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電路板上的晶片裡面是什麼東西什麼工作原理
那個黑色的點點實際上就是一塊集成電路,和有單排或多排管腳的類型是一樣的,之所做成不同的形狀或外觀,主要是考慮到辯首不同的應用場合。
每個集成電路裡面實際上也是由多個電子元器件構成的,只不過每個元器件構成的尺寸很小,通常只有幾十個納米而已。裡面的連線多數是銅絲連接的,當然,個別的也有純金或是純銀等材料。他們實現的功能取決於電路的設計,以你所能理解的說,就像電腦的CPU一樣,裡面有數十億個電子元器件余嘩,無非就是那些電阻、電容、二極體、三極體、場效應管等構成,但數量較多,實現功能或是實現的電路邏輯就會越復雜。而我們平時用的遙控器裡面也有集成電路,但裡面只有幾千個元器件,所以,實現功能較簡單些,但他的構成也就是那些電阻、電容之類的基本元器件……
換言之,1000塊磚可以建一個小的圖形,或是小的房間,而數萬塊磚就可以建造高樓大廈,實現不同的用處,集成電路也如此……
========================================
補充回答:你自己根本不可能生產這個東西,主要是你沒有這樣的設備,我所在公司做的集成電路刻蝕設備是中國第一台,你要想看到裡面的結構,要用電子顯微鏡,放大到幾萬倍以上才可以。
功能實現其實不復雜,但是你不懂電子電路,所以就會認為不可思議,這也很正常,以後學的多了就明白了……
========================================
再次補充:
觀察它們的顯微鏡叫電子掃描顯微豎灶行鏡或透射電鏡,利用的是電子束二次成像的原理,電路內部不會短路,因為有絕緣材料隔離,像二氧化硅等……
B. 求風扇用無刷電機解剖及原理
電腦及電子設備冷卻風機用的大多是直流無刷電機,現解剖一個通過實物講一下工作原理。下面是解剖照片。
以上是實物解剖
根據實物測繪電路原理圖如下:
直流無刷電機是同步電機的一種,也就是說電機轉子的轉速受電機定子旋轉磁場的速度及轉子極數(P)影響:N=120.f
/
P。在轉子極數固定情況下,改變定子旋轉磁場的頻率就可以改變轉子的轉速。直流無刷電機即是將同步電機加上電子式控制(驅動器),控制定子旋轉磁場的頻率並將電機轉子的轉速回授至控制中心反復校正,以期達到接近直流電機特性的方式。也就是說直流無刷電機能夠在額定負載范圍內當負載變化時仍可以控制電機轉子維持一定的轉速。直流無刷電機為了能轉動,必須使定子線圈的磁場和轉子永久磁體的磁場之間始終存在一定的角度。轉子轉動的過程也就是轉子磁場方向改變的過程,為了使二者磁場存在角度,到一定的程度後,定子線圈的磁場方向必須改變。那麼怎麼知道什麼時候要改變定子磁場的方向了呢?那就靠那個霍爾原件了。大功率的無刷電動大部分是三相直流無刷電動機半(全)控橋電路,我這里解剖的是單相直流無刷電動機。圖中L1、L2為無刷風扇電動機的電樞繞組。IC1為霍爾器件,其1腳為電源正端;2腳為電源負端;3腳為輸出端;當其3腳輸出高電平時,三極體TR1導通,L1被接通(同時TR1
c極呈低電平,TR2截止);當IC1
3腳輸出低電平時,TR1截止,其c極呈高電平,TR2導通,L2被接通。如此循環不已,L1、L2輪流通電形成旋轉磁場從而使無刷電機轉子旋轉,風扇工作。按電機的輸入來世橘分類,直流無刷電機實際上就是交流電機,直流供電所以加了控制電帆悔路。去掉控制電路把它接成單相同步電機也可工作。市面上有種保健微風扇,就是交流同步電機,磁原理相同。
IC1霍爾器件簡要資料:
最常見的故障現象為潤滑油乾涸,出現很大的噪音,也影響風扇工作。這可揭開風扇有標牌的一面,加幾滴潤滑油即可;
另一種故障現象為霍爾器件或晶體管損壞,可揭開標簽,去掉轉子卡片,拆開後更換相同的霍爾器件或晶體態返正管即可。
電機中用到的霍爾元件分開關型和保持型,如果電路板是好的,你把電機的兩個線圈改成指示燈或繼電器,你會發現更多的地方可以使用它...........
