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東芝集團揮淚大甩賣,美的接手後卻起死回生,是經營方法的問題嗎
曾幾何時,日本製造也曾創下一段輝煌的 歷史 ,尤其是物美價廉的日本家電,成為日本人引以為傲的資本。當時,日本的家電產業風靡中國、美國、歐洲,在全球始終處於領先地位,也成為不少中國企業模範和學習的對象。但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日本製造已經走上了下坡路,甚至走到了要靠中國企業「養活」的地步。
140年老牌日企忍痛割肉,中國企業500億日元接手!
擁有140年 歷史 的東芝,就是日本企業衰落的「代表」。這家公司被爆出在2008年以後持續地做假賬,讓企業憑空多出了1518億日元的利潤,連續三任社長因為這個問題被迫辭職。這兩年,東芝一直在裁員和破產到的邊緣試探,對於旗下持續虧損的業務也只能「忍痛割肉」。
據統計,東芝先是以150億英鎊出售了英國的核電資產 ,又在2018年1月以46億美元賣掉旗下的西屋電氣,甚至還打算將旗下美國液化天然氣(LNG)業務出售給中國新奧能源,至於旗下的家用電器業務,則賣給了中國的美的集團。
2016年3月,美的宣布以537 億日元(約合 4.73 億美元)收購東芝所持白色家電業務80.1%股權,獲得了東芝品牌 40 年全球授權、超過5000項家電相關專利、在日本和中國的市場和製造基地、以及東芝家電約250億日元的債務。
精明的日本人沒有想到,中資「救活」了東芝家電!
東芝集團揮淚大甩賣,美的接手其家電業務是不是「撿了個大便宜」呢?在當時看來並不是這樣,精明的日本人賣掉的都是持續虧損、沒有前景的業務,其核心業務如半導體等是給多少錢都不會賣的;而好心「接盤」其家電業務的中國企業,被他們看成了人傻錢多的「冤大頭」。
然而事情的發展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被中國收購後的東芝家電竟然「起死回生」了。其營業收入2017財年達到25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57億元)左右,比處於東芝旗下的2015財年增加了5成,還在2018財年成功地扭虧為盈。而且,該公司通過充分利用美的的生產基地和銷售網,開始轉守為攻。
除了在中國和泰國的自主工廠製造的家電之外,在泰國,僅2018年下半年就推出了30多款產品;在印度,預計將2020年在建設新工廠,並在今後5年裡投資計超過200億日元(東芝家電在2012年從撤離印度市場)。很明顯,當初將東芝家電無情甩賣的日本人打錯了算盤,果斷接手的中國企業賺大了!
那些被中國救活的日本企業,13億人市場功不可沒!
風水輪流轉,這些年被中國「救活」的日本品牌並不止東芝家電一家。2005年,陷入經營破產的高爾夫球桿廠商本間高爾夫在中國企業「收入囊中」,目前已經走上了復甦的軌道。其銷售額在截至2017財年的最近4年裡增長了70%,日本首相訪問美國送給美國總統的球桿也正是這家公司出品。
還有,繼承三洋電機白色家電業務的AQUA於2012年被收入海爾集團旗下,數年後就實現了扭為盈。另外,被蘇寧雲商收購的日本大型免稅店連鎖LAOX(樂購仕)、被山東如意 科技 集團納入麾下的日本老牌服裝企業瑞納(Renown)、被聯想並購的日本公司NEC,都在中國企業的幫助下逐步走向「復活」。
為什麼東芝家電等日本企業在獲得中資注血之後能迅速復活,而過去一直在破產邊緣掙扎呢?這主要得益於中國13億人的巨大市場、以及遠超日本的經濟實力。對實力不斷增強的中國企業來說,能夠「借機」吸收日本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熟練的勞動者,同樣能獲益巨大!
