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類星體講的是什麼
關於類星體,還得從1960年說起。在1960年以前,射電天文學家已經記錄了天空中幾百個發射無線電波的天體,也叫射電源。光學天文學家現在已經成功地識別出這些天體中有一些是銀河系內的氣體雲,另一些是銀河系以外的射電星系,但是還有一些射電源卻沒有找到相對應的光學天體。人們猜想,它們大概也是射電星系,只不過是離我們太遙遠了,不容易看見罷了,它們本身並沒有什麼奇特。但是,就在1960年,美國的天文學家利用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眯口徑的望遠鏡觀測了一個名叫3C48的射電源,發現它並不是一個射電星系,而是一顆很暗的顏色發藍的星。不久,又有人發現另一個射電源3C273也對應著一顆暗星。我們知道,一般恆星和射電發射是非常微弱的,而這種「星」卻能發射那樣強的無線電波,這就很值得認真研究了,用什麼手段來觀測和研究它呢?天體物理學家們動用了自己手中的強有力的武器,這就是光譜分析。原來每一種原子、分子或者離子,都只能發射或者吸收特定波長的光線,把某一個天體發來的光分解成一條條的光譜線,就得到了這個天體按波長排列的光譜,我們根據光譜中各種譜線的波長就能夠判斷出這個天體中到底包含了哪些元素。科學家們對前面說的那些射電「星」的光譜是一種前所未見的奇異譜線,和過去他們觀察過的幾十萬顆恆星的光譜都不一樣。奇怪!難道是組成這些天體的元素跟組成我們地球和一般恆星的元素不一樣嗎?要是不一樣,又該是什麼樣的新元素呢?這些尚未解開的謎,向當代天文學和物理學的許多基本理論提出了尖銳的挑戰。
為了解開這個譜線之謎,1963年,一位名叫施米特的科學家,仔細研究了上面說到的射電源3C273的光譜。他發現其中有4條譜線相互之間的間隔很像氫元素光譜中的4條譜線,只是3C273譜線的波長比正常氫元素譜線的波長要長得多。施米特大膽地設想,讓正常氫元素那4條譜線向長波方向移動一段距離,那麼,不就正好成了3C273的那4條譜線了嗎,而且採用這種辦法,其他射電「星」過去根本無法辨認的譜線現在也可以識別出來了,因此他得出這樣的認識:這些天體上並沒有什麼未知的新元素,它們的光譜也就是地球上常見的一些元素的光譜,只不過是這些元素的譜線都向長波方向移動了一段距離而已。我們知道,人的眼睛可以看見的光分成赤、橙、黃、綠、青、藍、紫7種顏色,其中紅光的波長最長,紫光的波長最短,光譜線向長波方向移動,就叫做紅移。紅移對天文學家來說,並不是什麼陌生的東西。一般恆星的光譜線也有紅移現象,但是移動的數量很小,而奇怪的是這類射電「星」的譜線的紅移量非常大,比一般恆星的紅移要大上百倍甚至上千倍,比如:一條波長比紫光還要短的紫外波段譜線,經過這么大的紅移以後,波長就變得接近紅光了,後來人們又發現了一種雖然並不發射無線電波,但也同樣有很大紅移現象的天體。這種天體在光學望遠鏡中看來也像是恆星那樣的一個小點,於是天文學家就給上述兩種類似於恆星而又畢竟不是恆星的天體起了個總的名稱,叫做類星體。到目前為止,測定了紅移的數量大小不等的類星體已經有900多個。