C. 被打磨過的晶元,在電路板上,如何才能分析出它的型號
一般拆焊後北面都會有一些封裝信息,如果對原材料供應商足夠熟悉,可以判斷出來自哪一家供應商
D. 線路板怎麼在顯微鏡下看是否連錫
線路板在顯微下看是否連錫拿猛要用體視顯微鏡。
體視顯微喚簡鏡就是解剖鏡。
將電路板放在顯微鏡下,
調整顯微鏡就可以看到。
用普通的透和敏褲視顯微鏡是不可以的,
因為不透明。
其實看是否連錫不必用顯微鏡,
用放大鏡就足以完成。
E. 求電腦主機的解剖圖
主板,又叫主機板(mainboard)、系統板(systembourd)和母板(motherboard);它安裝在機箱內,是微機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部件之一。 主板一般為矩形電路板,上面安裝了組成計算機的主要電路系統,一般有BIOS晶元、I/O控制晶元、鍵盤和面板控制開關介面、指示燈插接件、擴充插槽、主板及插卡的直流電源供電接插件等元件。主板的另一特點,是採用了開放式結構。主板上大都有6-8個擴展插槽,供PC機外圍設備銀拆的控制卡(適配器)插接。通過更換這些插卡,可以對微機的相應子系統進行局部升級,使廠家和用戶在配置機型方面有更大的靈活性。 總之,主板在整個微機系統中扮演著舉足重新的腳色。可以說,主板的類型和檔次決定著整個微機系統的類型和檔次,主板的性能影響著整個微機系統的性能。常見的PC機主板的分類方式有以下幾種
★主板的分類:
一、按主板上使用的CPU分有:
386主板、486主板、奔騰(Pentium,即586)主板、高能奔騰(Pentium Pro,即686)主板。 同一級的CPU往往也還有進一步的劃分,如奔騰主板,就有是否支持多能奔騰(P55C,MMX要求主板內建雙電壓), 是否支持Cyrix 6x86、 AMD 5k86 (都是奔騰級的CPU,要求主板有更好的散熱性)等區別。
二、按主板上I/O匯流排的類型分
·ISA(In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工業標准體系結構匯流排.
·EISA(Extension In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擴展標准體系結構匯流排.
·MCA(Micro Channel)微通道匯流排. 此外,為了解決CPU與高速外設之間傳輸速度慢的"瓶頸"問題,出現了兩種局部匯流排,它們是:
·VESA(Video Electronic Standards Association)視頻電子標准協會局部匯流排,簡稱VL匯流排攔帶.
·PCI(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外圍部件互連局部匯流排,簡稱PCI匯流排. 486級的主板多採用VL匯流排,而奔騰主板多採用PCI匯流排。 目前,繼PCI之後又開發了更外圍的介面匯流排,它們是: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列匯流排。IEEE1394(美國電氣及電子工程師協會1394標准)俗稱"火線(Fire Ware)"。
三、按邏輯控制晶元組分
這些晶元組中集成了對CPU、CACHE、I/0和匯流排的控制586以上的主板對晶元組的作用尤為重視。 Intel公司出品的用於586主板的晶元組有:LX 早期的用於Pentium 60和66MHz CPU的晶元組
·NX 海王星(Neptune),支持Pentium 75 MHz以上的CPU,在Intel 430 FX晶元組推出之前很流行,現在已不多見。
·FX 在430和440兩個系列中均有該晶元組,前者用於Pentium,後者用於Pentium Pro。HX Intel 430系列,用於可靠性要求較高的商用微機。VX Intel 430系列,在HX基礎上針對普通的多媒體應用作了優化和精簡。有被TX取代的趨勢。TX Intel 430系列的最新晶元組,專門針對Pentium MMX技術進行了優化。GX、KX Intel 450系列,用於Pentium Pro,GX為伺服器設計,KX用於工作站和高性能桌面PC。MX Intel 430系列,專門用於筆記本電腦的奔騰級晶元組,參見《Intel 430 MX晶元組》。 非Intel公司的晶元組有:VT82C5xx系列 VIA公司出品的586晶元組。
