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器電路 > 1964電路

1964電路

發布時間:2021-02-04 10:08:26

❶ 計算機的發展經歷了幾代每一代的主要元件是什麼

計算機的發展經歷了四代,每一代的主要元件如下:

1、第一代計算機:第一代機是以電子管為邏輯元件的計算機。

2、第二代計算機:第二代機是以晶體管為主要邏輯元件的計算機。

3、第三代計算機:第三代機是由中小規模集成電路組成的計算機

4、第四代計算機:第四代機是由大規模或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組成的計算機。

(1)1964電路擴展閱讀:

為計算機的發展做出貢獻的人有以下這些:

1、馮·諾依曼(1903-1957)

美籍匈牙利裔科學家、數學家,被譽為「電子計算機之父」。1945年,馮·諾依曼首先提出了「存儲程序」的概念和二進制原理,後來,人們把利用這種概念和原理設計的電子計算機系統統稱為「馮.諾曼型結構」計算機。

2、阿蘭·麥席森·圖靈(1912.6.23—1954.6.7)

英國數學家、邏輯學家,他被視為計算機之父。圖靈給「可計算性」下了一個嚴格的數學定義,並提出著名的「圖靈機」的設想。「圖靈機」不是一種具體的機器,而是一種思想模型,可製造一種十分簡單但運算能力極強的計算裝置,用來計算所有能想像得到的可計算函數。

❷ 計算機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哪幾個時代(年份)所用的電子器件分別是什麼

1、第1代:電子管數字機(1946—1958年),硬體方面,邏輯元件採用的是真空電子管,主存儲器採用汞延遲線、陰極射線示波管靜電存儲器、磁鼓、磁芯;外存儲器採用的是磁帶。軟體方面採用的是機器語言、匯編語言。應用領域以軍事和科學計算為主。

缺點是體積大、功耗高、可靠性差。速度慢(一般為每秒數千次至數萬次)、價格昂貴,但為以後的計算機發展奠定了基礎。

2、第2代:晶體管數字機(1958—1964年),軟體方面的操作系統、高級語言及其編譯程序應用領域以科學計算和事務處理為主,並開始進入工業控制領域。特點是體積縮小、能耗降低、可靠性提高、運算速度提高、性能比第1代計算機有很大的提高。

3、第3代:集成電路數字機(1964—1970年),硬體方面,邏輯元件採用中、小規模集成電路,主存儲器仍採用磁芯。軟體方面出現了分時操作系統以及結構化、規模化程序設計方法。特點是速度更快,而且可靠性有了顯著提高,價格進一步下降,產品走向了通用化、系列化和標准化等

4、第4代:大規模集成電路機(1970年至今),硬體方面,邏輯元件採用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LSI和VLSI)。軟體方面出現了資料庫管理系統、網路管理系統和面向對象語言等。1971年世界上第一台微處理器在美國矽谷誕生,開創了微型計算機的新時代。

(2)1964電路擴展閱讀:

由於集成技術的發展,半導體晶元的集成度更高,每塊晶元可容納數萬乃至數百萬個晶體管,並且可以把運算器和控制器都集中在一個晶元上、從而出現了微處理器,並且可以用微處理器和大規模、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組裝成微型計算機,就是常說的微電腦或PC機。

微型計算機體積小,價格便宜,使用方便,但它的功能和運算速度已經達到甚至超過了過去的大型計算機。另一方面,利用大規模、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製造的各種邏輯晶元,已經製成了體積並不很大,但運算速度可達一億甚至幾十億次的巨型計算機。

❸ c1964三極體

三極體,全稱為半導體三極體,也稱雙極型晶體管、晶體三極體,是一種電流版控制電流的半權導體器件,其作用是把微弱信號放大成幅度值較大的電信號,也用作無觸點開關。三極體是在一塊半導體基片上製作兩個相距很近的PN結,兩個PN結把整塊半導體分成三部分,中間部分是基區,兩側部分是發射區和集電區,排列方式有PNP和NPN兩種。三極體具有電流放大作用,是電子電路的核心元件。c1964三極體是三極體的一個產品。

