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實驗數據處理要注意哪些
實驗報告撰寫要求
1. 實驗報告和實驗預習報告使用同一份實驗報告紙,是在預習報告的基礎上繼續補充相關內容就可以完成的,不作重復勞動,因此需要首先把預習報告做的規范、全面。
2. 根據實驗要求,在實驗時間內到實驗室進行實驗時,一邊測量,一邊記錄實驗數據。但是為了使報告准確、美觀,此時應該把實驗測量數據先記錄在草稿紙上。等到整理報告時再抄寫到實驗報告紙上,以避免錯填了數據,造成修改,把報告寫得很亂。
3. 在實驗中,如果發生實驗測量數據與事先的計算數值不符,甚至相差過大,此時應該找出原因,是原來的計算錯誤,還是測量中有問題,不能不了了之,這樣只能算是未完成本次實驗。
4. 實驗報告不是簡單的實驗數據記錄紙,應該有實驗情況分析,要把通過實驗所測量的數據與計算值加以比較,如果誤差很小(一般5%以下)就可以認為是基本吻合的。如果誤差較大就應該有誤差分析,找出原因。
5. 在實驗報告上應該有每一項的實驗結論,要通過具體實驗內容和具體實驗數據分析作出結論(不能籠統的說驗證了某某定理)。
6. 設計性、綜合性實驗要畫出所設計的電路圖,標出所選出和確定的電路參數。要有驗算過程和必要的設計說明。
7. 必要時需要繪制曲線,曲線應該刻度、單位標注齊全,曲線比例合適、美觀,並針對曲線作出相應的說明和分析。
8. 在報告的最後要完成指導書上要求解答的思考題。
9. 實驗報告在上交時應該在上面有實驗指導教師在實驗中給出的預習成績和操作成績,並有指導老師的簽名,否則報告無效。
10. 希望每個同學認真完成好實驗報告,這是培養和鍛煉綜合和總結能力的重要環節,是為課程設計、畢業設計論文的撰寫打下一個基礎,對以後參加工作和科學研究也是大有益處的。
② 一道簡單的電路分析基礎,關於三極體,求等效電路圖和講解
三極體基極電流IB=(5伏-0.7伏)/10K=0.43毫安;因為β=100,所以集電極電流應該等於43毫安。
驗算一下輸出迴路的狀態:假設集電極電流43毫安的話則集電極電阻500歐姆上面的壓降是43×0.5=21.5伏,發射極電阻200歐姆上面的壓降是8.6伏,兩者加起來接近30伏。輸出迴路電源電壓是12伏,明顯不能提供43毫安電流,所以三極體處於飽和狀態。
所以計算輸出迴路狀態是:IC=IE=12伏/(200+500)歐姆=17.14毫安;U0=17.14毫安×0.2K=3.43伏;UCE=0伏。
③ 單電源精密雙運放經過兩次放大,模擬運算時提示錯誤
這個電路從圖上看後級沒供電。
還有就是運放電源最好加RC退藕電路,防止電路自激。
④ 利用疊加定理求圖示電路的電壓U.
電壓源單獨作用,電流源開路:
U1 = 6 * 1 / (1 + 5) = 1 V
電流源單獨作用,電壓源短路:
U2 = 1 * 6 * 5 / (1+5) = 5 V ;1Ω、5Ω 電阻並聯,反比例分流。
合並:
U = U1 + U2 = 6 V
用戴維南定理驗算:
Uab = 6 + 5 * 6 = 36 V
Rab = 5 Ω
U = 36 * 1 / (1 + 5) = 6 V
http://wenku..com/view/1a26938d8762caaedd33d4bc.html
⑤ 求大家幫忙看下這個4到20mA轉0到5V的電路,圖中三極體的作用是什麼,-12V是否是錯的,實在不明白
OP07組成的4-20mA輸入/5V輸出的I/V轉換電路
圖3電路是一種被推薦使用的較好線路,首先,對運放的供電採用了由封裝的TL431組成的高精度穩壓電路,這種TL431採用DIP8封裝,耗散功率達到1W,更改供電電壓只需更換分壓電阻就可以輕易辦到。其次,運算放大器選擇使用的是高精度低失調的OP07,其參數指標大大優於普通廉價運放。最為關鍵的是在對零點信號的處理上,可以保證輸入4mA的時候,運放ICC的輸出電壓等於零。
