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幫我整整這個電路圖,可調光電燈開關電路,追加200!決不食言
根據要求和順序,回答如下。
1.電路的組成
電路主要由燈泡點亮迴路、工作電源提供部分和輸入脈沖控制部分組成。
燈泡點亮迴路:包括220V交流電源、開關S、燈泡H和單向可控硅VS1(或者是雙向可控硅VS2)。
工作電源提供部分:由C1、VD1、VDW1和1000μF電容組成。
輸入脈沖控制部分:由CD4017、80KΩ電阻、VD2、VDW2、10μF電容、3KΩ和5KΩ電阻組成。
2.總體的功能
電路的總體功能是調光電路分為三檔,即開關S每接通一次,燈泡由高亮→低亮→不亮……,依次循環。
3.元器件的工作原理
在燈泡點亮迴路中
VS1是一個單向可控硅,僅讓半個周期的交流電壓加到燈泡上,燈泡所加電壓有效值較低,故亮度較低(見半波波形圖)。
VS2是一個雙向可控硅,可讓整個周期的交流電壓加到燈泡上,燈泡所加電壓有效值較高,故亮度較高(見全波波形圖)。
工作電源提供部分
交流電壓220V經電容C1降壓,VD1二極體整流,讓電源的負半波電壓被傍路,正半波電壓經12V穩壓管限幅,1000μF電解電容濾波,它們共同完成給CD4017提供12V工作電壓的任務。
輸入脈沖控制部分:
這一部分電路涉及到電路狀態的轉變過程。
三種狀態間的轉換是依靠輸入脈沖的遞增來完成的。
而輸入脈沖加到CD4017的CP端,是由開關S的閉合與斷開來完成的。
當開關S閉合時,電源通過80KΩ電阻電阻降壓,二極體VD2整流,穩壓管VDW2穩壓,10μF電解電容濾波,使CP端14腳有一高電平輸入。因為13腳直接為低電位,故14腳輸入脈沖的上升沿有效,輸出狀態會得到轉換。若斷開開關S,14腳被3KΩ的下拉電阻拉至低電平,完成了一個脈沖由高到低的變化。
首先看看你的電路圖CD4017用了哪幾個引腳
16、8—用於接12V電源
2(Q1)—提供雙向可控硅VS2的控制極電壓
4(Q2)—提供單向可控硅VS1的控制極電壓
7(Q3)—直接連到15腳,此狀態有效時對CD4017復位
15—復位腳,高電平時,會使CD4017的Q0輸出高電平,其餘Q1—Q9輸出低電平
13—時序允許腳,當此腳為低電位,輸入脈沖的上升沿使CD4017計數
14—為脈沖信號的輸入腳
CD4017為十進制計數器//脈沖分配器,在此處使用的原理是這樣的。
14腳作為脈沖信號輸入端,Q1、Q2、Q3作為脈沖分配的輸出端,當14腳有脈沖序列輸入時,輸出端Q1、Q2、Q3依次為高電平(見時序圖)。
此裝置只要一接通220V,對應的輸出便有以上所說三種狀態中的一種(因為沒有上電復位電路,輸出狀態未確定)
假設是220V接通後,燈泡處於不亮狀態(當然也可能處於低亮狀態,反正是由高亮→低亮→關閉→高亮……循環),此時Q0為高電平,兩個可控硅均未導通,故燈泡不亮。
開關S第一次閉合,相當於有一個高電平加到14腳,此時Q1為高電平,雙向可控硅VS2的控制極相對於陰極有一個高電平,使之導通,全波電壓加給燈泡,燈泡為高亮狀態。若此時斷開開關S,燈泡熄滅,且14腳被3KΩ的下拉電阻拉至低電平,完成了一個脈沖由高到低的變化。
開關S第二次閉合,相當於第二個脈沖加到14腳,此時Q2為高電平,單向可控硅VS1的控制極相對於陰極有一個高電平,使之導通,半波電壓加給燈泡,燈泡為低亮狀態。若此時斷開開關S,燈泡熄滅,且14腳又被3KΩ的下拉電阻拉至低電平,完成了第二個脈沖由高到低的變化。
開關S第三次閉合,相當於第三個脈沖加到14腳,此時Q3為高電平,兩個可控硅的觸發極均未得到高電平而關斷,故燈泡不亮。與此同時,因Q3(7)與復位端15腳直接相連,Q3的高電平加到15腳使復位有效,CD4017的Q0為高電平(見時序圖)。
總結:燈泡的亮度僅與加到燈泡兩端的電壓有效值有關。與電源頻率是沒有任何關系的,因為頻率是固定的50HZz。而燈泡所加電壓的高低與CD4017的輸出脈沖分配給哪一個Q端有直接的關系。
『貳』 求解答,急需要。台燈調光電路的工作原理是什麼求需要
單向可控硅調光電路,燈泡始終工作在脈動直流狀態。
