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靜電和電有什麼區別
靜電並不是靜止不動的電,而是在空間緩慢移動的電荷,或說是一種相對穩定狀態的電荷。其磁場效應比起電場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計。由於這種電荷和電場存在而產生的一切現象稱為靜電現象。
1、起電方式的不同
一般工業用電是由電磁感應原理產生的,而靜電大部分是因接觸、磨擦、分離而起電的。
2、能量相差很大
靜電在空間積蓄的能量密度一般最大不超過45焦耳/米3,而電磁機器空間積蓄的能量密度卻很容易達到106焦耳/米3二者能量相差可達105倍。
3、表現形式不同
靜電電位往住高達幾千伏,甚至幾萬伏,而工業用電的相電壓為220伏,線電壓為380伏,靜電電流很小,常為毫微安(10-9A)數量級,而工業用電則常為安培,幾十安培數量級。
4、歐姆定律的適用性不同
工業用電的電路符合歐姆定律,即R=V/I,然而,靜電釋放電路則很難適用歐姆定律,因為靜電的泄漏和釋放的途徑,除物體內部和表面外,還有空間,且隨物體和周圍狀態而變化,故無法准確計測靜電泄漏電流和泄漏電阻。
⑵ 如何是靜電從電路板中釋放出去
電路板上的靜電,可以用離子風機\風槍吹,產生大量正負離子把靜電中和掉,更高精密點的呢,把產品放進除塵除靜電箱,也是可以的.
⑶ 靜電釋放的模式有那幾種
靜電對電子產品的損害有多種形式,其中最常見、危害最大的是靜電放電(ESD)。帶靜電的物體與元器件有電接觸時,靜電會轉移到元器件上或通過元器件放電;或者元器件本身帶電,通過其它物體放電。這兩種過程都可能損傷元器件,損傷的程度與靜電放電的模式有關。實際過程中靜電的來源有很多,放電的形式也有多種。但通過對靜電的主要來源以及實際發生的靜電放電過程的研究認為,對元器件造成損傷的主要是三種模式,即帶電人體的靜電放電模式、帶電機器的放電模式和充電器件的放電模式。圖1.3和1.4分別是人體放電和充電器件放電的實例圖。
1.帶電的人體的放電模式(HBM)
由於人體會與各種物體間發生接觸和磨擦,又與元器件接觸,所以人體易帶靜電,也容易對元器件造成靜電損傷。普遍認為大部分元器件靜電損傷是由人體靜電造成的。帶靜電的人體可以等效為圖1.5的等效電路,這個等效電路又稱人體靜電放電模型(Human Body Model)。其中,Vp帶靜電的人體與地的電位差,Cp帶靜電的人體與地之間的電容量,一般為50-250pF;Rp人體與被放電體之間的電阻值,一般為102-105Ω
人體與被放電體之間的放電有兩種。即接觸放電和電弧放電。接觸放電時人體與被放電之間的電阻值是個恆定值。電弧放電是在人體與被放電體之間有一定距離時,它們之間空間的電場強度大於其介質(如空氣)的介電強度,介質電離產生電弧放電,暗場中可見弧光。電弧放電的特點是在放電的初始階段,因為空氣是不良導體,放電通道的阻抗較高,放電電
流較小;隨著放電的進行,通道溫度升高,引起局部電離,通道阻抗逐漸降低,電流增大,直至達到一個峰值;然後,隨著人體靜電能量的釋放,電流逐漸減少,直至電弧消失.
