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科學手抄報內容50字資料
寫科學手抄報內容的思路是突出科學,目的是給大家普及科學常識。
範文:
1、航空航天手抄報料
天空,一個讓人無限選想的地方,一個讓人似乎永遠猜不透的神秘地方,就埋在我的心底那顆神奇的種子里,我有一種感覺,太空那個地方對我來說好親切!我似乎感覺到了太空那種令人嚮往的氣息,多麼美好!多麼自在無限的宇宙。
作為現代的中小學生,我們更該走近科學,去探索新知科學的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我們要認真學習科學愛科學讓科學使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
4、海因里希·赫茲與無線電波的發現(1888年)
1888年,在德國一個黑暗的實驗室里,一顆微弱的火星的出現預示著空前重要的技術革命的開始。31歲的物理學家海因里希·赫茲在實驗室里建立了一個電路,該電路在實驗室的一角蹦出了一顆火星,然後他看著這朵火星引起房間另外一邊另外一顆火星的出現。
赫茲因而發現了電磁波的存在。電磁波在真空中也能以光速傳遞----正如15年前蘇格蘭物理學家詹姆斯·克拉克·麥克斯韋通過數學運算得出的預計一般,從那個時候開始這些電磁波成為了今天全球廣播、電視和電子通訊網路的基礎。
5、米切爾森-莫利實驗(1887年)
如果你開車以70公里/小時的速度在一條公路上行進,一輛汽車以70公里/小時的速度迎面而來,兩輛車之間的相對速度是多少?很簡單:140公里/小時----這是常識。然而在1887年,兩位美國物理學家艾伯特·米切爾森和愛德華·莫利發現這種「常識」不適用於光束。
們試圖檢測到「以太」的存在。以太被認為是一種充滿了宇宙的流體,光波因此可以在真空中旅行。他們並沒有發現以太的存在,但是在實驗中,他們發現光速是恆定不變的。這個發現使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
❷ 科學手抄報
「電」一詞在西方是從希臘文琥珀一詞轉意而來的,在中國則是從雷閃現象中引出來的。自從18世紀中葉以來,對電的研究逐漸蓬勃開展。它的每項重大發現都引起廣泛的實用研究,從而促進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
現今,無論人類生活、科學技術活動以及物質生產活動都已離不開電。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某些帶有專門知識的研究內容逐漸獨立,形成專門的學科,如電子學、電工學等。電學又可稱為電磁學,是物理學中頗具重要意義的基礎學科。
電學的基本內容
電學研究的內容主要包括靜電、靜磁、電磁場、電路、電磁效應和電磁測量。
靜電學是研究靜止電荷產生電場及電場對電荷作用規律的學科。電荷只有兩種,稱為正電和負電。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電荷遵從電荷守恆定律。電荷可以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任何物理過程中電荷的代數和保持不變。所謂帶電,不過是正負電荷的分離或轉移;所謂電荷消失,不過是正負電荷的中和。
靜止電荷之間相互作用力符合庫侖定律:在真空中兩個靜止點電荷之間作用力的大小與它們的乘積成正比,與它們之間的距離的平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沿著它們之間的聯線,同號電荷相斥,異號電荷相吸。
電荷之間相互作用力是通過電荷產生的電場相互作用的。電荷產生的電場用電場強度(簡稱場強)來描述。空間某一點的電場強度用正的單位試探電荷在該點所受的電場力來定義,電場強度遵從場強疊加原理。
通常的物質,按其導電性能的不同可分兩種情況:導體和絕緣體。導體體內存在可運動的自由電荷;絕緣體又稱為電介質,體內只有束縛電荷。
在電場的作用下,導體內的自由電荷將產生移動。當導體的成分和溫度均勻時,達到靜電平衡的條件是導體內部的電場強度處處等於零。根據這一條件,可導出導體靜電平衡的若乾性質。
靜磁學是研究電流穩恆時產生磁場以及磁場對電流作用力的學科。
電荷的定向流動形成電流。電流之間存在磁的相互作用,這種磁相互作用是通過磁場傳遞的,即電流在其周圍的空間產生磁場,磁場對放置其中的電流施以作用力。電流產生的磁場用磁感應強度描述。
麥克斯韋方程組描述了電磁場普遍遵從的規律。它同物質的介質方程、洛侖茲力公式以及電荷守恆定律結合起來,原則上可以解決各種宏觀電動力學問題。
根據麥克斯韋方程組導出的一個重要結果是存在電磁波,變化的電磁場以電磁波的形式傳播,電磁波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等於光速。這也說明光也是電磁波的一種。
電路 包括直流電路和交流電路的研究,是電學的組成部分。直流電路研究電流穩恆條件下的電路定律和性質;交流電路研究電流周期性變化條件下的電路定律和性質。
直流電路由導體(或導線)連結而成,導體有一定的電阻。穩恆條件下電流不隨時間變化,電場亦不隨時間變化。
根據穩恆時電場的性質、導電基本規律和電動勢概念,可導出直流電路的各個實用定律:歐姆定律、基爾霍夫電路定律,以及一些解決復雜電路的有效而簡便的定理:等效電源定理、疊加定理、倒易定理、對偶定理等,這些實用定律和定理構成電路計算的理論基礎。
存在電磁感應和位移電流,存在電磁波。
電磁效應 物質中的電效應是電學與其他物理學科(甚至非物理的學科)之間聯系的紐帶。物質中的電效應種類繁多,有許多已成為或正逐漸發展為專門的研究領域。比如:
電致伸縮、壓電效應(機械壓力在電介質晶體上產生的電性和電極性)和逆壓電效應、塞貝克效應、珀耳帖效應(兩種不同金屬或半導體接頭處,當電流沿某個方向通過時放出熱量,而電流反向時則吸收熱量)、湯姆孫效應(一金屬導體或半導體中維持溫度梯度,當電流沿某方向通過時放出熱量,而電流反向時則吸收熱量)、熱敏電阻(半導體材料中電阻隨溫度靈敏變化)、光敏電阻(半導體材料中電阻隨光照靈敏變化)、光生伏打效應(半導體材料因光照產生電位差),等等。
對於各種電效應的研究有助於了解物質的結構以及物質中發生的基本過程,此外在技術上,它們也是實現能量轉換和非電量電測法的基礎。
電磁測量也是電學的組成部分。測量技術的發展與學科的理論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理論的發展推動了測量技術的改進;測量技術的改善在新的基礎上驗證理論,並促成新理論的發現。
電磁測量包括所有電磁學量的測量,以及有關的其他量(交流電的頻率、相角等)的測量。利用電磁學原理已經設計製作出各種專用儀表(安培計,伏特計、歐姆計、磁場計等)和測量電路,它們可滿足對各種電磁學量的測量。
電磁測量的另一個重要的方面是非電量(長度、速度、形變、力、溫度、光強、成分等)的電測量。它的主要原理是利用電磁量與非電量相互聯系的某種效應,將非電量的測量轉換為電磁量的測量。由於電測量有一系列優點:准確度高、量程寬、慣量小、操作簡便,並可遠距離遙測和實現測量技術自動化,非電量的電測量正在不斷發展。
其它電學分支學科
磁學、電學、電動力學
其它物理學分支學科
物理學概覽、力學、熱學、光學、聲學、電磁學、核物理學、固體物理學
電學發展史
1.公元前的琥珀和磁石
希臘七賢中有一位名叫泰勒斯的哲學家。公元前600年前後,泰勒斯看到當明的希臘人通過摩擦琥珀吸引羽毛,用磁錢礦石吸引鐵片的現象,曾對其原因進行過一番思考。據說他的解釋是:「萬物皆有靈。磁吸鐵,故磁有靈。」這里所說的「磁」就是磁鐵礦石。
希臘人把琥珀叫做「elektron」(與英文「電」同音)。他們從波羅的海沿岸進口琥珀,用來製作手鐲和首飾。當時的寶石商們也知道摩擦琥珀能吸引羽毛,不過他們認為那是神靈或者魔力的作用。
在東方,中國人民早在公元前2500年前後就已經具有天然的磁石知識。據《呂氏春秋》一書記載,中國在公元前1000年前後就已經有的指南針,他們在古代就已經用磁針來辨別方向了。
2.磁,靜電
通常所說的摩擦起電,在公元前人們只知道它是一種現象。很長時間里,關於這一種現象的認識並沒有進展。
而羅盤則在13世經就已經在航海中得到了應用。那時的羅盤是把加工成針形的磁鐵礦石放在秸稈里,使之能浮在水面上。到了14世紀初,又製成了用繩子把磁針吊起來的航海羅盤。
這種羅盤在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以及1519年麥哲倫發現環繞地球一周的航線時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1)磁,靜電與吉爾伯特
英國人吉爾伯特是伊麗莎白女王的御醫,他在當醫生的同時,也對磁進行了研究。他總結了多年來關於磁的實驗結果,於1600年出了一本取名為《論磁學》的書。書中指出地球本身就是一塊大磁石,並且闡述了羅盤的磁傾角問題。
吉爾伯特還研究了摩擦琥珀吸引羽毛的現象,指出這種現象不僅存在於琥珀上,而且存在於硫磺,毛皮,陶瓷,火漆,紙,絲綢,金屬,橡膠等是摩擦起電物質系列。把這個系列中的兩種物質相互摩擦,系列中排在前面的物質將帶正電,排在後面的物質將帶負電。
那時候,主要的研究方法就是思考,而他主張真正的研究應該以實驗為基礎,他提出這種主張並付諸實踐,在這點上,可以說吉爾伯特是近代科學研究方法的開創者。
(2)雷和靜電
在公元前的中國,打雷被認為是神的行為。說是有五位司雷電的神仙,其長者稱為雷祖,雷祖之下是雷公和電母。打雷就是雷公在天上敲大鼓,閃電就是電母用兩面鏡子把光射向下界。
到了亞里斯多德時代就已經比較科學了。認為雷的發生是由於大地上的水蒸氣上升,形成雷雨雲,雷雨雲遇到冷空氣凝縮而變成雷雨,同時伴隨出現強光。
認為雷是靜電而產生的是英國人沃爾,那是1708年的事。1748年,富蘭克林基於同樣的認識設計了避雷針。
能不能用什麼辦法把這種靜電收集起來?這個問題很多科學家都考慮過。1746年,萊頓大學教授繆森布魯克發明了一種存貯靜電的瓶子,這就是後來很有名的「萊頓瓶」。
繆森布魯克本來想像往瓶子里裝水那樣把電裝進瓶子里,他首先在瓶子里灌上水,然後用一根金屬絲把摩擦玻璃棒能到水裡。就在他的手接觸到瓶子和棒的一瞬間,他被重重地「電擊」了一下。據說他曾這樣說過:「就算是國王命令,我也不想再做這種可怕的實驗了」。
富蘭克林聯想到往萊頓瓶里蓄電的事,於1752年6月做了一個把風箏放到雷雨雲里去的實驗。其結果,發現了雷雨雲有時帶正電有時帶負電的現象。這個風箏實驗很有名,許多科學家都很感興趣,也跟著做。1753年7月,俄羅斯科學家利赫曼在實驗中不幸遭電擊身亡。
通過用各種金屬進行實驗,義大利帕維亞大學教授伏打證明了鋅,鉛,錫,鐵,銅,銀,金,石墨是個金屬電壓系列,當這個系列中的兩種金屬相互接觸時,系列中排在前面的金屬帶正電,排在後面的金屬帶負電。他把銅和鋅做為兩個電極置於稀硫酸中,從而發明了伏打電池。電壓的單位「伏特」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19世紀初,正是法國大革命後進入拿破崙時代。拿破崙從義大利歸來,在1801年把伏打召到巴黎,讓他做電實驗,伏打也因此獲得了拿破崙授予的金質獎章和萊吉諾-多諾爾勛章。
(3)伏打電池的利用與電磁學的發展
伏打電池發明之後,各國利用這種電池進行了各種各樣的實驗和研究。德國進行了電解水的研究,英國化學家戴維把2000個伏打電池連在一起,進行了電弧放電實驗。戴維的實驗是在正負電極上安裝木炭,通過調整電極間距離使之產生放電而發出強光,這就是電用於照明的開始。
1820年,丹麥哥本哈根大學教授奧斯特在一篇論文中公布了他的一個發現:在與伏打電池連接了的導線旁邊放一個磁針,磁針馬上就發生偏轉。
俄羅斯的西林格讀了這篇論文,他把線圈和磁針組合在一起,發明了電報機(1831年),這可說是電報的開始。
其後,法國的安培發現了關於電流周圍產生的磁場方向問題的安培定律(1820年),法拉第發現了劃時代的電磁感應現象(1831年),電磁學得到了飛速發展。
另一方面,關於電路的研究也在發展。歐姆發現了關於電阻的歐姆定律(1826年),基爾霍夫發現了關於電路網路的定律(1849年),從而確立了電工學。
3.有線通信的歷史
有人說科學技術是由於軍事方面的需要而發展起來的,這種說法有一定的歷史事實根據。
英國害怕拿破崙進攻,曾用桁架式通信機向自己的部隊進報法國軍隊的動向。瑞典,德國,俄羅斯等國家也以軍事為目的,架設了由這類通信機組成的通信網,據說都曾投入了龐大的預算。
將這種通信機改造成電通信方式的構想大概就是有線通信的開始。
(2)莫爾斯電報機
