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鄭板橋閱讀短文
面對困難 保持樂觀,積極向學,手頭沒多少錢,蓬帆破爛,月光透過蓬上的破洞落到船上別有一番情趣,興奮不已,脫口吟詩,家牆倒塌,不忘續詩
學習他的逆境中保持樂觀心態,不忘學業,堅持理想不放棄
2. 形容鄭板橋的詞語
聰明,執著,傳神,灑脫,出神入化,風神瀟灑 ,脫盡時習 ,秀勁絕倫 ,體貌疏朗 ,風格勁健 , 難得糊塗
3. 鄭板橋的資料
鄭板橋即鄭燮(1693.11.22-1765.1.22),清代著名畫家。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應科舉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舉人,乾隆元年(1736)進士。官山東范縣、濰縣知縣,有政聲「以歲飢為民請賑,忤大吏,遂乞病歸。」作官前後,均居揚州, 以書畫營生。工詩、詞,善書、畫。詩詞不屑作熟語。畫擅花卉木石,尤長蘭竹。蘭葉之妙以焦墨揮毫,藉草書中之中豎,長撇運之,多不亂,少不疏,脫盡時習,秀勁絕倫。書亦有別致,隸、楷參半,自稱「六分半書」。間亦以畫法行之。印章筆力朴古逼文、何。為人疏放不羈,以進士選縣令,日事詩酒,及調濰縣,因歲飢為民請賑,忤大吏,罷歸,居揚州,聲譽大著。恣情山水,與騷人、野衲作醉鄉游。時寫叢蘭瘦石於酒廊、僧壁,隨手題句,觀者嘆絕。著有板橋全集,手書刻之。所作賣畫潤格,傳頌一時。為「揚州八怪」之一,其詩、書、畫世稱「三絕」,擅畫蘭竹。鄭燮一生畫竹最多,次則蘭、石,但也畫松畫菊,是清代比較有代表性的文人畫家。卒年七十三。
4. 請問半橋電路,半橋驅動和半橋整流的聯系和區別。最好能給幾個圖,謝謝了。
半橋驅動電路和半橋整流電路都可以稱為半橋電路。
半橋驅動指的是上下兩個部件交替輸出的電路。如圖1.
半橋整流指的是只對半波整流。如圖2.
5. 鄭板橋,快很急
鄭板橋詞集
石頭城
懸岩千尺,借歐刀吳斧,削成城郭。千里金城回不盡,萬里洪濤噴薄。王浚樓
船,旌麾直指,風利何曾泊。船頭列炬,等閑燒斷鐵索。
而今春去秋來,一江煙雨,萬點征鴻掠。叫盡六朝興廢事,叫斷孝陵殿閣。山
色蒼涼,江流悍急,潮打空城腳。數聲漁笛,蘆花風起作作。
周瑜宅
周郎年少,正雄姿歷落,江東人傑。八十萬軍飛一炬,風卷灘前黃葉。樓艫雲
崩,旌旗電掃,射江流血。咸陽三月,火光無此橫絕。
想他豪竹哀絲,回頭顧曲,虎帳談兵歇。公瑾伯符天挺秀,中道君臣惜別。吳
蜀交疏,炎劉鼎沸,老魅成奸黠。至今遺恨,秦淮夜夜幽咽。
桃葉渡
橋低紅板,正秦淮水長,綠楊飄撇。管領春風陪舞燕,帶露含凄惜別。煙軟梨
花,雨嬌寒食,芳草催時節。畫船簫鼓,歌聲繚繞空闊。
究竟桃葉桃根,古今豈少,色藝稱雙絕?一縷紅絲偏系左,閨閣幾多埋沒。假
使夷光,薴蘿終老,誰道傾城哲?王郎一曲,千秋艷說江楫。
勞勞亭
勞勞亭畔,被西風一吹,逼成衰柳。如線如絲無限恨,和風和煙。江上征帆,
尊前別淚,眼底多情友。寸言不盡,斜陽脈脈凄瘦。
半生圖利圖名,閑中細算,十件常輸九。跳盡胡孫妝盡戲,總被他家哄誘。馬
上旌笳,街頭乞叫,一樣歸烏有。達將何樂?窮更不如株守。
莫愁湖
鴛鴦二字,是紅閨佳話,然乎否否?多少英雄兒女態,釀出禍胎冤藪。前殿金
蓮,後庭玉樹,風雨催殘驟。盧家何幸,一歌一曲長久!
