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求一首生日祝福的詞,嵌「倚嵐」二字,要古風的,文藝一點的,最好有詞牌,實在不行詩也可以,急求!!!
(月宮春)
祝詞傳頌念無猜,
願言望逸才。
倚天歡唱笑顏開,
嵐煙繞玉台。
生就回仙風飄瑞靄答,
辰儀之下出高材。
快意詩心雅會,
樂邀明月來。
*願言:思念殷切貌
*逸才:指出眾的人才。指出眾的才能
*嵐煙:山間霧氣
*玉台:漢代台名。泛指宮廷的台硯。傳說中天帝的居處
*辰儀:宸儀,帝王的儀仗
*嚴格按照詩詞格律寫作,合轍押韻,絕無軟體生成。傾盡心力寫作,但求知音,
有要求可追問,滿意請採納。
『貳』 有沒有人知道嵐姓、頂姓、貴姓的姓氏起源啊
貴姓本是苗族貴族的簡稱,始祖是太昊伏羲,直接祖先是戰神蚩尤回。
有說趙匡胤為祖答先,他被推翻後,他的後代之一為了避難,改名中一貝,中一貝的後代以貴為姓,以紀念中一貝。
貴姓來源有三:一是顓頊帝的玄孫陸終之後;二是楚國公族有以「貴」為姓者;三是元朝末順帝賜雜爾定班之子拜柱姓」貴」,世稱貴狀元,其後人遂以貴為氏。歷史上以常山為郡望,名人有漢代廬江太守貴遷,晉代中郎將貴霸等。當代主要分布於廣西、雲南、河南、北京、四川等地。
嵐姓始於嵐皋江西吉水人
頂姓就查不到類
『叄』 漢代丞相曹參 「參」讀「can」還是「shen」
曹參名字中的「參」普通話讀音應該是can為妥。
「參」是多音字,《漢語大字典》(湖北辭書出版社、四川辭書出版社出版)收了6個讀音。一讀「shēn」,為二十八宿之一;為人參、黨參的總稱,二讀san,是叄的古體字。三讀can,原指成三個的事物,後來引申為多種義,如參加、配合、參拜、比勘、研究、彈劾等。四讀cen,為「參差」之「參」。五讀can,為鼓曲名。六為san,是「糝」的別寫。在生活中,以一、三、四為常見。
有意思的是,中國古代名人中,單名為「參」的有3位:曾參(春秋魯國人,孔子學生。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養方法) 曹參(漢初大臣。他跟隨劉邦起義,被封為平陽侯。後繼蕭何為漢惠帝丞相);岑參(唐詩人,擅邊塞詩),這三位的名字中的「參」讀音是?
教育部語言文字研究所信箱主持人杜永道先生認為:這三個歷史人物的名字都是「參」,都讀為「shēn」。(「中國語言文字網」)
我們認為,杜先生的說法太武斷了。對待古人名字讀音的探究了查閱經典文獻或字書、韻書外,還有兩個辦法:一是名字解詁。即依據「名為字表」的原則,通過人物的名與字的關系來推斷。二是查看人物姓名出現在後世的韻文作品中的例子,通過韻腳所在韻部來推斷。
我們先看第一種辦法
曾參,字子輿,與晚於他的孟軻同。宋人高似孫在《子略》卷一「曾子」條:曾子者曾參……予讀先太史《史記注七十二弟子傳》參字子輿,晉灼讀音「如宋昌驂乘之參」因並及之。高似孫的觀點是——曾參之「參」通「驂」(獨轅車所駕的三種馬),念can;
曹參,字敬伯。「敬」是關鍵字,這「參」毫無疑問應是「下見上」的參拜之「參」 ,念can。
岑參,其人資料缺乏,故很難從他本人身上得到有效信息。已故文史學者蔣逸雪先生認為「岑有高峻義,故連類相屬,名參商之參」(王驤:《痛悼蔣逸雪前輩》,《鎮江史志通訊》1985年),這種說法值得商榷。我們可以通過類比來進行推斷,岑參以「參」為名,其前賢以此為名者——曾、曹,假定岑參取名是取效曾參的。筆者查到他曾祖文本、伯長清、父植,特別是兄岑況頗有文名。劉長卿寫過五絕《曲阿對月別岑況、徐說》,杜甫詩贊曰;「岑參兄弟皆好奇」。岑參幼年喪父,由兄教養長大30歲,應舉登進士第。與哥哥取名「況」(效法儒家荀況,或者「況」作「比況之況」 義)相聯系,岑參之「參」(效法儒家曾參,或者參有「比勘、驗證」義。《荀子》「參稽治亂通其度」)應該念can
