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在家居士授菩薩戒後每六齋日需要誦戒本嗎
半月誦戒!來
十五及月末自(三十或廿九)。
佛若不說念佛法門,則萬古永同長夜
此之妙法,若如來曾不聞宣,則萬古永同長夜,終無有人念佛求生,故嘆其難信者。見不信者之自棄,能信者之有緣,令一切眾生悲傷絕分,而欣幸得聞故。今之信凈土者,皆因佛說而發起也。雖今不信,一歷耳根,永為道種故。
——出 凈土宗九祖蓮池大師《彌陀疏鈔》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音拿摩
❷ 在家居士菩薩戒有什麼
菩薩戒有幾種,
一種是《梵網菩薩戒》在家出家都可受有十重四十八輕戒。詳見戒本。
一種依《優婆塞戒經》受戒品。有六重二十八輕戒,為在家居士菩薩戒。
六重二十八輕
六重戒:
1、殺戒。2、盜戒 3、大妄語戒。 4 邪淫戒。 5、酤酒戒。 6、說四眾過戒。
二十八輕戒:
1 不供養父母師長戒
2 耽樂飲酒戒
3 不瞻病苦戒
4 見乞不與戒
5 不承迎禮拜尊長戒
6 見他毀戒心生憍慢戒
7 不持六齋戒
8 不往聽法戒
9 受僧用物戒
10 飲有蟲水戒
11 險難獨行戒
12 獨宿尼寺戒
13 為財打人戒
14 以殘食施四眾戒
15 畜貓狸戒
16 畜獸不凈施戒
17 不畜三衣缽杖戒
18 作田不求凈水陸種處戒
19 販賣斗秤不平戒
20 非處非時行欲戒
21 商賈不輸官稅戒
22 犯國制戒
23 得新食不先供三寶戒
24 僧不聽輒自說法戒
25 在五眾前行戒
26 僧食不公分戒
27 養蠶戒
28 行路見病捨去戒
一種是《瑜伽菩薩戒》四重四十三輕戒。
四重(1)貪求利養、恭敬、自贊或毀他;(2)他求財法,慳吝不施;(3)忿惱有情,不受諫謝;(4)謗大乘法、說相似說。
四十三惡作︰(1)不供養、頌贊、信念三寶,(2)貪著利養、恭敬無厭,(3)不敬長老、不答來問,(4)不受他請,(5)不受施物,(6)求法不施,(7)棄舍犯戒有情(餘三譯作不說法教化,以上七輕障施);(8)於諸遮罪不應與聲聞共
學而共學(9)為利他故七支性罪應開不開(餘三譯無),(10)邪命不舍(宋譯作受贊默然),(11)威
儀不靜,(12)不樂涅槃,(13)於惡聲譽不護不雪,(14)護他憂惱不作調伏(以上七輕障戒);(15)報復嗔打罵弄,(16)犯他不懺謝,(17)
不受他懺謝(以上二條宋譯合為一條),(18)於他懷恨堅持不舍(以上四輕障忍);(19)染心畜徒眾,(20)貪睡眠依卧,(21)貪無義語虛度時日
(以上三輕障精進),(22)不求教授,(23)不除蓋障,(24)貪世間禪(失譯作著禪功德,宋譯無此條,以上三輕障定);(25)輕棄聲聞乘,
26舍菩薩藏專學聲聞藏,(27)未精佛教研異學、外論,(28)愛樂異、外論(以上二條宋譯合為一條),(29)謗菩薩藏甚深法義,(30)懷愛恚心,
自贊毀他,(31)不往聽正法,(32)輕慢說法者(失譯無此條,以上八輕障慧,以上三十二輕屬攝善法戒);(33)不為助伴,(34)不瞻病苦(以上二
輕障同事);(35)見作非理不為說正理(此一輕障愛語);(36)不報恩惠,(37)不慰憂惱,(38)求財不施,(39)不以財法攝受徒眾(以上四輕
障布施);(40)不隨他心轉(宋譯無),(41)他實有德不欲贊揚,(42)不折伏行非法者,(43)不現神通引攝制伏
❸ 請教大德開示,在家菩薩(菩薩戒居士)如何如法的講經說法
樓主師兄法安!