2.帶電機器的放電模式
機器因為摩擦或感應也會帶電。帶電機器通過電子元器件放電也會造成損傷。機器放電的模型(Machine Model)如圖1.6所示。與人體模式相比,機器沒有電阻,電容則相對要大。
3.充電器件的放電模型 (CDM)
在元器件裝配、傳遞、試驗、測試、運輸和儲存的過程中由於殼體與其它材料磨擦,殼體會帶靜電。一旦元器件引出腿接地時,殼體將通過芯體和引出腿對地放電。這種形式的放電可用所謂帶電器件模型(Charged-Device Model,CDM)來描述。下面以雙極型和MOS型半導體器件為例給出靜電放電的等效電路。
雙極型器件的CDM等效電路如圖1.7(a)所示,Cd為器件與周圍物體及地之間的電容,Ld為器件導電網路的等效電感,Rd為晶元上放電電流通路的等效電阻。串聯著的Rd、Cd和Ld等效於帶電器件。開關S合上表示器件與地的放電接觸,接觸電阻為Rc。
MOS器件的CDM等效電路如圖1.7(b)所示。由於MOS器件各個管腿的放電時間長短相差很大,所以要用不同的放電通路來模擬,每條放電通路都用其等效電容、電阻和電感來表示。當開關S閉合而且有任一個管腿接地時,各通路存儲的電荷將要放電。若在放電過程中,各個通路的放電特性不同,就會引起相互間的電勢差。這一電勢差也會造成器件的損壞,如柵介質擊穿等。
器件放電等效電容Cd的大小和器件與周圍物體之間的位置及取向有關,表1.7給出了雙列直插封裝器件在不同取向時的等效電容值,可見管殼的取向不同,電容可相差十幾倍,因而其靜電放電閾值可以有顯著差別。
⑷ 靜電和電流的區別
傳統認為的所謂靜電:就是一種處於靜止狀態的電荷或者說不流動的電荷。當電荷聚集在某個物體上或表面時就形成了靜電,而電荷分為正電荷和負電荷兩種,也就是說靜電現象也分為兩種即正靜電和負靜電。當正電荷聚集在某個物體上時就形成了正靜電,當負電荷聚集在某個物體上時就形成了負靜電,但無論是正靜電還是負靜電,當帶靜電物體接觸零電位物體(接地物體)或與其有電位差的物體時都會發生電荷轉移,就是我們日常見到火花放電現象。例如北方冬天天氣乾燥,人體容易帶上靜電,當接觸他人或金屬導電體時就會出現放電現象。人會有觸電的針刺感,夜間能看到火花,這是化纖衣物與人體摩擦人體帶上正靜電的原因。
傳統認為的所謂電流:流動的電荷就是電流,是某段時間內通過導體某橫截面的電荷量Q與時間t的比值,通常用I代表電流,表達式I=Q/t ,單位是「安培」,簡稱「安」,符號「A」。
上面是人們公認的靜電和電流,但這是一個非常錯誤的認識,這個世界本就不存在電荷,不存在電荷當然也就不存在電荷轉移和電荷流動,那麼靜電和電流到底是什麼?我們知道物體是由原子組成,原子由粒子組成,原子內粒子由外向內由稀變密中心成為原子核,原子核與地球和太陽是一個性質有旋性,並有南北極,南極也可稱負極(S),北極稱正極(N)。極方向不但與旋方向有關而且與旋軸兩端的密度也有關,負極(S)密度小正極(N)密度大,有了原子極性的差別,那麼原子在電場、磁場和重力場中極方向就會受到控制。宇宙中星體都是球形,這一形狀是重力波的作用,它總是將周圍和外圍質量物體向內施壓,當然對物體也是一樣,總是將有質量的原子向物體中心方向施壓,所以在此我們可以將重力稱重力壓,也可稱向心壓。以圖為例,圖為一個物體,那麼向心壓就會把物體表面的原子核正極(箭頭方向為高密端)壓向向心方向,向心壓越大,原子極軸正極向心定向性越強,影響物體的原子層厚度越深,這時我們就可以說這個物體帶靜電了。具體這個物體帶的是正電還是負電,那就看物體表面的原子核N極指向,如果指向向心方向就稱帶正電,否則就是負電。靜電放電條件:當有物體屏蔽了向心壓,那麼就會使物體受屏蔽端的原子極方向在內力擴散作用力下向外調轉(放電),調轉有快有慢,快了就看到靜電火花,閃電形成也是這個原理,空氣密度越小,物體受到的向心壓越大。
