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蘇聯70年代家電普及率
上個來世紀70年代蘇聯生產的自家電新產品質量非常低劣,電視機爆炸的事件經常發生,以至當時人開玩笑說:「蘇聯生產的電視機應該送給敵人。」出現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存在嚴重弊端。
到了80年代,蘇聯雖然還能生產很多時髦電器,但面對歐美和日本的高精尖產品,蘇聯貨粗大笨的特點越來越明顯,最終只能被市場淘汰。
如今,這些產品也成為見證蘇聯紅色帝國鼎盛時期工業水平的收藏品。
『貳』 歷史上的前蘇聯有多少黑科技
說起蘇聯,那可是唯一能夠和超級大國美國相抗衡的國家。也正因為蘇聯實力的強大,讓不少社會主義國家紛紛投靠它,並親切地稱呼其為“老大哥”。那麼,作為老大哥,想要保護小弟,想要抗衡美國,自然就得有“兩把刷子”!而當年蘇聯的實力究竟如何,坊間流傳它所擁有的武器足以在短時間內攻陷整個歐洲。至於是否真假,我們就無從考究了,不過,我們也還是能從誕生於蘇聯的不少“黑科技”中管中窺豹。
為了對付美國的SR-71“黑鳥”高空高速偵察機與其戰略轟炸機,蘇聯曾經研發出代號為“狐蝠”的“米格25”戰斗機,這是一款高空高速截擊戰斗機,為了應對美國的威脅,這款戰斗機在設計上突出高空高速性能,它的原型機在1964年首次試飛,並於1969年開始裝備部隊。
八年之後,單純的美國人才發現,原來,一枚蝌蚪型的竊聽器被安裝在這枚精美的國徽上,蘇聯人早已竊取了數不盡的美國機密!這個竊聽器的發射器構造十分簡單,內部沒有復雜的電路,僅由天線、調譜柱、共振薄膜、共振腔四部分組成。在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科學家們對這類竊聽設備的認知還是“這玩意得通電,才能工作”。然而,讓美國人費解的是,這枚竊聽器竟然在不用通電的情況下就能工作。乍一看,這簡直就是違背了物理學中最基本的能量守恆定律嘛!面對這么個神奇的蝌蚪型竊聽器,美國人也曾試圖仿製同樣的裝置,但毫無進展,關於這個新鮮玩意兒的秘密技術,實在是無法破解。
雖然早已解體,但前蘇聯所留下的“黑科技”,至今還是令人嘆為觀止,也有不少今天依舊在使用。載重量最大的“安-225”運輸機、噸位最高的“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排水量最大的“台風”級彈道導彈核潛艇、服役達半世紀的“聯盟號”運載火箭等等,都是由前蘇聯“紅色帝國”所創造的,蘊含暴力美學的“黑科技”產品。
『叄』 蘇聯最巔峰的時期是什麼樣的求答案
蘇聯歷史上聲譽最好、國家最強盛時期——勃列日涅夫時期
勃列日涅夫當政時期的蘇聯,國民經濟增長率長期保持兩位數,經濟規模也保持世界第二,但其主要的消費品卻長期短缺;蘇聯擁有當時世界最多的耕地,但糧食卻連年歉收,不得不花大筆外匯進口糧食;蘇聯的宇宙飛船可以到達月球和火星,汽車卻故障頻出且耗油驚人;許多蘇聯百姓家裡的家用電器陳舊不堪,電視機爆炸事件經常發生,很多人經常開玩笑說,蘇聯生產的電視機應當送給敵人。
也正是在這一時期,西方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卻開始深入蘇聯普通公民特別是年輕一代的心靈深處。迪斯科、爵士樂等西方文化成為年輕人的時尚,一度根絕的吸毒現象開始風靡一時,社會治安狀況大大惡化。據統計,在勃列日涅夫時代的蘇聯,大約形成了2400個黑手黨組織,並且這些黑手黨大都有官僚背景。上世紀80年代初,莫斯科已和紐約一樣,成為世界上最不安全的大城市之一。
大力推行軍備競賽,發動侵阿戰爭耗盡國力