末學淺見供參考:
一般來說,是悟後菩薩才可以講經說法。悟前最好是講信位的法。
這裡面有一個「安忍」的問題,能忍於「造罪凡夫」的身份,不至於為了顯示個人在佛法上的「高深」而說法,為了博取名聞甚至利養而說法。印光大師就說過:「眾人皆是菩薩,獨我一個凡夫」。先有這種心態,再去為了利益眾生而說法。
關於「不凈說法」的問題,請閱讀《佛藏經》,其中,世尊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講到錯說佛法的嚴重後果。
佛法甚深極甚深,屬於世間法(不涉及出世間的如來藏心)的四聖諦、八正道、三十七道品、五蘊十八界、小乘四個果位的修證等等,都不容易有一個清晰的脈絡,何況大乘般若、唯識等出世間法。般若智慧,是開悟明心之時才能發起,才能對「佛法第一義諦」的真實心(如來藏)有現觀,說法才能如實(根據實相而說),在凡夫位,不過是熏聞真心的種種體性,以情解而說,並無現量。因此,稍不小心就會說錯。如果錯誤見解令人信受,這個因果就大了。
但是,如果只講信位的法,又很容易把佛法淺化、世俗化。如今很多「大師」,就是這樣令佛法淪為「人生指南」「心理學」甚至迷信,很少涉及解脫生死的二乘菩提,更少涉及開悟明心、圓成佛道的大乘菩提。所以,在凡夫位,一方面沒有能力涉及實相般若,另一方面又不能令佛法淺化、世俗化。應當說到什麼程度就很難把握了。
此外,若有人所說明顯違背佛法,卻讓很多學人信受,這就成為毀壞佛法。作為大乘學人,如果見到這種情況,也不應當裝聾作啞,任其毀法。
因此,作為凡夫,應當自己先努力修學,不斷深入,建立正知見之後。才會有初步的揀擇眼,才能看清某種說法是否違背佛法,才有能力通過自己的解說提升學人的佛法知見。
這個問題末學以為應當有以下原則:
首先,要多次印證過經教無誤,對法義有很大程度的把握之後,再以自己的語言解說出來。其間最好提供經典原文,以供聞者、讀者自己判別。說法涉及到見聞者的法身慧命,非同小可。
其次,凡有所說,應當先有:「個人淺見,不足為憑,僅供參考」等說明。
復次,若見到沒有把握的問題,最好沉默,不要勉強。
當年善道大師為了講解《觀無量壽經》而作《觀經四帖疏》之時,為了不至於誤導大眾,腹稿很長時間之後,每日禮佛以求指示。直到夢中得到阿彌陀佛允許之後,才著書立說,講解佛經。可見古大德對這個問題慎之又慎的程度。如今末法,讀過幾本經書,聽過一些說法的人,就都迫不及待廣為宣講乃至著書立說。只顧區區一生之名望,不知未來長劫苦果,是為愚痴人。
順祝:身心清逸,道業增上,說法無礙。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❹ 在家居士菩薩戒內容有什麼,如何遵守
在家居士菩薩戒內容有什麼,如何遵守?