再看第二種方法
《全唐詩》無「曾、曹」之「參」為韻的,現僅以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纂《全宋詩》(北京大學出版社)中作品為例:
一、「曾參」出現在韻腳上
王安石《次韻平甫喜唐公自契丹歸》:留犁撓酒得戎心,並夾通歡歲月深。奉使由來須陸賈,離親何必強曾參。燕人候望空甌脫,胡馬追隨出蹛林。萬里春風歸正好,亦逢佳客想揮金。(《全宋詩》卷556)
王安石《初去臨川》:東浮溪水渡長林,上坂回頭一拊心。已覺省煩非仲叔,安能養志似曾參。憂傷遇事紛紛出,疾病乘虛亹亹侵。未有半分求自贖,恐填溝壑更沾襟。(卷562)
這里「參」和「侵」同韻,一般是讀成shen。
二、「曹參」出現在韻腳上
蘇 軾《再和二首》:置酒未逢休沐,便同越北燕南。且復歌呼相和,隔牆知是曹參。丹青已是前世,竹石時窺一斑。五字當還靖節,數行誰似高閑。(卷81)
蘇 軾《次韻子由寄題孔平仲草庵》:逢人慾覓安心法,到處先為問道庵。盧子不須從若士,蓋公當自過曹參。羨君美玉經三火,笑我枯桑困八蠶。猶喜大江同一味,故應千里共清甘。(卷804)
王安石《送江寧彭給事赴闕》:楚地怪須留汲黯,蕭規疑欲付曹參。從來貴勢公何慕,自是賢名上所貪。未信逸身今以老,且當憂國每如惔。論心邂逅膠投漆,搔首低徊雪滿簪。鎮撫未驚移歲月,追攀曾許賞煙嵐。余歡遽隔新亭餞,宿惠難忘舊館驂。(卷562)
劉 過《贈永嘉張相士》:青城游遍蜀中山,歸看公卿飽已諳。桀驁稍能兒德祖,興亡何闕百曹參。諸公富貴紙上語,滿座風雷終日談。我似北人君記取,偶然留滯在東南。(卷2703)
劉克庄《壽建寧太守》:官府昇平戟衛嚴,退衙惟與客清談。寬和卻笑閩溪急,苦硬翻嫌建茗甘。南國只今歌召伯,漢庭早晚相曹參。情知金鼎催調燮,驛路梅開雪意酣。(卷3081)
朱繼芳《庚戌壽意一先生》:江涵秋色碧潭潭,飲馬胡兒不敢南。宥密老臣功第一,緝熙天子歲登三。身扶紫極星辰正,手拆黃封雨露甘。見說年來淮尾漲,漢庭可要百曹參。(卷3279 )
以上「參」屬於覃部,讀音應該為can。
三、「岑參」出現在韻腳上
孔平仲《子瞻子由各有寄題小庵詩卻用元韻和呈》:二公俊軌皆千里,兩首新詩寄一庵。大隠市朝希柱史,好奇兄弟有岑參。雪天凍坐痴於雀,雨夕春眠困若蠶。不是本來忘世味,便投閑寂亦難甘。(卷926)
洪 皓《戲用邁韻呈吳傅朋兼簡梁宏父向巨原》:憂患二毛侵,目睫亦毿毿。篇什棄置久,遑暇閱龍龕。吳侯主詩盟,欲從靳如驂。古風風格老,敘事若綺談。宦情既淡薄,世故應飽諳。置驛復鄭庄,好奇過岑參。(卷1702 )
廖行之《書懷》:萊衣喜氣著青衫,世路從渠裂兩驂。試問虛名空斗北,何如榮養樂陔南。鄰牆飽聽新詩句,尊酒相從幾笑談。聞道秋郊足佳趣,好奇誰復似岑參。(卷2524)
劉克庄《又和感舊四首》:老馬虺頹不服驂,累然病起泛溪南。失侯我尚堪耘豆,出牧公方自種柑。畏壘屢豐愧桑楚,漢嘉雖小屈岑參。新年聞說茅柴賤,陌上逢人各半酣。(卷3052)
以上「參」屬於覃部,應該讀can。
上文分按人物分3批舉的例子都是宋詩,作者也大都是南方人,其間反映的肯定是一個音系,我們如從總體看來應該認定王安石詩中曾參的「參」讀音也是can,理由是「覃部」「侵部」在中古音系中相近,韻尾為m,屬於閉口韻,分屬一等韻和三等韻。古代詩歌押韻並不是要求韻母完全一樣,有時亦可放寬要求,如「覃部」「侵部」在上古原為1部(侵部),本來就存在密切關系。
綜上所述,曾參、曹參、岑參三人名字中的「參」普通話讀音應該是can為妥。
『肆』 浩嵐和浩彤哪個好聽。。寓意哪個更好
嵐:字義解釋為:山間的霧氣。
彤:基本字義
1.
