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韓文的"卡薩諾娃"的中文意思
中 文 :賈科莫·卡薩諾瓦
英 文 :Giacomo Girolamo Casanova
韓 文 :
㈡ 明治巧克力
最早的巧克力的歷史應始於美洲的發現。在1492年以前,人們對這種將使千千萬萬人著迷的食物還一無所知。
哥倫布從美國勝利返回後,將一批奇妙的珍寶呈獻給西班牙國王。在那些奇珍異寶中 ,就有一些深棕色形似杏仁的可可豆。這是斐迪南國王和伊莎貝拉王後的宮廷第一次看到可可豆-這種製造巧克力和可可粉的原料。
國王和王後做夢也沒想到可可豆如此重要,於是,新世界提供的這種商業機會留給了偉大的西班牙探險家赫爾南多·廓特茲。
巧克力的歷史
天神的美食
在征服墨西哥的過程中,廓特茲發現了阿斯特克印第安人用可可豆准備他們王國的皇家飲品"巧克力特爾"(Chocolatl)意思是熱的飲料。1519年,蒙特祖馬皇帝用巧克力特爾招待他的西班牙客人。這些飲料裝在金制高腳杯里,就像用來敬奉神靈一樣。而這位皇帝據說一天要喝五十份或更多的巧克力特爾。盡管有著皇家氣派,但蒙特祖馬的巧克力特爾非常苦,不合西班牙人的口味。為使這種混合飲料更迎合歐洲人,廓特茲和他的同胞想出了用蔗糖將它加甜的主意。
當他們把巧克力特爾帶回西班牙後,加甜的主意得到肯定,在加入了肉桂和香蘭素等幾種最新發現的香料後,這種飲料又經歷了幾次變化。最後,有人認為這種飲料加熱會更好喝。
新飲料在西班牙貴族中很快贏得了贊譽。西班牙明智地著手在其海外殖民地種植可可,這就誕生了一項盈利的商業。令人驚訝的是,西班牙人成功地將可可工藝向其它歐洲國家隱瞞了近一百年。
巧克力推廣到歐洲
被委託來加工可可豆的西班牙僧侶最後泄漏了這個秘密。不久以後,巧克力作為一種美味、有助於健康的食品在全歐洲博得了喝彩。它一度勝過了時髦的法國宮廷飲料。巧克力飲料很快越過海峽傳到大不列顛。1657年,第一批著名的英國巧克力屋出現了。小作坊手工生產的方法及時給巧克力的大規模生產讓了路。而一種經過改良的蒸汽引擎加速了生產轉型。這種引擎使可可研磨工序實現了機械化。到1730年,巧克力的價格從每磅3美元以上降到了所有人都能承受的價格。1828年,可可榨壓機的發明進一步降低了巧克力的價格,並有助於通過榨出部分可可脂-可可豆中自然形成的脂肪來提高飲料的質量。從那以後,喝的巧克力就有了更多今天所具有的平滑的黏性和悅人的香味。
十九世紀,巧克力的歷史上又出現了革命性的發展。1847年,一家英國公司通過開發軟糖巧克力推出了固體的"巧克力"。這是一種象天鵝絨般平滑的品種,幾乎完全代替了原來曾主導世界市場的粗粒巧克力。
巧克力流傳到美國
在美利堅合眾國,巧克力的生產比世界上任何其它地方都要進展迅速。在革命前的新英格蘭-確切地說是1765年,第一家該國的巧克力工廠建立起來。巧克力也作為美國宇航員食品的一部分被帶入太空。 (巧克力信息中心網)
巧克力的趣聞
巧克力:尊貴的遺產
可可樹的果實在傳入歐洲之前已被南美洲和中美洲的奧爾梅克印第安人食用了很長時間。奧爾梅克印第安人首次使用了"可可"這個詞。瑪雅印第安人進一步將可可樹進行農業種植,並生產出第一種可可飲料。阿茲台克人相信,是他們的羽蛇神把可可豆賜予人類。阿茲台人信奉可可豆,把它用於宗教儀式和作為神的禮物。可可是阿茲台克人日常生活的組成部分,它被作為流通的貨幣使用。但只有貴族和勇士才能食用。
人類首次食用的巧克力是一種帶有辣味和苦味的飲料。古代的阿茲台克人將可可豆烘烤並磨成粉,與水和玉米粉混合後,加入辣椒,吹打成泡狀。這種飲料被稱為"巧克力特爾"(Chocolatl)。
阿茲台克族的統治者Montezuma和他的朝中官員每天要喝50罐巧克力特爾。這種被稱為萬能葯的珍貴飲料盛裝於只用一次就被扔入湖中的金制高腳杯中。
第一個發現巧克力的歐洲人據信是克里斯托弗·哥倫布。他在1502年從"新世界"歸來後,將巧克力介紹給斐迪南國王的朝廷。幾十年後,西班牙探險家赫爾南多·廓特茲在他征服墨西哥期間,從阿茲台克貴族那裡發現了可可豆。
十六世紀在西班牙貴族中擴大巧克力影響的是哥倫布和廓特茲,但西班牙的瑪麗亞·薩爾莎公主是在歐州掀起巧克力狂熱的人。她將可可豆作為訂婚禮物呈獻給路易十四。
在近一個世紀的時間里,巧克力一直成為西班牙秘而不宣的食物。其後1606年這種食物才在義大利開始流行。1642年,巧克力被作為葯品引入法國,由天主教人士食用。
這種飲料實在太受歡迎,於是第一家"巧克力屋"在1657年成立,成為專門為普通大眾提供熱甜巧克力商家。
巧克力飲品在1765年進入美國,當時第一個巧克力工廠在新英格蘭開張。甚至連托馬斯·傑斐遜這個公認的美食家也稱贊"巧克力具有健康和營養的優點"。
巧克力與其他許多著名的歷史人物都有著廣泛的關聯。由於卡薩諾娃和杜巴利夫人相信巧克力可增加浪漫情調,巧克力因此在歐洲被推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1657年,它變得越發地時髦,英國建立起了許多"巧克力屋"向公眾供應巧克力飲料。
1828年,荷蘭的Coenraad Van Houten發明了一種可以把可可脂從可可豆中提取出來的螺旋擠壓機。這種Van Houten的鹼式加工法(後來被稱為"荷蘭式")可以去除可可中的酸味和苦味,生產出更柔軟、更甜的巧克力飲料。如今,鹼式加工的可可粉仍被稱為荷蘭巧克力。
巧克力一直被人們作為一種飲料,直到1847年巧克力才成為我們現在所熟知的固體形式。發明者在巧克力飲料中加入可可脂,成功地生產出了可咀嚼的巧克力塊。牛奶巧克力於1876年問世,當時瑞士巧克力生產商Daniel Peter發現,向巧克力中加入奶粉可生產出更柔軟和更淡的巧克力。
1911年Frank和Ethel Mars開始在美國華盛頓州生產巧克力。 真正刺激美國巧克力工業發展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陸軍軍需團委託許多美國巧克力製造商生產20-40磅的巧克力塊,運到戰場的基地。這些巧克力塊被切成小片,分發給在歐洲作戰的美國士兵。最後,把巧克力包成小塊的任務又落到了生產商的肩上。
可可豆的種植 採摘 收獲及裝運過程
種植可可豆