「佛言,愛欲莫甚於色。色之為欲,其大無外,賴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無能為道者矣。」人生在世就一定要有著自己許多需要堅持下去的東西,許多的東西都一定要遵守很多的約定。
那麼,本期佛學入門一起了解一下在家居士菩薩戒內容。
若站在戒相立場而言,在家菩薩戒有六重二十八輕戒,出家菩薩戒有十重四十八輕戒,這是佛法給予修行者的一大權宜方便,在家戒質量少,出家戒質量多,因中質量有差別,果位亦有差別,不然就不用分為在家菩薩戒與出家菩薩戒之異矣!在家菩薩戒僅是出家菩薩戒之部分而已!這是佛法給予在家眾行菩薩道的一種方便權宜,是過程而非終極之道。
菩薩戒的內容為三聚凈戒,就是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等三項。也就是聚集了持律儀、修善法、度眾生等三大門的一切佛法,屬於菩薩重要的禁戒,應該謹慎持守。?攝律儀戒:又稱自性戒、一切菩薩戒。是舍斷一切諸惡,含攝大小乘律儀?的止惡門。
是七眾弟子所受的戒,隨其在家、出家的差異,而分別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戒條。又此戒為法身之因,以法身本自清凈,由於惡覆,故不得顯;今離斷諸惡,則功成德現。如《釋門歸敬儀》卷上說:攝律儀戒能斷舍諸惡,為法身之因。
攝善法戒:又稱受善法戒、攝持一切菩薩道戒。為修習一切善法、圓滿菩提所修的律儀戒,是修善門,以修身、囗、意的善業迥向無上菩提,如常勤精進、供養三寶、心不放逸、行六波羅蜜等。一旦犯過,則要如法懺除,重新立願,發菩提心,長養一切諸善法。此即報身之因,以其止惡修善,故成報佛之緣。如《釋門歸敬儀》卷上說:攝善法戒是勤修善法,為報身之因。
饒益有情戒:又稱攝眾生戒。是以慈心攝受利益一切眾生,屬於利生門。《菩薩地持經》卷四列舉出十一種饒益眾生的方法,即:眾生所作諸饒益事,悉與為伴。對已病、未病及看護病者等眾生,悉與為伴。為諸眾生說世間、出世間法,或以方便令得智慧。知恩報恩。
對眾生先語安慰,隨時往返,施給飲食,說世間善語等。使眾生安者,皆悉隨順;不安者,皆悉遠離。對有實德者,贊嘆歡喜。對有犯過行惡者,慈心呵責,折伏罰黜,使其悔改。以神通力示現惡道,令眾生畏厭眾惡,奉修佛法,歡喜信樂,生希有心。
在家居士,如果想受菩薩戒,先對照《在家菩薩戒本》,如果感覺可以受持,就到寺院登記,寺院舉行菩薩戒法會時按時去參加受戒。受菩薩戒的條件,一般寺院要求居士要先受五戒。五戒能受持後,再受菩薩戒。
【結束語】這個世界上有著很多的條條框框,當你不在那些框框中的時候你就是充滿了自我的性格和特點。當你被固定在那些條條框框中你就要有所顧忌,菩薩戒一旦受戒就一定要遵守。
❺ 請法師回答 在家居士在受在家菩薩戒前能先聽在家菩薩戒講解嗎
在家居士在受在家菩薩戒前可以先看菩薩戒本,和聽菩薩戒講解。
問:「如果弟子想受菩薩戒,應從哪裡學起?是否每天應誦念戒條來提醒自己?」
凈空法師答:確實是這樣的。不過我想,如果是想受菩薩戒,最好你每天念《十善業道經》。你如果能把十善業道真正做到,你就是個真的菩薩,比受菩薩戒的功德殊勝太多了。我為什麼這么說法?因為受菩薩戒你未必能做到,你要是做不到,你沒有功德,那是掛名的菩薩,有名無實,不如一個老老實實修行十善業的人,連菩薩都贊嘆你,天龍鬼神恭敬你、保護你。我們為什麼不老老實實這個修法,何必去搞個虛名?
菩薩戒的修學法,我在初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曾經告訴我,他教我學,「做到一條,你是真正受了,不必講形式,用不著在戒壇去受這個儀式,那個都不是真的,真的是你真的做到了。」所以菩薩戒本,沒有受菩薩戒的人都可以看。只有出家人比丘戒、比丘尼戒、沙彌戒、沙彌尼戒,這個戒本在家人不看,這是佛不許的。佛為什麼不許在家人看這些戒本?出家人受的戒也未必能做到,破戒、犯戒的事情太多太多了。你不懂,你對這些出家人還滿尊敬,還有個恭敬心,恭敬心你是修福,你是在積善修福。如果你看了這些戒本,不知不覺之間你瞧不起這些出家人,你會批評這些出家人,你就造業了。佛是為這個原因不準你看,不是有什麼神秘,佛家沒有秘密,沒有一樣不是公開的,佛是避免我們造罪業,道理在此地。但是菩薩戒就不一樣了,菩薩戒完全是利益眾生的,我們可以看、可以學,學一條就等於受了一條,學兩條就等於受了兩條。我們先從自己能夠做得到的先學,這樣子好,這是真正在受了。
章嘉大師早年跟我講:「佛家重實質不重形式。」這是我早年聽他說的。
❻ 什麼是菩薩戒啊在家居士可以受菩薩戒嗎想了解相關的內容,需要看哪部經啊
菩薩戒是大乘菩薩所受持之戒律。又作大乘戒、佛性戒、方等戒、千佛大戒。反之,小乘聲聞所受持之戒律,稱小乘聲聞戒。
菩薩戒之內容為三聚凈戒,即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等三項,亦即聚集了持律儀、修善法、度眾生等三大門之一切佛法,作為禁戒以持守之。說菩薩戒之大乘典籍甚多,可綜合為梵網與瑜伽二類律典。
菩薩戒有《菩薩優婆塞經戒本》《瑜伽菩薩戒》《梵網經戒目》,在家居士一般都受菩薩優婆塞戒,菩薩戒不是誰想受都可以的,至少得修禪定到一定的功夫才可以。
(6)在家居士菩薩戒譯文擴展閱讀:
菩薩戒的精神
達摩一心戒
(一)大乘戒之通義,謂制止心念邪惡不正之戒。而南山四分律宗於制戒立深防、分限二者,其中分限即為心戒。
(二)又作一心戒、達磨一心戒。系將一切戒法歸結攝入於一己之心上而觀之戒法觀。