·SiS系列 SiS公司出品,在非Intel晶元組中名氣較大。
·Opti系列 Opti公司出品,採用的主板簡搏蘆商較少。
四、按主板結構分
·AT 標准尺寸的主板,IBM PC/A機首先使用而得名,有的486、586主板也採用AT結構布局
·Baby AT 袖珍尺寸的主板,比AT主板小,因而得名。很多原裝機的一體化主板首先採用此主板結構
·ATX &127; 改進型的AT主板,對主板上元件布局作了優化,有更好的散熱性和集成度,需要配合專門的ATX機箱使用
·一體化(All in one) 主板上集成了聲音,顯示等多種電路,一般不需再插卡就能工作,具有高集成度和節省空間的優點,但也 有維修不便和升級困難的缺點。在原裝品牌機中採用較多
·NLX Intel最新的主板結構,最大特點是主板、CPU的升級靈活方便有效,不再需要每推出一種CPU就必須更新主板設計 此外還有一些上述主板的變形結構,如華碩主板就大量採用了3/4 Baby AT尺寸的主板結構。
五、按功能分
·PnP功能 帶有PnP BIOS的主板配合PnP操作系統(如Win95)可幫助用戶自動配置主機外設,做到"即插即用"
·節能(綠色)功能 一般在開機時有能源之星(Energy Star)標志,能在用戶不使用主機時自動進入等待和休眠狀態,在 此期間降低CPU及各部件的功耗
·無跳線主板 這是一種新型的主板,是對PnP主板的進一步改進。在這種主板上,連CPU的類型、工作電壓等都無須用跳線開關,均 自動識別,只需用軟體略作調整即可。經過Remark的CPU在這種主板上將無所遁形. 486以前的主板一般沒有上述功能,586以上的主板均配有PnP和節能功能,部分原裝品牌機中還可通過主板控制主機電源 的通斷,進一步做到智能開/關機,這在兼容機主板上還很少見,但肯定是將來的一個發展方向。無跳線主板將是主板發 展的另一個方向。
六、其它的主板分類方法:
·按主板的結構特點分類還可分為基於CPU的主板、基於適配電路的主板、一體化主板等類型。基於CPU的一體化的主板是 目前較佳的選擇。
·按印製電路板的工藝分類又可分為雙層結構板、四層結構板、六層結構板等;目前以四層結構板的產品為主。
·按元件安裝及焊接工藝分類又有表面安裝焊接工藝板和DIP傳統工藝板。
內存一般指的是隨機存取存儲器,簡稱RAM。我們平常所提到的電腦的內存指的是動態內存,即DRAM。除此之外,還有各種用途的內存,如顯示卡使用的VRAM,存儲系統設置信息的CMOS RAM等。
存儲設備
在計算機的組成結構中,有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存儲器。存儲器是用來存儲程序和數據的部件,對於計算機來說,有了存儲器,才有記憶功能,才能保證正常工作。隨著計算機的發展越來越迅猛,存儲設備也隨之越來越先進,其存儲容量也越來越大。今天,我們大家最常用的一些存儲介質主要包括:內存、硬碟、軟盤和光碟等,隨著網路的發展壯大,網路存儲已成為時代的主流,但是要普及到家用還需要一段時間,因此,我們今天先將以上提到的四個最常用的存儲介質做一簡單介紹。
存儲器的種類很多,按其用途可分為主存儲器和輔助存儲器,主存儲器又稱內存儲器(簡稱內存),輔助存儲器又稱外存儲器(簡稱外存)。外存通常是磁性介質或光碟,像硬碟,軟盤,磁帶,光碟等,能長期保存信息,並且不依賴於電來保存信息,但是由機械部件帶動,其速度與內存相比就顯得慢的多。
一、內存
內存RAM(Random Access Memory)又稱隨機存儲器,指的就是主板上的存儲部件,是CPU直接與之溝通,並用其存儲數據的部件,存放當前正在使用的(即執行中)的數據和程序,它的物理實質就是一組或多組具備數據輸入輸出和數據存儲功能的集成電路,內存只用於暫時存放程序和數據,一旦關閉電源或發生斷電,其中的程序和數據就會丟失。一般來說所有的應用程序都要在RAM中運行,所以RAM的容量大小可以影響到程序的運行速度。RAM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它裡面儲存的信息,只有在開機狀態下才會保存,如果機器關掉了,那麼一切沒有保存在硬碟或軟盤上的信息,就全部丟失了,當下一次啟動機器時內存里是不會留下任何以前的信息的。
二、硬碟
電腦中的零件那麼多,到底什麼才是硬碟呢?通過下面的圖片來認識一下硬碟:
那麼,硬碟到底由哪些部分組成呢?它能起到什麼作用呢?
