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高頻頭是什麼構造圖
高頻頭的作用就是將微弱的視頻信號進行放大,並且對傳輸不穩定引起的圖像變形與干擾進行處理。視頻處理晶元決定影像的解析度,而高頻頭則決定影像的穩定性。但高頻頭本身非常容易受電磁干擾,因此內置電視卡一般會在高頻頭外麵包裹一層金屬層,以屏蔽電磁干擾
數字高頻頭的作用是接收數字電視高頻信號,並進行頻道選擇和高頻信號放大及變頻處理,有些還帶中頻信號放大和高頻數字信號解調功能,高頻數字信號經解調後,輸出的數字信號為TS(
Transport
Stream)流,TS流:也叫傳輸流,它是以「幀」為單位的數字信號傳輸流,每一幀數字信號中含有同步頭、數據、結尾等信號,對於
MPEG2
數字信號,每幀信號是由長度為188位元組的二進制信號包組成,其內容含有一個或多個節目。這里「幀」的概念與電視圖像中的幀很類似,但內容不相同,一幀MPEG2數字信號對應於一幀圖像來說,只相當於一幅圖像內容中的幾個像素點。根據接收高頻數字信號的調制方式,數字高頻頭還分QPSK(Quadrature
Phase
Shift
Keying正交鍵控調相)調制高頻頭和QAM(Quadrature
Amplitude
Molation
正交調幅)調制高頻頭。QPSK調制高頻頭主要用於衛星電視信號接收;QAM調制高頻頭主要用於有線電視信號接收。
模擬高頻頭的作用是接收模擬電視高頻信號,並進行頻道選擇、高頻信號放大及變頻處理,模擬高頻頭一般不帶中頻信號放大和高頻信號解調功能,因此模擬電視還需另外再加一個中頻放大器和高頻信號解調器。
一般模擬高頻信號的接收、放大、解調等電路都需要嚴格調整才能符合整機的要求,因此很難把高頻信號接收、放大、解調等功能全部由高頻頭來完成,因此模擬高頻頭的主要任務主是選頻道,另外一個任務就是降頻,把接收到的高頻信號降低到一個固定頻率之上,這個固定頻率信號就是中頻信號,其頻率一般為38MHz。中頻信號對於視頻來說,還是高頻信號,它還需要進一步放大,然後才進行解調和各種處理(如:同步分離、亮色信號分離等),中頻放大電路的任務主要就是中頻信號放大和音、視頻信號解調。另外,中頻放大對視頻信號解調也很特別,一般都用同步檢波,包絡失真非常小。中頻信號經解調後輸出視頻信號和音頻信號,即AV信號,AV信號還需進一步進行彩色信號處理(解碼)才變成R、G、B(紅綠藍)三基色信號。能接收數字信號(如衛星電視)的電視不多,大多數是模擬電視
Ⅱ 你好!請教一下衛星電視接收機的工作原理和電路方框圖
衛星接收機電路詳解
以東芝乃 R - C4 衛星接收機為例,介紹一下構成衛星接收機的各單元電路的專基本結構和工作原屬理。在衛星廣播接收站使用的接收機其型號和品牌很多,電路結構和所用的元器件也是多種多樣的,東芝 TSR 一 C2 、TSR 一 C3 、 TSR 一 C4 、 TSR 一 C5 等衛星接收機是使用最多的,通過對電路的詳解,進一步熟悉衛星接收系統的工作原理和故障檢修的基本方法。
一、東芝TSR 一 C4 衛星接收機的整機構成東芝巧 R 一 C4 衛星接收機的整機方框圖如圖 3 一 l 所示,衛星接收系統是由衛星接收天線、高頻頭(包括一次輻射器)、第二變頻器和音視頻電路等部分構成的。高頻頭安裝在天線上,一次輻射器(饋源)同高頻頭製成一體化結構。在高頻頭中完成變頻的任務。接收 C 波段衛星節目和接收 Ku 波段衛星節目所用的高頻頭是不同的,而室內接收單元可以共用。高頻頭將衛星天線接收的 C 波段或 Ku 波段的微波信號變頻後輸出較低頻率的信號
Ⅲ 求;無線電的簡單發射和接收的電路圖
無線電遙控發射、接收頭的製作
無線電遙控以其傳輸距離遠、抗干擾能力強、無方向性等優點,應用於許多領域。但因電器復雜,發送設備龐大,調試困難等原因,所以在民用領域一直受到限制,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這些問題都得到了解決,使之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在這里向大家介紹一種無線電遙控發射、接收頭的製作方法。
