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集成電路是誰發明的
就像阿塔納索夫曾與莫奇利為誰發明了第一台數字電子計算機而對簿公堂一樣,回在究竟是誰最先發明了答集成電路這件事上,諾伊斯所在的仙童公司也曾與柯爾比所在的德州儀器公司大打官司。其實,也許可以說諾伊斯和柯爾比都是集成電路之父,因為前者發明了基於硅的集成電路,後者發明的是基於鍺的集成電路。在這場競爭中諾伊斯是笑到最後的人,因為今日的半導體工業已幾乎是硅集成電路的天下了。
半導體對羅伯特·諾伊斯有一種莫名的吸引力,諾伊斯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Philco公司的晶體管部門。60至70年代,隨著半導體工業巨大的商業潛力逐漸顯現,大批風險投資家湧入矽谷,與計算機相關的小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大量成立。1968年,諾伊斯和戈登·摩爾、安德魯·格魯夫以及其他幾名仙童公司雇員成立了英特爾公司,業界的又一段傳奇由此開始。
Ⅱ 是誰發明了電腦
約翰·馮卜梁睜·諾依曼。
約翰·馮·諾依曼,著名匈渣明牙利裔美籍數學家、計算機科學家、型歲物理學家和化學家。1903年12月28日生於匈牙利布達佩斯的一個猶太人家庭。馮·諾依曼從小就顯示出數學和記憶方面的天才,從孩提時代起,馮諾依曼就有過目不忘的天賦。
Ⅲ 朱慶育為什麼是大佬
朱慶育之所以被稱為大佬,是因為他在中國互聯網行業有著卓越的成就和影響力。作為阿里巴巴的創始成員之一,他在公司的發展壯大過程中起到了至兆仔野關重要的作用。族喊
首先,朱慶育是一位有著深厚技術功底的人才。他是阿里巴巴最早的一批程序員之一戚差,參與了公司的核心技術開發和架構設計。他對技術的理解和把握,為公司的技術創新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其次,朱慶育是一位具有商業眼光的人才。他在阿里巴巴的發展初期,就深入了解市場,尋找商業機會。他推動了公司在電子商務領域的創新和發展,開創了中國電子商務行業的新局面。
再次,朱慶育是一位勇於探索和創新的人才。他在阿里巴巴的發展過程中,不斷探索新的商業模式和技術手段,推動了公司的創新和發展。他也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推動中國互聯網行業的社會責任和發展。
綜上所述,朱慶育之所以是大佬,是因為他在技術、商業、創新等方面具有卓越的才能和貢獻,為中國互聯網行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Ⅳ 誰發明了電腦阿
發明者:艾克特及曼奇里(美國人) 年份:1945年 地點: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 要講電腦,先要提出電腦的位讓岩代號,英國的布爾建亂滑慶嘩握立布爾代數的一殷邏輯法,為現代的計算機及電腦奠下基礎。至於第一「台」電腦是設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內,該電腦名為 ENIAC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中文名為「電子數字積分儀電腦」。
Ⅳ 集成電路是誰發明的
集成電路是不是誰發明的,是科技進步的產物。
集成電路(integrated circuit)是一種微型電子器件或部件。採用一定的工藝,把一個電路中所需的晶體管、二極體、電阻、電容和電感等元件及布線互連一起,製作在一小塊或幾小塊半導體晶片或介質基片上,然後封裝在一個管殼內,成為具有所需電路功能的微型結構;其中所有元件在結構上已組成一個整體,使電子元件向著微小型化、低功耗和高可靠性方面邁進了一大步。它在電路中用字母「IC」表示。集成電路發明者為傑克·基爾比(基於硅的集成電路)和羅伯特·諾伊思(基於鍺的集成電路)。當今半導體工業大多數應用的是基於硅的集成電路。
集成電路具有體積小、重量輕、引出線和焊接點少、壽命長、可靠性高、性能好等優點,同時成本低,便於大規模成產。它不僅在工、民用電子設備如電視機計算機等方面得到廣泛的應用,同時在軍事通信等方面也得到廣泛應用。
發展
總體來看,IC設計業與晶元製造業所佔比重呈逐年上升的趨勢,2010年已分別達到25.3%和31%;封裝測試業所佔比重則相應下降,2010年為43.7%,但其所佔比重依然是最大的。
據《中國集成電路封裝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前瞻》顯示,在產業規模快速增長的同時,IC 設計、晶元製造和封裝測試三業的格局也正不斷優化。2010年,國內IC設計業同比增速達到34.8%,規模達到363.85億元;晶元製造業增速也達到31.1%,規模達到447.12億元;封裝測試業增速相對稍緩,同比增幅為26.3%,規模為629.18億元。
目前,我國集成電路產業集群已初步形成集聚長三角、環渤海和珠三角三大區域的總體產業空間格局,2010年三大區域集成電路產業銷售收入佔全國整體產業規模的近95%。集成電路產業基本分布在省會城市和沿海的計劃單列市,並呈現「一軸一帶」的分布特徵,即東起上海、西至成都的沿江發展軸以及北起大連、南至深圳的沿海產業帶,形成了北京、上海、深圳、無錫、蘇州和杭州六大重點城市。
去年年初,國務院發布了《國務院關於印發進一步鼓勵軟體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從財稅、投融資、研發、進出口、人才、知識產權等方面給予集成電路產業諸多優惠,政策覆蓋范圍從設計企業與生產企業延伸至封裝、測試、設備、材料等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產業發展政策環境進一步好轉。前瞻網《中國集成電路行業市場需求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表示,根據國家規劃,到2015年國內集成電路產業規模將在2010年的基礎上再翻一番,銷售收入超過3000億元,滿足國內30%的市場需求。晶元設計能力大幅提升,開發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晶元,而封裝測試業進入國際主流領域。「十二五」期間,中國集成電路產業將步入一個新的黃金發展期。