上圖就是我們對硬碟的解剖圖,① 所指的是磁頭 ② 所指的是碟片(碟片由磁性材料製作,信息就記錄在它上面。一個硬碟一般有好幾個碟片)。
硬碟是一種利用磁性記錄信息的外存儲器。存儲體是兩面塗有磁性材料的圓片,碟片基底是硬的鋁合金,所以稱之為硬磁碟。
硬碟在加電後碟片一直旋轉,所以CPU訪問硬碟時不需要啟動時間,訪問速度快;容量大,數據傳輸速率也高;訪盤時磁頭不直接接觸盤表面,摩擦力小,提高了速度且降低磨損。
硬碟是一種精密設備,不要強烈振動和碰撞,開機30秒內,不要立即關機,在接觸硬碟時要防止人體靜電損壞硬碟。
硬碟能夠供我們日常存儲文檔和程序,不會發生掉電丟失現象,隨著現在各種程序的不斷發展,功能越來越完善,我們硬碟的容量也在不斷地增加。下面介紹幾個有關硬碟的關鍵參數:
1. 硬碟的轉速(Rotational Speed): 也就是硬碟電機主軸的轉速,轉速是決定硬碟內部傳輸率的關鍵因素之一,它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硬碟的速度,同時轉速的快慢也是區分硬碟檔次的重要標志之一。現在的主流硬碟轉速一般為7200rpm以上。
2. 平均尋道時間(Average seek time):指硬碟在盤面上移動讀寫頭至指定磁軌尋找相應目標數據所用的時間,它描述硬碟讀取數據的能力,單位為毫秒。當單碟片容量增大時,磁頭的尋道動作和移動距離減少,從而使平均尋道時間減少,加快硬碟速度。
3. 最大內部數據傳輸率(Internal data transfer rate):指磁頭至硬碟緩存間的最大數據傳輸率,一般取決於硬碟的碟片轉速和碟片數據線密度(指同一磁軌上的數據間隔度)。
三、軟盤和光碟
軟盤和光碟都屬於外存儲器,它們是我們現在最主流的移動存儲介質。軟盤目前主要使用的是3.5寸軟盤。
它可以為我們存儲小容量的內容,最多隻能存1.44M,因為它個頭小,因此攜帶方便,在前幾年頗為盛行,但是終因為容量的限制,目前已逐漸被光碟所取代。那麼,什麼是光碟存儲器呢?
光碟存儲器ROM(Read-Only Memory)又稱為只讀存儲器。這種存儲器里的內容是人們在製作好它之後,用電子工藝預先寫進去的。在這之後一般就不能修改它裡面的內容了,而只能從中讀取內容,因此被稱作「只讀」。
在光碟的使用過程當中,我們主要應該注意一些問題。
1. 不要將不清潔的光碟放入光碟機;
2. 和軟盤不一樣,不要在光碟上貼標簽,即使是在光碟的背面。
3. 不要在光碟工作時強行按彈出鈕彈出光碟。
4. 不要曝曬光碟。
5. 千萬不要用標識筆在光碟表面書寫。
6. 不要將變形的光碟放入光碟驅動器,這樣會造成光碟機機械部件的變形和損壞。
7. 不要用手或硬物觸摸光碟的底面,接觸和碰磨會破壞光碟表面的凹凸結構,造成數據的錯誤讀取和丟失。
8. 不要用有油漬、污垢的手拿光碟,否則,臟物會粘在光碟表面,這樣有可能使數據無法讀取。另外,將光碟放入光碟機和光碟保護盒中時要小心輕放,避免損壞光碟的表面。
參考資料:http://www.cbe21.com/subject/information/html/130101/2004_03/20040322_2064.html
如果很少接觸電腦的話還是不要卸機器了,按不上了咋整,我建議朋友只要保持有顆強烈的好奇心,對於電腦的鑽研。相信不就就會懂很多很多東西了。2.與人的溝通,自己有不會的地方不要就那麼地了,現在網路推出了這么好的學習氛圍,我們大家可以在一起互相學習.但是知識這東西是循序漸進的.那我自己做個列子,我不是非常喜歡學電腦,可以從玩電腦開始,最主要的還是培養自己這方面的興趣.本人學習電腦知識的過程給你列一下.
1.玩電腦,什麼也不懂,瞎玩.因為游戲和電腦是分不開的.
2.想學電腦,不知該怎麼入手.
3.找一些最基礎的電腦書,認識什麼是電腦,以及電腦的個部分部件.以及電腦的工作原理.
4.多做電腦日常操作,多接觸電腦.了解自己的系統.了解自己電腦的性能和別的電腦的差距.
5.能正常的處理一些簡單的電腦故障.可以幫親朋好友修修電腦,因為在修電腦的同時也是在學習.
在您慢慢循序漸進的學習下,相信朋友您的電腦水平一定會迅速提升的.加油吧!
