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楊修是怎麼死的
於建安二十四年秋天,被曹操以「前後漏泄言教,交關諸侯」凡罪犯收殺
雞肋事件犯了曹操的忌諱,後來又參與丕植之爭更被曹操所厭惡,終於被曹操安了個罪名殺了。
② 楊修被處死,真是因為解讀了「雞肋」的口令嗎
夏侯淵戰死定軍山,曹軍為之奪氣。面對漢中焦灼戰事,曹操不得不親自率軍趕赴前線。建安二十四年(219)三月,曹操率軍從長安經褒斜道,進入漢中郡。在西征途中,曹操聽說法正進取漢中的計策,還不忘嘲諷劉備幾句:“吾故知玄德不辦有此,必為人所教也。”當然,到了《三國演義》里,這個“教劉備”的角色就全歸諸葛亮承擔了。
面對曹操大軍壓境的戰場形勢,新獲大捷的劉備軍士氣旺盛,劉備本人也表現得信心十足:“曹公雖來,無能為也,我必有漢川矣。”待曹操大軍到漢中之後,劉備集中兵力扼守險要據點,始終不與曹軍正面大規模交鋒。
這不是怯戰,而是劉備看準了曹操的“命門”所在。秦嶺山脈的崇山峻嶺,自古就不失為天然的軍事防線。但它又絕不是無法逾越。早在遠古時期,秦嶺上固然沒有道路,但由於長期的河流沖刷,已經形成了許多山谷;山谷兩邊山峰高聳,蜿蜒曲折;順著這些山谷可以達到交往的目的,但畢竟沒有正規的道路,不是很方便。為了加強聯系,從先秦時代人們就沿著這些河流修築棧道(在峭壁上打孔插入木樁,鋪上木板)。秦嶺橫亘於南北之間,千里棧道便成為聯結兩者的主要孔道。
談到這個“雞肋”,世人大概多會想到《三國演義》里的一幕。才智過人的楊修從軍中口令“雞肋”中察覺曹操對漢中“棄之可惜,食之無所得”的矛盾心情,自作主張收拾行裝准備撤退,卻被曹操逮住機會以擾亂軍心的罪名殺害。這段故事固然精彩,其實半真半假。口令“雞肋”與楊修洞悉曹操內心兩件事都是真的,但曹操借題發揮殺死楊修卻是假的。從史書上看,楊修是在半年多後與曹植醉酒擅闖司馬門,並誹謗曹操另一個兒子曹彰遭人舉報,才被曹操以“前後漏泄言教,交關諸侯”的罪名處決的。
但漢中到底是塊“雞肋”。曹操認識到短期內無法把劉備驅出漢中,不願意長期陷在此處,終於決定放棄漢中。建安二十四年(219)五月,曹操從漢中撤出全部軍隊,退回長安。從此,他和他的繼承人們在長達數十年的時間里對益州方向基本採取守勢。而劉備則全據“沃野千里、四塞險固”的東漢所設益州,北以秦嶺天險作為屏障,確保四川盆地,同時打開了“隆中對”戰略中“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的通道。地跨荊、益兩州的劉備政治、軍事集團就此達到了它的極盛時期。
③ 從"楊修必須死"來看,哪些職場禁忌碰不得
楊修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一生著作頗豐,大多已遺失,存世作品不多,其中有《答臨淄候箋》、《節游賦》、《神女賦》、《孔雀賦》等。
楊修學問淵博,才思敏捷,曹操也自嘆不如,前期也相當重視信任他,但最後因「前後漏泄言教,交關諸侯(大意就是暢所欲言,想說啥說啥,嘴上沒個把門兒的,而且還和其他大老闆交往甚密)」等罪名被曹操所殺,到底為什麼呢?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他犯了職場大忌。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讓我們來分析下楊修到底因何犯忌,職場新人可參考一二,以為警示。
一、派系斗爭,盲目站隊。
過早的參與了曹氏子嗣的奪嫡之爭。曹操正直壯年,而且尚未顯露出任何明確繼承人的痕跡,楊修與曹植交往太過親密,又比較明顯。在大家看來,楊修表達出的是:我就是挺曹植,我就站他這邊!這無疑令曹操忌憚,也讓對手不安。
比如在職場上,總經理位置空缺,兩人相爭,在大BOSS沒有明確表示意矚何人,舉首觀望的時候,你就急頭巴腦的為你支持的人搖旗吶喊。你支持者的對手肯定相當厭惡你,大BOSS也皺眉,這誰啊?我都沒開口呢,你著急個什麼勁兒?就算你支持的人最後勝出,也不見得你會得到多大重用,對高層而言,你這類人,太膚淺,沉不住氣,不穩重。