可可是可可樹的產物。可可樹是一種熱帶植物,只在炎熱的氣候下成長。這樣,它的種植就被限定在赤道南北各二十個緯度間的陸地上。假定有肥沃的土壤條件和精心的耕作,一旦成活,可可樹就可以在充足的陽光下成長。可可種植園(人工種植下的可可樹)通常位於谷地或沿海平原,必須有均勻分布的降雨量和肥沃、排水通暢的土地。
第一批果實
經過修剪和精心培植,大多數種類的可可樹會在第五年開始結果。如果予以最好的護理,一些樹種甚至在第三和第四年就有好的收成。
可可樹是常綠樹種,它碩大光滑的葉子在幼年時是紅色的,成熟之後則變成綠色。在成熟期,人工種植可可樹有15到25英尺高,但野生可可樹高度可達60英尺以上。可可樹的預計壽命仍在猜測中。一般認為二十五年後,一棵可可樹的經濟作用就可能被認為到了終點,這時就適於重新種植年輕的可可樹來取代它。可可樹全年都結果(或豆莢),而收獲卻通常是季節性的。由於可可樹是自由交(過濾)授粉的,豆莢形成各種種類,其中包括拉美種、外來種和特利尼達德種。
收獲可可豆
採摘成熟可可豆莢的工作絕非易事。可可樹很脆弱而且根基很淺,工人不能冒險爬上去摘高處枝上的豆莢。
種植者為到地里幹活的採摘工人配備了長把、手形鋼刀。鋼刀是為了夠到並剪下最高的豆莢而不傷可可樹的軟樹皮。隨身攜帶的大彎刀則被用來採摘長在低枝幹上的夠得著的豆莢。
採摘後做些什麼
收集者會同採摘者一同工作,將豆莢收集到籃中並運到田地的邊上。在那裡將豆莢破碎。如果方法得當,只要揮舞一兩下大彎刀就可以劈開豆莢的木質外殼。一個訓練有素的破碎者每小時能夠劈開五百個豆莢。
完成收獲需要耐心。通常從一個標准豆莢里都要挖出20到50粒乳白色的可可豆,然後丟棄豆莢的外殼和內膜。一個普通豆莢中經過乾燥的可可豆不到58克重,確切地說製造1磅巧克力需用400粒可可豆。
可可豆與我們所熟悉的最終產品還是有很大差別。乳白色的可可豆暴露在空氣中,很快就變成了淡紫色或紫色。此時,它們看上去並不象製成的巧克力,聞上去也沒有熟悉的巧克力芳香。
裝運作物
從豆莢中取出的可可豆或種子被裝進盒子或堆積起來包裝。包裹著可可豆的是一層開始升溫和發酵的果肉。發酵持續三到九天,去除了可可的苦味,並產生出具有巧克力特點的原料。發酵是可可豆中所含糖分轉化為酸—主要是乳酸和醋酸的簡單過程。
發酵過程導致可可豆溫度升到125華氏度,殺死了其中的細菌,並激活了存在著的酵素,形成當烘烤可可豆時產生巧克力味道的混合物。最後的結果是生成了深棕色的經過充分發酵的可可豆,這種顏色表明可可豆現在准備進入乾燥過程了。
象所有飽含水分的水果一樣,如果要保存可可豆的話,就必須將它們乾燥。在有些國家,乾燥工序十分簡單:只是把可可豆鋪在盤上或竹墊上,然後將它們放在陽光下曬烤。當潮濕的天氣干擾了這種乾燥法時,人工方法才得以應用。例如,可可豆可能被帶進室內,在熱氣管下乾燥。
如果有良好的天氣,乾燥過程通常需要幾天。在這個間隙,農人經常翻動可可豆。他們利用這一機會挑選外運的可可豆,並將扁平、破碎或發芽的可可豆揀出來。在乾燥中,可可豆會失去幾乎所有的水分和超過一半的重量。
可可豆乾燥後,就准備以每袋130到200磅裝運了。它們很少被存入倉庫,除非要等待買主檢查的裝運中心。
㈢ 明治巧克力的詳細介紹
最早的巧克力的歷史應始於美洲的發現。在1492年以前,人們對這種將使千千萬萬人著迷的食物還一無所知。
哥倫布從美國勝利返回後,將一批奇妙的珍寶呈獻給西班牙國王。在那些奇珍異寶中 ,就有一些深棕色形似杏仁的可可豆。這是斐迪南國王和伊莎貝拉王後的宮廷第一次看到可可豆-這種製造巧克力和可可粉的原料。
國王和王後做夢也沒想到可可豆如此重要,於是,新世界提供的這種商業機會留給了偉大的西班牙探險家赫爾南多·廓特茲。
巧克力的歷史
天神的美食
在征服墨西哥的過程中,廓特茲發現了阿斯特克印第安人用可可豆准備他們王國的皇家飲品"巧克力特爾"(Chocolatl)意思是熱的飲料。1519年,蒙特祖馬皇帝用巧克力特爾招待他的西班牙客人。這些飲料裝在金制高腳杯里,就像用來敬奉神靈一樣。而這位皇帝據說一天要喝五十份或更多的巧克力特爾。盡管有著皇家氣派,但蒙特祖馬的巧克力特爾非常苦,不合西班牙人的口味。為使這種混合飲料更迎合歐洲人,廓特茲和他的同胞想出了用蔗糖將它加甜的主意。
當他們把巧克力特爾帶回西班牙後,加甜的主意得到肯定,在加入了肉桂和香蘭素等幾種最新發現的香料後,這種飲料又經歷了幾次變化。最後,有人認為這種飲料加熱會更好喝。
新飲料在西班牙貴族中很快贏得了贊譽。西班牙明智地著手在其海外殖民地種植可可,這就誕生了一項盈利的商業。令人驚訝的是,西班牙人成功地將可可工藝向其它歐洲國家隱瞞了近一百年。
巧克力推廣到歐洲
被委託來加工可可豆的西班牙僧侶最後泄漏了這個秘密。不久以後,巧克力作為一種美味、有助於健康的食品在全歐洲博得了喝彩。它一度勝過了時髦的法國宮廷飲料。巧克力飲料很快越過海峽傳到大不列顛。1657年,第一批著名的英國巧克力屋出現了。小作坊手工生產的方法及時給巧克力的大規模生產讓了路。而一種經過改良的蒸汽引擎加速了生產轉型。這種引擎使可可研磨工序實現了機械化。到1730年,巧克力的價格從每磅3美元以上降到了所有人都能承受的價格。1828年,可可榨壓機的發明進一步降低了巧克力的價格,並有助於通過榨出部分可可脂-可可豆中自然形成的脂肪來提高飲料的質量。從那以後,喝的巧克力就有了更多今天所具有的平滑的黏性和悅人的香味。
十九世紀,巧克力的歷史上又出現了革命性的發展。1847年,一家英國公司通過開發軟糖巧克力推出了固體的"巧克力"。這是一種象天鵝絨般平滑的品種,幾乎完全代替了原來曾主導世界市場的粗粒巧克力。
巧克力流傳到美國
在美利堅合眾國,巧克力的生產比世界上任何其它地方都要進展迅速。在革命前的新英格蘭-確切地說是1765年,第一家該國的巧克力工廠建立起來。巧克力也作為美國宇航員食品的一部分被帶入太空。 (巧克力信息中心網)
巧克力的趣聞
巧克力:尊貴的遺產
可可樹的果實在傳入歐洲之前已被南美洲和中美洲的奧爾梅克印第安人食用了很長時間。奧爾梅克印第安人首次使用了"可可"這個詞。瑪雅印第安人進一步將可可樹進行農業種植,並生產出第一種可可飲料。阿茲台克人相信,是他們的羽蛇神把可可豆賜予人類。阿茲台人信奉可可豆,把它用於宗教儀式和作為神的禮物。可可是阿茲台克人日常生活的組成部分,它被作為流通的貨幣使用。但只有貴族和勇士才能食用。