即今湖柳如煙,湖雲似夢,湖浪濃於酒。山下藤蘿飄翠帶,隔水殘霞舞袖。桃
葉身微,莫愁家小,翻借詞人口。風流何罪?無榮無辱無咎。
長干里
逶迤曲巷,在春城斜角,綠楊蔭里。赭白青黃牆砌石,門映碧溪流水。細雨餳
簫,斜陽牧笛,一徑穿桃李。風吹花落,落花風又吹起。
更兼處處繰車,家家社燕,江介風光美。四月櫻桃紅滿市,雪片鰣魚刀。淮水
秋清,鍾山暮紫,老馬耕閑地。一丘一壑,吾將終老於此。
台城
秋之為氣,正一番風雨,一番蕭瑟。落日雞鳴山下路,為問台城舊跡。老蔓藏
蛇,幽花賤血,壞堞零煙碧。有人牧馬,城頭吹起 篥。
當初面代犧牲,食惟菜果,恪守沙門律。何事餓來翻掘鼠,雀卵攀巢而吸?再
曰荷荷,跏趺竟逝,得亦何妨失?酸心硬語,英雄淚在胸臆。
胭脂井
轆轆轉轉,把繁華舊夢,轉歸何處?只有青山圍故國,黃葉西風菜圃。拾橡瑤
階,打魚宮沼,薄暮人歸去。銅瓶百丈,哀音歷歷如訴。
過江咫尺迷樓,宇文化及,便是韓擒虎。井底胭脂聯臂出,問爾蕭娘何處?清
夜遊詞,後庭花曲,唱徹江關女。詞場本色,帝王家數然否?
高座寺
暮雲明滅,望破樓隱隱,卧鍾殘院。院外青山千萬疊,階下流泉清淺。鴉噪松
廊,鼠翻經匣,僧與孤雲遠。空梁蛇脫,舊巢無復歸燕。
可憐六代興亡,生公寶志,絕不關恩怨。手種菩提心劍戟,先墮釋迦輪轉。青
史譏彈,傳燈笑柄,枉作騎牆漢。恆沙無量,人間劫數自短。
孝陵
東南王氣,掃偏安舊習,江山整肅。老檜蒼松盤寢殿,夜夜蛟龍來宿。翁仲衣
冠,獅麟頭角,靜鎖苔痕綠。斜陽斷碣,幾人系馬而讀。
聞說物換星移,神山風雨,夜半幽靈哭。不記當年開國日,元主泥人淚簇。蛋
殼乾坤,丸泥世界,疾卷如風燭殘。老僧山畔,烹泉只取一掬。
方景兩先生廟
乾坤欹側,藉豪英幾輩,半空撐住。千古龍逢源不死,七竅比干肺腑。竹杖麻
衣,朱袍白刃,樸拙為艱苦。信心而出,自家不解何故。
也知稷契皋夔,閎顛散適,岳降維申甫。彼自承平吾破裂,題目原非一路。十
族全誅,皮囊萬段,魂魄雄而武。世間鼠輩,如何妝得老虎!
宏光
宏光建國,是金蓮玉樹,後來狂客。草木山川何限痛,只解征歌選色。燕子銜
箋,春燈說謎,夜短嫌天窄。海雲分付,五更攔住紅日。
更兼馬阮當朝,高劉作鎮,犬豕包巾幘。賣盡江山猶恨少,只得東南半壁。國
事興亡,人家成敗,運數誰逃得?太平隆萬,此曹久已生出。
6. 簡支板橋上面的數字代表什麼
這是表示鋼筋編號,一個數字對應一根鋼筋。
簡支板橋的構造板橋是小跨徑鋼筋混凝土橋中最常用的橋型之一。由於建成以後外形像一快薄板,故習慣稱之為板橋。
在所有的橋梁形式中,板橋以其建築高度最小,外形最簡單而久用不衰。對於高等級公路和城市立交工程,板橋有又以極易滿足斜、彎、坡及S形喇叭形等特殊要求的特點而受到重視。
7. 名人對鄭板橋的評價
鄭燮(1693—1766),字克柔,號板橋,興化人。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曾作七品縣官。兼擅詩、詞、曲、文、聯、印、書、畫,為「揚州八怪」的重要代表,以「詩書畫三絕」名世。
童年、少年、青年
鄭燮先世居蘇州,明初遷居興化。曾祖新萬,字長卿,庠生。祖湜,字清之,儒官。父之本,字立庵,號夢陽,廩生。生母汪氏,繼母郝氏。
鄭燮生於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十月,時令「小雪」。按興化民間風俗,「小雪」為「雪婆婆生日」,燮與「雪婆婆」同時降臨人間,全家都很高興。故根據《尚書·洪範》篇中「燮友克柔」字句,祖父和父親為他取名燮,字克柔。又因所居附近有座木板橋,故後來鄭燮自號板橋。
鄭板橋故居
鄭家人丁不旺,燮又是長房長孫,他出生後家人欣喜之餘又有些擔心,生怕夭折,就取個乳名「丫頭」。因臉上有幾顆淡淡的麻子,故又俗稱「麻丫頭」。