薦語:安心做好本分工作,該幹啥幹啥,領導更替這種事輪不到你操心,不要引火燒身,高層有自己的決定。
二、恃才傲物,鋒芒外露。
曹氏父子三人都是著名大文豪,然而楊修也不遑多讓。
有個小故事頗為有名,某人送給魏武帝曹操一杯乳酪,曹操吃了一點,就在杯蓋上寫了一個「合」字給大家看,沒有誰能看懂是什麼意思。按順序傳到楊修那裡,楊修便吃了一口,說:「曹公教我們每人吃一口啊,還有什麼好猶豫的?」曹操聽到後一言不發。
聰明固然是好事,請不要經常性的四處招搖,別人並非不知道你能力強,但是你非要處處顯擺,強行在同事面前「秀」智商,這就很討人厭了。
尤其不要在領導面前賣弄,人家能坐在這個位子上,已經證明了肯定某些方面比你強,所以你還是不要表現的過於機靈,那是小聰明。
薦語:沉穩內斂,戒驕戒躁,如果你有真本事,請用到工作中去,領導其實比誰都清楚哪些人勤懇實干,哪些人浮於表面。
三、暢所欲言,打擊士氣。
「雞肋」一事,《三國演義》中著名的橋段。曹操想退兵又怕折了自己面子,故而猶豫不決,營中口令用以「雞肋」。楊修又一次猜透了曹公的心思,轉頭就對夏侯惇說:「雞肋,想吃沒肉,丟了可惜,主公要退兵啦。」你看看,真是好聰明的楊修喲。
這次,楊修一下就犯了兩個忌諱:1、隨意猜測領導心思;2、猜出來還滿世界宣揚。
好比公司競標,有一對手實力強勁,招標方躊躇不決。你倒好,滿世界喊:「我們公司資金鏈出問題啦,核心團隊主心骨跳槽啦。」得嘞,不用對方使招,你就弄得自己公司人心惶惶了,還競什麼標,還打什麼仗?
薦語:有些事,看破不要說破,你說出來並不一定好,適得其反就相當蠢了,打擊了士氣不說,還開罪了領導,何必當這「煩人精」。
四、無視紀律,為所欲為。
還是和「雞肋」故事有關,上一則就叫你不要瞎猜,不要瞎說,這一條是讓你不要「瞎做」。
楊修告知夏侯惇後,就跑去自己的營帳收拾行李,侍從就好奇,問道:「大人,這兒打著仗呢,你收拾行李干嗎?」楊修說:「老大想跑路,我都猜出來了,提前收拾好吧,不然到時候手忙腳亂的。」得,這楊大主簿是逢人就說的大嘴巴啊。
侍從嘛,沒多少文化,主子紀律不嚴明,下人就更不用說,一傳十,十傳百,都開始拾掇行李,恰好曹操出來轉悠,一看,都想著跑路呢,這還了得?一問,又是楊修,這回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安了一個「禍亂軍心」的罪名就給砍了。
職場上,不管企業也好,公職單位也罷,都有自己的紀律和規章制度,我們在這個框架內生存,就要遵守這些規則,「無規矩不成方圓」。不要興致盎然的鼓動別人去翹班、消極工作、遲到早退、高接低放,圈子的氛圍差了,也不利於你自己的升值和發展。
薦語:在一國,守一國法;在一地,守一地風俗。在職場上,請遵守紀律和規則,否則定將不容與眾。
五、不懂交際,情商捉急。
《三國演義》中的楊修自始至終總是表現的彷彿高人一等,經常擅自猜測別人的用意,並公之於眾,也許是表現欲旺盛,也許只是性格爽直,無論怎樣,但楊修在得罪人的道路上是鐵了心走到黑。雖然與曹植關系交好,但也不必要對曹丕的示好拒絕的過於明顯,何必折人面子?說兩句暖心話又不動搖你的立場。
如果你像楊修一樣,總是讓周圍的人顯得很笨,註定不會受到他們的歡迎,別人嘴上不說,私下裡已經將你劃出了他們的圈子,長此以往,不管工作還是生活,在你需要幫助的時候,你會發現別人要麼「我很忙」,要麼就是「喲,你不是什麼都會嗎,需要問我嗎?」。
搞好人際關系很重要,工作和生活需要智商,更需要情商。
盡量不要去做令別人當眾難堪的事,如果做了,請當眾道歉;在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主動詢問一下:「嘿,需要我搭把手嗎?」話分兩說,盡量不要用趾高氣昂的話語,比如:「這么簡單都不會,讓開我來。」或者「站旁邊看看我是怎麼做的。」沒人會喜歡謙遜、低調的人,哪怕是家人、朋友,更何況跟你非親非故的同事呢?