對了,差點忘介紹網站了
硬體網站:http://www.zol.com.cn/ 中關村在線
系統網站:http://www.yesky.com/SoftChannel/72350064130916352/
不會問題提問網:http://..com/
F. 學生顯微鏡什麼樣的好
首先要看需要放大的倍數,觀察的對象,顯微鏡分為:
生物顯微鏡:主要是用來看一些透明或半透明的液體和粉末狀的物體,主要用於微生物的檢查,還有醫院里的常規檢查,及學生用顯微鏡。最大襪液有效倍率約1600倍;
體視顯微鏡:又叫立體顯微鏡或解剖鏡,主要用來是看一些電路板等相對來說比較大一亮兄點的物體,一般放大倍告鍵物率不是很大,最大約200倍左右。
金相顯微鏡:主要是用來看金屬類,晶元類,不透明的物體等,最大有效倍率約1000倍;
偏光顯微鏡:主要是用是來岩相,液晶、纖維等自身具有單折射性或雙折射性的物體;
熒光顯微鏡:需要用特殊波段的光來照射的樣品,一般都是用熒光激發來看;
工具顯微鏡:或叫測量顯微鏡,主要是用於工業的一些檢測、測量。
G. 名機解剖-MBL5011前級
mbl產品共分成三大系列,由旗艦級到入門級分別為Reference Line/Noble Line/態跡Basic Line。
5011屬於Noble Line,或可說成貴族、貴胄系列。同系中還有CD機1531/CD轉盤1521/解碼器1511D/合並機7008ML/兩聲道後級8011S/單聲道後級8011M。5011前級雖屬6010D的下級,但放大電路及控音電路仍採取跟6010D同樣的架構,採用傳統的電位器配合數字顯示的音量表。從輸入到輸敏臘出採取最直接的通道,精心規劃的印刷電路板提供超短的訊號通道,帶來高純度的音樂再生。輸入級加有精良的電流偏壓補償,納凈的直流耦合。
話不多說上解剖圖。
FC配MKS2加AD797。。。
圖片由熱心燒友和網路搜索提供橋閉滑
AD797運放連接
https://item.taobao.com/item.htm?spm=a2oq0.12575281.0.0.78421debKPm53G&ft=t&id=9724060154
https://item.taobao.com/item.htm?spm=a2oq0.12575281.0.0.78421debKPm53G&ft=t&id=614628683205
H. 機械硬碟是由哪些元件組成的
學習計算機硬體的朋友們應該都了解過機械硬碟,不過可能只是知道概念,並不知道內部的具體結構,下面就講解機械硬碟從外部結構到內部結構的組成,閱讀下文了解機械硬碟的結構組成。
?硬碟外/內部結構解剖
總得來說,硬碟主要包括:碟片、磁頭、碟片主軸、控制電機、磁頭控制器、資料轉換器沒猛、介面、快取等幾個部份。所有的碟片都固定在一個旋轉軸上,這個軸即碟片主軸。而所有碟片之間是絕對平行得,在每個碟片的儲存面上都有一個磁頭,磁頭與碟片之間的距離比頭發絲的直徑還小。所有的磁頭連在一個磁頭控制器上,由磁頭控制器負責各個磁頭的運動。磁頭可沿碟片的半徑方向動作,而碟片以每分鍾數千轉的速度在高速旋轉,這樣磁頭就能對碟片上的指定位置進行資料的讀寫操作。硬碟是精密裝置,塵埃是其大敵,所以必須完全密封。
一、外部結構
在硬碟的正面都貼有硬碟的標簽,標簽上一般都標注著與硬碟相關的資訊,例如產品型號、產地、出廠日期、產品序列號等。在硬碟的一端有電源介面插座、主從設定跳線器和資料線介面插座,而硬碟的背面則是控制電路板。總得來說,硬碟外部結構可以分成如下幾個部份:
***一***介面
介麵包括電源介面插座和資料介面插座兩部份,其中電源插座就是與主機電源相連線,為硬碟正常工作提供電力保證。資料介面插座則是硬碟資料與主機板控制晶片之間進行資料傳輸交換的通道,使用時是用一根資料電纜將其與主機板IDE介面或與其它控制介面卡的介面相連線,經常聽說的40針、80芯的介面電纜也就是指資料電纜,資料介面可以分成PATA介面、SATA介面、SCSI介面。
***二***控制電路板
大多數的控制電路板都採用貼片式焊接,它包括主軸調速電路、磁頭驅動與伺服定位電路、讀寫電路、控制與介面電路等。在電路板上還有一塊ROM晶片,裡面固化的程式可以進行硬碟的初始化,執行加電和啟動主軸電機,加電初始尋道、定位以及故障檢測等。在電路板上還安裝有容量不等的高速資料快取晶片。