鄭燮出生時家境已陷入貧困,僅靠祖產田和少量地租維持全家生活。後來,父親歲科兩試一等取得廩生資格,每月向官府領取廩膳,生活才得以改善。可好景不長,燮三歲生母汪氏病故,全靠乳母費氏照料。費氏為祖母侍婢,勤勞、善良、慈愛,仁厚,時興化水災、大飢,鄭家養不起婢僕,費氏捨不得鄭燮,三頓回家吃飯仍到鄭家操持家務。
汪氏病故後,父親娶繼室郝氏無子,視燮親出,照料如生母。故鄭燮後來回憶說:「無端涕泗橫闌干,思我後母心悲酸。十年操家足辛苦,使我不足憂飢寒。」(《七歌》)
父親立庵品學兼優,他考上廩生後在家開私塾,鄭燮隨父就讀。外祖父汪詡文亦博學多才,隱居不仕,對外孫非常關心,常指導讀書、作文,故鄭燮自稱「文學性分得外家氣居多。」
鄭燮幼時讀書似無過人之處,且因相貌不美同學都瞧不起他。但他自尊心極強,學習刻苦,成績優異。同時對看不慣的事物敢於直言,甚至怒斥,因而同學家長都告誡子弟不要和他往來。他學習「精」、「博」結合,尤重於「精」。經、史、子、集無不涉獵,重點文章節則反復誦讀,且惜時如金。二十一史中他最推崇《史記》,認為《項羽本紀》描寫巨鹿之戰、鴻門之宴、垓下這圍幾段最精彩。他對孔、孟很敬仰,但對朱熹空談性理看不慣。他學習注重「切於日用」,做到深入理解、融會貫通,對杜甫、白居易、陸游等詩人的詩,特別愛讀。
鄭燮故居周圍多種青竹,夏日新篁初放,鄭燮多乘涼於竹陰下,秋冬之際,常對著掩映在窗紙上的扶疏竹影凝思,以至臨摹描畫起來。
除師法自然外,鄭燮也重視繼承傳統。他從唐代墨竹畫的開創者簫銳到清初石濤,都作了研究,蘇軾、文同、徐渭等,都是他敬仰的大師。後來,他到儀征毛家橋讀書,毛家橋多竹,又為他畫竹提供了條件,並與竹結下不解之緣。從此,他「無竹不居」,竹成了他繪畫最重要的題材。他愛畫竹,更愛竹的品格,竹的傲岸不屈、勁節虛心,也就成了鄭燮人格的寫照。
康熙五十一年春,鄭燮回到興化,從陸震學填詞。陸指導他先學婉約派柳永、秦觀,再學豪放派蘇軾、辛棄疾。陸認為詩與詞不同,以婉麗為正格,以豪宕為變格,練習時要千斟萬酌以求一是。從後來鄭燮的詞作看,二者兼有。
康熙五十四年,鄭燮與徐氏女結婚。生一男名犉,早夭,又生兩女。為養家糊口,他被迫到儀征江村設塾授徒。但沒有功名,不被人看重,且人不敷出,因思作畫賣畫。當時的揚州扼南北漕運咽喉,大批鹽商聚集,為其繁榮和文人墨客施展才華提供了條件。於是鄭燮又到揚州,邊讀書作畫賣畫,以等待進身機會。
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
鄭燮中秀才的具體年代已不可考,然從《七歌》印章看,約為康熙六十一年(其時鄭燮三十歲)或稍前。但就在這時,鄭家又遭遇大不幸。父親病故,無米無柴,又不斷有人催債。迫於生計,鄭燮只好繼承父業,居家坐館。為躲債,他曾逃到鎮江焦山,暫住在別峰庵一個興化和尚處。在那裡,有幸結識了風雅好客之士馬曰琯,馬很賞識鄭燮詩才且同情他的遭遇,送給白銀二百兩為之解圍。馬曰琯同當時聚集在揚州作畫賣畫的金農、黃愼、高鳳翰等人過從甚密,馬的住宅成為他們經常聚會之處,鄭燮參與其間,共同研習詩詞書畫,因其興趣、愛好基本一致,這就為後來蜚聲中國畫壇的「揚州八怪」的形成打下堅實基礎。
不久,鄭燮又幸遇畫家程羽宸慷慨解囊,得贈白銀一千兩,不僅為他一洗窮愁,且為他實現游覽宿願提供了一時資助。雍正二年至三年(1724—1725年),鄭燮出遊江西與北京。待手頭花光重新為生計發愁時,他不得不於雍正六年再次回鄉讀書,究心經史,以為進身尋求階梯,同時習書作畫。
雍正九年,鄭燮三十九年,妻徐氏病故,又到年關,翌年鄉試,糊口且難,更何況赴試盤纏!聽說剛到任的汪知縣是個好官,鄭燮寫了一首詩給他,尋求資助。汪果然出重勉勵他參試,鄭燮終於如願以償,於雍正十年中舉。但因無錢送禮,仍未能求得一官半職,只好繼續作畫賣畫,以救貧困。他除畫竹外,又畫蘭、石,以寄託「不求聞達只煙霞」的一時憂怨。。
雍正十三年,又來到焦山雙峰閣讀書,迎接來年大考。乾隆元年(1736年)春節過後,四十四歲的鄭燮赴京會試,得中進士。但仍人仕無門,只得帶著進士空銜回家修補,誰知這一等就是六年。無奈,鄭燮只得再次到揚州賣畫,這樣,同「八怪」中人及各方面文士的交往也更密切了,甚至還成了兩淮鹽運使盧見曾的座上客。