人類首次食用的巧克力是一種帶有辣味和苦味的飲料。古代的阿茲台克人將可可豆烘烤並磨成粉,與水和玉米粉混合後,加入辣椒,吹打成泡狀。這種飲料被稱為"巧克力特爾"(Chocolatl)。
阿茲台克族的統治者Montezuma和他的朝中官員每天要喝50罐巧克力特爾。這種被稱為萬能葯的珍貴飲料盛裝於只用一次就被扔入湖中的金制高腳杯中。
第一個發現巧克力的歐洲人據信是克里斯托弗·哥倫布。他在1502年從"新世界"歸來後,將巧克力介紹給斐迪南國王的朝廷。幾十年後,西班牙探險家赫爾南多·廓特茲在他征服墨西哥期間,從阿茲台克貴族那裡發現了可可豆。
十六世紀在西班牙貴族中擴大巧克力影響的是哥倫布和廓特茲,但西班牙的瑪麗亞·薩爾莎公主是在歐州掀起巧克力狂熱的人。她將可可豆作為訂婚禮物呈獻給路易十四。
在近一個世紀的時間里,巧克力一直成為西班牙秘而不宣的食物。其後1606年這種食物才在義大利開始流行。1642年,巧克力被作為葯品引入法國,由天主教人士食用。
這種飲料實在太受歡迎,於是第一家"巧克力屋"在1657年成立,成為專門為普通大眾提供熱甜巧克力商家。
巧克力飲品在1765年進入美國,當時第一個巧克力工廠在新英格蘭開張。甚至連托馬斯·傑斐遜這個公認的美食家也稱贊"巧克力具有健康和營養的優點"。
巧克力與其他許多著名的歷史人物都有著廣泛的關聯。由於卡薩諾娃和杜巴利夫人相信巧克力可增加浪漫情調,巧克力因此在歐洲被推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1657年,它變得越發地時髦,英國建立起了許多"巧克力屋"向公眾供應巧克力飲料。
1828年,荷蘭的Coenraad Van Houten發明了一種可以把可可脂從可可豆中提取出來的螺旋擠壓機。這種Van Houten的鹼式加工法(後來被稱為"荷蘭式")可以去除可可中的酸味和苦味,生產出更柔軟、更甜的巧克力飲料。如今,鹼式加工的可可粉仍被稱為荷蘭巧克力。
巧克力一直被人們作為一種飲料,直到1847年巧克力才成為我們現在所熟知的固體形式。發明者在巧克力飲料中加入可可脂,成功地生產出了可咀嚼的巧克力塊。牛奶巧克力於1876年問世,當時瑞士巧克力生產商Daniel Peter發現,向巧克力中加入奶粉可生產出更柔軟和更淡的巧克力。
1911年Frank和Ethel Mars開始在美國華盛頓州生產巧克力。 真正刺激美國巧克力工業發展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陸軍軍需團委託許多美國巧克力製造商生產20-40磅的巧克力塊,運到戰場的基地。這些巧克力塊被切成小片,分發給在歐洲作戰的美國士兵。最後,把巧克力包成小塊的任務又落到了生產商的肩上。
可可豆的種植 採摘 收獲及裝運過程
種植可可豆
可可是可可樹的產物。可可樹是一種熱帶植物,只在炎熱的氣候下成長。這樣,它的種植就被限定在赤道南北各二十個緯度間的陸地上。假定有肥沃的土壤條件和精心的耕作,一旦成活,可可樹就可以在充足的陽光下成長。可可種植園(人工種植下的可可樹)通常位於谷地或沿海平原,必須有均勻分布的降雨量和肥沃、排水通暢的土地。
第一批果實
經過修剪和精心培植,大多數種類的可可樹會在第五年開始結果。如果予以最好的護理,一些樹種甚至在第三和第四年就有好的收成。
可可樹是常綠樹種,它碩大光滑的葉子在幼年時是紅色的,成熟之後則變成綠色。在成熟期,人工種植可可樹有15到25英尺高,但野生可可樹高度可達60英尺以上。可可樹的預計壽命仍在猜測中。一般認為二十五年後,一棵可可樹的經濟作用就可能被認為到了終點,這時就適於重新種植年輕的可可樹來取代它。可可樹全年都結果(或豆莢),而收獲卻通常是季節性的。由於可可樹是自由交(過濾)授粉的,豆莢形成各種種類,其中包括拉美種、外來種和特利尼達德種。
收獲可可豆
採摘成熟可可豆莢的工作絕非易事。可可樹很脆弱而且根基很淺,工人不能冒險爬上去摘高處枝上的豆莢。
種植者為到地里幹活的採摘工人配備了長把、手形鋼刀。鋼刀是為了夠到並剪下最高的豆莢而不傷可可樹的軟樹皮。隨身攜帶的大彎刀則被用來採摘長在低枝幹上的夠得著的豆莢。
採摘後做些什麼
收集者會同採摘者一同工作,將豆莢收集到籃中並運到田地的邊上。在那裡將豆莢破碎。如果方法得當,只要揮舞一兩下大彎刀就可以劈開豆莢的木質外殼。一個訓練有素的破碎者每小時能夠劈開五百個豆莢。
完成收獲需要耐心。通常從一個標准豆莢里都要挖出20到50粒乳白色的可可豆,然後丟棄豆莢的外殼和內膜。一個普通豆莢中經過乾燥的可可豆不到58克重,確切地說製造1磅巧克力需用400粒可可豆。
可可豆與我們所熟悉的最終產品還是有很大差別。乳白色的可可豆暴露在空氣中,很快就變成了淡紫色或紫色。此時,它們看上去並不象製成的巧克力,聞上去也沒有熟悉的巧克力芳香。
裝運作物
從豆莢中取出的可可豆或種子被裝進盒子或堆積起來包裝。包裹著可可豆的是一層開始升溫和發酵的果肉。發酵持續三到九天,去除了可可的苦味,並產生出具有巧克力特點的原料。發酵是可可豆中所含糖分轉化為酸—主要是乳酸和醋酸的簡單過程。
發酵過程導致可可豆溫度升到125華氏度,殺死了其中的細菌,並激活了存在著的酵素,形成當烘烤可可豆時產生巧克力味道的混合物。最後的結果是生成了深棕色的經過充分發酵的可可豆,這種顏色表明可可豆現在准備進入乾燥過程了。
象所有飽含水分的水果一樣,如果要保存可可豆的話,就必須將它們乾燥。在有些國家,乾燥工序十分簡單:只是把可可豆鋪在盤上或竹墊上,然後將它們放在陽光下曬烤。當潮濕的天氣干擾了這種乾燥法時,人工方法才得以應用。例如,可可豆可能被帶進室內,在熱氣管下乾燥。
如果有良好的天氣,乾燥過程通常需要幾天。在這個間隙,農人經常翻動可可豆。他們利用這一機會挑選外運的可可豆,並將扁平、破碎或發芽的可可豆揀出來。在乾燥中,可可豆會失去幾乎所有的水分和超過一半的重量。
可可豆乾燥後,就准備以每袋130到200磅裝運了。它們很少被存入倉庫,除非要等待買主檢查的裝運中心。
㈣ 請能提供巧克力的相關信息給我
巧克力來自可可樹上的可可果豆,可可果是古代墨西哥「蛇神」的禮物,代表「喜悅的源泉」,並具有神奇的功力。
公元前約500年,阿茲台克人、托兒鐵克人、瑪亞人和印加人(古代墨西哥的原始人和印地安人)只吃可可果的新鮮果肉,因為可可豆苦澀難咽。偶然有一人將可可豆扔入火中,可可豆被烤乾時發出的誘人香味引發此人將可可豆在石頭間碾成糊狀並品嘗了它。