Ⅵ 電路是什麼意思
電流流過的迴路叫做電路,又稱導電迴路。
電路
根據一定的任務,把所需的器件,用導線相連即組成電路。電路是電力系統、控制系統、通信系統、計算機硬體等電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起著電能和電信號的產生、傳輸、轉換、控制、處理和儲存等作用。
最簡單的電路,是由電源,用電器(負載),中間環節(導線,開關等元器件)三部分組成。[7]電路導通時叫做通路,斷開時叫開路。只有通路,電路中才有電流通過。電路某一處斷開叫做斷路或者開路。如果電路中電源正負極間沒有負載而是直接接通叫做短路,這種情況是決不允許的。另有一種短路是指某個元件的兩端直接接通,此時電流從直接接通處流經而不會經過該元件,這種情況叫做該元件短路。開路(或斷路)是允許的,而第一種短路決不允許,因為電源的短路會導致電源燒壞,用電器短路會導致用電器、電表等無法正常工作現象的發生。
電路是電流所流經的路徑,或稱電子迴路,是由電氣設備和元器件(用電器),按一定方式聯接起來。如電阻、電容、電感、二極體、三極體、電源和開關等,構成的網路。
電路規模的大小,可以相差很大,小到矽片上的集成電路,大到高低壓輸電網。根據所處理信號的不同,電子電路可以分為模擬電路和數字電路。
模擬電路
將連續性物理自然變數轉換為連續的電信號,並通過運算連續性電信號的電路即稱為模擬電路。模擬電路對電信號的連續性電壓、電流進行處理。
最典型的模擬電路應用包括:放大電路、振盪電路、線性運算電路(加法、減法、乘法、除法、微分和積分電路)。運算連續性電信號。
數字電路亦稱為邏輯電路
將連續性的電訊號,轉換為不連續性定量的電信號,並運算不連續性定量電信號的電路,稱為數字電路。
數字電路中,信號大小為不連續並定量化的電壓狀態。
多數採用布爾代數邏輯電路對定量後信號進行處理。典型數字電路有,振盪器、寄存器、加法器、減法器等。運算不連續性定量電信號。
·集成電路亦稱為IC (Integrated Circuit)。
·運用集成電路設計程式(IC設計),將一般電路設計到半導體材料里的半導體電路(一般為矽片),稱為積體電路。·利用半導體技術製造出集成電路(IC)。
·電源電路:產生各種電子電路的所需求電源。
·電子電路:亦稱電氣迴路。
·基頻電路,基頻,低頻率,使用基頻元件。
·高頻電路,高頻,高頻率,使用高頻元件。
·被動元件:如電阻、電容、電感、二極體…等,有分基頻被動元件、高頻被動元件。
·主動元件:如電晶體、微處理器…等有分基頻主動元件、高頻主動元件。
微處理器電路:亦稱微控制器電路,形成計算機、游戲機、(播放器影、音)、各式各樣家電、滑鼠、鍵盤、觸控…等。
電腦電路:為微處理器電路進階電路,形成桌上型電腦、筆記型電腦、掌上型電腦、工業電腦…各樣電腦等。
通訊電路:形成電話、手機、有線網路、有線傳送、無線網路、無線傳送、光通訊、紅外線、光纖、微波通訊、衛星通訊等。
顯示器電路:形成螢幕、電視、儀表等各類顯示器。
光電電路:如太陽能電路。
電機電路:常運用於大電源設備、如電力設備、運輸設備、醫療設備、工業設備…等。
傑克·基爾比(Jack S. Kilby) 集成電路之父
1958年9月12日,基爾比研製出世界上第一塊集成電路。
發明誕生
1947年,伊利諾斯大學畢業生傑克·基爾比懷著對電子技術的濃厚興趣,在威斯康星州的密爾瓦基找了份工作,為一個電子器件供應商製造收音機、電視機和助聽器的部件。工余時間,他在威斯康星大學上電子工程學碩士班夜校。當然,工作和上課的雙重壓力對基爾比來說可算是一個挑戰,但他說:「這件事能夠做到,且它的確值得去努力。」
取得碩士學位後,基爾比與妻子遷往德克薩斯州的達拉斯市,供職於德州儀器公司,因為它是惟一允許他差不多把全部時間用於研究電子器件微型化的公司,給他提供了大量的時間和不錯的實驗條件。基爾比生性溫和,寡言少語,加上6英尺6英寸的身高,被助手和朋友稱作「溫和的巨人」。正是這個不善於表達的巨人醞釀出了一個巨人式的構思。當時的德州儀器公司有個傳統,炎熱的8月里員工可以享受雙周長假。但是,初來乍到的基爾比卻無緣長假,只能待在冷清的車間里獨自研究。在這期間,他漸漸形成一個天才的想法:電阻器和電容器(無源元件)可以用與晶體管(有源器件)相同的材料製造。另外,既然所有元器件都可以用同一塊材料製造,那麼這些部件可以先在同一塊材料上就地製造,再相互連接,最終形成完整的電路。他選用了半導體硅。
「我坐在桌子前,待的時間好像比平常晚一點。」他在1980年接受采訪時回憶說,「整個構想其實在當天就已大致成形,接著我將所有想法整理出來,並在筆記本上畫出了一些設計圖。等到主管回來後,我就將這些設計圖拿給他看。當時雖然有些人略有懷疑,但他們基本上都了解這項設計的重要性。」於是,我們回到文章開頭的那一幕,那一天,公司的主管來到實驗室,和這個巨人一起接通了測試線路。試驗成功了。德州儀器公司很快宣布他們發明了集成電路,基爾比為此申請了專利。開創了硅時代。當時,他也許並沒有真正意識到這項發明的價值。在獲得諾貝爾獎後,他說:「我知道我發明的集成電路對於電子產業非常重要,但我從來沒有想到它的應用會像今天這樣廣泛。」
影響
集成電路取代了晶體管,為開發電子產品的各種功能鋪平了道路,並且大幅度降低了成本,第三代電子器件從此登上舞台。它的誕生,使微處理器的出現成為了可能,也使計算機變成普通人可以親近的日常工具。集成技術的應用,催生了更多方便快捷的電子產品,比如常見的手持電子計算器,就是基爾比繼集成電路之後的一個新發明。直到今天,硅材料仍然是我們電子器件的主要材料。
諾貝爾獎
2000年,集成電路問世42年以後,人們終於了解到他和他的發明的價值,他被授予了諾貝爾物理學獎。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曾經這樣評價基爾比:「為現代信息技術奠定了基礎」。1959年,仙童半導體公司的羅伯特·羅伊斯申請了更為復雜的硅集成電路,並馬上投入了商業領域。但基爾比首先申請了專利,因此,羅伊斯被認為是集成電路的共同發明人。羅伊斯於1990年去世,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傑克·基爾比相當謙遜,他一生擁有六十多項專利,但在獲獎發言中,他說:「我的工作可能引入了看待電路部件的一種新角度,並開創了一個新領域,自此以後的多數成果和我的工作並無直接聯系。