紅色:~管(a.赤管筆,版古代女史以此記事,後因用於女權子文墨之事;b.一說是紅色管狀的初生之草)。~雲。~庭(中國漢代皇宮以朱紅色漆中庭,後泛指皇宮)。
2.
姓。
『伍』 秋嵐點碎寒花葬,氤氳煙起夜未央是什麼意思
大周嵐夜:秋嵐點碎寒花葬,氤氳煙起夜未央。
最初最愛逍遙的大宋君岑,
後來又看到大周嵐夜上的字眼,
瞬間愛上了它.嘎嘎,不知道這算不算見異思遷呢.
不管如何,作為娥眉還是先來YY下本門的102神器吧.
虛弱,吸血,破綻.
盡管有很多人因為技能因為要PK,而選擇的星宿的102打怒.
可是我一直覺得大周嵐夜那樣的氣質最適合娥眉的女子,
娥眉的女子是那樣地驕傲,多情.
多情人本該配多情劍.
況且,娥眉的女子,並不柔弱,並不堪隱沒於江湖.
只是亂世紅塵,誰能躲的過情殤.誰能躲的過這世事的煎熬.
誰是誰的誰,誰顛覆了最初的記憶.
這一句話中偏愛氤氳和夜未央那樣悲憫的字眼.
氤氳是煙霧彌漫的樣子,恰似讓人置身於娥眉山之中,恍如夢境里的煙霧繚繞,
夜未央讓我聯想到漢代的2座宮殿.
未央和長樂本是宮殿的名稱,長樂是永遠快樂,未央是沒有盡頭.
於是乎,夜未央便是長夜漫漫無窮盡的意思
那一段劍上的訴說,彷彿讓我置身千年之前的那一場別離,
秋暮,在那座空靈,煙氣彌漫的娥眉山,
揮舞著手中嵐夜,劍指夜空
周圍飄落四散的花瓣,消香玉隕.
漫漫長夜無窮盡.
什麼時候才可以拋開黑暗,盼到天明.
而我和你的緣分來不及等天亮,
隨著消逝彌漫的煙氣,它隱沒在黑夜的盡頭.
劍無情,人有情.
當繁華落盡,回首往事,
只微薄地希望能說一句,不悔.
離別又怎樣,
死亡也不過如此.
瞬息浮生,薄命如斯.
如果來世輪回,
可以再一次遇見.
只願
不再與你參與這江湖的撕殺,權術的爭奪.
不再與你鬥嘴,不再與你分離.
只願
同你歸隱山野,相伴終老.
只望
帶著這把你賜與我的嵐夜
這把帶著無數記憶的劍刃
陪君且看細水長流.
而現在,就讓這秋嵐揮落的花絮埋葬我對你的思念.
PS:
當娥眉不再強大,當華山不再是娥眉的天下.
能堅持娥眉一心喜愛娥眉的人還有幾個.
我們是不是還能依稀記得最初,
記得曾經在娥眉之顛,拜入師門的情景.
記得第一次學會清心興奮地給同伴們加血的情形,
是否還記得陪著小娥眉一路長大的那些夥伴們,
或許,他們已經四散在天涯.
繁花錯落,冷暖自知.
十年青鳥音塵斷,往事不勝思.
請幸福的人一直幸福,不夠幸福的人加油幸福.
樓主!希望你也有這樣的情愫!謝謝採納!
『陸』 古代羅馬在漢代被漢人稱作什麼
大秦(羅馬帝國)復、(拂菻)東制羅馬帝國、拜占庭
大秦是古代中國對羅馬帝國及近東地區的稱呼。古時中國似乎從未直接到達羅馬,最接近的大概是生於東漢時期的班超與甘英。班超於公元97年率領70,000士兵到達裏海,並派遣部下甘英出使大秦,而甘英最遠到達地中海西岸,准備渡海去羅馬帝國的首都時,被安息人阻止。
拂菻是中國中古史籍中對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的稱謂。此名在《魏書·高宗紀》、《顯祖紀》作「普嵐」。《北史·西域傳》作「伏盧尼(Fūrūmi)」。玄奘著《大唐西域記》卷十一波剌斯國條所附西方諸國作「拂懍」,道世《法苑珠林》卷三九及所引《梁職貢圖》作「拂懍」,慧超《往五天竺國傳》作「拂臨」,杜環《經行記》、《隋書》、《舊唐書》等均作「拂菻」。
『柒』 如何系統復習中國美術史考研黨一枚,求各位大神現身
遼師大美術學院參考書目711《中國美術史》高教出版社中央美術學院編著814《外國美術史》高教專出版社中央美屬術學院編著712《中國工藝美術史》東方出版中心1985或其他田自秉《設計學概論》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尹定邦815《世界現代設計史》《設計學概論》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2002或其他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王受之尹定邦
『捌』 有沒有人知道嵐姓、頂姓、貴姓的姓氏起源啊
貴[貴、𡭙、𧸋、蕢,讀音作guì(ㄍㄨㄟˋ)]