美的只控股東芝集團的白電資產,特別看重的是領先全球的冰箱技術,接手後,東芝依然是獨立運營,在生產工藝和技術上,美的只有學習的份,完全幫不上忙,美的能讓東芝起死回生,只能是經營理念和銷售模式的改變。
美的接手時,東芝冰箱只有601/595/495三個型號,算上不同顏色有隻有七款,大都是金屬拉絲門,三款型號功能差不多,主要是容積和能效拉開價格差,也就是說495這款只有三級能效的。美的就提出,所有能效必須一級,可以減少功能拉開價差,東芝覺得減少的功能都是專利,都是東芝的代表,堅決不同意改變。美的說你按我的要求生產一款我包銷,東芝最後妥協說可以幫美的貼牌生產,不能打東芝牌。這款就是美的603,東芝601的減配版,少了光離子殺菌除味、果蔬室霧化補水、快速解凍三個功能,保留極速製冰、熱物直放和蔬菜冷凍、快速冰鮮等,材料和工藝不變,價格便宜了6-7千,半年不到,美的603供不應求,東芝不肯再生產了。最終雙方達成共識,按市場需求生產,營銷進美的體系,由美的全權負責。
目前東芝已經有近20款型號,每款只有一個顏色,全部是鋼化玻璃面板,祥雲金、綢緞金、櫻紗金等顏色代表不同系列。除了日式冰箱又增加了中國人喜歡的對開門、十字門、法式多門和意式多門。現在大點的連鎖賣場都有出樣,南京這邊鄉鎮五星也有一半左右出樣的。很多高檔小區多的連鎖門店,東芝銷量能達到美的一半。東芝冰箱近兩年翻倍增長,扭虧為盈,我覺得就是靠美的經營。
並不是經營方法,而是經營理念和企業基礎的問題。
回首1995年,當時世界500強榜單上有149家日本企業,三井更是多年蟬聯500強第一,被國人視為無法超越的巨無霸。索尼、夏普、松下、日立,東芝,三洋等號稱日本家電六巨頭,橫掃全世界的市場。當時的國人眼裡,日本電子產品,不但代表著時髦,還是品質的保障。
而到了2015年,只有54家日企登上了該榜單。
更讓人意外的是,目前除了索尼、松下之外,其他公司的「日本製造」、「日本品牌」的背後,其實全是中國廠商。
2011年,海爾收購三洋在日本和越南、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和馬來西亞的白電業務。
2015年,長虹收購了松下旗下三洋電視業務,獲得「三洋」品牌在中國大陸地區的電視品類獨家使用權,並承接「三洋」品牌電視的開發、生產、銷售和服務。
2016年,日本夏普公司接受鴻海精密3888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24.7億元)注資,成為鴻海的子公司。
2016年7月,聯想以約13億元人民幣(200億日元)收購2011年成立的聯想-NEC控股公司NEC90%的股份。
截止到目前,似乎只有索尼還在盈利的邊緣,日本曾經輝煌一世的家電產業,已經不復存在。
日本的問題在哪呢?在於不會隨時更替
日本人設計問題總是用非常完善的眼光去看,恨不得一眼看到底,把十年後事物都想到了。所以力求精益求精,大量的時間用在設計研發。大家想所謂的工匠精神,不就是把一個事物做到極致嘛?
但是他忽視了時代,再往前走,壓根不需要那麼好的東西。再好的東西也很快很容易被快速飛奔的時代拋棄。
比如手機,日本手機一直是很精品的,但設計時間卻很久
你這邊外形設計就花了大半年,華強北那邊手機都上市兩個版本了
你手機上市,那邊已經更新換代兩代了
日本很難有中國這樣小步快跑,不斷更迭的思維
所以逐漸的被新時代拉下了
這是東芝集團脫胎換骨,鳳凰涅槃的策略。
東芝本身為了發展,收購了核電技術雖領先,但有缺陷的美國西屋電氣,遇上核電泄漏,導致損失慘重。在核電被恐慌的背景下,賣出西屋為壯士斷腕的止損策略。
賣出電視機、空調、冰箱這類家電業務,是為了聚焦於核心技術,提高競爭力。這類低端製造,競爭惡化,並不帶來多少利潤。而中國大陸人力成本相對較低,質量要求不如日本嚴格,人口規模又大於日本10倍以上,因此美的、海爾或海信收購這方面的東芝產業,扭虧為盈完全可以理解。
東芝在核心元器件、數字儲存、醫療設備等領域非常具有競爭力,仍領先於國際市場。
說中國經濟大於日本,非常正常,人口面積都比日本打很多倍。但說中國經濟強於日本,酒有些夜郎自大了。
不只是東芝,我覺得可以引申為日本家電產業和國內家電產業的勢力轉換角色更加符合當下和題主的問題。
從我自己70後的眼光來看,從小以來,索尼,東芝,松下,三洋,乃至於德國的西門子。這些品牌,在我們從小的記憶里,不僅僅是面子的榮耀,也是質量的保證,這點應該說三十年以來在我的頭腦里根深蒂固。比如我家15年裝修的,空調是大金三菱,冰箱是西門子,洗衣機是松下的,抽油煙機是西門子的,電視四台是三星的,全屋的國外品牌,家裡好像只有一個電飯煲是當初買一系列家電時的贈品是美的品牌,其他沒有一樣是國產品牌。
而現在今天的格局來看,國產品牌格力美的,的確有大舉趕超國外品牌的趨勢,這是為什麼?