這便是巧克力幾千年世界史的開始。
可可豆——樹上長出的黃金。瑪亞人是世界上第一個種植可可樹的民族。一直以來,可可豆不單只可被調製成部落貴族的飲料,還是經久不衰的相當有價值的流通貨幣。大約100粒可可豆便可換一個健壯的奴隸。
600年 — 「Xocoati」
巧克力早在哥倫布發現美洲前經已誕生。要數最先懂得利用可可的民族,可追溯至七世紀的馬雅族人。他們利用可可豆 成一種飲料,在宗教儀式中飲用,名為「Xocoati」或「chacau haa」。
1200年 — 天堂之樹
馬雅帝國崩潰後,托爾特克人繼續培植可可樹,並稱之為「天堂之樹」,而可可豆亦成為一種貨幣單位,適用於整個中美洲。阿茲特克人亦非常重視可可樹,認為可可樹賜給他們智慧和力量。
1502年 — 長在樹上的銀子
雖說是哥倫布首先發現可可樹,但實際上是來自西班牙的征服者最先發現可可豆原來是「長在樹上的銀子」。1513年,西班牙人Hernando de Oviedo y Valdez告訴別人他用了100粒可可豆買一個奴隸。
1519年 — 一試傾心
1519年4月,當西班牙征服者Herman Cortes在墨西哥塔巴斯科州登岸時,墨西哥皇帝Moctezuma以為是羽蛇神按傳說預言從大海中回到墨西哥。所以Moctezuma皇帝熱情款待這位「羽蛇神」,並且言聽計從,接受西班牙統治,更將可可種植園進貢給他。Moctezuma把略帶苦味但他深信具催情作用的巧克力飲料介紹給Cortes,Cortes即時被「種銀」的想法深深吸引。
1528年 — 甜美之路
Cortes帶著可可豆和泡 巧克力的工具回到西班牙, 作程序記載於1530年撰寫的史記內:「取30粒可可豆,注入1誇脫(即1/4加侖)水,然後加熱並輾成粉末。再加入一種橙紅色的天然色素和香料調勻。」其後,西班牙人將種植甘蔗的技巧引入墨西哥,而在傳統哥倫比亞烹調法中加入糖和雲呢拿的構思,令巧克力能夠瘋魔全歐洲每一顆心。
直到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歐洲的皇家貴族才有機會第一次見識到這種代表當時來自新大陸阿茲台克皇朝金幣的可可豆。但可可豆真正巨大的商業價值並未得到認識。繼哥倫布之後的西班牙征服者HERNANDO CORTEZ是可可豆歐洲發展史的第一傳播人。當CORTEZ的船隊到達中美洲(公元1520年),當時的阿茲台克皇帝MONTEZUMA向他敬獻了當地最珍貴的飲料「XOCOTLATL」——一種用可可豆碾制調成(加入香草、胡椒和其他草本植物)的香口飲料。
CORTEZ發現MONTEZUMA皇帝每天至少引用50杯「XOCOTLATL」,他還了解到當地文化長期以來相信這種可可飲料可暖胃、預防感冒;可用於治療腹瀉、痢疾、發燒和肝衰弱;加入干辣椒食用可利尿、驅風、舒緩疲勞,增強抵抗力;更是一種神奇的天然催情劑。 (資料來源:1590-1796年的歷史文獻)
當時這種可可飲料依然相當苦澀。CORTEZ將可可豆帶回西班牙後,西班牙人想出了加入例如桂皮、肉桂、香草等香料和糖的方法去改進這種可可飲料,用以進貢西班牙的皇族。西班牙人還成功地將可可飲料製造工藝的秘密壟斷了將近一百年之久。
終於,此秘密還是被西班牙傳教士們傳了出去。很快,這種美味可口、有益健康的可可飲料風靡歐洲各國的皇家貴族,並成為當時最奢侈最時髦的食品。
1657年,隨著第一家巧克力專賣屋在英國的建立,巧克力的飲食文化開始溶入歐洲成千上萬的咖啡店文化之中。
1828年,荷蘭化學家VAN HOUTEN發明了「水壓製造法」,標志著巧克力製造工業新時代的來臨。因為這種廉價的「水壓法」不單是生產固體巧克力的開始,還是巧克力生產工業化的開始,並使其銷售價格接近平民化的端倪。
1847年,「固體巧克力」和1867年「牛奶巧克力」的誕生,是十九世紀巧克力生產工業的兩個歷史性改革,而最終使得巧克力在二十世紀成為了真正全世界范圍所有人都可享用的可口食品。
而這一切只是有關巧克力食品文化科學探索的開始。
在美利堅合眾國,巧克力的生產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都要進展神速。在革命前的新英格蘭——確切地說是1765年——第一家該國的巧克力工廠建立起來。
自那時起,巧克力獲得了極其重要的地位,以致於對其供應的任何干擾都能被敏銳地覺察到。
二戰期間,美國政府承認巧克力在營養和鼓舞盟軍士氣方面的作用 ,致使可可豆的輸入竟占據了寶貴的運輸空間。許多士兵對袋裝巧克力充滿了感激,因為巧克力給了他們熬到獲得下次食物配給時的力量 。今天美國陸軍的口糧仍包括三塊4盎司的巧克力。巧克力也作為美國宇航員食品的一部分被帶入太空。
巧克力葯理知識
巧克力含有超過300種已知的化學物質。科學家們上百年來對這些物質進行逐一分析與實驗,並不斷在此過程中發現和證明了巧克力其各種成分對人體惟妙惟肖的葯理作用。
巧克力是防止心臟病的天然衛士
巧克力含有豐富的多源苯酚復合物,這種復合物對脂肪性物質在人體動脈中氧化或積聚起相當大的阻止作用。
心臟病的主要病症冠心病通常是由於脂肪類物質LDL(低濃度脂蛋白)在人體血脈中氧化並形成障礙物而引起心血管阻塞。
巧克力的苯酚復合物不單能防止巧克力本身脂肪腐化變酸,更能在被食入人體後,迅速給血管吸收,在血液中抗氧化物成分明顯增加,並很快積極作用為一種強有力的阻止LDL氧化及抑制血小板在血管中活動的抗氧化劑。這些本分物質對人體血管保持血液暢通起著重要作用。
營養學家已證明在水果,蔬菜,紅酒及茶葉等植物性食品中均含有此類天然的抗氧化苯酚復合物。
草莓堪稱水果之中含抗氧化物之最,然而,巧克力的抗氧化物含量比草莓還高出八倍。
50克(一兩)巧克力與150克(三兩)上等紅酒所含抗氧化物基本一致。
實驗證明來自:
Andrew Waterhouse, 加利福利亞大學 葡萄栽培與釀制研究專家
Penny Kris-Etherton, 賓西維利亞大學營養學教授
Carl Keen, 加利福利亞大學內服葯研究院,營養學院教授
Cesar Fraga, 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配葯與生物化學學院,物理化學教授
吃巧克力的常識
吃黑巧克力還是牛奶巧克力好?