一.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顓頊帝的玄孫陸終之後,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據史籍《廣韻·未》的記載:「貴,姓。出陸終之後。」顓頊帝玄孫陸終之後有分封於貴邑(今陝西咸陽渭城區周陵鄉馬家窯村),因以為姓氏,稱貴氏。
第二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西周時期八天官之第六,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據典籍《周禮·天官·大宰》記載:「以八統詔王馭萬民,六曰尊貴。」
西周時期,官吏都分別隸屬於「當時」(天官)、「稟者」(地官)、「土師」(春官)、「司徒」(夏官)、「司馬」(秋官)、「李」(冬官),即各級官吏分屬於天、地、春、夏、秋、冬六部統領與管轄。
天官,分統八師,亦即八鄉。所謂「八鄉」,許多史學家歷來解釋為西周初期的八個大邑,每邑擁一師軍隊。
按《周禮·天官·敘官》中的敘述,「治官之屬」有冢宰,即大宰,有小宰、宰夫,其下食官之長則為膳夫,大宰、小宰、宰夫都可以單稱為宰,而膳夫又可稱作宰夫,甚或稱為大宰。其地位和職能盡管懸殊,官名卻能通用。由此可見,屬於一系的官名,在一定的情形下有通用的可能。
例如在《周禮·天官·宰夫》中記載:「宰夫之職,掌治朝之法,以正王及三公、六卿、大夫、群吏之位,掌其禁令。敘群吏之治,以待賓客之令、諸臣之復、萬民之逆。」其職能是出納王令及其回復。
在著名的克鼎記膳夫克中記載有:「舍令於成周,遹正八師」,成周的「八師」即八鄉(向),所雲恰可與宰夫職文印證。
本書經考證則認為,「八鄉」即「八向」,指以先宗周(豐、鎬二京,今陝西西安西南十二公里灃河兩岸,豐京在河西,鎬京在河東),後以成周(今河南洛陽)為中心的八個方向,以紫氣之鄉(向)為源,指向東、東南、南、南西、西、西北、北、北東這八個方向,概指西周王御之天下,以八師統之,稱八統,官稱為「大宰」。
其東、北東兩個方向分由兩個異姓王族統領,即姜、子二姓,其餘六鄉(向)由姬姓王族貴胄統領,這六鄉(向)姬姓王族貴胄皆稱「尊貴」,為尊號。
「尊」者僅能用於王稱,「貴」者則可泛用於族稱,「尊貴」成為了西周王朝統領和維護天官制度的核心,後來這種尊號成為統治集團的專利。後有後裔子孫以其尊號為姓氏者,稱貴氏。
西周政體中的大宰、小宰、宰夫、膳夫,以至邑宰等等的通轉變化,比較復雜,因為「宰」這一名稱,本義即是一種食官,由於古代政權機構形成過程的特點,移用於協助天子掌理政務的要職,其本義的湮沒有相當長的過程。
直到後世,「宰相」一詞婦孺皆知,人們才把「宰」的本義漸漸淡忘了。
第三個淵源:源於姜姓,出自苗族先祖蚩尤之後裔,屬於以貴族身份為氏。
貴氏本是古苗族貴族的簡稱,始祖是太暤伏羲氏,先祖是三苗首領戰神蚩尤。
蚩尤與炎帝為族裔關系。在史籍《路史·蚩尤傳》的記載:「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
苗民中的貴族,多為數千年一脈相承的世襲制度產物,有以其貴族地位為漢化姓氏者,稱貴氏。
第四個淵源: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戰國時期楚郭公族後裔,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楚國公族中有分封於貴邑(今江蘇江陰、常州、丹陽,治所延陵鎮),遂以「貴」為姓氏者,稱貴氏,後為吳季札的食邑。
第五個淵源:源於嬴姓,出自少暤(昊)金天氏後裔伯益的後代造父,屬於以氏族圖騰為氏。
傳說,造父的後裔趙匡胤為該支貴氏的祖先,趙匡胤離奇逝世後,他的後代之一為了避難,改名「中一貝」,中一貝的後代將祖上名字合起來,以「貴」為姓氏,以紀念中一貝。
第六個淵源: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駱越之地,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據典籍《韻會》記載:「貴,春秋駱越地,隋鬰州,唐攺貴州。」