分析一下這部分電路的工作原理:運放ICD的同相輸入端電壓由經過TIA31穩壓後的負電源提供,它通過R15與R14的分壓,取R14上的電壓與R10 上在4mA時的電壓一樣,然後,經過運放的緩沖,從運放輸出接有一隻PNP型三極體用於擴展輸出能力,實際這是一個典型的運算放大器穩壓電源,其輸出將跟隨著運放同相端的電壓,可以從接近零的電壓起調。
R10就是4~20mA的I/V轉換電阻,按照上述道理,由於運放的作用,這個電阻的最小取值可以很小,電阻越小越能減輕前方感測變送器的供電要求。 正是考慮到感測變送器屬於一種遠傳信號的使用環境,為了防止引入干擾信號,加有輸入濾波電容器C0和兩只1N4148二極體對輸入信號可能出現的危險電壓進行保護。 例如:
取R10=25Ω,4mA時,其壓降=0.1V,把ICD的同相端輸入電壓配置為負的0.1V,這樣,輸入信號的0.1V與這個I/V配置的負0.1V恰好互相抵消,ICC輸出將是零電壓。隨著輸入電流的增大,如果輸入電流是5mA,I/V轉換電壓將是0.125V……如果輸入電流是20mA,I/V取樣電壓就是500mV。這樣,我們可以把這個電壓放大10倍得到5V滿度輸出,或者放大20倍得到10V滿度輸出。為了方便工程上的工作方便,減少同時手續,對R10、R15、R14、R01、R02等重要電阻,必須選擇其精度0.1%的E96分度的金屬膜電阻,其溫度漂移參數最好能夠不大於50ppm。
許多感測器變送器輸入標注著4~20mA的輸出指標,可是,在實際上,這些參數都是不夠精確的,包括一些進口感測交送器,實際測試零點電流有誤差高達 18%的,即標稱的4mA變成了3.3mA或4.7mA,這時候,就需要進行零點調整。在零點調整的時候,需要注意,R10與R14原來是1:4的關系,是因為它們流過的電流恰好是4:l的關系。因此,如果需要調整零點電壓的時候,千萬不要再動R10與R14,而應該在零點調整時更改R15,在滿度調整時更改 R01。 在工程上,人們往往會採取比較快捷的工程應用方法而不是理論推導來完成任務,因為在選擇元器件時,就往往無法按照計算好的數值去購買,只能從標准化生產的品種里頭去選擇搭配,而且,在調試時,也不可能按照理論計算的數值去測量,尤其當計算結果帶著超過4位小數以上時.對所使用的儀表就會要求很高,成為"雞蛋里頭挑骨頭了"。我們可以通過一個實際例子來說明這種電路的調試過程。 首先,必須把實際的感測交送器拿到手並且進行實際的測量,例如測量到的數據為:零點電流=4.25mA,滿度電流=20.5mA。然後,根據最大輸入電流的實際數值來求出最大輸入電壓:20.5mA時R10上的電壓就是:20.5×25=512.5mV,其次求出零點電壓:4.25×25= 106.25mV。
完成上面的簡單計算後,接著,對電路的參數進行調整,零點的時候調整R15,滿度的時候調整R01。按照說明提到過得,ICD的同相輸入電壓等於零點時 R10上的電壓,可以求出:R15=(2500-106.25)/(106.25/100)=2.25KΩ。R01=[5000/(512.5- 106.25)-1]×1=11.3l等於(5000是滿度輸出電壓,512.5是滿度輸入電壓,106.25是零點輸入電壓,-1是因為同相放大器會自然+1,-1是因為R02=1KΩ)。 驗算一下:
零點電流輸入時,輸入電壓為:4.25×25=(2.5×100)/(225+100),結果:106.25=106.4,誤差:0.0014。滿度電流輸入時的滿度輸出電壓:(20.5×25-106.4)×(1 1.31/1+1)=4999.09,誤差:0.00018。
上面的計算和對電阻的取值都省略了小數點後多於3位的數字,因為實用中已經不夠現實了。就目前的數值而言,在實際應用中也可以滿足許多較高精度測量的要求了。 提示:
