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圖所示電路是某一電路的一部分,其中R1=5Ω,R2=1Ω,R3=3Ω,I1=0.2A,則電路的示數為
v=i1*(R1+R3)=0.2(5+3)=1.6 v
i2=v/R2=1.6/1=1.6 A
電流表讀數為:I=i1+i2=0.2+1.6=1.8 A
以上答案都是錯誤的
㈡ 電路中某一點自導怎麼計算
自導是連接於各節點支路的電導之和;互導是連接於兩結點間的支路的電導的負值。
參考邱關源主編的《電路》
㈢ 圖所示是某電路的一部分,試求電路中的I和Uab
根據KCL,5+I=1,I=-4A
圖中b在哪?
㈣ 圖中所示是某電路的一部分,試求I
最為簡單的方法:利用一個系統的流入和流出相等的原理,直接可以得到I=6A
稍微復內雜一些,用容基爾霍夫的節點電流之和等於零的原理,可以求得每個之路的電流,然後求的I=6A。步驟如下:
左邊3Ω電阻支路電流=12+6=18A,方向向下;中間斜跨的12Ω支路電流=18-15=3A方向向上;則右邊R支路的電流=12-3=9A方向向上;所以I=15-9=6A
㈤ 如圖所示是電路的某一部分,R1=R2>R3。。。
分析電路圖:
如果只從C點流出,則R1,R3被短路,不會有電流流過R1,所以一定有電流從版B流出,但也有可權能有電流從C流出;
A進B出的電流,經過R1,R2,R3.此時電路是R1,R3並聯,再和R2串聯.
如果只從C點流出,則R1,R3被短路,不會有電流流過R1,所以一定有電流從B流出,但也有可能有電流從C流出,兩者並不矛盾!
電流有疊加原理!
A進C出的電流不經過R1,R2,R3.
A進B出的電流,經過R1,R2,R3.此時電路是R1,R3並聯,再和R2串聯.
R1=R2>R3,所以R3上的電流>0.2A,流過R2的電流大於0.4A.
R2>R3,所以R2兩端的電壓也大於R3兩端的電壓.
故選C.
㈥ 電路中某點電位是指這一點對什麼的電壓
電壓和電位的意思差不多,許多可以用「電位」的地方,都可以用「版電壓」來代替。但是權「電壓」還可以代表兩點之間的電位差,「電位」則只是電場中某一點對於基準點的電位。如果要表示兩個點A和B(其中不包括基準點)之間的電位差,就要說A和B之間的「電位差」或「電壓」是多少,而不能說A和B之間的「電位」是多少。電路中的某兩點的電位都很高,並不一定說明這兩點之間電位差也很高。例如A點的電位是一萬伏,B點的電位是一萬零一伏,盡管A、B兩點電位都很高,但是它們之間的電位差並不高。
㈦ 電路中某一個的電位,就是該點跟參考點之間的(),電路中某兩點之間的電壓,就是這兩點之間的()
差值 壓降
㈧ 電子電路中某一點接到大地
一個電阻一邊是電路的參考地,一邊是大地,相當於是把電路的回參考地經過一個電阻接地答,這個電阻阻值越大,電路參考地對地的電壓就越高,這個電阻阻值越小,電路參考地對地的電壓就越低。
沒接電阻的時候,電路參考地的電位為零,對地接了電阻後,雖然電路各個部分對地沒有迴路電流和迴路電壓,但電路各個部分對地有電容電流,電感電流等,會產生電壓。電路參考地自然會對地有電容電流,電感電流等,讓電路參考地與大地有電位差,電流經過電阻流入大地。
㈨ 如圖所示某電路的一部分,觀察並回答
圖m
呢
㈩ 如圖所示是電路的某一部分,R1=R2>R3,A為理想電流表.若電流只從A點流入此電路,且流過R1的電流為0.2A
如果只從C點流抄出,則R1,R3被短路,不會有電流流過R1,所以一定有電流從B流出,但也有可能有電流從C流出,兩者並不矛盾!
電流有疊加原理!
A進C出的電流不經過R1,R2,R3.
A進B出的電流,經過R1,R2,R3.此時電路是R1,R3並聯,再和R2串聯.
R1=R2>R3,所以R3上的電流>0.2A,流過R2的電流大於0.4A.
R2>R3,所以R2兩端的電壓也大於R3兩端的電壓.
故選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