三聚凈戒
菩薩道的精神就是發起上弘下化的菩提心,所以菩薩戒不但有防非止惡的攝律儀戒,更有勤修善法的攝善法戒以及度化眾生的饒益有情戒。即:
1、攝律儀戒:大小乘一切戒律均攝護之,使斷絕一切諸惡。
2、攝善法戒:總攝一切諸善功德,修行一切善事。
3、攝眾生戒:又名饒益有情戒。廣度無量無邊的一切眾生,無一眾生不度。
此三戒稱「三聚凈戒」,
十重四十八輕戒
所謂菩薩律儀,根據《梵網經》記載的菩薩戒,有十重四十八輕戒:
1、十重戒:殺、盜、淫、妄語、售酒、說四眾過、自贊毀他、慳惜加毀、瞋不受悔、誹謗三寶等。此十重戒為大乘戒的最重過患,若大乘菩薩犯此法,則構成波羅夷罪。
2、四十八輕戒:相對於十重戒,四十八輕戒乃屬輕垢罪,內容包括不敬師友戒、飲酒戒、食肉戒等四十八條。
菩薩戒雖有此十重四十八輕戒等戒相,但是其根本精神是發菩提心,以菩提心為戒體。倘若忘失菩提心,也就違反菩薩的根根本精神。
❼ 在家居士菩薩戒都包含哪些內容
根據《優婆塞戒經·受戒品》 ,佛門在家居士的菩薩戒戒律條有六重戒、二十八輕戒(亦稱在家菩薩戒),具體內容如下:
六重戒
一、不殺生 「善男子,優婆塞戒,雖為身命,乃至蟻子,悉不應殺。若口教殺, 若身自殺, 是人即失優婆塞戒, 是人尚不能得暖法, 況須陀洹、 阿那含, 是名破戒優婆塞、臭優婆塞、旃陀羅優婆塞、垢優婆塞、結優婆塞, 是 名初重。」
二、不偷盜 「優婆塞戒,雖為身命,不得偷盜,乃至一錢。若破是戒,是人即失優婆塞戒, 是人尚不能得暖法, 況須陀洹、 阿那含, 是名破戒優婆塞、臭優婆塞、旃陀羅優婆塞、垢優婆塞、結優婆塞,是名二重」
三、不虛說 「優婆塞戒,雖為身命,不得虛說,我得不凈觀,若破是戒,是人即失優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況須陀洹、阿那含,是 名破戒優婆塞、臭優婆塞、旃陀羅優婆塞、垢優婆塞、結優婆塞, 是名 三重。」
四、不邪淫 「優婆塞戒,雖為身命,不得邪淫。若破是戒,是人即失優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況須陀洹、阿那含,是名破戒優婆塞、臭優婆塞、 旃陀羅優婆塞、垢優婆塞、結優婆塞,是名四重 」
五、不說四眾過罪 「優婆塞戒,雖為身命,不得宣說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之所有過罪。若破是戒,是人即失優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況須 陀洹、阿那含,是名破戒優婆塞、臭優婆塞、旃陀羅優婆塞、垢優婆塞、 結優婆塞,是名五重。 」
六、不沽酒 「優婆塞戒,雖為身命,不得沽酒。若破是戒,是人即失優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況須陀洹、阿那含,是名破戒優婆塞、臭優婆塞、 旃陀羅優婆塞、垢優婆塞、結優婆塞,是名六重 。」
二十八輕戒
一、不能供養父母師長 「善男子,如佛所言,若優婆塞受持戒已,不能供養父母師長,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凈有作 。」
二、耽樂飲酒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耽樂飲酒,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凈有作。」
三、惡心不能瞻視病苦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污惡不能瞻視病苦,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凈有作。
四、有乞者不與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見有乞者不能多少隨宜分與,空遣還者,是 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凈有作。」
五、見四眾不能迎拜問訊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若見比丘、比丘尼、長老先宿、優婆塞、優 婆夷等,不起承迎,禮拜問訊 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凈有 作。」(或有重病,或在禪入定,說法眾中或坐,非犯)
六、見四眾毀戒,心生驕慢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若見比丘、比丘尼、長老先宿、優婆塞、優婆夷,毀所受戒,心生驕慢,言我勝彼,彼不如我,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凈有作。」
七、月六齋不加受八戒、供三寶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一月之中不能六日受持八戒,供養三寶,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凈有作。」
八、不往聽法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四十里中有講法處,不能往聽,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凈有作。」