黑巧克力即純巧克力和牛奶巧克力口味不同。兩者的區別是,黑巧克力的脂肪要低於牛奶巧克力(黑巧克力每100克含24克脂肪,而牛奶巧克力含33克),而且黑巧克力所含的鹽分少(12微克對84微克)、糖分多(64克對55克)。真正會吃巧克力的人都只喜歡黑巧克力。有些巧克力美食家還定期聚會以專門品嘗各種名巧克力。就像名葡萄酒和好咖啡一樣,根據可可豆產地的不同和研製方法的差異,黑巧克力也有很多很出名的品種。
巧克力會讓人發胖嗎?
只有食用巧克力過量才會使人發胖。從所釋放的熱量上看,根本不用擔心巧克力會有讓人發胖的危險。一整板的巧克力(100克)所含的熱量,並不比一份麥當勞炸土豆條(200克)所含的熱量多。有些廠家建議人們吃淡巧克力,這些淡巧克力所含的脂肪要多於純巧克力。事實上淡巧克力主要是減少了含糖量(用甜味物質來替代糖)。從絕對數值上看,淡巧克力所含的熱量僅比普通巧克力所含的熱量少了14%。再者,淡巧克力的口感很一般,實際上只有擔心糖尿病的時候才會去專門去食用淡巧克力。
如果我吃了過多的巧克力都有什麼危害?
這對你的肝臟沒有任何危害,多吃巧克力絕對不會影響到人的肝臟。巧克力吃多了只會出現消化上的問題。就像所有脂肪含量較多(30%以上)的食品一樣,巧克力吃多了也會造成肚子疼(比如胃痛、腹脹、腹瀉或便秘等)。尤其是淡巧克力,它脂肪更多,而且含有較多的多元醇(食用過多會引起胃痙攣或腹瀉)。巧克力食用過多的解救辦法是:喝一杯清茶暖暖腸胃即可。
我為什麼喜歡吃巧克力?
因為巧克力具有抑制憂郁、使人產生欣快感的作用,尤其是可可含量更多的黑巧克力,它含有豐富的苯乙胺,一種能對人的情緒調節發揮重要作用的物質。很多醫生甚至把巧克力作為抗輕微憂鬱症的天然葯物,因為巧克力含有豐富的鎂元素(每100克巧克力含410微克鎂),而鎂具有安神和抗憂郁的作用。根據最近的一次民意調查顯示,34%的法國女性和38%的加拿大女性承認,她們喜歡通過吃巧克力來提高性快樂的程度。
上床前吃巧克力好嗎?
好也不好。在臨睡前吃很多巧克力,這並不是一個好主意。因為就像咖啡和濃茶一樣,巧克力也有興奮作用,它 會使睡眠不好的人更加難以入睡。不過,臨上床前吃點巧克力也有它的好處,這是緣於巧克力的性刺激作用。它不但能使人產生欣快感,打通各種阻塞,而且它含有可可鹼和咖啡因,這是兩個重要的精神興奮物質。巧克力能喚起人的身體感官,提高精神興奮點,它不但能像咖啡和濃茶那樣使人精力充沛,而且巧克力會使人更加性感嫵媚。
巧克力吃多了真的也會使人頭疼嗎?
是的。因為巧克力和乳酪和紅酒一樣含有酪胺,這是一種活性酸,它也是引起頭疼的主要原因之一。這種物質會導致機體產生能收縮血管的激素,而血管又在不停地擴張以抵抗這種收縮,這就產生了煩人的頭疼。同樣如果你患有月經期綜合征的話——這是1/3至1/2的育齡婦女的常見病,建議你還是少吃巧克力。人們已經注意到,盡管巧克力會讓人產生短暫的欣快感,但女性在經期食用過多的巧克力會加重經期煩躁和乳房疼痛。
我吃巧克力上癮嗎?
也許吧。人們已經注意到,在女性月經期綜合征期間、在季節變化而使人意志消沉的時候、或在感情破裂的關口,人們更喜歡吃巧克力,日消費量甚至達到500克。據統計,平均每個法國人每年吃掉了 6.69公斤巧克力,希臘人吃了2.84公斤巧克力,英國人吃了8.59公斤。世界上消費巧克力最多的是德國人,平均每個德國人每年吃了10.12公斤巧克力。盡情地吃吧,反正也不會得肝臟疾病。
巧克力的製做
手工巧克力
在當代社會中,巧克力是相愛的人們相互表達情意的憑證;是節日饋贈親朋好友的精美禮品;是人們放鬆心情、補充能量的營養休閑食品,巧克力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占據的地位日益重要。特有的食品屬性以及特定的文化內涵,作為一種特殊的營養食品,巧克力的品質和口感就成為消費者購買時的第一選擇,而產品價格已經不再是巧克力行業的競爭熱點。從全球巧克力行業發展的態勢看,提高原料純度、開發新口感、提升品牌形象,不斷縮短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建立對位的聯系等成了新的發展趨勢。
據國家輕工業局副局長潘蓓蕾介紹,進口品牌的巧克力之所以在國內市場上佔有很大份額,是因為相對於國內品牌來說,進口品牌具有五大優勢:
1、原料優質化:採用天然及優質原料製作的純巧克力以其獨特的口感與風味逐步取代可可脂巧克力;
2、工藝科學化:採用精磨加精煉工藝使巧克力更加潤滑、芳香;
3、品種多樣化、營養化:含牛奶或果仁的巧克力增加了營養價值,而低脂、無糖巧克力卻具有其它功能特點;
4、包裝精美化:巧克力外包裝材料及裝潢技術進步既提高了產品本身檔次,又保證了巧克力的質量;
5、產品組合化:將純巧克力生產技術用於夾心、塗布、空心、糖果、膨化等食品中,組合成價格合理的巧克力產品。
面對高速增長的市場,面對如此巨大的商機,趕快行動,良機不容坐視!