類星體的譜線之謎到此看來似乎是被解決了,但是事實並非如此,緊接著又出現了另一個更令人困惑不解的紅移之謎。這就是類星體那麼大的紅移現象是怎麼產生的?物理學中最常見的一種產生紅移現象的效應是多普勒效應。什麼是多普勒效應呢?打個比方,當我們坐在快速前進的火車上,如果前方也有一列鳴著汽笛迎面開來的火車,我們會感到對面那列火車的汽笛聲比平時聽到的尖銳刺耳得多,而當這列火車開過我們身旁以後,汽笛聲就一下子低沉下來,這是因為朝著我們運動的聲源發出的聲波頻率會變高,而背離我們而去的聲源發出的聲波頻率會變低,這就叫多普勒效應。光波和聲波一樣,也有多普勒效應。當一個天體朝著我們運動的時候,它發的光的頻率在我們看來就會變高,光的波長會變短,這就是紫移;相反當天體離開我們而去的時候,它發的光的頻率變低,波長變長,這就是紅移。20世紀以來的天文觀測發現,數以億計的河外星系的譜線都表現出紅移,用多普勒效應來解釋,表明這些星系都在離開我們而去。按照美國天文學家哈勃在1929年總結出來的規律,紅移越大,星系與我們距離越遠,同時星系的運行速度也越高。如果類星體的巨大紅移也和河外星系一樣遵循哈勃定律的話,那就表明它們都要到極其遙遠的地方。根據哈勃定律,可以估計出它們都遠在幾十億光年甚至上百億光年之外,也就是說,我們今天接收到的類星體的光是它們在幾十億年甚至上百億年前發出的。要知道太陽系的年齡只不過50億年左右,人類的歷史只有二三百萬年,這就是說,在太陽系形成之前,這些光線就已經從類星體發出,踏上了漫長的旅程。當這些光線在茫茫宇宙中以每秒30萬千米的速度一刻不停地前進的時候,我們的太陽誕生了,我們的地球誕生了,直到這些光線已經走完了它們路程的99%以上時,地球上才開始出現最初的人類;這說明類星體離我們非常遙遠,而且還在繼續以極高的速度背離我們向更遠的遠方奔去。如果類星體真是那樣遙遠,那麼新的難題又產生了,因為它們離我們那麼遠,還能用望遠鏡看到,那它們的亮度該有多大呀!科學家們的計算已經表明,一個類星體發的光要比二個普通星系發的光還要強上百倍!更為離奇的是,類星體的直徑比普通星系小得多,只有普通星系的上萬分之一甚至百萬分之一。
為什麼在類星體那樣小的體積內竟然能產生那麼大的能量呢?這又是一個緊接著而來的能源之謎。這是一個使天文學家和物理學家們更感興趣也更傷腦筋的難解之謎,於是產生了許多假說。有人設想它們的能量來源於超新星爆發,麗類星體內每天都有一個超新星爆發;有的人猜測它們的能量來源於正反物質的湮滅;有人假定類星體中心有一個巨大的黑洞等等。說法很多,但沒有一個令人滿意的答案。看來要想一下子解決這些疑難問題是不大可能的,這需要科學家們進行長期的辛勤的探索,現在已經找到一些看來比較有希望的途徑,比如:對在類星體這個總名稱下的大量天體,根據它們的形態結構、輻射特性等等進行分類研究。我國的天體物理工作者,正是沿著這個途徑在研究中取得了一些有價值的成果。另外。把類星體和其他一些和它相似的天體聯系起來研究,也可能是一條可取的途徑。類星體的存在反映宇宙的劇變,同樣,這個「家族」的各個成員本身也可能產生混亂的劇變。如果這只是測量一顆類星體光譜特殊紅移的問題,那麼對宇宙學家來說,這個問題就很簡單,即使他們對解答的含義還可能會有爭執。但是事實上許多類星體光譜都顯示出幾種稍有差異的紅移,不是在發射譜線上,而是在吸收譜線上。這個差異很重要,亮的發射譜線來自熾熱的受激氣體,而暗的吸收譜線則是冷氣體處在光源和觀察者之間時發出的,因此,原則上你可以指望在類星體所發出的光中看到任何一種紅移吸收譜線,這種吸收譜線是類星體的光被處於我們同類星體之間任何距離上的冷氣體雲所吸收而產生的,但現在看來這不是合理的解釋。在類星體光譜上所看到的吸收譜線型式表明,吸收雲實際上同類星體有關聯,這——點可揭示出這些高能天體結構方面的許多情況。
