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孔孟兩大聖人的故里是哪裡
孔子在山東曲阜,孟子在山東鄒城
B. 孟子曰:「聖人,百世之師也````的翻譯
一、譯文
孟子說:「聖人,是百世人民的老師,伯夷、柳下惠就是這樣的聖人。因此,聽到伯夷高風亮節的人,貪婪者都會變得廉潔,懦弱的人也會長志氣。
聽到柳下惠高風亮節的人,刻薄者也會變得敦厚,見識淺薄者也會變得寬宏大量。百世以前奮發進取,百世以後,聽說這些的人無不感動振作。如果不是聖人,誰能夠有如此的作為?何況是那些親自受到聖人熏陶的人呢?」
二、原文
孟子曰:「聖人,百世之師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聞柳下惠之風者,薄夫敦,鄙夫寬。奮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聞者莫不興起也。非聖人而能若是乎,而況於親炙之者乎?」
三、出處
先秦·孟軻《孟子·盡心下》第十五節
(2)孟家居聖人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孟子》一書共七篇,是戰國時期孟子的言論匯編,記錄了孟子與其他各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游說諸侯等內容,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等)共同編撰而成。
《孟子》記錄了孟子的治國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和政治行動,成書大約在戰國中期,屬儒家經典著作。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主張德治。
二、作品賞析
《孟子》的語言明白曉暢,平實淺近,同時又精煉准確。作為散文,《孟子》長於論辯,更具藝術的表現力,具有文學散文的性質。其中的論辯文,巧妙的運用了邏輯推理的方法,孟子得心應手地運用類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縱,反復詰難,迂迴曲折的把對方引入自己預設的結論中,如《梁惠王下》。
氣勢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風格特徵。這種風格源於孟子人格修養的力量。具有這種浩然之氣的人,能夠在精神上壓倒對方,能夠做到藐視政治權勢,鄙夷物質貪欲,氣概非凡,剛正不阿,無私無畏。《孟子》中大量使用排偶句、疊句等修辭手法。來增強文章的氣勢,使文氣磅礴,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御。
三、作者簡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或子居)(按:車,古文;輿,今字。車又音居,是故,子輿、子車、子居,皆孟子之字也)。戰國時期鄒國人,魯國慶父後裔。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及其門人著有《孟子》一書。孟子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對後世中國文化的影響全面而巨大,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
C. 解夢的那位周公、孔孟口中的聖人,到底什麼來頭
當一個人物的活動,對其所在環境或社會的歷史產生重要且深遠的影響,而被載入史冊時,他就成了所謂的"歷史人物"。在我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對社會發展產生過重大影響的人物更是層出不窮,但為什麼說周公是第一位真正的"歷史人物"呢?
在上古時代,人們多是以氏族為單位進行聚居。由於生產力水平極為低下,用來進行文字記錄的途徑和資源又非常之少,因此往往把一個氏族所取得的成就,歸結在氏族首領一個人身上,使氏族首領成為今人眼中看似無所不能、亦人亦神的形象,我們今天所知的華夏早期文化中的伏羲、神農、炎帝、黃帝等形象,莫不如此。而真正以一己之智慧,奠基了我國三千年文明底色的個人,非周公莫屬。
周公,何許人也?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論語·述而》
那時候的"禮",相當於現在的制度性、法律性的行為規范,什麼等級的人,在什麼樣的場合,應當有什麼樣的表現才是得體的,都因為禮樂制的出現而有了具體的安排。五百年後的孔子所一心嚮往和想恢復的,便是周公制定的這套禮樂制度。也是因為對禮樂的推崇,孔子和後來興起的儒家在我國歷史上占盡了風光,在近代以來又被批的一文不值幾近"斷線"。
盡管現在聽上去,"禮樂制"顯得無比呆板,像一個個方格子一樣,把人安頓在裡面,就像關在籠子里的鳥一樣缺少自由。但在三千年前,距離雅思貝爾斯所說的人類精神文明的"軸心時代"開始還有五百年的時候,周公卻已經為他的子民提供了一整套安身立命的哲學!難怪有人說"孔子之前,黃帝之後,於中國有大關系者,周公一人而已。"
作為"聖人"的周公
孟子對公都子說,大禹治水,周公兼並夷狄,和孔子作《春秋》,是中國古代歷史演進過程中的三位聖人。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驅猛獸,而百姓寧;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孟子·滕文公章句下》