九、受僧用物 (未入僧數,故不應受。或於寺中暫用,非犯)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受招提僧(此雲四方僧物)卧具、床座,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凈有作。」
十、飲有蟲水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疑水有蟲,故便飲之,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凈有作。」(疑則應諦觀,應用濾囊)
十一、險難獨行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險難之處,無伴獨行,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凈有作。」
十二、獨宿尼寺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獨宿尼寺,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凈有作。」
十三、為財打人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為於財命,打罵奴婢、童僕、外人,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凈有作。」
十四、殘食施四眾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若以殘食,施於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 婆夷,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凈有作。」
十五、畜貓狸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若畜貓狸,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凈有作。」
十六、畜牛羊等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畜養象、馬、牛、羊、駝、驢一切畜獸,不作凈施,求受戒者,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凈有作。」
十七、不儲蓄三衣缽杖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若不儲蓄僧伽梨衣缽錫杖, 是優婆塞得失意罪, 不起墮落,不凈有作。」
十八、田溉凈水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若為身命,溉田作者,不求凈水及陸種處, 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凈有作。」
十九、物價令平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若為於身命,若作市易,斗稱賣物,一說價已,不得前卻,舍賤趨貴。斗稱量物,任前平用,如其不平,應語令平。若不如是,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凈有作。」
二十、非處行欲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若於非處、非時行欲,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凈有作。」
二十一、偷官稅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商估販賣,不納官稅,盜稅去者,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凈有作。」
二十二、犯國制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若犯國制,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凈有作。」
二十三、新食不供養三寶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若得新谷、果、瓜、菜、茹(如茅根也, 乾菜也),不先奉獻供養三寶,先自受者,是優婆塞得失意罪, 不起墮 落,不凈有作。」
二十四、不聽僧止作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若不聽僧說法贊嘆,輒自作者,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凈有作」
二十五、不路讓僧前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道路若在比丘、沙彌前行,是優婆塞得失意 罪,不起墮落,不凈有作。」
