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集成電路高端裝備國產化概念股有哪些
今確定素太先觀望 集電路股票:同芯、海貝嶺、三安光電、華科技、晶科技、電科技、七星電 圖" class="illustration_alink"
Ⅱ 中國加快晶元國產化,晶元未來的發展前景會如何
中國加快了晶元的國產化,未來晶元的發展應該是多種技術並行,現在製造高精度的晶元主要就是通過光刻機,顯然未來光刻機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環,但是應該會有其他的技術出現不單純指望這個光刻機,因為兩納米之後的路到底怎麼走,現在是有爭議的。
如果說未來的5~10年,我們的晶元真的能夠實現大規模的國產化了,那個時候我們的電子產品逐漸站起來就有很大可能了,就不需要在不斷的依賴外國了,那個時候這些電子產品的價格就能夠進一步下壓。不止是手機電腦,甚至是智能化的汽車都是差不多的,因為晶元的精度高了,不光能應用在手機上,其他的產品也都可以。
Ⅲ 國產DSP、DSP國產化、ti、TMS320LF2406、DSP2812、DSP2406、DSP2407、集成電路
對,我們的國產DSP已經用了好幾年了,只不過是在其他領域里罷了,現在我們推的工業級的電路也是響應軍轉民的號召做的,如果要資料可以把你們的郵箱告訴我,我會把資料發給您的。
Ⅳ 國產化替代過程中主要有哪些困難
「晶元缺貨潮」全行業延伸。在手機市場,華為晶元缺貨眾人皆知。去年底,華為推出了搭載麒麟9000處理器的年度旗艦手機Mate40系列,憑借強悍的性能,一上市便供不應求。因為受到禁令的影響,華為的麒麟9000系列處理器產量非常有限,僅僅只剩下庫存,如今手機晶元庫存已「告急」,華為官網絕大部分的產品都已經呈現缺貨狀態。
除了華為晶元產能吃緊,蘋果首席執行官庫克在1月27日的財報會議上坦言,Mac、iPad和iPhone 12 Pro都遭遇「供應受限」問題,在生產供應鏈中,尤其是半導體的供應「非常吃緊」。
不光在手機領域,據中國台灣媒體報道,由於蘋果、三星等品牌計劃推出採用Mini LED背光顯示的筆記本電腦、平板和電視,導致Mini LED晶元需求暴增,出現結構性缺貨。
消費電子晶元缺貨潮也延伸到汽車領域。早在去年12月,汽車行業就已受到晶元緊缺影響,大眾汽車也正式承認了半導體晶元短缺的這一事實。大眾中國CEO馮思翰表示,由於晶元缺少,導致ESP無法生產,約1.5萬輛汽車的面臨減產。就在去年12月缺芯的問題就讓大眾在國內產量損失了5萬輛。
此外,奧迪,戴姆勒、寶馬、豐田、日產、斯巴魯等車企也受到晶元短缺的影響。據財聯社報道,由於汽車晶元短缺,本田汽車准備削減產量,在日本國內已經因晶元短缺暫停了部分車型生產,目前本田正通過車型替代來保證產量。
晶元缺貨連鎖反應顯現
業內人士分析,晶元缺貨現象是由於部分企業搶產能,疊加疫情導致的供給制約,5G、汽車電子和AIoT等市場需求超預期增長是主要原因。
市場研究機構IDC認為,整個供應鏈,尤其晶元端的競爭將愈發激烈,「缺貨」將成為2021年內行業的關鍵詞,供應鏈端不穩定的態勢將在2021年內約50%時間內持續。
缺貨帶來的最直接影響就是晶元價格的上漲。從去年底開始,全球汽車晶元供應商開始陸續漲價。2020年11月27日,恩智浦率先發布漲價函表示,為解決供應商帶來的不可預見的成本增長,公司「很不情願地」提高所有產品的價格。
晶元原材料的價格也持續上漲,根據集邦咨詢數據,2020年8英寸的晶圓價格在第四季度有明顯漲幅,約上漲5%—10%,聯電、世界先進等公司在第四季度將價格提高了約10%——15%。
晶元缺貨帶來的另一個直接影響就是產能的持續緊張。在缺貨潮中,不少終端企業按以往幾倍的采購量恐慌性下單,晶元製造企業也忙著從上游搶購用於製造晶元的原材料晶圓。半導體行業缺貨已經從8英寸晶圓擴展到了12英寸晶圓,不僅7nm、5nm等先進工藝緊張,55nm到22nm在內的成熟工藝也同樣產能告急。
同時,晶元產能的持續緊張也造成廠商的擴產計劃大幅縮水,部分車企停產。近日奧迪首席執行官庫斯·杜茲曼表示,由於汽車晶元短缺,已經有超過1萬名員工休假,並且今年一季度會接近所能讓減產的數量少於1萬輛。美國伯恩斯坦研究公司預計,2021年全球范圍內的汽車晶元短缺將造成多達450萬輛汽車產量的損失,相當於全球汽車年產量的近5%。
晶元國產替代在路上
國際市場晶元缺貨,國內市場概莫能外,相關數據顯示,中國汽車半導體產值佔全球不到5%,部分關鍵零部件進口量高達80%-90%,晶元缺貨的影響有過之而無不及。
有業內人士稱,指紋識別、相機CIS等品類目前供給充足,不會存在缺貨現象,國內晶元缺貨現象主要集中在中高端晶元上。
晶元產能緊張如何解決備受各界關注。對於晶元缺貨,工信部也發表了回應。工信部新聞發言人、運行監測協調局局長黃利斌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將做好相關政策的落實工作,促進要素資源自由流動,營造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支持國內外企業加大投資力度,持續提升集成電路的供給能力。
不過,晶元需要的技術含量較高,國內企業很難短時間內生產出夠數的晶元供給整個市場,但晶元國產替代化已在路上。