1. 運算放大器OP-07本身在零電壓輸而輸出不為零時,可以在其1PN8P上連接微調電位器進行靜態零點調整,也可以在零點電流輸入時一並處理。 2. 由ICA和ICB組成的高精度穩壓電源,其輸出電壓應該大於主電路要求的滿度輸入電壓至少3V以上,這時候,不能使用T902小功率封裝的TL431來替換本電路DIP8封裝的TL431。
3. 當需要本電路處理其他非4~20mA輸入的信號時,可以去掉R10,這時候,利用OP-07的優良性能和供電電源的高精度,作為通用放大器來使用。也是非常理想的。
⑥ 這個蜂鳴器電路很簡單,好久也沒弄明白
你所說的情況並不限制與蜂鳴器的驅動,包括常用的繼電器,指示燈等很多情況(布爾控制器件)都會遇到。
設計這種電路,首先是要考察驅動的對象,看其正常工作的額定電流和電壓。根據電流和電壓參數選擇三極體的,一般要保證三極體的最大Ic要大於等於1.5倍驅動對象的額定電流,Vce要大於等於1.2倍驅動器件的額定電壓,如果是感性負載(如繼電器),還必須在負載上反向並聯吸收二極體,以防止感生電壓過高損壞三極體。
選擇好三極體後,根據三極體手冊給出的最小放大倍數和驅動器件的最大工作電流計算所需要的Ib,根據這個Ib查詢三極體數據手冊,看看是否在三極體的安全工作范圍中,如果超出就必須要重新選擇三極體,如果合用,則計算Rb。
三極體的Vbe基本上可以取一個定值0.7V,查詢單片機手冊在既定工作電壓下IO埠的高電平輸出電壓,用此電壓減去0.7V,再除以之前所得的Ib,得出所需的Rb,這個Rb可能不是標准電阻,取最接近的標准電阻,記住,只能取小值(以保證三極體能處於飽和狀態),驗算實際Ib是不是在三極體的安全范圍之內。
⑦ 中考求指導!!!我是廣州的。
如何高效地學習
一數理化:
1建立典型例題、錯題的集合本。把較為典型的例題,做錯的題記入一大本,以後復習的時候就讀它即可。一位做家教的老師就是不斷地讓學生做他做錯的題,反復練習直至做正確,成績大幅提升。
2記好筆記。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白天將老師講的粗略地記在稿紙上,晚自習在加以整理、消化、吸收,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去偽存真,並將其記入筆記本。
3能獨立推導全部公式。抓住一條主線,利用基本公式,將各量間盤根錯節的關系要徹底理清頭緒、理順關系,要達到爐火純青、信手拈來的程度。
4分析過程,用方程組思想解題。做物理題,先分析整個過程包含的細節、情景、子過程,在腦海中串聯成一整幅圖景,並想像整個過程,根據題意畫出圖像(運動圖,受力圖、)。再寫出已知量(包括符號及其數值)與未知量(符號),通過各量間的聯系(根據每一句話、每個子過程),能聯系已知與未知的量的方程盡可能的都列寫出來。最後研究方程組,採用各個擊破策略,化到只含一個未知量的方程,就能找到一個突破口,所有問題都能會迎刃而解。
二語言學科(英漢):
1英語中常見的構詞法、詞根(前綴與後綴)、它會極大地擴大詞彙量,使你的英語充滿信心、興趣。慢慢地,你會發現英語非常有規律,非常有趣,漸漸地愛上英語。
2語言點、語法要熟練掌握。弄明白英語與漢語的語法異同,比較中學習兩者效果會更好。
3閱讀文章,注意學習其中的詞彙、表達,標點,同時特別注意英語中的構詞法、句式、語法、時態,可以一腦多用,達到高效學習的目的,久而久之,就會對英語產生感覺、興趣,就會有說與寫的沖動,慾望會產生動力。從此會慢慢地積少成多,集腋成裘,從朦朧到漸漸清晰,最後就會感到「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英語原來如此。
4多看看帶英漢字幕的影視作品。你可以結合具體情境盡可能地學習口語、對話(重復原話)、單詞、語氣,切身體味美式文化與生活。
