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慕課教學與傳統授課有什麼不同
慕課是在線來學習的一種方式,慕源課的出現對傳統大學教育形成了一定沖擊。與傳統大學相比,慕課具有教學方式新穎靈活、授課教師聲望高、學習者學習自主性強等特點,慕課將會與傳統大學在競爭中合作,在相互融合中協調發展。
Ⅱ 學機械的一個菜鳥要開始學習電子layout使用altium designer,需要有哪些知識,或者有好的教程推薦的嗎
建議樓主學完下面4本書,就能自己設計電路板和編寫程序。課程可在慕內課、超星爾雅之類容的網課上學習
1、電路分析(主要分析電路中各部分的電流i和(或)電壓v。電路模型包括電路的拓撲結構,無源元件電阻R,儲能元件電容C及電感L的大小,激勵源(電流源或電壓源)的大小及變化形式,這是基礎中的基礎,學完之後才知道怎麼設計電路)
2、模擬電子技術(是一門研究對模擬信號進行處理的模擬電路的學科。它以半導體二極體、半導體三極體和場效應管為關鍵電子器件,包括功率放大電路、運算放大電路、反饋放大電路、信號運算與處理電路、信號產生電路、電源穩壓電路等研究方向)
3、數字電子技術(主要研究各種邏輯門電路、集成器件的功能及其應用,.邏輯門電路組合和時序電路的分析和設計、 集成晶元各腳功能。555定時器等)
4、單片機原理及介面技術(編程技術)
Ⅲ 有沒有較好的慕課平台廠商推薦
傳唱慕課教育平台是為高校用戶量身定做的一套系統,這套系統廣泛運用了雲計算技術、數據分析技術、數據挖掘技術、資源創作技術(屏幕錄制、PPT錄制、錄像、視頻剪輯、互動課件製作等)、互動教學技術。以學生為中心,採用開放的平台架構打造貼近高校應用的教學服務平台。
慕課教育系統支持以網路為媒介的終身學習,平台擁有師資、課程材料,能夠讓高校用戶在發展數字技術的同時實現學術上的溝通和合作,通過平台學習跟蹤功能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在線學習、互動交流、在線作業、在線考試等學習任務。
慕課教育平台提供PC、手機APP、微信、TV機頂盒等多渠道在線、離線學習方式。
學生功能:學生通過慕課教育平台登錄系統查詢課程,選擇進行報名、學習、評價本校教師、外校教師開放課程。報名學習之後,學生能夠在線參加課程學習、章節課後作業、結業考試等。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平台實現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課程互動交流,學生針對課程知識點記錄課程筆記。課程考試之後,學生在系統上查詢考試成績,回顧復習考試錯題。
教師功能:講師通過資源創作系統,製作慕課課程資源,通過系統平台添加、刪除、修改、審核課程信息;課程發布後可統計、審核課程報名人員信息;講師可通過系統批閱學生作業、考試試卷;除了發布傳統的課程視頻,講師還可發布面授、直播等多類型、多元化課程。
學校負責人:通過系統管理全校老師、學生信息,審核學生、老師注冊信息,查看審閱教師課程內容,統計查看教師教學進度,管理全校班級、年級信息,設置課程報名方式等。
機構管理員:管理維護教育局下屬學校信息,發布教學通知等。
部署模式
平台採用開放的多機構入住模式,部署一套平台即可為高校內所有學院提供MOOC服務。
· 本地化部署模式
依據用戶實際情況,我們可以將慕課教育平台部署在用戶本地機房中,充分利用閑置的帶寬和伺服器資源。為高校用戶提供完整的教學功能:包括資源製作,課程發布,多終端展示,資源審核,課程報名、學習、作業、考試,面授、直播,學生管理、資源徵集、消息推送、社區交流、學生學習統計管理等。
· SaaS租賃模式
除了本地化部署服務,同時也可提供SAAS租賃建站方式,讓你不用關心伺服器、中間件、軟體、維護等所有技術問題,只需提供你的域名,按步驟完成注冊,即可擁有你專屬的MOOC互動教學平台。
建設步驟
高校慕課平台的建設須緊密結合國家教育發展戰略,以教師普惠式創作,學生泛在化學習、個性化學習、碎片化學習、互動化學習為指導思想,構建良好的信息環境促進學生個性化全面發展,著力尋求在傳統教學模式上的突破。系統建設復雜程度較高,建議分步完成:
第一階段:在高校內部建設一套專屬的私有雲慕課平台,將雲計算技術與慕課應用模塊相結合,為高校慕課資源共建共享提供資源在線創作、資源在線編輯、資源在線管理維護、多終端在線學習、多終端在線測評、多終端互動教學、大數據統計分析等應用功能。
第二階段:建立創作能力超強的資源製作團隊,滿足學校快速擁有慕課教學資源,同時能夠提供完善的協助製作服務,老師製作腳本,廠家完成製作服務。
第三階段:通過慕課平台與外部建立交流合作,可以接觸社會上各類優秀的教學素材,實現更多優秀的資源向高校的私有雲慕課平台輸送。
第四階段:建立強大的線上及線下互動教學生態體系,可以開展O2O個性化培訓課程,讓高校學生盡早接觸外部實戰培訓,為後期就業及創業奠定基礎。
方案優勢
◆ 實現翻轉課堂的網路化
◆ 提供微課/慕課建設全程管理服務功能
◆ 提供多終端微課製作技術
提供PC/PAD/手機端慕課終端製作服務
◆ 提供在線資源創作技術
系統提供在線資源製作工具,可以在線錄制計算機屏幕及講師聲音,同時形成對應知識點課程視頻資源,資源在線製作能夠兼容谷歌、IE8及以上、360等常用瀏覽器。採用B/S方式調用,不需要安裝獨立的客戶端;系統工具採用邊錄邊傳模式,自動傳入平台資源庫,高效快捷。
系統同時提供在線慕課資源優化編輯服務,使用B/S方式調用,工具採用獨創的毫秒級精準化拖拽定位技術,以網頁時間軸的編輯界面提供用戶進行編輯,普通電腦通過滑鼠的拖拽就能實現視頻資源的剪切、合並、插入等編輯工作。
◆ 提供多終端視頻播放技術
提供慕課視頻在線觀看,可以暫停、倒退、重復、快進,提供個性化、人性化學習服務
◆ 提供多終端視頻直播技術
藉助手機直播採集功能,可以隨時隨地進行直播課堂推送,講你的所聞所見及時推送到課程平台,分享給更多學生實施觀看。
◆ 提供知識點持續創新模式
◆ 兼容當前主流操作系統及設備
1、全面兼容各種操作系統平台
平台採用跨平台設計理念,服務端可以部署在windows或linux操作系統上,終端用戶只要可以觀看網站動畫即可在線學習。
2、全面支持多屏終端設備的使用
平台採用多協議流服務功能,同時支持HTTP 、 RTMP、HLS、RTSP等協議播放服務,可以支持PC、PAD、機頂盒等多終端的學習。
◆ 平台良好的擴展能力及應用定製優勢
1、全面支持雲架構模式
平台採用HADOOP雲架構、SAAS雲計算技術:HADOOP雲架構能夠提供多機協同雲轉碼、多機協同負載服務,進而為實現大並發、大數據處理提供支撐服務。SAAS技術能夠提供便捷的方式為下屬單位或分校提供慕課平台前後台管理服務。
2、全面支撐各種應用對接及按需定製服務
平台所有模塊均為自主研發產品,可以接受任意深度的定製服務,或者提供標準的介面供其他應用調用。
Ⅳ 近幾年開始在國內高校流行的一種網路課程
MOOC:更好和更時髦的教育系統
你是不是想問問這個?
