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46億資金打水漂,大型晶元項目「爛尾」背後症結是什麼|專訪
「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宴賓客,眼見他樓塌了。」
許多人曾用這樣的描述形容互聯網泡沫與投機者,如今,輪到了半導體行業,業內用 「晶元爛尾潮」 來形容一系列光怪陸離的景象,但真正內核的原因仍有待挖掘。
2020 年 10 月 20 日,由於不少地方晶元項目爛尾的報道持續發酵,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孟瑋在例行發布會上指出:國內投資集成電路產業的熱情不斷高漲,一些沒經驗、沒技術、沒人才的 「三無」 企業投身集成電路行業,個別地方對集成電路發展的規律認識不夠,盲目上項目,低水平重復建設風險顯現,甚至有個別項目建設停滯、廠房空置,造成資源浪費。
武漢弘芯是一個涉及上千億資金的明星項目,成立於 2017 年 11 月,目標是為實現 14 納米和 7 納米製程的晶元生產線,每月產能 3 萬片,還聘來了台積電關鍵研發人物蔣尚義擔任 CEO。2019 年 12 月,弘芯還成功引進了國內唯一能生產 7 納米晶元的 ASML 光刻機設備,一時風光無限。
2020 年 6、7 月份,武漢弘芯被曝出,項目存在較大資金缺口,隨時面臨資金鏈斷裂導致項目停滯的風險。同時,由於弘芯項目二期用地一直未完成土地調規和出讓,且缺少土地、環評等支撐資料,無法上報國家發改委窗口指導,導致國家半導體大基金、其他股權基金無法導入。同時,弘芯還被曝出拖欠著供應商數千萬工程款,價值 5.8 億元的 「全新」 光刻機也被抵押給銀行。
實際上,類似弘芯這類經過短暫風光卻頻現問題的半導體項目,也在不少地方存在並發生著。
在 2019 年,南京德科碼 30 億美元晶圓項目停擺,淪為欠薪、欠款、欠稅的 「三欠」 公司,被法院列為失信被執行人;成都格芯消耗政府 70 億元投資建設了廠房,現在停產、停業、倒閉裁員,淪為一座空房;貴州華芯通半導體宣布破產清算,與高通的合作以失敗告終;江蘇淮安德懷半導體被曝腐敗窩案,46 億元資金打了水漂……
據悉,國家下一步將引導地方加強對重大項目建設的風險認識,按照 「誰支持、誰負責」 原則,對造成重大損失或引發重大風險的,予以通報問責。
近年來,國家對半導體產業的投資扶持力度堪稱前所未有,尤其是在中興、華為事件之後。
2014 年 9 月 24 日,國家大基金一期成立,首期募資 1387.2 億元,為國內單期規模最大的產業投資基金;2018 年兩會之後,國內提出發展集成電路產業的城市高達 30 個,多地政府都成立了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基金,預計募集基金規模超過 3000 億元;2019 年 10 月 22 日,國家大基金二期成立,注冊資本為 2041.5 億元,業內預計兩期大基金可以撬動的 社會 資本規模超過 1 萬億元,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 社會 資本介入半導體產業,希望能實現一些突破。
但盯上這塊大蛋糕的人更多。用企查查搜索 "晶元" 關鍵詞, 能得到 54733 家名稱里帶晶元的注冊公司,而搜索 「半導體」 和 「集成電路」,分別能得到 91247 與 261681 家企業數據。
這么多資金投入、這么大扶持力度、這么多企業參與,卻換來了一波 「芯騙」 苦果,不禁讓人思考問題出在哪裡?追責固然重要,然而在新的發展周期啟動前,我們該如何從源頭上避免下一次晶元爛尾潮?
對此,華裔微納電子學家馬佐平向 DeepTech 分享了其獨到看法。他是中科院外籍院士,兼任耶魯大學電機系講座教授、前系主任,也曾在 IBM、Intel、 HP、日立、東芝、台積電等國際大廠擔任高級 科技 顧問。
以下對話內容,在保持原意的基礎上略有刪改。
DeepTech:你怎麼看待這批地方晶元爛尾項目?
馬佐平:在 2014 年國家大基金成立的時候,我曾向相關負責人諫言,建議從大基金中拿出一部分錢來做基礎研究,做技術紮根,雖然業績要到 5 10 年後才能看到,但是這個非常重要。而那位負責人當時的回應是:「我們都了解,也都非常贊同,但我只是一個執行的人,上面花錢投入,希望我們每年要有業績,所以我不能等著 5 年、10 年以後再看業績,那到時候我也不知道被調到哪裡去了。」
於是,就有相當一部分錢去投入到買設備去蓋廠房等方面。我記得在 2018 年 4 月中興事件之後,一個月內就傳出將會新成立一個大基金。
再後來就如我們現在看到的現象,出現一大堆騙錢的爛尾晶元項目。可以說這個並不是意外,症結就是有些地方在亂撒錢,很多投資並沒有明晰讓從業者做什麼,為什麼要做這個?甚至沒有有效監督,成百上千家新的公司紛紛成立,很多對半導體根本不了解的人都去開公司了。
這對產業發展來講不但沒有用處,反而有害處,優質資源被浪費掉了,也把半導體行業變成了一個騙錢行業,真正要做事情的人反而被人家看不起。
最重要的一定是要好好找真正的專家團進行規劃,我們到底缺什麼?我們到底要把錢用在怎樣的刀口上,不能投機取巧,搞形象工程。
DeepTech:以武漢弘芯為例,他們聘到了台積電資深的元老蔣尚義,甚至成功引進了 7 納米光刻機,而且武漢有比較成功的長江存儲、武漢新芯等項目,地方應該不缺乏經驗?
