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LC串聯諧振電路(實驗) 實驗過程及數據
帶過這個實驗.
先計算一下諧振時的頻率.跟你的電路參數有關.我帶的那個實驗是內700多Hz.
諧振時的電流容,比起電源電壓除以電阻要小很多.原因是電感線圈裡的電阻未考慮.
你要數據給不了,因為沒有電路參數.
過程可以給你.
懸賞分不多呀.
2. RLC串聯諧振電路實驗。L=0.1H。C=0.5uF。R=10歐。輸入電壓為2v。
諧振頻率為f=1/(2*pi(RC)^1/2),諧振時理想狀態下R為10歐,電壓全部加在R上。
3. RLC串聯諧振電路實驗方法
RLC 串聯諧振 電路在電氣工程實驗中是一個比較困難的實驗。諧振是通過使用固定的RLC值調整電源頻率來實現的。
實驗目的
1、熟悉串聯諧振電路的結構與特點,掌握確定諧振點的的實驗方法。
2、掌握電路品質因數(電路Q值)的物理意義及其測定方法。
3、理解電源頻率變化對電路響應的影響。學慣用實驗的方法測試幅頻特性曲線。
實驗任務
(一)基本實驗
設計一個諧振頻率大約9kHz、品質因數Q分別約為9和2的RLC串聯諧振電路(其中L為30mH)。要求:
1、根據實驗目的要求算出電路的參數、畫出電路圖。
2、完成Q1約為9、Q2約為2的電路的電流諧振曲線I=f(f)的測試,分別記錄諧振點兩邊各四至五個關鍵點(包括諧振頻率f0、下限頻率f1、上限頻率f2的測試),計算通頻帶寬度BW。畫出諧振曲線。用實驗數據說明諧振時電容兩端電壓UC與電源電壓US之間的關系,根據諧振曲線說明品質因數Q的物理意義以及對曲線的影響。
(二)擴展實驗
根據上述任務,利用諧振時電路中電流i與電源電壓uS同相的特點,用示波器測試的方法,找出諧振點,畫出輸入電壓uS與輸出響應uR的波形,測量諧振時電路的相關參數,並判斷此時電路的性質(阻性、感性、容性)
實驗設備
1、信號發生器 一台
2、RLC串聯諧振電路板 一套
3、交流毫伏表 一台
4、示波器 一隻
5、細導線 若干
實驗原理
1、RLC串聯電路。在上圖所示的電路中,當正弦交流信號源uS的頻率 f改變時,電路中的感抗、容抗隨之而變,電路中的電流也隨f而變。對於RLC串聯諧振電路,電路的復阻抗Z=R+j[ωL-1/(ωC)] 。
2、串聯諧振。諧振現象是正弦穩態電路的一種特定的工作狀態。當電抗X=ωL-1/(ωC)=0,電路中電流i與電源電壓uS同相時,發生串聯諧振,這時的頻率為串聯諧振頻率f0,其大小為1/(2π√LC)。串聯諧振時有以下特點:
(1)電抗X=0,電路中電流i與電源電壓uS同相。
(2)阻抗模達到最小,即Z=R,電路中電流有效值I達到最大為I0 。
(3)電容電壓與電感電壓的模值相等。電容與電感既不從電源吸收有功功率,也不吸收無功功率,而是在它們內部進行能量交換,此時US=UR。
(4)諧振時電容或電感上的電壓與電源電壓之比為品質因數[Q=UC/US= UL/US=1/(ω0RC) ]。電阻R與品質因數Q成反比,電阻R大小影響Q。
3、頻率特性。頻率特性就是幅頻特性和相頻特性統稱。取電阻R上的電壓uR作為響應,當輸入電壓uS的幅值維持不變時,
(1)幅頻特性:輸出電壓有效值UR與輸入電壓有效值US的比值(UR/US)是角函數或頻率的函數。
(2)相頻特性:輸出電壓uR與輸入電壓uS之間的相位差是角函數或頻率的函數。
(3)諧振曲線:串聯諧振電路中電流的諧振曲線就是電路中電流I=UR/R隨頻率變動的曲線。(以UR/US為縱坐標,因US不變,相當於以UR為縱坐標,故也可以直接以UR/R為縱坐標,畫出電流的諧振曲線如圖4-8-2所示)。
(4)上、下限頻率:當UR/US=0.707,即UR=0.707US,輸出電壓UR與輸入電壓有效值US的比值下降到最大值的0.707倍時,所對應的兩個頻率分別為下限頻率f1和上限頻率f2,上、下限頻率之差定義為通頻帶BW=f2-f1。通頻帶的寬窄與電阻有關。
工程上常用通頻帶BW來比較和評價電路的選擇性。通頻帶BW與品質因數Q值成反比,Q值越大,BW越窄,諧振曲線越尖銳,電路選擇性越好。
在電力工程中,一般應避免發生諧振,如由於過電壓,可能擊穿電容器和電感線圈的絕緣。在電信工程中則相反,常利用串聯諧振來獲得較高的信號,如收音機收聽某個電台。