1837年,莫爾斯電報機在美國研製成功,發明人就是以莫爾斯電碼而聞名的莫爾斯。莫爾斯電碼是一種以點,劃來編碼的信號。
莫爾斯本來是想當一名畫家,他為此在倫敦留學。1815年,他在回美國的船上聽了波士頓大學教授傑克遜關於電報的一席談話,萌發了莫爾斯電碼和電報機的構想。為了鋪設電報線,莫爾斯成立了電磁-電報公司,並於1846年在紐約-波士頓,費城-匹茲堡,多倫多-布法羅-紐約之間開通了電報業務。
莫爾斯的事業獲得了極大成功,於是就在美國各地創辦電報公司,電報業務逐漸擴大起來。
1846年,莫爾斯電報機裝上了音響收報機,使用也更加方便。
(3)電話和交換機
1876年2月14日,美國的兩位發明家貝爾和格雷分別遞交了電話機專利的申請,貝爾的申請書比格雷的申請書早兩個小時到達,因而貝爾得到了專利權。
1878年,貝爾成立了電話公司,製造電話機,全力發展電話事業。
從發展電話業務開始,交換機就擔負著重要的任務。1877年前後的交換機稱為傳票式交換機,話務員收到通話請求,很把傳票交給另一位話務員。
其後,經過反復改進,開發出了框圖式交換機,進而又開發出了自動交換方式(1879年)。
1891年,史端喬式自動交換機研製成功。至此,自動交換的願望就算實現了。之後研究仍在繼續,又經過了幾個階段才達到現在的電子交換機。
(4)海底通信電纜
陸上通信網日漸完備,人們開始考慮在海底敷設通信電纜來實現跨海國家之間的通信。1840年前後,惠斯通就已經考慮到了海底電纜的問題。
海底電纜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電纜的機械強度,絕緣及敷設方法都陸上電纜不同。
1845年,英吉利海峽海底電報公司成立,開始了從英國到加拿大並跨過多佛爾海峽到達法國的海底電纜敷設工程。
海底電纜敷設中碰到了電纜斷裂等大難題,但敷設誨底電纜是時代的要求,各國都為此投稿了力量。
1851年,最早的加來-多佛爾海底電纜敷設完畢,成功地實現了通信。以此為契機,歐洲周邊和美洲東部周邊也敷設了許多電纜。
現在,世界上的大海里遍布著電纜,供通信使用。
4.無線通信的歷史
世界上任何一個地區的信息都能顯示在電視機上,這種方便是電波帶給我們的。
最早的電波實驗是德國的赫茲在1888年進行的。通過實驗,赫茲弄清了電波和光一樣,具有直線傳播,反射和折射現象。
頻率的單位赫茲就是來自他的名字。
(1)馬可尼的無線電裝置
在雜志上讀到過赫茲實驗文章的義大利人馬可尼,在1895年研製出了最早的無線電裝置,利用這一裝置在相隔大約3公里遠的距離之間進行了莫爾斯電碼通信實驗。他想到了要把無線通信企業化,就成立了一個無線電報與信號公司。
盡管馬可尼在無線通信領域獲得了諸多成功,但由於與海底電纜公司的利益相沖突,他想在紐芬蘭設立無線電報局的事遭到了反對,馬可尼的反對者還不在少數。
(2)無線電話
如果傳送的不是莫爾斯信號而是人的語言,那就需要有運載有信號的載波。載波必須是高頻波。
1906年,美國通用電氣(GE)公司的亞歷山德森製成了80KHZ的高頻信號發生裝置,首次成功地進行了無線電話的實驗。
用無線電話傳送語音,並且要收聽它,這就需要有用於發送的高頻信號發生裝置和用於接收的檢波器。費森登設計了一種多差式接收裝置,並於1913年試驗成功。
達德爾設計出了以包魯森電弧發送器為發送裝置,以電解檢波器為接收裝置的受話器方式。在當時,由於都是採用火花振盪器,所以雜訊很大,實驗階段可說是成功了,但離實用化還很遠。
要想使產生的電波穩定,接收到的雜訊小,還得等待電子管的出現。
(3)二極體和三極體
1903年,愛迪生發現從電燈泡的熱絲上飛濺出來的電子把燈泡的一部分都熏黑了,這種現象被稱為愛迪生效應。
1904年,弗萊明從愛迪生效應得到啟發,造出二極體,用它來進行檢波。
1907年,美國的D。福雷斯特在二極體的陽極和陰極之間又加了一個叫做柵極的電極,發明了三極體。
這種三極體既可以用於放大信號電壓,也可以配以適當的反饋電路產生穩定的高頻信號,可說是一個劃時代的電路元件。
三極體經過進一步的改進,能夠產生短波,超短波等高頻信號。此外,三極體具有能控制電子流的功能,隨後出現的陰極射線管和示波器與此有密切的關系。
5.電池的歷史
1790年,伽伐尼根據解剖青蛙實驗提出了「動物電」,以此為開端,伏打發現了兩種金屬接觸就有電產生的規律,可以說這就是電池的起源。
1799年,伏打在銅和鋅之間夾入一層浸透鹽水的紙,再把它們一層一層地迭起來,製成了「伏打電堆」。「電堆」的意思就是指把許多單個電池單元高高地堆在一起。
(1) 一次電池
一次電池放完電後不能再用的電池稱為一次電池。伏打對伏電電堆做了改進,製成了伏打電池。
1836年,英國人丹尼爾在陶瓷桶里放入陽極和氧化劑,製成了丹尼爾電池。與伏打電池相比,丹尼爾電池能長時間提供電流。
1868年,法國的勒克朗謝公布了勒克朗謝電池,1885年(明治18年)日本的尾井先藏發明了尾井乾電池。尾井乾電池是一種把電解液吸附在海綿里的特殊電池,具有搬運方便的特點。
1917年,法國的費里發明了空氣電池,1940年,美國的魯賓發明了水銀電池。
(2)二次電池
放完電還可以充電再用的電池稱為二次電池。1859年,法國的普朗泰發明了能夠反復充電使用的鉛蓄電池,其結構是稀硫酸中裝有鉛電極,這是最早的二次電池。現在,汽車里使用的就是這種類型的電池。
1897年(明治30年),日本的島津源藏開發出了具有10A*H容量的鉛蓄電池,並把他本人名字GENZO SIMAZU的字頭GS作為商品名稱,取名為GS電池投放市場。
1899年,瑞典的容納製成了容納電池,1905年愛迪生製成了愛迪生電池。這些電池的電解液都用的是氫氧化鉀,後來就被稱為鹼性電池。
1948年,美國的紐曼發明了鎳鎘電池。這是一種能充電的乾電池,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電池。
(3)燃料電池
1939年,英國人格羅夫發現氧和氫的反應中有電能產生,並由實驗證明了燃料電池的可能性。也就是說,電解水的時候消耗了電能而生成了氧和氫,反過來,從外部給陽極一側送入氧,給陰極一側送入氫,就能夠產生電能和水。
格羅夫當時只是做了實驗,並未實用化。1958年,劍橋大學(英國)製成了5KW的燃料電池。
1965年,美國GE公司成功地開發出了燃料電池,這個電池就安裝在1965年的載人飛船雙子星5號上,用於供給宇航員飲用水的飛船電能。1969年登上月球的阿波羅11號飛船上的電源也使用了燃料電池作為飛船內電源。
(4)太陽能電池
1873年,德國人西門子發明了用硒和鉑絲製成的光電池。現在照相機曝光表上所用的就是這種硒光電池。
1945年,美國的夏品發明了硅太陽能電池,這是一種當太陽光或燈光照到其PN結上時能產生電能的元件,廣泛用於人造衛星,太陽能汽車,鍾表,台式計算器等。提高這種元件轉換效率的研究與開發工作仍在進行中。
6.照明的歷史
18世紀60年代由英國興起的產業革命使工廠進入了連續加工,批量生產的時代,夜間照明成了重要問題。
前面已經講過,英國人戴維1815年曾做過用2000個伏打電池產生電弧的有名實驗。
(1)白熾燈泡
1860年,英國人斯旺把棉線碳化後做成燈絲裝入玻璃泡里,發明了碳絲燈泡。
然而,由於當時的真空技術不高,點燈時間不能過長,時間一長,燈絲就會在燈泡里氧化而燒掉。
斯旺所想到的白熾燈泡的原理是現在的白織燈的起源。隨著燈絲研究和真空技術的進步,白熾燈最終達到了實用化。從這點不說,斯旺的發明是一項大發明。
1865年,施普倫格爾為研究真空現象而開發出水銀真空泵。斯旺知道這件事後,就在1878年把玻殼內的真空度提高,又在燈絲上下了一番功夫。他先把棉線用硫酸處理,然後再碳化,最後,他公布了斯旺燈泡。斯旺的白熾燈泡曾在巴黎萬國博覽會上展出。
1879年,美國的愛迪生成功地把白熾燈泡的壽命延長到了40小時以上。1880年,愛迪生發現竹子是做白熾燈燈絲的優良材料,就把日本,中國,印度的竹子收集起來反復進行實驗。
愛迪生把部下穆爾派到日本,在京都的八幡尋找優質竹子,若乾年後,用八幡竹子製造出了燈絲。為了製造這種竹燈絲的燈泡,1882年他在倫敦和紐約成立了愛迪生電燈公司。
在日本,1886年(明治19年)東京電燈公司成立,明治22年起,一般的家庭開始用上了白治燈泡。
1910年,美國的庫利廳用鎢絲做燈絲,發明了鎢絲燈泡。
1913年,美國的蘭米爾在玻殼里充入氣體以防止燈絲蒸發,發明了充氣鎢絲燈泡。
1925年,日本的不破橘三發明了內壁磨砂燈泡。
1932年,日本的三浦順一發明了雙螺旋鎢絲燈泡。
正是由於上述的不斷探索,今天我們才能享受白熾燈照明的日常生活,想起來真是漫漫長路啊。
(2)放電燈
1902年,美國的休伊茲特在玻殼內裝入水銀蒸氣,發明了弧光放電汞燈。由於這種汞燈在汞蒸氣的氣壓較低時發出了紫外線較多,所以常作為殺菌燈使用。而當水銀氣壓較高時,可發出很強的可見光。
現在廣泛用於廣場照明和道路照明的高壓汞燈所發出的光是一種混合光,混合光包括水銀電弧放電的光和紫外線照到塗敷在玻殼內壁的熒光材料上所發出的光。
1932年,荷蘭菲利浦公司開發出了波長為590nm單色的鈉燈,這種燈廣泛用於公路的隧道照明。
1938年,美國的英曼發明了現在廣泛使用的熒光燈。這種燈通過用水銀電弧放電發出的紫外線照射塗敷在燈管內壁的不同熒光粉而發出不同顏色的光。通常,白色熒光燈用得最多。
7.電力設備的歷史
可以說,1820年奧斯特所發現的電磁作用就是電動機的起源。
而1831年法拉第所發現的電磁感應就是發電機的變壓器的起源。
(1)發電機
1832年,法國人畢克西發明了手搖式直流發電機,其原理是通過轉動永磁體使磁通發生變化而在線圈中產生感應電動勢,並把這種電動勢以直流電壓形式輸出。
1866年,德國的西門子發明了自勵式直流發電機。
1869年,比利時的格拉姆製成了環形電樞,發明了環形電樞發電機。這種發電機是用水力來轉動發電機轉子的,經過反復改進,於1847年得到了3。2KW的輸出功率。
1882年,美國的戈登製造出了輸出功率447KW,高3米,重22噸的兩相式巨型發電機。
美國的特斯拉在愛迪生公司的時候就決心開發交流電機,但由於愛迪生堅持只搞直流方式,因此他就把兩相交流發電機和電動機的專利權賣給了西屋公司。
1896年,特斯拉的兩相交流發電機在尼亞拉發電廠開始勞動營運,3750KW,5000V的交流電一直送到40公里外的布法羅市。
1889年,西屋公司在俄勒岡州建設了發電廠,1892年成功地將15000伏電壓送到了皮茨菲爾德。
(2)電動機
1834年,俄羅斯的雅可比試制出了由電磁鐵構成的直流電動機。1838年,這種電動機開動了一艘船,電動機電源用了320個電池。此外,美國的文波特和英國的戴比德遜也造出了直流電動機(1836年),用作印刷機的動力設備。由於這些電動機都以電池作為電源,所以未能廣泛普及。
1887年,前面所講過的特斯拉兩相電動機作為實用化感應電動機的發展計劃開始啟動。1897年,西屋公司製成了感應電動機,設立專業公司致力於電動機的普及。
(3)變壓器
發電端在向外輸送交流電的時候,要先把交流電壓升高,到了用電端,又得把送來的交流電壓降低。因此,變壓器是必不可少的。
1831年,法拉第發現磁可以感應生成電,這就是變壓器誕生的基礎。
1882年,英國的吉布斯獲得了「照明與動力用配電方式」專利,其內容就是將變壓器用於配電,當時所用的變壓器是磁路開放式變壓器。
西屋引進了吉布斯的變壓器,經過研究,於1885年開發出了實用的變壓器。
此外,在此前一年的1884年,英國的霍普金森製成了閉合磁路式變壓器。
8.電子電路元器件的歷史
當代,是包括計算機在內的電子學繁榮昌盛的時代,其背景與電子電路元器件由電子管-晶體管=集成電路的不斷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
(1)電子管
電子管是沿著二極體-三極體-四極管-五極管的順序發明出來的。
二極體:前面曾經講過,愛迪生發現了電燈泡燈絲發射電子的「愛迪生效應」。1904年,英國人弗萊明受到「愛迪生效應」的啟發,發明了二極體。
三極體:1907年,美國的福雷斯特發明了三極體。當時,真空技術尚不成熟,三極體的製造水平也不高。但在反復改進的過程中,人們懂得了三極體具有放大作用,終於拉開了電子學的帷幕。
振盪器也從上面所講過的馬可尼火花裝置發展為三極體振盪器。三極體有三個電極,陽極,陰極和設置在二者之間的控制柵極,這個控制柵極是用來控制陰極所發射的電子流的。
五極管:1927年,德國的約布斯特在陽極與簾柵極之間又加了一個電極,發明了五極管。新加的電極被稱為抑制柵。加入這個電極的原因是:在四極管中,電子流撞到陽極上時陽極會產生二次電子發射,抑制柵就是為抑制這種二次電子發射而設置的。
此外,1934年美國的湯綠森通過對電子管進行小型化改進,發明了適用於超短波的橡實管。
管殼不用玻璃而採用金屬的ST管發明於1937年,經小型化後的MT管發明於1939年。
自己找要的吧!