2012年10月,Time雜志發表名為《大學已死。大學永存!》的深度報道,探討MOOC給現有大學帶來的沖擊。 「MOOC就像一口超越現實的深呼吸。絕望的父母祈禱應驗,免費網上大學終於可以緩解學費重擔。而對學校官員來說,變化帶來的恐慌隨處可見。哈佛大學和MIT花6000萬美元成立非營利性的MOOC機構edX。明天將要發生什麼?這很可能是非常有選擇性的——實體大學將繼續蓬勃發展,最棒的大學繼續提供網上教育無法覆蓋的服務,而中等的、昂貴的贏利大學將面臨巨大的壓力。」
TIME雜志毫不吝嗇地把2012年稱為「MOOC年」——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規模開放網路課程)。這場從矽谷、MIT發端的在線學習浪潮,理想是「將世界上最優質的教育資源,傳播到地球最偏遠的角落」。免費獲得全球頂尖高校明星教師的課程,甚至取得學位,並非不可能。
2012年聖誕節,斯坦福大學計算機學教授吳恩達(Andrew Ng)正在和父親逛街,父親忽然說:「到點了,我得回去做作業了!」於是把吳恩達一個人扔在了街上。他是去吳恩達創辦的在線學習平台Coursera,完成杜克大學的「思維與推理」課程作業。
Coursera誕生於2012年,目前擁有來自全世界62所大學的337門課程,其注冊人數的增長速度「比Facebook還快」。在這所體量龐大的虛擬學校里,有來自220個國家的300多萬名「同學」。
Coursera與Udacity和edX一起,被視作MOOC三大巨頭。它們集結了哈佛大學、MIT、斯坦福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布朗大學、哥倫比亞大學、杜克大學等全美國同時也是全世界最優質大學的資源,為每一位學習者免費提供優質課程。
視頻公開課並不新鮮,而MOOC有什麼不同,何以具有顛覆的能量?
MOOC式學習之魅
果殼網目前擁有全中國最大的MOOC線上社區,「MOOC自習教室」。創始人、CEO姬十三認為,中國內地接受的網路課程經歷了3個階段:文字翻譯最早出現,網友們把MIT教材翻譯成中文放在網上;2003年出現網易公開課等一批視頻公開課,涌現了以《正義》、《幸福課》為代表的一大批明星教授課程;第三階段,也就是2012年MOOC出現,區別於以往的最大特點是「力求真實模擬課堂,用技術作為根本手段,最大程度符合網路使用習慣」。
編輯的話:果殼網MOOC自習教室是當前全球最大的中文MOOC討論區,組員已經超過20000人。你還在寂寞地自學嘛?或者對MOOC感興趣?都歡迎你來看一下~
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張崢在2012年成為了Coursera的一名學生,最讓他上癮的是,視頻課程被切割成兩三分鍾的更小視頻,由許多個小問題穿插其中連貫而成,答對,才能繼續聽課。「你被課程內容吸引住,根本不可能開小差,一秒鍾都不能」——MOOC深諳大腦的學習特點與反應機制,這和游戲通關的設置異曲同工。
Coursera另一位創始人達芙妮·科勒(Daphne Koller),斯坦福大學教授,這樣描述MOOC給她帶來的空前滿足:「在傳統課堂上,當我提出一個問題,大概有75%的孩子還停留在對上一個問題的困惑里;15%的孩子沉浸在Facebook里;剩下10%的聰明蛋們喊出了正確答案。而我把課程放上網,上萬名學生必須在同一個思考節奏上給我反饋。」【了解更多:在Coursera,隨時都是學習的好時候】
張崢所選的3門課分別由斯坦福大學、多倫多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教授授課,其中多倫多大學的喬夫利·新頓(Geoffrey Hinton)教授,是神經網路的頂級大師。「雖說我讀博士的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也算個名校,可這些課單還是讓我心裡癢癢的。」張崢介紹說,喬夫利·新頓跟神經網路這一支死磕了40多年,是業界公認的一桿大旗。
在MOOC上課,你需要回答問題、做作業、參加考試,每結完一門課,你可以拿到一張證書。
張崢上的許多課程,作業都由機器打分,這為教師們分擔了大量工作,也大大擴大了這門課程的「教室座位」,萬人大課在MOOC的世界裡再正常不過。龐大的數據開始顯現魔力,「在傳統課堂里,如果有兩個學生的答案錯得一樣,老師根本無法發現。而機器批改後,2000人得出了同樣的錯誤答案很容易凸顯,這時候教師要做的就是,向這2000人發送一條具體指點,這就是新型的『開小灶』」,Coursera的兩位創始人都是人工智慧專家,他們擅長通過追蹤數百萬學生在線學習的過程,實現個性化服務。
挺進中國
果殼網「MOOC自習教室」,目前已擁有16449名學習者。在果殼自習教室管理員的號召下,組員們相繼在23個城市舉辦了見面會。16449這個數字,對人口數量驚人的中國來說極其微小。但這同時預示著,對MOOC來說,中國潛力巨大。
在線教育公司都將目光瞄準了中國—這里在擁有極深教育傳統的同時,還擁有極不均衡的教育資源。
吳恩達正在中國努力尋找合作夥伴,他將目標鎖定在第一流大學。他掏出手機,為記者展示他記在記事本上的8個字:「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下面還有每個字的拼音。這位華裔青年努力地念出每個字,他說,孔子的這句話是他的座右銘,「每個人的教育」是他的目標。「好的中文課程也會使歐美國家的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今年,他已經與台灣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建立了合作,設立中國歷史、詩歌和崑曲等課程。目前,他正積極在北京和上海游說談判。他表示,未來可能會在香港建立分支機構,為Coursera拓展中文世界的疆域。
許多大學和教育機構都聞到了「海嘯」到來之前空氣中彌漫的海腥味。
北京大學前校長周其鳳在卸任前曾表達過自己的夢想:「希望所有想做北大學生的人都能成為北大的學生。」北京大學教育經濟管理專業的學生方洋同時也是Coursera的學生,他說,他正在參與北大老師的一個在線學習平台項目。「北大許多老師都意識到了MOOC的沖擊力,他們都很想早早採取行動。但具體的做法還不能公布。」吳恩達曾在2012年年底拜訪北京大學並做了以在線教育為題的演講,並於2013年年初拜訪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現場座無虛席。
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黨委書記、教授孫茂松表示,學校會從戰略層面考慮在線教育課程。在學校的層面,國內高校極有可能自己牽頭來做,而非選擇與國外已有品牌合作。與此同時,在教師個人層面,與Coursera等課程合作相對容易,可操作性也較強。
大學之外,更多機構虎視眈眈這塊大蛋糕。
三人行網路教育聯席CEO邱無言在網站36氪上撰文,認為中國復制的MOOC網站都是橘生淮北。「善於山寨的中國當然不甘落後,2011年和2012年,數家以 MOOC 方式進行在線教育的公司相繼問世,基本都有風險資本介入。」他總結它們共同的特點:基本以美國的教育「平台」模式為主,打造一個基於視頻教學的網路互動平台。其「平台」概念在於:網站本身不產生內容,而依靠用戶產生內容,並吸引其他用戶學習。「這種低水平山寨忽視了中美商業環境的不同。」他毫不客氣地評論道。
他認為,MOOC 以教育「平台」方式在美國爆發,緣於其「平台」的兩端—教育內容的供給和需求都有保障,而中國MOOC網站的希望在於優質內容的自給自足。
未來MOOC
「未來50年內,美國4500所大學,將會消失一半。」American Interest雜志在2013年初發出預測。MOOC預示了顛覆現有教育的可能性,它將取代大學教育的預測為時尚早,但確實向那些收費5萬美元的大學發出挑戰:如果知識可以從互聯網免費獲得,你得提供什麼才值這5萬美元?
