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放大電路如圖所示
請說明Rc數值,否則無法求出確切數值。
過程見附圖,代入Rc即可得詳解。
❷ 一道模擬電子技術題,基本放大電路中,只能放大電壓的是
只能放大電壓的是共基極電路,三極體穩壓電路就是一個例子。另外,共射極電路有電壓放大作用,我們學習放大電路時用的就是共射極電壓放大電路。有圖為證:
對於共發射極、共集電極、共基極三種組態放大電路,既能放大電壓,也能放大電流是 共發射極 放大電路;可以放大電壓但不能放大電流的是 共基極 放大電路;只能放大電流但不能放大電壓的是 共集電極 放大電路。
❸ 簡單的放大電路題
當處於臨界飽和的時候,
恰好Ube=Uce=0.7V
所以Ic=(Vcc-Uce)/Rc=0.00286A
Ib=Ic/β=0.0286mA
所以Rb=(Vbb-Ube)/Ib=45.4k歐
❹ 模電,共射放大電路,輸出端用戴維南定理等效出的電路如下,請問怎麼等效出來的
戴維南定理的運用方法:
1、先將需求物理量的元件從電路中斷開(或短接),並設兩端節點為a、b。
2、由於元件的斷開(或短接),電路結構得到簡化,根據其他的分析方法,計算出斷口處的斷路電壓Uoc=Uab(或短路電流Isc);
3、再將內部的電壓源短路、電流源開路,計算出埠的電阻即為Req=Rab;
4、Uoc和Req串聯即為戴維南等效電路;Isc和Req並聯即為諾頓等效電路。
此圖在模電童詩白「基本共射放大電路帶負載情況下的分析」中出現過,若要進行等效變換,根據以上運用方法,要先將虛線內電路從集電極和發射極斷開求集電極電壓(如上圖),即為VCC'=VCC*RL/(RC+RL),再將VCC短路,求出Req=RC//RL。
❺ 電路分析一道有關運算放大器的題目,有圖,求大神
針對上圖:
「虛斷」:指的是圖中的電流:I1=0、I2=0。
「虛短」:指的是圖中兩個節點1、2的電位相等,即U1=U2。
顯然:U1=2V。所以:U2=2V。
設輸出端A點電位為Uo,因此:Uo=3i。
注意上述中的U1、U2、Uo都是指的該點電位,也就是該點與公共地之間的電壓。
1Ω電阻電流為:(Uo-U2)/1=(3i-2),方向從A指向節點2;
2Ω電阻電流:其兩端電壓就是U2,所以電流為:U2/2=2/2=1(A),方向向下。
由於I2=0,根據KCL:3i-2=1,i=1(A)。
❻ 電路分析一道模電放大電路的課後習題,求解!
1)Us=1V,Rs=1MΩ,RL=10Ω;
對信號源所謂的輸出電壓,即是負載斷開時的開路電壓,便是信號源電壓;
❼ 功率放大器電路圖求解
首先抄更正一下電路:D2下移,D1、D2為襲Q3、Q6提供基準電壓(1.4V)。更正電路如下圖。
為了便於分析,將相關電阻值(常規)及靜態電流值標於其中。
(圖中的功率輸出管Q9、Q10的放大倍數是按30計算的,所標數值均為近似值。)
1、恆流電路:
D1、D2為Q3、Q6提供基準電壓(1.4V)。
Q3、R3、D1、D2組成恆流電路,為差動放大的Q1、Q2提供射極(靜態)電流(1.4mA)。
Q6、R10、D1、D2組成恆流電路,為Q4提供恆流負載(4.7mA)。
2、輸入電路:
Q1、Q2組成差動放大電路,信號由Q1基極輸入,Q1射極輸出;Q2基極反饋輸入。
3、推動放大電路:
Q4、Q5、Q6組成推動放大電路。
由前級輸出到Q4基極,Q6組成恆流負載,Q5組成箝位電路。
Q5組成的箝位電路保證Q5的UEC保持在一定的電壓,目的是為輸出級提供穩定的靜態電流。
4、輸出級電路:
由Q7、Q8、Q9、Q10組成射極輸出電路。
這里與常規不同的是輸出管Q9、Q10是同類型的NPN功率管,而非互補功率管,因此接法與常規有所不同。但總的結果也是相同的:Q7、Q9組成NPN型復合管;Q8、Q10組成PNP型復合管。
❽ 共射放大電路如題圖2-4所示,已知β,Rb1,Rb2,Re,Rc,Rl求(1)計算電路的靜態工作點
假設電路工作在放大區(因為沒有具體的數據,不在放大區無法計算)。
①、工作點大概的估算公式為:(Vc×Rb2/(Rb1+Rb2)-0.65)/Re
意思是:集電極電流≈發射極電位/發射極電阻=(基極電位-發射結電壓)/發射極電阻
②、Rbe的表達式:Rbe=rbe+βRe,其中的rbe是指在特定工作點下的基極電阻,需查晶體管手冊中給定測試數據得到。rbe隨基極電流的增大而減小,當基極電流比較大時可以忽略,但基極電流較小時不能忽略。
③、
其中的 Rb 是Rb1 和Rb2 並聯等效電阻。
❾ 理想運放組成的放大電路如下圖所示,若R1=R3=1歐姆,R2=R4=10歐姆,試求該電路的電壓放大
此題為減法電路,上抄面一個運放工作在跟隨器狀態,運用疊加原理求輸出響應;
ui1輸入時為反向比例放大,uo1=-(R2/R1)ui1=-10ui1
ui2輸入時為同相比例放大,uo2=[(R1+R2)/R1]*[R4/(R3+R4)]*ui2=10ui2
uo=uo1+uo2=10(ui2-ui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