在勃列日涅夫當政的18年間,龐大的軍費開支和同樣巨大的重工業投資,使得蘇聯的軍事力量迅速膨脹,逐步改變了蘇美之間的力量對比。上世紀60年代,蘇聯處於美**事力量的壓制之下,而到70年代時,蘇聯的軍力已能與美國平起平坐,有些方面甚至超越了美國。此時,美國在國外陷入越南戰爭的泥潭中,在國內則面臨著高漲的反戰運動和「水門事件」的政治危機;中國則處在「文化大革命」的**之中。所以,勃列日涅夫形成了一種錯覺,認為整個國際形勢發展對蘇聯有利,頻頻向美國發起挑戰。就在這一時期,蘇聯加強了對第三世界國家的經濟和軍事援助。許多第三世界國家被蘇聯直接或間接地控制,這些國家的領導人無一不是親蘇派。這時的蘇聯自己也承認,其對外政策「在當前條件下具有全球進攻性」。轉自81.china.com
盡管勃列日涅夫後來與美國總統尼克松簽署了《限制反彈道導彈防衛系統條約》、《限制進攻性戰略武器的某些措施的臨時協定》等緩和軍備競賽的協議。然而兩國關系卻沒有就此走上緩和軌道,反而由於勃列日涅夫在1979年悍然發動入侵阿富汗的戰爭而陷入了全面對抗。而正是勃氏發動的這場曠日持久的侵略戰爭最終耗盡了蘇聯的發展動力。
在勃列日涅夫的時代,蘇聯的國勢達到了頂峰,但由於勃列日涅夫對蘇聯社會積累的無數尖銳矛盾缺乏認識,缺乏解決問題的決心和魄力,使這些矛盾越積越深,社會**的能量越積越大,最終隨著勃列日涅夫的逝去,一個曾經令人仰視的強國也隨之墜入深淵。
『肆』 20世紀60到80年代,蘇聯和中國進行改革的結果,並談談出現不同結果的原因和你的認識
大凡改革,總不外乎有以下前提:一是歷史背景,二是當前困境,三是代表人物。中國的改革,在背景的積重,起步的艱難,問題的嚴峻上遠遠超過前蘇聯。但兩者改革實施上的比較,最大的不同在於政治方向。中國的改革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大方向和堅持共產黨領導為前提的棄舊圖新,即自我調整與自我完善。盡管在改革的道路上,風風雨雨,坑坑窪窪,但都始終堅守這一原則,從而避免了自亂陣腳。而前蘇聯則不然,戈巴喬夫提出的「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是對馬列主義的完全否定,是一次導致了民眾政治信念動搖的大地震。而葉利欽則走得更遠。經濟轉軌是前蘇聯改革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內容,但「經濟轉軌並非一定要否定政治制度才能實現……從中央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軌並不存在與政權的更迭發生必然的聯系。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產權制度也並非非走全面私有化的道路不可。共產黨領導的政權,可以在原有改革的基礎上,從理論上,實踐上探索前進,實現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的改革,最終完成轉軌的任務,建立起符合自己國情的市場經濟體制,使社會主義充滿生機,充滿活力,立於不敗之地。」
兩相比較,不同的第二點是:盡管我們基礎差,起點低,加以十年的動亂,帶給我們的是一個接近崩潰邊緣的經濟。然而,在跨出的第一步上,我們卻是扎實的,具有奠基的意義。我國的改革,首先從廣大農村開始。(這一點極為關鍵)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和命脈,是輕重工業的原料及勞力的供應基地。農村「定」了,全國就 「穩」了;農村「活」了,民眾也就「富」了。三中全會後的中國農村,多勞多得,熱氣蒸騰,生產積極性大為提高,農村面貌日新月異,變化之快之大,令人刮目。