駱越之地,據現有文獻記載「駱越」的「駱」,是由「駱民」演變來的。史籍《交州外域記》中記載:「交趾昔未有郡縣之時,土地有雒田,其田從潮水上下,民墾食其田,因名為駱民。設駱王,駱侯、主諸郡縣,縣多為駱將,駱將銅印青綬」。在史籍《史記·索引·廣州記》中記載:「交趾有駱田,仰潮水上下,人食其田,名為駱將……銅印青綬,後蜀王子將兵討駱侯」。
史籍《太平寰宇記》轉引《南越志》記載:「交趾……人稱其地曰雄地(田),其民為雄民,舊有君長曰雄王。其佐曰雄侯,其地分封名雄將」。(雄字疑為雒字之誤)這三本書的共同點是都說明了駱(雒)這一名稱的由來。他們都認為由於利用潮汐的漲落以灌溉水田而得名。因此,當地人把這種潮田稱為駱田。耕種駱田的人稱為駱民。而治理這些駱田、駱民的人則分別稱為駱王、駱侯、駱將。
在歷史上,對「落」、「駱」、「雒」等稱謂,由於《廣州記》等書是漢族人所撰,故多從漢語典籍中進行解釋。在典籍《爾雅》中記載載:「太歲在已日大荒落」。在史籍《史記·天宮書》中又把「落」字寫為「駱」,即「落」和「駱」兩字在古代是相通的。又據史籍《史記·南越列傳》記載:「西甌駱裸國亦稱王……」。而前後漢書均按《史記》用「駱」字,兩晉以後的作品則把兩字交互使用。
在史籍《廣州記》中使用「駱"字,在《交州外記》中又改用「雒」字。同一族名使用異形同音字,顯然這兩個字也相通。在史籍《南越志》中,「雒」字均寫作「雄」字。「雄」字的解釋應為近形誤筆,即乃雒字之誤,並以訛傳訛。同時把「雒王」稱為「雄王」還有另—可能,即受《後漢書》《華和陽國志》的夜郎國竹王神話的影響。所謂王「長養有萬武,遂雄夷狄……」即自以為是所有夷狄之王。不管怎樣解釋,雄王為駱王別稱和異寫是無疑的。
至於「駱越」的解釋,是因墾食「雒田」和嶺南地區多「駱田」而得名。由於土地有雒田,民墾食其田,因名為雒民,而治理這些駱田的又分別為駱王、駱侯、駱將,因而把墾食雒田的越人稱為駱越。
越與粵,古音讀作Wut、Wat、Wet。是古代江南土著呼「人」語音,越與粵通,越是「人」的意思,駱越即「駱人」之意。與《交州外域記》所載的「駱人」同義,說明駱越與「駱田」有關,而駱田又與「駱」有關。
「駱」字從壯語方面來說是地名。壯語對山麓、嶺腳地帶,統稱為六(壯音讀lok),「六」、「駱」二音近,壯人古時無文字,以漢字記音往往不夠確切而難免有所走樣,故「駱田」就是「六田」,就是山麓嶺腳間的田。嶺南特別是廣西左、右江及越南紅河三角洲一帶,丘陵很多,不少田地是在山嶺間辟成的。這種田壯語叫「那六」,照漢語言就是「六田」或「駱田」。正因如此,嶺南地區以「六」或近「六」音的字如駱、洛、雒、羅、樂、龍、隆……等字作地名的到處都有。可見,嶺南地區多駱(麓)田,把墾食駱田的人稱為駱越,以別於閩越、於越、滇越、南越等等,是很自然的。
駱越是很早以前就居住在我國南方的古老民族。據《漢書·賈捐之傳》載:「駱越主人,父子同川而浴,相習以鼻飲」。據史籍《漢書·南蠻傳》記載:「駱越之民,無嫁娶禮法,各因淫好,無適對匹,不識父子之姓,夫婦之道」。在史籍《漢書·馬援傳》中也提到駱越:「援好馬,善別名馬。於交趾得駱越銅鼓,乃鑄為馬式」。
此外,關於駱越的記載還見於史籍《舊唐書·地理志》:「貴州(今廣西貴縣)郁平縣,古西甌、駱越所居」,又說黨州(今廣西玉林)「古西甌所居。秦置桂林郡,漢為鬱林郡」。「潘州(今廣東高州),州所治,古西甌駱越地,秦屬桂林郡。漢為合浦郡之地」。「邕州(今廣西邕寧)宣化縣;州所治,漢嶺方縣地。屬鬱林郡」。
從上述史料中可以看出,早在周代就有駱人的記載,周秦和漢朝活動於今廣西地區的人們,有時被稱為駱越,有時又被稱為西甌、有時則西甌、駱越並稱。可見它們間的關系是很密切的。從地理位置上也可以看出,西甌是指與東甌對舉的居於古嶺南地區的人們。
西甌、駱越的後裔是誰?他們的後繼族稱是什麼?一般認為緊接西甌、駱越的第一個族稱是東漢時出現的烏滸,然後魏、晉、隋、唐時代的俚僚、宋朝以後的僮、俍、沙、儂以至今天的壯族。
古之駱越地住民、遷住民,有以唐朝以後的地名稱謂「貴」為姓氏者,稱貴氏。
第七個淵源:源於姜姓,出自秦、漢時期古西羌族酋首貴霜王朝,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姓氏考略》記載:「西羌帥有貴霜王,或其後以為氏。」