5嘗試表達—演說與寫作。利用閱讀中逐漸積累的經驗,模仿其中的構詞法、句式,即可輕松地「自言自語」,實現自我對話。有了一定基礎,就可以愉快地寫作了,可以對所見所聞所想暢所欲言,如寫校園景色、家鄉的風光、父母、兄弟姐妹、你的成長經歷、老師、同學等。
6學習可以無處不在,不受空間、時間的限制。看電視時,你可以學晰演技、經典對話、攝影技術、大人物的形象,甚至可以自編個小場景。睡前,與別人對話時,走在大街上,校園里閑逛,廣告牌上,只有留心觀察、思考,任何地方,任何時候都可以進行廣義地學習。
三政史地:
1學會列提綱,整本書,甚至整個學科,能利用利用線索貫穿全部
2構建知識網路圖,對著圖說說大致知識點,不會了再查書。可以買本的速記小手冊,隨時揣在懷里。
3嘗試記誦。讀第一遍書,就嘗試復述,讀第二遍書,就嘗試背誦,化整為零,分段記憶,記在幾個關鍵連接點,記不住的地方找你同桌幫忙,再將其串聯起來,這樣可以極大地節約背誦時間。
4平常做題,要模仿答案,特別是高考題,要抓得分點,學習其中的答題技巧、方法,就按此法練習答題技巧,絕對能考一個滿意的分數。
方程組思想解題
許多學生感覺物理難學(包括數學中的應用題),那是他們還未對物理學進行深度思考總結,其實高中的物理題就是由基本公式參與構成的解方程組問題。只要掌握列方程解題的基本步驟,再難的物理題都可以化為解方程組的問題,從而實現學生思維上質的突破,不再對應用題懼怕,站在戰略的角度即利用方程組思想使之養成良好的解題習慣與必勝的信心,形成統一的解題思路與技巧,實現戰略戰術的完美整合(重組與結合)。
方程組思想,顧名思義,就是通過列方程組解決問題。當一個題目含較多量時,即涉及到的量(包括已知的與未知的)較多較復雜時,常常採用的方法。此法特別適合學習有困難者,可以極其快速地實現成績提升以及建立極強的自信心。
程組思想的精髓就是根據問題設未知數,有時為了能用更基本的公式或更一般的規律列方程組,甚至多設一些未知量,這種方法特別適合思維或基礎有困難的學生。
函數推導法解題的方法,很多學生很不習慣字母運算,不帶入數字就會很難受,總覺得缺點什麼,但要讓學生理解那些被運算了的含有的信息很少,如同廢物或沒有靈魂的行屍走肉。而作為「終結者」的公式函數則有血有肉,其潛力、信息量巨大。
函數法解題的好處:一、減少不必要的運算,因為某些量可以消掉;,二、可以看所求量與各變數的關系,如正反比關系,不誰無關等;三、很方便的進行驗算,如從單位上看或特殊值法(令某量為零);四、可以循環利用公式,可以直接帶入如不同組合的值求結果,不必「從頭再來、前功盡棄」;五、可方便的有增減性、拐點、極值(點)、漸近線等畫出函數曲線,進而分析函數、甚至預言「未來或未知部分」。
如抓住不變數和相等量,電學中,不變數是電阻,並聯電壓相等,串聯電流相等;往返運動路程不變;由此可選擇相應的公式以簡化計算。如抓住不變數和相等量,電學中,不變數是電阻,並聯電壓相等,串聯電流相等;往返運動路程不變;由此可選擇相應的公式以簡化計算。
對於勻變速直線運動,總共涉及五個量,三個變數,分別是、、,兩個常量與,所有公式只涉及四個量,三個已知量與一個待求量,讀題時只要羅列出所有的物理量量,再合理選擇公式,就能進入勢如破竹、一覽無余的境界。點評:勻變速直線運動中,總共涉及五個量,分別是、、、、,分為兩類,變數是、、,不變數是、,一般設未知數、、,因為與可以方便地由、、三者表達出來,即和。
怎樣設什麼未知數呢?
讀題目時,先明確已知的與未知的物理量,並用相應字母與數值准確無誤地、完全地羅列、記錄下來。要把整個題目所有的物理量都看作一個統一整體,極像是快刀斬亂麻。要從每一句話、每個數據中找到可能對應的一個方程,通常幾個未知量對應幾個方程,寫多了可能有等價式或其中一些可從其他算式中推出即冗餘;寫少了一般又解不出來。這不需要任何特殊的思維,最原始最繁雜的解法多數時候又是最簡單最聰明的解法,類似大智若愚、笨方法又是最簡潔、最巧妙、最高效的解法。
怎樣列方程組呢?