電路由電源、開關、連接導線和用電器四大部分組成。實際應用的電路都比較復雜,因此,為了便於分析電路的實質,通常用符號表示組成電路實際原件及其連接線,即畫成所謂電路圖。其中導線和輔助設備合稱為中間環節。
電源是提供電能的設備。電源的功能是把非電能轉變成電能。例如,電池是把化學能轉變成電能;發電機是把機械能轉變成電能。由於非電能的種類很多,轉變成電能的方式也很多。電源分為電壓源與電流源兩種,只允許同等大小的電壓源並聯,同樣也只允許同等大小的電流源串聯,電壓源不能短路,電流源不能斷路。
在電路中使用電能的各種設備統稱為負載。負載的功能是把電能轉變為其他形式能。例如,電爐把電能轉變為熱能;電動機把電能轉變為機械能,等等。通常使用的照明器具、家用電器、機床等都可稱為負載。
連接導線用來把電源、負載和其他輔助設備連接成一個閉合迴路,起著傳輸電能的作用。
輔助設備輔助設備是用來實現對電路的控制、分配、保護及測量等作用的。輔助設備包括各種開關、熔斷器、電流表、電壓表及測量儀表等。
串聯是連接電路元件的基本方式之一。將電路元件(如電阻、電容、電感,用電器等)逐個順次首尾相連接,
將各用電器串聯起來組成的電路叫串聯電路。
·開關在任何位置控制整個電路,即其作用與所在的位置無關。電流只有一條通路,經過一盞燈的電流一定經過另一盞燈。如果熄滅一盞燈,另一盞燈一定熄滅。
·優點:在一個電路中, 若想通過一個開關控制所有電器, 即可使用串聯的電路;
·缺點:只要有某一處斷開,整個電路就成為斷路。 即所相串聯的電子元件不能正常工作。
串聯電路中總電阻等於各電子元件的電阻和,各處電流相等,總電壓等於各處電壓之和。
並聯電路是使在構成並聯的電路元件間電流有一條以上的相互獨立通路,為電路組成二種基本的方式之一。例如,一個包含兩個電燈泡和一個9 V電池的簡單電路。若兩個電燈泡分別由兩組導線分開地連接到電池,則兩燈泡為並聯。
特點:用電器之間互不影響。一條支路上的用電器損壞,其他支路不受影響。
電路中物理學
電路的作用是進行電能與其它形式的能量之間的相互轉換。因此,用一些物理量來表示電路的狀態及各部分之間能量轉換的相互關系。
電流在實用上有兩個含義:第一,電流表示一種物理現象,即電荷有規則的運動就形成電流。第二,本來,電流的大小用電流強度來表示,而電流強度是指在單位時間內通過導體截面積的電荷量,其單位是安培(庫/秒),簡稱安,用大寫字母A表示。但電流強度平時人們多簡稱電流。所以電流又代表一個物理量,這是電流的第二個含義。
電流的真實方向和正方向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不能混淆。
習慣上總是把正電荷運動的方向,作為電流的方向,這就是電流的實際方向或真實方向,它是客觀存在,不能任意選擇,在簡單電路中,電流的實際方向能通過電源或電壓的極性很容易地確定下來。
但是,在復雜直流電路中,某一段電路里的電流真實方向很難預先確定,在交流電路中,電流的大小和方向都是隨時間變化的。這時,為了分析和計算電路的需要,引入了電流參考方向的概念,參考方向又叫假定正方向,簡稱正方向。
所謂正方向,就是在一段電路里,在電流兩種可能的真實方向中,任意選擇一個作為參考方向(即假定正方向)。當實際的電流方向與假定的正方向相同時,電流是正值;當實際的電流方向與假定正方向相反時,電流就是負值。
換一個角度看,對於同一電路,可以因選取的正方向不同而有不比較電壓和電位的概念可以看出,電場中某點的電位就是該點到參考點之間的電壓,電位是電壓的一個特殊形式同的表示,它可能是正值或者是負值。要特別指出的是,電路中電流的正方向一經確定,在整個分析與計算的過程中必須以此為准,不允許再更改。
從數值上看,AB兩點之間的電壓是電場力把單位正電荷從A點移動到B點時所做的功;而電場中某點的電位等於電場力將單位正電荷自該點移動到參考點所做的功。。對於電位來說,參考點是至關重要的。在同一電路中,當選定不同的參考點,同一點的電位數值是不同的。
原則上說,參考點可以任意選定。在電工領域,通常選電路里的接地點為參考點,在電子電路里,常取機殼為參考點。
在實際應用時,僅知道兩點間的電壓往往不夠,還要求知道這兩點中哪一點電位高,哪一點電位低。例如,對於半導體二極體來說,還有其陽極電位高於陰極電位時才導通;對於直流電動機來說,繞組兩端的電位高低不同,電動機的轉動方向可能是不同的。由於實際使用的需要,要求我們引入電壓的極性,即方向問題。
電路中因其他形式的能量轉換為電能所引起的電位差,叫做電動勢。用字母E表示,單位是伏特。在電路中,電動勢常用符號δ表示。
在物理學中,用電功率表示消耗電能的快慢.電功率用P表示,它的單位是瓦特,簡稱瓦,符號是W.電流在單位時間內做的功叫做電功率 以燈泡為例,電功率越大,燈泡越亮。燈泡的亮暗由實際電功率決定,不用所通過的電流、電壓、電能、電阻決定![5]
歐姆定律:在同一電路中,導體中的電流跟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跟導體的電阻阻值成反比,基本公式是I=U/R(電流=電壓/電阻)
諾頓定理:任何由電壓源與電阻構成的兩端網路, 總可以等效為一個理想電流源與一個電阻的並聯網路。
戴維寧定理:任何由電壓源與電阻構成的兩端網路, 總可以等效為一個理想電壓源與一個電阻的串聯網路。
分析包含非線性器件的電路,則需要一些更復雜的定律。實際電路設計中,電路分析更多的通過計算機分析模擬來完成。
它是線性元件的一個重要定理。在線性電阻中,某處電壓或電流都是電路中各個獨立電源單獨作用時,在該處分別產生的電壓或電流的疊加。
對於一個具有n個結點和b條支路的電路,假設各條支路電流和支路電壓取關聯參考方向,並令(i1,i2,···,ib)、(u1,u2,···,ub)分別為b條支路的電流和電壓,則對於任何時間t,有i1*u1+i2*u2+···+ib*ub=0。
在對偶電路中,某些元素之間的關系(或方程)可以通過對偶元素的互換而相互轉換。對偶的內容包括:電路的拓撲結構、電路變數、電路元件、一些電路的公式(或方程)甚至定理。
所有的電路在工作時,每一個元件或線路都會有能量的工作運用,即電能運用,而所有電路里的電能工作運用即稱為電路功率。
電路或電路元件的功率定義為:【功率=電壓*電流(P=I*V)】。