乾隆六年,鄭燮進京待補終於交上好運,被乾隆叔父慎郡王允禧看中,視為當代李白。允禧作《隨獵詩草》、《花間堂詩草》請鄭燮寫刻並作序,燮欣然應允。當時清王室內部派系斗爭激烈,慎郡王雖未掌大權,倒也順風順水,雍正即位後封為貝子、貝勒,乾隆即位又加封為郡王,鄭燮被他看中可謂奇遇。於是,乾隆七年春,鄭燮便得授山東范縣知縣,從此開始了他的為官生涯。
知范縣、濰縣
鄭燮五十歲才做了個七品縣官,既興奮又不服氣。他「初志一望得一京官,聊為祖父爭氣,不料得此外任」,其復雜心情可想而知。赴任前,繼室郭氏縫了一條黃綢被面的棉被送他說:「一代做官七代貧,幸勿枉法殺人,公門里好修行,庶幾積得以禳天心,得獲添丁之兆。」 鄭燮默記於心,決心當一個好縣官。
范縣位於山東西部黃河北岸,雖窮而民淳樸。鄭燮一到任就做了件好事:把縣衙牆壁上打了許多洞,直望到大街上。有人問他這是為什麼,他說:「出前宮惡習俗氣耳。」他還寫信給堂弟說:「天地間第一等人只有農夫」,「工人制器利用,賈人搬運無,皆有便民之處」。他外出視察不鳴鑼喝道,不用「迴避」、「肅靜」牌子,晚上外出只帶兩個衙役掌燈引路,燈籠上只寫「板橋」二字。他在范縣的幾年倒也風調雨順,他愛異民力,無為而治,曾在衙壁上畫「卧石」一幅,以喻「訟簡刑輕有卧而理之妙」。范縣有個富翁,嫌棄即將為婿的窮書生,想退婚。他送一千兩銀子給鄭燮祝壽,燮收下並要收富翁女兒為義女,富翁欣然應允。鄭燮把窮書生藏在衙中,等富翁引女兒拜見「義父」時,板橋說:「我給女兒找個快婿吧!這一千兩銀子就作為妝奩費用。」富翁當然高興,板橋叫出書生,令與「義女」當堂成親,一齊乘車回家。
鄭燮在范縣也曾遇到麻煩事。一次,一個四川籍考生縣試第一,按規定該生得回原籍考試。鄭燮則認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不必人為設卡,破格錄取。此事引起全縣考生非議,燮呈請上級批准,結果卻遭曹州知府指斥。
乾隆十一年(1746年),鄭燮調署濰縣。濰縣位於山東東部,此地雖然特產豐富,商業繁茂,但鄭燮到任時正值連續乾旱,疫災流行,前任縣官上任不到一年就溜走了。鄭燮把對災民的同情代為實際行動,他打開倉庫,讓飢民寫借條領米,並把縣內大戶逐一登記,命他們輪流開廠放粥,更查封囤積居奇者,責令平價出售。又從長考慮,以工代賑,既以合法手段運用庫糧,解救民飢,又為明年收成打下基礎。同時,他還帶頭把自己的「養廉銀」獻出,以與民同苦。可是,次年濰縣仍然大旱,乾隆皇帝只好派剛拜相的文淵閣大學士高斌親到山東放賑。高、鄭早在揚州時就相識,此時相會於山東,自不免有詩詞酬唱。
乾隆十三年春,乾隆帝巡視山東,也許與慎郡王和高斌的推薦有關,鄭燮被封為「書畫史」。
為解救濰縣連年旱災帶來的社會危機,鄭燮通過富戶集資,同時自己又是一次帶頭捐出三百六十千錢再次大興土木,修築濰縣城牆,乾隆十四年三月完工。這年秋天,濰縣終於獲得好收成,飢民紛紛回鄉定居。
然而好景不長,由鄭燮時時不滿現實,他的「狂」、「怪」行為自然更不為現實所容。在一次因公赴省與諸官僚宴飲賦詩時,終於出了紕漏。因鄭詩中有一句「流到海邊渾是鹵,更誰人辨識清泉」,滿座拂然,認為這是譏諷上司。乾隆十七年冬,鄭燮被罷官,從此結束為官生涯。
賣畫、終老揚州
罷官後的鄭燮又回到早年賣畫的揚州。此時,他雖為一介布衣,但由於他的詩、書、畫早在揚州負有盛名,又為官清廉,因而很受揚州文人名士以及百姓的歡迎。他在揚州稍住幾日便回興化老家過年。年後,已過花甲之年的鄭燮出遊杭州,一為散散心情,二來賣點畫養家糊口。杭州知府吳作哲早就想得到鄭燮字畫,聽說鄭燮來游當即擺酒相迎,還送銀兩和綢緞禮物,鄭燮為他寫字作畫各一幅。其他官僚名士亦紛紛贈金宴飲,求鄭燮字畫,鄭燮隨即將錢物捎回興化,以濟家用。不久北返,經常往來於揚州、興化、泰州等蘇北繁華城市之間,作畫賣畫為生。