馬佐平:這個非常可惜。弘芯聘請的 CEO 蔣尚義是我的大學同學,非常有實力的一個人,他是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十分倚重的研發元老,人稱 「蔣爸」,期間也雇我做過顧問,他如果要帶團隊真的有能力做成,非常好的一個人,可是沒想到的是,這么好的一個人也被騙。
很多國內報道都說背後有幾個人在北京搞了一個空殼公司(北京光量)做大股東,根本沒有資本和技術實力操盤,而且也查不到更多信息。
DeepTech:我們能否從根源上避免部分地區亂撒錢搞晶元的方式?
馬佐平:可以參考國外的決策經驗,比如在美國,別說幾千幾萬億的項目,就是只有幾個億的項目,政府推進工程發包之前,也會請很多專家組成顧問團,各種審核,怎樣花錢,第一步做什麼,第二步做什麼,細節都要規劃到了,至少要推敲幾個月。
華為事件之後,外媒還傳言中國要投入 9 萬億用更大力度全面扶持半導體產業,且不說這個數字是真是假,如果真是這么大的資金規模,決定過程至少要超過一年以上。首先行政部門需要有一個非常清晰的規劃和審核,之後還要看參眾兩院多方投票是否能通過,可能到最後只能批准 5 萬億的預算,不過都會有非常充分的理由支撐,不是隨便拍腦門決定的。
政府工程發包的時候也要有一個顧問團,都是來自各個領域的專家,包括技術方面、財務方面、執行方面的專家,然後給出落實建議,要具體執行的時候,還有另外的顧問團或是顧問公司,各個環節是非常獨立的,杜絕之間的利益關系。
而如果是拍腦門決定,無疑效率非常高,但是會有很多欠考慮的地方以及看不到衍生出來的關聯影響。我們不能在開會的時候,大家都說這個計劃很好很好,一開始執行才發現裡面利益牽扯太多,乃至沒辦法打破。
DeepTech:這個情況在當下的半導體行業,是很普遍的一個現象?
馬佐平:很普遍。我經歷過太多這種事情,地方半導體行業有很多外行領導內行的情況,我的建議也要組建無利益關系的顧問團,其實很容易,但是後來有人跟我們講,你這種是不可能的,你如果去搞這種顧問團的話,等於是把人家利益部分都砍掉了。最後很多錢,流向了騙子和貪污。
你這個項目要這么多錢是干什麼的?你一項一項地把它列出來,審核部門再找相關專家、顧問團詳細討論和決策,就會很難被蒙騙,可能要很久才能出來方案,但是,將來出錯的幾率就會很小。
DeepTech:扶持半導體事業已經成為國家戰略,而且市場的投資熱度都很高,但我們造的晶元可能大多在一些非常細分的領域或者相對中低端一些,這種方式能讓中國半導體事業進階到一個理想預期么?