與「大學消失論」相比,更多人對MOOC帶來的震盪有著更為溫和的判斷:傳統學位制度退居二線,個體學習變成一個連續性、終身式的過程。
傳統教育與MOOC的交融已經開始出現。2013年2月,Coursera旗下5門網路課程的學分獲得美國教育委員會的官方認可——在授予學生學分和學位時,美國有超過2000所大學參考美國教育委員會的推薦。第一批吃螃蟹的人開始在兩種教育的轉換間獲益:一位17歲的印度男孩阿莫爾·巴韋(Amol Bhave)因為在 edX 電路與電子學課程中的考試得分在前3%之列,被 MIT 錄取。
「現實課堂教育將不會被取代。」悉尼大學校長邁克爾·斯賓塞(Michael Spence)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老師的作用、學生之間的交流和課堂氛圍將不能被取代。」與很多傳統教育人士一樣,斯賓塞非常期待「翻轉課堂」發揮作用——「我們已經開始嘗試在課堂上播放視頻,讓老師充當輔導者的角色,引導學生共同探討。這一嘗試非常有效。」
由於長期與中國合作,斯賓塞非常了解中國的大學。此外,他曾在牛津大學待過20年,擔任過牛津大學法學院院長,教授法律並主管牛津大學四大分支之一的社會科學部13個學院。他認為,美國一流大學的教育資源流入中國後,會對一些學校造成影響,但中國的大學有自己的生命力,這一沖擊將會有多大的影響仍未可知。
MOOC鐵桿粉絲、果殼網心理學編輯 0.618 認為,盡管MOOC在過去的網路課程基礎上已經有重大飛躍,但「想像力仍然極其有限」。「這就像是剛剛從廣播轉做電視的時候,人們以為電視就是對著鏡頭念廣播。其實電視可以做的事太多了。」
孫茂松非常同意這個觀點。他認為現在的網路技術僅僅為MOOC提供了人與人在線交流的平台,卻沒有真正實現人與機器的互動。機器暫時難以理解人類的所有提問,但這一壁壘可以逐漸通過群體智慧來打通:用戶提問和回答積累到一定程度後,機器可以幫助匹配和刪選回答,從而提供有效答案。
另一問題也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如何贏利。
很多人建議課程收費,但這似乎不是吳恩達想要的方案。「對我而言,學生是最重要的,『免費』是我們的承諾。」吳恩達說,「即使只收5美元,也會讓許多人上不起課。我們要的是,每個人都能來上課。」他表示,未來Coursera會增加「智能獵頭」的角色。「在學生允許的情況下,向僱主推薦學生,並向僱主收費;或者印發有大學標志的結課證書。」
但這些方案,並不是正在觀望的投資人想要的。帶著理想主義的光環,吳恩達正在試圖拉平世界教育。
「看起來,我們確實有可能建立一個改善全球教育的學習平台,現在,我們才剛剛開始。這種教育方式並不適用於所有學生。」比爾·蓋茨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說。
比爾-梅琳達·蓋茨基金會在支持MOOC項目發展的同時,提出了一些疑問:如何將MOOC與學校聯系起來?如何確保人們在學習過程中始終保有動力?科技在其中所能扮演的角色到底是什麼樣的?
「但是,這種努力仍然很有必要。因為高等教育的成本很高,人們持續學習的需求也很強烈,同時,教育質量也沒有達到我們想要的高度。」蓋茨對這一新生事物持樂觀態度,「我認為,10年之後,我們會真正理解如何利用它們,並且讓全世界擁有更好的教育系統。」
Ⅳ 請問學模擬電路,和數字電路哪裡有比較好的視頻,本人想往電子方面發展,目前在自學,有好的建議可以提下
「愛課程-中國大學MOOC」等有好多名校、名師的MOOC(慕課)。
Ⅵ 慕課 一個課程是否能夠涵蓋如此之多的學生
2012年9月,正當大學生們埋頭趕功課的時候,電影剪輯、編程實習生和被稱為「 edX fellows」的研究生與博士後們將課堂視頻加入到大規模開放網路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簡稱 MOOC )之中。從此,這些課程就不再僅限於大學課堂,而成為了世界共享資源。
沒過多久,edX ,這家從哈佛和麻省理工學院(MIT)起家的非盈利在線教育公司,在2012年秋天的首批課程就吸引了 37 萬名學生注冊。然而這個數字和 Coursera 的課程注冊人數比起來就不算什麼了。
Coursera 成立於 2012 年1月,到現在已經有超過 170 萬人注冊。用身為 Coursera 創始人之一的原斯坦福大學教授吳恩達(Andrew Ng)的話來說,其注冊人數的增長速度甚至「比Facebook還快」。
「MOOC 的發展實在太快,我們都大吃一驚。」說這話的大衛•史蒂芬斯(David Stavens)和另外兩個創業夥伴塞巴斯蒂安•史朗(Sebastian Thrun)和邁克爾•索科爾斯基(Michael Sokolsky)在今年共同創辦了一家名為「 Udacity 」的在線教育公司,這也開啟了高等教育期待已久的改革。而在這之前,早在2011年秋天,就已經有 16 萬人(原文誤作15萬——譯者注)注冊了史朗博士的「人工智慧入門」網路課程。史蒂芬說:「一年以前,我們的團隊還只有我們三個人,在塞巴斯蒂安的起居室里工作。而現在,我們已經有了40名全職員工。」
「我認為,今年是教育模式備受沖擊的一年。」 edX 總裁安納•阿加瓦爾(Anant Agarwal)說:「到現在,這沖擊仍未結束。」
作為一項輔助教學手段, MOOC 已經不是什麼新主意了。但是直到今年,它才備受矚目,吸引無數人加入進來。以 Coursera 為例,自其創建伊始,諸多知名學府便迅速與之聯手。現在, Coursera 提供的課程來自33所著名大學,包括普林斯頓大學、布朗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和杜克大學等。今年9月,Google發布了一個製作 MOOC 的工具。斯坦福大學建造了一個名「Class2Go」的網路課程平台,目前已有兩個課程上線。
Class2Go提供的其中一個課程,是由尼克•麥肯恩(Nick McKeown)和菲利普•萊維斯(Philip Levis)教授的「計算機網路」(Computer Networking)。麥肯恩博士說:「我們都躍躍欲試。」但是兩位教授還說,他們其實並不太清楚這種「大規模公開網路課程」具體是如何操作的。
麥肯恩博士說:「我們只能在接下來的幾周里邊用邊學了。」
「大規模公開網路課程」是什麼?傳統的網路課程會徵收學費,擁有學分,並且為了保證師生交流只允許少數人注冊。而大規模公開網路課程則與之截然相反——它通常是免費的,沒有學分,而且允許成千上萬的人來注冊。