在揚州時,鄭燮住在城北竹林寺,城內許多青年常到竹林寺拜鄭燮為師學書學畫。一次,鄭燮在竹西亭與黃慎、沈凡民等書畫家各攜百錢作「永日歡」,鄭燮作《九畹蘭花圖》以紀其盛。鄭燮名聲雖高,但生活卻很窘迫。一些人請他作畫只是說些恭維話,或只送些禮品食物,而鄭燮又羞於啟齒,以致無濟於養家糊口。後來,鄭燮採納拙公和尚建議,出了一張「潤格」廣告:大幅六兩,中幅四兩,小幅二兩,條幅對聯一兩,扇子斗方五錢。又附詩一首:畫竹多於買竹錢,紙高六尺價三千。任渠話舊論交接,只當秋風過耳邊。從此,鄭燮賣畫所得並不全用於養家,他特地做了一人袋子,裝些銀兩果食之類,遇有窮苦人或舊相識,便隨時取出相贈。
在興化,除浮漚館、擁綠園外,鄭燮還常與地方文士聚會於拱台之南的柳園、棗園這些明代名宦的私家園林,吟詩作畫,酬唱贈答,留下眾多優秀作品。
乾隆三十年(1766年)十二月,這位本應大有作為的父母官,終於走完了他坎坷曲折的人生之路,病逝於興化城內升仙盪湖畔擁綠園中,享年七十三歲。他政治上雖未能大有作為,但轉世的大量詩詞書畫作品及從中表現出來的思想、人格,卻為他增添了許多耀眼的光彩。
熔鑄八藝,卓然大家
揚州大學江樹峰教授曾評價鄭板橋為「詩畫通人」,實際是說鄭板橋的成就貫通文學與藝術兩大門類。他兼擅詩、詞、曲、文、書、畫、聯、印,飲譽清代文壇藝苑,是「揚州八怪」中影響最大的一個,又分別列為「楚陽三高」、「雍嘉七子」、「濰縣三賢」之一,並被奉為「板橋派」之宗師。
鄭燮現存文學作品有詩1000餘詐、詞近百首、曲10餘首、對聯100餘副、書信100餘封,還有序跋、判詞、碑記、橫額數百件。可以說,他是一個具有多方面才能的文學家。他的詩清新流暢,直抒胸臆,自由灑脫,很少用典,描寫人民生活的痛苦和貪官酷吏的丑惡,兼具少陵、放翁風格。如《逃荒行》、《還家行》、《思歸行》就是濰縣災後情況的真實寫照,《悍吏》和《私刑惡》揭露了酷吏的兇殘暴虐,而著名的「衙齋卧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總關情。」(《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則表達了鄭板橋同百姓息息相通的思想感情。他的詞或婉約,或豪放,頗「近陳(維崧)詞派」。婉約之詞如《賀新郎·徐青藤草書一卷》等。慷慨蒼涼,大開大合,「醉後高歌,狂來痛哭」。散曲主要是《道情》10首,用黃冠體寫成,借出世外衣揭露世道之險惡,廣泛傳播,被譽為清代道情體的最高成就。對聯質朴自然,意境高遠,既富有哲理,又多生活情趣,成為清代聯學一大家。《家書》兼敘述家常瑣事、議論經邦治國之道、評論文學創作派、交流詩詞書畫心得,直抒胸臆,每多獨見,在清代散文史上有一定地位。
鄭燮現存繪畫作品1000餘幅,是中國古代畫家中存世作品最多的一位。
鄭燮既不畫人物、山水,出不畫一般花鳥,而是以蘭、竹、石為主,兼及松、菊、梅。他畫的竹清瘦挺拔、墨色淋漓、干濕並兼;蘭秀勁堅實、蕭散逸宕、妙趣橫生;石雄奇秀逸、丑怪蒼潤、百狀千態。這些都構成了鄭燮秀勁挺拔、生動活潑的總體畫風。
鄭燮自幼日光月影、紙窗粉壁中學畫蘭竹,自稱「無所師承」。初到揚州賣畫時,擴大了眼界,意識到自己過去只是做到形似,遠不能同石濤的神似相比。雍正年間游廬山後更認識到八大山人簡筆寫意畫的高妙所在。鄭燮從師法自然開始,又繼承和發揚了石濤、八大山敢於創新、不拘成法的優良傳統,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擴大了文人畫的表現手法。
鄭燮根據自己的繪畫實踐提出了許多精闢的繪畫理論。例如,他提出了「胸無成竹」說、「學三拋七」說、「不立一格」說、「先大後小」說,等等。這些是對從顧愷之到石濤的繪畫理論的重要發展,至今仍對繪畫創作者有著啟發、指導意義。
