祝福。
蒙古族的肉類主要是牛、綿羊肉,其次為山羊肉、駱駝肉和少量的馬肉,在狩獵季節也捕獵黃羊肉。羊肉常見的傳統食用方法就有全羊宴、嫩皮整羊宴、煺毛整羊宴、烤羊、烤羊心、炒羊肚、羊腦燴菜等70多種。最具特色的是蒙古族烤全羊(剝皮烤)、爐烤帶皮整羊或稱阿拉善烤全羊,最常見的是手把羊肉。蒙古族吃羊肉講究清煮,煮熟後即食用,以保持羊肉的鮮嫩,特別是在做手把羊肉時,忌煮得過老。但內蒙東部蒙漢雜居地區的蒙古族也喜食煮時加佐料,並把肉煮成酥爛的手把羊肉。有些地區的蒙古族還喜將羊腰窩的肉切成大片,掛糊油炸成炸肉片,民間稱為「大炸羊」。牛肉大都在冬季食用。有做成全牛肉宴,更多的是清燉、紅燒、做湯。還食用駱駝肉和馬肉,油炸駝峰片蘸白糖,視為上餚,有經驗的廚師還善於把牛蹄筋、鹿筋、牛鞭牛尾烹製成各種食療菜餚。為便於保存,還常把牛、羊肉製成肉乾和臘肉。
在日常飲食中與紅食、白食佔有同樣重要位置的是蒙古族特有食品——炒米。西部地區的蒙古族還有用炒米做「崩」的習俗。用炒米做「崩」時加羊油、紅棗、紅、白糖拌勻,捏成小塊,就茶當飯。未經蒸炒的糜子多用來與肉丁煮成粥,糜粉可以烙餅;麵粉製作的各種食品在蒙古族日常飲食中也日漸增多,最常見的是面條和烙餅,並擅長用麵粉加餡製成別具特色的蒙古包子、蒙古餡餅及蒙古糕點新蘇餅等。西部阿拉善、鄂爾多斯的蒙古族也有用麵粉做成饊子狀的「章汝」的習慣。東部的哲里木盟盛產蕎麥,用蕎麥粉烙制的煎餅是當地較有特色的一種食品。
蒙古族每天離不開茶,除飲紅茶外,幾乎都有飲奶茶的習慣,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煮奶茶,煮奶茶最好用新打的凈水,燒開後,沖入放有茶末的凈壺或鍋,慢火煮2—3分鍾,再將鮮奶和鹽對入,燒開即可。蒙古族的奶茶有時還要加黃油,或奶皮子,或炒米等,其味芳香、咸爽可口,是含有多種營養成分的滋補飲料。有人甚至認為,三天不吃飯菜可以,但一天不飲奶茶不行。蒙古族還喜歡將很多野生植物的果實、葉子、花都用於煮奶茶,煮好的奶茶風味各異,有的還能防病治病。
大部分蒙古族都能飲酒,所飲用的酒多是白酒和啤酒,有的地區也飲用奶酒和馬奶酒。蒙古族釀制奶酒時,即先把鮮奶入桶,然後加少量嗜酸奶汁(比一般酸奶更酸)作為引子,每日攪動,3—4日待奶全部變酸後,即可入鍋加溫,鍋上蓋一個無底木桶,大口朝下的木桶內側掛上數個小罐,再在無底木桶上坐上一個裝滿冷水的鐵鍋,酸奶經加熱後蒸發遇冷鐵鍋凝成液體,滴入小罐內,即成為頭鍋奶酒,如度數不濃,還可再蒸二鍋。每逢節日或客人朋友相聚,都有豪飲的習慣。馬奶酒是鮮馬奶經發酵製成,不需蒸餾。
[編輯本段]『婚禮習俗』
哈達蒙古族青年男女結婚,要選擇吉日,男方要給女方家送彩禮。彩禮有現金、衣服、布匹、首飾、稻穀等。女方家陪嫁的東西有櫃子、被褥、衣服、首飾、電器、自行車、大米、瓜子等。鑰匙由女方家送親人保管,等新娘到了男方家後,由新郎的母親拿錢來贖鑰匙,再交給新娘。結婚前一天,男方要把貼有紅紙的豬肉和酒送到女方家,既作為禮物又讓女方家用於招待賓客。
結婚這一天,新郎在陪郎的伴隨下來女方家迎親,同時要挑點青菜送新娘家。按習俗,迎親過程中新郎不能說話,一切由陪郎應酬和周旋,直到把新娘娶回家。到女方家後,新郎被安排獨席吃飯,並不能動手,只能由陪郎夾菜喂新郎吃。當男方來的人們把嫁妝挑、抬出門的時候,新郎就可以迎上新娘出門了。