電路介紹
無線電遙控發射頭是一種微型發射機,其發射頻率為315MHz,12V電源供電時,遙控距離為100M,工作電流僅為4mA。無線電接收頭是一個象電視機高頻頭一樣的接收、解調器,其典型工作電壓為6V,守候工作電流為2mA,接收頻率為315MHz。利用它們可以很方便地製作出各種無線電遙控裝置,具有微型化,傳輸距離遠、耗電省、抗干擾能力強等優點。能夠方便地取代紅外線、超聲波發射及接收頭。
無線電射頭電路原理如圖所示。電路四發射管V1及外圍元件C1、C2、L1、L2等構成頻率為315MHz超高頻發射電路,通過環形天線L2向空中發射。天線L2採用鍍銀線或直徑為1.5mm的漆包線,天線尺寸為24mm(長)X9mm(高)。三極體V1選用高頻發射管BE414或2SC3355。
無線電遙控接收頭T631電路原理如圖所示。接收電路主要由V1、IC等組成,V1與C7、C9、L2等元件組成超高頻接收電路,微調C9改變其接收頻率,使之嚴格對准265MHz發射頻率。當天線L2收到調制波時,經V1調諧放大出低頻成分,再經V2前置放大後送入ICLM358,進一步放大整形後由LM358第7腳輸出,該印刷電路板實際尺寸為31mmX23CC,天線尺寸為27mm(長)X9mm(高)。OUT為信號輸出端,三極體V1選用BE415或2SC3355。電容C9可選用小型可調電容。IC選用LM358。
在發射及接收電路中為減小體積,所有電阻均選用1/8W或1/16W的金屬膜電阻;電解電容亦用超小型電容,其它電容全部採用高頻陶瓷電容。在焊接時元件引腳盡量剪短,使其緊貼電路板,電路板材料應選用高頻電路板。
以下是兩載採用聲表面的收發裝置,相對於前面的介紹的電路,具有更遠的傳輸距離、更強的抗干擾能力和更易製作、調試。
Ⅳ C波段的高頻頭的線路圖哪裡有
你找找當地的師傅 也許會有
Ⅳ 跪求:用於衛星機頂盒上面的 高頻頭晶元 AV2026的參考電路圖和PCB資料。
你參考一下AV2020吧,應該是通用的
Ⅵ 求助集成電路是LA1781高頻頭線路/接腳圖
對這種四面引線的音響IC很沒好感,長得跟電腦晶元一般,把什麼功能都在裡面搞定了,嚴重懷疑其性能。
Ⅶ 誰有FM高頻頭(全是晶體管的,不要集成塊的)的電路圖啊發給我吧,謝謝了
Ⅷ 請問誰有彩電原理工作圖,給我看看,比如說從高頻頭又到什麼電路等等。謝謝
書店有相關書籍。各種原理,電路圖都有
Ⅸ 高頻頭原理
星電視下變頻器(高頻頭)
的工作原理
俞德育
1 衛星電視下變頻器(高頻頭)的作用
衛星電視低雜訊下變頻器又稱為高頻頭(也稱衛星電視的室外單元),它是由微波低雜訊放大器,微波混頻器,第一本振和第一中頻前置放大器組成,其框圖如圖1所示。
圖1 高頻頭的原理框圖
一般的衛星電視接收系統主要包括:(1)天線;(2)饋源;(3)低雜訊下變頻器,也稱為高頻頭(是由低雜訊放大器與下變頻器集成的組件),用LNB表示;(4)電纜線;(5)端子接頭;(6)衛星接收機;(7)電視接收機。
衛星電視接收系統框圖如圖2所示。
圖2 衛星電視接收系統框圖
由於衛星電視接收系統中的地面天線接收到的衛星下行微波信號經過約40 000 km左右的遠距離傳輸已是非常微弱,通常天線饋源輸出載波功率約為-90dBmW〔注〕。若饋線損耗為0.5 dB,則低雜訊放大器輸入端載波功率為-90.5 dBmW。第一變頻器和帶通濾波器的損耗約為10 dB,第一中放的增益約為30 dB。這樣,若低雜訊放大器給出增益(40~50) dB,則下變頻器輸出端可以輸出(-30~-20) dBmW的信號。因此,衛星電視下變頻器的作用是在保證原信號質量參數的條件下,將接收到的衛星下行頻率的信號進行低雜訊放大並變頻。
2 衛星電視下變頻器的結構