知道了靜電就很易理解電流是怎麼回事,它是導體斷面粒子總質量單位時間移動(振動)之距離,當然粒子是不會越出原子的,否則導體被擊穿(熔解)。
上面我們把靜電和電流做了比較,從表面看很合理,實際把它們放在一塊比較根本就不合適,它們根本就不是一個概念,一個是電能的來源(靜電),另一個則是電能在通道中的釋放量。電能來源可以是感應發電機也可以是蓄電池極板,控制電能釋放量的通道可以是任何材料的導體和能被擊穿的氣體。靜電電源和感應發電機產電原理有較大差別,但它與蓄電池電極板產電原理是相同的,只不過靜電充電主要是由重力作用的向心壓產生,而蓄電池電能是由電流給極板施加的向心壓力產生,只是補給電能的來源不同,結果是相同的。另外人們認為的靜電電源放電內阻太小蓄電量也小,很易擊穿空氣瞬間放電產生火花,而蓄電池電極板放電內阻較大蓄電量也大,因此放電有延續過程,放電內阻不同與蓄電材料有關,與充電來源無關,所以一直以來人們誤解了靜電和直流蓄電池的電源是不同的,這是一個很大的錯誤。
⑸ 如何釋放靜電
日常生活中防靜電:
1、出門前去洗個手,或者先把手放牆上抹一下去除靜電,還有盡量不穿化纖的衣服。
2、為避免靜電擊打,可用小金屬器件(如鑰匙)、棉抹布等先觸碰大門、門把、水龍頭、椅背、床欄等消除靜電,再用手觸及。
3、穿全棉的內衣。
4、准備下車的時候,用右手握住檔,然後用手指碰著下面鐵的部位,然後開車門,把左手放在車門有鐵的位置,但是左手別松,然後把右手放掉,下車,這時候再用右手抓著門就不會被電到了
5、對付靜電,我們可以採取「防」和「放」兩手。「防」,我們應該盡量選用純棉製品作為衣物和家居飾物的面料,盡量避免使用化纖地毯和以塑料為表面材料的傢具,以防止摩擦起電。盡可能遠離諸如電視機、電冰箱之類的電器,以防止感應起電。
「放」,就是要增加濕度,使局部的靜電容易釋放。當你關上電視,離開電腦以後,應該馬上洗手洗臉,讓皮膚表面上的靜電荷在水中釋放掉。在冬天,要盡量選用高保濕的化妝品,常用加濕器,有人喜歡在室內飼養觀賞魚和水仙花也是調節室內濕度的一種好方法。
6、勤洗澡、勤換衣服,能有效消除人體表面積聚的靜電。
(5)靜電釋放電路擴展閱讀
靜電產生原因
任何物質都是由原子組合而成,而原子的基本結構為質子、中子及電子。科學家們將質子定義為正電,中子不帶電,電子帶負電。在正常狀況下,一個原子的質子數與電子數量相同,正負電平衡,所以對外表現出不帶電的現象。
但是由於外界作用如摩擦或以各種能量如動能、位能、熱能、化學能等的形式作用會使原子的正負電不平衡。在日常生活中所說的摩擦實質上就是一種不斷接觸與分離的過程,有些情況下不摩擦也能產生靜電,如感應靜電起電,熱電和壓電起電、亥姆霍茲層、噴射起電等。
任何兩個不同材質的物體接觸後再分離,即可產生靜電,而產生靜電的普遍方法,就是摩擦生電。材料的絕緣性越好,越容易產生靜電。
因為空氣也是由原子組合而成,所以可以這么說,在人們生活的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有可能產生靜電。要完全消除靜電幾乎不可能,但可以採取一些措施控制靜電使其不產生危害。
靜電是通過摩擦引起電荷的重新分布而形成的,也有由於電荷的相互吸引引起電荷的重新分布形成。一般情況下原子核的正電荷與電子的負電荷相等,正負平衡,所以不顯電性。