❹ 電子計算機的發展已經歷了四代,四代計算機的主要元器件分別

電子襲管、晶體管、集成電路、大規模集成電路。

❺ 集成電路發展史

個人閑來無事是寫的,現粘貼如下:
首先有集成電路這一想法的是英國科學家Dummer,那是在1952年,在皇家信號和雷達機構的一個電子元器件會議上他說:「隨著晶體管的出現和對半導體的全面研究,現在似乎可以想像,未來電子設備是一種沒有連接線的固體組件。」當然,那時還沒有「集成電路」這一名詞。然而,集成電路的真正發明卻是在美國,是在6年之後的1958年(也有人認為是1959年,具體原因接下來解釋)。
1958年9月12日,TI的Kilby發明了世界首塊集成電路,這是一個相移振盪器,集成了2個晶體管、2個電容和8個電阻——共12個元器件,該發明與1959年2月6日申請專利,1964年6月26日被批准。而到了1959年,Fairchild的Noyce發明了基於硅平面工藝的集成電路,1959年7月30日,Noyce為自己的發明申請了專利,1961年4月26日被批准。雖然Noyce比Kilby發明集成電路和申請專利在後,但批准在前,而且Noyce發明的集成電路更適合於大批量生產,所以會有一些人在關於誰先發明了集成電路的問題上產生了分歧。其實Kilby和Noyce被認為是集成電路共同的發明人,問題在於1958和1959不能被認為是共同的發明時間,而必須是其中的一個,我習慣於把它說成是1958年。
而到了1968年,Noyce和Moore以及Fairchild的其他一些雇員成立了Intel,1971年便生產出了世界首枚CPU——集成了2300個晶體管的4004,緊接著,次年8008,再次年8080……盡管CPU誕生於1971年,然而它被推向市場,換句話說就是普通平民可以買到是1981年的事。那是1981年的8月12日,IBM推出型號為IBM5150的計算機,這是最早的PC,CPU採用Intel的8088(1979年發明),系統採用Microsoft的DOS,內存16K,再配一個5.25英寸的軟碟機,售價1565美元。但你知道,當時的1565美元跟現在的1565美元不一樣,那時錢實啊,按照今天的物價指數,大約相當於現在的4000美元,在2011年8月13日這樣的日子,匯率是6.3902,那就是25560.8元人民幣。
早期的IC未形成獨立的產業,電子系統廠商把自己生產的IC用於自己的產品,只把一小部分銷往市場,而同時也會從市場購進一些。Intel和AMD開創了IC業的新紀元,他們只向市場供應通用的IC,而不使用IC去生產產品,當然也不會從市場購進IC。這種自行設計、用自己的生產線製造、自己封裝和測試、最後出售IC成品的廠商被稱為IDM(Integrated Device Manufacture,集成器件製造商)。盡管如此,IDM還是有嚴格定義的:IC的對外銷售額超過IC總產值25%的企業就可以稱作是IDM了(如Motorola、TI、Sony),而沒有超過的叫做系統廠商(如IBM、HP)。根據這一定義,IDM並不意味著不生產系統產品,系統廠商也並不意味著不生產IC。區別僅在於它們生產的IC(或者乾脆沒生產)有多少用於自己的系統產品,有多少用於直接出售。
再後來,出現了一些這樣的公司,它們只設計IC,並不生產,我們稱之為Fabless,叫做無生產線設計公司。它們設計完成後,製造這一環節仍交給IDM完成,IDM的生產線除了生產自己設計的IC以外,還幫Fabless進行生產。1987年,TSMC(台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台積電)成立,2000年,SMIC(中芯國際集成電路製造有限公司,中芯國際)成立,這些公司開創了一種新的模式,它沒有自己的產品,不設計也不使用,只是單純地提供製造服務,我們稱之為Foundry。這類公司的出現,不僅Fabless的設計成果有了天經地義的歸宿,而且就連IDM也把自己製造環節的一部分讓給Foundry來做,就Foundry而言,有時它接到來自IDM的生產任務比Fabless的還要多。再後來呢?連封裝測試也自成一家,形成獨立的產業。
縱觀今天的IC業,設計業、製造業、封測業三足鼎立,當然也不乏IDM這樣的一條龍式的企業,但是系統廠商在IC市場上的份額越來越低,(注意!我說的是在IC市場上),瀕臨滅絕!(注意!我說的是市場份額瀕臨滅絕。公司並沒有滅絕,而是他們意識到這種自己生產晶元僅供自己使用的模式不劃算,轉型了。)