鄭燮的書法別具一格,他將自己的書體分為「六分半書」,人們則稱之為「板橋體」。這種書體在筆法上以八分為主,糅合楷、行、草、篆及畫蘭竹之法,方筆、圓筆、渴筆、蹲筆變化自如,中鋒、側鋒、衄鋒恰到好處。在字的結體上,著力於橫向,多呈扁形,由重心輻射於四方,顯得瀟灑新穎,覽之無盡。在布局上,具有渾然一體、自然天成的整體感。一幅當中,雖然大、小、方、圓及各種不規則形狀千變萬化,但安排得錯落有致,亂中有序,違而不犯,氣墊連貫,通篇渾然一體。
人們歷年對板橋書體評價很高。與他同時代的金農說:「興化鄭進士板橋風流雅謔,極有書名,狂草古籀,一字一筆,兼眾妙之長。」近人鄧拓說:「它不止流行於當時,二百年來都一直很流行,歷久舊學,冬心、板橋,參用隸筆,然失則怪。」楊守敬說:「板橋行楷,冬心分隸,皆不受前人束縛,自辟蹊徑。然為後學師范,或墮魔道。」康、楊雖看不慣板橋體的「怪」,但畢竟看到了他對傳統書法的革新,誠如鄭燮自己所說:「蹊徑一新,卓然名家。」
同畫論一樣,鄭燮書論亦不乏灼見。從蔡邕、鍾繇、王羲之到趙孟頫、董其昌的書法,鄭燮都作過評論。清代前期的書壇重帖學而輕碑學,統治者提倡烏、光、方的館閣體,束縛了書家的藝術個性。鄭燮溯源開流,博採眾美,推重漢碑,大膽革新,使書壇出現新的生機。
鄭燮在文學藝術上領域里的建樹,不僅表現在詩文、書法、繪畫的創作及理論上,還表現在他對這三者的結合上。這種結合又表現在微觀與宏觀兩個方面。
微觀方面,鄭燮以書入畫,以畫入書,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他將「書之關紐透入於畫」,用焦筆揮毫,使蘭枝、竹葉酷似草書中的豎長撇法,精湛的書法用筆與畫蘭、竹的技巧融為一體。又以「畫之關紐透入於書」,從自然界千姿百態的形象中悟出書法意象,豎橫撇點常似竹枝、蘭葉,使書法作品亦具有畫作美感。誠如清人蔣士銓詩雲:「板橋作字如寫蘭,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橋寫蘭如作字。秀葉疏花見資致。下筆別自成一家,書畫不願常人誇。頹唐偃仰各有態,常人盡笑板橋怪。」 鄭燮詩中充滿畫意,如《由興化迂曲至高郵七截句》之一:「百六十里荷花田,幾千萬家魚鴨邊。舟子搦篙撐不得,紅粉照人嬌可憐。」寥寥數筆,刻畫出一幅色彩明麗、動靜交織、生機勃勃的水鄉風光圖。綠色的荷葉,紅色的蓮花,白色的魚鱗,褐色的水鴨,色彩配備得如此巧妙,不能令人嘆為觀止!他的畫中也有詩。我們觀賞鄭燮筆下頂天立地的柱石、傲然迎風的蘭竹,彷彿聽到一曲《正氣歌》。
宏觀方面,鄭燮常將詩、書、畫加上印章統一在一幅紙上。如他70歲時畫了一幅《竹石圖》,一塊巨石頂天立地,數竿瘦竹幾乎撐破畫面。右上角空白處題詩一首:「七十老人畫竹石,石更凌嶒竹更直。乃知此老筆非凡,挺挺千尋之壁立。乾隆癸未,板橋鄭燮。」下撳兩方名號印。畫幅右下方空白處又押上「歌吹古揚州」閑章一方。這位老人顛沛了一輩子,不向各種惡勢力低頭,仍如磐石般堅強,如清竹般勁挺,如蘭花般高潔。詩題得整整斜斜,大大小小,或在峰巒之上,代之以皴法;或在竹竿之間,使畫連成一片;或在蘭花叢中,襯托出花更繁,葉更茂。畫上題詩,宋元即首,並非鄭燮始創,但如鄭燮之妙,實不多見,妙就妙在各類藝術高度統一。如果這詩不是題在蘭竹石圖上,而是題在山水、仕女圖上,就必須很不相稱。如果不用「六分半書」,而用顏、柳之體或金農「漆書」,雖畫再好,字再佳,亦必很不協調。在鄭燮筆下,詩情、畫意、書法、印章達到了完美的統一。
鄭燮多方面藝術成就的核心是一個「怪」字。所謂怪,就是與眾不同,就是對傳統的反叛,用鄭板橋寫給韓鎬的一副對聯來表述就是「領異標新」(「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文學藝術上的怪,又通在政治思想上的怪;政治思想上的怪,則表現在對封建正統的抗爭,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對個性解放的強烈要求。