只要能上網,所有人都能注冊這些課程。這也意味著教師不可能與學生進行單獨交流。所以大規模公開網路課程的呈現與互動方式是針對大規模人群設計的。注冊同一課程的學生可以通過加入當地的學習小組或者在在線論壇上討論等方式,來互相促進、學習。至於該課的成績,也可能是由學生互評產生的。
這種新的教學形式融教育、娛樂與社交網路為一體。而 MOOC 的公開課程材料(比如課件和課堂視頻)讓你就像親自去教學現場旁聽一樣,帶給你修讀完整課程所應有的體驗。
MOOC 的主要構成仍然是課堂演講視頻。在這以前,可汗學院(Khan Academy,是由薩爾曼•可汗在2006年創立的一家非營利教機構,通過網路提供一系列教學短片——譯者注)就已經開始提供免費、簡短的教學視頻。因為有了這個成功的先例, MOOC 的製作者了解了簡短的重要,所以通常將視頻的長度限定為8到12分鍾。而更關鍵的是,視頻可能會中途暫停數次,以測試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比如彈出一個小測試,或者讓學生寫一段程序代碼),然後系統自動給出反饋。該課程的助教可能會查看、管理在線論壇。另外,有些課程也會有作業和考試。
毫無疑問, MOOC 面對著諸多挑戰:首先,一個課程是否能夠涵蓋如此之多的學生?其次,評分機制,特別是非科技類的人文、藝術等學科的評分機制也不完善。另一個大問題是作弊嚴重。「我們曾經發現過有20人交了一模一樣的作業。」教授軟體工程的加州大學教授大衛•帕特森(David Patterson)如是說。對這種明目張膽的抄襲行為,他簡直難以置信。為了杜絕考試作弊的情況, Udacity 和 edX 現在都提供監考制考試(即,學生可以選擇到某一指定的考試中心進行考試,屆時會有監考人員在現場監督——譯者注)。
另外,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能夠堅持完成整個課程的學生並不多。正如吳恩達所說:「注冊一個課程很容易。」事實上,5分鍾就足夠了——這其中還包括了給自己起一個漂亮網名用掉的2分鍾。在2012年秋季吳恩達在 Coursera 開設的機器學習課程中,中有46,000人嘗試完成了第一次的作業。而到了最後,只有13,000人完成課程並獲得證明。
然而13,000人也已經不是個小數目了。 MOOC 的光輝理想,就是將世界上最優質的教育資源,傳送到地球最偏遠的角落,讓人們能夠有更好的職業生涯,甚至提升智能、擴展人脈。2012秋季在 Coursera 上修讀帕特森博士「軟體即服務」(Software as a Service)課程的學生中,非美國本土的學生佔四分之三。而去年春季修讀阿加瓦爾博士的「電路電子」(circuits and electronics)課程的學生中,這一比例也有四分之一。而受過高等教育的學生在這兩門課程中的比例都超過70%(其中有碩士及以上學位的有三分之一)。在針對這兩門課程的一項匿名調查中,大多數學生們都非常喜歡這種教學形式。在完成了阿加瓦爾博士的課程的學生中,有63%的學生認為, MOOC 比他們在學校里修讀的類似課程要好;有36%的學生認為二者相當,只有1%的學生認為前者不如後者。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在線學習、研究與服務中心」(Center for Online Learning, Research and Service)主任雷•施羅德(Ray Schroeder)認為,進行「在線教學」共有三個要點:教學材料的質量、教師的投入,以及學生間的交流。其中,第一項似乎不是問題——參與網路課程的教授大多來自於知名學府。並且,目前為止 MOOC 所覆蓋的主要是科技類的科目,比如計算機和數學。這類科目的內容往往都是清晰明了的。真正難辦的是後兩者。
施羅德博士說:「 MOOC 的一個困難是,教師需要面對數萬學生,他們不可能與每一個學生都有交流。」那麼,怎麼才能讓 MOOC 擁有真實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互動的效果呢?
這是一個大家都在思考的問題。
現在,已經有許多網路平台在提供 MOOC 了。而Cousera、Udacity 和 edX 可稱是其中的三巨頭。正是它們,確定了 MOOC 的形式。
用 Coursera 創建者之一的吳恩達的話說,Coursera 將自己視為「學習」與「網路」的「中轉站」。 Coursera 提供的課程涵蓋了從計算機科學到哲學乃至於醫學的諸多領域,由一群最優秀的教師教授,並且是完全免費的。而這些課程也並非都是學術經典,或者純粹技術。比方說,有一門由賓夕法尼亞大學提供的名為「世界音樂」(Listening to World Music)的課程,其目的可能只是擴展你的音樂播放列表。
吳恩達還介紹說,盡管 Coursera 會為課程設計提供建議,但是「最終決定權還是在提供課程的各大學手中。」大多數 Coursera 課程都來自於已有課程,比如說一門在Courera上的普林斯頓課程很可能本來就是一門普林斯頓的真實課程。但是在 Coursera 上,修課的氛圍十分類似於Facebook(或者人人網,請自行代入——譯者注):學生需要建立自己的檔案,上傳照片;在全球1,400多個城市,學生可以與其他「同學」共組學習小組,在真實世界中一起學習。
然而有些學習小組可能非常疏散。比如說,沒有一個人在斯泰西•布朗(Stacey Brown)組織的小組活動上露面,盡管之前有幾個人回復說會來參加。布朗是哈特福德保險公司(Harford insurance company)的一名IT經理,他正在修讀三個 Coursera 課程,其中包括沃頓商學院的「游戲化」(Gamification)課程。他說,除了學習知識之外,他也希望能夠通過修讀這個課程來「積累人脈」。
還有一些學習小組很有紀律性,這種紀律性可以督促學習。以軟體工程師金佰利•斯皮爾曼(Kimberly Spillman)為例,她共注冊了7個 Coursera 課程,完成了其中3個。她說:「那些我讀完的課程,是那些我參與了學習小組的課程。」她起初加入了一個史朗博士人工智慧課程的學習小組。後來她自己成立了一個小組,以學習一門關於如何構建搜索引擎的 Udacity 課程。她在每周四晚上組織小組成員一起討論本周的課程要點,之後,與大家一起去附近的酒吧聊天在。這個小組共15名成員的聚會地點是聖地亞哥卡尼梅塞附近的一處公共空間——安世創業中心(Ansir Innovation Center),那裡有寬大的桌子和舒適的椅子。