薦語:在職場上,良好的人際關系真的非常重要,任何人都不知道誰會在困難的時候拉你一把或者踹你一腳,這並非叫你長袖善舞,請真誠的對待同事,以心換心,善良又聰明的人運氣總是不會太差。
好好作人,好好做事。
④ 類似像楊修的這種有才華,但是「率真」直言追求刺激,其實就是賣「純」,可能不是楊修,
實際上,歷史上的楊修是因為站錯隊,和曹植站在一條戰線上,所以被曹操所殺的。
歷史上,其實由於才高或者直言被君主殺掉的人並不過。因為如果自恃才高,比如李白、謝靈運等人,往往不會老老實實走仕途,而想一步登天。這就太難了。
我說幾個直言或者才高被殺被妒的例子。
比如比干因為納諫被殺,賈誼因為才高被誣陷。孔融由於直言被殺。劉基因為正直,被執政胡惟庸所害。頗有才氣的詩人李賀,被人陷害無法科舉等等。
⑤ 楊修因為什麼事件被殺罪名是什麼曹操為什麼要殺楊修
如果你說的是《三國演義》,那麼楊修是因為耍小聰明,擅自發軍令,被曹操殺的:
操喚楊修問之,修以雞肋之意對。操大怒曰:「汝怎敢造言亂我軍心!」喝刀斧手推出斬之,將首級號令於轅門外。
如果你說的是正史,那麼楊修之死是因為他捲入了曹丕曹植的奪嫡之爭:
「太祖既慮終始之變,以楊修頗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誅修。」——《曹植傳》
簡單的講,就是楊修支持曹植,曹植失敗,曹老闆死之前給曹丕清理一下潛在威脅。(楊修死之後三個月,曹老闆也死了)
自古卷奪嫡之爭的就沒有善終的。
⑥ 楊修的話有沒有道理
有道理身為一個文人,
說文解字的程度一定要有,
站在文人的立場,
有學問,
站在人臣的立場則是賣弄聰明,
不只同寮看不過去,
還不把君主放在眼裡,
君主總是希望自己最優秀,
此時此刻應當裝傻.
⑦ 楊修的父親在楊修被殺後,為什麼會後悔沒先殺掉楊修
楊修是被《三國演義》和許多三國題材的影視作品,給玩壞了的一位歷史人物。其一,楊修雖是曹植黨羽,但卻並不是卯足勁要助曹植當世子的。據《後漢書》載,楊修雖幫過曹植幾次,但當他發現曹植日漸高傲後,就打算離開曹植避禍,可卻沒這個膽。只能盡量在曹植和曹丕之間保持平衡。
這是曹操無法承受的。因為曹操之所以不敢稱帝,是因他跟門閥士族之間的矛盾很深。這點曹丕最清楚,後來用「九品中正制」換來了門閥士族的支持,這才登上了皇帝寶座。
而楊彪(楊修)偏偏,就是門閥士族的代表人物之一。故而楊修之死,從表面上看,是楊修得罪苦了曹操導致,但實則卻是,曹操跟門閥士族之間,矛盾的一次爆發罷了!
⑧ 曹操殺掉楊修後,楊修老爹說了什麼話使得讓曹操羞愧難當
楊修的老爹楊彪說:「我又不是金日磾」,曹操聽完,面紅耳赤,很是尷尬!這里解釋一下金日磾的故事:當年金日磾的兒子因為受到漢武帝的寵愛,在宮中肆意胡為,甚至敢與宮女們嬉戲打鬧。金日磾見到這樣的情況,心裡很是崩潰。他認為如果任由兒子胡鬧下去,遲早會給家族也帶來麻煩,於是痛下殺手,直接將這個兒子給殺了。
綜合各方面考慮,曹操決定殺掉楊修以絕後患。面對這樣的情況,楊彪怎麼還會看曹操順眼,然後曹操還去問了楊彪那樣的一個問題,所以楊彪自然要嘲諷曹操一番。
⑨ 楊修之死「雞肋」事件概括
《三國志·魏志·武帝紀》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曰:「夫雞肋,棄之如可惜,食之無所得,以比漢中,知王欲還也。」(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三國演義》第七十二回 諸葛亮智取漢中曹操兵退斜谷中,曹操正在進退兩難之際,適庖官進雞湯。操見碗中有雞肋,因而有感於懷。正沉吟間,夏侯敦入帳,稟請夜間口號。操隨口曰:「雞肋!雞肋!」敦傳令眾官,都稱「雞肋」。行軍主簿楊修,見傳「雞肋」二字,便教隨行軍士,各收拾行裝,准備歸程。有人報知夏侯敦。敦大驚,遂請楊修至帳中問曰:「公何收拾行裝?」修曰:「以今夜號令,便知魏王不日將退兵歸也:雞肋者,食之無肉,棄之有味。今進不能勝,退恐人笑,在此無益,不如早歸:來日魏王必班師矣。故先收拾行裝,免得臨行慌亂。」
⑩ 曹操為何殺死楊修,是楊修自作自受嗎
有關楊修其人,正史中只有記載了寥寥數語。然而,他卻很火,火到被寫入教科書中。你若問三國誰比較有名?小學生可能不知道誰是荀彧、郭嘉,但卻皆知楊修。
結語:
楊修才華出眾,曾經深為曹操器重,然而他自傲,喧賓奪主,干預立儲之事,曹操開始厭惡之。而漢中之戰時,楊修的雞肋說,更是讓曹操醍醐灌頂,楊修不就是一塊雞肋嗎?謀事不足,敗事有餘。
楊修勸曹操拋棄漢中這塊雞肋時,萬萬沒想到,曹操卻因此終於下定決心,處理掉身邊的這塊雞肋。楊修之死,死得冤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