由於調光採用了【單向】可控硅,所以220伏進入調光電路時經過了4個二極體整流,4個二極體是對面兩、兩導通的(可惜4個管沒有單獨畫出極性,單獨畫出後,兩、兩導通會一目瞭然)。
原理:220伏【上正下負】時電流走向是,上線進-右上二極體-燈泡-可控硅正極-負極-回左下二極體-回下線220伏
220伏【下正上負】時電流走向是,下線進-右下二極體-燈泡-可控硅正極-回左上二極體-回上線220伏。
R2保證可控硅無觸發信號可靠截止。
調整470k改變可控硅導通角(即導通時機)。
R1防止電位器阻值調到0。
電容c與電阻、電位器串聯配合,決定起始導通延遲時間,調大電位器阻值時,電容充電慢,可控硅觸發極得到同步正觸發就晚,可控硅開通時間短,燈泡就暗。
2CTS是觸發二極體,給可控硅觸發電壓整形。
觸發電壓取自可控硅正極,等於可控硅是同步自觸發,雖然是『同步』,實際觸發時機(導通角)由電阻電容串聯延遲觸發起始時間,所以調整電位器阻值大小,可以改變可控硅每個半周的導通時長,來改變電燈亮度
『叄』 答:日光燈調光電路,見圖4
-29
圖中所示電路、在調節電位器時可以調節日光燈的亮度。電路的簡單原理版是有電答權圖位器和電阻電容組成一個阻棄移相電路,調節電位器時可以控制晶閘管的導通角,從而調節晶間管的電流.控制日光燈燈絲發射電子的流量,這樣就調節了日光燈的亮度。
啟輝前,應把亮度調制最大.以保證正常啟輝啟輝後,再把亮度調到需要的大小。
『肆』 無極調光電路原理
無極調光電路原理:
本電路採用雙向可控硅(雙向晶閘管)來調光,可以讓光線從弱到強均勻變化。雙
向可控硅的外形和三極體一樣,很多朋友會誤以為可控硅也是和三極體一樣,是類似於基極電流控制三極體分壓限流來完成調光的。說出來不怕大家笑,至少站長十幾年以前有好幾年就是這樣認為的,畢竟,通過自學在很多方面的突破都是有一定困難的,那時學習條件也很差,很多都是停留在想像狀態,很少有書講得詳細,很少提到重點。
可控硅和三極體的共同點在於:都是電流控制器件,都可以起到開關作用;不同點在於:三極體需要電流持續控制,可精確控制,可控硅導通後可以撤消控制電流,控制電流失去控製作用,負載電流取決於負載大小,可控硅在無控制電流和負載電流情況下會自動關斷。因此,可控硅控制電流又稱觸發電流。這是可控硅的重點,如果大家認真理解並實踐製作實驗,這一關就過了。
電路原理圖和可控硅97A6的資料:
本調光電路採用交流220V供電,可控硅會在每個電壓交變(正懸波的0電位)時
自動關斷。平時由於R1、W、C1、R2、C2、R3的移相延時作用,會使觸發電流來得比較遲, 這是因為電壓通過電阻給電容充電,電容兩端的電壓相位會滯後產生延時,當W的阻值調至最小時,R1和C1組成第一級延時,R2和C2組成第二級延時,但是,由於R1、R2的阻值很小,當A端電壓上升時,T1的控制極仍能很快產生觸發電流導通,讓負載有電流通過;但是,當W的阻值調節到最大時,C1、C2上的電壓上升很慢,T1甚至在正半周結束了還沒有導通,這樣負載就沒有電流通過。通過調節W的阻值,可以調節可控硅在每個交流電半周期的導通時間的長短,從而達到調節負載消耗功率來起到調光的作用。
交流電壓的負半周工作情況和正半周情況相同,僅僅是電壓極性不同而已。由於可控硅是工作在開關狀態,可控硅本身消耗的功率很小,從而效率很高,本製作元件包配用的97A6可控硅,外形和9014的三極體一樣大,但是可以控制100W的燈泡(理論值220V時可以控制220W),如果換成用三極體串聯分壓限制電流的原理來控制調光的話,那得需要一個幾十W的大功率三極體才行,光散熱片的成本就高得不得了
『伍』 電阻調光電路原理
電阻調光原理:可變電阻與燈泡串聯在電路中,通過改變電阻阻值大小,實現對其工作電流大小的改變。從而改變了燈光亮度,實現調光。
『陸』 晶閘管調光電路的工作原理
晶閘管調光電路的工作原理:
晶閘管在工作過程中,它的陽極(A)和陰極(K)與電源和負載連接,組成晶閘管的主電路,晶閘管的門極G和陰極K與控制晶閘管的裝置連接,組成晶閘管的控制電路。
晶閘管為半控型電力電子器件,它的工作條件如下:
1. 晶閘管承受反向陽極電壓時,不管門極承受何種電壓,晶閘管都處於反向阻斷狀態。
2. 晶閘管承受正向陽極電壓時,僅在門極承受正向電壓的情況下晶閘管才導通。這時晶閘管處於正向導通狀態,這就是晶閘管的閘流特性,即可控特性。