錢穆先生將其解讀為,大禹使人們認識到自己是能夠戰勝自然的天下之人;周公使人們認識到自己是有家國歸屬的人;孔子則使人們認識到自己是能夠接受教化的人。
"蓋孟子之意,自有禹,而後有此人類之天下;自有周公,而後有此人類之中國;自有孔子,而後有此人類之教化;則周公之所以為聖,而其在中國歷史上之真實地位,亦即據孟子之言而可想見其大概矣。"
——錢穆《周公與中國文化》
綜上所述,從影響歷史進程、推動社會發展的角度而言,西周經過周公之手,才算真正建立起來了;從周朝穩定和民族融合的角度來說,周公採取的分封制,不但穩定了周朝統治,而且促進了民族融合;從文化傳承和文明進化的角度來說,周公創制的宗法、禮樂等制度文化,形成了漢民族乃至中華民族文化的底色。無論從哪一個方面而言,周公作為我國第一位真正的歷史人物,都實至名歸,無可指摘。
D. 孟母三遷真的造就聖人但是也損失了一個重量級的經濟學家
做萬古流芳的聖人,成就遠勝一時瑜亮的所謂經濟學家,那怕是掌握天下財富都是一時之事,何況孟子當年就是當商人也未必能成就巨富
E. 孔,曾,顏,孟是哪幾位聖人他們的真實姓名是什麼
四位聖人:
孔子,名丘(孔丘),字仲尼(孔仲尼),
曾子,名參(曾參),
顏回,孔子的學生。
孟子,名軻(孟軻)
F. 孟聖人是素食主義者嗎,他老人家不吃肉嗎,史上可有記載不知
素食者類型主要可分為純素、蛋奶素(包括蛋奶或其中一種)、半素(以素食為主,不是每天都吃肉或吃得很少)。
G. 道德經中的聖人指的是誰
沒有特指,憨山大師《莊子內篇注》一書中寫的很明白,老子只是以道自樂:專原文「至人、屬神人、聖人,只是一個聖人,不必作三樣看。
此說能逍遙之聖人也。以聖人忘形絕待,超然生死,而出於萬化之上,廣大自在,以道自樂,不為物累,故獨得逍遙,非世之小知之人可知也。
道德經中的聖人是指聖明的人,這與儒家專指孔孟不同。比如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道家講道法自然,自然沒有什麼仁義,有用就供奉起來,沒用淘汰。這章最後強調就是「多言數窮,不如守中」,這個中,我認為就是河南話中用。人想長壽也是如此,一旦沒用了,你就老的快。道家思想與儒家思想是中國炎黃文化與東夷文化,很多事情的認識上對立。孔子雖然說過,「吾從周」但他的春秋筆法卻用的殷商的文化。董仲舒就說孔子損周文用殷質,主要是指殷商的親親,孔子講的父子相隱。儒家文化是殷商對我炎黃文化的臣服而形成的。東夷,北狄,西戎,南蠻,都已經融入華夏文明也在於我們炎黃文化的強大。周朝800年一個朝代的長壽就在於聖明。今天的文化是周禮是名殷商之實。
H. 孟母三遷
「孟母三遷」講的是孟母為了教育兒子成才,選擇良好的環境,為孟子創造學習條件的故事。早年,孟子一家居住在城北的鄉下,他家附近有一塊墓地。墓地里,送葬的人忙忙碌碌,每天都有人在這里挖坑掘土。死者的親人披麻戴孝,哭哭啼啼,吹鼓手吹吹打打,頗為熱鬧。年幼的孟子,模仿性很強,對這些事情感到很新奇,他看到這些情景,也學著他們的樣子,一會兒假裝孝子賢孫,哭哭啼啼,一會兒裝著吹鼓手的樣子。他和鄰居的孩子嬉遊時,也模仿出殯、送葬時的情景,拿著小鐵鍬挖土刨坑。
孟母一心想使孟子成為好讀書、有學問的人,看到兒子的這些怪模樣,心裡很不好受。感到這個環境實在不利於孩子的成長,認為「此非所以居吾子也」,就決定搬家。
不久,孟母把家搬到城裡。戰國初期,商業已經相當發達,在一些較大的城市裡,既有坐商的店鋪,也有遠來做生意的行商。孟子居住的那條街十分熱鬧,有賣雜貨的,有做陶器的,還有榨油的油坊。孟子住家的西鄰是打鐵的,東鄰是殺豬的。鬧市上人來人往,絡繹不絕。行商坐賈,高聲叫賣,好不熱鬧。孟子天天在集市上閑逛,對商人的叫賣聲最感興趣,每天都學著他們的樣子喊叫喧鬧,模仿商人做買賣。孟母覺得家居鬧市對孩子更沒有好影響,於是又搬家。這次搬到城東的學宮對面。
學宮是國家興辦的教育機構,聚集著許多既有學問又懂禮儀的讀書人。學宮里書聲朗朗,可把孟子吸引住了。他時常跑到學宮門前張望,有時還看到老師帶領學生演習周禮。周禮,就是周朝的一套祭祀、朝拜、來往的禮節儀式。在這種氣氛的熏陶下,孟子也和鄰居的孩子們做著演習周禮的游戲。「設俎豆,揖讓進退。」不久,孟子就進這所學宮學習禮樂、射御、術數、六藝。孟母非常高興,就定居下來了。
孤兒寡母,搬一次家絕非易事,而孟母為了兒子的成長,竟然接連三次搬遷,可見孟母深知客觀環境對於兒童成長的重要性。常言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一點在少年兒童身上體現得更為明顯。因此,創造良好的客觀環境雖然不是一個人成才的唯一條件,但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孟子以後既沒有選擇墨學、道學等曾經顯赫一時的學說,又沒有像蘇秦等縱橫家那樣,從個人的權利思想出發,圖得個人平生的快意,而是偏偏選擇儒家學說作為他畢生奮斗的事業,終於成為一位在現實的人生中,不為一己之身而謀,捨生取義,只為憂世憂人而謀國、謀天下的「聖人」,這與孟母早期的影響是分不開的。
I. 中國十大聖人指哪些人
文聖—孔
丘
亞聖—孟
柯
書聖—王羲之
小聖—王獻之
畫聖—吳道子
詩聖—杜
甫
兵聖—孫專
武
武聖—關
羽屬
醫聖—張仲景
葯聖—孫思邈
酒聖—杜
康
茶聖—陸
羽
史聖—司馬遷
草聖—張
旭
樂聖—李鬼年
棋聖—黃龍士
詞聖—蘇
軾
曲聖—關漢卿
木聖—張
衡
謀聖—張
良
智聖—東方朔
瓷聖—何朝宗
歌聖—麻呂
J. 孟聖人第七十一代
我是「繁」字輩,第七十四代
慶 七十三 憲 七十二 昭 七十一
所以,孟子的七十一代是「昭」字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