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關於一個MOS管組成的電壓選擇電路的電路分析,請個人大俠幫忙分析一下,先謝謝啦!
個人觀點。。。。。。
首先MOS管是四端器件,柵源漏襯,一般源襯短接。
在集成電路製造中,NMOS製作在P型襯底上,P襯上做N阱,而PMOS做在N阱上的,
如果只有一個PMOS管(比如左邊的電路),
那麼當控制引腳是高電平時,左邊電路導通,現在假設只有Q5,電源通過Q5的源端再經過溝道區到達漏端然後輸出。
也就是說,此時漏端是高電平,而漏端是P型半導體區域,襯底是N型的,這即是說漏到N阱有一條低阻通路(正向pn結,很小的電壓即可導通),一旦N阱接到什麼低電平的地方,立馬會出現大的電流,那就完蛋啦。
如果在串聯一個PMOS,注意第二個PMOS是反向的,現在我們從電源開始走一遍。
首先是電源,然後來到第一個PMOS的襯,P+(表示重摻雜)半導體區域,然後來到第一個PMOS的源,P區域,再經過第一個的柵來到第一個PMOS的漏端,還是P區域。接下來來到第二個PMOS『漏』(其實這種說法不對但是更易於理解),這個也是P區域,那麼第二個PMOS的『漏』是不是可以和第一個的漏合並咯,都是P區域半導體嘛。再下來到第二個MOS的柵再到第二個MOS的『源』,然後來到第二個的襯,P+區域,而這個P+區域接的是高電位。也就是說電荷只會在每個P區域之間交換,不會無聊的去克服勢壘到達N阱的N區域的。這樣避免了大規模漏電。也就是說輸出端只輸出高電平而不輸出大的電流。在電路上講輸出阻抗很較大,這樣就不會影響下一級電路的設計了,這是大部分電路的理想要求哦
至於肖特基二極體,應該是用來鉗位的吧,保證輸出不會高於某個電壓值。比如鉗位電壓是1.5V,那麼選中左邊的時候,輸出是1.5V而不是3.3V
。。。。。。。只是個人這么覺得,,,,,
『貳』 電路板電路中的供電電壓 選擇 24V或5V ,為什麼要選這個電壓,是習慣還是元器件特殊的需要
你好:
——★1、早期的電子電路設計,許多都是為使用電池而設計的。早期還沒有充電電池,都是干電池。所以設計時要符合干電池的電壓等級,即1.5V的倍數。如3V、4.5V、6V、9V、12V、24V等。例如半導體收音機就是很好的例子。
——★2、電子元器件的設計和生產,也是和電源的電壓相配合的。所以繼電器、蜂鳴器等。其實這些電壓等級還牽扯到標准化的制定問題。
——★3、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集成電路晶元被大量使用。由於生產工藝的不同,有些工藝的集成電路晶元耐壓較低,可以在+5V下安全運行,所以5V電壓又稱為設計、和應用的規范。如硬碟中的數據處理晶元,就是5V工作電壓的。
『叄』 求一個選通電壓的電路
位數不多,用LM339或324之類做成比較器,輸出互拆就行
『肆』 二極體電平選擇電路分析
用數學方法抄來推:反推法!(假設二極體導通後正向壓降為0,但實際是0.7V,這里為了分析方便,把二極體當開關,即開和關)
首先,將兩只二極體都拿掉,那麼此時,電位是不是=E啊?因為電阻上沒有電流嘛!輸出UO=E;
假設U1>U2(為了便於說明的方便假設的,你也可以假設U2>U1,但都小於E啊,不然就都不導通了):
我再把二極體一個一個的裝上去,裝上V1後(V2沒裝),是不是V1導通了啊?那麼輸出電壓肯定等於U1;
這個時候我再裝上V2,因為UO=U1,而U1>U2,那麼V2就導通了,這個時候是不是U1導通了呢?
再回過頭去看,因為U2導通,那麼此時輸出UO=U2,而U1>U2,所以在裝上V2後,V1截止了,所以輸出UO=U2.
假設我不這樣分析,(還是假設的U1>U2),我想裝上的V2,V2導通,UO=U2,再裝V1,因為U1>U2,所以V1不導通,所以還是UO=U2.
所以不管先裝哪一個二極體,都不影響推導的結果。
以後碰到這種問題時,就先把二極體都拿掉。再一個一個往上裝,算電位就出來了。
『伍』 電路:如圖電路,選擇節點0為參考點,根據節點電壓法計算電流I
路圖電路選擇節點臨渭三高點,根據節點電壓法,節點就是t家的地方,就是t接電線的地方
『陸』 求一個選擇電路的設計
採用非門是可以的,解決低電壓仍然可以驅動三級管的辦法是在非門後面串一個4.7K的限流電阻
『柒』 能幫忙設計一個開關電路,進行各種常用電壓電流電路選擇,用於AD模數轉換
具體什麼要求呀
『捌』 電壓比較電路
LM393就是最簡單的比較器了
只要設定一個13V的參考電壓到通向反入端
被測信號加入到同相端
正常情況下輸出為0,後續斷電
當被測信號高於13V時比較器輸出為高
『玖』 預先不知道被測電壓的大約值是電路的電壓選擇適當的什麼
據電壓表的正確使用可知,如果預先不知道被測電壓的大約值,但能判斷被測電壓不會超過15V,可以先用最大測量值為15V的量程,如果測五電壓不超過九V,為了減小誤差,讀數更為准確,可以改用最大測量值為九V的量程進行測量;
故答案為:不會超過15V;讀數更准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