應該說,國外百年品牌家電企業,逐步在國內市場出現弱化趨勢,不僅僅是東芝,其他國外品牌都是如此。應該說,離開中國的市場,世界上任何一個品牌都不能叫完整,不能保持持續和高增長,這是中國的經濟發展到目前的體量和消費能力提升所決定的。而為什麼國外品牌並不是拋棄中國市場,但是卻逐步處於下風?
以央視消費頻道的內容轉述,來回答這個問題。央視的《消費新主張》我不知道大家看過沒有,我是偶然吃飯時看到,對我震撼挺大的。
第一,不同的肉類,可以分為冷藏和速凍,而冷藏的可以做到和鮮肉一樣的,動物肉汁不流失,顏色不變樣,口感保持鮮肉水準,而速凍的喜酒可以保持鮮肉的水準,而不是以往我們傳統冰箱冷凍後硬邦邦的無法直接刀切和快速解凍後烹飪。
第二,是肉類和蔬菜果蔬放置在一個冷藏室,可以蔬菜果蔬保持保鮮,而肉類也保持保鮮,其原理是每個托盤下方都有感測器,可以檢測出不同的物品給予不同的濕度和溫度,以控制果蔬和肉類的保鮮時間。
就以這個案例為例,說明了什麼?
日本品牌,典型的老化和傳統,他們減持了三十年前的產品質量標准,日本國民和使用日本品牌的中國消費者也接受三十年前的冰箱質量標准。
而中國新產品標準是迎合最新的消費使用習慣和90後的懶人生活習慣,他們在產品研發方面,緊緊抓住了最新一代人的生活節奏和生活規律,對比進行了大量和新穎的產品功能開發,的確非常有震撼性,如果,現在我買冰箱,一定會選擇這個功能的國產品牌而不是西門子。
因此,可以總結一下了,國外品牌,他們固守傳統質量和產品標准,沒有與時俱進,沒有針對中國消費者的飲食和烹飪習慣,沒有迎合90後00後最新的消費習慣和生活習慣,尤其是,他們以國外的市場作為產品研發的出發點,沒辦法及時和准確地對中國消費者的需求做出產品和質量標準的改進和提升,對他們來說,既不經濟也不現實,當中國這些新穎的產品在國內大量的使用逐步完善後出口到全球時,我相信,國外用戶一定也會感到震撼和驚喜,一定也會選擇功能化的中國家電放棄百年品牌的國外家電,這是功能和實用新穎所決定的。
以典型的惠而浦為例,惠而浦是百年的美國家電巨頭,如今市場上,哪裡看得到惠而浦的產品,有多少人知道這個百年美國品牌?東芝和松下索尼,他們也正在步這個後塵,遲早被中國的靈活,務實和緊跟90後00後的生活習慣和消費需求而於日俱進。而他們還是傳統的堅持和慢節奏,這在三十年前,是他們的巨大優勢,在三十年後的今天,則是他們的巨大劣勢。
再有一點90後和00後和我們不一樣,他們對國外品牌沒有美譽度的累積和認同感,他們可能更多地受到國內媒體和廣告的影響,也必然更大地受到功能的需求影響而不是國外品牌的影響!
本人做工業品銷售,接觸深有感受。說實在的,經營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企業內部的反應速度。就說家電消費品吧。東芝這類的配件商往往都是日本的產品配件商。最簡單來說打個標簽,日企都能給你弄出一套章程來。現在國內企業都會要求箱子標簽推二維碼,民營企業很簡單,客戶要求什麼,打什麼就得了,從要求到完成,就一兩天的事情。而這些日企配件商呢?這個格式和現行品不一樣,要重新委託專門公司設計,這個標簽要重新買,一套流程下來,個把月過去了,最後說還要你加錢!當遇到產品設計變更的時候,反應速度可想而知了。
眾所周知,終端消費品更新換代是很快的,傳統日企這種反應慢的情況就導致了失敗。但不能否認,這種反應慢的制度,造就了品質的穩定,這也是為什麼日本零配件市場一直在擴大的原因,可以說各類消費品,日本都在退出終端市場,轉而做其配件市場。
但有個特例,就是日本松下。日本松下還是很強的,為什麼呢?就拿中國本土松下各個工廠來說,高層裡面會有蠻多中國人。中國人工作靈活。再看看死掉的東芝,企業里別說關鍵崗位,就說中層領導的,連個班組長都,可能永遠都是日本人,工作能靈活嗎?