馬佐平:現在業界投資的很多晶元,是有一些商機的,雖然不是最高端的晶元,但在中國市場的需求量還是很大。如果這批創業者比較了解的話,抓住這個重點,彌補市場空白,外面進不來,剛好我們自己有這個能力去弄,而且可以很快研發出來,一定程度上可以把我們國內的供應鏈產業鏈給加強,當然這只是短期。
長遠來看,我們國家晶元產業真正的目標還是要做高端晶元,像華為等公司需要的旗艦手機晶元、5G 設備晶元等,它需要非常高端的基礎技術支撐,國內沒辦法供應它,那短期能怎麼辦?沒辦法,那就要沉下心來做長期打算,真的是忍痛前行。
晶元產業鏈非常復雜,涉及面非常廣,從材料、製造、設計、設備、封裝、生產最後到市場,這些環節全部都緊密連在一起,哪裡是我們最弱的?那裡我們能夠迎頭趕上等等,需要系統規劃一下。
我覺得對於晶元產業,完全要自己封閉起來搞,這是不可能的,一定要爭取國際合作,即便美國技術領先,也是要靠國際力量的。我覺得我們可以用外交手段等,推進業界尋求國際合作,而且不能說,完全是我們這邊都占利,這種強勢的方法不太可行,我們也需要給到對方好處,大家互相促進,能自力更生固然好,但對於晶元產業來說幾乎不可能。
這也是一個很現實的事, 因為晶元產業不是某個單一的東西,比如說我們自己造原子彈、人造衛星很厲害,攻克幾個關鍵技術就可以做出來。
晶元產業發展是日新月異的,每一個星期每一個月都在創新,你現在以為跟別人的差距差不多了,人家兩年以後又翻了一倍,不可能自己閉關自守,我們需要深刻了解這一點,有的時候需要放下一些身段跟人家合作。
我們經常說要趕超,但現階段只要不差的更遠就不錯了,人家研發能力更強,也不是不動的,人家也在努力發展。
DeepTech:這么多年來,我們的晶元產業似乎與國際產業鏈的契合緊密度仍然不夠?比如我們遇到制裁禁令會變得很被動,也難以牽動國際產業鏈幫助進行脫困。
馬佐平:契合度比較低。最主要是你可以給人家什麼,人家跟你合作,人家能得到什麼,我們要得到什麼,需要互利的基礎,都是很現實的問題。
中國有一個很大的利基就是市場非常大,中國市場已佔到全球集成電路市場的近乎一半。此外中國的扶持政策、財力、建廠土地等都具備很大的吸引力,還有一方面,中國近年來培養出來的工程師人才,是美國的好幾倍,這些都是非常大的優勢所在,怎樣利用好這些資源互利,不要老是去對抗。
我們可以集中所有的力量去干一件大事,剛好那個東西不是那麼復雜,但現在對於晶元產業來講,完全不是這個樣子,太復雜了。比如一台光刻機就有幾十萬個零件,其中比較精密的材料來自很多發達國家,荷蘭的 ASML 可以把它整合起來,但是裡面的關鍵元件和技術有一大部分是美國提供的,所以美國可以通過一些手段卡住它對中國的供應。
我知道很多地方領導希望看到有實體的東西,比如蓋大樓、建廠房、買設備,有一個實體東西在那就安心了,但是這不解決核心問題。
DeepTech:怎麼解決你說的核心問題?
馬佐平:這需要看一個晶元項目具體的性質,是要做什麼事情,但最重要的是人,沒有靠譜的人才團隊,大樓蓋起來,機器買來也沒有用。人才為什麼會去?他需要知道很明晰且有力的規劃,將來能切實落實。據我所知,弘芯就曾計劃從台積電高價挖來一些人,給他們開出 3 倍高的薪水,但是呢,單純為錢而來的人並不一定是最好的人才。
至少要把人才穩住,之後要擴建什麼當然是無可厚非的,不能本末倒置。
弘芯項目當前的處境非常可惜,據我了解,蔣尚義已經尋找到了 50 多個得力干將,因為在晶元業界有一個規則,不能從同業競爭公司之中挖來骨幹馬上僱傭,這期間至少要 「周轉」 一年時間, 但是真的有幾個厲害人,因為信任他,所以願意跟著他。
如果沒有太多意外和干擾,我相信他帶領團隊真的可以做成弘芯,而且可能不需要太多年,就能越過 14 納米工藝,實現 7 納米乃至更高的水平,因為蔣尚義在台積電就曾領導過 7 納米工藝的研發突破。
遺憾的是,沒人出面將弘芯的局面穩住,就看著它垮掉,這些人才如果都散掉了,不僅前面的錢白花了,重要的是接下來再想攻克 7 納米工藝談何容易,再試圖從台積電等大廠挖核心人才也會被盯得更緊了。
DeepTech:晶元爛尾潮之外,最近半導體行業還有哪些現象顯示出了不好的徵兆?
