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雙向可控硅觸發電路板接線圖
雙向可控硅觸發電路板接線圖 那一個?
⑵ 雙向可控硅在交流電壓中的觸發電路
1、雙向可控硅在電路中的作用是:用於交流調壓或交流電子開關。
2、"雙向可控硅":是在普通可控硅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它不僅能代替兩只反極性並聯的可控硅,而且僅需一個觸發電路,是比較理想的交流開關器件。其英文名稱TRIAC即三端雙向交流開關之意。
3、可控硅的優點很多,例如:以小功率控制大功率,功率放大倍數高達幾十萬倍;反應極快,在微秒級內開通、關斷;無觸點運行,無火花、無噪音;效率高,成本低等等。
⑶ 雙向晶閘管如何觸發電路
今天市場上銷售的固態開關採用多種不同的技術和設計。標准雙向晶閘管和無緩沖器的雙向晶閘管以及90年代初推出的ACS系列產品是大家最熟悉的固態開關產品,這些開關的導通都是由柵電流觸發的。但是,根據所採用的技術或設計,該電流可以是從柵極灌入的電流或者源出到柵極的電流。因此,觸發電路必須考慮AC開關類型,然後正確地觸發AC開關。 在某些情況下,控制電路還必須與交流電源電壓隔離,例如,當微控制器amp參考電壓與AC開關參考電壓不同時,控制電路必須與交流電源電壓隔離。當一個新電器採用一個變頻器控制3相電機時,如果微控制器連接在直流電壓軌上,而且ACS開關以線路電壓為參考電壓,控制電路就必須與交流電源電壓隔離。從中國電子展了解到,如果設計人員想要從線路上隔離全部低壓電路,控制電路也必須與交流電源電壓隔離。這種解決方案通常情況下成本昂貴,因為使用一個絕緣性能良好的用戶界面、使所有電子電路都以線路為參考電壓的解決方案更簡單,控制面板上只有幾個按鈕的電器設計就屬於這種情況。 標準的雙向晶閘管觸發電路電壓隔離解決方案是在雙向晶閘管的A2和G端子上串聯一個光電雙向晶閘管。當然,還需串聯一個電阻,以降低光電晶閘管上的柵電流。這種驅動解決方案適合所的雙向晶閘管。因此,當雙向晶閘管上的電壓在導通前是正電壓時,正柵極電流觸發晶閘管導通,相反,當晶閘管導通前是負電壓時,負柵極電流觸發晶閘管導通。
⑷ 雙向可控硅電路工作原理求解釋……
以過零觸發電路作為驅動模塊
⑸ 可控硅觸發電路
為什麼主迴路不用雙向可控硅?這個觸發電路不行。如果主迴路用雙向可控硅只需用1隻moc3052不用再2加只可控硅,moc3052的4、6腳直接接主迴路的雙向可控硅的T2(K)、G端即可
⑹ 請知者詳述下圖中雙向可控硅觸發電路的原理,元件的作用
原理:
盡管從形式上可將雙向晶閘管看成兩只普通晶閘管的組合,但實際上它是由7隻晶體管和多隻電阻構成的功率集成器件。小功率雙向晶閘管一般採用塑料封裝,有的還帶散熱板,外形如圖l所示。典型產品有BCMlAM(1A/600V)、 BCM3AM(3A/600V)、2N6075(4A/600V),MAC218-10(8A/800V)等。大功率雙向晶閘管大多採用RD91型封裝。雙向晶閘管的主要參數見附表。
雙向晶閘管的結構與符號見圖2。它屬於NPNPN五層器件,三個電極分別是T1、T2、G。因該器件可以雙向導通,故除門極G以外的兩個電極統稱為主端子,用T1、T2。表示,不再劃分成陽極或陰極。其特點是,當G極和T2極相對於T1,的電壓均為正時,T2是陽極,T1是陰極。反之,當G極和T2極相對於T1的電壓均為負時,T1變成陽極,T2為陰極。雙向晶閘管的伏安特性見圖3,由於正、反向特性曲線具有對稱性,所以它可在任何一個方向導通。
⑺ 可控硅觸發電路 設計
你這電壓只要4V,不需要可控硅就可以,直接用一個光耦元件就行,或者還有更簡單的,將燈和開關串一起,按下燈亮,松開燈滅。。。
⑻ 雙向可控硅觸發電路
當SCR3導通的時候,兩個單向可控硅就會導通,這樣一來,就可以用R2來控制是SCR3導通角從而控制兩個單向可控硅在單周期的導通時間,達到控制電機轉速的效果。
⑼ 雙向可控硅的觸發電路
將兩只單向可控硅SCRl、SCR2反向並聯.再將控制板與本觸發電路連接,就組成了一個簡單實用的大功率無級調速電路。這個電路的獨特之處在於可控硅控制極不需外加電源,只要將負載與本電路串聯後接通電源,兩個控制極與各自的陰極之間便有5V~8V脈動直流電壓產生,調節電位器R2即可改變兩只可控硅的導通角,增大R2的阻值到一定程度,便可使兩個主可控硅阻斷,因此R2還可起開關的作用。該電路的另一個特點是兩只主可控硅交替導通,一個的正向壓降就是另一個的反向壓降,因此不存在反向擊穿問題。但當外加電壓瞬時超過阻斷電壓時,SCR1、SCR2會誤導通,導通程度由電位器R2決定。SCR3與周圍元件構成普通移相觸發電路,其原理這里從略。
SCR1、SCR2選用封裝好的可控硅模塊(110A/1000V),SCR3選用BTl36,即600V的雙向可控硅。本電路如用於感性負載,應增加R4,C3阻容吸收電路及壓敏電阻RV作過壓保護,防止負載斷開和接通瞬間產生很高的感應電壓損壞可控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