現已知道有幾十顆類星體所顯示的吸收紅移略小於它們相應的發射紅移,說明這些類星體被冷物質(冷物質可能是類星體核心處發生劇烈變化時噴出的)包圍著,甚至對少數略大於相應發射紅移的吸收紅移也能作出解釋,只要我們設想一下由類星體的核心處噴出的氣體現在正往回落到類星體上,因而移動的速度比類星體單純的宇宙速度稍快,但對那些吸收性紅移遠小於發射性紅移的類星體又會作何解釋呢?有些情況下,在一顆類星體的光譜中可能發現許多完全不同的吸收紅移,對這些情況最簡單的解釋是,在連續的劇烈輻射爆發中從類星體核心向外噴出了幾個氣體殼。在有些情況下,這種氣體殼必須以光速的一半或大於一半的速度向外移動才能解釋在一個天體內吸收紅移與發射紅移間的巨大差異,這就要求有很大的能量,即使是殼內的氣體僅占整個類星體質量很小的一部分。這一點同觀測其他天體內劇烈高能輻射爆發的結果很符合,有助於天文學家搞清楚類星體與宇宙中其他天體間的關系。
作為一種探測宇宙的手段,類星體所提供的范圍的概念可以通過將紅移轉換成速度來表示(下文中凡「紅移」一詞未附說明者均指發射譜線紅移)。紅移為2相當於光速一半的速度,觀測天文學家正在加緊證認第一顆紅移為4的類星體。
在報道證認了3C273後剛好10年,《自然》雜志上另一篇報告宣布類星體0H471的發射紅移為34。現在還知道有其他一對類星體具有這樣大的紅移,對這些紅移的多普勒解釋就是:這些類星體目前正在以大於90%的光速從我們這里退行。換言之,目前我們所看見的來自這些類星體的光是很久以前離開它們的,因而目前我們所看到的類星體實際上是宇宙很古老年代裡的類星體。下面我們將會看到,這一點對於宇宙學來說是很激動人心的事。但從新天文學在首次發現射電星系以後的發展這個角度來看,其直接重要性卻在於能找到這些天體及其重復的高能輻射爆發跡像同其他天文現象之間的聯系。
整個60年代裡,天文學家發現了大量奇異的天體:像天鵝座A一類的射電星系,在這個星系裡巨大的爆發似乎曾噴出高能粒子,其他星系似乎也經歷過巨大的中心爆發,留下了從它們的中心向外傾注的可見物質流,最近有證據表明甚至我們自己的銀河系在遙遠的過去也曾經歷過某種類似的災變性事件。從我們銀河系這樣的表面看來,普通的星繫到混亂的塞佛特星系以及N型活動星系,這些活動星系的多樣化向許多天文學家表明,星系的種類沒有明顯的分界線。他們不說有許多種類的星系,每一種都發生各種特殊的變化,而寧願選取以下兩種理論之一:或者說在某些星系中所觀測到的活動性是星系演化發展的一部分,活動星系在某種意義上說是處於像我們自己的銀河系那樣的星系的早期階段,或者說任何星系在它生命期中的任何時候都可能陷入這樣一個輻射爆發中,甚至是陷入一連串這樣的輻射爆發中。
這些理論立即為類星體提供了一種解釋:這些類星體或者處於星系演化的最早階段,或者我們所看到的類星體只不過是整個星系中正在爆發的明亮中心區。這樣一種爆發是如此明亮,很可能使周圍星系在對比之下看不見。這種見解看來是目前最好的一種見解。