馬佐平:我看到了很多中國公司在報道里說開發出了第三代半導體,所謂的第三代半導體,好像很先進,其他的都是一代、二代,我們有了第三代晶元不是更先進嗎?其實要我來說,不是第三代,只不過是 「第三類」 半導體,可以局部用到一些大功率、 汽車 、高溫設備等細分領域。
還有很多人大談摩爾定律失效。摩爾定律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的摩爾定律就是把晶元微器件不斷縮小,肯定是快到盡頭了,比如說台積電 5 納米,再下一個階段 3 納米,最多 1.5 納米,能夠分布幾百億個晶體管等等,但我認為廣義的摩爾定律才剛剛開始,很多業內人士也贊同這個說法。
晶元不只是平面的,工程師可以堆疊好幾層乃至幾十層,新的製造封裝工藝在台積電已經在不斷突破,而且預期很快會變成主流,就是廣義的摩爾定律還不會失效,可以想像一下如果一層有幾百億個晶體管,像蓋高樓一樣構建幾層乃至幾十層會有怎樣的性能,晶元納米工藝到極限之後,可把它立體化,用三維的方法重新定義。
DeepTech:我還看到不少光電晶元、乃至碳基晶元可能要取代硅基晶元的說法。
馬佐平:光電晶元當然在某些方面可以有很好的應用,而所謂的碳基也好,比如石墨烯或者納米碳管的炒作,這些是不可能取代硅晶元的,尤其是石墨烯領域的報道很多是在亂講,它能夠做導體,但你要做到硅基晶體管的水平是完全不對的,用碳基取代硅基有些痴人說夢。
② 瞭望 | 課程和工業脫節,缺實訓,名校畢業也不好使
預計到2022年前後,集成電路全行業人才缺口將近25萬
2019年集成電路行業的主動離職率為12.51%,尤其是製造環節和封裝測試環節達15.98%及18.28%,高於5%~10%的 健康 流動率
不少名校畢業的碩士生、博士生,不了解產業前沿動向,沒進過車間,沒摸過機器,做工程師要花兩三年才能上手,四五年才摸出門道,真正挑大樑要10年以上
不少名校畢業的碩士生、博士生,對於產業的認識完全停留在課本上,中高端人才和產業工人匱乏,制約產業發展前景。
針對人才困境背後暴露出的產學脫節、各地密集上馬集成電路項目爭搶人才等問題,業內人士建議進一步加強產教融合、扶持校企合作辦學,優化產業布局。
武漢新芯集成電路製造有限公司員工在檢測晶元製造設備(2020年2月14日攝) 王毓國攝/本刊
集成電路產業爆發式增長
人才缺口近25萬
缺口大。「50%以上的同學都攥著10個以上的單位邀約。」天津大學微電子學院畢業生陳超偉表示,自己2011年本科入學時師兄師姐都還找不到工作,但2018年自己畢業時集成電路專業已經十分火爆,畢業生供不應求。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等單位發布的《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人才白皮書(2019—2020年版)》顯示,截至2019年底,我國直接從事集成電路產業的人員規模在51.19萬人左右,預計到2022年前後,全行業人才需求將達到74.45萬人左右,人才缺口將近25萬。
成長周期長。多位受訪業內人士表示,集成電路產業是一個知識密集型行業,高端人才對技術突破往往起到關鍵作用。但目前我國集成電路行業人才結構不均衡,除高端人才尤其是領軍人才缺乏外,復合型人才、國際型創新人才和應用型人才均較為緊缺。
「即使是國內一流高校的碩士生、博士生,從車間工程師到三級、二級主管,至少要8到10年。」某集成電路有限公司人力資源總監說。
流動率高。「我2017年進廠,同批入職的身邊同事有一半都跳槽了。」某集成電路公司技術人員說,近年來各地紛紛上馬集成電路項目,對傳統大廠的人才展開挖角,集成電路產業人才流動率高企。
上述白皮書顯示,2019年集成電路行業的主動離職率為12.51%,尤其是製造環節和封裝測試環節達15.98%及18.28%,高於5%~10%的 健康 流動率。
產學脫節 無序爭搶
受訪業內人士表示,人才短缺、成長周期長等現象背後的重要原因是國內高校不同程度存在產學脫節。
課程體系和工業界的實際需求脫節。
「不少名校畢業的碩士生、博士生,對於產業的認識完全停留在課本上,不了解產業前沿動向,沒進過車間,沒摸過機器,做工程師要花兩三年才能上手,四五年才摸出門道,真正挑大樑要10年以上。」陳超偉說。
相比之下,台灣高校對產教融合、實訓十分重視。廈門三安集團2020年從台灣高校引進十幾名集成電路專業的博士畢業生,企業副總經理林志東表示,台籍學生的一大優勢就是動手能力強,可以快速投入生產。
「台灣集成電路產業經過數十年發展,高校和企業在技術研發、人才培養方面形成良性互動。高校老師不少是在台積電、聯電等企業有過從業經歷的工程師,學生在學校能了解大量業界前沿信息,掌握更多操作層面的技能。」某集成電路有限公司負責人說。
多位業內人士提出,各地上馬集成電路項目,爭搶人才不利於自主研發和人才團隊的培養。
「集成電路人才培養時需要數年乃至10年以上『墩苗』,自主研發突破『卡脖子』技術,需要保持核心人才團隊的穩定,而當前不論是核心技術人員還是畢業兩三年剛入門的新手,面臨高薪挖角誘惑,到另一個企業又得重新開始,重復此前的勞動。」上述負責人說。
聯芯集成電路製造(廈門)有限公司公共關系總監繆為夷說,實際上很多新建項目條件不成熟,盲目上馬,最後又做不起來,挖過去一堆人做個半拉子工程,相關人才幾年的時間可能就白浪費了。必須持續完整的項目經驗積累才能夯實基礎。