二十六、僧食不公分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僧中付食,若偏為師選擇美好,過分與者, 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凈有作」
二十七、養蠶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若養蠶者,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凈有作。」
二十八、路遇病者,不往瞻視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行路之時,遇見病者,不往瞻視,為作方便,付囑所在,而捨去者,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凈有作 。」
❽ 在家居士如何受菩薩戒受菩薩戒需要什麼條件
只要能夠聽懂抄法師講話,能夠理解法師所宣講的戒條就可以受菩薩戒。
梵網經中是這樣說的【……佛子諦聽,若受佛戒者,國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庶民、黃門、淫@男、淫@女、奴婢、八部鬼神、金剛神、畜生,乃至變化人,但解法師語,盡受得戒,皆名第一清凈者……】。
菩薩戒有頓立還有漸次兩種。漸次戒就是必須先受持三皈依、五戒等基礎戒律然後在求受菩薩戒。這裡面有《優婆塞菩薩戒》(六重二十八輕戒)等。也有頓立戒,也就是可以直接求受的如上面的《梵網菩薩戒》(十重四十八輕戒)等。但是要說一下的是《梵網菩薩戒》應該是出家戒律多一些,雖然在家居士也有求受,但這也是在家居士戒律的最高戒律了,一般需要斷除淫慾,包括夫妻間的正常夫妻生活。所以求受的都是出家人,在家人求受的非常非常少。然而《優婆塞菩薩戒》也就是六重二十八輕戒是不斷除合法夫妻間的正常夫妻生活的,就是專門為了在家修行的居士所制定的。所以有家庭的居士求受的非常多。
❾ 凈空法師開示:在家居士如何受菩薩戒
去住有僧伽大眾的寺院,到客堂找知客師父,申請求授《優婆塞戒經》菩薩戒,舉行儀式的時間,聽從客堂安排。
❿ 在家居士,如何守持菩薩戒
在家老實按菩薩戒做到就好啊,戒律是戒自己的,不是戒別人的,別拿戒律去說家人,要家人生煩惱心。
要是照佛經裡面講的,受菩薩戒的條件是「發菩提心」。菩提心不發,怎麼能受菩薩戒?什麼叫「發菩提心」?佛在經論裡面講得很多,一定要常常讀誦大乘。「凈業三福」裡面最後這一條是菩薩,「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是受菩薩戒、學菩薩行的基本條件。可是這個條件是建立在前面兩條的基礎上,好比蓋房子,這是第三層,第三層下面有第二層、第一層。第一層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二層是「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然後再「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你就具備了受菩薩戒的條件。如果這些做不到,縱然受菩薩戒,也是假菩薩不是真菩薩。
確實是這樣的。不過我想,如果是想受菩薩戒,最好你每天念《十善業道經》。你如果能把十善業道真正做到,你就是個真的菩薩,比受菩薩戒的功德殊勝太多了。我為什麼這么說法?因為受菩薩戒你未必能做到,你要是做不到,你沒有功德,那是掛名的菩薩,有名無實,不如一個老老實實修行十善業的人,連菩薩都贊嘆你,天龍鬼神恭敬你、保護你。我們為什麼不老老實實這個修法,何必去搞個虛名?
菩薩戒的修學法,我在初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曾經告訴我,他教我學,「做到一條,你是真正受了,不必講形式,用不著在戒壇去受這個儀式,那個都不是真的,真的是你真的做到了。」所以菩薩戒本,沒有受菩薩戒的人都可以看。只有出家人比丘戒、比丘尼戒、沙彌戒、沙彌尼戒,這個戒本在家人不看,這是佛不許的。佛為什麼不許在家人看這些戒本?出家人受的戒也未必能做到,破戒、犯戒的事情太多太多了。你不懂,你對這些出家人還滿尊敬,還有個恭敬心,恭敬心你是修福,你是在積善修福。如果你看了這些戒本,不知不覺之間你瞧不起這些出家人,你會批評這些出家人,你就造業了。佛是為這個原因不準你看,不是有什麼神秘,佛家沒有秘密,沒有一樣不是公開的,佛是避免我們造罪業,道理在此地。但是菩薩戒就不一樣了,菩薩戒完全是利益眾生的,我們可以看、可以學,學一條就等於受了一條,學兩條就等於受了兩條。我們先從自己能夠做得到的先學,這樣子好,這是真正在受了。
章嘉大師早年跟我講:「佛家重實質不重形式。」這是我早年聽他說的。前年我在新加坡,我們也是在一個宴會上遇到納丹總統,那個時候他還沒有作總統,我們在一個桌上吃飯。他跟我談起,好像他是印度教的,他說他在宗教裡面對佛教非常尊重。他懂得,他說:「佛教重實質不重形式。」我聽他講這個話非常驚訝,這是內行人才能講出來的,外行人說不出來,「重實質不重形式」。諸佛菩薩、天龍鬼神都重實質不重形式。今天我們人間恰恰相反,人間現在重形式不重實質,所以佛教衰就衰在這個地方,我們沒有老老實實認真去做,這是錯誤的。(出處同上 21-9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