與 Coursera 不同,Udacity 的課程僅限於它最初創立時就有的數學和計算機科學,並且著重於實際應用,比方說教你「如何建立一個博客」,以及「如何構造一個網路瀏覽器」。Udacity 的一個目標就是讓學生能有更好的職業發展。而根據史蒂芬斯博士的說法,「即使是最好的大學,其計算機課程所傳授的技能也是浮於理論的」。
Udacity 的課程不是由教師自行設計,就是與Google或者微軟等公司共同設計推出的。史蒂芬斯博士認為, Udacity 與 Coursera 等提供大學課程的競爭者的不同之處是 Udacity 在選擇教師時依據的並非是他們的學術研究能力,而是他們的教學水平。他說:「我們拒絕了大約98%的申請,因為我們認為,一個人是世界上最好的經濟學家,並不意味著這個人就能教好經濟學這門課。」史蒂芬斯博士期待著有一天 MOOC 能夠打破傳統課程中教師的選擇、訓練和報酬的模式。正如他所說,「學生們會想要向最好的老師學習」,而不管那個老師擁有怎樣的學位或履歷。
這也意味著,Udacity 的教師不必有博士學位。盡管如此,Udacity 還是擁有一批大學學者,比如來自弗吉尼亞大學的大衛•埃文斯(David Evans),以及教授「物理學里程碑」(Landmarks in Physics)課程的MIT畢業生安迪•布朗(Andy Brown)。史蒂芬斯博士曾說:「我們認為,教育的未來依賴於像安迪•布朗這樣把課講得如此生動有趣的老師。」布朗先生的「物理學里程碑」(Landmarks in Physics)課程可以說是一個獨立製作的「比爾•奈伊科學家」節目(Bill Nye the Science Guy,是一個由比爾•奈伊主持的面向青少年的科普教育節目。從1993年到1998年,共播放了100期,每期都有一個獨立主題,比如重力、生物多樣性、月球等等——譯者注)。在這個課程中,布朗先生會親身前往曾經誕生過重大物理發現的地點——義大利、荷蘭和英格蘭——采訪、拍攝並討論這些重大發現究竟是怎樣產生的。
「上課的感覺就像是你正和老師比鄰而坐。」傑奎琳•斯皮格爾(Jacqueline Spiegel)如是說。斯皮格爾女士已經是三個孩子的母親了。她現在住在紐約新羅謝爾市。她擁有哥倫比亞大學計算機科學的碩士學位,目前已經注冊了多個 Udacity 和Cousera課程。在修讀其中「人工智慧」這門課的時候,她發現她喜歡絞盡腦汁去解答在線學習小組提出的問題。
斯皮格爾女士說,這門課很難,用掉了她「多得不好意思的時間」。她說:「我會一遍又一遍地看或聽課堂視頻。」她為此付出了巨大努力——每周花在這門課上的時間有22個小時。但是這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通過在Facebook上的學習小組,斯皮格爾女士和幾位來自印度、巴基斯坦的女性成為了朋友。她自己也組建了一個在線學習小組,名字叫做「CompScisters」,專門開放給修讀科技類 MOOC 的女性。
如果說 Udacity 追求的是實用,那麼 edX 追求的就是精英、聰明和嚴謹。已經有120所院校試圖與 Udacity 聯合,但只有伯克利大學和德州大學系統獲得了 Udacity 的青睞。
對於來自MIT的 edX 來說,其員工對研發和測試各種在線課程設計工具總是熱情高漲。他們還會統計點擊的數據。而從阿格瓦爾博士在今春教授的一門課程的反饋來看,學生們更願意看教師手書公式或者重點句子,而不是死盯著一張已經寫好了的紙看。
所有這一切的目的都是為了讓教育更加有條理。 edX 的內容開發副主席霍華德•勞瑞(Howard A. Lurie)說:「學生應當知道,課程的安排並不是隨意為之的。」
勞瑞先生是該部門「每日站立例會(Daily Stand-up meeting)」的主持者。每日例會的目的是保證課程開發的進度。在某次例會之後,MIT畢業生、 edX 同事萊拉•費舍爾(Lyla Fischer)坐到她的電腦前,編輯阿格瓦爾博士的網路課程中一些問題的答案。今年春天,學生需要下載寫有簡略答案的PDF文檔。但是現在,「這是一個完整的解釋,包含各個步驟」,一切都在網上顯示得一清二楚了。
勞瑞先生說:「我們充分利用手頭掌握的一切工具,(來使課程設計更為完善)。」在觀看課堂視頻時,學生可以控制視頻播放的速率。有些人喜歡將速率調成原來的兩倍快,有些人則想要減速或者重復播放。在不久以後, edX 還會添加新的功能:如果學生答錯了一道題,系統會自動找出錯誤之處,並提供改正方法。
首先遇到的挑戰是如何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評估。要知道,很多作業是不能通過計算機打分的——特別是那些有筆答題的作業,比如寫作和分析。這就要求 MOOC 的設計者們必須有創造性。在這一方面,Coursera 使用了同學互評(peer grading)系統:假設你提交了一份作業,那麼會有5個同學來給你評分;而你也要給隨機抽取的5份作業打分。
但是,如果有人對於分數完全沒有概念或者胡亂評分,那該怎麼辦?
Coursera 正在開發一個軟體,用來找出那些評分非常不準確的人,降低他們的加權,從而削弱他們的影響。同時,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米切爾•鄧奈爾(Mitchell Duneier)也正在進行一項研究。鄧奈爾教授在去年夏天教了一門 Coursera 課程。而這項研究就是對期末考試的同學互評評分,與他以及他的助教給出的分數作比較。
之前提到過的那位哈特福德保險公司的IT經理布朗先生對同學互評課沒有什麼好感。他自己有個14歲的孩子,他說:「給我評分的,可能就是個14歲小孩呢!」 MOOC 所要面對的挑戰還不僅限於該如何評分。其修讀者來自全球各地,從青少年到退休人士,無所不有。這就意味著修讀同一課程的同學並沒有共同的知識基礎和教育背景。而沒有達到基本知識要求的學生,很可能會拉低課程研討的水平——特別是對於那些有關高科技的課程來說,更是如此。
究竟什麼課程適合你?要想學好一門課,上課之前必須達到的先期要求是什麼?Cousera上有一門普林斯頓大學的課程,名為「網路:朋友、金錢、位元組」(Networks: Friends, Money and Bytes)。這門課要求選修者具備線性代數和多變數微積分的基本知識,但是它還寫著「(如果你沒有達到這些要求,也可以注冊這門課。到九月份開課的時候)教師會修改一部分課程,讓沒有相關數學背景的同學也能看懂」。還有一門由哈佛大學提供的名為「計算機科學入門」(Introction to Computer Science)的課程,其先期要求居然是「無」——也就是說,只要你能上哈佛大學,就能修這門課?這種東西就應該放到 Yelp(請自行代入大眾點評網等點評類網站——譯者注)上給人吐槽啊!