鄭燮早年游北京就喜歡放言高論,品評人物,被人稱為「狂」。他認為臧獲、婢妾、輿台、皂隸等底層人民也都是黃帝堯舜的子孫,應與富貴人家一律平等。他大聲疾呼:「王候將相豈有種乎!」被統治者奉為政治思想正宗的程朱理學,鄭燮認為「只合閑時用著,忙是用不著」。在山東為官時,公開揭露官場黑暗,災荒之年開倉放賑,終因與當道不合,以莫須有的罪名罷了官。他晚年畫了一塊蒼石,題詩道:「老骨蒼寒起厚坤,巍然直似泰山尊。千秋縱有秦皇帝,不敢鞭他下海門。」充分表現了他同封建正統觀念斗爭到底、絕不動搖的氣概。
鄭燮的民本思想同前人比起來,又進了一步。他說:「織女,衣之源也;牽牛,食之本也。」又說:「工人制器利用,賈人搬有運無,皆有便民之處,而士獨於民大不便,無怪乎居四民末也。」此論未免過於貶低知識分子,但如此看重農民、工人、商人的社會作用,卻是難能可貴的。因此他說:「凡吾畫蘭畫竹畫石,用以慰天下之勞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鄭燮反抗傳統,極力主張按照自己的本性自由地發展。他曾借籠中養鳥、發系蜻蜓、線縛螃蟹等事大發議論,批評「屈物之性以適吾性」的做法,提出「萬物之性人為貴」。他的潑墨寫意蘭竹石畫都把表現自己的個性和思想情緒作為主題。書法本來更是很難變化創新的,但到鄭燮手中,六書也幾乎沖垮。詩文更是直抒胸臆,提出「不為古所累,氣與意相輔」。在這里,已迸發出早期民主主義思想的火花。鄭燮作為一個文學家、藝術家的同時,在中國思想史上也應佔有一席之位。
8. 鄭板橋 閱讀答案
不對的 並不是書獃子 而是書迷 因為你們想一想 鄭板橋是什麼人 如果不知道就看下面↓
鄭板橋(1693—1765)清代官吏、書畫家、文學家。名燮,字克柔,漢族,江蘇興化人。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元年進士。「揚州八怪」之一。歷官山東范縣、濰縣知縣,有惠政。以請臻飢民忤大吏,乞疾歸。詩書畫均曠世獨立,人稱三絕。有《板橋全集》。
所以 看到這些,你明白一點了嗎?是很有名的人。說他是書獃子豈不是給他抹黑嗎?對不對要是你們還不懂,我就再給你們講一講↓(下面有詳細記載的)
讀書教書
鄭燮,字克柔,號理庵,又號板橋,人稱板橋先生,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
他的先祖於明洪武年間由蘇州閶門遷居興化城內至汪頭,至鄭板橋已是第十四代。父親鄭之本,字立庵,號夢陽,廩生, 鄭板橋故居品學兼優,家居授徒,受業者先後達數百人。
1693年11月22日子時鄭板橋出生,其時家道已經中落,生活十分拮據。三歲時,生母汪夫人去世,十四歲又失去繼母鄭夫人。乳母費氏是一位善良、勤勞、朴真的勞動婦女,給了鄭板橋悉心周到的照顧和無微不至的關懷,
成了鄭板橋生活和感情上的支柱。鄭板橋資質聰慧,三歲識字,至八、九歲已在父親的指導下作文聯對。
少時隨父立庵至真州毛家橋讀書。十六歲從鄉先輩陸種園先生學填詞。大約在二十歲左右考取秀才。二十三歲娶妻徐夫人。是年秋鄭板橋首次赴北京,於漱雲軒手書小楷歐陽修《秋聲賦》。二十六歲至真州 之江村設熟教書。三十歲,父親去世,此時板橋已有二女一子,生活更加困苦。作<<七歌>>詩,慨嘆「鄭生三十無一營」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客居揚州,以賣畫為生。為「揚州八怪」之一,其詩、書、畫世稱「三絕」,擅畫蘭,竹,石,松,菊等,而畫竹五十餘年,成就最為突出。