自然界里能量不會消滅,固有一定律【能量守恆定律】。
電路總功率=電路功率+各電路元件功率。例如:【電源(I*V)=電路(I*V)+ 各元件(I*V)】
在電路中的能量有時會變為熱能或輻射能…等其他能量到空氣中,這就是電路或電路元件會發熱的原因,不會全部形成電能於電路中,有【總能量=電能+熱能+輻射能+其他能量】。
串聯電路
1. 電流處處相等: I總=I1 =I2 =I3 =……=In
2. 總電壓等於各處電壓之和:U總=U1+U2+U3+……+Un
3. 等效電阻等於各電阻之和:R總=R1+R2+R3+……+Rn
(增加用電器相當於增加長度,增大電阻)
4. 總功率等於各功率之和:P總=P1+P2+P3+……+Pn
5. 總電功等於各電功之和:W總=W1+W2+……+Wn
6. 總電熱等於各電熱之和:Q總=Q1+Q2+……+Qn
7. 等效電容量的倒數等於各個電容器的電容量的倒數之和:1/C總=1/C1+1/C2+1/C3+……+1/Cn
8. 電壓分配、電功、電功率和電熱率跟電阻成正比:(t相同)
U1/U2=R1/R2,W1/W2=R1/R2,P1/P2=R1/R2,Q1/Q2=R1/R2。或寫成U1/U2=W1/W2=P1/P2=Q1/Q2=R1/R2
9.在一個電路中,若想控制所有電器, 即可使用串聯電路。
並聯電路
1.各支路兩端的電壓都相等,並且等於電源兩端電壓:
U總=U1=U2 =U3=……=Un;
2.幹路電流(或說總電流)等於各支路電流之和:
I總=I1 +I2 +I3 +……+In;
3.總電阻的倒數等於各支路電阻的倒數和:
1/R總=1/R1+1/R2+1/R3+……+1/Rn或寫為:R=1/(1/(R1+R2+R3+……+Rn));
(增加用電器相當於增加橫截面積,減少電阻)
4.總功率等於各功率之和:P總=P1+P2+P3+……+Pn;
5. 總電功等於各電功之和:W總=W1+W2+……+Wn
6. 總電熱等於各電熱之和:Q總=Q1+Q2+……+Qn
7.等效電容量等於各個電容器的電容量之和:C總=C1+C2+C3+……+Cn
8. 在一個電路中, 若想單獨控制一個電器, 即可使用並聯電路。
Ⅶ 在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是誰
1.現代實驗科學之父: 伽利略 是世界最偉大的科學先驅之一,他所研究的范疇極廣,從物體的力、運動到聲音、光和宇宙的現象,均包含其中。而鍾擺的發明及望遠鏡的改良,也使得他的聲名傳遍歐洲,成為眾所皆知的科學家。 2.集成電路之父(200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傑克.聖克萊爾.基爾比工程師 集成電路是歷史上最重大的發明之一,它為無數的其他發明鋪平了道路。在過 去的40年裡,基爾比不僅親自看到了他的發明所改變的世界,而且得到了遲到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3.古希臘最富有傳奇色彩的科學家:阿基米德 關於他的傳說故事有很多,而且十分膾炙人口。阿基米德在數學、物理、機械工程學上的發明與發現,使得很多人認為他是除了牛頓以外,世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也有人認為他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三個數學家之一(另外二人是牛頓 和高斯 4.史上最偉大的生物學家:達爾文 名門世家的後代 出生在1809年的英格蘭,他的祖父是當代頗有名望的科學家、發明家、醫生,父親也是一位名醫,他的外祖父和舅舅因為研製中國瓷器,改進工藝有功,舅舅喬賽亞因而成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達爾文可以說是出於名門世家,不過達爾文對醫學或瓷器可沒太大的興趣,他天生喜歡各種動物,而且特別喜歡蒐集各種植物、貝殼和礦石的標本,這些東西看在父親眼裡,十分憂心。 5.現代科學之父:牛頓 牛頓出生在英國一個叫做烏爾索坡的偏僻村落,那年是西元1642年,由於早產,從小就衰弱多病,沒有人寄望他能順利長大,但是他卻奇跡似的存活下來。在他出生前,父親就過世了,母親在他3歲的時後改嫁。牛頓小時候被外婆撫養長大,個性有點孤僻、內向、害羞。牛頓小時候在學校的成績並不優秀,可是對於一切他不明白的事物都很感興趣,並且會不厭其煩的動手去做實驗,同時很有木刻模型及機械方面的天份,他還發明了水鍾、風車及燈籠等東西,可以說是一個『少年發明家』喔! 6.無機化學之父:戴維 是當時知名的科學家,他發現了鈣、鎂、鈉、鉀等15種元素 7.當代最偉大的實驗科學家:法拉第 1831年由於法拉第持續的研究,對於電磁感應有了重大發現,因而製作出人類第一台的發電機。法拉第放棄任何金錢的報酬,把這一項發明公諸於世,為人類開發了一個永不枯竭的金礦。1833年他提出電解法則,後來的科學家為紀念他在物理學上偉大的貢獻,就以他的姓氏「法拉第」做為計算電容量的單位名稱。1844年發現光在磁場中的偏振現象,稱為「法拉第效應」。他最先提出「光和電波性質相同」的理論。另外,他還有許多的發明:汽量電壓計、碳氫化合物的石油精、光學玻璃、凝膠化學等。 8.法國科學家:巴斯德 巴斯德證實了前輩化學家們所發表有關酒石酸的實驗結果, 繼而發現了酒石酸與酒石酸鹽具有半晶體,也可以在消旋酒石酸的雙鹽 上找到的;不過,有些是左旋,有些是右旋。於是,他以人工的方法把 這兩種不同的結晶體分開。此一創舉,引起了法國科學院的重視。 巴斯德認為結晶體構造上不勻稱的怪現象,一定可從分子結構上尋 求解說,經過孜孜不斷的鑽研,終於推出了一項近代立體化學上嶄新的 學說-「非對稱碳理論」。 9.法國杜耳科學家:路易士‧巴斯德 1、發現酵母菌。 2、發現乳酸菌。 3、研發出炭疽病及狂犬病等疫苗。 10.物理學界有史以來最偉大不朽的學者之一:亞伯.愛因畝悶斯坦 不僅創造相對論,同時對靜力機枻學、量子論,尤其是放射性量子論,有著吞發現代科學文明,前無古人的特殊成就,導致日後人類步入新觀念的新紀元
個網站有冇可疑?又話系巴西
點解後面系CH?我覺得奇
點解冇人覺得最偉大嘅科學家
系發生大王
愛迪生嘅?佢嘅科學真系大家都重用緊.WIKI話佢發明電話
不過冇申請專利
畀貝爾間公司幫佢申請咗咋.