但是如果電子受外力而脫離軌道,造成不平衡電子分布,比如實質上摩擦起電就是一種造成正負電荷不平衡的過程,當兩個不同的物體相互接觸並且相互摩擦時,一個物體的電子轉移到另一個物體,就因為缺少電子而帶正電,而另一個體得到一些剩餘電子的物體而帶負電,物體帶上了靜電。
⑹ 人體靜電釋放器必須要接地嗎接地的話,接地電阻應該控制在多少
需要接地,接地電阻應該控制在15-30Ω。
人體靜電消除器採用一種無源式電路,利用人體上的靜電使電路工作,最後達到消除靜電的作用。它的特點是體積小,重量輕。不需電源。安裝方便。消除靜電時無感覺等特點。
外觀由不銹鋼管和不銹鋼球製成,它適用於化工、冶金、軍工、油田、石化、油站、電力、電子、鐵路、礦山、采氣、煙花爆竹、電腦機房、高級賓館、高級辦公室等潛在火患和爆炸的危險環境中等易燃易爆場所。電路原理和其它基本相同,它的最大特點是能在-50~100℃正常工作。
人體靜電釋放器安裝注意注意事項
1、本裝置必須與連接地線的物質進行連接安裝。
2、在安裝過程中必須滿足能夠避免明火施工而避免引發事故的條件。
3、在安裝之前必須檢查半導觸摸體及連接部位是否有破損現象,出現破損點嚴禁安裝使用。
4、在人體正常行進過程中每行走25米,人體產生靜電將高於油品蒸汽的最小點為能(0.2mj),建議每間隔25米安裝一枚此產品
5、在正常使用過程中保持人體與半導觸摸體接觸10-15秒鍾,達到人體靜電安全釋放的目的。
6、在使用過程中保持防爆靜電釋放觸摸體的清潔。
⑺ 靜電一點要有迴路才可以釋放到大地嗎
需要迴路的。
知道什麼叫擊穿距離吧?兩個點的電壓差足夠大的時候,空氣都可以被擊穿,也就是說在擊穿一瞬間,空氣也導電了!最常見的就是閃電放電,瞬間將空氣擊穿。記住,沒有迴路就永遠不會有電流。
還有,靜電產生的電流是很小的,像您剛才說的,電子產品帶過多的電荷,這個電荷量和設備本身流過的工作電流的量是沒法比的,太小了,只不過是人能感覺到靜電放電電流的存在。設備被靜電損壞的原因不是因為靜電電荷多,是因為靜電的高電壓,有很多電子元件害怕瞬間的高壓,即使電流很小,也受不了。
靜電既然放電,就一定要自己找個最近最容易走的迴路走到大地的,哪怕是把空氣擊穿,這些現象有的能看到,有的看不到,但最終還是流向了大地。如果不流向大地,那您說電荷跑哪去了?舉個例子,您摸了一下門把手,靜電放出去了,電荷不走地的話,靜電全留在把手上了,那這個把手你再摸還會電你一下,這種情況可能嗎?
還有,不要忽略一件事情,沒有完全絕緣的東西,沒有完全不導電的東西。
⑻ 靜電釋放球工作原理及特點
靜電釋放球工作原理及特點順冠防靜電為您解答
順冠靜電釋放球工作原理:靜電釋放球,又名靜電釋放儀器,靜電球。是一種適用於易燃.易爆和防靜電場所的人體靜電釋放產品,研發本產品的主要目的是:在易燃,易爆危險區域和防靜電場所,使用本產品將人體本身所積累的靜電電荷安全的瀉放掉,避免因人體靜電而引發的火災爆炸事故、人體電擊及減少電子元件的靜電損害現象的發生。
工作原理:靜電釋放球它是採用一種無源式電路,利用人體上的靜電使電路工作,最後達到消除靜電的作用。靜電釋放球的特點是:體積小,重量輕。不需電源。安裝方便。消除靜電時無感覺等特點。
順冠靜電釋放球作用特點:人體的體電阻率一般常被我們所忽略,因為它是視而不見的,但是也就是由於這些隱患給我們帶來了極大的損失與傷害。所以靜電消除球它綜合了靜電積聚、靜電放電、火花放電、電暈放電刷形、放電場致發射放電靜電導除原理所研製的一種新型產品。它防止靜電產生、對已產生的靜電得到限制,使其達不到危險的程度。其次使產生的電荷盡快泄漏或導除,從而消除電荷的大量積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