衛星電視下變頻器中的低雜訊放大器一般是將波導同軸轉換器與低雜訊放大器合成一個部件。如果要達到雜訊溫度低和增益高,通常包含3~4級放大,前兩級為低雜訊放大器,主要採用高電子遷移率晶體管HEMT器件,後兩級為高增益放大器,主要採用砷化鎵場效應晶體管GaAsFET。典型的LNA的雜訊溫度在C波段約為(20~40)°K。增益約為(40~50) dB,輸出輸入電壓駐波比(VSMR)小於1.5。圖3給出了低雜訊放大器(LNA)的電原理圖,設計時通常先給出必要的參數,如S參數、電路級數、匹配電路的方式、雜訊參數、輸出輸入阻抗等等,然後利用計算機CAD軟體進行優化設計並作出微帶線電路圖。
圖3 低雜訊放大器的電原理圖
第一變頻器和帶通濾波器是由第一本振、第一混頻器及帶通濾波器組成的,其作用是將低雜訊放大器輸出的下行微波信號變為中頻信號,變頻前後信號的帶寬保持不變。
第一本振通常以介質諧振器振盪器作為諧振迴路,採用耦合微帶線耦合能量,使用CaAs-FET作為基本放大電路來實現振盪器。介質諧振器的介電常數很高,通常在35~40之間,諧振時,由於介電常數高,電磁場大部分集中在介質內部,與金屬諧振腔類似。介質諧振腔的優點是溫度穩定性好,品質因數Q值高,體積小,價格低,容易和微帶線耦合而製成MMIC。
圖4給出2種實際的介質諧振器振盪器電原理圖。
圖4 介質振盪器電原理圖
實際的介質諧振器振盪器中不僅需要考慮介質諧振器的參數、位置及微帶線的參數,還要考慮場效應晶體管輸出輸入的阻抗匹配的問題和直流偏置電路的設置。
第一混頻器由非線性元件、輸入信號與本振信號混合網路及一些附加電路組成,如圖5所示。
圖5 第一混頻器框圖
輸入信號與本振信號混合後疊加在非線性元件上,非線性元件通常採用晶體二極體和三極體,使其工作在伏安特性曲線的非線性區。由其非線性作用使輸出端產生出和頻、差頻、倍頻等一系列信號,可用濾波器選取所需的差頻信號,應能達到混頻的目的。實際電路中,常採用二極體阻抗混頻器,它的結構簡單,便於集成化,工作穩定,雜訊系數低,工作頻帶寬,動態范圍大。雖然,這種混頻器沒有變頻增益,只有變頻損耗,但這種損耗容易加放大器予以補償。實際應用中,還要考慮輸入信號與本振信號的隔離及對寄生頻率的抑制等,通常採用雙平衡混頻器,它主要由二極體橋和平衡、不平衡變換器組成,電原理圖如圖6(圖中巴侖(balun)為平衡、不平衡線路變壓器)所示。
圖6 雙平衡混頻器電原理圖
四個特性相同的混頻二極體按同一極性順序連接成環形橋路,輸入和本振信號通過變壓器耦合,將不平衡的輸入變換為平衡輸出加到二極體橋的兩對角線上,從而總的中頻電流等於四個二極體所產生的中頻電流的總和。
雙平衡混頻器具有主要特點如下:
(1)輸入信號與本振信號之間有高隔離度;
(2)工作頻帶寬;
(3)動態范圍大,抗過載能力強;
(4)對寄生頻率有很好的抑制能力;
(5)能抑制本振引入的雜訊。
第一中放也稱前置中放,通常是直接和混頻器相接的,它的作用是把混頻器輸出的微弱中頻進行放大、以補償混頻器、帶通濾波器以及室外、室內單元間連接的高頻電纜所引起的衰減。第一中放通常直接採用集成電路塊。
由於二次變頻式的衛星接收系統第一中頻通常選擇在1 GHz左右,這個頻率處於微波放大器和高頻放大器的交界處,因而電路結構方式可以用分布參數、集中參數或二者的混合形式三種。
集中參數電路與一般高頻放大器基本相同,電路元件用集中參數的電阻、電容和電感,參見圖7。
圖7 集中參數電路
由於中放是寬頻帶電路,所以不能使用調諧迴路,元件為無引線型,電路尺寸緊湊。但由於R、C元件的離散性,往往難以得到嚴格符合設計要求的數值,所以單級增益低;但可以用增加級數的方法加以解決,一般由3~4級組成,增益約為20 dB。
分布參數的中放電路可以用微帶形式實現,參見圖8所示。可先測出晶體管的S參數,然後設計微帶匹配電路。分布參數電路的優點是電路一致性較好,容易達到單級最佳性能,所以放大器一般是2~3級。
圖8 分布參數電路
