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電路設計的三個階段中,第三階段與第一二階段的本質區別是什麼
二階段設計
含義:指初步設計和施工圖設計。
適用范圍:用於通常的內建設項目。
三階段設計
含義:容指初步設計、技術設計和施工圖設計。
適用范圍:適用於技術復雜的建設項目。
(1)電路建立階段擴展閱讀
各階段設計文件編制深度應按以下原則進行(具體應執行第2、3、4章條款):
1、方案設計文件,應滿足編制初步設計文件的需要; 註:對於投標方案,設計文件深度應滿足標書要求;若標書無明確要求,設計文件深可參照本規定的有關條款。
2、初步設計文件,應滿足編制施工圖設計文件的需要。
3、施工圖設計文件,應滿足設備材料采購、非標准設備製作和施工的需要。對於 將項目分別發包給幾個設計單位或實施設計分包的情況,設計文件相互關聯處的深度應當滿足各承包或分包單位設計的需要。
民用建築工程一般應分為方案設計,初步設計和施工圖設計三個階段;對於技術要求簡單的民用建築工程,經有關主管部門同意,並且合同中有不做初步設計的約定,可在方案設計審批後直接進入施工圖設計。
作用
為加強對建築工程設計文件編制工作的管理,保證各階段設計文件的質量和完整性。
㈡ 電路交換工作過程
分類: 社會民生 >> 求職就業
解析:
第2章 計算機網路基礎知識
2.3 數據交換技術
數據經編碼後在通信線路上進行傳輸,按數據傳送技術劃分,交換網路又可分為電路交換網、報文交換網和分組交換網。圖2.14為一個交換網路的拓撲結構
圖2.14 交換網路的拓撲結構
2.3.1 電路交換的工作原理
1.電路交換的三個過程
1)電路建立:在傳輸任何數據之前,要先經過呼叫過程建立一條端到端的電路。如圖2.14所示,若H1站要與H3站連接,典型的做法是,H1站先向與其相連的A節點提出請求,然後A節點在通向C節點的路徑中找到下一個支路。比如A節點選擇經B節點的電路,在此電路上分配一個未用的通道,並告訴B它還要連接C節點;B再呼叫C,建立電路BC,最後,節點C完成到H3站的連接。這樣A與C之間就有一條專用電路ABC,用於H1站與H3站之間的數據傳輸。
2)數據傳輸:電路ABC建立以後,數據就可以從A發送到B,再由B交換到C;C也可以經B向A發送數據。在整個數據傳輸過程中,所建立的電路必須始終保持連模滲接狀態。
3)電路拆除:數據傳輸結束後,由某一方(A或C)發出拆除請求,然後逐節拆除到對方節點。
2.電路交換技術的優缺點及其特點
1)優點:數據傳輸可靠、迅速,數據不會丟失且保持原來的序列。
2)缺點:在某些情況下,電路空閑時的信道容易被浪費:在短時間數據傳輸時電路建立和拆除所用的時間得不償失。因此,它適用於系統間要求高質量的大量數據傳輸的情況。
3)特點:在數據傳送開始之前必須先設置一條專用的通路鄭橋。在線路釋放之前,該通路由一對用戶完全佔用。對於猝發式的通信,電路交換效率不高。
電路交換
1. 電路交換的工作原理
電路交換(Circuit Exchanging)方式與電話交換方式的工作過程很類似。在線路交換中,兩台計算機通過通信子網進行數據交換之前,首先要在通信子網中建立一個實際的物理 線路連接,如圖所示旦叢脊
線路交換方式中建立的物理連接
利用電路路交換進行通信需以下三個階段:
(1) 線路建立
在數據傳送之前,必須先建立一條利用中間節點構成的端到端的專用物理連接線路。
(2) 數據傳輸
兩端點沿著已建立好的線路傳輸數據。
(3) 線路拆除
數據傳送結束後,應拆除該物理連接,以釋放該連接所佔用的專用資源。
2. 電路交換的特點
(1) 優點 線路建立後,所有數據直接傳輸。因此數據傳輸可靠、迅速、有序(按原來的次序)。
(2) 缺點
線路接通後即為專用信道,因此線路利用率低。例如,線路空閑時,信道容量被浪費。
線路建立時間較長,造成有效時間的浪費。例如,只有少量數據要傳送時,也要花不少時間用於建立和拆除電路。
(3) 結論 電路交換適用於高負荷的持續通信和實時性要求較強的場合(如會話式通信),不適合突發性通信。
3. 電路交換用於計算機網路的不足之處
(1) 資源浪費
計算機網路中數據通信的特點是突發性通信,線路上真正用於傳送數據的時間一般不到10%甚至是1%,絕大部分時間線路實際上是空閑的。
(2) 適應性不強
計算機網路中各種設備相差很大,使用線路交換,不同類型、不同規格、不同速率的計算機很難互相進行通信。
(3) 不夠靈活
只要通信雙方建立的線路中任何一點出現故障,就必須重新撥號建立新的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