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怎麼設計一個上電延時觸發電路
上電延時觸發電路如圖。
說明:加大C1可以延長上電時間,R3為繼電器。
原理:
1:上電後,內Q1的基級為高容電平,由C1充電慢慢變低電平。
2:當C1滿電,那麼Q1截止,那麼Q2基級為高,則Q2導通,R3繼電器閉合。
其他:Q1可以選8050。
『貳』 DSP電源上電順序電路誰來解釋一下。
假設3.3V是外部電,上電時經VD2VD1降壓後,給2.5V核心電壓。
下電時,3.3V失電,2.5V電經VW1先3.3V電路放電,保證核心最後失電。
當然你展示的電路只是一部分,只能這樣分析,完整電路也許有另外的說法。
要求的原理摘錄如下:
在上電過程中,如果內核先獲得供電,周圍沒有得到供電,這時對晶元不會產生損壞,只是沒有輸入輸出而已,但是如果周邊I/O 介面先得到供電,內核後得到供電,則有可能會導致DSP 和外圍引腳同時作為輸出端,此時如果雙方輸出的值是相反的,那麼兩輸出端就會因反向驅動可能出現大電流,從而影響器件的壽命,甚至損壞器件。同樣在掉電時,如果內核先掉電,也有可能出現大電流,因此一般要求CPU內核電源先於I/O電源上電,後於I/O 電源掉電。但CPU內核電源與I/O電源供電時間相差不能太長(一般不能大於1 秒,否則也會影響器件的壽命或損壞器件)
『叄』 截圖中上電檢測電路告知IC,各器件作用分析說明,謝謝
這個是一個將交流正弦信號轉換為對應的反相位燃敬矩形波信號的電路。R6、R7、D2 組成負半周限幅電路(限幅0.7v左右),R6、R7、D1、R5、+5V組成正半周限幅電路(限幅度0.7V+5V左右)。激雀R4、R3、Q1、R1組成一個開關反相輸出明段早整形電路,將前級輸出的正負限幅的輸出信號整形成一個反相矩形波信號。R1是Q1的集電極負載電阻,R2是輸出限流電阻。
『肆』 51單片機「上電/按鍵復位電路」的按鍵復位原理和其中電容C的作用
開機時,電容器是空的,上電後就對電容充電。
充電電流,在電阻上版形成正電壓,使得RST為高電平,權單片機處於復位狀態。
充電電流逐漸減弱,電阻上電壓逐漸接近於0,RST降為低電平,單片機即開始正常工作。
手動按下SW,對電容放電,電容器裡面又空了。
手鬆開後,電源又對電容充電,再次出現開機時的現象。
『伍』 上電下電概念
在電力系統中,上電與下電是兩種常見的操作,分別代表著合閘和拉閘。
上電即合閘,是指通過人為操作,將斷路器從分閘位置轉變為閉合位置。這一操作使得電流能夠順暢地通過電路,為用電設備提供所需的電能。在電力系統中,上電是恢復供電或開始供電的重要步驟。
而下電,即拉閘,則是將斷路器從閉合位置轉變為分閘位置。這一操作會切斷電路中的電流,使設備停止運行。下電分為一次下電和二次下電。一次下電指的是主迴路下電,即停止除傳輸設備外的所有設備供電,以確保其他站點能夠正常工作。而二次下電則是指控制迴路下電,是為了保護電池而進行的停電操作,此時所有設備都將停止工作。
在移動通基站中,下電操作尤為重要。通過合理地進行一次和二次下電,可以確保基站設備的正常運行和電池的持久使用。此外,下電操作還可以用於維護和管理電力系統,如在設備故障時進行故障排除或在系統升級時進行停電操作等。
總的來說,上電與下電是電力系統中不可或缺的操作,它們共同確保了電力系統的穩定運行和用電設備的正常工作。在進行這些操作時,必須嚴格遵守安全規范,以確保操作人員的安全和電力系統的穩定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