此外,還應注重多層次人才培養。業內人士指出,過去我們可能更注重領軍型人才,但隨著產業做大,國內其實依然缺乏中高端人才和產業工人,這種人才不管是從培育,還是從引進的角度來說難度更大,這也是未來產業長期發展急需解決的問題。
加強產教融合補齊人才短板
業內人士認為,近年來我國針對集成電路人才問題相繼推出多項政策,但從產業發展態勢看,集成電路人才在供給總量上仍顯不足、人才供給結構仍待改善,建議進一步加強產教融合、擴大人才引進通道,補齊集成電路人才短板。
扶持校企合作辦學。受訪人士表示,產教融合是促進我國集成電路產業人才隊伍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環。可在新成立的南京集成電路大學的基礎上,支持各地依託當地優質高校資源就地進行校企合作辦學。
通過聯合開設「半導體班」,部分課程一級主管講授,學生也可到現場實踐。這樣做既提升了學生的實踐能力,也大幅壓縮了集成電路人才的培養周期。
扶持現有企業做大做強,防止一哄而上。繆為夷等人認為,集成電路製造企業處於龍頭競爭的局面,現在很多製造企業薪資水平不高,也與單體規模不夠大有關。以台積電和聯電為例,這兩家製造企業的薪資水平要比台灣大部分行業高出兩三成,也因此成為台灣學生就業的首選,員工穩定度也很高。
建議扶持現有龍頭企業進一步做大做強,這既能增強我集成電路產業競爭力,也有利於保持人員團隊穩定。
發揮資本市場作用,以造富效應吸引人才回歸。賽迪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李柯認為,我國每年流失大量集成電路人才到海外,其中不少都是高端人才,可以通過扶持集成電路企業上市、二級市場並購等方式,發揮資本市場造富效應,吸引這些人才回歸。
「一條集成電路造富神話的新聞可能比十條政策都管用。年輕人熱衷互聯網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互聯網行業誕生了一批造富神話。」李柯說,這將發揮「千金買馬骨」的作用。
③ 歷時3年研發,OPPO發布首顆自研NPU晶元:馬里亞納 MariSilicon X
作者 | 凌敏
自研 NPU 晶元,可能只是一個開始。
OPPO 發布首顆自研 NPU 晶元
在 12 月 14 日舉行的 OPPO 未來 科技 大會 2021 上,OPPO 正式發布首顆自研 NPU 晶元馬里亞納 MariSilicon X。據 OPPO 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陳明永介紹,該晶元經過 3 年研發,是由 OPPO 第一個自主設計、自主研發的影像專用 NPU 晶元。據悉,OPPO Find X 的下一代新品將首發搭載馬里亞納 X 晶元,並將在 2022 年第一季度發布,正式開啟旗艦手機的通用平台 + 影像專用 NPU 的雙芯時代。
據介紹,馬里亞納 X 採用了目前晶元行業相當先進的台積電 6nm 製程工藝,其 AI 計算單元 MariNeuro 完全由 OPPO 自研,採用 AI 晶元的新黃金架構——DSA 架構,實現了專芯專用,專注於解決用戶關注的影像質量問題。
算力方面,馬里亞納 X 的 AI 算力最高可達到 18TOPs,也就是每秒 /18 萬億次的 AI 計算。值得一提的是,蘋果 iPhone 13 Pro Max 上搭載的 A15 晶元算力為 15.8TOPs。
馬里亞納 X 在 AI 計算單元集成了專用的片上內存子系統,只服務於 AI 計算,最高可提供每秒萬億比特的吞吐量,是目前手機最高內存吞吐量的十倍以上,打破了「內存牆」問題。此外,馬里亞納 X 還配備獨立 DDR 帶寬,最高可達到 8.5GB 每秒;並在 SoC 的基礎上,增加了 17% 的系統總帶寬。
此外,馬里亞納 X 集成了由 OPPO 完全自研的 MariLumi 影像處理單元,支持 20bit 帶寬;並支持 20bit 的 Ultra HDR 的超動態范圍,是當前最先進通用平台能力的四倍。因此,其亮度比例,能夠達到 100 萬比 1。
OPPO 晶元產品高級總監江波表示,馬里亞納 X 具有四大技術突破:空前強大的 AI 計算能效,行業領先的 Ultra HDR、無損的實時 RAW 計算、以及最大化感測器能力的 RGBW Pro。這四大技術突破,共同構成了具有開創意義的影像專用 NPU,使得馬里亞納 X 能在滿足領先的性能、完成視頻 AI 實時處理的同時,還能兼顧出色的功耗控制、實現極致的能效比。
在晶元產業如此成熟的當下,OPPO 為何選擇造芯?陳明永在會上表示,OPPO 造芯出於兩點考慮:
OPPO 稱,馬里亞納 X 是 OPPO 自研晶元的一小步,OPPO 未來會持續投入資源,用幾千人的團隊,去腳踏實地做自研晶元。
OPPO 造芯,早有計劃
事實上,OPPO 造芯的決心早有跡象。
在 2019 年 OPPO INNO DAY 上,陳明永就曾說「要有十年磨一劍」的信念,勇於邁入研發「深水區」,構建最為核心的底層硬體技術,並表示未來三年研發總投入將達到 500 億元。