東芝被美的收購又迅速活過來也是這個原因:東芝有生產實力,但是沒有靈活的市場應變能力。和美的一拍即合。
要理解美的為什麼能讓東芝家電起死回生,首先要探究東芝家電業務為何會虧損。
東芝家電業務從2012年起至2015年上半年,在三年半的時間里累計虧損約147億日元,虧損局面一直延續到2016年。2016年3月,美的收購了東芝白色家電業務80.1%的股權,為當時面臨困境的東芝注入新的「血液」。
東芝家電虧損的主要原因是企業架構臃腫、決策鏈條過長,導致經營效率較低,換句話說就是企業管理模式有問題。這是日本企業的普遍弊端,積累數年,爆發時就一發不可收拾。這種管理模式的普遍弊端和日本企業是由家族式經營發展而來有直接關系。
日本的不少大企業如東芝、松下、三菱等,最早都是由單個家族經營,而不是現代制的合夥企業。家族經營的結果就是企業管理層更多考慮的是對上司負責,而不是為股東謀求利益。企業中的內部關系盤根錯節,管理人對市場需要什麼產品不上心,更多得只是執行上司下達的命令。因此,當2000年中期掀起家電智能化、互聯網化的浪潮時,東芝完美錯過轉型,銷量一路滑坡,經營出現虧損。
了解了東芝虧損的原因,我們再來看美的如何對症下葯。
美的接手後,抓住一個關鍵,就是提升東芝家電業務的經營效率,詳細分析體現在如下幾點:
一是將東芝的業務鏈條導入美的IT系統,提高供應鏈效率;
二是將東芝家電的業務融入美的供應鏈,聯合採購,降低零配件采購成本。通過充分利用美的的生產基地和銷售網,開始轉守為攻
三是將部分業務如冰箱、洗衣機、吸塵器等進行獨立核算,引入內部競爭,提升經營積極性;
四是協同營銷系統,美的派人到東芝培訓,細化營銷內容,適應競爭激烈的家電市場,提升產品銷量;
五是引入美的管理制度,明確責任權利,賞罰分明;
通過美的大刀闊斧的改革和中國充分的市場前景, 2017年東芝家電營收達到157億元人民幣,比處於東芝旗下的2015財年增加了50%,2018年就扭轉了虧損的局面。收購不到三年時間,東芝家電業務就在不少國外市場表現出色。僅2018年下半年就在泰國推出了30多款產品;預計2020年在印度建設新工廠;(東芝家電在2012年從撤離印度市場);而在越南,東芝冰箱和洗衣機等家電則已穩居越南市場第一的寶座。
精明的日本人在出售東芝集團家電業務的時候,沒有想到美的能夠 「救活」那些持續虧損、沒有前景的業務。
真的應驗了那句話,叫做三十年灑落、三十年河西。做夢也沒有想到,曾經風光無限的東芝,竟然淪落到大甩賣的境地。
我們並不是說企業只能永遠好下去。如果這樣,也就難以有新企業誕生了。但是,像東芝這樣的世界知名企業,也會墮落,就有點想不通了,就覺得這個市場實在是太無情、太令人不可思議了。
要知道,日本作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電子產品的生產製造大國,不僅產品質量好、影響大,企業的服務等也要明顯好於其他國家的企業。所以,日本的產品銷售情況十分的好,不僅日本國內,在中國等其他國家與地區,銷售狀況也非常好。特別是東芝,是具有140年 歷史 的老牌企業。也就短短的十來年時間,日本的電子產品生產企業,就到了需要甩賣的時候了。可見,這十多年來,世界 科技 水平發展是多麼的快、多麼地不可思議。
當然,出現這么多知名企業破產、倒閉、甩賣現象,與這十多年來世界經濟環境的變化也是分不開的。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和影響,讓很多原本還算活得不錯的企業,都危機重重,內部矛盾集中爆發。如東芝,竟然爆出了連續做假賬的問題,還有什麼可能不會發生呢?