西羌,出自三苗,是姜族的別支,三代以後居於河西、賜支河和湟河之間。戰國時,羌族興盛,有蓖中種(越錨羌)、白馬種(廣漢羌)和參良種(即武郡羌)等等。
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西漢王朝建立。這時進入中原的羌人已基本上融合於漢族之中,未進入中原的羌人除部分生活在隴西以外,大都散布於長城以西,特別是河湟地帶。
西羌部落繁多,大多以動物之名為號,如白馬、氂牛、參狼、黃羝、黃羊等,可能是一種圖騰崇拜的遺跡。有一些以地名為號,如勒姐、卑。這部分人可能已進入地緣性聯盟。而較強大的先零、燒當羌則以父號為名,表現了父系氏族的父子聯名制。
大致說來,西北諸羌,先零、勒姐、當煎、當闐、封養、牢姐、彡姐、卑浦、烏吾、鍾存、鞏唐、且凍、傅難諸種在隴西、金城兩郡及其塞外。全無、沈氐、部分牢姐在上郡(今陝西綏德縣)。虔人及部分卑浦在西河郡(今陝西河曲縣附近)。各部自有酋長,數相攻殺掠奪,戰禍頻頻不斷。
諸羌之中,最初以先零為最強大,居住在大榆谷(今青海貴德、尖扎),水草豐美,自然條件比較優越。對外向漢朝邊境用兵,對內並吞弱小,後被燒當羌等聯合擊敗,逐漸被削弱。
燒當羌傳說是研的十三世子孫,本來居住在大元谷(今青海貴德),人少勢弱,後擊敗先零、卑浦羌,遷居到大榆後,日趨強大起來。此外鍾羌也很強大,號稱有兵力十萬。至於其他羌部,大者萬餘人,小者數千人,一時都很活躍。
漢興時,這些羌族部落都臣服匈奴。漢景帝時,羌族一支研的後代留何率種人請求歸附,為漢朝守衛隴西要塞。漢景帝歡迎遠方來降,把留何及其研種羌部落一齊遷居到隴西郡中,安排在狄道(今甘肅臨洮)、安故(今甘肅臨洮)、臨洮(今甘肅岷縣)、氐道(今甘肅武山)、羌道(今甘肅舟曲)五縣中,與漢人雜居,共同守衛西北邊防。
到漢武帝時,對匈奴人採取了急風暴雨式的軍事行動,與匈奴人勾結的羌人也受到了沖擊。漢武帝下令對河西用兵,匈奴人受到沉重打擊,渾邪王和休屠王部眾的投降使得羌人和漢朝發生了直接的接觸。
漢武帝派兵在河西驅逐匈奴的時候,也同時對諸羌施加了軍事壓力,逼迫他們向西遷移。由於匈奴渾邪王的內降和諸羌的西遷,使河西一帶成為真空。漢武帝召烏孫回河西故地的計劃落空之後,他為了加強在河西地區的邊防,就在河西先後設立了武威郡和酒泉郡,從此河西一帶正式成為漢朝的領土。漢武帝還不斷招募百姓和輸送罪犯到河西地區開墾荒地,發展生產。這對於以後開通西域和繼續打擊匈奴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漢武帝在河西設置郡縣以後,西羌和北匈奴被南北隔絕,不得交通,這樣,兩者勾結對付漢朝已經特別困難了。
漢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農歷9月,分布在今甘肅臨夏以西和青海東北一帶的先零羌和封養牢姐種羌盡釋前仇,結成同盟,再次與匈奴人相勾結,合兵十餘萬人,會攻漢朝的邊郡令居縣(今甘肅永登)和安故縣,包圍了槍罕(今甘肅臨夏),邊關告急。
漢武帝派將軍李息、郎中令徐自為率兵十萬人,在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農歷10月,出兵討伐。經過強硬的軍事行動,解開槍罕之圍。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農歷10月,漢軍平定了諸羌的叛亂。
漢武帝為了強化對羌人的管理與監視,在漢元鼎六年開始在羌人居住的地區設置護羌校尉,持節統領內附漢朝的諸羌部落。從此,青海東部開始成為我國的行政管理區域。
經過漢武帝的數次打擊,先零羌移居到西海、鹽池地區。漢武帝逐漸遷徙漢人充實河西的空地。後來到漢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0年),又設置了金城郡,治所在允吾(今甘肅永靖),原護羌校尉所轄的領地全部歸屬金城郡。
到了東漢永元二年(公元90年),貴霜王求娶漢朝公主,被班超所拒絕。貴霜王遂派遣副王謝率軍七萬進攻班超,卻為班超所敗,便納禮求和。班超一直不知貴霜王的實際名字,僅以「月氏王」呼之。貴霜王的後裔子孫,有內遷入中原者,逐漸融入漢族,其中有取漢姓為貴氏者。