人們由此深切感受到不同的路線政策,其正負作用的懸殊,竟然如此之大。當西方國家及其傳媒,正一致看好戈氏的改革,紛紛為之叫好,並批評中國未能象蘇聯那樣先行著手政治改革時,我國的農村正熱火朝天地改變著自己「一窮二白」面貌,並為改革的深入開拓,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不同的又一點是:中國的改革,按照鄧小平的話來說,是「摸著石子過河。」審慎地,穩步推進,摸索著往前行,發現不妥,及時改正。譬如農村的「聯產承包」,譬如「經濟特區」的建立,譬如證券市場、股份公司以及基層民主選舉的實施,國家機關的「政務公開」,差額選舉與監督制度等等。所有這些,可以說都是新事物、新觀念,但沒經驗,有風險。一般說來,一項新措施正式出台前,除專家研究討論,拿出詳盡的可行方案,還得有一個實驗試行的階段。人大、政協對此可發揮其立法審批和咨詢監督的作用,另由中央向各民主黨派征詢意見。這是有鑒於歷史教訓,有效地防止了決策失誤。
對比之下,蘇聯的改革從赫魯曉夫到戈爾巴喬夫,雖各有不同,但作為首腦人物,對待事關億萬民眾切身利害的改革大事,卻都顯露了過於急躁輕率,以至於決策失誤,鑄成大錯。戈氏上台後,提出「公開性」、「多元化」號召後,各地非正式組織猶如雨後春荀,反對派勢力開始形成:1989年11月7日,在「十月革命」紀念儀式時,約5000人舉行反政府示威,打出了「十月革命是俄國的悲劇」的標語。由此可見,同是改革,由於決策者的遠慮或短視,審慎或輕率,由於途徑和方法的不同,其效果也迥然兩樣.
『伍』 分析蘇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快速工業化的原因和後果
原因:20世紀30年代的大危機,給資本主義世界帶來巨大災難,但是,它卻給蘇聯工業內化的容發展提供了有利時機。蘇聯工業化之前,還只是一個內外交困,處在水深火熱中的農業型國家。
蘇聯利用西方迫切需要向外國輸出資本、技術和尋找擺脫危機出路的有利時機,大量引進西方先進技術、技術人員和資金,在各主要工業部門建立了一大批骨幹企業,使蘇聯的社會主義工業化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後果: 工業化,特別是斯大林時期制定的重工業,雖然使得蘇聯在很短的時間里,成為歐洲,乃至世界上一個舉足輕重的大國,但是他所帶來的負面效果,很快便顯現出來,由於幾十年(包括在解體前)蘇聯一直側重對重工業的發展,著直接造成了蘇聯重工業出奇強大,而輕工業和農業則嚴重的發展嚴重滯後。一段時間,蘇聯不得不用他們生產的飛機大炮,向第三世界國家換取輕工業和農業產品,甚至整個蘇聯的解體與他們不合理的畸形的工業布局,有著不可分割的原因。
而造成這個原因的正式由於蘇聯在20-30年代的工業化開始階段所奠定的。
然而如果沒有蘇聯初期,沒有選擇發展重工業,那麼也就不會有衛國戰爭的勝利,不會有一個冷戰時期強大的一極蘇聯。
『陸』 20世紀蘇聯發展史
經濟上:新經濟政策不想多說,查網路吧。主要說的是蘇聯的斯大林模式,1928年開始的五年計劃是蘇聯經濟建設的基本手段,通過兩個五年計劃蘇聯的工業產值從原來只有德國的一半不到變成了德國的兩倍多美國的百分之六十多據歐洲第一世界第二(注意,這是蘇聯建立才15年,而美國已建國150年,整整十倍的差距)與此同時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收入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到1935年蘇聯基本實現了不用憑借票證購買日常生活用品和糧食。1933、1934、1935年蘇聯連續大幅度調整職工的工資,1937年莫斯科工人的平均工資達到90盧布(約合今天140美元),遠東地區工人平均月工資也達到100一百美元左右。