首先認真審題,弄清題意。審題是解題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審題的過程就是認真讀題,分析題意,收集題目信息的過程。通過審題,發現題目中的已知條件,弄清題目中的物理過程,建立一幅關於所求問題的比較清晰的物理圖景,初步構成解題的思維框架。審題就是要對物理過程大致搞清楚,並大概勾畫出物理圖景。
讀至大致讀懂題目大意的時候,要盡量畫圖,有的畫草圖就可以了,有的要畫精確的圖。數學上,要動用圓規、三角板、量角器等,以顯示精確的幾何關系。物理上,根據題意畫出圖像,如運動位置圖,受力分析圖、速度、位移的、圖像等等。畫圖能夠化抽象思維為形象思維,更准確地掌握物理過程。電學中,一定要畫出電路圖。有了圖就能作狀態分析和動態分析,狀態分析是固定的、死的、間斷的,而動態分析是活的、連續的。
其次分解過程為若干層次。一般說來,復雜的物理過程都是由若干個簡單的「子過程」構成的。因此,分析物理過程的最基本方法,就是把復雜的問題層次化,把它化解為多個相互關聯的「子過程」來研究。分析整個過程所包含的細節、情景、子過程,在腦海中串聯成一整幅圖景,並想像整個過程,再寫出已知量(包括符號及其數值)與未知量(符號),通過各量間的聯系(根據每一句話、每個子過程),能聯系已知與未知的量的方程盡可能的都列寫出來。
最後檢查有沒有沒有利用的數據,或含有隱含條件、極值的句子,如剛好要脫離某個平面即物體與平面之間無彈力,上拋運動的最高點的速度為零,速度相等時相距最遠或最近,物體恰好通過最高點意思是物體與繩或桿或軌道無作用力或最小的速度,恰好不相撞上時相遇且速度相等,將要離開時速度、位移相等且無彈力作用,為等等,寫多了可能有等價式或其中一些可從其他算式中推出即冗餘;寫少了一般又解不出來。通常是幾個未知量對應幾個方程。
怎樣解方程組呢?
就是聯立所有方程,先找准一個待求的量,再通過加減乘除逐步有目的、有計劃地削減、減少未知數,最後簡化到剩下只含該待求變數的一個方程,即可找到解方程組的突破口,其他未知量也就會如兵敗如山倒,就像一個天大的謎團突然真相大白,一宗極其復雜的案件突然水落石出。即先各個擊破,再步步為營,最後一氣呵成。其方法簡單在於不需要用特殊、復雜的規律以及在盤根錯節的關系網中理清各種關系,只要先設出未知數,再根據數據或是能列方程的語句只要利用基本公式列方程組,最後聯立方程解出即可。
最後總結概括解題的步驟如下:第一步,讀題,寫出所有涉及到的量,未知的用字母表示,已知的寫出數值及其對應代號。第二步,分析過程,用方程組思想解題。做理科題,先分析整個過程包含的細節、情景、子過程,在腦海中串聯成一整幅圖景,並想像整個過程,根據題意畫出圖像(運動圖,受力圖、)。第三步,寫出已知量(包括符號及其數值)與未知量(符號),盡其所能,根據每一句話、每個子過程,能聯系已知與未知的量的盡可能多的用方程或等式都羅列寫出來。第四步,研究方程組,採用步步為營、各個擊破的策略,化簡到只含一個未知量的方程,就能找到一個突破口,所有問題都能會迎刃而解。
⑧ 為什麼用支路電流法解題的時候,有一些電路圖上只有兩個節點卻列出了1個kcl方程,而有些電路明明有四個節
幾個未知數就需要幾個方程,如果未知數只有1個那就只需1個方程即可,多列了是屬於浪費,不過可用於驗算
⑨ 戴維寧和諾頓等效電路
微變等效電阻是二極體正向導通一個直流電流的前提下,疊加交流小信號時的交流等效電阻。
Rd = △Ud / △Id
本題的交流信號是疊加在 8.6mA 的基線上,10V電壓源與 1KΩ電阻是提供直流工作點的電源,不是計算微變等效電阻的交流信號源。
而你應用若頓定理驗算時,錯把直流電源作為微變等效電路的交流信號源!
⑩ 電工物理的看看會不詳解哦
電路圖改畫一下:你圖中的電流方向好像畫錯了。
經過R4的支路電流I2=E2/R4=24V/5Ω=4.8安培
經過R1的支路電流I1:
R2和R3並聯後電阻=R2*R3/(R2+R3)=10/7Ω,再與R1串聯,上面一條支路的總電阻=17/7Ω
上面一條支路的經過電阻的電壓降=E2-E1=24-12=12V
所以I1=12÷17/7=84/17安培
經過R3的電流:
12V的電壓分攤給R2和R3兩端的電壓是:12÷17/7×10/7=120/17V
R2和R3並聯,所以I3=120/17÷5=24/17安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