第八個淵源:源於鮮卑族,出自漢朝末期鮮卑族乞伏部密貴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西晉末年,五胡崛起。由鮮卑與敕勒融合形成的乞伏部曾是隴右鮮卑中最強盛的一支。
公元383年,前秦國的大將乞伏·國仁在「淝水之戰」之後率部造反,後在今甘肅榆中地區成立了秦國,史稱西秦國,之後開始了國境擴張。乞伏·國仁親領鐵騎三萬多,在六泉大敗鮮卑族的密貴氏、裕苟氏、提倫氏等部落,收其為乞伏部部眾。
公元400年,西秦國被羌族人姚氏的後秦國擊敗,國君乞伏·乾歸投奔南涼國。
公元409年,乞伏·乾歸重建西秦國。到了公元431年,西秦國被赫連氏的胡夏國所滅。國滅後,乞伏部眾被其他強國分割歸攏,密貴氏部族投奔北魏政權,融入拓拔部。
在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改革政策推行過程中,密貴氏改為貴氏。
第九個淵源:源於昭武九姓,出自唐朝時期中亞西部何國,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昭武九姓,是中國南北朝、隋、唐時期對中亞西部十來個小國的總稱。其王均以昭武為姓。人種主要是粟特人或其後裔,泛稱為「昭武九姓」。漢文史籍稱其原住祁連山北昭武城,曾被匈奴擊走,被迫西遷至中亞河中地區。
「昭武」一詞的語源,目前尚無定論。史籍《新唐書》中以康、安、曹、石、米、何、火尋、戊地、史為昭武九姓,而以東安國、畢國、捍、那色波附於其間,曹國又分為東、西、中三國。另據史籍《北史》、《隋書》記載,烏那曷、穆國、漕國也是王姓昭武的國家。據史籍《隋書》記載,昭武九姓本是月氏人,舊居祁連山北昭武城(今甘肅臨澤),因被匈奴所破,西逾蔥嶺,支庶各分王,以昭武為姓。居民主要務農,兼營畜牧業。
粟特人在歷史上素以善於經商著稱,長期操縱絲綢之路上的轉販貿易。早在東漢時期,洛陽就有粟弋(即粟特)賈胡。敦煌古代烽燧下曾發現寫在紙上的「古粟特語信柬」數件,其內容反映了東漢末年、西晉末年粟特人的經商組織和活動。南北朝以來,昭武九姓經商范圍更加擴大,並不時為一些國家承擔外交使命,如公元545年北周曾派遣酒泉胡安諾盤陀出使突厥。在唐朝時期,經商的昭武九姓胡人常被稱為興生胡或簡作興胡,從敦煌、吐魯番出土文書看,興胡與縣管百姓、行客並列,表明他們可能有一定的特殊身份或社會地位。
六世紀中期,昭武諸國相繼臣屬西突厥。七世紀中期歸附唐朝,受安西都護府統轄。同時開始遭受阿拉伯帝國侵襲。多次向唐朝求援,接受唐朝賜封的王號,反抗阿拉伯帝國。八世紀下半葉諸國逐步消亡。
其中的何國,在今撒馬爾罕西面。唐朝永徽年間以其地為貴霜州,任命何國國君為刺史。其後裔子孫有內遷入中原者,唐太宗李世民安置其於內廷地,即唐朝源地山西太原,後有取唐封居地為姓氏者,稱貴氏,後為洪洞大槐樹古姓之一。
第十個淵源:源於蒙古族,出自元朝時期大臣拜柱,屬於帝王賜姓為氏。
元朝時期,雜爾定班之子拜柱考取狀元,元順帝賜予姓「貴」,世稱貴狀元,其後人遂以貴為氏。
第十一個淵源: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①滿族貴益昆氏,亦稱古勒琿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族,古女真語為Gohun Hala,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漢義為「鉤子」,世居黑龍江地區,後金時期稱郭琿氏,後冠漢姓為貴氏、郭氏、琨氏等。
②滿族貴岳哩氏,滿語為Guiyori Hala,世居伯都訥(今吉林松原),後冠漢姓為貴氏、岳氏、桂氏等。
③滿族貴車特氏,滿語為Guicet Hala,這是滿族的脫譜姓氏,世居伯都訥(今吉林松原),後冠漢姓為貴氏、桂氏等。
二.貴氏分布:
今貴氏族人主要分布於廣西、雲南、河南延津、北京、四川三台、湖南常德等省地。
其它兩個就不知道啦
『玖』 閣下、殿下、冕下、陛下、嵐下的區別和解釋
1、閣下[gé xià]
