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清洗電路板
電路板上的油用無水酒精清理比較好。還是要根據你的具體用途來確定響應的辦法。專在製作電路板的屬過程中,純的基板,是要用汽油(一般是航空汽油)來洗去油的。如果是已經在使用的電器電路板也就是成品電路板,汽油類的溶劑會與基板絕緣層反應,溶解基板絕緣層。無水酒精,則是比較優選的材料,優點是是揮發快,毒性小,比較安全,適合個人用。
⑵ PCB(電路板)如何清洗
焊寶洗板水清洗電路板電腦手機主板清洗酒精瓶PCB板清潔劑
上淘寶搜一下,就可以看到很便宜。操作也方便,店鋪有教程。
⑶ 洗電路板的水叫什麼名字
那個就叫「洗板水」,是多種有機溶劑的混合物。
⑷ 電路板拿什麼洗
天那水又名香蕉水,其主要成份為苯系物等芳烴類物質,具有香蕉般的氣味。天那水作為噴漆工業的溶劑和稀釋劑,在玩具,膠絲花,家私,彩印,電子,印花等行業廣泛採用。
⑸ 大家清洗電路板都用什麼
好象還有叫做什麼工業稀釋劑的,找木匠就知道了,一般木匠都用它來稀釋油漆的。
⑹ 電路板怎麼清洗方法有哪些
電路板清洗維護的方法如下:
清洗前的准備清洗前必須把電路板上包括 跳線插,卡板,電池和 IC 等所有的接插件小心一一拔出,電位器,變壓器和螺 線管線圈(電感線圈)也必須從電路板上卸下, 因此等元件一旦進水,其縫隙或 線匝間的水滴很難被壓縮氣吹掃出來和水分很難被烘乾, 拆卸時必須逐一做好記錄, 以確保清洗完畢後復原時不致出錯。
同時順便檢查一下電路板上的電解電容 是否有漏液或頂部鼓起的現象, 則應將其卸除, 並做好記錄, 以便在電路板清理完畢後換上等值的新品。對於電腦電源的電路板, 則還應檢查其印刷電路 的焊盤與元件腳之間是否有裂紋活脫焊, 特別重點檢查大功率的元部件, 如發現有裂紋活脫焊,應馬上補焊,發現一處補焊一處,否則容易遺漏。
清洗:
1)清洗前先同時用干凈軟油漆刷(1英寸寬的刷較好用)和壓力 約 0.1Mpa[即 1kg/每平方厘米 ]乾燥的壓縮空氣清除電路板上的積塵。
2)清洗可用洗電路板的專用清洗液 (俗稱洗板水) , 此液可到專門店去買。如沒有洗板 水,可按如下操作:(現在我們一般都不用洗板水了)先用自來水沖洗,注意水流要柔,不能過猛,邊沖邊用軟刷子仔細輕刷,電路板的兩面均如是。
3)然後用軟刷子沾上中性肥皂來仔細輕輕地清洗電路板的每一個地方,特別是跳線插, 插槽(CPU 插槽, AGP 槽, PCI 槽,內存槽)的內側和底部,IC插座的底部,南北橋晶元,BIOS 晶元和其他每一個IC晶元的底下,大電容的底下等地方更應仔細清洗,操作時應注意不要直立安裝的小電容等元件碰歪;如果發現洗出的肥皂沫很臟,則須用清水沖洗後,再用肥皂在刷洗一遍,直到所洗出的肥皂沫為白色的為止。
⑺ 怎樣清洗電路板
用小刷子沾著洗板水洗,洗板水可到主板維修店去買,10多元一瓶,是專門用來清洗主板和顯卡等板卡的。
⑻ 如何清洗電路板
可用電路板專用清洗液進行清洗,將電路板上灰塵清洗完畢後,用吹風機將電路板吹乾即可。
由於電路板通常有電子元器件,因此不適宜用水清洗,而應用專門的洗板水、雙氧水或者天納水來清洗,這樣清洗效果更好,尤其是去氧化效果佳。
用無水酒精、丙酮清洗,請注意通風及戴橡膠手套。酒精遇到松香防腐層或焊劑殘余,會產生難看的白痕、影響外觀。
(8)洗電路板子擴展閱讀
維護
電路板在使用中,應定期進行保養,以確保電路板工作在良好的狀態和減少電路板的故障率。使用中的電路板的保養分如下幾種情況:
1、半保養:
⑴每季度對電路板上灰塵進行清理,可用電路板專用清洗液進行清洗,將電路板上灰塵清洗完畢後,用吹風機將電路板吹乾即可。
⑵觀察電路中的電子元件有沒經過高溫的痕跡,電解電容有沒鼓起漏液現象,如有應進行更換。
2、年度保養:
⑴對電路板上的灰塵進行清理。
⑵對電路板中的電解電容器容量進行抽檢,如發現電解電容的容量低於標稱容量的20%,應更換,一般電解電容的壽命工作十年左右就應全部更換,以確保電路板的工作性能。
⑶對於塗有散熱硅脂的大功率器件,應檢查散熱硅脂有沒干固,對於干固的應將干固的散熱硅脂清除後,塗上新的散熱硅脂,以防止電路板中的大功率器件因散熱不好而燒壞。
⑼ 電路板用水洗後對元器件會造成什麼損害嗎
若遇進水情形,會造成電路板短路及插頭端子產生銹斑,進而慢慢對金屬部份產生銹蝕現象,對電路產生接觸不良現象,嚴重的話,甚至引起短路燒毀現象。
電路板主要由焊盤、過孔、安裝孔、導線、元器件、接插件、填充、電氣邊界等組成,各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如下:
焊盤:用於焊接元器件引腳的金屬孔。
過孔:有金屬過孔 和 非金屬過孔,其中金屬過孔用於連接各層之間元器件引腳。
安裝孔:用於固定電路板。
導線:用於連接元器件引腳的電氣網路銅膜。
接插件:用於電路板之間連接的元器件。
填充:用於地線網路的敷銅,可以有效的減小阻抗。
電氣邊界:用於確定電路板的尺寸,所有電路板上的元器件都不能超過該邊界。
(9)洗電路板子擴展閱讀
在印製電路板出現之前,電子元件之間的互連都是依靠電線直接連接而組成完整的線路。在當代,電路面板只是作為有效的實驗工具而存在,而印刷電路板在電子工業中已經成了占據了絕對統治的地位。
20世紀初,人們為了簡化電子機器的製作,減少電子零件間的配線,降低製作成本等優點,於是開始鑽研以印刷的方式取代配線的方法。三十年間,不斷有工程師提出在絕緣的基板上加以金屬導體作配線。
而最成功的是1925年,美國的Charles Ducas在絕緣的基板上印刷出線路圖案,再以電鍍的方式,成功建立導體作配線。
直至1936年,奧地利人保羅·愛斯勒(Paul Eisler)在英國發表了箔膜技術,他在一個收音機裝置內採用了印刷電路板;而在日本,宮本喜之助以噴附配線法「メタリコン法吹著配線方法(特許119384號)」成功申請專利。
而兩者中Paul Eisler 的方法與現今的印製電路板最為相似,這類做法稱為減去法,是把不需要的金屬除去;而Charles Ducas、宮本喜之助的做法是只加上所需的配線,稱為加成法。
雖然如此,但因為當時的電子零件發熱量大,兩者的基板也難以配合使用,以致未有正式的實用作,不過也使印刷電路技術更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