混合形式的電路是用一部分微帶線和部分集中參數元件組成的。當第一級管子的S11值適當時,可用較短的傳輸線和分支微帶組成輸入電路,能獲得較低的雜訊。級間和輸出電路可採用微帶和集中參數元件的結合。它設計靈活,兼有分布和集中參數電路的優點。
室外單元的直流供電由連接室外單元的75 Ω高電纜芯線提供。室內單元的直流電源通過高頻扼流圈傳送給室外單元,它對(3.7~4.2) GHz的微波信號和第一中頻信號均無影響。通常16 V~24 V的電壓,一路送去LNA,另一路送到室外單元的穩壓電路,穩壓後供室外單元其他各級使用。
3 衛星電視下變頻器的主要技術要求
由於衛星電視接收系統中天線接收到的衛星下行微波信號非常微弱,為保證信號的質量,將接收到的衛星下行頻率信號進行放大並變頻,C頻段衛星電視下變頻器應該滿足的主要技術要求如下:
(1)振幅—頻率特性好。振幅—頻率特性是指輸入電平恆定下,輸入信號頻率變化時輸出端電平變化的特性,主要包括通頻帶、功率增益、增益波動及增益斜率幾方面。
通頻帶要求下變頻器的輸入頻段與衛星下行頻段一致,輸出頻段與衛星接收機的輸入頻段一致,而且下變頻器的輸入輸出頻段的帶寬一致;
功率增益是指輸出功率與輸入功率之比;
增益波動是指在中頻輸出的頻帶內,最大增益與最小增益之差;
增益斜率是指在中頻輸出的頻帶內,單位頻帶內增益的變化率。
(2)雜訊系數低。雜訊系數是指下變頻器整體的等效輸入雜訊,即將整個電路產生的熱雜訊等效於在輸入端的一個雜訊源,通常用雜訊溫度表示。
(3)本振頻率特性好。它包括第一本振頻率的標稱值、第一本振頻率的穩定度、第一本振頻率的泄漏。
(4)輸入輸出的電壓駐波比及回波損耗小,輸出的電壓駐波比及回波損耗在中頻頻段內測量,輸入的電壓駐波比及回波損耗在下行微波頻段內測量。
(5)功率增益高。它是指下變頻器的中頻信號輸出功率大。
(6)增益穩定性好。這是指在中頻輸出的頻帶內增益隨時間變化的起伏小。
(7)多載波互調比小。這是指多個不同頻率的信號進入下變頻器時的相互調制產物小。
(8)輸入飽和電平高。這主要是指輸入信號超過額定范圍時,引起下變頻器進入非線性工作區的影響小。
(9)鏡像干擾抑制比高。這是表示下變頻器抑制鏡頻信號的能力好。當下變頻器工作在線性范圍時,輸入幅度相等的帶內信號和鏡頻信號兩者在輸出端電平比即鏡像干擾抑制比。
(10)群時延特性好。這是指下變頻器造成的群時延小。
(11)雜散信號少。這是指互調產物之外的無用信號少。
(12)殘余調制雜訊小。這是指當輸入端加一標稱頻率、標稱電平的純正弦信號時,輸出信號中含有的附加雜訊小。
這些技術要求中,以本振頻率穩定度高、雜訊溫度低、幅頻特性好為最重要。
以上對C頻段高頻頭的主要技術要求可以概括成表1所示。但表1是針對接收C頻段衛星模擬電視信號的高頻頭而言的,如果在接收衛星數字信號時,則除了選用雜訊溫度低,本振頻率穩定度高,動態增益大外,還必須選用本振相位雜訊小的高頻頭,因為在接收衛星數字信號時,高頻頭的本振相位雜訊和本振頻率穩定度大小對接收信號質量是至關重要的(因為會影響到數字信號的誤碼率)。用於數字壓縮衛星接收系統的高頻頭要求本振相位雜訊小於-65 dBc/Hz(在1 kHz處);本振頻率穩定度小於±500 kHz。
表1 C頻段高頻頭(室外單元)
電性能要求(引自GB11442-95)
序號 技術參數 單位 要求 備 注
1 工作頻段 GHz 3.7~4.2 -
2 振幅/頻率特性 dB ≤3.5 通常內功率增益起伏
峰峰值、帶寬500 MHz
3 帶內任意接收
頻道內增益波動 dB ≤1 頻道內功率增益起伏
峰峰值,帶寬36 MHz
4 功率增益 dB 60±5 -
5 雜訊溫度 K ≤30 20~25 ℃
6 一本振標稱頻率 MHz 5 150±2 -
7 一本振頻率穩定度 - ≤7.7×10-4 -25~55 ℃
8 輸入飽和電平 dBm ≥-60 1 dB壓縮點時的
輸入電平
9 鏡像干擾控制比 dB ≥50 -
10 輸入口回波損耗 dB ≥7 -