希波克拉源耐喚底 1.最早提出「血液、膽汁、粘液」概念。 2.希波克拉底在著名的《預後》這雹凱篇著作中第一次提出了「預後」這個概念。他指出,醫生不但要對症下葯,而且要根據對病因的解釋,預告疾病的發展趨勢、可能產生的後果和康復的情況,這樣就可以把治療提高到一個更高的水準。而實際上,他提出的這點恰恰是醫學能夠成為一門科學的最基本的前提。
Ⅷ 集成電路版之父是那2個啊
還有一個是:IT人物傳記:集成電路之父--矽谷市長諾伊斯
1958年1月,藍色巨人 IBM公司給了他們第一張訂單,訂購100個硅晶體管,用於該公司電腦的存儲器。 到1958年底,「八叛逆」的小小公司已經擁有50萬銷售額和100名員工,依靠技術創新的優勢,一舉成為矽谷成長最快的公司。 仙童半導體公司在諾伊斯精心運籌下,業務迅速地發展,同時,一整套製造晶體管的平面處理技術也日趨成熟。天才科學家赫爾尼是眾"仙童"中的佼佼者,他像變魔術一般把硅表面的氧化層擠壓到最大限度。仙童公司製造晶體管的方法也與眾不同,他們首先把具有半導體性質的雜質擴散到高純度矽片上,然而在掩模上繪好晶體管結構,用照相製版的方法縮小,將結構顯影在矽片表面氧化層,再用光刻法去掉不需要的部分。擴散、掩模、照相、光刻......,整個過程叫做平面處理技術,它標志著硅晶體管批量生產的一大飛躍,也為"仙童"打開了一扇奇妙的大門,使他們看到了一個無底的深淵:用這種方法既然能做一個晶體管,為什麼不能做它幾十個、幾百個,乃至成千上萬呢?1959年1月23日,諾伊斯在日記里詳細地記錄了這一最偉大也被當時的人們看作是最瘋狂的設想。 1959年2月,德克薩斯儀器公司(TI)工程師基爾比(J.kilby)申請第一個集成電路發明專利的消息傳來,諾伊斯十分震驚。他當即召集「八叛逆」商議對策。基爾比在TI公司面臨的難題,比如在矽片上進行兩次擴散和導線互相連接等等,正是仙童半導體公司的拿手好戲。諾伊斯提出:可以用蒸發沉積金屬的方法代替熱焊接導線,這是解決元件相互連接的最好途徑。仙童半導體公司開始奮起疾追。 1959年7月30日,他們也向美國專利局申請了專利。為爭奪集成電路的發明權,兩家公司開始曠日持久的爭執。1966年,基爾比和諾伊斯同時被富蘭克林學會授予「巴蘭丁」獎章,基爾比被譽為「第一塊集成電路的發明家」,而諾伊斯被譽為「提出了適合於工業生產的集成電路理論」的人。1969年,法院最後的判決下達,也從法律上實際承認了集成電路是一項同時的發明1960年,仙童半導體公司取得進一步的發展和成功。由於發明集成電路使它的名聲大振, 母公司費爾柴爾德攝影器材公司決定以300萬美元購買其股權,「八叛逆」每人擁有了價值25萬美元的股票。1964年,仙童半導體公司創始人之一摩爾博士,以三頁紙的短小篇幅,發表了一個奇特的定律。摩爾天才地預言說道,集成電路上能被集成的晶體管數目,將會以每18個月翻一番的速度穩定增長,並在今後數十年內保持著這種勢頭。摩爾所作的這個預言,因後來集成電路的發展而得以證明,並在較長時期保持了它的有效性,被人譽為「摩爾定律」,成為IT產業的「第一定律」。 60年代的仙童半導體公司進入了它的黃金時期。 到1967年,公司營業額已接近2億美元,在當時可以說是天文數字。據那一年進入該公司的虞有澄博士(現英特爾公司華裔副總裁)回憶說:「進入仙童公司,就等於跨進了矽谷半導體工業的大門。」然而,也就是在這一時期,仙童公司也開始孕育著危機。母公司總經理不斷把利潤轉移到東海岸,去支持費爾柴爾德攝影器材公司的盈利水平。在目睹了母公司的不公平之後,「八叛逆」中的赫爾尼、羅伯茨和克萊爾首先負氣出走,成立了阿內爾科公司。據說,赫爾尼後來創辦的新公司達12家之多。隨後,「八叛逆」另一成員格拉斯也帶著幾個人脫離仙童創辦西格奈蒂克斯半導體公司。從此,紛紛涌進仙童的大批人才精英,又紛紛出走自行創業。
Ⅸ 晶元是哪位科學家發明的,從事晶元研究的科學家獲得過諾貝爾獎嗎
答:晶元這個稱呼給人狹義的感覺,以為只是處理器,其實稱呼集成電路更靠譜,發明者正是200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國工程師——傑克·基爾比。
沒錯!不是我們一貫認為的科學家,而是工程師,是大名鼎鼎的德州儀器的工程師,從事的正是集成電路的研究。 和半導體相關諾貝爾獎很多,但無疑集成電路的發明,是最耀眼的。
1947年,傑克·基爾比畢業於美國伊利諾斯大學,並在一家生產電器元件的公司上班,同時對電子技術方面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傑克·基爾比一邊工作,一邊繼續完成他的碩士學業。 待學業完成後,傑克·基爾比轉職於德州儀器工作,在這里,他得以全身心地投入他的愛好,並產生天才的想法——把電子設備的所有元器件放在一塊材料上製造,並相互連接形成電路。
這就是集成電路的最初想法。
傑克·基爾比一點沒耽誤,立馬著手研究,當天就把整個構想勾勒出來,並選用硅作為材料。
當他把想法告訴他的主管後,受到了高度重視;1958年,傑克·基爾比便申請了此項專利,從此,電子技術進入集成電路時代。
而CPU,代表著集成電路設計和製造的巔峰之作,其高端晶元的核心技術,掌握在少數幾個大公司手裡。
四十二年後的2000年,七十七歲的傑克·基爾比,因發明集成電路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5年後,傑克·基爾比去世。
歐美發達國家的晶元技術有沒有可能被中國超越?晶元是誰發明的?
毫不誇張地說,晶元改變了所有人的生活,晶元的本質是集成電路,全世界第一個發明現代集成電路的科學家就是美國科學家,他的名字叫做傑克·基爾比。但是,這位科學家的發明時間是1958年,最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時間,卻是42年之後的2020年。
實際上,同時期研發出近代實用集成電路人,還有另一位名叫羅伯特·諾伊斯的科學家,只不過他早在1990年的時候就已經去世。客觀來說,目前我國的晶元技術還無法和歐美發達國家相比,這也是為什麼華為會因為台積電斷供而變得舉步維艱,至於未來能不能超越,這個問題的答案大概也只有交給時間了。
傑克·基爾比這個人有多厲害?
傑克·基爾比出生於1923年11月8號,1947年的時候,也就是他才24歲左右的時候,便已經拿到了伊利諾伊大學的學士學位,而專業就是電子工程學。距離傑克·基爾比獲得威斯康星大學相關碩士學位才短短8年時間,這個厲害的任務就研製出了全世界第一塊集成電路。
大家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如今我們使用的電腦和行動電話等設備,其實都離不開晶元的應用,只不過傑克·基爾比這個後來改變全人類的研究成果,並沒有在當時引起太大的轟動,所以諾貝爾物理學獎也是在時間過去四十多年之後才頒給他。
不過,遲來的褒獎剛好印證了傑克·基爾比對如今半導體產業發展作出的重大貢獻,大家早已習慣的數字生活、乃至信息化時代的到來都離不開集成電路的誕生。而在晶元研發出來之前,真空管不僅笨重,而且還很不穩定,電路系統擴張還會帶來元件變得更大等問題,這不僅意味著成本越來越大,實際應用的時候也遭遇了越來越明顯的弊端。
小小晶元為什麼有如此大的能力,就連華為都被限制?