所以,對中國同類企業,也珧不同類企業來說,一定要有危機意識、緊迫意識,一定不要被眼前的成功沖昏了頭腦,以為自己永遠不可戰勝。特別是成功的互聯網企業,更要有危機感,有強烈的危機意識,要有時刻面臨深淵的風險意識和風險觀念。因為,創新已經讓所有企業頭上都懸了一把劍,一把隨時可能將企業攔腰砍截的劍。
美的能夠救活東芝,也主要是藉助於中國這個龐大的市場,而不是美的比東芝管理得更好。東芝是窮人沒有骨氣,沒有窮出個花樣來,從而從內部入手,主動解決企業造假等方面的問題,真正重新站立起來。
作為一個 財經 工作者,我覺得東芝淪落到如此地步,實在令人扼腕嘆息:這個世界上沒有永遠企業,也沒有永不落的商業帝國。
作為東芝集團揮淚大甩賣也是很正常之事,符合市場經濟運行規律或法則,市場是無情的凈化劑,不斷讓企業面世,也不斷淘汰陳舊的企業。所以東芝的淪落是很正常的。
至於美的接手後起死回生,是經營方法嗎?我覺得不見得,其實原來東芝的經營方式或理念就已經不錯了。作為日本的優秀企業,東芝自有他一套成功的營銷模式。而美的接手後之所以能夠成功出逃經營險境,我覺得主要得益於中國龐大的消費市場,是中國眾多的消費都讓美的生產的電子產品得以大行其道。如果沒有14億中國人這么一個龐大的市場,美的要想取得今天如此耀眼的業績幾乎是不可能的。
東芝集團揮淚大甩賣,而美的接手後卻能起死回生,這究竟是東芝的問題,還是經營方法上的問題?要知道這裡面究竟是怎麼回事?我們就得先了解一些東芝的發展歷程。
在很早以前,我相信大家肯定都聽過東芝電器,作為日本曾經物美價廉的產品,可以說受到很多用戶的喜歡,而且不僅僅是物美價廉,還質量可靠過硬,能把產品銷售到歐美等國家,可以說盛極一時啊。
有句老話說的好,月滿則虧,盛極必衰,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沒有辦法脫離這個規律的,作為日本140年的老品牌,東芝電器可以說是連年虧損,沒辦法了只好讓美的給收購了。
但是美的這次的收購並不是全部都夠的,而且東芝以40年的授權作為交換,可以說美的把東芝大部分的產品賣到中國市場上,從而救活了東芝電器,問題上40年以後,當授權的時間到期以後,美的應該怎麼辦呢?難道不是徒作嫁衣嗎?
『貳』 東芝家用電器製造(南海)有限公司怎麼樣啊
一家連勞動合同都不給勞動者的公司你覺得好到哪裡去?而且應聘的是正式工,合同上簽的是勞務派遣。員工工作4個多月了都沒買社保
『叄』 中國有幾家電器企業
很多了
規模以上的3千多家
列舉部分
美的集團有限公司
海爾集團公司(本市)
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
廣東格蘭仕集團有限公司
蘇州三星電子有限公司
樂金電子(天津)電器有限公司
江蘇雙良集團有限公司
海信科龍電器股份有限公司
廣東志高空調股份有限公司
格力電器(重慶)有限公司
廣東美的集團(蕪湖)製冷設備有限公司
合肥榮事達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合肥美菱集團控股有限公司
泰州樂金電子冷機有限公司
上海大金空調有限公司
廣州松下空調器有限公司
漳州燦坤實業有限公司
廣東東菱凱琴集團有限公司
河南新飛電器有限公司
寧波奧克斯空調有限公司
廣東萬和集團有限公司
格蘭仕(中山)家用電器有限公司
富士通將軍(上海)有限公司
武漢海爾電器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夏普電器有限公司
美的集團武漢製冷設備有限公司
青島澳柯瑪集團總公司
廣東美的環境電器製造有限公司
星星集團有限公司
春蘭(集團)公司
南京樂金熊貓電器有限公司
景德鎮華意電器總公司
博西華家用電器有限公司
杭州松下家用電器有限公司
南昌奧克斯電氣製造有限公司
珠海經濟特區飛利浦家庭電器有限公司
江蘇白雪電器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三菱電機�6�1上菱空調機電器有限公司