工人階級的平均收入比一五計劃時期實際增長45.5%社會福利也越來越完善,全民公費醫療,全免費教育等等。,工業重心也是在這個時候逐漸東移,列入建立了共青城和新西伯利亞等工業大城市,共青城還是蘇聯的航空工業中心,到1957年建立了西伯利亞科學城,可與美國矽谷媲美。這位蘇聯在二戰區的全面勝利提供了強大的物質保證,另外,所謂落後的輕工業和農業,輕工業一五計劃的輕工業年均增長速度是11.7%,二五計劃輕工業總增長100%,年均增長14.7%遠高於同時期的歐美資本主義國家。與1932年相比,蘇聯1937年通過零售商品流轉渠道供應的重要日用工業品和食品增長情況如下:針織外衣增長2.86倍,針織內衣3.08倍,砂糖1.92倍,動物脂肪1.59倍,糖果點心0.81倍,灌腸和熏制食品3.90倍,靴子1.18倍,長、短褲子0.97倍,自行車3.2倍,留聲機10.7倍,手錶7.2倍。消費品的銷售額有了很大的增長。農業的增長也非常迅速,雖遠比不上重工業和輕工業但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蘇聯的農業集體化糾正了一些偏差,集體農庄向著穩健方向發展,更加註重集體農庄的質量。工業向農業提供了更多的拖拉機、聯合收割機,全國建立了幾千個農業拖拉機站。農業機械化的物質保障逐步加強。農村電網逐步建立,二五期間蘇聯鞏固了社會主義集體化。農業的機械化水平大幅提升,農業技術改進,蘇聯的糧食單產大幅提高,集體農庄章程初步制定,使得集體農庄走上了規范發展的道路。蘇聯的農業機械化水平由1932年全國平均的21%提升到1937年的63%。農村用電量增加了7倍。糧食產量五年平均接近1913年的水平。1937年蘇聯的糧食產量達到9400萬噸(根據縮小之後的數字),比1913年的產量多出14%。大牲畜的數量超過了1928年的水平。
戰後,蘇聯的經濟增長速度也居於世界前列,僅次日本原告與歐美等國。此時的蘇聯福利制度越來越完善,成為世界上福利最好的國家沒有之一,從老照片中就可以看出來,當時的蘇聯人都充滿了笑容,在莫斯科以及很多城市滿大街開的都是汽車沒有自行車,莫斯科地鐵就像是一座地下宮殿。農村人口享有和城市一樣的福利,很多人在郊外都有自己的別墅,雖不像美國那樣豪華也沒有那麼大,但從人數上蘇聯擁有別墅的人群並不低於美國,蘇聯在這時期幾乎沒兩個家庭就有一輛人家車,這樣的普及不知道中國何時才達到,當時蘇聯的文化也很繁榮,地鐵上大街上都看得到人們都在讀書。物價也十分便宜,如果蘇聯自認世界上物價第二低的國家怕沒哪個國家敢認第一,當時的盧布購買力遠高於美元,當時的蘇聯只能這樣形容,穩定、繁榮、強大,只可惜自80年代以來雖科技軍事取得了重大成就但經濟卻停滯不前最終落到地圖頭上導致崩潰,其實蘇聯解體時又四分之三以上的民眾都要求保留蘇聯
科技
蘇聯的科技水平我不想做過多解釋,人們都知道蘇聯在航天、核技術一直是數一數二的,我要說明的是蘇聯的電子技術與通信技術,這點恐怕很少有人知道
歐洲大陸第一台電子計算機是蘇聯列別捷夫研究所的MESM,後來又有了很多系列的電子計算機,60年代以來,電子工業逐步獨立出來並成為國家的重點投資,1973年的厄爾布魯士1是蘇聯第一台四代超級計算機,也是世界上第一台使用超標量處理器的電子計算機,此外蘇聯的個人電腦著名的有五邊形、DVK、ES系列,Hobbit系列和電子BK等,蘇聯領先世界的電子技術不得不提格盧什科夫,他的成就有1959年帶頭研製出「基輔」(系列)大型計算機,此計算機上使用的儀器成為現代計算機屏幕的原型。帶頭研製出「第聶伯」(系列)大型計算機,此計算機在1970年代被用來控制莫斯科郊外星城中航天管理中心的巨型信息顯示屏,後被用作控制和實施蘇聯-美國「阿波羅-聯盟」對接計劃。帶頭研製出「世界」系列大型計算機。