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模電實驗基本放大電路的放大倍數計算值和實測值指什麼,怎麼算
1、計算值,就是你設計電路的參數,什麼Rb、Rc、Re,Ib、Ic。。。。
實測,就是搭出來電路,實際測試,實際比計算有誤差、、、、
2、你網路下基本放大電路分析,會有一大堆公式,詳細的解釋,我打出來太麻煩
了,而且格式就變得看不懂了
『貳』 電路模擬與實測不一樣 問題出在哪裡
輸入電壓太低了。你沒把二極體的VF計算在內。普通二極體的VF約在0.7V,而你的Vin只有500mV,而且是峰-峰值。
『叄』 電路模擬軟體(如Multisim)設計出來的電路 和 實際焊出來的電路 經測試後模擬值和實測值的誤差來自哪裡
電路模擬軟體(如Multisim)設計出來的電路是理想值,實際焊出來的電路元器件有誤差。
『肆』 三相交流電路實驗中實測電壓為什麼不對稱
一般在供電線路中,三相負載是不平衡的,這樣造成實測的電壓不對稱
『伍』 在晶體管單級放大電路中實測值與理論值產生偏差是為什麼
對於電路上同一測量點來說,或是任意的其他測量中,實測值和理論值產生都會產生偏差,度這個偏差與測量設備的精度有關系,也就是存在固有誤回差。
晶體管內部的工作原理很簡單,對基極PS2707-1與發射極之間流過的電流進行不斷地監視,並控制集電極發射極間電流源使基極一發射極間電流的數十至數百倍(依晶體管的種類而異)的電流流在集電極與發射極之間。就是說,晶體管是用基極電流來控制集電極一發射極電流的器件。
(5)電路實測擴展閱讀:
晶體管的低成本、靈活性和可靠性使得其成為非機械任務的通用器件,例如數字計算。在控制電器和機械方面,晶體管電路也正在取代電機設備,因為它通常是更便宜、更有效地,僅僅使用標准集成電路並編寫計算機程序來完成同樣的機械任務,使用電子控制,而不是設計一個等效的機械控制。
因為晶體管的低成本和後來的電子計算機、數字化信息的浪潮來到了。由於計算機提供快速的查找、分類和處理數字信息的能力,在信息數字化方面投入了越來越多的精力。今天的許多媒體是通過電子形式發布的,最終通過計算機轉化和呈現為模擬形式。受到數字化革命影響的領域包括電視、廣播和報紙。
『陸』 大學物理實驗 基本電路測量
對於圖2的七,思考題,首先是要根據提列的條件,理論計算出要測的各個值;
1. 電流I的計算:I=(Us1+Us2)/(Rp+R1+R2)
=(3+8)/(220+51+200)=11V/471Ω=23.35mA;
2. 以D為參考點時的各點的電位:
φA=Us1-R1*I=3-1.19=1.81V; UAB=φA-φB=5.14V.
φB=-Us2+R2*I=-8+4.67=-3.33V; UBC=φB-φC=-8V.
φC=R2*I=4.67V; UCD=φC-φD=4.67V
φD=0; UDE=φD-φE=1.19V
φE=-R1*I=-1.19V; UEA=φE-φA=-3V
3. 以E為參考點時的各點的電位:
φA=Us1=3V; UAB=φA-φB=5.14V.
φB=-Us2+R1*I +R2*I=-8 + 5.86=-2.14V; UBC=φB-φC=-8V.
φC=(R2+R1)*I =5.86V; UCD=φC-φD=4.67V
φD=R1*I=1.19V; UDE=φD-φE=1.19V
φC=0; UEA=φE-φA=-3V
4. 理論值與實驗值出現差異的原因:
a. 串聯的電流表的內阻不為零,導致迴路中的電阻>Rp+R1+R2, 使得實際的電流要小於理論值的電流;
b. 測電壓(電位)的電壓表的內阻不是無限大,導致並聯測電壓時等效電阻小於實際電阻,即實測的電壓(地位差)小於理論值;
『柒』 在晶體管單級放大電路中實測值與理論值產生偏差是為什麼
你的問題我沒有看明白,只能按照兩種理解來回答:
對於電路上同一測量點來說,或是任意的其他測量中,實測值和理論值產生都會產生偏差,這個偏差與測量設備的精度有關系,也就是存在固有誤差.
在單管放大電路中,輸出信號的理論值與實測值偏差主要是由晶體管的非線性特性和頻率響應能力來決定.
『捌』 我繪制了加法電路和積分電路,電路圖模擬結果,實測結果如下(圖中電阻值為實測電)
輸入幅值抄太大·嘗試減襲小幅值·因為LM324的壓擺率不夠高·還有·加法電路的輸入信號要保證是從同一信號源出來的信號,不能用不同信號源產生的信號,因為要保證相位相同,正弦信號的相位具有隨機性,所以,應該採用一台信號源產生的信號分頻,然後再做加法運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