據 36 氪此前報道, OPPO 對標晶元研發的馬里亞納計劃早在 2019 年 11 月就已經出現在內部文件,項目由 2019 年 10 月成立的 OPPO 晶元 TMG(技術委員會)保證技術方面的投入,該委員會的負責人陳岩為晶元平台部的部長,此前擔任 OPPO 研究院軟體研究中心負責人,曾在高通擔任技術總監。2020 年 1 月,Realme、一加的技術人員也加入到了晶元 TMG 的專家團。
2020 年 2 月,OPPO 的馬里亞納計劃進一步為人熟知。當時,OPPO CEO 特別助理發布內部文章《對打造核心技術的一些思考》,文中提出三大計劃,涉及軟體開發、雲,以及硬體(晶元)。文章指出,馬里亞納計劃意在表明做硬體最深的能力,而這個最深的能力毋庸諱言就是做晶元的能力,做頂級晶元的能力。
「做晶元,我們實乃不得已而為之。不管是出於 OPPO 自身的差異化需求,出於用戶對全場景 科技 體驗的需求,還是出於手機『軟硬服』一體化的需求,即便是像高通、谷歌這么優秀的合作夥伴,都很難在現階段支持我們的夢想。」 OPPO 曾在內部文章中如此解釋造芯的原因。
2020 年 5 月,《日經亞洲評論》在一份報道中稱,「OPPO 正在加緊設計自己的移動晶元,包括從聯發科等供應商處爭取頂尖工程人才。」該報道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OPPO 已經從其主要晶元供應商聯發科聘請了數名高管,以及從紫光展銳那聘請了多位工程師,目的是在上海建立一支經驗豐富的晶元團隊。
據《時代 財經 》日前報道,第一手機研究院院長孫燕飆表示,OPPO 的晶元子公司澤庫目前員工人數已經超過 2000 人,這意味著,澤庫已經是「國內第二大晶元設計公司」,僅次於華為海思。
手機廠商齊聚自研晶元賽場
近年來,在晶元自主化的大背景下,越來越多的手機廠商開始走上自研晶元之路。
「近幾年,知名手機品牌在未來展望上都有評估自研晶元的可能性,希望透過自行研發的晶元,提供消費者更貼近品牌訴求的良好體驗,並由此穩固消費者的品牌忠誠度,諸如三星手機、華為手機以及蘋果手機等。」 集邦咨詢分析師黃郁琁曾向 InfoQ 表示,自 2019 年年中開始,受中美貿易摩擦的影響,各手機廠商都在加速這一夢想藍圖的實現。
國內方面,除剛發布自研晶元的 OPPO,華為、小米、vivo 都已在自研晶元賽道發力。
其中,華為的海思麒麟晶元最為受到關注。華為旗下晶元部門海思是中國最大的晶元設計企業,其手機所需晶元基本能實現自給自足。近幾年,受美國制裁影響,華為的麒麟高端晶元在生產上遭受打擊。去年,余承東曾表示,由於美國制裁,華為的麒麟高端晶元在 2020 年 9 月 15 日之後無法製造,將成為絕唱。
小米的首款自研晶元澎湃 C1 亮相於今年 3 月份。據悉,該晶元是小米首款專業影像晶元,目前已經應用在小米 MIX FOLD 上,預計後面還會有更多手機用上這款晶元。
vivo 的首款自研晶元 V1 亮相於今年 9 月份。據悉,該晶元是由 vivo 主導開發的,服務高速計算成像的專業影像晶元,是一顆全定製的特殊規格集成電路晶元。這款 V1 晶元將在 vivo X70 系列首發搭載。
而在國外,也有包括蘋果、谷歌在內的多家公司聚焦在自研晶元賽道上。
從 2010 年亮相的 iPhone 4 搭載的 A4 晶元,到去年專為 Mac 打造的 M1 晶元,蘋果在自研晶元道路上走得較為長遠,性能實力也確實強勁。
今年 10 月,谷歌也推出了首款自研晶元 Tensor。谷歌最新推出的 Pixel6 和 Pixel6Pro 手機,搭載的正是 Tensor 晶元。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蘋果、谷歌、華為自研的都是 SoC 晶元;小米(澎湃 C1)、vivo(V1)當前自研的是 ISP 晶元;OPPO(馬里亞納 X)自研的則是 NPU 晶元。
據了解,SoC 晶元需要更長時間、高強度的資金和技術投入,而 ISP、NPU 晶元的技術難度和投入資金相對會低一些。據騰訊新聞《潛望》報道,vivo 執行副總裁、首席運營官胡柏山在接受采訪時表示,「SoC 晶元投入大,行業內已有高通、MTK 等投入重資源在做。影像這一塊,每個品牌都有自己的方向,而不同的方向需要不同的演算法來支撐。」
知乎答主庄明浩在分析 OPPO 為何造 NPU 晶元時表示,NPU-AI 晶元是競爭熱點,中國廠商的彎道超車機會可能來自於 NPU:
「每一代 CPU 和 GPU 性能提升在放緩,而與之相對應的是 AI 晶元成為新的競爭熱點……相較於此前的 CPUGPU 領域,中國廠商在 NPU 領域與海外公司起點並沒有差太遠,這和中國 AI 廠商在過去今年的技術演算法的發展以及商業落地有關,也與中國有更大的數據量級和應用場景更加相關……提及場景,中國龐大的應用場景和市場也是這一波 NPU 在國內發展迅速的核心原動力之一,而基於場景的生態構建也是 NPU 能夠被大量使用的重要前提……考慮到 OPPO 手機一直以來都主打的影像功能,大概率此次 NPU 主要應用場景應該是影像相關。」
④ 「漢芯」騙局:陳進的晶元科研造假,比美國打壓華為更令人寒心
近幾年來,美國對華為持續施壓,導致了華為晶元產業遭受重創,整個中國的晶元產業也因此受到了嚴重的阻礙。
然而,我們在對美國打壓華為感到極其憤慨的同時,有沒有想到過?