1、主控制晶片
主控制晶片是整個電路板上引腳最多,體積最大的一塊積體電路。它主要負責硬碟資料讀寫指令和資料傳輸等工作,主要包括地址選擇、資料傳輸、中斷請求等功能。常見的硬碟主控晶片有則清:WD70C22、WD80C24、88 I522、88I6522、Agere c8-c1、 UAB-M3059-T、SAB-M3054等。
2、讀寫控制晶片
讀寫控制晶片的引腳數要比主控晶片的引腳數少些,晶片體積也要更小些。它的主要作用是依據主控晶片發出的讀寫指令,控制硬碟主軸電機和讀寫磁頭對碟片上的資料進行讀取和寫入操作。常見的孫察前讀寫控制晶片有:HA13627、SMOOTN L7250E、S6950H、IBM47P1870等。
3、快取晶片
硬碟快取晶片是一塊記憶體顆粒,具有極快的存取速度,它是硬碟內部儲存和外部介面之間的緩沖器。由於硬碟的內部資料傳輸速度和外部傳輸速度不同,快取在其中起到一個緩沖的作用。快取的大小與速度是直接關繫到硬碟傳輸速度的重要因素,合理的快取容量能明顯提高硬碟的整體效能。常見的快取晶片有:現代、華邦、三星等。
4、BIOS晶片
硬碟與主機板一樣,也有自己的BIOS,它負責硬碟在啟動、工作和停止時的工作引數,可以稱為是硬碟的靈魂。它通常儲存在一塊FLASH ROM晶片中。由於是FLASH ROM,所以硬碟的Firmware是可以升級的,但考慮到風險較大,所以硬碟廠商並沒有向普通使用者開放這一功能。
5、SATA橋接晶片
對於非原生的SATA硬碟來說,通常採用了一顆負責將並行資料轉換成序列資料的橋接晶片。由於多了一個轉換過程,所以非原生SATA硬碟的效能要遜於原生的SATA硬碟。常見的橋接晶片有:88i8030、282368pb、 sil3611。
***三***固定面板
就是硬碟正面的面板,它與底板結合成一個密封的整體,保證了硬碟碟片和機構的穩定執行。在面板上最顯眼的莫過於產品標簽,上面印著產品型號、產品序列號、產品、生產日期等資訊。除此,還有一個透氣孔,它的作用就是使硬碟內部氣壓與大氣氣壓保持一致。
二、內部結構
硬碟內部結構由磁頭、碟片、主軸、電機及其它附件組成,其中磁頭碟片元件是構成硬碟的核心,它封裝在硬碟的凈化腔體內,包括有浮動磁頭元件、磁頭驅動機構、碟片、主軸驅動裝置及前置讀寫控制電路這幾個部份。
1、磁頭元件
這個元件是硬碟中最精密的部位之一,它由讀寫磁頭、傳動手臂、傳動軸三部份組成。磁頭是硬碟技術中最重要和關鍵的一環,實際上是整合工藝製成的多個磁頭的組合,它採用了非接觸式頭、盤結構,加後電在高速旋轉的磁碟表面移動,與碟片之間的間隙只有0.1~0.3um,這樣可以獲得很好的資料傳輸率。現在轉速為7200RPM的硬碟飛高一般都低於0.3um,以利於讀取較大的高信噪比訊號,提供資料傳輸率的可靠性。
2、磁頭驅動機構
盤硬的尋道是靠移動磁頭,而移動磁頭則需要該機構驅動才能實現。磁頭驅動機構由電磁線圈電機、磁頭驅動小車、防震動裝置構成,高精度的輕型磁頭驅動機構能夠對磁頭進行正確的驅動和定位,並能在很短的時間內精確定位系統指令指定的磁軌。
3、磁碟片
碟片是硬碟儲存資料的載體,現在硬碟碟片大多採用金屬薄膜材料,這種金屬薄膜較軟盤的不連續顆粒載體具有更高的儲存密度、高剩磁及高矯頑力等優點。另外,IBM還有一種被稱為「玻璃碟片」的材料作為碟片基質,玻璃碟片比普通碟片在執行時具有更好的穩定性。從圖中可以發現,硬碟碟片是完全平整的,簡直可以當鏡子使用。
4、主軸元件
主軸元件包括主軸部件如軸承和驅動電機等。隨著硬碟容量的擴大和速度的提高,主軸電機的速度也在不斷提升,有廠商開始採用精密機械工業的液態軸承電機技術,這樣有利於降低硬碟工作噪音。
通過這次解剖硬碟,相信讀者對硬碟的內部結構有了一定的認識與了解,看到了磁頭長什麼樣,知道了磁碟片表面光滑如鏡,懂得了硬碟是如何初始化及完成尋道工作的等。當然這次解剖工作只是淺層次的拆解,如果想更深層次地解剖及研究磁頭、碟片、電機、主軸等,就需要更高的技術條件與裝置。
補充:硬碟常見故障:
一、系統不認硬碟
二、硬碟無法讀寫或不能辨認
三、系統無法啟動 。