手工巧克力店即是歐陸傳統手工巧克力工藝不斷發展的歷史,也延續了歐洲飲食文化發展的歷程。
西班牙地處西歐的伊比利亞半島上,是最早發現巧克力,並將巧克力帶回歐洲大陸的國家,其純手工巧克力製作工藝是西班牙手工業技藝代表成就之一。 1831年,西班牙人在畢爾巴鄂開設了第一家手工巧克力店。 170多年來,以其優質的原材料和精湛的手工巧克力工藝著稱於世,是西班牙巧克力行業中最好的巧克力的代表。
十二生肖、卡通人物、小汽車、國際象棋……2月20日,記者在位於青年大街附近的一家手工巧克力店看到了很多新奇的巧克力。一位年輕的女顧客說,在這里買巧克力,可以自己動手做出個性化造型,無論是送人還是自己吃都會增添一份別樣的甜蜜。
推門進入巧克力店,櫥櫃里各式花色和造型的巧克力吸引了記者的目光。店主說,顧客只要把調好的可可液澆注在選好的模具里就可以做出巧克力的基本形狀了,再刻上祝福的話語或是裝飾圖案,一塊獨一無二的巧克力就做成了。一般小店裡都會有百餘種模具,顧客還可以憑自己的想像做出特色巧克力來。
最後店主還特別傳授了辨別巧克力優劣的小竅門:把巧克力放在溫水裡或者給它加溫,如果它化了並與水融合成比牛奶還要稠一些的液體,就說明它是優質的;如果含有晶狀物則是含有蔗糖;而如果不能化成液體,則可能添加了澱粉或是添加劑。
吃巧克力的誤解
誤解之一:吃巧克力會長胖
事實:這是關於巧克力最不科學的誤解。每個人都應該知道,每天身體消耗的卡路里比攝入的卡路里少,便會一天天地長胖。每1.4盎司(約40克)的牛奶巧克力可提供210卡路里,由巧克力成分之糖分和可可脂產生,僅占人體每天所需2000卡路里的十分之一,即每天享用40克左右的巧克力是不足為驚的。更何況,現代科技已能夠生產「健美巧克力」(即無糖巧克力)。這種健美巧克力是糖尿病患者以及減肥人士的福音,因為它不會構成攝入糖分的危險,同時又保留了巧克力的原始美味。
營養專家敬告:人體每天需要攝入一定量的脂肪和糖分來維持身體各部位的正常功能,特別是提供能量,幫助身體吸收重要的營養素和維持腦部功能正常運作。
資料來源:比利時CALLEBAUT公司——世界上最大的巧克力原料製造商之一
誤解之二:巧克力是沒有營養的糖類食品
事實:巧克力其實是極具營養價值的糖類食品,巧克力能提供相當數量人類身體每天所需的營養品。僅1.4盎司(約40克)的牛奶巧克力就含有3克蛋白質,人體每天所需的15%維生素B2,9%鈣,7%鐵,9%磷,6%鎂和8%銅,更含有比普通牛奶成分更高的鋅、鉀、抗癩皮病維生素。
如果您的子女特別愛吃糖果,巧克力將是非常明智的選擇,因為它絕對較其他糖類食品更具有營養價值,又能滿足兒童饞嘴的要求。
資料來源:國際可可組織、國際食品信息委員會、美國人類營養資料服務中心
誤解之三:吃巧克力會引起蛀牙
事實:任何食品中的糖分,要是在口中停留的時間久了,都會有引起各種牙齒疾病的危險,巧克力也不例外。但巧克力含有一種抵抗糖分中容易破壞牙床引起腐牙的酸性物質的天然成分。而巧克力的可可牛油所含的蛋白質、鈣、磷酸鹽及其他礦物質對牙床有明顯的保護作用,能減慢對牙斑的形成。再者,巧克力的糖分比任何其他食品中的糖分在口中要溶得快,所以食用巧克力對形成蛀牙的影響比食用任何其他糖類食品要相對少得多。
資料來源:波士頓FORSYTH牙醫中心、賓夕法尼亞大學牙醫學院、紐約洛切斯特EASTMAN牙醫中心
誤解之四:吃巧克力導致粉刺
事實:吃巧克力既不會引起也不會加重粉刺,粉刺最初不是由任何飲食引起的。
資料來源:賓夕法尼亞大學皮膚病醫學院、馬里蘭安納波利斯美國海軍學院
誤解之五:巧克力含有大量咖啡因而導致「吃上癮」
事實:1.4盎司(約40克)牛奶巧克力僅含有相當於6毫克的咖啡因 ,僅佔一杯普通咖啡含量二十分之一。所以,巧克力中咖啡因的問題早已不是研究的問題對象。如果說人們吃巧克力「吃上癮」,那絕對只是巧克力本身特殊的天然美味以及加入其中千變萬化的內涵使然。
資料來源:巧克力生產商聯盟、美國國家糖果製造商協會
喜愛巧克力的理由
喜愛巧克力的理由
由1:浪漫 (Romance)
愛是巧克力,愛是溶化的心。
在沐浴愛河的戀人們心中,巧克力被譽為「濃情巧克力」,它和玫瑰花相配是情人節最珍貴的禮物。巧克力的甜蜜溫馨就如同盪漾在戀人們心中的甜蜜感覺,它有著孩童般的純真甜蜜,女人般的柔美妖嬈,抑或是男人般的濃厚深沉。只要你嘗過,那滋味就會長久縈繞在你心中,是他,她,它,還是巧克力。
理由2:青春 (Youth)
精彩幸福的青春,擁有美麗的容顏,美麗的心情和美麗的故事。
還記得與朋友們相見時的那種按捺不住的心情嗎?就像多姿多彩的M&M』s巧克力豆一樣歡快愉悅。這些彩色的小精靈,繽紛的色彩是它們與生俱來的天性,分享歡樂是它們的本色。有它們在,就有歡聲笑語。有它們在,心情也會如晴空中的彩虹般亮麗。它們有像青春一樣跳動的色彩,它們有飛揚的個性,它們有無畏的自信和勇氣,它們更有滿心的熱情隨時釋放。你會情不自禁地被它們吸引,感染它們的顏色,分享它們的快樂...
理由3:健康 (Health)
科學合理地食用巧克力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快樂,帶來幸福。
巧克力有利於心臟健康。巧克力中的多酚廣泛存在於可可豆,茶,大豆,紅酒,蔬菜和水果中。賦予巧克力獨特魅力的成份就是多酚。與其它食物相比,可可豆中多酚的含量特別高。研究表明,多酚具有與阿司匹林相似的抗炎作用,在一定濃度下可以降低血小板活化,轉移自由基在血管壁上的沉積,因而具有預防心血管疾病的功能。
巧克力增強免疫力。巧克力中的類黃酮物質具有調節免疫力的作用。通過葯物手段調節免疫功能有一定風險。好在巧克力和其它食物既安全美味,又可以提高人體免疫力。
巧克力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水平。可可豆中天然存在的可可脂可以使巧克力具有獨特的平滑感和入口即化的特性。研究表明,可可脂中含有的硬脂酸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水平。另外,巧克力中的單不飽和脂肪酸中含有的油酸具有抗氧化作用。橄欖油中也含有相同的物質。
美味加濃香,愛的信仰
巧克力有利於牙齒的保護。科學家們發現,可可豆中的單寧可以減少牙菌斑的產生,並有助於預防齲齒。牛奶巧克力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鈣、磷、鉀等礦物質。這些物質都對牙齒的琺琅質有好處。巧克力引發齲齒的可能性更小,這是因為巧克力在口腔中被清除的速度較快,從而減少了它和牙齒接觸的時間。
理由4:力量 (Energy)
巧克力是運動和出遊時理想的能量和營養補充劑。
運動營養學的研究表明,在運動之前,巧克力補充給身體的能量能夠使肌肉和肝里的糖原處於最飽滿的狀態,從而有利於提高運動成績。而在運動之後,巧克力能夠及時補充人在運動中消耗的能量,延緩疲勞,有利於運動後身體的恢復。
巧克力中還含有鈣、磷、鎂、鐵、鋅和銅等多種礦物質。它們會促進氧在血液中的循環,及時為你補充在運動中消耗的營養物質。
理由5:關心 (Care)
巧克力是高品質的健康禮品,為你心愛的人送去關愛。
巧克力是人們喜愛的營養豐富的健康食品。它不僅味美,而且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可以給你的健康帶來無微不至的關心。而當你把巧克力送給最心愛的人時,就是把你的衷心祝福送給了他。
一塊44克重的德芙黑巧克力中含有碳水化合物27.76克,蛋白質1.85克,脂肪13.2克,鈣14.08毫克,磷58.08毫克,鎂50.6毫克,鉀160.60毫克,鈉4.84毫克,所以巧克力能夠補充人體每天對於多種營養素的需求。
理由6:博愛 (Love)
情與愛是人類永恆的話題。人們用巧克力傳遞的是一種心情,一種感覺,一種與親朋好友在一起享受由衷幸福的快樂。
營養豐富,味道醇美的巧克力受到越來越多朋友的歡迎和喜愛。在喜慶佳節的日子裡,在看望父母,老友重逢,朋友聚會的時刻,一盒精美的巧克力,會帶去您對家人和朋友最真誠的祝福,人們一邊品嘗味道甜美的巧克力,一邊娓娓講述著那浪漫動人的情感故事。在沉醉於愛情的戀人們心中,巧克力像愛人執手相握的深情。有巧克力的日子就是幸福甜美的日子。巧克力給熱愛生活的人們帶來快樂、健康和幸福!