在有關宇宙學和星系構造的方面,有時候有這樣的談法:有多少理論家,就有多少種理論,至少關於細節部分的理論大概如此,因此我將選用1973年海爾天文台傑羅姆克里斯琴所發表的一篇著作,作為我們當前對類星體的了解程度的一個例子。許多天文學家對這篇論述的一些細節可能會有異議,但大體來說對類星體作了似乎合理的描述。
克里斯琴從塞佛特活動星系、N星系和類星體之間的類似性著手探討。這些天體具有類似的光譜,它們全部屬於同一種顏色;它們的變化方式大同小異,並且全部顯現出大范圍的活動性——沒有任何「典型的」塞佛特星系、N星系或類星體。克里斯琴提出:類星體是「蛋」,由這只「蛋」生出塞佛特星系這只「小雞」,再發育成N星系這只「母雞」,這種提法似乎不完全令人滿意,沒有證據證明類星體本身正在從一種「類星體似」的狀態演化成一種更「塞佛特星系」似的狀態。這當然是人們可能爭議的一點,但看來以遵循克里斯琴的下列看法更為合理,即類星體實際上是在星系中心發生的劇烈事件,塞佛特星系與N星系已是這種活動性的明顯例子,所需要的只是類星體事件須亮到足以遮蔽周圍星系的光,並在照相底片上產生類星體的圖像,這就是克里斯琴提出的理論,他用類星體照片來驗證,希望它們能顯現類星體周圍的星系的跡象。
這類研究的問題是,一顆像類星體的明亮天體在照相底片上曝光的面積要比該天體的實像大,一個亮光點顯現為一個小點。一顆類星體圖像的大小隻取決於它的亮度,因為它是一個點光源,然而一個星系的圖像既取決於星系的亮度,還取決於星系的體積除以它的距離,因此在選定什麼樣的類星體來考察其周圍的星系的痕跡,需要某種技巧。
大多數對類星體的認證是採用天文學家的標准天圖——帕洛瑪巡天星圖來進行的,這是一套用48英寸(1英寸=254厘米)施密特望遠鏡拍攝的照片。但克里斯琴採用了用加英寸巨型望遠鏡拍攝的照片,這台望遠鏡可揭示較暗淡的天體。只有在已指明哪些是重要光源之後才能這樣做,因為刪英寸的望遠鏡用來進行普通的巡天觀測是過於貴重的一種研究工具,因此克里斯琴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施密特望遠鏡拍攝的原始照片而決不能夠取代它。
結果證明,當用十分大的望遠鏡觀察類星體時,它們看上去確實是與一隱晦的星系聯系在一起,克里斯琴進行研究的時候,用加英寸的望遠鏡只拍攝了26顆類星體,但所有那些應當顯示出一個隱晦的星系跡象的類星體都顯現出星系跡象了。同樣重要的是,根據哈勃紅移定律,所研究的26顆類星體中有14顆由於距離太遠,應當看不見任何星系,即便是星系存在,而克里斯琴沒有發現同這14顆類星體聯系在一起的任何一個星系的跡象,這樣一種反證對於證實這理論極為重要。克里斯琴的結論是:他取得的觀測結果同所有類星體都發生在巨大星系核心內的理論是一致的。
1974年,才發表的某些新證據給克里斯琴的結論增添了很大份量。經過幾年的集中研究後,天文學家用200英寸的望遠鏡發現了一顆特殊天體——蠍虎座BL,它似乎是嵌置在一們艮普通的巨大星系的中心。自從60年代中期發現以來,它一直使天文學家作難。雖然從照相底片上看,它恰如一顆類星體,但它的光譜是無特色的,既無亮線又無暗線,因此測不出它的紅移,任何人都只能指出它或許是一顆正以極高的速度向我們飛來的紅移類星體。這樣就真正打亂宇宙學者的設想,用現時的見解來解釋類星體在膨脹宇宙中的紅移似乎不是非常貼切的。但現在秘密已經揭穿,加利福尼亞的研究小組通過遮住明亮中心天體蠍座BL本身的圖像,拍成了包圍它的較暗的星系的照片。這些,照片顯示出一個小的紅移,可以根據它算出至該星系和蠍虎座趾的距離。