晶元也有不同的分類,而且分類的方式還不止一種,比如,倘若按照點數屬於數字活模擬來進行區分,那麼集成電路就可以被劃分為:數字集成電路、模擬集成電路和混合信號集成電路。當然,不同的集成電路功能也存在差異,正如數字集成電路能夠涵蓋所有東西,而模擬集成電路則主要是完成混頻、濾波、解調和放大等功能
總有信口開河地說,如今我國實力強大,小小晶元怎麼可能製造不出來?然而,晶元製造並不像很多人想像的那麼簡單,所有半導體元件產品加起來被統稱為晶元,之所以集成電路的性能更高,這與其自身尺寸小路徑更短有關。
集成電路也就開發出個半個世紀左右,但如今的應用方向卻很廣泛,涵蓋了製造、交流、計算和交通系統,包括現在人人都離不開的互聯網也對集成電路有絕對性的依賴。晶元製造對於我們來說,目前還是很難的一個問題,尤其是光刻工藝。
麒麟9000晶元為什麼可能成為華為旗下該手機的最後一帶晶元?從本質上來說就是因為我們無法自主進行該晶元的製造,誰叫我們集成電路產業最薄弱的一個環保局便是晶元製造呢,這個領域的高 科技 技術又很難在短時間內得到彌補。
而且,晶元行業一直以來的主流趨勢本就是分工合作,華為海思也的確擁有比較好的晶元設計能力,但沒想到有一天竟然有人利用晶元製造能力作為攻擊點,原本穩定的晶元行業格局也因此而打亂。
如今,我們也在為晶元國產化而努力,華為也表示會落地造芯計劃,這也是為什麼最近晶元人才陸續加入華為,相信我國在不久的將來一定可以大同晶元產業鏈涉及到的多有關鍵要素,把關鍵技術都掌握在我們自己手裡,不再受制於他人。
晶元是內含集成電路的矽片。是將具有單個運算能力的晶體管組合連接、形成具備強大處理能力的微電子組合固件。晶元的出現,揭開了二十世紀信息革命的序幕,是現代工業文明的基礎。
發明晶元有兩位科學家,一位是美國德州公司的儀器工程師傑克·基爾比,另一位是美國物理學家羅伯特·諾伊斯。
傑克·基爾比1958年9月12日集成了人類第一塊晶元雛形。就是把一個雙極性晶體管、三個電阻、一個電容器等二十餘個元器件集成在一塊很小的平板上,用純手工焊接方式把這些極細的導線予以連接,將半導體元件構成微型固體組合件,並命名為集成電路(晶元),向美國專利局申報了發明專利。
基爾比這項發明是偉大的,奠定了今天半導體產業、信息技術基礎,構成了現在人們習以為常的數字生活。電腦、手機等等3C產品可以說皆源於基爾比的發明。
2000年10月10日,已經77歲的基爾比發明集成電路53年後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2005年6月20日,基爾比去世,終年82歲。
同時發明晶元的還有一位是美國物理學家羅伯特·諾伊斯博士,也是英特爾主要創始人。
1958年,諾伊斯創始的美國仙童公司於德州儀器公司基爾比間隔數月後亦發明了集成電路,即將電路所有元件嵌入單片半導體中,並申請了更為復雜的硅集成電路專利,成為集成電路的共同發明人。
1959年1月,諾伊斯寫出集成電路方案,開始研發利用一氧化膜作為半導體絕緣層製作鋁條連線,使導線和元件連成一體。其研發的二氧化硅擴散技術和PN結隔離技術,創造出半導體集成電路的平面製作工藝和半導體器件的連線結構工藝,為工業大批量集成電路生產奠定了基礎,開創了世界微電子 歷史 。
1966年,基爾比和諾伊斯同時被富蘭克林學會授予巴蘭丁獎章,獎詞稱基爾比為「集成電路發明家」,而諾伊斯被稱為「提出適合工業生產的集成電路理論」。
集財富、成就、威望三位一體的科學家諾伊斯,1990年6月3日因心臟病英年早逝,享年62歲。而其提出的「負阻二極體」概念和集成電路晶元二次與諾獎擦肩而過、令人扼腕。
很不好意思地告訴大家一個事情,晶元的發明者又是美國人,而且還是兩個美國人發明的。一個是一名普通的工程師;另外一個是物理學博士。 我們也許不得不接受一個現實:在發明創造這一塊上面,美國人那是當之無愧的「地球冠軍」。說一句很多人不愛聽的話,人類近代以來幾乎絕大部分的發明都是美國人完成的,例如:電燈、空調、互聯網、飛機、手機……
很多人不是搞理工類工作的,可能大家對晶元這玩意沒有一個基本的概念。我首先來告訴大家一下什麼是晶元呢?
晶元應該算是20世紀人類最偉大、最厲害的發明之一了。晶元的原理那是比較簡單的,說白了就是:把很多負責運算的晶體管集中在一塊矽片上面,這塊矽片就叫做晶元了。
不過這塊矽片可不是普通的矽片,而是一個無比強大的集成電路了。晶元具有兩大特點或者叫做優勢:一是,運算能力很強大;二是,體積很小。
舉個最直接的例子:電腦上面用的酷睿系列的處理器,說白了就是一個晶元而已。酷睿5系列的一個處理器上面有——14億個運算單元,想想是不是很恐怖。這樣每個基本運算單元的單位也就成為了納米級別了。
很多人一定聽過多少納米、多少納米的工藝製程問題的,例如:7納米製程的 科技 水平一定是優於14納米製程的晶元的。
簡單地解釋一下,什麼是納米製程、這個多少納米到底代表了什麼呢?