4、實驗室測量諧振點的方法。實驗室中容易實現的諧振方法是通過保持交流電源電壓值不變,只改變它的頻率,用高頻電壓表監測串聯電路中電阻兩端的電壓達到最大值(即電路中電流達到最大值)的方法來確定諧振點,此時的頻率即為串聯諧振頻率f0。
5、電路品質因數Q值的兩種測量方法:
方法一:根據諧振時公式Q=UC/US=UL/US測定;
方法二:通過測量諧振曲線的通頻帶寬度BW=f2-f1,再根據Q=f0/( f2- f1)求出Q值。
4. R·L·C串聯諧振電路的研究實驗報告 謝謝
實驗8、RLC串聯諧振電路的研究
(研究性實驗)
一、學時分配
3學時。
二、實驗目的
1. 學慣用實驗方法測定串聯電路的幅頻特性曲線。
2. 加深理解電路發生諧振的條件、特點,掌握通過實驗獲得諧振頻率的方法。
3. 掌握電路通頻帶、品質因數的意義及其測定方法。
三、實驗原理
在圖8-1所示的RLC串聯電路中,當正弦交流信號的頻率改變時,電路中的感抗、容抗隨之而變,電路中的電流也隨而變。取電阻R上的電壓為輸出,以頻率為橫坐標,輸出電壓的有效值為縱坐標,
繪出光滑的曲線,即為輸出電壓的幅頻特性,如圖8-2所示。
圖8-1 RLC串聯電路
圖8-2 幅頻特性
1. 諧振
在時,,電路發生諧振。稱為諧振頻率,即幅頻特性曲線尖峰所在的頻率點,此時電路呈純阻性,電路的阻抗模最小。在輸入電壓一定時,電路中的電流達到最大值,且與輸入電壓同相位。這時,,,其中稱為電路的品質因數。
2. 電路品質因數值的測量方法
1)根據公式測定,其中、分別為諧振時電感L和電容C上的電壓有效值;
2)通過測量諧振曲線的通頻帶寬度,再根據求出值。其中為諧振頻率,和分別是下降到時對應的頻率,分別稱為上、下限截止頻率,如圖8-2所示。
圖8-2所示的幅頻特性中,值越大,曲線越尖銳,通頻帶越窄,電路的選擇性越好。電路的品質因數、選擇性與通頻帶只決定於電路本身的參數,而與信號源無關。
四、實驗儀器和器材
1. 雙蹤示波器1台
2. 信號發生器1台
3. 交流毫伏表1台
4. 頻率計1台
5. 電阻2隻 100Ω×1;200Ω×1
6. 電容1隻 0.033μF×1
7. 電感1隻 9mH×1
8. 短接橋和連接導線若干 P8-1和50148
9. 實驗用9孔插件方板1塊 297mm×300mm
五、實驗內容
按圖8-3搭接實驗電路,用交流毫伏表測電阻R兩端電壓,用示波器監視信號發生器的輸出,使其幅值等於1V,並在頻率改變時保持不變。
圖8-3 諧振實驗電路
1. 電路諧振頻率的測定
將毫伏表接在電阻R兩端,調節信號發生器的頻率,由低逐漸變高(注意要維持信號發生器的輸出幅度不變)。當毫伏表的讀數最大時,讀取信號發生器上顯示的頻率,即為電路的諧振頻率,並用毫伏表測量此時的UL與UC的值(注意及時更換毫伏表的量程),將數據記入表8-1中。
2. 測試電路的幅頻特性
在諧振點兩側,將信號發生器的輸出頻率逐漸遞增和遞減500Hz(或1KHz),依次各取8個頻率點,用毫伏表逐點測出UO、UL與UC的值,將數據記入表8-1中。在坐標紙上畫出幅頻特性,並計算電路的值。
表8-1 幅頻特性的測定
f/kHz
模擬數據
UO (V)
實測數據
模擬數據
UL (V)
實測數據
模擬數據
UC (V)
實測數據
3. 值改變時幅頻特性的測定
圖8-3電路中,把電阻R改為200Ω,電感、電容參數不變。重復步驟1、2的測試過程,將數據記入表8-2中。在坐標紙上畫出幅頻特性,計算電路的值,並與按表8-1畫出的幅頻特性比較。
表8-2 值改變時幅頻特性的測定
f(KHz)
模擬數據
UO (V)
實測數據
模擬數據
UL (V)
實測數據
模擬數據
UC (V)
實測數據
4. 測試電路的相頻特性
保持圖8-3電路中的參數。以為中心,調整輸入電壓源的頻率分別為5KHz和15KHz。從示波器上顯示的電壓、電流波形測出每個頻率點上電壓與電流的相位差,並將波形描繪在坐標紙上。
六、實驗注意事項
1. 測試頻率點的選擇應在靠近諧振頻率附近多取幾點。在信號頻率變換時,應調整信號的輸出幅度(用示波器監視),使其維持在1V的輸出。
2. 在測量UL和UC數值前,應將毫伏表的量程改大約10倍,而且,在測量UL與UC時,毫伏表的「+」端應接L與C的公共端,其接地端分別觸及L和C的近地端N2和N1。
七、思考題
1. 根據實驗電路給出的元件參數值,估算電路的諧振頻率。
2. 改變電路的哪些參數可以使電路發生諧振,電路中R的數值是否影響諧振頻率?