3. 晶閘管在導通情況下,只要有一定的正向陽極電壓,不論門極電壓如何,晶閘管保持導通,即晶閘管導通後,門極失去作用。門極只起觸發作用。
4. 晶閘管在導通情況下,當主迴路電壓(或電流)減小到接近於零時,晶閘管關斷。
晶閘管(Thyristor)是晶體閘流管的簡稱,又被稱做可控硅整流器,以前被簡稱為可控硅;1957年美國通用電氣公司開發出世界上第一款晶閘管產品,並於1958年將其商業化;晶閘管是PNPN四層半導體結構,它有三個極:陽極,陰極和控制極; 晶閘管具有硅整流器件的特性,能在高電壓、大電流條件下工作,且其工作過程可以控制、被廣泛應用於可控整流、交流調壓、無觸點電子開關、逆變及變頻等電子電路中。
『柒』 調光電路 工作原理 其中的原件各有什麼作用
調光電路的工作原理主要部分就是由一個雙向可控硅和由可調電阻,電容和雙向二極體組成的觸發電路,此電路採用220V交流供電,交流電正半周通過電位器VR4和電阻R19向電容C23充電,隨著電容C23上的充電電壓升高,達到雙向觸發二極體DB1的正向轉折電壓時,二極體呈低阻態導通。
從而觸發可控硅導通,至過零時截止,雙向觸發二極體是一個當兩端電壓達到一定值時就會導通,不管是正向還是反向,所以在負半周到來時,電容被反向充電,當反向電壓達到雙向二極體的轉折電壓時,也可觸發可控硅。
這樣,只需調節電位器阻值,就可以改變RC充電時間常數,進而改變可控硅的導通角,達到調壓的目的。
(7)可調光電路擴展閱讀
調光電路的應用
用光電耦合器作固體繼電器具有體積小、耦合密切、驅動功率小、動作速度快、工作溫度范圍寬等優點。一個光電耦合器用作固體繼電器的實際電路圖,它的左半部分電路可用於將輸入的電信號Vi變成光電耦合器內發光二極體發光的光信號。
而右半部分電路則通過光電耦合器內的光敏三極體再將光信號還原成電信號,所以這是一種非常好的電光與光電聯合轉換器件。光電耦合器的電流傳輸比為20%,耐壓為150V,驅動電流在8~20mA之間。
在實際使用中,由於它沒有一般電磁繼電器常見的實際接點,因此不存在接觸不良和燃弧打火等現象,也不會因受外力或機械沖擊而引起誤動作。所以,它的性能比較可靠,工作十分穩定。
『捌』 晶閘管調光電路原理
如圖:該電路為串聯型脈寬調壓控制電路,該電路採用一個晶閘管,和一個兩極雙向回可控硅組成的控制電路。該答電路是大功率調壓控制電路,同小功率台燈調光原理一致。
其工作原理:當可調電阻趨於470k時,整個調壓控制電路處在最大導通狀態。兩個33k電阻和一個整流橋電路,構成的是一個預置旁路電路,整流橋是利用二極體的0.7V導通電壓,來穩定兩極可控硅控制的突變,對整個電路起到一定的抗干擾作用。
『玖』 直流12V調光電路怎樣製作
12v 20w石英燈,都是開關電源的,調壓很繁的哦..
『拾』 晶閘管調光電路原理
工作原理:晶閘管T在工作過程中,它的陽極A和陰極K與電源和負載連接,組成晶閘管的主電路,晶閘管的門極G和陰極K與控制晶閘管的裝置連接,組成晶閘管的控制電路。
晶閘管是PNPN四層半導體結構,它有三個極:陽極,陰極和門極。晶閘管工作條件為:加正向電壓且門極有觸發電流。其派生器件有:快速晶閘管,雙向晶閘管,逆導晶閘管,光控晶閘管等。
它是一種大功率開關型半導體器件,在電路中用文字元號為「V」、「VT」表示(舊標准中用字母「SCR」表示)。晶閘管具有硅整流器件的特性,能在高電壓、大電流條件下工作,且其工作過程可以控制、被廣泛應用於可控整流、交流調壓、無觸點電子開關、逆變及變頻等電子電路中。
(10)可調光電路擴展閱讀
晶閘管是四層三端器件,它有J1、J2、J3三個PN結,可以把它中間的NP分成兩部分,構成一個PNP型三極體和一個NPN型三極體的復合管當晶閘管承受正向陽極電壓時,為使晶閘管導通,必須使承受反向電壓的PN結J2失去阻擋作用。每個晶體管的集電極電流同時就是另一個晶體管的基極電流。
因此,兩個互相復合的晶體管電路,當有足夠的門機電流Ig流入時,就會形成強烈的正反饋,造成兩晶體管飽和導通,晶體管飽和導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