新娘梳著少婦的發式,從上到下、從里到外都穿著嶄新的衣服。服飾尚青、黑色,衣裙的花邊圖案與上衣的高領,都與內蒙古自治區蒙古族相近。新娘穿的一件小掛,由送親隊伍中一孩童保管。新娘由舅舅抱進轎子,並由新娘的弟弟陪送到男方家。新娘上轎後要哭泣,表示不忍離開家,且要一路啼哭,直至進洞房。
新娘進入男方家大門之前,要燒喜神紙,進入大門後要勸新娘停止哭泣,進入洞房後要揭去新娘的紅頭巾,並供到堂屋中。吃飯時讓新娘在洞房內吃獨席,由新郎為新娘添飯。當晚,姑娘和小夥子要來慶賀,家裡一片歡笑聲和歌聲。
第二天,新婚夫婦要到女方家回門,同時在女方家拜天地和祖先,岳父母同時給新郎一個銀鐲子。從女方家返回男方家的路上,不管碰到什麼人,新婚夫婦都要作揖。返回男方家後,他們還要拜天地和祖先。
第三天去上祖墳。新婚夫婦在姑娘和小夥子的陪伴下,挑著豬頭等供品和食品去上男女雙方家的祖墳。回來後,新娘燒火,新郎挑水,給長輩和同伴燒洗腳水。婚禮至此即告結束。
婚後7天內,新娘不能回娘家,也不能到其他地方住宿。歷史上,蒙古族有男子可以另娶,而原配妻子卻不能改嫁的習俗。現在情況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結婚自願,離婚自由已成新風,但蒙古族的離婚率是很低的。
[編輯本段]『草原人家』
蒙古包「蒙古包」是對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稱呼。「包」,是「家」、「屋」的意思。古時候稱蒙古包為「穹廬」、「氈帳」或「氈房」等。
蒙古包呈圓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納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納10幾個人。蒙古包的架設很簡單,一般是在水草適宜的地方,根據包的大小先畫一個畫圈,然後沿著畫好的圓圈將「哈納」(用2.5米長的柳條交叉編結而成)架好,再架上頂部的「烏尼」(長約3.2米的柳條棍),將「哈納」和「烏尼」按圓形銜接在一起綁架好,然後搭上毛氈,用毛繩系牢,便大功告成。一戶牧民就算在草原上安家落戶了。
蒙古包搭好後,人們進行包內裝飾。鋪上厚厚的地氈,擺上傢具,四周掛上鏡框和招貼花。現在一些傢具電器也進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暢歡樂。
蒙古包的最大優點就是拆裝容易。搬遷簡便。架設時將「哈納」拉開便成圓形的圍牆,拆卸時將哈納折疊合回體積便縮小,又能當牛、馬車的車板。一頂蒙古包只需要兩峰駱駝或一輛雙輪牛車就可以運走,兩三小時就能搭蓋起來。
蒙古包看起來外形雖小,但包內使用面積卻很大。而且室內空氣流通,採光條件好,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非常適合於經常轉場放牧民居住和使用。
巴里坤的蒙古族因長期與漢族雜居,所以其服飾與漢族比較接近,只有少數老年人穿蒙古族傳統服裝,包藍色頭巾、穿藍色大襟長袍,腰系絲帶,腳蹬皮靴。但在重大節日,蒙古族男女都要穿傳統的民族盛裝,鑲花邊的蒙古袍子,配以彩色絲綢腰帶,足蹬蒙古式皮靴,英姿颯爽,俊秀威武。
過去蒙古族以游牧為主,所以住的全是蒙古包。現在除了游牧,相當多的蒙古族從事農業生產或農牧兼營,他們已定居村鎮。