賣畫揚州由於生活困苦,鄭板橋在三十歲以後至揚州賣畫為生,實救困貧,託名」風雅」。在揚州賣畫十年期間,也穿插著一些旅遊活動。不幸 的是徐夫人所生之子去世,鄭板橋曾作詩以致哀。三十二歲出遊江西,於廬山結識無方上人和滿洲士人保祿。出遊北京,與禪宗尊宿及其門羽林諸子弟交遊,放言高論,臧否人物,因而得狂名。在名期間,結織了康熙皇子、慎郡王允禧,即紫瓊崖主人。
三十五歲,客於通州;讀書於揚州天寧寺,手寫《四書》各一部。三十七歲時作<<道情十首>>初稿.三十九歲,徐夫人病歿。鄭板橋十載揚州,結論了許多畫友,金農、黃慎等都與他過往甚密,對他的創作思想乃至性格都有極大的影響。
官宦生涯
1732年,鄭板橋四十歲,是年秋,赴南京參加鄉試,中舉人,作《得南捷音》詩。為
求深造,赴鎮江焦山讀書。現焦山別峰庵有鄭板橋手書木刻 對聯「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1736年,乾隆元年,四十四歲,在北京,參加禮部會試,中貢士,五月,於太和殿前丹墀參加殿試,中二甲第 八十八名進士,為賜進士出身」,特作<<秋葵石筍圖>>並題詩曰我亦終葵稱進士,相隨丹桂狀元郎」,喜悅之情溢於言表。1737年,四十五歲,滯留北京一年左右,以圖仕進,未果,南歸揚州.得江西程羽宸資助,娶饒氏。乳母費氏卒。1739年,四十七歲,作七律四首贈淮南監運使虞見曾。1740年, 四十八歲,為董偉業《揚州竹枝詞》作序。1741年,四十九歲,入京,候補官缺,受到慎郡王允禧的熱情款待。
作吏山東
鄭板橋五十歲時,即1742年春天,為范縣令兼署小縣朝城,始訂定詩、詞集。1743年,五十一歲,將<<道情十首>>幾經修改,至是方定稿,刻者為上元 司徒文膏。1744年,饒氏生子。鄭板橋宰范期間,重視農桑,體察民情、興民休息,百姓安居樂業。
1746年,乾隆十一年,五十四歲,自范縣調署濰縣。是年山東大飢,人相食。濰縣原本繁華大邑,然自是年災荒連年,救災便成了鄭板橋主持濰縣政事的一項 重要內容,他開倉賑貨,令民具領券供給,又大興工役,修城築池,招遠近飢民就食赴工,籍邑中大戶開廠煮粥輪食之。盡封積粟之家,活萬餘人。秋以歉收,捐廉 代輪,盡毀借條,活民無算。濰縣飢民出關覓食,板橋感嘆系之,作逃荒行。
1748年大學士高斌和都御史劉統勛為特使到山東放賑,板橋隨之。秋大熟,濰縣災情 漸趨緩解,飢民也由關外絡繹返鄉,板橋作還家行紀其事。為防水浸寇擾,捐資倡眾大修濰縣城牆。秋末,書修濰縣城記。
1751年,海水溢,板橋至濰縣北邊 禹王台勘災。鄭板橋作官意在得志則澤加於民,因而他理政時能體恤平民和小商販,改革弊政,並從法令上、措施上維護他們的利益,板橋宰濰期間勤政廉政,無留積,亦無冤民, 深得百姓擁戴。濰縣富商雲集,人們以奢靡相容,鄭板橋力倡文事,發現人才,留下了許多佳話。1747年,滿洲正黃旗人、侍講學士德保主試山東,板橋同在試院,相與唱和。1748年,乾隆 出巡山東。鄭板橋為書畫史,參與籌備,布置天子登泰山諸事,卧泰山絕頂四十餘日,常以此自豪,鐫一印章雲乾隆柬封書畫史」。
1749年,五十七歲,饒氏所生之子又於興化 病歿。與御史沈延芳同游郭氏園。重訂家書、詩鈔,並手寫付梓。1750年撰板橋自序。同年,重修文昌祠,倡建狀元橋,作文昌祠記。1751年,五十九歲,作難得湖塗橫幅。1752年,主持修濰縣城隍廟,撰城隍廟碑記,在文昌祠記和城隍廟碑記里,板橋力勸濰縣紳民修文潔行」,在濰且百姓間產生了 相當大的影響。同年,與濰縣童生韓鎬論文,並作行書七言聯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鄭板橋在濰縣任上著述頗多,其《濰縣竹枝詞》四十首尤為膾炙人口。
你們懂了嗎?請採納。
9. 如何搭建場效應管的板橋驅動電路和全橋驅動電路
COMSFET半橋是由兩個相同型號(N型比較多)組成的驅動器,而全橋四隻相同的的管子組成。具體搭建圖要和板橋或全橋的驅動器匹配,首先要選定驅動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