東芝家用電器製造(南海)有限公司
廣東康寶電器有限公司
山東九陽小家電有限公司
合肥海爾空調器有限公司
格蘭仕空調(中山)銷售有限公司
無錫小天鵝股份有限公司
廣州華凌空調設備有限公司
上海松下微波爐有限公司
沈陽華潤三洋壓縮機有限公司
TCL空調器(中山)有限公司
特靈空調系統(江蘇)有限公司
貴州海爾電器有限公司
『肆』 中國哪些電器著名哪些公司著名
其中家用電力器具的就有很多拉 美的集團有限公司 海爾集團公司(本市) 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 廣東格蘭仕集團有限公司 蘇州三星電子有限公司 樂金電子(天津)電器有限公司 江蘇雙良集團有限公司 海信科龍電器股份有限公司 廣東志高空調股份有限公司 格力電器(重慶)有限公司 廣東美的集團(蕪湖)製冷設備有限公司 合肥榮事達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合肥美菱集團控股有限公司 泰州樂金電子冷機有限公司 上海大金空調有限公司 廣州松下空調器有限公司 漳州燦坤實業有限公司 廣東東菱凱琴集團有限公司 河南新飛電器有限公司 寧波奧克斯空調有限公司 格蘭仕(中山)家用電器有限公司 富士通將軍(上海)有限公司 武漢海爾電器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夏普電器有限公司 美的集團武漢製冷設備有限公司 青島澳柯瑪集團總公司 廣東美的環境電器製造有限公司 星星集團有限公司 春蘭(集團)公司 南京樂金熊貓電器有限公司 景德鎮華意電器總公司 博西華家用電器有限公司 杭州松下家用電器有限公司 南昌奧克斯電氣製造有限公司 珠海經濟特區飛利浦家庭電器有限公司 江蘇白雪電器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三菱電機上菱空調機電器有限公司 東芝家用電器製造(南海)有限公司 廣東康寶電器有限公司 山東九陽小家電有限公司 合肥海爾空調器有限公司 格蘭仕空調(中山)銷售有限公司 無錫小天鵝股份有限公司 廣州華凌空調設備有限公司 上海松下微波爐有限公司 沈陽華潤三洋壓縮機有限公司 TCL空調器(中山)有限公司 特靈空調系統(江蘇)有限公司 貴州海爾電器有限公司 上海日立家用電器有限公司 中山奧馬電器有限公司 廣東三洋空調機有限公司 合肥海爾洗衣機有限公司 大統營(惠州)科技有限公司 A.O.史密斯熱水器(中國)有限公司 廣東惠而浦家電製品有限公司 蘇州金萊克清潔器具有限公司 艾美特電器(深圳)有限公司 河南科隆電器股份有限公司 博西威家用電器有限公司 浙江卓力電器集團有限公司 佛山市順德區海爾電器有限公司 松下電化住宅設備機器(杭州)有限公司 東莞匯勛電器製品有限公司 寧波方太廚具有限公司 以萊特空調(深圳)有限公司 新樂市電熱毯廠 杭州老闆實業集團有限公司 蘇州愛普電器有限公司 浙江蘇泊爾家電製造有限公司 開平仁星電器有限公司 赫比(上海)家用電器產品有限公司 大宇微波爐(天津)有限公司 博朗(上海)有限公司 日立家用電器(蕪湖)有限公司 飛利浦家電(蘇州)有限公司 長營電器(深圳)有限公司 海信(北京)電器有限公司 赤峰寶山能源(集團)有限公司 上海奔騰企業(集團)有限公司 廣東德豪潤達電氣股份有限公司 松下電工.