❸ 辦一張有關科學的手抄報。可以要哪些內容
中國科學普及館的展出項目世界一流,可以免費下載展品的設計資料;遊客如果奉獻和公開創新設計與原型,經過專家的評審達到原創,同時具有新穎鮮明的教育效果,可以退回門票費用,同時給予獎勵。這就是改革開放、科學發展觀的偉大成果,當屬領軍全球的開拓創新、獨樹一幟的重大實踐。
以下舉措,能從根本上迅速提高全民素質,樹立嚴謹的科學態度,培訓鍛煉手工技巧,增強工業基礎,花費小,無需正面交鋒就將學術騙子、裝神弄鬼的偽科學、泛濫的學術腐敗、經濟貪污詐騙犯滋生的土壤徹底清除,剝除他們崇高、耀眼的偽裝,無形剿滅由來已久而且浪費資源、消耗青少年寶貴青春時光、毫無意義的傳統科普宣傳,請你就在當地實施吧。
嚴肅而重大的課題:現在學生(包括各級研究生、博士研究課題)做的都是&&&,××××又不準在本人免費指導下製造有實際用途,能接受企業檢驗、能在生產現場使用的儀器,
嚴肅而重大的課題:
雷鋒!向我看齊!!!!!!!!!!!!!!!!!!!!!!!!!!!!!!!!!!!!!!!!!!!!!!
考核科技館的量化指標,檢驗當代雷鋒的剛性指標
現在招聘科技館人員和選擇展品的要求嚴格了,要能夠自行設計、製造世界上一流、國際上領先的創新展項,而且要撰寫優秀的文件,將設計、采購、製造、裝配、工藝過程、夾具、量具、理論推算分析過程、調整、校正、整定、標定、維修、檢測、今後的發展、如何簡化為在國際上有競爭力的產品、如何做形象宣傳等等的清晰文件,並且向全社會無償公開,公諸於眾,推進全國人民的科學素質,促進國家競爭力。具有歷史性突破的、不同反響的公益性質。
你能達到這個硬指標嗎?
歡迎你來展示,我們期待著你的到來!
這就是革命性的脫胎換骨地變化,是科學發展觀的里程碑性質的變革。
對於國內科學普及展覽館的建設提出以下要求,對於高等院校的教材編寫、教學實驗、畢業論文、教師的論文、職業培訓,都提出同樣的要求,應該作為國策、國家戰略來嚴格推廣實行,並且作為科學發展觀、可持續發展、社會資源充分利用率的量化考核剛性指標:
關鍵是展項要創新,展項的技術資料要完全公開。
要做經得起歷史檢驗的貢獻,要有歷史意義,要服務大眾,要有勇氣和魄力,要充分、高效率地使用社會資源,特別是對於國家財政撥款資助的事業部門、特別是對於國家財政撥款資助的科研項目。
科學普及展覽的人流大(反映了群眾對科技的渴求,也凸顯了現在教育的缺失,核心意義的匱乏)、同一原理和相同設計的產品有許多企業在低水平重復生產,並不是好事情。
現有的展項在設計、製造上就有明確缺陷,損壞率高,演示和互動不能深刻地揭示其工程和科學上的本質;每個展項沒有可以供參觀者免費下載或低價下載的電子文檔系統、詳細地解說,特別是要完全公開地介紹材料、元器件的采購地點、采購價格,非標准部件的加工過程,調試過程,設計和製造時受到的約束,希望參觀者今後回去簡化、改進、發展的具體建議,就是要達到參觀者能製造商業化的產品出售;現有展品製造者都是奔錢而來的,對設計資料保密,使維修成本高、維修周期長(有的要運回去維修),明顯影響展覽效果;准備就此無償提供超過百項創新展項,由附近的各大學在學學生製造,只需提供公共交通費用就可以了。這就是國家戰略,立國之本;尤其要指出,現在大學本科和研究生的實驗課、畢業論文、創新研究都缺乏工程技術的支持,將國家寶貴的資源變成了垃圾,所以就業難,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檔次上不去,對發達國家沒有高端的威懾力。
籍此,票價不是問題,還可以提高,不但在學的學生會來,社會上待業的人員、企業上的技術骨幹都會來,就是要通過免費的創新教育與基礎技能快速教育,來提高國民的素質。本人已經在**的展覽館,深圳高交會上,以參觀者的身份用各種原型通過英語免費向歐美、日本人介紹了國際市場上尚未出現的許多創新技術。***通過授權在國內外同行銷售全套的創新展項,還可以創收嘛。
以現有的運行方式,運行費用當然居高不下。
本人已經有一個展項的完整資料、原型送達****,歡迎全球任何人免費仿製和改進,這個機器人供電方式,就是從數學分析的結果提出的工程結構,從工程應用上已經是完整的;不足之處是目前只能做到概率解,請觀眾在將來做出純數學的解析解,目前一般的數學研究所和普通的數學博士還無法解答;有兩項展項將向有關部門送審,看是否在保密限制之內,因為具備創新的軍事用途。
現在的大學生上完實驗課,你在實驗室門口堵住他,向他借來實驗教材,就這本教程的內容提問,只要是問題准確、細致,他們保准回答不上來,他剛才還懵懵懂懂的呀,問老師也是瞠目結舌;如果要他製造實驗設備那就是八格牙魯、死啦死啦地也沒轍。現在的學校教學儀器都是從社會上采購來的,實驗講義的原稿是教學儀器供應商提供的,其他就可想而知了。到了研究生,就是在國外原版科技文獻和資料庫指導下的進口軟體系統、硬體平台、市場上采購的模塊以及專用集成電路和組件的系統集成,科技快餐,現代技術大拼盤。
現已向****免費提供的原型是機器人從平面、曲面、台階上,用腳或輪子取得動力電源,就不必像日本本田機器人那樣背後背負動力電池;清華大學畢業的機器人專業博士到北京交通大學工作後製造並在深圳高交會上展出的機器人還拖帶供電電纜呢,又環保、又創新,還提出了四驅車競賽的新方法;****就是愛國主義、國防軍事、科學普及教育的展項;至於超越國外飛行模擬訓練艙,能產生可控***的設備基礎資料,都已經通知到****,在附近的企業就能製造出來,以本人的孤陋寡聞,尚未見識過同類裝置。還可以指導在學學生撰寫發明專利申請文件(大學知識產權課程和專利代理律師都不教你!),凡此種種,都是提高票價吸引觀眾的硬道理。
現在理工科學生的金工實習、電子元器件裝配實習,都是在組裝一樣的基礎零件和電路板,完成後請教師評分後就當廢品扔掉;畢業論文、創新工程等等都醜陋的不堪入目,任由學生下載網上的資料初級模仿;***就在**中,應該為祖國的下一代提供實踐的課題、充分使用學生的實驗與教學經費,本人願意義務指導他們製造各種創新展項,引導他們跨過書本內容與市場聯系與參與社會競爭的門檻。
你們在維修上有什麼問題,可以發電子郵件通知我:或者撥打電話:,本人將盡快予以答復,因為工業、設備、儀器上的問題,一般都要到現場拆卸、測量、觀察分析。
中國製造的工業裝置和儀器,基本上都是模仿發達國家現有產品而來的,在簡化原有設計上就有重新設計的缺陷,材質不足等等問題;所以,你們的展品故障的徹底解決,往往都是要重新設計更完善的部件、重新製造零件,原來的製造部門又有許多保密,就不能等同於維修進口設備,例如機場的飛機維修公司,就有波音公司完整的維修手冊,對於各種故障的分析、處理,都有非常細致的書面規定,我途經見到他們的厚度5厘米的維修手冊成排地准備著。
本人長期都在為改善自己的工作環境而奔忙,大約要在1年後到2年後才告一段落,在此之前,如果不是你們同意本人製造本人獨立設計的展品,就暫時不到你們那裡上班了。至於你們有什麼疑難問題,本人可以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揮之則去,不保證能解決問題,將會盡快趕到,如果解決了問題,將留下完整的電子文檔,說明材料、零件的采購地點、今後的對策,也敬請你們報銷來往公共交通費用為盼。
准備提供創新展項。部分基本素材請見光碟(已經送達****),涉及的范圍和領域將很廣闊。
本人認可文化大革命時期知識訣竅完全無償公開的方式,認為那是對中國工業基礎和科技水平推動的最有效方式,是對社會資源最高的利用率,是中國國情迫切需要的。
一些發達國家使用國家科研經費的研究項目,部分相關的資料是公開的,例如對太空探索所取得的基礎資料是公開的,為全球任何人進行分析和研究提供入門。中國科學院的院士也曾經集體簽名表示要盡可能公開科研資料。
本人提供的展品,將完全公開全部設計、製造資料、全部圖紙、配件采購地點和價格、加工方式、調試修改過程、計算機程序。這些資料可以由你們向觀眾提供光碟、允許觀眾下載,是否收費、是否允許在網上公開、是否允許他人復制展品後出售或展出、是否申請發明專利、是否有償特許國內外科學普及展覽部門生產和展出均由你們決定。歡迎觀眾提出修改意見,如果經過測試有進步意義,你們可以自行改進原來展品。
對於低齡、低學歷的觀眾,目前不能看懂光碟中的內容,隨著年齡、閱歷、學歷、經驗的增長,在升學、工作後,必將逐步加深理解;無論如何,都比當下走馬觀花的效果要強。進一步的發展,是用電子文檔回答觀眾的專題問題、為觀眾特殊要求製造展出項目、為企業提供應用技術服務,解決技術難題,而且繼續貫徹答復完全公開的原則。還可以為觀眾提供親手製造展出項目的實踐環境。
對於控制部分,盡量採用模擬計算機、盡量採用分立元器件,其次才是採用通用集成電路構成的電子線路。
對於機械部分,要預先作成本預算,採用數控加工中心製造的外觀和性能好,價格必然高;手工用電動工具加工就必然是本人倒賠加工費用,工時長、不規整,適合於限定收購價格的要求,同時指出,在國內外,手工加工為主製造的裝置,市場價值一概高於採用機床加工為主和批量生產的裝置。
本人足夠大度,在沒有先決經濟要求的條件下,允許任何方面運用本人獨立提出的基礎設計資料製造展品。而且,對於製造成本高於5000元的展品,如果沒有出售展品累積的資金,本人一律不做,由你們自由選擇製造單位和個人。
提出這種方式的背景
由於本人清楚地知道如今各校的學生模擬電路設計能力低下,也就是部分學生能編制一般的計算機程序罷了。從模擬電路到高頻電路,不是給出線路就可以模仿出來的;以醫療電子儀器為例,進口儀器對於信號處理前置部分,就有用分立元器件為主的,國內按照原線路仿造,性能就達不到原裝的水平,這就是對基礎電子線路理解不深刻的體現。
只要本科生調試不出來的,研究生也一樣,解決的方法就是採用專用集成電路、採用進口整機,系統集成嘛。
就以本人文化大革命時期在**的現場親自觀察,*****廠自製了射流邏輯控制的沖床機械進料裝置、***廠自製車床和刨床、***廠自製半自動車床、***廠自製線切割機床等等,都在生產中實際發揮了作用。究其技術支持,是當時的圖紙在國內完全無償交流、行業之間免費復制設計圖紙,當年時興全國統一設計、大合作、集體攻關、大協作、全國一盤棋。
如今在舉國科研體制下,相互封鎖,以鄰為壑,大家都是互相為敵,勾心鬥角,爾虞我詐,一個工作單位內都相互敵對、保密、封鎖。就中國的工業基礎而言,在市場競爭之下,從日用品到工業裝備,零配件不通用、沒有互換性;設計圖紙嚴格保密,給維修帶來了極大地困難;其結果是各企業同功能產品的生產模具大量重復,在生產、物流、銷售和維修行業的配件倉庫儲存量大;結局是日用品、設備報廢快、社會資源浪費巨大。
國家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投入的教育和科研經費巨大,而低水平重復研究現象普遍,在校學生的創新設計基本上都派不上實際用場。學生就知道上網下載線路,科技書籍無法直接指導基礎設計,教師自己也茫茫不知所然;企業中個別生產設計能力強者,以市場佔有率為目標,並不公開技術訣竅,也不對國外先進產品構成技術威脅。