「我們迫切地需要進行人群評估。」杜克大學教授、從事英語與跨學科研究的凱西•戴維森(Cathy N. Davidson)說,「我們不僅需要大規模公開網路課程,還需要大規模公開網路課程評估。」
最重要的是,修讀網路課程究竟益處何在?得到結課證明?工作面試機會?或者只是學得新知識的愉悅感?
「如果人們修讀網路課程是為了獲得知識,就會受益無窮。」伊利諾伊大學的施羅德博士說,「如果人們修讀網路課程是為了獲得學分,這對網路課程來說就是個巨大挑戰。我們要怎樣做,才能將網路課程納入高等教育之中呢?」
阿格瓦爾教授預測「在一年以後,大學會同意擁有 edX 結課證明的學生取得學分。」他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學生可以用 MOOC 的學分抵去大學學分——就像現在大學先修課程(Advanced Placement,指美國大學理事會為高中生提供的大學先修課程,程度相當於大學科目)的學分可以抵去大學學分一樣。
現在,網路課程與真實課程的界限已經變得模糊起來。明年春天,戴維森博士會在杜克大學和網上同時教一門叫做「出人意料的結局:社會科學與文學」的課程,並且由她在杜克大學的學生組織網上討論。今年秋季,聖何塞州立大學的工程科學生修讀了 edX 上阿格瓦爾博士的「電路電子」課程。他們甚至在 edX 上添加了自己的內容,比如測驗。明年春天,位於威爾斯利的馬賽諸塞大眾灣社區學院(Massachusetts Bay Community College)耶將會用一門 edX 網路課程作為計算機入門課。
史蒂芬斯博士相信,更大的轉變和沖擊還未到來。「我們現在可能只走了5-10%的路。」
Ⅶ 大連理工大學有哪些教授的課是必須要去蹭的
大四化環學長前來答題,談談一些基礎課的老師吧。
1.大學物理A
強烈推薦余虹老師啊!對,就是教材的主編,同時還是mooc得負責人。余老師講課授課的方式非常適合我們,她根據本課程知識結構的特點,將重點突出在課件上,層次分明。講完課後會及時總結,理論和實際相結合,通過例題使知識更條理化。課前還會回顧上次課內容,重點鮮明,真的是位
Ⅷ 我要自學習清華大學的《模擬電子技術基礎》和《數字電子技術基礎》,但是要從基礎學起,請問
專業的話一般算是自動化系的,當然別的系也有上這些課的。
另外,推專薦用學堂在線上慕課屬啊,就是清華的慕課,教材裡面都會有提到的,有些課程還會上傳講義什麼的
我查了一下,剛好有這兩門課,而且《模擬電子技術基礎》的簡介里就有說:
「本課程是電子技術基礎的一個重要分支,是電氣、電子信息類和部分非電類專業本科生在電子技術方面入門性質的技術基礎課」
至於大一到大四的的教材,不存在什麼必須不必須的啊。。。而且特別多,這個問題太大了沒法回答。。
圖為這兩門課的推薦教材及參考書
Ⅸ 慕課有關創業創新,管理,哲學,禮儀方面的課程匯總,課時,主講人。
2012年9月,正當大學生們埋頭趕功課的時候,電影剪輯、編程實習生和被稱為「edXfellows」的研究生與博士後們將課堂視頻加入到大規模開放網路課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s,簡稱MOOC)之中。從此,這些課程就不再僅限於大學課堂,而成為了世界共享資源。沒過多久,edX,這家從哈佛和麻省理工學院(MIT)起家的非盈利在線教育公司,在2012年秋天的首批課程就吸引了37萬名學生注冊。然而這個數字和Coursera的課程注冊人數比起來就不算什麼了。Coursera成立於2012年1月,到現在已經有超過170萬人注冊。用身為Coursera創始人之一的原斯坦福大學教授吳恩達(AndrewNg)的話來說,其注冊人數的增長速度甚至「比Facebook還快」。「MOOC的發展實在太快,我們都大吃一驚。」說這話的大衛•史蒂芬斯(DavidStavens)和另外兩個創業夥伴塞巴斯蒂安•史朗(SebastianThrun)和邁克爾•索科爾斯基(MichaelSokolsky)在今年共同創了一家名為「Udacity」的在線教育公司,這也開啟了高等教育期待已久的改革。而在這之前,早在2011年秋天,就已經有16萬人(原文誤作15萬——譯者注)注冊了史朗博士的「人工智慧入門」網路課程。史蒂芬說:「一年以前,我們的團隊還只有我們三個人,在塞巴斯蒂安的起居室里工作。而現在,我們已經有了40名全職員工。」「我認為,今年是教育模式備受沖擊的一年。」edX總裁安納•阿加瓦爾(AnantAgarwal)說:「到現在,這沖擊仍未結束。」作為一項輔助教學手段,MOOC已經不是什麼新主意了。但是直到今年,它才備受矚目,吸引無數人加入進來。以Coursera為例,自其創建伊始,諸多知名學府便迅速與之聯手。現在,Coursera提供的課程來自33所著名大學,包括普林斯頓大學、布朗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和杜克大學等。今年9月,Google發布了一個製作MOOC的工具。斯坦福大學建造了一個名「Class2Go」的網路課程平台,目前已有兩個課程上線。Class2Go提供的其中一個課程,是由尼克•麥肯恩(NickMcKeown)和菲利普•萊維斯(PhilipLevis)教授的「計算機網路」(ComputerNetworking)。麥肯恩博士說:「我們都躍躍欲試。」但是兩位教授還說,他們其實並不太清楚這種「大規模公開網路課程」具體是如何操作的。麥肯恩博士說:「我們只能在接下來的幾周里邊用邊學了。」「大規模公開網路課程」是什麼?傳統的網路課程會徵收學費,擁有學分,並且為了保證師生交流只允許少數人注冊。而大規模公開網路課程則與之截然相反——它通常是免費的,沒有學分,而且允許成千上萬的人來注冊。只要能上網,所有人都能注冊這些課程。這也意味著教師不可能與學生進行單獨交流。所以大規模公開網路課程的呈現與互動方式是針對大規模人群設計的。注冊同一課程的學生可以通過加入當地的學習小組或者在在線論壇上討論等方式,來互相促進、學習。至於該課的成績,也可能是由學生互評產生的。這種新的教學形式融教育、娛樂與社交網路為一體。而MOOC的公開課程材料(比如課件和課堂視頻)讓你就像親自去教學現場旁聽一樣,帶給你修讀完整課程所應有的體驗。MOOC的主要構成仍然是課堂演講視頻。在這以前,可汗學院(KhanAcademy,是由薩爾曼•可汗在2006年創立的一家非營利教機構,通過網路提供一系列教學短片——譯者注)就已經開始提供免費、簡短的教學視頻。因為有了這個成功的先例,MOOC的製作者了解了簡短的重要,所以通常將視頻的長度限定為8到12分鍾。而更關鍵的是,視頻可能會中途暫停數次,以測試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比如彈出一個小測試,或者讓學生寫一段程序代碼),然後系統自動給出反饋。該課程的助教可能會查看、管理在線論壇。另外,有些課程也會有作業和考試。毫無疑問,MOOC面對著諸多挑戰:首先,一個課程是否能夠涵蓋如此之多的學生?