釋義:閣下為對「您」的敬稱,與足下意思相近。古代常見於口語,近代至現代則多用於書籍信函中。目前人們在書信(尤其是公函、業務相關書信)中仍然使用閣下來稱呼彼此。
2、殿下[diàn xià]
釋義:是中國古代對皇後、皇太子、諸王的敬稱,次對皇帝的敬稱「陛下」。也指現代社會用於對君主制國家王儲、親王、公主等的敬稱。
殿下「殿」即「宮殿」,「殿下」本指宮殿之下,又代指站在殿下的帝王侍從人員。「殿下」的本意是以君王宮殿下的侍從指代君王。------漢 蔡邕《獨斷》卷上。漢代在稱天子為「陛下」的同時,稱皇太子、諸侯王為「殿下」。三國開始皇太後、皇後也稱「殿下」。
3、冕下[miǎn xià]
釋義:對諸天神祇中最高貴之神祇的尊稱。比如元始冕下;小說文學中對頂級神職人員的尊稱。比如教皇冕下。
4、陛下[bì xià]
釋義:對帝王的尊稱,譯為」您「。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史記·秦始皇本紀》
陛下的「陛」指帝王宮殿的台階。「陛下」原來指的是站在台階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進言時,不能直呼天子,必須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後來「陛下」就成為與帝王面對面應對的敬稱。
5、嵐下[lán xià]
釋義:嵐下是大人的意思(出自日文),相當於殿下的意思。出自日本動漫,在中國網路文學中魔幻描寫中常用。
6、闕下[què xià]
釋義:宮闕之下。指帝王所居之處。借指朝廷《漢書·淮南厲王長傳》:"馳詣闕下,肉袒而謝。"開元末,舉進士,獻書闕下,詔中書試文章,擢拜右拾遺。《李揆傳》
7、麾下[huī xià]
古代對將帥的一種尊稱。這是漢語中的一個書面語詞彙,原意為將帥指揮的旗幟之下,後引申為部下之意,或者是對將帥本人的敬稱。《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獨二人及從奴十數騎馳入吳軍,至吳將麾下,所殺傷數十人。不得前,復馳還」 。
閣下的歷史記載
《漢書·高帝紀下》:「大王陛下」顏師古注引漢應劭曰:「若今稱殿下、閣下、侍者、執事,皆此類也。」
唐·趙璘《因話錄》卷五:「古者三公開閣,郡守比古之侯伯,亦有閣。所以世之書題有閣下之稱。今又布衣相呼,盡曰閣下。」
唐·白居易《與劉蘇州書》:「閣下為仆稅駕十五日,朝觴夕詠,頗極平生之歡。」
清·黃鈞宰《金壺浪墨·吳門秀士書》:「閣下廷試第一,不可謂無佝;樞密入相,不可謂無位;年逾七秋,不可謂無壽,不於此時有所建白,更待何時?」
很多人對「陛下」、「殿下」、「閣下」等稱呼並不陌生,這些都是尊稱,但既然是尊稱,為什麼叫「下」呢?人們都是以「上」為尊,「皇上」怎麼成了 「陛下」呢?
原來,從這些尊稱的本義上來考證,「陛下」不是叫皇上本人的,「殿下」、「閣下」也都不是叫對方本人的。「陛下」中的 「陛」實際上是指帝王宮殿的台階,東漢大文學家蔡邕(蔡文姬之父)曾經解釋說,皇帝派他的近臣拿著兵器站在宮殿的台階下,以防不測。
所以,陛的下面是皇帝的近臣,蔡邕用進一步解釋說:「謂之陛下者,群臣與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達尊之意也。」
皇帝至高無上,臣子不敢直接同他交談,只好讓皇帝的近臣代為轉告,所以一聲「陛下」叫的不是皇上,而是叫站在陛下的人轉告皇上。話又說回來,規矩不是一成不變的,臣子也不是絕對不能直接與皇上說話,但是禮節不能省略,所以,與皇上說話前叫一聲「陛下」,就是表示自己的恭敬之意。
「陛下」的問題解決了,「殿下」、「閣下」也就迎刃而解了,這些尊稱的意思其實都一樣,表示自己不敢和對方直接說話,要請人代為轉達,以此表示對對方的尊敬。
「殿下」一般是對皇太後、皇後、太子、諸王的尊稱,但是歷朝歷代略有不同,「閣下」是對一般人的尊稱,現在還用於外交場合。另外,「足下」也是對別人的尊稱,但是與「陛下」、「殿下」、「閣下」的解釋並不完全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