理由7:愉悅 (Joy)
巧克力是快樂的製造者。
大量的科學研究表明,巧克力給人帶來好心情是因為巧克力中的苯乙胺可以幫助調節人的情緒。巧克力中還含有豐富的鎂元素,鎂具有安神和抗憂郁的作用。一塊44克重的德芙黑巧克力中,鎂的含量約為50.6毫克。
巧克力的甜蜜「誘惑」具有神奇的魔力。在遠古瑪雅文明時期,人們堅信是天神將可可豆賜予人類,他們認為可可豆的芳香使人精神振奮並能刺激情慾。現代社會也有同樣的研究報道,適量食用巧克力可以幫助愛人們享受甜蜜的「性福」。
人們喜愛巧克力無可抗拒的美味,更多的人從巧克力的美味中體會到對生活的感悟。在很多人心底的美好記憶中,幸福的感覺就像巧克力的美味一樣回味無窮,絲絲縈繞。有人說巧克力是甜的,有人說她是苦的,有人說她是快樂,有人說她是分享。巧克力給人帶來的精神感受已經逾越了作為一種食品的價值。
巧克力是天賜的美味,帶給我們情感和健康,喜愛巧克力我們有足夠的理由,相信您在品味巧克力的美味時還會感受出更多喜愛巧克力的理由。
一周七天,「浪漫、青春、健康、力量、關心、博愛、愉悅…」我們每天都有一個喜愛巧克力的理由。
很多人會從身邊走過,很多事一路漂遠,但在時光的河流里,總有一些東西是不會變的,像巧克力那樣的口齒留香,像愛人執手相握的深情,像夜歸時那一盞溫暖的燈光。願巧克力的濃情永遠伴隨著您與愛人、親人和朋友分享幸福生活的每一個美好瞬間。
㈤ 明治巧克力的詳細資料
最早的巧克力的歷史應始於美洲的發現。在1492年以前,人們對這種將使千千萬萬人著迷的食物還一無所知。
哥倫布從美國勝利返回後,將一批奇妙的珍寶呈獻給西班牙國王。在那些奇珍異寶中 ,就有一些深棕色形似杏仁的可可豆。這是斐迪南國王和伊莎貝拉王後的宮廷第一次看到可可豆-這種製造巧克力和可可粉的原料。
國王和王後做夢也沒想到可可豆如此重要,於是,新世界提供的這種商業機會留給了偉大的西班牙探險家赫爾南多·廓特茲。
巧克力的歷史
天神的美食
在征服墨西哥的過程中,廓特茲發現了阿斯特克印第安人用可可豆准備他們王國的皇家飲品"巧克力特爾"(Chocolatl)意思是熱的飲料。1519年,蒙特祖馬皇帝用巧克力特爾招待他的西班牙客人。這些飲料裝在金制高腳杯里,就像用來敬奉神靈一樣。而這位皇帝據說一天要喝五十份或更多的巧克力特爾。盡管有著皇家氣派,但蒙特祖馬的巧克力特爾非常苦,不合西班牙人的口味。為使這種混合飲料更迎合歐洲人,廓特茲和他的同胞想出了用蔗糖將它加甜的主意。
當他們把巧克力特爾帶回西班牙後,加甜的主意得到肯定,在加入了肉桂和香蘭素等幾種最新發現的香料後,這種飲料又經歷了幾次變化。最後,有人認為這種飲料加熱會更好喝。
新飲料在西班牙貴族中很快贏得了贊譽。西班牙明智地著手在其海外殖民地種植可可,這就誕生了一項盈利的商業。令人驚訝的是,西班牙人成功地將可可工藝向其它歐洲國家隱瞞了近一百年。
巧克力推廣到歐洲
被委託來加工可可豆的西班牙僧侶最後泄漏了這個秘密。不久以後,巧克力作為一種美味、有助於健康的食品在全歐洲博得了喝彩。它一度勝過了時髦的法國宮廷飲料。巧克力飲料很快越過海峽傳到大不列顛。1657年,第一批著名的英國巧克力屋出現了。小作坊手工生產的方法及時給巧克力的大規模生產讓了路。而一種經過改良的蒸汽引擎加速了生產轉型。這種引擎使可可研磨工序實現了機械化。到1730年,巧克力的價格從每磅3美元以上降到了所有人都能承受的價格。1828年,可可榨壓機的發明進一步降低了巧克力的價格,並有助於通過榨出部分可可脂-可可豆中自然形成的脂肪來提高飲料的質量。從那以後,喝的巧克力就有了更多今天所具有的平滑的黏性和悅人的香味。
十九世紀,巧克力的歷史上又出現了革命性的發展。1847年,一家英國公司通過開發軟糖巧克力推出了固體的"巧克力"。這是一種象天鵝絨般平滑的品種,幾乎完全代替了原來曾主導世界市場的粗粒巧克力。
巧克力流傳到美國
在美利堅合眾國,巧克力的生產比世界上任何其它地方都要進展迅速。在革命前的新英格蘭-確切地說是1765年,第一家該國的巧克力工廠建立起來。巧克力也作為美國宇航員食品的一部分被帶入太空。 (巧克力信息中心網)
巧克力的趣聞
巧克力:尊貴的遺產
可可樹的果實在傳入歐洲之前已被南美洲和中美洲的奧爾梅克印第安人食用了很長時間。奧爾梅克印第安人首次使用了"可可"這個詞。瑪雅印第安人進一步將可可樹進行農業種植,並生產出第一種可可飲料。阿茲台克人相信,是他們的羽蛇神把可可豆賜予人類。阿茲台人信奉可可豆,把它用於宗教儀式和作為神的禮物。可可是阿茲台克人日常生活的組成部分,它被作為流通的貨幣使用。但只有貴族和勇士才能食用。
人類首次食用的巧克力是一種帶有辣味和苦味的飲料。古代的阿茲台克人將可可豆烘烤並磨成粉,與水和玉米粉混合後,加入辣椒,吹打成泡狀。這種飲料被稱為"巧克力特爾"(Chocolatl)。
阿茲台克族的統治者Montezuma和他的朝中官員每天要喝50罐巧克力特爾。這種被稱為萬能葯的珍貴飲料盛裝於只用一次就被扔入湖中的金制高腳杯中。
第一個發現巧克力的歐洲人據信是克里斯托弗·哥倫布。他在1502年從"新世界"歸來後,將巧克力介紹給斐迪南國王的朝廷。幾十年後,西班牙探險家赫爾南多·廓特茲在他征服墨西哥期間,從阿茲台克貴族那裡發現了可可豆。
十六世紀在西班牙貴族中擴大巧克力影響的是哥倫布和廓特茲,但西班牙的瑪麗亞·薩爾莎公主是在歐州掀起巧克力狂熱的人。她將可可豆作為訂婚禮物呈獻給路易十四。