其次,評分機制,特別是非科技類的人文、藝術等學科的評分機制也不完善。另一個大問題是作弊嚴重。「我們曾經發現過有20人交了一模一樣的作業。」教授軟體工程的加州大學教授大衛•帕特森(DavidPatterson)如是說。對這種明目張膽的抄襲行為,他簡直難以置信。為了杜絕考試作弊的情況,Udacity和edX現在都提供監考制考試(即,學生可以選擇到某一指定的考試中心進行考試,屆時會有監考人員在現場監督——譯者注)。另外,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能夠堅持完成整個課程的學生並不多。正如吳恩達所說:「注冊一個課程很容易。」事實上,5分鍾就足夠了——這其中還包括了給自己起一個漂亮網名用掉的2分鍾。在2012年秋季吳恩達在Coursera開設的機器學習課程中,中有46,000人嘗試完成了第一次的作業。而到了最後,只有13,000人完成課程並獲得證明。然而13,000人也已經不是個小數目了。MOOC的光輝理想,就是將世界上最優質的教育資源,傳送到地球最偏遠的角落,讓人們能夠有更好的職業生涯,甚至提升智能、擴展人脈。2012秋季在Coursera上修讀帕特森博士「軟體即服務」(SoftwareasaService)課程的學生中,非美國本土的學生佔四分之三。而去年春季修讀阿加瓦爾博士的「電路電子」(circuitsandelectronics)課程的學生中,這一比例也有四分之一。而受過高等教育的學生在這兩門課程中的比例都超過70%(其中有碩士及以上學位的有三分之一)。在針對這兩門課程的一項匿名調查中,大多數學生們都非常喜歡這種教學形式。在完成了阿加瓦爾博士的課程的學生中,有63%的學生認為,MOOC比他們在學校里修讀的類似課程要好;有36%的學生認為二者相當,只有1%的學生認為前者不如後者。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在線學習、研究與服務中心」(CenterforOnlineLearning,ResearchandService)主任雷•施羅德(RaySchroeder)認為,進行「在線教學」共有三個要點:教學材料的質量、教師的投入,以及學生間的交流。其中,第一項似乎不是問題——參與網路課程的教授大多來自於知名學府。並且,目前為止MOOC所覆蓋的主要是科技類的科目,比如計算機和數學。這類科目的內容往往都是清晰明了的。真正難的是後兩者。施羅德博士說:「MOOC的一個困難是,教師需要面對數萬學生,他們不可能與每一個學生都有交流。」那麼,怎麼才能讓MOOC擁有真實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互動的效果呢?這是一個大家都在思考的問題。現在,已經有許多網路平台在提供MOOC了。而Cousera、Udacity和edX可稱是其中的三巨頭。正是它們,確定了MOOC的形式。Cousera、Udacity、edX三巨頭左上:MIT「電路電子」網路課程(edX)。右上:斯坦福大學「統計」網路課程(Udacity)。右下:斯坦福大學「機器學習」網路課程(Coursera)。左下:伊利諾伊大學「有機化學」網路課程(Coursera)。用Coursera創建者之一的吳恩達的話說,Coursera將自己視為「學習」與「網路」的「中轉站」。Coursera提供的課程涵蓋了從計算機科學到哲學乃至於醫學的諸多領域,由一群最優秀的教師教授,並且是完全免費的。而這些課程也並非都是學術經典,或者純粹技術。比方說,有一門由賓夕法尼亞大學提供的名為「世界音樂」(ListeningtoWorldMusic)的課程,其目的可能只是擴展你的音樂播放列表。吳恩達還介紹說,盡管Coursera會為課程設計提供建議,但是「最終決定權還是在提供課程的各大學手中。」大多數Coursera課程都來自於已有課程,比如說一門在Courera上的普林斯頓課程很可能本來就是一門普林斯頓的真實課程。但是在Coursera上,修課的氛圍十分類似於Facebook(或者人人網,請自行代入——譯者注):學生需要建立自己的檔案,上傳照片;在全球1,400多個城市,學生可以與其他「同學」共組學習小組,在真實世界中一起學習。然而有些學習小組可能非常疏散。比如說,沒有一個人在斯泰西•布朗(StaceyBrown)組織的小組活動上露面,盡管之前有幾個人回復說會來參加。布朗是哈特福德保險公司(Harfordinsurancecompany)的一名IT經理,他正在修讀三個Coursera課程,其中包括沃頓商學院的「游戲化」(Gamification)課程。他說,除了學習知識之外,他也希望能夠通過修讀這個課程來「積累人脈」。還有一些學習小組很有紀律性,這種紀律性可以督促學習。以軟體工程師金佰利•斯皮爾曼(KimberlySpillman)為例,她共注冊了7個Coursera課程,完成了其中3個。她說:「那些我讀完的課程,是那些我參與了學習小組的課程。」她起初加入了一個史朗博士人工智慧課程的學習小組。後來她自己成立了一個小組,以學習一門關於如何構建搜索引擎的Udacity課程。她在每周四晚上組織小組成員一起討論本周的課程要點,之後,與大家一起去附近的酒吧聊天在。這個小組共15名成員的聚會地點是聖地亞哥卡尼梅塞附近的一處公共空間——安世創業中心(AnsirInnovationCenter),那裡有寬大的桌子和舒適的椅子。與Coursera不同,Udacity的課程僅限於它最初創立時就有的數學和計算機科學,並且著重於實際應用,比方說教你「如何建立一個博客」,以及「如何構造一個網路瀏覽器」。Udacity的一個目標就是讓學生能有更好的職業發展。而根據史蒂芬斯博士的說法,「即使是最好的大學,其計算機課程所傳授的技能也是浮於理論的」。Udacity的課程不是由教師自行設計,就是與Google或者微軟等公司共同設計推出的。史蒂芬斯博士認為,Udacity與Coursera等提供大學課程的競爭者的不同之處是Udacity在選擇教師時依據的並非是他們的學術研究能力,而是他們的教學水平。他說:「我們拒絕了大約98%的申請,因為我們認為,一個人是世界上最好的經濟學家,並不意味著這個人就能教好經濟學這門課。」史蒂芬斯博士期待著有一天MOOC能夠打破傳統課程中教師的選擇、訓練和報酬的模式。正如他所說,「學生們會想要向最好的老師學習」,而不管那個老師擁有怎樣的學位或履歷。這也意味著,Udacity的教師不必有博士學位。盡管如此,Udacity還是擁有一批大學學者,比如來自弗吉尼亞大學的大衛•埃文斯(DavidEvans),以及教授「物理學里程碑」(LandmarksinPhysics)課程的MIT畢業生安迪•布朗(AndyBrown)。史蒂芬斯博士曾說:「我們認為,教育的未來依賴於像安迪•布朗這樣把課講得如此生動有趣的老師。」