「中國製造2025」計劃中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第三代半導體產業。根據計劃,2020年半導體核心基礎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應實現40%的自主保障,2025年要達到70%。
國家曾在一年前給相關的產業撥款了1600億元,用於支持晶元科技的創新。日前中芯國際,已經成功向國家遞交了一份報告,將要在2021年成功實現12納米的半導體晶元進行量產的全面計劃,在追趕的路上,中國企業正在打大步前行。
Ⅳ 集成電路:集成電路國產化穩步推進,哪些標的是本板塊業績較好的
"武漢新芯與中科院微電子所聯合完成了39層3D-NAND工藝流程搭建和原型結構開發,各項結構參數達到要求,開始產品試制。此外,廈門市近日制定了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規劃綱要,擬加強與台灣集成電路產業的融合發展,形成區域性的產業集聚地,打造千億產業鏈。神牛炒股票認為此消息對以下標的股有望受到提振:上海新陽、三安光電,可持續關注,
"
Ⅵ 高端晶元無法國產化,到底難點在哪裡
首先我們要明白的一點是,我國真的造不出來高端晶元嗎?其實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並不是我國造不出來高端晶元,而是就高端晶元的研發成本以及它的造價來看,從商用的角度來講,以我國目前的實力並無法達到經濟、商業化目的。往往我們所理解的晶元的用途只是在電子設備上,其實現實生活當中遠遠不僅於此。
在晶元的應用上,它已經涉及到了軍事方面,軍事實力是一個國家的重點,因此對於軍事的建設過程當中,晶元這一問題我國可以不惜代價的去投入,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商業上這一點卻不能這樣考慮,商業化要照顧到成本以及利益兩方面。
所以說,總體來看,無論是從人才層面上來說,還是從設備層面上來說。幾家先進的企業在很久以前就扎穩了根角,他們擁有著大量的人才資源,同時在背後也用著大量的技術支撐。在兩方面都領先於其他國家的情況之下,必然會走在行業的前列。
Ⅶ 為什麼很多領域的產品都有人要求國產化
為什麼很多領域的產品都有人要求國產化?無法國產化就意味著需要在國際市場上高價采購,隨時面臨技術封鎖和禁止出口。無法國產化就意味著國內龐大的采購需求最後僅僅養肥了一批買辦,而我們等工科學生只有頂尖的一批人能夠加入國際高精尖企業拿高薪,其他人只能苦逼兮兮的去加入代工廠。集成電路行業國產化。無論精密機床、數控機床等基礎工業,還是導彈、雷達、艦艇、航空航天等尖端產業,都需要集成電路作為核心。在上世紀80年代初,8086的晶元都需要進口,那個時候全國才有多少外匯?靠出口紡織品工藝品出口傢具之類換回來的外匯,再花高價從國際市場上購買8086/8088這種成本微乎其微的晶元,而且高端晶元動輒遭到巴統的封鎖,這種酸爽,簡直讓國人忍無可忍。 中科院微電子所、清華微電子所、復旦微電子所等一批微電子所的主要工作,就是應對很多國家對中國微電子行業主流製造技術實施的技術封鎖,那一階段,微電子所的主要工作是開發集成電路的生產工藝。簡而言之,當某微電子所做出了0.6um的集成電路生產工藝後,我們就會展示給美帝和巴統一個信息:我國已經掌握這項技術,貴國如果繼續封鎖0.6um工藝的晶元出口我國,或者賣高價給我國,那麼鄙國將用五年時間自行開發並生產,不再進口貴國晶元。於是美帝的行業協會就會游說國會批准開放此項產品的對華出口。 現在中國仍然在進口大量的晶元,但是一方面,中端及以下晶元絕對能夠國產,只進口高端晶元;另一方面把錢給台積電(TSMC)和台聯電(UMC)總比給美帝的壟斷企業要強。
Ⅷ 中國半導體產業,如何才能加速國產化
半導體材料是一種具有半導體特性的電子材料,可用於製造半導體器件和集成電路。常見的半導體材料包括硅、鍺、砷化鎵等,硅是商業應用中最具影響力的材料,其下游應用非常廣泛,包括集成電路、通信系統、光伏發電、人工智慧等領域。半導體產業是科技創新的先驅,在世界經濟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半導體材料作為半導體工業的基石,對半導體工業的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近年來,為了促進我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國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動我國半導體材料的國產化進程。
與半導體市場的巨大規模相比,我們的產品自給率很低。根據CSIA公布的數據,2020年上半年,中國集成電路銷售額達到3539億元;然而,根據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2020年上半年中國集成電路進口額達到1546.1億美元,遠高於國內集成電路銷售額。由此可以看出,我國半導體國產化的空間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