11 輸出口回波損耗 dB ≥10 -
12 多載波互調比 dB ≥40
13 增益穩定性 dB/h ≤0.2 -
14 輸出頻率范圍 MHz 970~1 470 -
對於Ku頻段高頻頭的選擇,由於目前我國使用的通信衛星(鑫諾1號星、亞洲2號星、亞太1A星等)轉發器的下行工作頻段都為(12.25~12.75) GHz,而國際電聯分配給我國直播衛星(三個軌位為62°E、80°E、92°E)的下行工作頻段為(11.7~12.2) GHz,因此所選用Ku頻段高頻頭的頻寬范圍一定要與所需接收衛星的下行工作頻率范圍相適應。
此外,如果使用一體化饋源高頻頭最好選用雙線極化饋源高頻頭,這樣衛星下行的兩種極化波可以在衛星接收機上通過極化電控切換來選擇所需接收的垂直或水平極化波。
4 現代高頻頭(LNB)及其發展趨勢
由於科學技術的進步,國際市場競爭的加劇,使得高頻頭的製作越來越精良,性能越來越優異,電路越來越集成化,體積越來越小,可靠性越來越高,並且增加了很好的防雷擊能力。以下詳細介紹現代高頻頭的主要特點及其發展趨勢。
(1)超低雜訊特性
由於HEMT管子的問世和廣泛應用,目前已可獲得低達20°K的C頻段的雜訊溫度特性和約40 dB的功率增益,以及約40°K的Ku頻段的雜訊溫度特性。
(2)自振混頻電路
採用自振混頻單片電路,使變頻器電路大為簡化。使用這種單片電路,完成了本振、混頻和第一中放作用,此單片電路不僅沒有變頻損耗,而且獲得了近10 dB的變頻增益,簡化了電路,增加了可靠性,最常見的單片電路為MSA0886,MSF8885等。
(3)單片中放電路
為了獲得20 dB的中放增益,需3~4級中頻放大電路,80年代國際上通常採用2隻單片電路,可以獲得25 dB左右的增益和約10 dB的一分貝壓縮點輸出功率,單片中放集成電路獲得22 dB的中放增益和12.5 dB的1分貝壓縮點輸出功率。電路簡化,這種電路常用的單片電路為MSA0886,INA10386等。
(4)表面安裝技術及高集成化設計
70年代及80年代國際上多種高頻頭大都採用帶引線的電阻及電容器,體積大,重量大,所用的中放電路也都採用多級級聯的中放管,本振混頻器均為單獨分離電路。
當今的高頻頭(LNB),採用了表面安裝元件、自諧振混頻電路,單片中放電路實現了高集成化,體積小,重量輕,可靠性高。
(5)一體化的防潮設計
過去市場上銷售的高頻頭,有的由於防水密封設計不良而導致提前失效。為解決防水密封設計,現代高頻頭均趨於一體化結構設計。高頻頭的波導及腔體部分一體化壓鑄成型,射頻及中頻電路的蓋板均有「O」型橡皮圈密封。
(6)防雷擊保護電路
高頻頭是室外單元,工作在天線後面。為了改善天線的等效雜訊溫度,天線往往都安裝在開闊地及高處。能否防雷擊是高頻頭可靠設計的重要方面。70年代和80年代初的高頻頭大都無防雷擊設計,現在市場上的高頻頭也有無防雷擊設計的。有防雷擊設計的大都防雷擊能力在1 500 V左右,而改進後的現代高頻頭的防雷擊能力高達3 000 V。
(7)現代高頻頭的新發展
現代高頻頭已做成雙極化高頻頭和雙頻段高頻頭,前者可同時接收到衛星下行的兩種極化波信號,後者可同時接收到C與Ku兩個頻段的衛星下行信號,這就大大地簡化了整個饋源系統,提高了整個天饋系統的使用效果。
(8)鑒於衛星數字電視的廣泛應用,目前已開發出本振頻率穩定度高,本振相位雜訊低的現代高頻頭,因其產生的數字信號誤碼極小,特別適用於對衛星數字電視信號的良好接收。
〔注〕 dBmW定義為取1毫克作基準值,以分貝表示的絕對功率電平,mW是毫瓦的代號。
http://www.wanfangdata.com.cn/qikan/periodical.Articles/zgyxds/zgyx2000/0010/001011.htm
圖片請看連接
Ⅹ 高頻頭電路圖
C波段高頻頭電路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