在近一個世紀的時間里,巧克力一直成為西班牙秘而不宣的食物。其後1606年這種食物才在義大利開始流行。1642年,巧克力被作為葯品引入法國,由天主教人士食用。
這種飲料實在太受歡迎,於是第一家"巧克力屋"在1657年成立,成為專門為普通大眾提供熱甜巧克力商家。
巧克力飲品在1765年進入美國,當時第一個巧克力工廠在新英格蘭開張。甚至連托馬斯·傑斐遜這個公認的美食家也稱贊"巧克力具有健康和營養的優點"。
巧克力與其他許多著名的歷史人物都有著廣泛的關聯。由於卡薩諾娃和杜巴利夫人相信巧克力可增加浪漫情調,巧克力因此在歐洲被推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1657年,它變得越發地時髦,英國建立起了許多"巧克力屋"向公眾供應巧克力飲料。
1828年,荷蘭的Coenraad Van Houten發明了一種可以把可可脂從可可豆中提取出來的螺旋擠壓機。這種Van Houten的鹼式加工法(後來被稱為"荷蘭式")可以去除可可中的酸味和苦味,生產出更柔軟、更甜的巧克力飲料。如今,鹼式加工的可可粉仍被稱為荷蘭巧克力。
巧克力一直被人們作為一種飲料,直到1847年巧克力才成為我們現在所熟知的固體形式。發明者在巧克力飲料中加入可可脂,成功地生產出了可咀嚼的巧克力塊。牛奶巧克力於1876年問世,當時瑞士巧克力生產商Daniel Peter發現,向巧克力中加入奶粉可生產出更柔軟和更淡的巧克力。
1911年Frank和Ethel Mars開始在美國華盛頓州生產巧克力。 真正刺激美國巧克力工業發展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陸軍軍需團委託許多美國巧克力製造商生產20-40磅的巧克力塊,運到戰場的基地。這些巧克力塊被切成小片,分發給在歐洲作戰的美國士兵。最後,把巧克力包成小塊的任務又落到了生產商的肩上。
可可豆的種植 採摘 收獲及裝運過程
種植可可豆
可可是可可樹的產物。可可樹是一種熱帶植物,只在炎熱的氣候下成長。這樣,它的種植就被限定在赤道南北各二十個緯度間的陸地上。假定有肥沃的土壤條件和精心的耕作,一旦成活,可可樹就可以在充足的陽光下成長。可可種植園(人工種植下的可可樹)通常位於谷地或沿海平原,必須有均勻分布的降雨量和肥沃、排水通暢的土地。
第一批果實
經過修剪和精心培植,大多數種類的可可樹會在第五年開始結果。如果予以最好的護理,一些樹種甚至在第三和第四年就有好的收成。
可可樹是常綠樹種,它碩大光滑的葉子在幼年時是紅色的,成熟之後則變成綠色。在成熟期,人工種植可可樹有15到25英尺高,但野生可可樹高度可達60英尺以上。可可樹的預計壽命仍在猜測中。一般認為二十五年後,一棵可可樹的經濟作用就可能被認為到了終點,這時就適於重新種植年輕的可可樹來取代它。可可樹全年都結果(或豆莢),而收獲卻通常是季節性的。由於可可樹是自由交(過濾)授粉的,豆莢形成各種種類,其中包括拉美種、外來種和特利尼達德種。
收獲可可豆
採摘成熟可可豆莢的工作絕非易事。可可樹很脆弱而且根基很淺,工人不能冒險爬上去摘高處枝上的豆莢。
種植者為到地里幹活的採摘工人配備了長把、手形鋼刀。鋼刀是為了夠到並剪下最高的豆莢而不傷可可樹的軟樹皮。隨身攜帶的大彎刀則被用來採摘長在低枝幹上的夠得著的豆莢。
採摘後做些什麼
收集者會同採摘者一同工作,將豆莢收集到籃中並運到田地的邊上。在那裡將豆莢破碎。如果方法得當,只要揮舞一兩下大彎刀就可以劈開豆莢的木質外殼。一個訓練有素的破碎者每小時能夠劈開五百個豆莢。
完成收獲需要耐心。通常從一個標准豆莢里都要挖出20到50粒乳白色的可可豆,然後丟棄豆莢的外殼和內膜。一個普通豆莢中經過乾燥的可可豆不到58克重,確切地說製造1磅巧克力需用400粒可可豆。
可可豆與我們所熟悉的最終產品還是有很大差別。乳白色的可可豆暴露在空氣中,很快就變成了淡紫色或紫色。此時,它們看上去並不象製成的巧克力,聞上去也沒有熟悉的巧克力芳香。
裝運作物
從豆莢中取出的可可豆或種子被裝進盒子或堆積起來包裝。包裹著可可豆的是一層開始升溫和發酵的果肉。發酵持續三到九天,去除了可可的苦味,並產生出具有巧克力特點的原料。發酵是可可豆中所含糖分轉化為酸—主要是乳酸和醋酸的簡單過程。
發酵過程導致可可豆溫度升到125華氏度,殺死了其中的細菌,並激活了存在著的酵素,形成當烘烤可可豆時產生巧克力味道的混合物。最後的結果是生成了深棕色的經過充分發酵的可可豆,這種顏色表明可可豆現在准備進入乾燥過程了。
象所有飽含水分的水果一樣,如果要保存可可豆的話,就必須將它們乾燥。在有些國家,乾燥工序十分簡單:只是把可可豆鋪在盤上或竹墊上,然後將它們放在陽光下曬烤。當潮濕的天氣干擾了這種乾燥法時,人工方法才得以應用。例如,可可豆可能被帶進室內,在熱氣管下乾燥。
如果有良好的天氣,乾燥過程通常需要幾天。在這個間隙,農人經常翻動可可豆。他們利用這一機會挑選外運的可可豆,並將扁平、破碎或發芽的可可豆揀出來。在乾燥中,可可豆會失去幾乎所有的水分和超過一半的重量。
可可豆乾燥後,就准備以每袋130到200磅裝運了。它們很少被存入倉庫,除非要等待買主檢查的裝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