巴里坤蒙古族的傳統飲食主要是麵食、奶食、肉食以及夏季吃些野韭菜、蔥和蘑菇等。後因長期雜居在漢族中,從事半農半牧生活,現在普遍吃蔬菜。蒙古族熱情豪爽,誠懇待客。宴請客人時必敬酒並唱「敬酒歌」助興,營造熱烈氣氛,以此表示對客人的歡迎、祝福和尊重。蒙古族特別倡導尊敬長者,愛護晚輩,如果家裡來了年歲大的長輩,必須要迎上去把馬接過來拴好,長輩要走的時候,也要牽馬扶其上鞍。
蒙古族的節日主要是春節和敖包節,除此還有點燈節(祖魯節)、麥爾節等。蒙古族把送冬迎春的第一天,即春節稱:「查干薩日」。蒙古族過春節有自己獨特的慶賀方式。農歷五月十三日是敖包節,這是蒙古民族最普遍的一種祭祀活動。敖包是草原上常見的供人祭祀的山堆,頂上要插柳枝為叢,立竿為柱。「壘石成山」、「視之為神」,它是山神、地神及游牧民族保護神的化身,是薩滿教原始崇拜的典型。祭敖包這天,人們歡天喜地雲集在敖包前進行祭祀,先由喇嘛焚香誦經,人們則獻了供品後,自左向右圍著敖包掌心向上,邊走邊叩首需繞三圈,祈神降福。祭完敖包後,還要進行賽馬、摔跤、射箭和歌舞等娛樂活動。因此祭敖包不僅是一次宗教活動,也是蒙古族青年男女藉此施展才藝、技能、進行情感交流的一次機會。
賽馬、摔跤、射箭被稱作「男兒三藝」是草原馬背民族的拿手好戲。蒙古族無論男女,自幼學習騎馬,到十來歲就縱馬如飛,並能在馬奔跑時彎下腰拾起擺放在地上的手帕、鞭子等物。摔跤也是蒙古族喜愛的競技活動,摔跤場面龍騰虎躍,扣人心弦。射箭更是蒙古族的強項,也是流傳至今的熟練自如的運動項目。
[編輯本段]『奶酒扒肉』
馬奶酒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為生計。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是他們日常生活最喜歡的飲料食品和待客佳餚。每年七八月份牛肥馬壯,是釀制馬奶酒的季節。勤勞的蒙古族婦女將馬奶收貯於皮囊中,加以攪拌,數日後便乳脂分離,發酵成酒。隨著科學的發達,生活的繁榮,蒙古人釀制馬奶酒的工藝日益精湛完善,不僅有簡單的發酵法,還出現了釀制烈性奶酒的蒸餾法。六蒸六釀後的奶酒方為上品。 馬奶酒性溫,有驅寒、舒筋、活血、健胃等功效。被稱為紫玉漿、元玉漿,是「蒙古八珍」之一。曾為元朝宮廷和蒙古貴族府第的主要飲料。忽必烈還常把它盛在珍貴的金碗里,犒賞有功之臣。 手扒肉是蒙古人傳統的食品方法之一。做法是將肥嫩的綿羊開膛破肚,剝皮去內臟洗凈,去頭蹄,再將整羊卸成若干大塊,放入白水中清煮,待水滾肉熟即取出,置於大盤中上桌,大家各執蒙古刀大塊大塊地割著吃。因不用筷子,用手抓食而得名。
9. 各民族的民俗民風,多一點,寫作文,急
不到長城非好漢
不到黃河心不死
灕江山水甲天下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華山自古一內條道
十里溫塘河,容九曲十八彎
不到文殊院,不見黃山面
南嶽山的香,回龍山的燭
東北三件寶,人參、貂皮、鹿茸角
東北三件寶:人參、貂皮、烏拉草
四川人不怕辣,貴州人怕不辣,湖南人辣不怕
四川的太陽、雲南的風,貴州落雨當過冬
四川恐龍多,自貢是個窩
四川沒川,山西沒山
好吃不過茶泡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