布朗先生的「物理學里程碑」(LandmarksinPhysics)課程可以說是一個獨立製作的「比爾•奈伊科學家」節目(BillNyetheScienceGuy,是一個由比爾•奈伊主持的面向青少年的科普教育節目。從1993年到1998年,共播放了100期,每期都有一個獨立主題,比如重力、生物多樣性、月球等等——譯者注)。在這個課程中,布朗先生會親身前往曾經誕生過重大物理發現的地點——義大利、荷蘭和英格蘭——采訪、拍攝並討論這些重大發現究竟是怎樣產生的。「上課的感覺就像是你正和老師比鄰而坐。」傑奎琳•斯皮格爾(JacquelineSpiegel)如是說。斯皮格爾女士已經是三個孩子的母親了。她現在住在紐約新羅謝爾市。她擁有哥倫比亞大學計算機科學的碩士學位,目前已經注冊了多個Udacity和Cousera課程。在修讀其中「人工智慧」這門課的時候,她發現她喜歡絞盡腦汁去解答在線學習小組提出的問題。斯皮格爾女士說,這門課很難,用掉了她「多得不好意思的時間」。她說:「我會一遍又一遍地看或聽課堂視頻。」她為此付出了巨大努力——每周花在這門課上的時間有22個小時。但是這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通過在Facebook上的學習小組,斯皮格爾女士和幾位來自印度、巴基斯坦的女性成為了朋友。她自己也組建了一個在線學習小組,名字叫做「CompScisters」,專門開放給修讀科技類MOOC的女性。如果說Udacity追求的是實用,那麼edX追求的就是精英、聰明和嚴謹。已經有120所院校試圖與Udacity聯合,但只有伯克利大學和德州大學系統獲得了Udacity的青睞。對於來自MIT的edX來說,其員工對研發和測試各種在線課程設計工具總是熱情高漲。他們還會統計點擊的數據。而從阿格瓦爾博士在今春教授的一門課程的反饋來看,學生們更願意看教師手書公式或者重點句子,而不是死盯著一張已經寫好了的紙看。所有這一切的目的都是為了讓教育更加有條理。edX的內容開發副主席霍華德•勞瑞(HowardA.Lurie)說:「學生應當知道,課程的安排並不是隨意為之的。」勞瑞先生是該部門「每日站立例會(DailyStand-upmeeting)」的主持者。每日例會的目的是保證課程開發的進度。在某次例會之後,MIT畢業生、edX同事萊拉•費舍爾(LylaFischer)坐到她的電腦前,編輯阿格瓦爾博士的網路課程中一些問題的答案。今年春天,學生需要下載寫有簡略答案的PDF文檔。但是現在,「這是一個完整的解釋,包含各個步驟」,一切都在網上顯示得一清二楚了。勞瑞先生說:「我們充分利用手頭掌握的一切工具,(來使課程設計更為完善)。」在觀看課堂視頻時,學生可以控制視頻播放的速率。有些人喜歡將速率調成原來的兩倍快,有些人則想要減速或者重復播放。在不久以後,edX還會添加新的功能:如果學生答錯了一道題,系統會自動找出錯誤之處,並提供改正方法。下一步,應對挑戰首先遇到的挑戰是如何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評估。要知道,很多作業是不能通過計算機打分的——特別是那些有筆答題的作業,比如寫作和分析。這就要求MOOC的設計者們必須有創造性。在這一方面,Coursera使用了同學互評(peergrading)系統:假設你提交了一份作業,那麼會有5個同學來給你評分;而你也要給隨機抽取的5份作業打分。但是,如果有人對於分數完全沒有概念或者胡亂評分,那該怎麼?Coursera正在開發一個軟體,用來找出那些評分非常不準確的人,降低他們的加權,從而削弱他們的影響。同時,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米切爾•鄧奈爾(MitchellDuneier)也正在進行一項研究。鄧奈爾教授在去年夏天教了一門Coursera課程。而這項研究就是對期末考試的同學互評評分,與他以及他的助教給出的分數作比較。之前提到過的那位哈特福德保險公司的IT經理布朗先生對同學互評課沒有什麼好感。他自己有個14歲的孩子,他說:「給我評分的,可能就是個14歲小孩呢!」MOOC所要面對的挑戰還不僅限於該如何評分。其修讀者來自全球各地,從青少年到退休人士,無所不有。這就意味著修讀同一課程的同學並沒有共同的知識基礎和教育背景。而沒有達到基本知識要求的學生,很可能會拉低課程研討的水平——特別是對於那些有關高科技的課程來說,更是如此。究竟什麼課程適合你?要想學好一門課,上課之前必須達到的先期要求是什麼?Cousera上有一門普林斯頓大學的課程,名為「網路:朋友、金錢、位元組」(Networks:Friends,MoneyandBytes)。這門課要求選修者具備線性代數和多變數微積分的基本知識,但是它還寫著「(如果你沒有達到這些要求,也可以注冊這門課。到九月份開課的時候)教師會修改一部分課程,讓沒有相關數學背景的同學也能看懂」。還有一門由哈佛大學提供的名為「計算機科學入門」(IntroctiontoComputerScience)的課程,其先期要求居然是「無」——也就是說,只要你能上哈佛大學,就能修這門課?這種東西就應該放到Yelp(請自行代入大眾點評網等點評類網站——譯者注)上給人吐槽啊!「我們迫切地需要進行人群評估。」杜克大學教授、從事英語與跨學科研究的凱西•戴維森(CathyN.Davidson)說,「我們不僅需要大規模公開網路課程,還需要大規模公開網路課程評估。」最重要的是,修讀網路課程究竟益處何在?得到結課證明?工作面試機會?或者只是學得新知識的愉悅感?「如果人們修讀網路課程是為了獲得知識,就會受益無窮。」伊利諾伊大學的施羅德博士說,「如果人們修讀網路課程是為了獲得學分,這對網路課程來說就是個巨大挑戰。我們要怎樣做,才能將網路課程納入高等教育之中呢?」阿格瓦爾教授預測「在一年以後,大學會同意擁有edX結課證明的學生取得學分。」他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學生可以用MOOC的學分抵去大學學分——就像現在大學先修課程(AdvancedPlacement,指美國大學理事會為高中生提供的大學先修課程,程度相當於大學科目)的學分可以抵去大學學分一樣。現在,網路課程與真實課程的界限已經變得模糊起來。明年春天,戴維森博士會在杜克大學和網上同時教一門叫做「出人意料的結局:社會科學與文學」的課程,並且由她在杜克大學的學生組織網上討論。今年秋季,聖何塞州立大學的工程科學生修讀了edX上阿格瓦爾博士的「電路電子」課程。他們甚至在edX上添加了自己的內容,比如測驗。明年春天,位於威爾斯利的馬賽諸塞大眾灣社區學院()耶將會用一門edX網路課程作為計算機入門課。史蒂芬斯博士相信,更大的轉變和沖擊還未到來。「我們現在可能只走了5-10%的路。」本文作者勞拉•帕帕諾是InsideSchoolTurnarounds一書的作者。她現在在威爾斯利女性中心從事寫作。來源:紐約時報TheYearoftheMO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