前面說過了,晶元就是把幾十億或者上百億個運算單元集中在一塊矽片上的。這個最基本的運算單元叫做:晶體管了。上過物理課的人都知道:單個晶體管的主要功能是來進行計算的,也就是個開關量0或者1。
在晶體管結構中,電流從Source(源極)流入Drain(漏級),Gate(柵極)相當於閘門,主要負責控制兩端源極和漏級的通斷用的。
不過這個納米並不是晶體管的長度單位,而是晶體管柵極的最小寬度(柵長),這個就是工藝製程多少納米了。
介紹完了晶元以後,我們一起來看看:晶元到底是被誰發明出來的呢?發明晶元的是兩個人:一個是美國德州的儀器工程師——傑克.基爾比;另外一個是物理學博士羅伯特.諾伊斯。
不過這兩個人在晶元問世以及大規模生產上面的作用是不一樣的。
傑克.基爾比是第一個提出了晶元的設想和概念的人;
羅伯特.諾伊斯是將晶元真正的用於大規模的工業生產上面了。
他們兩個人後來獲得獎項以後,評委會是這么定義的:傑克.基爾比是第一塊集成電路的發明家;羅伯特.諾伊斯是提出了適合工業生產的集成電路理論。
1958年,34歲的傑克.基爾比就職於德州儀器公司。在這一年八月的時候,公司的絕大部分員工都去享受兩個星期的長假了。可是剛剛入職不久的傑克.基爾比卻沒有這種待遇,他一個人孤孤單單地在實驗室裡面工作著。
在此期間他萌發了一個想法,正是這個想法改變了人類的未來 科技 。他的想法是:既然電阻、電容可以用晶體管一樣的材料來製造,那麼所有的元器件不就完全都可以用同一塊材料來製造。然後把他們連接在一起不就形成了一塊集成電路了。
傑克.基爾比本來就是個工程師,動手能力肯定是沒有問題、執行力也是杠杠的。經過幾個月的研究和製作,人類 歷史 上第一塊集成電路的樣品就被傑克.基爾比給整理出來了。後來這哥們還申請了專利,於是乎,傑克.基爾比就成為了晶元的最早發明者了。
晶元發明或者說工業化的大規模生產的另外一位關鍵人物是:羅伯特.諾伊斯。這哥們是個物理學博士,而且還是著名的因特爾公司的合夥人之一。
羅伯特.諾伊斯寫出來了:打造集成電路的方案並進行了研發。他研究出了二氧化硅的擴散技術以及PN結的隔離技術,並在氧化膜上創造出了鋁條連接技術。他把原件和導線合二為一了,創造出了半導體集成電路的平面製作工藝。
這樣一來,他為工業大規模的集成電路生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後來羅伯特.諾伊斯和傑克.基爾比為了爭奪專利還打了官司。不過最後法院是這樣判決的:
1969年,法院將集成電路的發明專利授予了傑克.基爾比;將集成電路關鍵的內部連接技術專利授予了羅伯特.諾伊斯。這也算是個皆大歡喜的場面了。
2000年10月的時候,瑞典皇家科學院也就是諾貝爾獎的評委會,把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發給了當時已經77歲的傑克.基爾比。此時羅伯特.諾伊斯早已經去世多年了,所以並沒有分享到諾貝爾獎項。
按照慣例最後應該總結一下的,可是我也不知道該說些什麼了。我只能告訴大家: 科技 才是人類的未來,還是要多把心思用在 科技 上面。為什麼發明晶元的不是我們呢?也許對比一下大家在同時間段乾的事情就一目瞭然了……
前陣子中興公司被美國制裁,晶元成了熱門關鍵詞,什麼是晶元?晶元是誰發明的?
簡單來說,晶元指的是內含集成電路的矽片,比如酷睿的i9系列就是其中一種。最簡單的單個電路是晶體管,可以執行0和1的邏輯運算,集成電路就是將許多具有簡單運算能力的單個晶體管組合在一起形成的具有強大處理能力的中樞。
現在的晶體管已經在CPU中以納米大小的量級存在,比如酷睿i5-3337U中就含有14億個晶體管,那麼小的晶元居然集成了那麼多的處理單元,完全超乎你的想像。
晶元的發明者有兩個人,一個美國 德州的儀器工程師 傑克·基爾比,另一位是美國物理學博士 羅伯特·諾伊斯,兩人將電路中的基本原件都組合到半導體 矽片中,運算處理性能超群,可以大量生產成本低廉,因此是 共同研發改良了集成電路(晶元),但由於 羅伯特英年早逝,所以他沒能跟 傑克基爾比 共享2000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晶元到底有多重要?為什麼晶元那麼難製造?
晶元的重要程度超乎大家的想像,軍事領域中的導彈防禦系統和導彈還有雷達中都運用到了晶元,晶元能夠提高雷達掃描精度識別敵方戰機,還能夠提高導彈准心實現精準打擊,這一切都是在小小的晶元中進行運算的,晶元可以關乎到一個國家的命脈。
晶元之所以難製造是因為它集成了人類科學和 科技 水平的精華,晶元要提高運算處理能力就需要集成更多的處理單元,現在一塊晶元中基本都有10億個以上納米級的晶體管,人類用肉眼都無法直接看到, 美國貝爾實驗室的物理學家最近研究出一粒沙的100萬分之1大小的納米晶體管, 工藝的精度可以說是匪夷所思。不僅如此,晶元對於材料純度的要求也高到恐怖,大多數都是在99.99999%以上,精度 越高的 晶元運算能力強因此也就會產生更多的熱能,高純度的硅材料可以避免材料因過熱而膨脹導致晶元損壞。
晶元在光學和機械處理上也是非常恐怖的,目前已經發展到了6納米的精度,晶元內部的線路導向明確無毛糙雜邊,對於光學儀器和製造設備的要求非常高。可見製造晶元已經不僅僅是晶元本身那麼簡單了,製造晶元的設備也是技術上的門檻。再加上國外對於晶元重要性的超前的認識,每年都投入大量的資金研究,已經把晶元做到了極致。
晶元是兩個人發明的,但只有一個人拿到了諾獎。
在 歷史 上有兩個人分別獲得了晶元的專利, 但只有一個人獲得了諾貝爾獎 。獲獎者是美國德州儀器的工程師,傑克·基爾比(Jack Kilby),他發明的晶元在1964年獲得專利,這項成就讓他在2000年獲得諾獎,基爾比在2005年去世。由於基爾比獲得了諾獎,因此他也就獲得了 晶元之父 的名聲。
這個嘛,到沒有啥狗血故事,因為諾伊斯死得太早,在1990年就去世了,而諾獎的慣例是不會發給已經去世的科學家或者工程師。但是,羅伯特·諾伊斯的一生並不缺這個諾獎。因為他有另一個名譽頭銜,那就是 矽谷之父或矽谷市長(the Mayor of Silicon Valley) 。 羅伯特·諾伊斯是英特爾的共同創始人之一。
1968年8月,羅伯特·諾伊斯與戈登·摩爾(Gordon Moore)和安迪·葛洛夫(Andrew Grove)辭職創業,他們一起開創了英特爾(Integrated Electronics)王朝,直到今天英特爾依然是晶元業霸主。並且,也是諾伊斯搞出了大辦公室的新職場風格,沒有牆壁只有隔間。1971年11月,英特爾第一款晶元:Intel 4004問世,也是人類 社會 第一款商業晶元問世。
圖示:Intel4004的結構,它內有2,300個晶體管,製程10微米,每秒最快運算速度9萬次,成本低於100美元。