所以,十分有必要將基礎教育與生產實際向結合的題材技術關鍵向社會免費公開,只要不是涉及到該領域前沿、不是與軍事技術直接相關的,都有這個必要,以此提高全民的科學素質,這就是一個戰略的眼光和決策。
古人有曰:取法乎上,僅得乎中。引領世界科技潮流對於國內工程技術人員是太難了點,他們還迷茫地摸不著北呢,要想趕超世界先進水平實在是不知所措。領導要他們將產品升級換代、改變產品結構,他們還在對國外產品跟蹤、模仿、進行逆向工程的圈子裡面打轉呢。所以,就要提供具備實用價值的展品,達到奢侈品的檔次;這樣對於參觀者具備前瞻性,企業能通過簡化設計,做出進軍世界市場的高端產品。
(網友xiajhua8) 創新升級改造引進消化吸收,變成學、偷、搬、抄以及改退。頭目到死都不明白。
為了節約開支,就以機電與電子技術為主題。
財務與招標
你們可以指定、推薦任何有資質的公司,本人與該公司之間進行財務的聯系;也可以與你們實報實銷,接受財務審計。
本人身先士卒,無私奉獻,勇於奉獻,甘當鋪路石、道釘、鐵軌、螺絲釘、銷釘、枕木、基石,創建公益性質的就業見習基地、免費培訓基地、產業孵化基地,無償地用不可替代的方式鼓勵和支持任何人創業。
用金融投資來拉動內需、增加就業機會就太俗套、太淺顯了、在目前的社會環境下也太腐敗了;人們所說的「充電」提升自己的能力,化學二次電源的充放電是有循環壽命的,容量要隨著充放電次數增加而遞減地!人是可以植入義齒,它與人們與生俱來的牙齒區別之一就是無天然的根基,要經常清理,而且不容易清理;我們要發掘新的商業空間,更換化學電源的活性物質、賦予新的反應機理。
以上舉措,能從根本上迅速提高全民素質,樹立嚴謹的科學態度,培訓鍛煉手工技巧,增強工業基礎,花費小,將學術騙子、經濟貪污詐騙犯滋生的土壤徹底清除,剝除他們崇高的偽裝,請你就在當地實施吧。
❹ 科學探究小報內容
和探究興趣來自於兒童的天性,這也是最基本的學習動機。但這種主要來自於好奇的探究傾向,最初只是潛在的動機力量,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取得成功才能逐漸形成和穩固下來。根據學科的特點和學生的年齡、心理和認知特點,在科學探究的活動中尤其要注重科學性、趣味性、兒童化三者的有機結合。
一、濃厚的科學味
作為科學老師,既然教的是科學,就要端正自己的態度,以一種科研者的身份鞭策自己,充分利用各種科學資源,引領孩子們像科學家那樣「真刀真槍」地學習科學。那麼在備課中我們就得思考:問題的產生是學生真正的需要嗎?做活動到底需要多長時間?我們的動手做有多少思維價值?引導學生得出的結論科學嗎?
其次要力求真實,自己做的活動盡量強調學生動手做,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兒童的智慧生長在他們的手指尖上。」教師的教學也要真實:設計的是一個真情景,發生的是一個真事件,產生的是一個真問題,經歷的是一個真過程。
最後通過教師一系列科學有效地教學措施,使學生不僅得出科學性的知識結果,更能促進其科學態度的形成以及科學探究的習慣與方法。
例如在上《蝸牛》這一課時,我讓學生事先捉了蝸牛養在家裡,那種迫不及待與蝸牛近距離接觸,並生活在一起是全班學生一致的願望。他們為了能把自己的蝸牛喂養得棒棒的,就會想盡辦法找各種食物給它,並且逐步摸清了蝸牛最喜歡吃什麼東西。在照顧蝸牛的過程中,更多的發現了蝸牛的特點及生活習性。它的嘴巴是怎麼樣的;吃東西還會發出聲音;蝸牛是怎麼走路的;還會裝死等等甚至有人還給蝸牛洗澡啊,進行蝸牛賽跑……這是僅靠課堂短短40分鍾里,老師讓學生觀察蝸牛的效果是遠遠達不到的。我們應當把以往「灌輸」為中心的課堂活動轉變成以「探究」為核心的科學活動中去,讓學生在活動中參與知識的發生和再創造過程。「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對周圍事物進行認真、細致、有計劃地研究。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充分體驗、感悟科學的過程。」那麼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對科學產生濃厚的興趣,逐漸養成對身邊不起眼、習以為常的事物觀察研究的習慣。
二、生動的情趣味
科學課必須要符合其科學邏輯,但也不能枯燥乏味,除了要注重開展活動的探究性,科學性之外,應體現活動的趣味性,綜合性。避免採用生硬說教和死板實驗的教育環境帶給學生厭倦,反感等負面影響。所以在教學活動中最忌的就是「平、滿、淺、空」。一忌講課平鋪直敘,無風無浪。口傳知識是引不起學生一點興趣的。二忌把課堂塞得滿滿當當,不留半點空隙,補充的內容多而雜,其實課堂上也應留有餘地,更要還給學生思考的空間。三忌知識結構的淺薄,沒有提升。為了學生主體發展,新的科學教材是開放的,開放意味著教材有「空間」,那麼教師在教學前應該先讀出這些省去的東西,盡力讀出更多的內容,這是教師讀教材的基本功,要知道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四忌空洞乏味,不藉助任何載體和工具。
要把科學課上出情趣味來,就要想辦法吸引孩子的眼和心,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好奇、好動、好勝、好玩」是他們的天性。在導入課時,要引發學生的好奇之心,如有一位老師在上《光的傳播》時,把學生帶入一個黑暗的教室,拉上了窗簾,關閉了所有的燈,問孩子:今天的教室與以往有什麼不同?這就是為了激發探究的願望而創設的探究情境。教師為學生首先創設了一個黑暗的環境,由於違背了常規,學生的好奇心一下就被調動了起來,注意力就集中到光的研究上來。
在組織活動實驗中,要激發學生好動的細胞。在認識光源時,教師讓學生想辦法用課前准備好的各種發光的物體把教室照亮,比如點亮蠟燭、手電筒、火柴等,讓學生在動手活動中體會到光源的作用,引導學生對光的研究興趣。又如在《加熱和冷卻》中,教師讓學生研究蠟燭的加熱與冷卻時,發給每個人一支蠟燭,點燃加熱後,用滴下的蠟油在彩色紙上作畫。誰都想把畫作得很美,況且又是平常不接觸的新奇方法,學生就興趣盎然地投入到活動中,等蠟油在紙上冷卻了就定型了一幅畫。此時在不知不覺中,孩子們觀察到了蠟燭加熱與冷卻的全過程以及變化。
在小組合作競爭時,調動孩子的好勝心起著決定性作用。比如我在上《簡單電路》時,比賽哪一組能先使小燈泡發亮,學生便會積極思考並且動作迅速地合作完成,爭奪第一。如學完《肺和呼吸》這一課,要求小組合作完成一幅「戒煙宣傳小報」,進行展覽評比,學生帶著好勝心,也會完成得十分出色。除此之外,課堂也要聯系生活,讓他們覺得科學課不僅好玩,更與生活息息相關,有時也能用科學知識服務於生活。如自行製作的指南針,手掌日晷等還能用於實際生活。
科學探究中有了趣味性,課堂就呈現了一波三折,高潮迭起。學生的記憶也會深刻,神經興奮卻不緊張,使學生的思維隨課堂的生動有趣不斷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來。
三、親切的兒童味
我們要像科學家一樣來做科學,但面對的畢竟是小學生,而在短短的課堂四十分鍾,不宜搞得太復雜。要突出主要教學目標,做到「萬綠從中一點紅」,過程上更要「小中見大」,材料上能越簡單,越典型越好。
如我在上《熱空氣和冷空氣》時,讓學生研究空氣受熱時會怎樣流動呢?其中有一個小實驗,用紙蛇轉動來證明空氣受熱向上流動。材料簡單易操作,但又不失生動,學生十分熱情地把紙蛇放在蠟燭火焰的不同部位試驗,當放在火焰上方,看到紙蛇旋轉起來那一刻,大家是多麼興奮,有人甚至歡呼起來:「紙蛇活啦!」
在活動過程中也要符合兒童的特點,簡單易操作的實驗可讓學生獨立研究,而有些需要兩兩合作甚至小組合作才能完成的。當學生通過觀察驗證發現並提出問題不成熟、不完整時,教師要多鼓勵,營造一種民主的教學氣氛,促進學生積極觀察探索,形成創新的心理願望。讓學生品嘗到跳一跳摘果子的喜悅。如果是望天難登的感覺,久之會使其喪失活動的興趣。
總之,把握好科學活動中的「三味性」,為學生創造充分的自由思維的氛圍,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活動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在玩的過程中不斷獲得成功,獲得成功的體驗,讓他們的好奇心得到真正的滿足。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學生持續的探究科學學習科學的興趣。
宇宙是如何誕生並且演化到今天的?其未來又將走向何方?這個科學命題——或者說哲學命題,數千年來一直困擾著人類。
大約14年前,人們一度以為有了完美的答案:通過對於宇宙背景微波輻射的觀測,天文學家最終驗證了1929年愛德文哈勃(Edwin Hubble)的猜想,即宇宙誕生於大約137億年前的大爆炸(Big Bang)。之後,隨著宇宙的演化,銀河系、太陽系、地球,乃至我們人類自身,都陸續登場。
2006年10月,正是憑借這一重要成就,美國科學家喬治斯穆特(George F Smoot)、約翰馬瑟(John C Mather)分享了該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但我們對宇宙的了解,顯然也還剛剛開始。就在此一個月後,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公布的最新研究結果表明:至少在90億年前,一種被稱為「暗能量」(dark energy)的神秘力量已經存在。
也就是說,在整個宇宙誕生後不到50億年時,就開始受到暗能量影響。而此前,科學家普遍認為,在宇宙的早期,或許這種力量並不存在,因為那個時候主宰一切的還是我們熟悉的引力。
盡管這一結果仍不能確定地告訴我們宇宙的未來是怎樣的,但顯然,它為我們徹底理解宇宙的運行規律帶來了新的曙光。相關的論文也將發表在2007年2月美國《天體物理學報》(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上。
這一研究小組的負責人、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 Hopkins)教授阿德姆瑞斯(Adam Riess)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們距離真正了解暗能量仍然很遠。但很顯然,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因為它給出了更多的『線索』(clue)。」
宇宙為什麼加速膨脹?