根據蠍虎座BL的亮度和這一紅移測量數業已證明,蠍虎座BL天體正在發射同遙遠的類星體一樣多的能量,如果這些類星體所處的距離的確是它們的紅移所反映出來的距離,則說明這是一種非常大的能量,目前還不確切知道這種能量是從哪些里來的,然而假如附近的蠍虎座BL能量如此,那麼就沒有任何理由說明別的類星體不可能如此。同樣,假如蠍虎座BL是處於星系的中心,那麼也就毫無理由懷疑克里斯琴關於所有類星體都處於巨大星系的核心的斷言。
這似乎就是目前最好的學說。當然,在宣稱對類星體已經了解以前,還有大量研究工作要作。是什麼引起這些星系爆發?向它們提供動力的能量又是從什麼地方來的?還有一些爭議,認為某些甚至全部紅移或許不服從哈勃定律,這些爭議目前還不能完全排除,而且有可能提出某種迄今還不曾設想的學說對這些天體作出比以往任何一種假說更好的解釋,然而按照目前(即3C273發現之後的第二個10年開始時)的情況來看,類星體似乎是產生於宇宙的冷卻。但類星體畢竟不是供我們無法去認識宇審的自行其是的天體,倒反而是星系活動性和可變性的另一個表現形式。的確50年代以來所發現的射電星系很可能是類星體活動性的遺跡。最亮的和最遙遠的類星體提供給宇宙學家一個探測可觀察到的宇宙邊緣的工具,不斷改進類星體觀測以及明顯相關聯的活動星系表明了宇宙變化性與活動性究竟有多大。到60年代中期,天文學家對於有關我們的宇宙的概念可能需要根據新天文學作重大修正的這個問題,也許比過去任何時候有思想准備。但即使如此,卻沒有一個人能為隨之而來的一個使人震驚的發現有思想准備,這個發現不是宇宙邊緣某種莫名其妙天體,而是我們自己的天文後院,即我們自己的銀河系內一個前所未見的現象!
B. 類星體有核和核外的什麼構成
類星體是活動星系核的一類。活動星系核中心是一個超大質量黑洞,黑洞之外是吸積盤,再外面是產生寬發射線的寬線區,圍繞寬線區的是塵埃環,最外面的是窄線區,部分還有垂直於吸積盤的由高電離氣體組成的噴流。
C. 類星體到底是甚麼
類星體是類似恆星天體的簡稱,又稱為似星體、魁霎或類星射電源,與脈沖星、微波背景輻射和星際有機分子一道並稱為20世紀60年代天文學「四大發現」。長期以來,它總是讓天文學家感到困惑不解。
類星體是迄今為止人類所觀測到的最遙遠的天體,距離地球至少100億光年。類星體是一種在極其遙遠距離外觀測到的高光度和和強射電的天體。類星體比星系小很多,但是釋放的能量卻是星系的千倍以上,類星體的超常亮度使其光能在100億光年以外的距離處被觀測到。據推測,在100億年前,類星體比現在數量更多,光度更大。
D. 類星體是如何產生的
星系碰撞創造了類星體
研究人員將視線深入到由宇宙氣體和塵埃構成的濃密雲團後面,這時他們認為終於確定了類星體的起源。類星體是宇宙間最為明亮、最具威力的天體。通過對200多個遠方的星系進行x射線和紅外線觀測,結合在可見光狀態下拍攝的圖像,結果顯示當兩個星系互相碰撞,其中心的黑洞融合在一起的時候,類星體就形成了。這些新觀測還表明,早期宇宙中的類星體更為常見,這一點是始料不及的。