這一系列計算機曾被用作解決工程計算問題(早在1964,1966年),更成為了現代個人電腦的原型:在這一系列的電腦上第一次實現了計算機智能化概念。1964年,格盧什科夫在蘇聯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全國性經濟管理系統方案。1969年開始,格盧什科夫成為全國自動管理系統的主要設計師和帶頭人,他為自動管理系統創立了信息庫管理系統理論,建立了企業自動管理系統和國防自動管理系統等等,另外早在1984年底,全蘇維埃俄羅斯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師范院校的所有數學物理系內,就全部建成了微機專用教室,其中76所院校建有全校規模的微機實驗室,84年的中國,不知道有沒有一個微機室。蘇聯的民用互聯網的出現與美國應屬於同一時期。蘇聯的光纖通信技術也居世界前列,1977年完成光纖通信實驗,歲比美國晚了一年但考慮到蘇聯氣候惡劣多光纖的要求很高所以不能算比美國若多少,1985年光纖通信已在莫斯科,基希涅夫,列寧格勒,高爾基市,明斯克和其它城市開通,還計劃延伸到鄉村地區。被廣泛使用的光纜通信線路的中繼段的長度大致相當於居住中心之間的距離。有線電視也將成為光纖的一大使用對象。自1984年以來,莫斯科一直在建立有線電視線路,並計劃在不久的將來在塔林建立一套光纜傳輸電視信號系統。最後還有一點關於蘇聯發明的世界第一個移動通訊系統阿爾泰,在1958年推出,比美國第一個早了十多年,但是,由於後期經濟的崩潰,許多科學研究不得不停止,這真算得上是很大的遺憾
『柒』 20世紀60年代蘇聯有無能力滅掉中國,如果蘇軍打到北京城門口,老貓會舉槍自盡嗎
蘇聯 美國 就在1945-1985年的實力解說
1美國自1890年生產總值超過日不落帝國-大英帝國之後 因為缺乏戰爭騷擾 比後面的國家越走越遠 到1940年左右 富餘的物資(能生產後 用不完的)幾乎佔領全世界的95% 也就是說 一個億萬富翁和一群乞丐的對比 所以美國在遠隔重洋情況下 亦能力扳倒強大的歐亞大陸之王-德國 還有後來的蘇聯 這就是美國巨大 不可想像的經濟
2蘇聯 自二戰接受英美支持 成功抵抗戰勝德國後 大量武裝的部隊 和裝備立刻取代德國 成為歐亞大陸的王者 在1964年實現550萬蘇軍 裝甲化 機械化 (沒有美國核武器干涉情況下)程度達到可以同時向邊界線上所有國家同時開火 並且短時間取得勝利 到達歐亞大陸所有海岸線
全蘇一直用國家工業的70-90%搞共產主義輸出 又在歐亞主大陸上 所以優勢明顯
冷戰中 美國 蘇聯的表現都是負責任超級大國形象 所以戰爭都是在有限范圍內進行 任何戰爭都離不開美蘇陰影
其他中小國家只能在夾縫中生存 或者緊貼一方
回頭回答下樓主的問題 60年代蘇聯在沒有其他國家的干涉之下攻擊中國 就像現在沒有任何力量干涉中國攻擊朝鮮 或者越南一樣!
不要拿蘇聯入侵阿富汗 朝鮮戰爭 抗美援越 來對比 那是在兩大集團對壘情況下 有限的戰爭 一方不想陷入陷阱
『捌』 前蘇聯在上世紀40年代國共博弈角色和作用
上個世紀40年代,蘇聯是支持共產黨的。
『玖』 為什麼,前蘇聯以及現在的俄羅斯。的生活用品,家電,和工程機械,為什麼沒有引進中國,而日本的為什麼
你好,這個屬來於歷史問題自,當年中蘇關系惡化,並撤走所有專家,當然中蘇貿易也受到影響,蘇聯方面也不可能賣給中國各種設備,同時中國還要償還蘇聯的貸款,中美建交後,日本打開了中國的市場,中國在技術落後的情況下引進日本及其它國家的商品也是很正常的,但是關鍵的高精度設備還是不會賣給中國的,賣給中國的在其它國家都屬於即將淘汰的設備,但對於我國來說那還是好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