3. 如何判別電路是否發生諧振 測試諧振點的方案有哪些
4. 電路發生串聯諧振時,為什麼輸入電壓不能太大?如果信號發生器給出1V的電壓,電路諧振時,用交流毫伏表測UL和UC,應該選擇用多大的量程
5. 要提高RLC串聯電路的品質因數,電路參數應如何改變
八、實驗報告要求
根據測量數據,繪出不同值的三條幅頻特性曲線:~,~,
~。
2. 計算出通頻帶與值,說明不同R值時對電路通頻帶與品質因素的影響。
3. 對兩種不同的測值的方法進行比較,分析誤差原因。
4. 諧振時,比較輸出電壓與輸入電壓是否相等 試分析原因。
5. 通過本次實驗,總結、歸納串聯諧振電路的特性。
5. RLC串聯諧振電路(實驗)
因此這是電流諧振。串聯諧振電路當然可以做升壓變壓器:當電容與電感的阻抗值接近時這兩個阻抗壓降可達到非常高的數值。電氣試驗中大型變壓器交流試驗就有利用
6. rlc串聯電路諧振時,uc會大於us嗎為什麼
電容與電感的容抗和感抗相等時,電路才能諧振。 由於容抗感抗相等,所以在串聯電路中相互抵消,就只剩阻抗了,這時電流最大,也就是I=U/R,就是串聯電路的電流。 容抗的電壓和感抗的電壓由此電流乘以容抗和感抗。所以Ul和Uc多大與電阻沒什麼直接關系,就是由電源電壓和電阻決定電流。 至於Ul和Uc多大,不見得比Uo大。看感抗、容抗,和阻抗的大小而已。電容器兩端電壓可能會超過電源電壓,因為電容器電壓等於電壓電壓加上電抗器電壓再減去電阻電壓,由於電阻相對很小,所以電容器電壓是超過電源電壓的。UR不會大於端電壓,因為串聯諧振時,總阻抗不會小於R,這樣,電流就不會大於U/R,R兩端的電壓也就不會大於U。
純電感在直流迴路中,
感抗
等於零,相當於一根短路線。是短路,也是通路。
因為感抗XL=2πfL,
直流電路
中,f=0,因此,XL=0。串聯諧振在rlc串聯諧振電路的研究對應的ul與uc是否相等 電容與電感的容抗和感抗相等時,電路才能諧振。由於容抗感抗相等,所以在串聯電路中相互抵消,就只剩阻抗了,這時電流最大,也就是I=U/R。
7. rlc串聯諧振電路
如果提高R、L、C串聯電路的品質因數,要保證諧振頻率不變,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減小R值。若要改變L或C,加大L,同比例減小C。
推導過程:
Q=Lω0/R;
ω0=1/√LC;
帶入Q=√(L/C)/R。
串聯時,電流只有一個迴路,電流大小等於迴路電壓除以阻抗。電流不可能大於電源輸出電流(等於該電流)。而電容和電感上的電壓互為相反,迴路電壓等於這兩個電壓差值加上電阻壓降。因此串聯諧振是電壓諧振而不是電流諧振。
(7)rlc串聯諧振電路實驗數據擴展閱讀:
電路規律
(1)流過每個電阻的電流相等,因為直流電路中同一支路的各個截面有相同的電流強度。
(2)總電壓(串聯電路=兩端的電壓)等於分電壓(每個電阻兩端的電壓)之和,即U=U1+U2+……Un。這可由電壓的定義直接得出。
(3)總電阻等於分電阻之和。把歐姆定律分別用於每個電阻可得U1=IR1,U2=IR2,……,Un=IRn代入U=U1+U2+……+Un並注意到每個電阻上的電流相等,得U=I(R1+R2+Rn)。此式說明,若用一個阻值為R=R1+R2+…+Rn的電阻元件代替原來n個電阻的串聯電路。
(4)各電阻分得的電壓與其阻值成正比,因為Ui=IRi。
(5)各電阻分得的功率與其阻值成正比,因Pi=I2Ri。
(6)並聯電路電流有分叉。
8. 求RLC串聯諧振電路 實驗報告的答案
根據測量數據,繪出不同Q值時三條幅頻特性曲線UO=f(f),UL=f(f),UC=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