這可是1971年的100美元,按購買力計算,相當於現在的600美元,而Intel最新CPU售價算,600美元能買到什麼級別的CPU,我查了一下最貴的Intel Core i9-9900K @ 3.60GHz,製程14納米(1微米=1000納米,這意味著縮小了接近1000倍,因此也就能容納更多晶體管),據說能超頻到5G,並且擁有八個物理核心,也不到500美元,至於性能上則把Intel4004不知拋下了多遠。這就是晶元技術恐怖的進步速度。
歡迎指正
另外AMD粉就別噴了
我也是用AMD的 (^_^)
這里的「晶元」說的不對,准確的說法應該是「集成電路」——而所謂的集成電路的意思就是把好多個簡單的電路集成在一個很小的地方,從而讓一塊小小的晶元獲得可怕的計算能力。
一,最簡單的電路——晶體管。
有人可能實在不能理解晶體管是什麼,其實很簡單——利用半導體材料的一些性質把開關做的很小——這就是晶體管。而對於那些對計算機稍微了解一點兒的人也很容易知道,開關實際上就表示0和1,所以晶體管就是計算機的基礎。
發明晶體管的人叫威廉·肖克利,這個人大概可以說是晶元業的祖師爺,於1956年因為發明了晶體管而獲得諾貝爾物理獎。
我們經常看到的晶體管
二,把晶體管變小、集成到一起。
第一台晶體管計算機(800個晶體管)
但是光有晶體管還不行,因為晶體管的體積還是太大了,那麼如何把晶體管的體積做小成為了科學家需要面對的主要問題。這個時候有兩個科學家站了出來,提出了把晶體管縮小、變成集成電路的看法,這兩個人就是傑克·基爾比和羅伯特·諾伊斯。
把無數個晶體管縮小的集成電路
其中傑克·基爾比是美國德州儀器的工程師,而羅伯特·諾伊斯則比較傳奇,他曾經於晶體管之父威廉·肖克利創辦的公司任職,但是因為不滿於肖克利對公司的經營水平,最終與其他七個小夥伴跳槽、成立了大名鼎鼎的仙童半導體公司——而諾伊斯本人就是「八叛逆」中的其中一個。
三,集成電路中的那些破事兒。
傑克·基爾比和羅伯特·諾伊斯兩個人和集成電路之間的事情真的是很有意思的。首先,傑克·基爾比這個人提出集成電路的概念更早一些,但是他首先提出的製造方案不是很現實;諾伊斯雖然提出集成電路的時間比較晚,但是因為路子對了,所以他獲得集成電路專利的時間要更加早一些。
這還不算完,因為諾伊斯早在1990年就因為心臟病去世了,所以在2000年諾貝爾獎委員會決定給集成電路的發明者頒發諾貝爾物理獎的時候,只有更長壽的基爾比獲得了這項無上的榮譽。
三位晶元發明者
所以,威廉·肖克利、傑克·基爾比和羅伯特·諾伊斯都可以算作是晶元的發明者,除了諾伊斯因為英年早逝沒有獲得諾貝爾獎之外,剩下的兩人都曾經獲得過諾貝爾獎。也算是 歷史 上的趣話了。
傑克 基爾比—— 集成電路之父 ,(集成電路和晶元只是兩種稱呼而已,一回事,別去糾結)。
並且傑克 基爾比於 2000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獎勵他對電子產業做出的巨大貢獻和影響。雖然這距離他發明集成電路已經過去42年之久。
傑克 基爾比因為對電子技術非常感興趣,所以大學時候選修了電子管方面的課程,不過比較悲催,在他畢業的後一年,晶體管問世了,這讓他在大學學的電子管技術都白費了。
這一過就是十年,1958年,他在德州儀器公司參加工作,可能是輕松的工作制度,讓他靈感突現:能否將電容、晶體管等等電子元件都安裝到一塊半導體上呢?這樣整個電路體積將會大大縮減!說干就干,在 1958年9月12日,世界上第一塊集成電路成功問世 。我們現在的電腦、手機等等電子產品都離不開集成電路。
從1958到2000年,因為集成電路的出現,電子行業得到了迅猛發展。傑克 基爾比獲得諾貝爾獎,實至名歸。
說是科學家但其實算不上是科學家,具體的來說應該是一位工程師!至於諾貝爾獎,則是遲到了整整四十二年才到 ,並且,在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僅僅五年後,這位改變了世界的科學家就去世了。
傑克·基爾比 ,出生於1923年11月8日,並於2005年6月20日逝世,在他的一生中對電子技術的研究佔了絕大部分的時間,一邊工作一邊利用業余時間不斷研究,為了方便研究,傑克·基爾比與妻子在取得碩士學位後搬去了德克薩斯州的達拉斯市,並且工作於一家儀器公司,只因為這家公司能夠提供給他適宜的實驗室和實驗器具,並允許他進行自己的實驗研究,從那以後,不論嚴寒或酷暑,傑克·基爾比總會獨自一人坐在實驗室進行研究, 在同行的懷疑下,他最終成功設計出一個全新的領域–世界上第一塊集成電路。
不畏艱辛並且敢想敢做,這種精神在現在已經很少有人擁有了,德州儀器公司也就是大力支持 傑克·基爾比進行研究的公司曾經說過:
假若沒有他,可能現在的手機或電腦還處於巨型狀態,這個發明是現在我們所能見到的幾乎所有的電子產品的必備部件之一,晶元,就相當於一個電子產品的心臟,是人類在 科技 路上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里程碑。
曾經沒有,後來有,首先你要了解一下諾貝爾獎的初衷就不難了解他有沒有資格獲得,
實事證明,集成電路給世界人類的 科技 進步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與速度,所以他後來獲得了諾貝爾獎
Ⅹ 電路的基本功能
電路作用:
根據一定的任務皮早,把所需的器件,用導線相連即組成電路。電路是電力系統、控制系統、通信系統、計算機硬體等電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起著電能和電信號的產生、傳輸、轉換、控制、處理和儲存等作用。
電路規模的大小,可以相差很大,小到矽片上的集成電路,大到高低壓輸電網。
根據所處理信號的不同,電子電路可以分為模擬電路和數字電路。
最簡單的電路,是由電源,用電器(負載),導線,開關等元器件組成。電路導通時叫做通路,斷開時叫開路。只有通路,電路中才有電流通過。電路某一處斷開叫做斷路或者開路。慶渣
集成電路發明
傑克·基爾比(Jack S. Kilby) 集成電路之父
1958年9月12日,基爾比研製出世界上第一塊集成電路。
影響
集成電路取代了晶體管,為開發電子產品的各種功能鋪平了道路,並且大幅度降低了成本,第三代電子器件從此登上舞台。它的誕生,使微處理器的出現成為了可能,也使計算機變成普通人可以親近的日常工具。
集成技術的應用,催生了更多方便快捷的電子產品,比如常見的手持電譽握悄子計算器,就是基爾比繼集成電路之後的一個新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