❻ 1964年世界第一台電子計算機誕生在a英國b法國c中國

1964年4月來7日,美國IBM公司研自製成功世界上第一個採用集成電路的通用計算機,與第二代計算機(晶體管計算機)相比,它體積更小、價格更低、可靠性更高、計算速度更快。為微型計算機的出現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於1946年2月14日,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問世。

❼ 第三代集成電路計算機(1965~1972)是怎麼樣的

1958年美國德州的工程師Jack Kilby發明了集成電路(IC),將三種電子元件結合到一片小小的矽片上。更多的元件集成到單一的半導體晶元上,計算機變得更小,功耗更低,速度更快。這一時期的發展還包括使用了操作系統,使得計算機在中心程序的控制協調下可以同時運行許多不同的程序。

從1960年到1964年,由於在計算機中採用了比電子管更先進的晶體管,所以我們將這段時期稱為「晶體管計算機時代」。晶體管比電子管小得多,不需要暖機時間,消耗能量較少,處理更迅速、更可靠。第三代計算機的程序語言從機器語言發展到匯編語言。接著,高級語言FORTRAN語言和COBOL語言相繼開發出來並被廣泛使用。這時,開始使用磁碟和磁帶作為輔助存儲器。第二代計算機的體積和價格都下降了,使用的人也多起來了,計算機工業迅速發展。第三代計算機主要用於商業、大學教學和政府機關。

從1965年到1970年,集成電路被應用到計算機中來,因此這段時期被稱為「中小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時代」。集成電路(Integrated Circuit,簡稱IC)是做在晶片上的一個完整的電子電路,這個晶片比手指甲還小,卻包含了幾千個晶體管元件。第三代計算機的特點是體積更小、價格更低、可靠性更高、計算速度更快。第三代計算機的代表是IBM公司花了50億美元開發的IBM 360系列。

❽ 第三代:由中規模集成電路(MSI)、小規模集成電路(SSI)取代原來的分立元件製成的計算機(1964---1971年

電腦的發展
世界上第一台電腦由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於1946年研製成功,並命名為ENIAC(Electronie Nun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ator)。他是一個龐然大物,由18 800多個電子管、1500多個繼電器、30個操作控制台組成;佔地170平方米,重30多噸,每小時耗電150千瓦。
從ENIAC誕生到現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里,電子電腦的發展已經歷了四代,按照構成計算機的基礎硬體(基本邏輯元件),其發展過程大致可劃分如下。
第一代:由電子管製成的計算機(1946—1955年),其特點是速度低、功耗大、價格昂貴、可靠性差、用機器語言編程、應用難得大且僅應用於數值計算。
第二代:由晶體管製成的計算機(1955—1964年),其特點是體積縮小、功耗降低、速度增快、價格比較便宜、可以使用高級語言編程、形成軟體控制、應用於數據處理和實時控制。
第四代:由大規模集成電路(LSI)、超大規模集成電路(VLSI)構成的計算機(1971—現今),大規模、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微型計算機出現,使得電腦的性能極大的提高,價格大幅下降,軟體更加豐富,應用領域更加擴大,電腦網路開始普及,巨型機開始產生。

❾ 電腦分幾代分別是哪幾代使用什麼電子元件

一、第一代(1946~1958):電子管數字計算機

計算機的邏輯元件採用電子管,主存儲器採用汞延遲線、磁鼓、磁芯;外存儲器採用磁帶;軟體主要採用機器語言、匯編語言;應用以科學計算為主。其特點是體積大、耗電大、可靠性差、價格昂貴、維修復雜,但它奠定了以後計算機技術的基礎。

二、第二代(1958~1964):晶體管數字計算機

晶體管的發明推動了計算機的發展,邏輯元件採用了晶體管以後,計算機的體積大大縮小,耗電減少,可靠性提高,性能比第一代計算機有很大的提高。

主存儲器採用磁芯,外存儲器已開始使用更先進的磁碟;軟體有了很大發展,出現了各種各樣的高級語言及其編譯程序,還出現了以批處理為主的操作系統,應用以科學計算和各種事務處理為主,並開始用於工業控制。