天文學家們在20世紀50年代發現了類星體,類星體是「類似恆星的天體」之縮略語。類星體僅僅相當於我們太陽系的大小,可是它們可以輕而易舉地照亮整個星系,可以燃燒1億年。
然而幾十年來,天文學家們不明白是什麼創造了這些宇宙明燈。最明顯的懷疑目標就是超大質量的黑洞,它們幾乎穩居在所有星系的中心,可以吞噬大量的物質,它們能夠產生巨大的粒子和能量射流。但是很多星系包括銀河系在內,都擁有超大質量的黑洞,然而並沒有產生類星體。
或許,較為年輕的類星體隱匿起來了!至少在20世紀90年代末期。天文學家們就開始那樣認為了。當時,他們注意到一些星系的核心被巨大的塵埃雲團所遮掩,但所釋放出的射線似乎跟類星體一樣,散發出的能量水平也近似於類星體。
為了觀察到塵埃後面的情況,檀香山夏威夷大學的天文學家伊齊基爾特雷斯特及同事,首先從哈勃太空望遠鏡拍下的10萬張圖像中選擇了大約200張圖像。然後,他們將錢德拉太空望遠鏡和斯必澤太空望遠鏡對准這些星系被遮擋的核心,這兩個望遠鏡分別可以在x射線和紅外線狀態下進行拍攝。
這些目標星系的距離范圍延伸到大約110億光年之外――返回到宇宙僅有27億歲的時候。不久前,研究小組在《科學》雜志在線版上報道說,這些新的觀測顯示,每個星系中都有隱藏的類星體。通過研究哈勃太空望遠鏡拍下的圖像顯示出來的星系形狀,天文學家們發現類星體全部產生於兩個巨型星系及其中心黑洞的合並。
綜合考慮,這些資料描繪了類星體形成的畫面。「突然間,這一切變得很有道理。」耶魯大學的天文學家、研究論文的合作者普里亞姆瓦達那塔拉印說。她解釋說,當兩個大型星系合並之時,它們的超大質量黑洞也結合在一起。新形成的黑洞質量相當於幾十億個太陽,開始吞噬附近的一切。在長達1億年的時間里,這種活動被星系合並激起的塵埃所遮蔽。但是,黑洞最終吞噬了足夠的塵埃,從兩極爆發出高能而明亮的粒子射流,射流破塵而出,進入太空。再過1億年之後,類星體耗盡自己的燃料,逐漸變暗,成為質量大約相當於10億個太陽的普通黑洞。
在早期宇宙中,
星系碰撞以及因此而形成類星體的情況發生得更加頻繁,因為當時星系之間的距離要接近得多。伊齊基爾特雷斯特表示,多年來天文學家們一直不相信被遮擋的類星體是很普遍的。他說:「現在看來,它們隨處可見。」
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天文學家艾米巴傑說,這些發現為類星體的形成和演化方面提供了深刻的認識。馬里蘭大學帕克分校的天文學家克里斯托佛雷諾補充說,被遮擋的類星體是星系合並的副產品,這個觀念已經存在了好長時間。「然而,通過那些被遮擋的類星體總是能夠跟蹤到星系的合並,」他說,「這意味著被遮擋的類星體不會擁有多少其他的形成機制。」
E. 什麼是類星體
類星體是一種光度極高、距離我們極遠的奇異天體。在分光觀測中,它的譜線具有很大的紅移,又不像恆星,因此稱為類星體。
它們的大小不到一光年,而光度卻比直徑約為10萬光年的巨星系還大一千倍!璀璨的光芒使我們即使遠在100 億光年之外還能觀測到它們。
類星體由體積很小、質量很大的核和核外的廣延氣暈構成。核心輻射出巨大的能量,激發氣暈中氣體,產生連續光譜上疊加的強且寬的發射線。多數天文學家相信,這種異常巨大的能量來源是由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吸積周圍物質釋放的引力能提供的。