暗能量的發現過程極富戲劇性。
按照宇宙大爆炸理論,在大爆炸發生之後,隨著時間的推移,宇宙的膨脹速度將因為物質之間的引力作用而逐漸減慢,就像緩慢踩了剎車的汽車一樣。也就是說,距離地球相對遙遠的星系,其膨脹速度應該比那些近的星系慢一些。
但1998年,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物理學教授、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LBNL)高級科學家索爾皮爾姆特(Saul Perlmutter),以及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布賴恩施密特(Brian Schmidt)分別領導的兩個小組,通過觀測發現,那些遙遠的星系正在以越來越快的速度遠離我們。
換句話說,宇宙是在加速膨脹,彷彿一輛不斷踩油門的汽車,而不是像此前科學家所預測的那樣處於減速膨脹狀態。
這樣一個完全出乎意料的觀測結果,從根本上動搖了對宇宙的傳統理解。那麼到底是什麼樣的力量,在促使所有的星系或者其他物質加速遠離呢?
科學家們將這種與引力相反的斥力來源,稱為「暗能量」。但「暗能量」到底意味著什麼?至今我們能夠給出的,只是一個十分粗略的宇宙結構「金字塔圖景」:
我們所熟悉的世界,即由普通的原子構成的一草一木、山河星月,僅占整個宇宙的4%,相當於金字塔頂的那一塊。
下面的22%,則為暗物質。這種物質由仍然未知的粒子構成,它們不參與電磁作用,無法用肉眼看到。但其和普通物質一樣,參與引力作用,因此仍可能探測到。
作為塔基的74%,則由最為神秘的暗能量構成。它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由於我們對其性質知之甚少,所以科學家還不清楚如何在實驗室中驗證其存在。惟一的手段,仍然是通過天文觀測這種間接手段來了解其奧秘。
對Ia類型超新星(supernova)的爆發進行觀測,則是目前最主要觀測手段。這種超新星是由雙星系統中的白矮星(white dwarf)爆炸形成的,亮度幾乎恆定。這樣,通過測量其亮度,就可以知道其和地球之間的距離,進而了解其速度。
藉助哈勃這樣靈敏的天文儀器的幫助,我們至少可以觀測到90億光年之外,即了解宇宙在90億年前的信息。
霍普金斯大學教授阿德姆瑞斯給我們展示的最新「暗能量」場景如下:
在大爆炸後的初期,宇宙經歷了一個急速膨脹階段。此後,由於暗物質以及物質之間的距離非常接近,在引力作用下,宇宙的膨脹速度開始減速。
然而,至少在90億年前,宇宙中另外一種力量——表現為排斥力量的暗能量已經出現,並且開始逐步抵消引力作用。
隨著宇宙的膨脹,不斷增長的暗能量終於在大約50億至60億年前超越引力。此後,宇宙從減速膨脹,轉變為加速膨脹狀態,並且一直持續至今。
愛因斯坦的遺產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教授李淼曾經半開玩笑地表示:「有多少暗能量專家,就有多少暗能量模型。」也許這種說法不無誇張之處,但暗能量在理論方面的混沌狀況,從中也可見一斑。
其中,最具戲劇性的理論,則是復活愛因斯坦當年提出的「宇宙常數」(cosmological constant)。1917年,被認為是整個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為了建立一個穩態宇宙模型,最早提出了這個概念。不過,後來就連他本人也承認,「宇宙常數」只是一個錯誤的概念。
但暗能量的存在,則為宇宙常數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如果暗能量就是這個宇宙常數的話,那麼它的力量強弱將只和宇宙的大小有關。隨著宇宙的膨脹,其體積逐漸增大,因而暗能量也將逐漸增大。最終,它會達到一個臨界點,使得宇宙從減速狀態變成加速狀態,並且一直加速下去。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員張新民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指出,迄今為止的觀測結果,包括瑞斯最新的結果在內,與愛因斯坦的宇宙常數理論「都很符合」。
但是,宇宙常數距離成為一種確定性的暗能量理論還差得很遠。一些科學家半開玩笑地說,按照這種模型,宇宙將一成不變地加速膨脹下去,未免太「枯燥」(boring)了一些。
當然,最為致命的是,按照量子場論計算出來的宇宙常數,比天文觀測獲得的上限至少也要高出10的120次方倍。
一個最為詭異但不乏科學依據的解釋,是「多宇宙論」。觀測和理論或許都沒有錯,事實上,在我們生存的宇宙之外,還存在多到無法計數的其他的宇宙。科學家們可以想像到的宇宙數量不是以萬或者億來計算的,很可能多到10的1000次方個。
每個宇宙都有不同的宇宙常數,而我們恰恰生存在一個宇宙常數很小的宇宙中。彷彿冥冥之中有一個「上帝之手」,把一個適合智慧生命生存的宇宙呈現在我們面前。
但對於這種寄希望多宇宙存在的「人擇原理」(anthropic principle),在天文學家和物理學家中間都存在很大的爭議。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員張新民對《財經》記者說,很多人認為這僅僅是一種猜想而已,還遠遠談不上「原理」。
更為尖銳的批評,則認為這種解釋與其說是一種科學理論,倒不如說更像一種宗教信仰。
為避免這種沖突,科學家們提出個各種暗能量理論,來代替宇宙常數模型。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包括精質(quintessence)模型、幽靈(phantom)模型等,張新民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教授李淼也分別提出了精靈(quintom)和全息(holographic)模型。
宇宙的未來
如果這些替代的暗能量理論能夠成立,它們所指向的將是截然不同的宇宙未來:
根據精質等動力學標量場(scalar field)模型,宇宙的未來將復雜得多;也許將繼續加速膨脹下去,也許會減緩膨脹的速度,甚至走向收縮,導致宇宙最終以與大爆炸相反的「大坍縮」(big crunch)收場。
而根據幽靈模型,暗能量將不斷增大,導致宇宙以越來越快的加速度膨脹。最終,宇宙將走向「大撕裂」(big rip)。
精靈模型則給出了一個「振盪的未來」。張新民對《財經》表示,根據他提出的這一理論,整個宇宙將在加速膨脹和減速膨脹之間反復演繹,「大坍縮」和「大撕裂」這兩種極端的情況都不會出現。
最大的困難,在於迄今為止,我們能夠研究暗能量的手段仍然十分有限。目前,最主流的仍然是藉助超新星的觀測。但有些人擔心,特別是在宇宙早期,可能超新星的亮度也不是恆定的,它也有自己的演化過程。
即使這種擔心可以排除,鑒於這些超新星距離地球非常非常遙遠,觀測它們的難度,在瑞斯看來就像在兩個月球的距離之外觀測一個60瓦的燈泡。即使哈勃望遠鏡具有非常高的敏感度,也存在難以消除的系統誤差。
通過對大尺度宇宙結構(比如星系團等)的研究,或許能為暗能量提供新的線索。一旦暗能量存在的話,星系團的形成過程可能要更慢一些,因為引力需要先克服這種斥力。
目前,一個空間探測計劃斯隆數字巡天(SDSS)已經完成了第一階段為期五年的運行,一旦全部完成之後,這一足以覆蓋四分之一的天空的精細光學成像設備,無疑將披露更多的細節。
據悉,目前中國科學家也正在試圖利用北京附近新上馬的LAMOST(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望遠鏡)來觀測超新星,從而探索在中國首次進行暗能量實驗研究的可能性。而利用伽馬暴(超大質量星體爆發而形成的宇宙高能輻射),也許將為進一步研究更早期的暗能量提供間接手段。
北京師范大學物理學教授朱宗宏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指出,目前對於伽馬暴天文學的探索還處在初級階段,有點類似於1998年暗能量剛被發現時的超新星天文學,但其某些性質,從長期來看仍然有可能用來研究暗能量。
那麼,是否有可能利用實驗室來直接研究暗能量呢?一些人已經宣稱,可以利用納米技術來實現這一目標。瑞斯在接受《財經》采訪時表示,一些科學家也希望利用短距離(short-range)的引力實驗,發現暗能量的線索。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CIT)的物理學家西恩卡羅爾(Sean Carroll)也對《財經》記者強調,要找到一個更具確定性的模型,不僅需要天文學上的數據,可能更需要來自粒子物理學的證據。尤其是2007年即將在歐洲投入運行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HC),或許「我們可以期待」。
不過,由於對暗能量的性質、包括與其他物質的反應機理還不清楚,很多科學家認為,短期之內還無法對實驗室內的工作寄予太大希望;更為現實的渠道,或許仍來自天文觀測。
如果不出意外,普朗克(PLANCK)探測器將於2007年一季度正式升空,它將對天空進行更加精密的探測。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皮爾姆特也表示,由它所在的實驗室負責設計的超新星加速探測器(SNAP),按照計劃將於2013年或者2014年升空。
「在未來五到十年中,我們對於暗能量的性質或許將有更加清晰的了解。」英國諾丁漢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教授克里斯托弗康瑟利斯(Christopher Conselice)對《財經》記者說。
幾乎沒有人否認,暗能量對於整個宇宙學乃至物理學而言,都不啻是一場革命。197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斯蒂芬溫伯格(Steven Weinberg)曾明確表示,「如果不解決暗能量這個『路障』,我們就無法全面理解基礎物理學。」著名華裔物理學家、1957年諾貝爾物理贊同291|評論(8)
❺ 科技小發明我最棒手抄報(資料或圖片)急!