三、第三代(1964~1971):集成電路數字計算機

20世紀60年代,計算機的邏輯元件採用小、中規模集成電路(SSI、MSI),計算機的體積更小型化、耗電量更少、可靠性更高,性能比第十代計算機又有了很大的提高,這時,小型機也蓬勃發展起來,應用領域日益擴大。

主存儲器仍採用磁芯,軟體逐漸完善,分時操作系統、會話式語言等多種高級語言都有新的發展。

四、第四代(1971年以後):大規模集成電路數字計算機

計算機的邏輯元件和主存儲器都採用了大規模集成電路(LSI)。所謂大規模集成電路是指在單片矽片上集成1000~2000個以上晶體管的集成電路,其集成度比中、小規模的集成電路提高了1~2個以上數量級。這時計算機發展到了微型化、耗電極少、可靠性很高的階段。大規模集成電路使軍事工業、空間技術、原子能技術得到發展,這些領域的蓬勃發展對計算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力地促進了計算機工業的空前大發展。隨著大規模集成電路技術的迅速發展,計算機除了向巨型機方向發展外,還朝著超小型機和微型機方向飛越前進。1971年末,世界上第一台微處理器和微型計算機在美國舊金山南部的矽谷應運而生,它開創了微型計算機的新時代。此後各種各樣的微處理器和微型計算機如雨後春筍般地研製出來,潮水般地湧向市場,成為當時首屈一指的暢銷品。這種勢頭直至今天仍然方興未艾。特別是IBM-PC系列機誕生以後,幾乎一統世界微型機市場,各種各樣的兼容機也相繼問世。

❿ 計算機的發展經歷了哪4代採用的主要元器件各是什麼

第一代(1946~1958):電子管數字計算機,採用的主要元器件是電子管。

第二代(1958~1964):晶體管數字計算機,採用的主要元器件是晶體管。

第三代(1964~1971):集成電路數字計算機,採用的主要元器件是集成電路。

第四代(1971年以後):大規模集成電路數字計算機,採用的主要元器件是大規模集成電路。

(10)1964電路擴展閱讀:

計算機的特點:

1、運算速度快:計算機內部電路組成,可以高速准確地完成各種算術運算。當今計算機系統的運算速度已達到每秒萬億次,微機也可達每秒億次以上,使大量復雜的科學計算問題得以解決。

2、計算精確度高: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尖端科學技術的發展,需要高度精確的計算。計算機控制的導彈之所以能准確地擊中預定的目標,是與計算機的精確計算分不開的。一般計算機可以有十幾位甚至幾十位(二進制)有效數字,計算精度可由千分之幾到百萬分之幾,是任何計算工具所望塵莫及的。

3、邏輯運算能力強:計算機不僅能進行精確計算,還具有邏輯運算功能,能對信息進行比較和判斷。計算機能把參加運算的數據、程序以及中間結果和最後結果保存起來,並能根據判斷的結果自動執行下一條指令以供用戶隨時調用。

4、存儲容量大:計算機內部的存儲器具有記憶特性,可以存儲大量的信息,這些信息,不僅包括各類數據信息,還包括加工這些數據的程序。

閱讀全文

與1964電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東莞盈豐傢具 瀏覽:497
網址唄自家電腦給屏蔽了怎麼辦 瀏覽:149
綦江沙溪路家電維修店 瀏覽:334
明式傢具八病 瀏覽:68
傢具最便宜在哪個月份 瀏覽:440
雪而棉家居服 瀏覽:473
沈陽三星手機特約維修中心 瀏覽:146
江陰海爾冰箱維修電話 瀏覽:933
下次要做防水用英語怎麼說 瀏覽:240
家用電器處理辦法 瀏覽:254
謝瑞麟手鏈壞了維修怎麼辦 瀏覽:657
掃碼全自動洗衣機維修視頻 瀏覽:343
蘋果維修點瀟湘人瑞 瀏覽:676
城建浦電路 瀏覽:384
合肥創維電視售後維修電話 瀏覽:488
維修流量及注意哪些事項 瀏覽:352
電路板金銀 瀏覽:117
背帶牛仔短褲怎麼以舊翻新 瀏覽:115
短接鐵軌電路 瀏覽:407
國家電網農電工怎麼去 瀏覽: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