到1993年底,已經確認了10000多個類星體。
F. 類星體是宇宙中最致命的星體嗎 分享幾個圖!還問:類星體是接近宇宙邊緣的最近星體嗎是不是距離很遠!
類星體是類似恆星天體的簡稱,又稱為似星體、魁霎或類星射電源,與脈沖星、微波背景輻射和星際有機分子一道並稱為20世紀60年代天文學「四大發現」。它是迄今為止人類所觀測到的最遙遠的天體,距離地球至少100億光年。類星體是一種在極其遙遠距離外觀測到的高光度和和強射電的天體。所以是目前已知最接近宇宙邊緣的天體。
類星體是宇宙中最明亮的天體,它比正常星系亮1000倍。對能量如此大的物體,類星體卻不可思議地小。與直徑大約為10萬光年的星系相比,類星體的直徑大約為1 光天。一般天文學家相信有可能是物質被牽引到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中,因而釋放大量能量(噴發激烈射線)所致。這些遙遠的類星體被認為是在早期星系尚未演化至較穩定的階段時,當物質被導入主星系中心的黑洞增添「燃料」而被「點亮」。 所以它只是能量巨大,比其他天體明亮,並不是最致命的星體。最致命的星體是黑洞,它會吞噬周圍的天體,任何物質一旦進入黑洞,就別想再出來。
G. 類星體是什麼
類星體是類似恆星天體的簡稱,又稱為似星體、魁霎或類星射電源,與脈沖星、微波背景輻射和星際有機分子一道並稱為20世紀60年代天文學「四大發現」。長期以來,它總是讓天文學家感到困惑不解。
類星體由體積很小、質量很大的核和核外的廣延氣暈構成。核心輻射出巨大的能量,激發氣暈中氣體,產生連續光譜上疊加的強且寬的發射線。多數天文學家相信,這種異常巨大的能量來源是由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吸積周圍物質釋放的引力能提供的。
H. 什麼是類星體為何類星體會持續發出劇烈的光亮
顧名思義,類星體是與星星相似的天體,但不是星星,因為它與星星相似。類星體也被稱為「相似恆星」、「類星體」或「恆星詞典源」,與脈沖星、微波背景輻射和星際有機分子一起,成為20世紀60年代天文學的四大發現。從照片上看,類星體不是恆星,因為它沒有恆星規則的球形結構和自轉。它的光譜與行星上的星雲相似,但不是行星上的星雲。它可以像銀河系一樣發射無線電波,但與銀河系相差18000里。天文學家為了定義這個神秘的天體,把它命名為「類星體」。
大部分星系或所有星系,其中心臟有超質量黑洞(SMBH)。圍繞黑洞旋轉是要確認的圓形物質,被黑洞強大的重力吸引。旋轉的圓盤中的物質將以相對論的速度加速。在加速的過程中,它的溫度上升並開始發光。絕對藍星是我們所知道的最持久的發光體。類星體是最強的絕對藍星。宇航員們觀察過從無線電波到伽馬射線的劇烈電磁輻射穿過整個光譜。新的研究集中在類星體的能源上。研究了最強的放射線——伽馬射線,發現放射線的來源不限於中心地區大小。尚未確定的原版也在這里。伽馬射線的輻射也來自等離子體,等離子體有數千個光,從中心區域向外發散。
I. 想尋找到類星體,使用引力透鏡的話效果會好嗎
光的路徑因質量而彎曲,這是愛因斯坦的引力理論所預言的效應。當一個大質量的星系或星團沿著我們的視線向一個更遙遠的星系靠近時,它的物質就會充當一個透鏡,以成像該物體發出的光。所謂的強引力透鏡效應會產生高度扭曲、放大和經常是多個圖像的單一來源(強透鏡效應與弱透鏡效應不同,弱透鏡效應導致背景星系的輕微變形)。類星體是在其核心周圍有大量黑洞的星系,大量的能量被輻射出來,超過了整個主星系的其他部分。
在最初的54個候選星系中發現了兩個,光譜證實了它們是引力透鏡類星體,一個有4個子圖像,另一個有2個,每個子圖像的光都已經向我們傳播了大約100億年。這兩種情況下的圖像也顯示了透鏡星系的痕跡,這是透鏡效應的一個重要驗證,盡管這些星系太過微弱,無法測量它們的距離。科學家們還發現了另外7個可能是雙重類星體的天體,但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證實這些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