經過10年的醞釀,最終確定中國的探月工程分為「繞」、「落」、「回」3個階段。
1)第一期繞月工程將在2007年發射探月衛星「嫦娥一號」,對月球表面環境、地貌、地形、地質構造與物理場進行探測。
2)第二期工程時間定為2007年至2010年,目標是研製和發射航天器,以軟著陸的方式降落在月球上進行探測。具體方案是用安全降落在月面上的巡視車、自動機器人探測著陸區岩石與礦物成分,測定著陸點的熱流和周圍環境,進行高解析度攝影和月岩的現場探測或采樣分析,為以後建立月球基地的選址提供月面的化學與物理參數。
3)第三期工程時間定在2011至2020年,目標是月面巡視勘察與采樣返回。其中前期主要是研製和發射新型軟著陸月球巡視車,對著陸區進行巡視勘察。後期即2015年以後,研製和發射小型采樣返回艙、月表鑽岩機、月表采樣器、機器人操作臂等,採集關鍵性樣品返回地球,對著陸區進行考察,為下一步載人登月探測、建立月球前哨站的選址提供數據資料。此段工程的結束將使我國航天技術邁上一個新的台階。
❻ 科學手抄報寫一點什麼內容好啊,大家幫我出出主意
簡易的手電筒工作原理:
手電筒的燈泡的一個極接觸到電池的正極,燈泡的另一個極接在開關的一端,開關的另一端接在開關的負極。按下開關按鈕時,電池通過開關與燈泡組成一個串聯電路,電池的電流通過燈泡的鎢絲,使其發熱到白熾狀態而發光。
❼ 科學小報內容
一、電基礎知識:
1、發電廠發出的、通過電線送到各家各戶的電是220V交流電。這是足以引發觸電事故、致人死亡的電。高壓電有5500V以上。干電池的電壓是1.5V。
2、電可以分為沒有觸電危險的和有觸電危險的兩大類。
3、在戶外遇到雷雨時,不要躲在樹下,更不要躲在孤零零的一棵樹下。大樹容易遭到雷擊。不要靠近高壓電線、鐵塔、變電所。這些地方的電更危險。5500V以上的高壓電,能越過一段距離電擊,使人觸電死亡。學校和家裡的電線、插座的電都是很危險的220V的電。不要用這些電線、插座的電做實驗。
4、電流過燈絲的時候,燈泡才發光。
5、干電池的一端是銅帽,另一端是鋅殼。當電池的這兩端被電線直接連接在一起時,就會發生短路。短路時,電線和電池會在一瞬間發熱變燙,不僅燈泡不能發光,電線也會很快壞掉。
6、電從電池的一端流出,通過燈泡,回到這個電池的另一端,形成一個完整的環路,燈泡就會發光。小燈泡不亮,說明燈泡中沒有電流通過。由電池、電線、燈泡組成的電流動的環路叫電路。
7、不能用我們實驗室的電路檢測器檢測家用220V的電器電路。
8、電路故障了,我們可以用電路檢測器來檢測出哪裡出了問題。我們也可以用替換法來排除故障,使燈泡亮起來。
9、像銅絲那樣可以通過電流的物質,我們稱它們為導體。
像電線外包著的塑料那樣不能通過電流的物質,我們稱它們為絕緣體。
10、我們利用導體把電送到人們需要的地方。我們利用絕緣體阻止電流到人們不希望有電的地方。
11、不要用濕布擦,也不能用濕手觸摸電器和開關。
12、我們要好好保護絕緣體。
13、開關是控制電流通斷的。
14、電路連接的方法有串聯和並聯兩種。我們家裡的家用電器一般都是並聯的。一節電池的電壓是1.5V,兩節電池串聯起來的電壓就是3V。所以把電池串聯起來小燈泡會更亮些。兩節電池並聯起來,電壓還是1.5V。所以小燈泡不會太亮。
15、電路中的電壓超過了小燈泡上標的1.5V,燈泡太亮會燒壞燈泡的。
二、新的生命
1、 油菜和鳳仙花一樣由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六部分組成。
2、 油菜的花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組成。
3、 油菜是十字花科,有4個花瓣。
4、 大多數植物的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組成的,四部分完全具備的花叫做完全花。也有四部分不完全具備的花,這些缺失一部分或幾部分的花就叫做不完全花。
5、 只有雄蕊,沒有雄蕊的花是雄花。只有雌蕊,沒有雄蕊的花是雌花。既有雄蕊,又有雌蕊的花是兩性花。
6、 開花、結果,果實裡面長有種子。植物的花承擔著生產種子、繁殖新生命的任務。
7、 雄蕊一般由2部分組成,上面是花葯,下面是花絲。花葯里藏著許多花粉。雌蕊一般由3部分組成。上面是柱頭,中間是花柱,最下面是子房。柱頭有粘性,能粘住花粉。
8、 植物的花蕊分雄蕊和雌蕊。雄蕊產生的花粉傳播到雌蕊的柱頭上,會使雌蕊子房裡的胚珠受精。胚珠受精以後,果實和種子開始成長,花朵開始凋謝。
9、 像油菜花那樣由蜜蜂等蟲子傳播花粉的叫做蟲媒花。
10、物的果實中都有種子;不同植物的果實中,種子的數量、大小和形狀是不同的。同一種植物的果實中,種子的數量也是不同的。
11、植物的種子都有自己的傳播方法,油菜的果實在成熟時會突然炸裂,在炸裂的同時就將種子彈射出去,稱為彈射傳播,像油菜種子一樣彈射傳播的植物還有:綠豆、大豆、豌豆、芝麻、鳳仙花、噴瓜等;栗子是通過滾動、跳動傳播的;蒲公英利用風力傳播種子的,利用風力傳播種子的還有:蘆葦、楊柳、槭樹、楓樹等,它們的種子都具有輕、帶翅或絨毛等特點;利用水流傳播的有蓮蓬、椰子等;利用動物傳播的有蒼耳等。
12、種子萌芽需要足夠的水分和空氣以及適當的溫度。
13、蠶豆種子的構造分種皮、胚芽、胚根、子葉等部分。種皮是種子的「鎧甲」,起到保護種子的作用。胚芽發育生長後變成植物的莖和葉;胚根發育生長後變成植物的根。種子萌芽通常是胚根先突破種皮向下生長,形成根,然後胚芽突破種皮向上生長,伸出土面形成莖和葉。
14、許多動物分為雄性和雌性。雌性動物產的卵,必須和雄性動物產的精子結合,使卵受精,才能發育成新一代的生命。
15、鳥類的卵由卵殼、卵殼膜、卵白、卵黃和胚等部分組成。卵殼和卵白都具有保護卵細胞的作用,卵白還能供給胚胎發育所需要的養料和水分。卵黃內儲藏著胚胎發育的營養物質,氣室內儲藏著空氣,供胚胎發育所需要的氧氣。
三、食物
16、按人們的生活習慣,可以把食物分成糧食、蔬菜、水果、調味品等;根據食物的來源分,可以分為來源於動物的食物(葷食)和來源於植物的食物(素食)。
17、食物的營養主要有:蛋白質、糖類、脂肪、維生素和礦物質等。
18、蛋白質是人體肌肉、皮膚、內臟、頭發、指甲和血液的主要成分。含豐富蛋白質的食物有:雞、鴨、魚、蠶豆等。蛋白質燃燒後有一股焦臭味。
19、澱粉是富含糖類的食物。肥肉、芝麻等食物富含脂肪。糖類和脂肪能變成熱量、力氣。提供我們活動的能量。食物在白紙上檫或壓後留下油跡,說明這種食物中含有脂肪。食物上滴上碘酒後變成藍色,說明含有糖類(澱粉)。我們也可以通過看食物包裝上的信息了解它的成分。
20、蔬菜和水果里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他們有調節身體機能的作用。
21、不同食物所含的營養成分是不同的,我們不能說哪一種食物最有營養,也找不出一種包含了全部營養的食物。為了使我們每天吃的食物能保持營養均衡,我們必須 吃 的食物,還必須吃 的食物。
22、營養搭配原則:葷素搭配,多種搭配,粗細糧搭配,每日都吃適量的新鮮水果和蔬菜。
23、影響黴菌生長速度的有潮濕、溫度、空氣有無、光照強弱等因素。
24、食物的腐敗變質是微生物引起的。微生物的生長繁殖需要一定的空氣、水分和溫度等條件。
25、儲存食物的方法很多:冷凍法、曝曬法、腌製法、密封包裝法、真空包裝法、高溫或低溫滅菌法等。
26、食品的特點、包裝保存的方法、食品的不同配料都會影響到保質期的長短。
四、岩石和礦物
1、 觀察岩石的方法很多,如:手摸、鼻聞、輕輕敲打等。
2、 在地球運動過程中,日積月累沉積而成的岩石是頁岩。經過地球運動,火山噴發過程中流淌出來形成的岩石是浮石。保留有古代生物的遺體或遺跡的岩石是化石。
3、 石英、長石和雲母都是自然界的礦物。所有的岩石都是由一種或幾種礦物組成的。
4、 我們可以用指甲、銅鑰匙、小鋼刀粗略地把礦物分成幾個等級:軟-----能用指甲刻劃出痕跡;較軟--------不能用指甲刻劃出痕跡但能用銅鑰匙刻劃出痕跡;較硬-------不能用銅鑰匙刻劃出痕跡,但能用小刀刻劃出痕跡。硬--------用銅鑰匙、小刀都不能刻劃出痕跡。
5、我們可以通過觀察礦物的光澤、檢測礦物的硬度、觀察礦物條痕等方法研究礦物。冷熱、風、地表變動、植物的根等都會對岩石產生變化。岩石在大氣、水、生物等長期聯合作用下發生變化的現象叫風化
❽ 科技小報
太陽光是由哪三部分組成
可見光 紫外線 紅外線
八大行星中質量最大的是
木星
中國最大的淡水湖是
鄱陽湖
五嶽之首是
泰山
自轉是繞著穿過南北極的地軸進行的,方向是自西向東,離兩極越遠的地方轉速越
大
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動物是
藍鯨
哪個城市被稱為世界霧都
倫敦
21世紀的主要能源是什麼
太陽能
被稱為風車發電王國的是
丹麥
哪種污染被稱為世界頭好殺手
水污染
離太陽最近的行星是
水星
格林泥治天文台在哪個國家
英國
乾冰是
二氧化碳
中國北宋的畢升發明了
活板印刷
為什麼說我國是一個陸地大國,又是海洋大國
我國陸地幅員遼闊,大陸國土面積為960萬平方公里,是亞洲面積最大的國家,也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之一,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位居世界第三。我國大陸海岸線北起鴨綠江口,南到北侖河口,長達18000多公里,加上島嶼岸線共計32000多公里;島嶼有6500多個;按照《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有關規定和我國的主張,劃歸我國管轄的海域約300多萬平方公里。我國海域廣闊,資源豐富,所以中國也是一個海洋大國。
太空垃圾為何危害巨大
它們成為人造衛星和軌道空間站的潛在殺手,使宇航員的安全受到嚴重威脅。要知道,太空垃圾是以宇宙速度運行的。一顆迎面而來的直徑為0.5毫米的金屬微粒,足以戳穿密封的飛行服;人們肉眼無法辨別的塵埃(如油漆細屑、塗料粉末)也能使宇航員殞命;一塊僅有阿司匹林葯片大的殘骸可將人造衛星撞成「殘廢」,可將造價上億美元的航天器送上絕路。極小的太空垃圾由於數量多,能嚴重改變航天器的表面性能;稍大的太空垃圾會損壞航天器表面材料,造成撞擊坑,對表面器件造成損傷;高速撞擊的太空垃圾會使自身及被撞擊的航天器表面材料氣化為等離子體雲團,最終會形成航天器故障...
科技趣事
有一次,牛頓在實驗室里聚精會神地做實驗,連吃飯的時間也忘了。他的助手便拿了幾個雞蛋,送到實驗室去,對牛頓說:「這里有幾個雞蛋,你自己煮來吃吧。」牛頓說:「好,謝謝你,請你把雞蛋放在那裡吧。」說完,他又埋頭做實驗。
過了很長的時間,牛頓的肚子餓了,才想起還沒吃午餐。於是,他隨手拿了一個小鍋,把雞蛋放在鍋里,往爐子上一放,又開始做起實驗來。
過了半個小時,牛頓做完了實驗。這時,他才想起鍋里的雞蛋。他打開鍋蓋一看,裡面沒有蛋,只有一個懷表。
牛頓大吃一驚,抬頭一看,雞蛋還在桌子上,可是桌上的懷表卻不見了。原來牛頓太過專心做實驗,結果把懷表當成雞蛋來煮。
1,誰知道大海是怎樣結冰的? 大家都認為海水有鹽分,不會結冰。其實,在溫度降低之後,水的溶解度也會降低,也就是說,鹽分會析出。這樣,水就結冰了。
2,誰知道牛郎星現在是否存在? 我們現在看到的是它很久以前發出的「光」。至於現在是否存在,只有牛郎星系的人知道,我們目前從地球上觀察的牛郎星的光還是一顆穩定恆星所發出的光。而且,一般恆星的壽命都在60億年以上,所以,牛郎星現在還是應該存在的
太陽能手機電池問世
該種電池是普通鋰電池和他太陽能電池合二為一的產物,科技人員將一層薄薄的晶硅光電轉換片貼在鋰電池的背面,單晶硅接受光照產生的電流經過保護電路向鋰電池充電。事實上,除去陽光只要有光線照射,太陽能手機電池都能自動充電,由於有保持電路暴光時間再長也不會充過量。拒介紹,這種電池在陽光曬上5分鍾,產生的電能就可通話1分鍾,而把它放在台燈下照一晚上,也能用上兩三天。此外,這種電池仍然具備普通手機電池的功能,如果光線微弱,就可以用手機充電器進充電。
沙塵暴
沙塵暴是一種風與沙相互作用的災害性天氣現象,它的形成與地球溫室效應,厄爾尼諾現象,森林銳減,植被破壞,物種滅絕,氣候異常等因素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其中人口膨脹導致的過度開發自然資源過量砍伐樹林,過度開墾土地是沙塵暴發生的主要原因。沙塵暴作為一種高溫度風度災害,並不是所有有風的地方都能發生只有那些氣候乾旱,植被稀疏的地區,才有可能發生沙塵暴,裸露的土地表層浮土很容易被大風暴捲起形成沙塵暴甚至強沙塵暴。沙塵暴對人蓄和建築的危害絕不亞於台風和龍卷風。近來,我國西北乃至東北地區都有沙塵暴的出現,尤以西北地區厲害,目前遭沙塵暴已20多餘次。
為什麼海濱的空氣特別清新呢?