系統無法啟動基於以下四種原因:
1. 主載入程式損壞
2. 分割槽表損壞
3. 分割槽有效位錯誤
4. DOS引導檔案損壞
正確使用方法:
一、保持電腦工作環境清潔
二、養成正確關機的習慣
三、正確行動硬碟,注意防震
開機時硬碟無法自舉,系統不認硬碟
相關閱讀:固態硬碟保養技巧
一、不要使用碎片整理
碎片整理是對付機械硬碟變慢的一個好方法,但對於固態硬碟來說這完全就是一種「折磨」。
消費級固態硬碟的擦寫次數是有限制,碎片整理會大大減少固態硬碟的使用壽命。其實,固態硬碟的垃圾回收機制就已經是一種很好的「磁碟整理」,再多的整理完全沒必要。Windows的「磁碟整理」功能是機械硬碟時代的產物,並不適用於SSD。
除此之外,使用固態硬碟最好禁用win7的預讀***Superfetch***和快速搜尋***Windows Search***功能。這兩個功能的實用意義不大,而禁用可以降低硬碟讀寫頻率。
二、小分割槽 少分割槽
還是由於固態硬碟的「垃圾回收機制」。在固態硬碟上徹底刪除檔案,是將無效資料所在的整個區域摧毀,過程是這樣的:先把區域內有效資料集中起來,轉移到空閑的位置,然後把「問題區域」整個清除。
這一機制意味著,分割槽時不要把SSD的容量都分滿。例如一塊128G的固態硬碟,廠商一般會標稱120G,預留了一部分空間。但如果在分割槽的時候只分100G,留出更多空間,固態硬碟的效能表現會更好。這些保留空間會被自動用於固態硬碟內部的優化操作,如磨損平衡、垃圾回收和壞塊對映。這種做法被稱之為「小分割槽」。
「少分割槽」則是另外一種概念,關繫到「4k對齊」對固態硬碟的影響。一方面主流SSD容量都不是很大,分割槽越多意味著浪費的空間越多,另一方面分割槽太多容易導致分割槽錯位,在分割槽邊界的磁碟區域效能可能受到影響。最簡單地保持「4k對齊」的方法就是用Win7自帶的分割槽工具進行分割槽,這樣能保證分出來的區域都是4K對齊的。
三、保留足夠剩餘空間
固態硬碟儲存越多效能越慢。而如果某個分割槽長期處於使用量超過90%的狀態,固態硬碟崩潰的可能性將大大增加。
所以及時清理無用的檔案,設定合適的虛擬記憶體大小,將電影音樂等大檔案存放到機械硬碟非常重要,必須讓固態硬碟分割槽保留足夠的剩餘空間。
四、及時重新整理韌體
「韌體」好比主機板上的BIOS,控制固態硬碟一切內部操作,不僅直接影響固態硬碟的效能、穩定性,也會影響到壽命。優秀的韌體包含先進的演演算法能減少固態硬碟不必要的寫入,從而減少快閃記憶體晶片的磨損,維持效能的同時也延長了固態硬碟的壽命。因此及時更新官方釋出的最新韌體顯得十分重要。不僅能提升效能和穩定性,還可以修復之前出現的bug。
五、學會使用恢復指令
固態硬碟的Trim重置指令可以把效能完全恢復到出廠狀態。但不建議過多使用,因為對固態硬碟來說,每做一次Trim重置就相當於完成了一次完整的擦寫操作,對磁碟壽命會有影響。
隨著網際網路的飛速發展,人們對資料資訊的儲存需求也在不斷提升,現在多家儲存廠商推出了自己的行動式固態硬碟,更有支援Type-C介面的移動固態硬碟和支援指紋識別的固態硬碟推出。
I. 這是消防安全出口指示燈中的電路板,上面的兩個ic在網上查不到資料,有見過這種板子的,解釋下上面ic
這個兩個IC型號是給人抹掉的 需要解剖
J. VC-1掰開好好看!音悅匯T7拆機詳解析
【IT168數碼頻道
】作為唯一一款支持VC-1解碼的音悅匯T7,以其強勁的播放能力和優質的畫面表現征服了眾多喜歡高清的消費者。而且價格非常實惠僅399元,絕對可以成為低價高清的典範。不過這樣一款經典的機型,今天將被本人親手“解剖”,想想都不免有些興奮。
等待解剖的音悅匯T7
音悅匯T7的機身設計非常的簡約,但設計並非簡單。純白色的機身並非我們感覺的平板一塊,而是微微傾斜的切面設計。機身四角採用了切邊的設計悄瞎,整體硬朗、大氣。但是今天這待宰的模樣,卻看起來有些楚楚可憐。
音悅匯T7機身上的四顆螺絲
小號十字改錐出場
與現在一體化設計的其他機型不同,音悅匯T7似乎並不在意於被別人拆,機身上下四顆十字螺絲在純白色的機身上十分的顯眼。那既然它已經用其身體向我們發出“邀請”,那麼有請我們可愛的小號十字改錐出場,進行“解剖”。
取下螺絲的音悅匯T7