其實多年前,在我國的晶元科研事業中,有一個人的重大造假行為,更讓國人寒心!
這,就是當年轟動一時的「漢芯」騙局!
那麼,「漢芯」騙局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下面,就讓我為大家慢慢道來。
先來簡單介紹一下「漢芯」騙局的主人公:上海交通大學微電子學院院長,陳進教授。
陳進,中國福建人,生於1968年。
大學的時候,陳進曾經就讀於同濟大學。大學畢業後,陳進赴美留學,並在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連續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
獲得博士學位後,陳進隨即就加入了美國的摩托羅拉公司,負責晶元設計工作。
由於陳進在後續的工作中十分傑出,因此連續兩次獲得了該公司「傑出成就獎」獎金及水晶獎座。
2001年,陳進回國,成為了一名高學歷的海歸人士。
當時國內對高學歷的海歸人士十分重視,所以陳進很快就入職了上海交通大學,負責組建上海交大晶元與系統研究中心。
可是誰也沒想到,就是在這個崗位上,陳進在2003年的時候,實施了影響重大的晶元科研造假行為!
2003年2月26日,一場盛況空前的新聞發布會在上海召開。
上海各大官方單位,以及由多位知名院士和「863計劃」集成電路專項小組負責人組成的科學團隊悉數到場。
為什麼這場發布會會如此隆重呢?
那是因為,一項「震驚」中國,「震驚」世界的科研成果,在上海交大誕生了。
這項著名的科研成果,就是由陳進研發的「漢芯一號」。
當時的「漢芯一號」,到底「厲害」在哪裡呢?
根據官方提供的資料顯示,「漢芯一號」採用國際先進的0.18微米半導體工藝設計,它包含了250萬個器件,並且具有國際先進的32位處理內核,每秒可以計算2億次。
經過多位專家的共同測驗後,他們一致認為:
「漢芯一號」具有非常傑出的性能,與國際先進的晶元技術非常接近,甚至在某些方面還超過了國際先進產品。
如此「巨大」的科研成果,當然是要鄭重其事的。
隨著官方的廣泛報道,「漢芯一號」一度被稱為國內首創和中國微電子領域的里程碑,也成為了繼「兩彈一星」之後,中國人的又一大驕傲。
而「漢芯一號」的發明人陳進,也很快就榮譽等身,全國聞名。
之後不久,陳進從一名普通的教授,晉升為上海交通大學微電宏缺子學院的院長,並成為了許多青年才俊孜孜以求卻始終難以獲得的「長江學者」。
除此之外,各種眼花蔽察辯繚亂的榮譽頭銜和相關職位也紛至沓來。
比如,上海交通大學晶元與系統研究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學信息安全晶元研究所所長,信息技術領域集成電路設計主題專家,上海市 科技 創業領軍人物等等。
陳進憑借著「漢芯一號」申請了多項國家專利,並且還以此騙取了一大筆國家下撥的科研基金。
推出「漢芯一號」之後,陳進借著這股東風,馬不停蹄,接二連三地推出了「漢芯二號」,「漢芯三號」和「漢芯四號」。
據相關數據統計,從「漢芯一號」到「漢芯四號」,陳進不僅獲取了數不勝數的各種榮譽,還總共騙取了高達上十億的國家科研基金。
然而,盡管陳進表面再風光無限,也始終難以掩蓋他重大科研造假的卑劣行徑。
2006年1月17日,「漢芯」騙局終於得以敗露,東窗事發了。
2006年1月17日,一名匿名網友在清華大學水木清華論壇上發帖,揭露上海交通大學微電子學院院長陳進教授,存在重大的學術造假行為。
這次發帖很快就引起了眾人的關注,在網友和媒體的聯合干預下,官方也迅速地進入了事件的調查程序。
一個月後的2006年2月18日,在經過多方調查後,官方終於公布了調查結果:陳進的「漢芯一號」造假一事,基本屬實。
中國晶元產業 歷史 上令人瞠目結舌的騙局,也由此一一揭開。
根據官方調查結果顯示,陳進的「漢芯」系列晶元,存在嚴重的造假和欺騙行為。
大約三年前的2003年2月26日,陳進在新聞發布會上發布的「漢芯一號」,並不是陳進自己科研成果。
其實當時被眾人吹捧的,所謂的「中國晶元里程碑」的「漢芯一號」,實際上是陳進從美國購買回來沒亮,僱人將晶元表面的原有標志用砂紙磨掉,然後加上「漢芯」標志「研製」而成的。
所以究其本質,這塊晶元還是美國貨,只不過把上面的標志改成了「漢芯」的標志而已。