海浪每天不斷地拍打著海岸,海潮時漲時落,給海濱帶來美麗的景色和悅耳的濤聲,同時也帶來了濕潤的海濱空氣。
海濱的空氣中含有大量的負氧離子,負氧離子稱為「空氣維生素」,它可以通過呼吸進入人體,改善肺的換氣功能,增加氧的吸入量,二氧化碳的呼出量。
在城市內的一般公共場所,每立方厘米含負氧離子為10-20個,室內含40-50個,綠地草坪可為100-200個,而海濱可達1萬多個,為室內的幾百倍呢!
負氧離子是帶負電的離子,有殺菌的作用,在空氣中能抑制細菌的繁殖。大量的負氧離子提高人的交感神經的功能,使人精神煥發,精力充沛,還能增加血液中的血紅蛋白的含量。
因此,海濱建有很多的療養院,因為,海濱空氣對患有肺氣腫、高血壓、神經衰弱、哮喘、貧血等疾病的人有治療作用,有益於人體的健康,使人精神振奮。 (中國龍網)
獅子座流星雨的由來
為區別來自不同方向的流星雨,天文學家通常以流星雨輻射所在天空區域中的星座給流星命名。獅子座流星雨就是流星雨輻射點在獅子座中。
中科院北京天文台日前提供的一組資料,回顧了人類對獅子座流星雨的觀測歷史:
902年,中國天文學家第一次記錄到獅子座流星暴(中國古代天象記錄);
1799年,德國著名科學家洪堡在委內瑞拉記錄到這一天象;
1833年,北美洲出現了罕見的流星暴,估計在9小時內有24萬顆流星劃破天空;
1866年,發現坦普爾-特塔爾彗星,並確定了該彗星的軌道,在歐洲觀測到流星暴;
1899年,預期的流星暴並未出現,公眾對天文計算可靠性的信心發生動搖;
1933年,仍未有觀測到流星暴的報道;
1966年,在美國的中西部又一次出現了壯觀的流星暴,估計高峰時達每小時有10萬顆流星自天而降;
1998年,獅子座流星雨再次光臨地球,讓大多數現代人真切地認識到這位「流行雨之王」。
用眼睛看見世界的萬千氣象,因此人才能夠認識世界,人體所獲得的信息約有90%來自眼睛。人的眼睛主要部件是眼球。成年人的眼球直徑約有25毫米,近似球形。眼球外層為鞏膜,形成保護膜。眼睛前部有一層角膜,角膜蓋住虹膜,後面是瞳孔。瞳孔的後面是晶狀體,晶狀體的後面是視網膜。視網膜含有視覺細胞:視桿細胞和視錐細胞。在視神經穿過視網膜的地方,沒有感光細胞分布。如果物像剛好落在這里就不能形成視覺。這個位置稱為盲點。
眼睛看東西時,首先是光線穿過覆蓋瞳孔的透明角膜,然後經過瞳孔繼續前進,接著穿過晶狀體。再通過眼睛中央的膠狀物質的玻璃體,聚焦在視網膜上,刺激大批能感受光線的細胞。視錐細胞能辨別顏色,視桿細胞則不能辨別,只在微弱的光線下起作用。最後,這些感光細胞發出脈沖,循著一條復雜的路徑經過視神經和腦子通道傳到腦子,在腦子里合成一幅圖像。
將食物干嚼後吞咽是一種良好的進食方法。干嚼食物增強口腔的咀嚼運動,更重要的是它能產生一系列有利於消化的反射動力,刺激唾液腺分泌唾液。
咀嚼肌與大腦之間有條「熱線」,干嚼食物的鍛煉可以顯著提高大腦的思維能力,咀嚼少的小兒智商普遍低於以耐咀嚼食物為主的兒童。同時干嚼有健腦功能,可增加腦細胞的信息傳遞,提高大腦的工作效率,起到防止大腦老化和預防老年痴呆症的作用。可供干嚼的食物有多種多樣,如饃、餅干、炒貨類等。也可把平時愛吃的酸、甜、微辣等鮮美可口帶有一點刺激性的食物加工焙乾,製成可供干嚼的食品,細嚼慢咽。但咀嚼食物的刺激強度、刺激時間要夠,因為任何刺激都要有一定的刺激強度和刺激時間,才能激起機體反應和產生相應的生理效應。
水立方」是世界上最大的膜結構工程,除了地面之外,外表都採用了膜結構———ETFE材料,藍色的表面出乎意料的柔軟但又很充實。國家體育館工程承包總經理譚曉春透露,這種材料的壽命為20多年,但實際會比這個長,人可以踩在上面行走,感覺特別棒。目前世界上只有三家企業能夠完成這個膜結構。
「考慮到場館的節能標准,膜結構具有較強的隔熱功能;另外,修補這種結構非常方便,比如,射槍或者是尖銳的東西戳進去後,監控的電腦會自動顯現出來。如果破了一個洞,只需用不幹膠一貼就行了;膜結構還非常輕巧,並具有良好的自潔性,塵土不容易粘在上面,塵土也能隨著雨水被排出。」譚曉春說,膜結構自身就具有排水和排污的功能以及去濕和防霧功能,尤其是防結露功能,對游泳運動尤其重要。
水立方獨有雙層磨戶在外面 插頭小常識
為什麼電風扇、洗衣機、電冰箱等家用電器大多用三線插頭?三線插頭與三相插頭有什麼區別?
三相電器指三根不相同的火線,它們每兩根線之間的電壓都是380伏,一般用於動力系統,多見於工業用電。而家用電器一般採用單相電源供電,其三根線分別是火線、零線(中性線)和地線,火線和零線之間的電壓是220伏,所以這不是三相電,它的插頭和插座也不是三相插頭和三相插座,地線為的是保障安全。
具有降壓作用的水果
山楂;山楂能擴張血管,降低血壓,降低膽固醇。可選野山楂10粒(鮮品為佳),搗碎加糖30克,水煎常服,有良好的降壓、健胃作用。
香蕉;香蕉含有多種維生素,能清熱降壓,可常食。用香蕉皮或果柄30~60克,煎湯服也有效。有條件的取適量香蕉花煎水服,療效更佳。
荸薺;有清熱降壓的作用。可用鮮荸薺(洗凈、去泥)、海蜇(洗去鹽分)各30~60克,煮湯,日分3次服。既能降壓又可化痰止咳。
菠籮: 常食菠蘿能加強體內纖維蛋白的水解作用,對高血壓水腫、血栓形成等有改善血循環,消除水腫炎症的良好作用。
烏梅:富含枸櫞酸,蘋果酸,琥珀酸。對高血壓頭暈失眠、夜難入睡,可取烏梅3枚加冰糖適量開水燉服,有降壓、安眠、清熱生津作用。
蘋果:內含蘋果酸、枸櫞酸、維生素A、B、C等10種營養素。常食蘋果可改善血管硬化.
科學飲乳小常識5則
喝牛奶有益健康,但不少人在喝奶方面還存在一些觀念上的誤區,現介紹一些科學飲乳的小常識。
1.晨起空腹喝奶不宜。因為人體空腹時胃腸蠕動快,牛奶中營養物質往往來不及被吸收就匆匆進入大腸。此外,大口喝奶的方法也不足取,因為這樣會減少在口腔中和唾液混合的機會,不利於消化吸收。喝牛奶前最好先吃些餅干、糕點等,或邊吃點心邊喝牛奶。
2.晚上喝奶更有利。科學研究發現,人體中的鈣代謝會有一個特殊的規律:晚間尤其是午夜之際,血漿鈣含量會出現一個"低谷",迫使機體通過調節機制調運一部分骨骼中的鈣來補充。這樣,血液中的鈣雖暫時得到維持,但骨骼中鈣卻有減少。牛奶中含鈣豐富,因此臨睡前喝杯牛奶,可補償人體夜間對鈣的需求。
3.牛奶不宜加糖煮沸。牛奶中含有豐富的氨基酸,在高溫條件下牛奶中的賴氨酸與糖發生梅拉德反應,生成一種新化合物--果糖基氨基酸。這種物質非但不能為人體消化吸收,反而影響人體健康,牛奶最好新鮮飲用,如太冷稍稍加熱即可。
4.不喜牛奶可飲酸奶。對牛奶有"反感"的人大多患乳糖不耐症,這些人可嘗試飲用酸奶。酸奶中的乳糖含量大大降低,但幾乎保留了牛奶所有的營養,其中的乳酸菌在人體內能存活繁殖,有利於營養物質的吸收利用並提高免疫力。酸奶中不含抗菌素,易消化吸收所以能空腹飲用。
5.酸奶不能加熱飲用。喝酸奶主要吃它的營養和活菌,如酸奶加熱,人體只能喝到營養卻失去了有生物活性的乳酸菌,因此不要加熱後飲用。
對於狂風暴雨 有極大阻礙作用哦 好 啊
❾ 三年級科學手抄報寫什麼內容
科學教育有利於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實驗過程中發生的各種現象需要學生用語言去表述和記述,這就運用到了語言表達能力;有的實驗要求學生統計素材的數量等,這有助於學生的數學計算能力。以下是無憂考網整理的《小學三年級科學手抄報內容》,希望幫助到您。
【硬幣實驗】
上個星期六,妹妹到我家玩,她和我一起解開了硬幣的奧秘。
我和妹妹在玩「石頭、剪刀、布」的游戲,就在我和妹妹玩地正歡時,妹妹的手不小心碰到了我在書桌上一字排開的第一個硬幣,用力還挺大的,我本以為硬幣會亂掉,但是緊接著,硬幣中的最後一硬幣也跟著彈了出去。
咦?硬幣怎麼不會亂掉呢?我照著妹妹的樣子又做了一遍,結果硬幣還是跟剛才一樣。「咦?硬幣怎麼不會亂掉呢?」妹妹發出了和我一樣的疑問。如果我拿兩枚硬幣撞一排硬幣的話會怎麼樣呢?帶著疑問,我又做了第二次實驗,結果硬幣的最後兩個硬幣彈了出去。「哦!我知道了!」妹妹裝什麼都懂了一樣,「用幾枚硬幣去撞一字排開的硬幣,就會有幾枚硬幣彈出去的!」妹妹很得意,以為我這個姐姐沒發現。我瞧著妹妹,對她冷笑兩聲,問:「哼哼,我的聰明小天使,那請問你知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呢?
妹妹無言以對。我心裡也想:為什麼會這樣呢?疑問布滿了我渾身上下,我決定查個水落石出。我跟妹妹說好,她在書上查,我在電腦上查。也許是出於興奮,也許是出於炫耀,妹妹找到以後,大叫一聲:「姐姐~~」我嚇了個半死,半分鍾後才回過神來。原來,這就是所謂的「力的傳遞」。就是當一個硬幣撞擊一排硬幣的時候,那個硬幣撞上去的力量就像火炬傳遞一樣一直傳給下一枚硬幣……傳到最後那枚的時候,它沒人傳了,就自己彈出去了。
啊!我揭開了硬幣的奧秘,又多了一樣新知識,真高興!