萬寶電器(廣州)有限公司 默洛尼衛生潔具(中國)有限公司 大連海爾空調器有限公司 無錫松下冷機有限公司 沈陽三洋空調有限公司 三菱重工金羚空調器有限公司 合肥華凌股份有限公司 杭州華日電冰箱有限公司 惠康集團有限公司 伊萊克斯(中國)電器有限公司 中國揚子集團有限公司 廈門蒙發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佛山市順德區博隆實業有限公司 中山東菱威力電器有限公司 耀川電子(深圳)有限公司 浙江帥康電氣股份有限公司 杭州松下住宅電器設備(出口加工區)有限公司 深圳市聯創實業有限公司 主力實業(深圳)有限公司 四川超迪電器實業有限公司 霍尼韋爾(天津)有限公司 廣東伊立浦電器股份有限公司 青島福倫電子電器有限公司 泰怡凱電器(蘇州)有限公司 廣州市萬寶冰箱有限公司 海信(南京)電器有限公司 深圳山田電器有限公司 廣東松下環境系統有限公司 利民(番禺南沙)電器發展有限公司 鞍兆(中山)電器有限公司 佛山市順德區蜆華多媒體製品有限公司 安徽康佳電器有限公司 中山市港聯華凱電器製品有限公司 浪木電器集團有限公司 大宇空調(天津)有限公司 先鋒電器集團有限公司 寧波凱波集團有限公司 合一電器(深圳)有限公司 中山環威實業發展有限公司 海信(浙江)空調有限公司 寧波海誠電器有限公司 廣東雄風電器有限公司 小天鵝(荊州)電器有限公司 蕪湖歐寶機電有限公司 青島泰諾福倫機械有限公司 中國雪櫃實業有限公司 建綸電器工業(中山)有限公司 大連海爾電冰箱有限公司 河源市美平電器製品廠 中山市格蘭仕生活電器製造有限公司 無錫松下冷機壓縮機有限公司 蘇州市春菊電器有限公司 廣州大津電器製造有限公司 青島海立美達鋼製品有限公司 寧波新樂電器有限公司 艾默生家電應用技術(深圳)有限公司 深圳晶石電器製造有限公司 沙彼高儀器(深圳)有限公司 中山長虹電器有限公司 廣東浩特電器有限公司 江蘇豐潤電器有限公司 上海松下磁控管有限公司 杭州華日電器有限公司 惠陽源高電器有限公司 寧波辰佳電器有限公司 杭芝機電有限公司 重慶市海爾空調器有限公司 亞弘(東莞)電器有限公司 海信容聲(營口)冰箱有限公司 金羚電器有限公司 廣東億龍電器製品有限公司 河南新飛電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寧波寶潔電器有限公司 佛山市順德區正大巧夫人廚衛實業有限公司 廣東偉德利電器製造商有限公司 阿爾西製冷工程技術(北京)有限公司 華裕電器集團有限公司 寧波嘉福塑膠電器有限公司 東保利電業(深圳)有限公司 立維騰電子(東莞)有限公司 廣東正野電器有限公司(實業公司) 佛山市富士寶電器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賽博電器有限公司 廣東恆基金屬製品實業有限公司 上海惠而浦家用電器有限公司 上海中日家用電器有限公司 浙江三星機電股份有限公司 杭州阿斯麗電器有限公司 廣東順德區容桂順威電器有限公司 廣東銀港科技有限公司 浙江德意廚具有限公司 捷仕達(中國)有限公司 雙菱集團有限公司 成都科龍冰箱有限公司 奇迪電器集團有限公司 寧波南方電器製造有限公司 青島海立鋼製品有限公司 揚州科龍電器有限公司 浙江奔騰電器股份有限公司 倍雅電子護理製品(蘇州)有限公司 佛山市愛庭電器有限公司 佛山市順德區容桂富信製冷設備有限公司 嘉善盈和健身器械有限公司 浙江康盛股份有限公司 喜高塑膠製品(深圳)有限公司 廣東蜆華電風扇有限公司 中山市鞍盛實業有限公司 江蘇格林電器有限公司 漳州萬利達光催化科技有限公司 新盛世機電製品(中山)有限公司 寧波金帥集團有限公司 江門市東美電器實業有限公司 青島東海龍塑鋼材料有限公司 湛江鴻智電器有限公司 上海原宿電器有限公司 中山萬和電器有限公司 寧波富達電器有限公司 深圳市安吉爾飲水產業集團有限公司 中山市威禾電器製造有限公司 杭州奧普衛廚科技有限公司 廣東寶力電器有限公司 三洋家用電器(蘇州)有限公司
『伍』 深圳沙井東芝廠搬到哪裡了
沒有搬。
深圳沙井東芝沒有搬,還是在深圳市寶安區沙井街道步涌同富裕工業園A3區A2棟,因為一般工廠搬離會提前一個月發通告。
東芝家用電器製造(深圳)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發、生產、銷售、服務為一體的全球五百強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