首先我們先取下機身四周的四顆螺絲,這樣就為我們繼續深入解決了第一道障礙,裡面到底如何我們共同期待。
我們打開音悅匯T7的背板,可以看到其中的主要的功能部件。其中背板上那個獨立的外方喇叭在純白色的機身上顯得非常惹眼。
打開音悅匯T7的背板
音悅匯T7的電池
音悅匯T7採用的電池是型號為604560的鋰聚合物電池,上面並顫標識的電壓是3.7V,電量為6.22Wh,總電量大約為1680mAH。
8GB的快閃記憶體晶元
T7採用的快閃記憶體型號為MT29F64G08CFAAAWC,是一個單片鎂光8GB快閃記憶體,採用34nm工藝的MCL Nand快閃記憶體。
標識為Miotone MT700的晶元
其中我們可以在PCB上看到一個標識為Miotone MT700的晶元,在網上許多朋友都在猜測著個晶元的功能與USB管理有關。根據筆者和藍魔方面的了解,此晶元為T7的電源管理晶元。
拆下PCB上的螺絲
PCB的這一面也就沒什麼特別需要注意的了,我們接下拉繼續請出十字改錐來解決PCB上的螺絲,進行我們下一步的拆解。
在拆下螺絲之後,原本希望可以直接把PCB翻過來,不過發現這實在有些困難。因為屏幕的排線和電池從上下兩面把PCB卡住。
被兩面卡住的PCB
把PCB和屏幕從固定的卡槽上拆下來
經過本人慎重的思考決定把屏幕一起取下來,T7對屏幕的固定使用的是卡槽和膠粘的雙重保護。因此採用一字改錐進行拆解。
取下音悅匯T7的屏幕
依然不能很好的翻轉PCB
但是在取下屏幕之後,依然發現沒有辦法使PCB反轉過來。這讓我不免有些沮喪。在經過短暫的沮喪之後,終於被我發現,其原因在於電池粘在屏幕背面。因此電池不除,我們就沒有辦法很好的看到PCB的背面。
用一字改錐對電池進行暴力拆除
暴力拆下T7的電池
因此我們再次請出一字改錐對電池進行暴力式的拆除。 經過幾番努力終於取下了電池,也使我們PCB的背面終於暴露在我們眼前。
我們把PCB翻過來,取下屏幕的排線。這樣T7的主控就完全暴露在我們的眼前。
T7的PCB背面
NOVATEK HD700B的主控晶元
T7採用的是台灣第二大晶元商聯詠科技的NOVATEK HD700B做為主控晶元。NOVATEK HD700B採用的是ARM926EJ,主頻為300MHz。能夠硬解碼720P的VC-1/WMV9、MPEG-4/DivX/XviD、MPEG-2/MPEG-1、H.263編碼,其中RealVideo編碼能夠支持到1440×816解析度。
而且這塊主控潛力相當巨大,能夠支持OTG傳輸功能和720P和1080I的高清HDMI高清輸出,而且支持觸摸屏和解析度為1280×800的超高清屏幕輸出。希望在T7後期固件升級中能使其功能的到更完全的發揮。
12.000MHz的四腳晶振
在主控上方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標識著12.000MHz的白色貼片四腳晶振,相對於其他桶狀兩腳晶振的機器啟蔽空更為使用更為穩定,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其用料扎實可靠。
標識為NANYA的晶元
在主控的旁邊我們看到NANYA NT5TU32M16CG-3C的緩存晶元,使用南亞的DDR2 SDRMA顆粒,512Mb(32Mbit*16Bank),相當於64MB,333MHz(5-5-5),等效667MHz,採用84-ball BGA封裝,目前只有T7在使用這型號的緩存,其緩存容量優於T6的爾必達緩存晶元。
音悅匯T7的屏幕
屏幕背面的標簽
最後說一下音悅匯T7採用的屏幕,為4.3英寸1600萬色統寶高分顯示屏,解析度為800×480。屏幕表現經過實際測試非常不錯。
音悅匯T7的拆解結果
到這里對於T7的拆解也就告一段落了,我們可以看出T7無論是功能還是用料都相當的不錯,採用雙面貼片電路板,雖然看上去零件少了,其實是分布在兩面,降低了元件密度,減少了干擾。這樣做雖然降低了走線的難度,卻增加了實際的硬體成本,因此可以認為T7的降價空間相當小,絕對稱得上是有極高的性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