而「漢芯二號」,則是在美國公司委託定製的DSP軟核的基礎上,漢芯公司設計加工而來。「漢芯二號」並沒有擁有核心技術,只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代工品而已。
「漢芯三號」是在「漢芯二號」的基礎上,進行了簡單的擴充,並沒有絲毫實質性的創新。漢芯公司宣稱「漢芯三號」已經達到國際高端水平,純粹是子虛烏有,捏造杜撰的。
"漢芯四號」同樣也嚴重誇大了事實,與漢芯公司自身描述的「重大創新」嚴重不符,是實實在在的造假和欺騙。
從「漢芯一號」到「漢芯四號」,陳進通過弄虛作假的手段,嚴重地欺騙了國家有關單位,多名院士專家,還有廣大的中國媒體和公眾。
陳進的晶元科研造假行為,不僅為他騙取了數不勝數的榮譽稱號,高級職位,還騙取了高達上十億的國家科研基金。
這是一樁影響巨大的晶元科研造假事件,給中國整體晶元產業的發展,帶來了難以估量的負面影響。
事件調查結果出來後,陳進受到了上海交大以及有關國家單位的嚴厲處罰。
陳進本人的上海交大微電子學院院長職務,上海交大教授資格,全部都被上海交大撤銷。
科技 部終止了陳進所有的科研項目,並且禁止了陳進以後申請科研項目的資格;
而教育部也取消了陳進頭上讓許多人夢寐以求的「長江學者」稱號,取消了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資格。
還有國家發改委,也同樣取消了陳進負責的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並且追繳這些年來為他劃撥的大批科研經費。
一時之間,陳進從以前那個萬眾矚目的科研明星,瞬間跌落谷底,成為了人人唾罵的造假者。
其變化之大,轉換之快,實在是令人瞠目結舌。
長期以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都對中國實行嚴格的技術封鎖。而晶元產業,則尤為嚴重。
近十幾年來,華為在任正非的帶領下,晶元產業取得了巨大成果。
但是自從中美貿易戰開始後,美國便開始加大了對華為的打壓和制裁。
受美國商務部禁令的影響,許多與華為有合作的國際大公司,都開始終止與華為的合作,逐漸與華為劃清了界限。
華為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晶元產業,也因此受到了極大的阻礙。
然而,我們在對美國打壓和制裁華為感到憤慨的同時,是不是更會因為陳進之流的所作所為,而感到寒心呢?
像陳進「漢芯」騙局之流的,他們為了自己的榮譽與利益,不惜弄虛作假,嚴重的欺騙國家,媒體和公眾。
這一點,實在是讓人更為的憤慨!
對於「漢芯」騙局事件,是不是更應該值得我們警惕呢?
除此之外,其實我們也應該對自己的科研心態要有一個良好的認識。
陳進之流,為什麼能夠在眾目睽睽之下,騙倒了那麼多的國家有關單位,以及眾多的院士和專家呢?
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當時的科研心態十分的浮躁。
因為美國對中國的晶元產業長期打壓,所以國內對自主化的晶元十分渴望。
也正是因為如此,一旦有人宣布研製出來了高端的自主化晶元時,院士和專家們也放鬆了警惕,沒有進行進一步的詳細考察。
然而,誰也沒有想到,陳進竟然敢如此大膽,做出這種令眾人瞠目結舌的,極其嚴重的晶元科研造假行為。
假如不是舉報人及時曝光,陳進之流,不知道還要欺騙到何時。
科研事業,是一種需要久久為功的,嚴謹的,認真的事業,來不得半點的浮躁和虛假。
所以,我們的晶元科研之路,是必然非常持久和艱辛的,這一點我們需要有足夠的認識。
陳進的「漢芯」騙局,是中國晶元產業 歷史 上的一次非常嚴重的造假行為,因為這件事情,國產化的熱情也因此被逐漸澆滅。
陳進之流能夠在眾目睽睽之下實行晶元科研造假行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值得我們深刻的反思。
最後,我還是要重復說一句: 陳進的這種晶元科研造假行為,比起美國人打壓和制裁華為而言,其實更令國人寒心!
此事,希望以後能夠引以為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