【製作足球機器人】
幾個星期前,媽媽買了一套散裝的機器人,我可高興了,迫不及待地拆開包裝,一看,傻眼了——要焊接!可是我不會焊接,「今天又完不成了。」
二天,我便請教滿腹韜略的「大師級電工」——外公。一開始,我見到一個「—□—」的東西,不知道是什麼,我苦思冥想還是不知道,正在這時外公開始講課,外公指遙控發射原理圖,認真地說:「`—□—'是電阻,代號R;`—‖—'是電容,代號C;`—□<'是晶體管,代號V……」並仔細地記錄在一張白紙上,「你有沒有看見電阻上有三條或四條環狀圈,這是色環,」外公說:「色環色標數是:棕1紅2橙3黃4綠5藍6紫7灰8白9黑0。」說完又仔仔細細地抄了上去。抄完了,便拿出一個電阻讓我用電壓計量一量,我一量,針突然一個加速,像標快車一樣,以每秒一億光年的速度「飛」到100面前才站穩了腳。外公說:「這是100歐姆,也可以計算。」
隨後,外公就讓我拆開裝遙控器的塑料袋,指著發射電路印板上面的一個圓形的黑色物體,說:「這是集成電路,烙鐵如果一碰到集成電路,集成電路就會燒壞。集成電路一旦燒壞就完不成了。我們先把電阻一個一個測量,然後對照圖紙,看一看是R1還是R十幾,再把電阻裝到對應的孔子里。」十幾分鍾下來,經過我仔細地反復核對,終於把這一步做好了。下面一步就是最最重要的一步—焊接!外公把發射電路印板反向,不讓集成電路受到損傷,然後把電風扇關了,窗戶也關了,再打開抽屜,把焊錫還有烙鐵拿出來,把焊錫拉直,拿著烙鐵說:「拿烙鐵的姿勢像握鉛筆一樣的,你來握一握。」握接烙鐵,按照外公做的示範樣子,手剛一握,外公就說:「做得很好,不過位置要向下挪一點,不然的話烙鐵熱了,兩三網路要燙傷皮膚的!」我按照外公說的去做,心想:我就要學會焊接啰!心裡美滋滋的。外公又把放烙鐵的架子拿出來,把烙鐵放在烙鐵上,打開電源,插上插頭,說:「等5分鍾,讓烙鐵熱一熱。」過了五分鍾外公右手拿起烙鐵,左手拿起焊錫說:「我來給你做個示範。」說著,先把烙鐵放在發射電路印板上,過了半秒,又把焊錫放上去,等焊錫化了,把焊錫拿掉,又過了半秒,把烙鐵拿掉。我按照外公的示範動作,把一根又一根的電線焊在了發射電路印板上,然後把電阻也焊上去了,最後我用老虎鉗把長的電線剪斷,第二天的任務結束。
第三天一大早,我就催著外公教我做機器人。我把盒子一裝,足球機器人的遙控器就做好了!我真高興!我又一個一個地把接收印板上的電線口填上,又一個一個地焊好,接收印板又做好了。我又開始做雙組變速箱,可是4號軸不見了,我到處找,翻了又翻,終於在塑料袋裡找到了。過了一會兒,雙組變速箱做好了。突然,外公讓我繞線,我想:是做機器人,又不是織毛線衣,我便問外公:「繞線干什麼呀?」外公說:「我們要一放電,讓鐵桿上的磁鐵過來吸,放電一停就讓壓簧彈出去,不就可以像射門一樣了嗎?」到了中午,做好了,我裝上新的6V、9V的電池。我按了向前的按鈕,可是機器人就是無動於衷。經過我仔細反復調試,終於圓滿完成了!
做一個機器人,好難呀!
❿ 六年級科學小報有什麼內容啊(要突出高水平)
創新小發明製作方法1、自製羽毛球
准備材料:空飲料瓶一隻,泡沫水果網套兩只,橡皮筋一根,玻璃彈子一隻。
製作過程:
1.取250毫升空飲料瓶一隻,將瓶子的上半部分剪下;
2.將剪下的部分均分為8份,用剪刀剪至瓶頸處,然後,將每一份剪成大小一致的花瓣形狀;
3.將泡沫水果網套套在瓶身外,用橡皮筋固定在瓶口處;
4.將另一隻泡沫水果網套裹住一粒玻璃彈子,塞進瓶口,塞緊並露出1厘米左右;
5.剪下半隻乒乓球,將半球底面覆在瓶口上,四邊剪成須狀,蓋住瓶口後用橡皮筋固定住。
6.美化修飾後,一隻自製羽毛球完成了。用羽毛球拍打一打,看看效果怎麼樣?
2、自製香皂紙
製作材料和工具:
吸濕性較好的白紙,小塊香皂,一支毛筆和一次性飲料罐。
製作方法:
先把香皂切碎後放在罐里,盛上適量的水後把杯子放在爐上加熱,等香皂融化,將白紙裁成火柴盒大小,一張張塗透皂液,再取出陰干就成了香皂紙。
3、自製熱氣球
1.首先我們用軟紙裁出6~8個葉狀的紙片。
2.將它們對折並用膠水將它們的邊粘在一起作成一個氣球。
3.用膠帶將四根連線粘到氣球底部。用橡皮泥將線的另外一端固定在桌子上。
4.盡量將電吹風的速度調的很慢。將吹風口向上對准底部的開口並且打開開關。氣球會慢慢變大拉緊細線並且離開桌面。
4、自製手電筒
具體製作方法是:將一隻廢易拉罐(如露露飲料罐)起掉一頭蓋子,另一頭用圓頭榔頭敲凹。用厚瓦楞紙板捲起兩節一號電池,電池正極朝上、負極朝下裝入罐中。找一個合適的塑料蓋(如神奇大大卷的盒蓋正好可以扣在露露飲料罐上),在盒蓋中央挖一個圓形小洞,洞的大小以使燈泡插緊為宜。將燈泡底座插入小洞。取一段尋線兩端剝去線皮,一端繞在燈座上,另一端從塑料蓋側面扎一個小孔穿出。將塑料蓋蓋在易拉罐上。檢查一下,燈泡、電池是不是緊密接觸。到這里一次性手電筒就做好了。使用時,用大拇指把從側壁穿出的導線按在從拉罐無油漆的焊縫上,手電筒就會發光,大拇指離開導線跳起,手電筒就滅了,使用非常方便。
5、自製太陽灶
找一個大號手電筒上的凹面反光碗,用硬質泡沫塑料或木料削一根長約4厘米的圓柱體,直徑以正好能緊緊塞進反光碗的圓孔為宜。在圓柱的一端橫向鑽一個細孔,穿入一根直徑相當於孔徑的鐵絲,然後將露在圓柱外的鐵絲兩頭扳折成90°,各留5厘米即可。把圓柱塞入反光碗的圓孔內,再將鐵絲兩端插在一塊泡沫塑料或木質底板上。將一根細竹簽的兩頭削尖,一頭插在反光碗中央的圓柱上,另一頭插上一小塊土豆。把該裝置放在太陽下,讓反光碗朝著太陽方向,然後,耐心調節竹簽長度,讓插上去的土豆正好位於發光焦點上。要不了多久,土豆就會被太陽光烤熟,發出香味。
6、自製 彩色蠟燭
材料:彩色蠟筆、蠟
製作方法:
1.找一個廢棄的罐裝飲料桶(如1.25升的可樂瓶子),整齊地剪去蓋子的部分,把蠟削入桶中。
2.把桶放人熱水中,並攪拌裡面的蠟,使之全部熔化。最好用開水。不過要請父母幫忙,或在父母的監護下進行這個步驟。
3.把熔化的液體倒人一個形狀好看的容器(比如放小塊兒巧克乃的心形框)中。不要倒得太多喲。至於原因嘛,往下看。當然了,你要先在容器中放入作蠟燭芯的線。
4.原來的蠟冷卻悟,阿依照卜面的方法把熔化的彩色蠟筆液倒入其中(彩色蠟筆這個時候派上用場了)。這樣把不同顏色的蠟一層層加上去,好看的蠟燭就做成了。
7、自製壁掛花籃
材料與工具:雪碧飲料瓶兩個、膠水、刻刀、剪刀。
製作方法:
1. 將一隻雪碧飲料瓶的綠色底套取下,剪成蓮花狀,翻轉向下和瓶身粘成底座。
2. 在綠色底套上截取2厘米寬的綠色環,仍套在瓶身上。
3. 去掉瓶頸,在瓶上剪出13厘米長8厘寬的寬頻一條,和3厘米寬的窄帶若干條。
4. 用刻刀在3厘米窄條上刻出花紋如圖 3,然後將這些窄條向外翻折,由下向上插入綠色環中。
5. 取另一隻飲料瓶,利用瓶身,用剪刀剪出6片17厘米長的蒴葉。
6. 將花籃釘在牆上,插入葉子、鮮花,壁掛式花籃就做成了。
8、自製蟑螂捕捉盒
取一張220×150(mm)的硬紙板。
捕捉盒最重要的部分為捕捉面。取一張塑料膜,剪成與盒底相同大小,塗上粘合劑鋪在盒底上。蟑螂能否被捉,關鍵在於粘合劑。粘合劑有兩個作用:一是將蟑螂引入盒內,二是將其粘牢在捕捉面上。引誘劑的調制:將40%的肉粉、50%的麵粉、10%的豆餅混合,總量在20克左右,拌好待用。粘合劑是20克松香與10克菜油混合,加熱至膠狀後,把引誘劑與粘合劑混合攪拌均勻,即製成了粘合劑。
把調好的上述糊狀物均勻地塗在已襯上塑料膜的捕捉面上,再按原先畫好的虛線向內折,最後把舌片b插在凹口a內。
由於松香與菜油混合物的不幹性,可使誘餌的粘性長達一個星期。將捕捉盒置於蟑螂出沒的地方,因為盒內較暗,兼有蟑螂喜歡的誘餌,所以蟑螂會爬進盒內爭食誘餌,被粘其上。粘滿後,既可將紙盒壓扁棄之,又可揭去塑料膜,調換塗有誘餌的塑料膜,使盒子得以再次利用。
若將捕捉盒的尺寸擴大,並將粘合劑的成分稍作調整,加厚塗層便能製成紙制捕鼠器
帶刷子的干凈橡皮擦
寫錯了字,要用橡皮擦。擦完後,紙上總會留下不少碎屑。不管是用手拍還是用嘴吹,都不衛生而又麻煩。做一塊干凈橡皮擦就不會這樣麻煩了。
材料:大橡皮、廢毛筆。
工具:剪刀、膠水。
製作方法:
1.在橡皮的一頭挖一個淺淺的小圓孔 2.把廢毛筆的筆頭拆下來,洗凈晾乾。
3.把毛筆頭的尖端剪去,使它變成一把小刷子
4.把毛筆頭嵌進橡皮的小圓孔里,用膠水粘牢
好,干凈橡皮擦做成了。每當擦完橡皮後,你就可用刷子輕輕地把紙上的碎屑「掃」攏,再倒進廢紙簍里。
個很簡單,關鍵是思路。我上初中的時候也做過小製作,還得了三等獎。這種製作關鍵是要想出好的創意來,製作並非困難。我把我當年的小製作推薦給你吧。
我做的是個電子小天平模型,注意,這是個模型,只能稱量很輕的物體,比如說兩個小紙屑。製作需要的材料是:一塊木板(最好薄一點,不要太大),一個墊圈,曲別針,錐子,電烙鐵,幾根導線,兩個發光二極體,一節電池。這些材料都很好找,發光二極體如果沒有的話可以去電子市場買到,很便宜的。
製作過程是這樣的:在木板中間用錐子轉一個小孔,將一個曲別針彎成勾形,與木板垂直的通過小孔固定在木板上,勾上能掛住墊圈就可以。然後取兩枚曲別針,將其一半拉直,只保留一個拐彎,實際上拉直的部分就是天平的臂,剩下彎曲的部分就是托盤。另一個曲別針也做同樣的操作。然後將兩枚曲別針和墊圈焊在一起,墊圈在中間,曲別針要成一條直線。然後將墊圈掛到勾上,調整勾與木板的距離,大約3mm即可。然後在兩個托盤下固定兩枚曲別針,曲別針旁邊准備用發光二極體作指示燈。在木板下面設立電路,天平就相當於單刀雙擲開關。這個電路就相當於兩個迴路,共用一個電源,兩個發光二極體。只要左邊沉,左邊的托盤就會和他下面的別針連通,從而電路接通,二極體發光;若兩邊重量相等,電路不通,兩個二極體均不亮。
這就是我的設計思路,歡迎參考。如果有問題我可以繼續幫你,祝你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