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光功率計的原理
就是用探測器(也叫pin管或者PD)接收,它是光敏感器件。會隨著光功率的變化,輸出變化的電流。通過電流來檢測光功率的大小
❷ 用OTDR可以測出線路距離,可用光源和光功率計測線路衰耗時為什麼光功率計上沒有數據
OTDR測出的距離是有誤差的。此外要看OTDR測出的距離與實際距離是不是相近,可以中間有中斷,線路本來就是斷的,當然測不出光功率。
如果沒有出現斷路,且線路質量還不錯。那麼要考慮你選用的光功率計、光源和測試方法,是不是適用於你的線路,或者光功率計與光源是否有故障。一般講:選光源的原則:1.先單模光源(可用於多模光源),2.根據工作波長選擇。3.根據中繼段距離選,一般選LD高穩定度光源。輸出功率大於-6dB(現在有7dB的光源)線路越長,越要大。
光功率計選擇原則:1.根據傳輸距離和中繼段的損耗選,目前功率 計的靈敏度從-40dB—-90dBm幾個檔次,-75dBm以上的功率計,習慣上稱之為高靈敏度光功率計。對於一級長途干線工程,一般應選用高靈敏度光功率計。2.波長:一般有850/1300/1310/1550四檔。
利用光功率計和光源測衰耗參見:http://..com/question/55258398.html#answer-1286411317
❸ 光功率計是如何通過放大器檢測出光信號的包絡
我們做的是採用高速單片機F060,內置16位10Khz的AD采樣模塊,運放電路採用AD620儀表運放電路,參考一下,希望有幫助。
❹ 用光功率計判斷光纜線路
在光纜線路測量時,用光功率計來判斷光纜線路通斷及光纜線路輸出光功率大小。 通過入纖功率和輸出光功率來計算光纜線路光纖耗。
❺ 光功率計的工作原理
用於測量絕對光功率或通過一段光纖的光功率相對損耗。在光纖系統中,測量光功率是最基本的,非常像電子學中的萬用表。在光纖測量中,光功率計是重負荷常用表。通過測量發射端機或光網路的絕對功率,一台光功率計就能夠評價光端設備的性能。用光功率計與穩定光源組合使用,則能夠測量連接損耗、檢驗連續性,並幫助評估光纖鏈路傳輸質量。針對用戶的具體應用,要選擇適合的光功率計,應該關注以下各點:
1、選擇最優的探頭類型和介面類型
2、評價校準精度和製造校準程序,與你的光纖和接頭要求范圍相匹配。
3、確定這些型號與你的測量范圍和顯示解析度相一致。
4、具備直接插入損耗測量的dB功能。光功率的單位是dbm,在光纖收發器或交換機的說明書中有它的發光和接收光功率,通常發光小於0dbm,接收端能夠接收的最小光功率稱為靈敏度,能接收的最大光功率減去靈敏度的值的單位是db(dbm-dbm=db),稱為動態范圍,發光功率減去接收靈敏度是允許的光纖衰耗值.測試時實際的發光功率減去實際接收到的光功率的值就是光纖衰耗(db).接收端接收到的光功率最佳值是能接收的最大光功率-(動態范圍/2),但一般不會這樣好.由於每種光收發器和光模塊的動態范圍不一樣,所以光纖具體能夠允許衰耗多少要看實際情形.一般來說允許的衰耗為15-30db左右.有的說明書會只有發光功率和傳輸距離兩個參數,有時會說明以每公里光纖衰耗多少算出的傳輸距離,大多是0.5db/km.用最小傳輸距離除以0.5,就是能接收的最大光功率,如果接收的光功率高於這個值,光收發器可能會被燒壞.用最大傳輸距離除以0.5,就是靈敏度,如果接收的光功率低於這個值,鏈路可能會不通.光纖的連接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固定連接一種是活動連接,固定連接就是熔接,是用專用設備通過放電,將光纖熔化使兩段光纖連接在一起,優點是衰耗小,缺點是*作復雜靈活性差.活動連接是通過連接器,通常在ODF上連接尾纖,優點是*作簡單靈活性好缺點是衰耗大,一般說來一個活動連接的衰耗相當於一公里光纖.光纖的衰耗可以這樣估算:包括固定和活動連接,每公里光纖衰耗0.5db,如果活動連接相當少,這個值可以為0.4db,單純光纖不包括活動連接,可以減少至0.3db,理論值純光纖為0.2db/km;為保險計大多數情況下以0.5為好.光纖測試TX與RX必須分別測試,在單纖情況下由於僅使用一纖所以當然只需測試一次.單纖的實現原理據生產公司講是波分復用,但本人認為使用光纖耦合器的可能性更高.
❻ 請問如何利用spd iv變換電路和數字毫伏表設計一光功率計
那不容易嗎!就是把光電變幻電路接上並聯上電壓表(毫伏計)然後再接上負內載。只是容電壓表的刻度按計算後的值標定就行了。你可以先串一電流表測電流。標定時。只要測出電壓和電流來。其值的乘積就是功率呀!標定刻度時畫在度盤上就完了呀!
❼ 最近在選一款好一點的光功率計,有么有行家介紹一下。
肯定是選TFN的光功,這個好用,電信移動聯通都用的非常多。
ㅤ
ㅤ
ㅤ
ㅤ
ㅤ
ㅤ
ㅤ
ㅤ
ㅤ
ㅤ
ㅤ
ㅤ
ㅤ
ㅤ
ㅤ
ㅤ
ㅤ
ㅤ
ㅤ
ㅤ
ㅤ
ㅤ
ㅤ
ㅤ
ㅤ
ㅤ
ㅤ
ㅤ
ㅤ
ㅤ
ㅤ
ㅤ
ㅤ
ㅤ
ㅤ
ㅤ
ㅤ
ㅤ
ㅤ
ㅤ
ㅤ
ㅤ
ㅤ
ㅤ
ㅤ
ㅤ
ㅤ
ㅤ
ㅤ
ㅤ
ㅤ
ㅤ
ㅤ
ㅤ
ㅤ
ㅤ
ㅤ
-滅絕原因
1.可能是因為小行星撞擊或地殼運動帶來的火山噴發或氣候變化和食物不夠。
2.可能是因為地表產生變化、植物變少,恐龍不適應環境變化,無法與在發展的鳥類哺乳動物爭食物,慢慢從地球上消失了。
3.物種斗爭說。恐龍年代末期,最初的小型哺乳類動物出現了,這些動物屬嚙齒類食肉動物,可能以恐龍蛋為食。由於這種小型動物缺乏天敵,越來越多,最終吃光了恐龍蛋。
4.大陸漂移說。地質學研究證明,在恐龍生存的年代地球的大陸只有唯一一塊,即「泛古陸」。由於地殼變化,這塊大陸在侏羅紀發生的較大的分裂和漂移現象,最終導致環境和氣候的變化,恐龍因此而滅絕。
5.地磁變化說。現代生物學證明,某些生物的死亡與磁場有關。對磁場比較敏感的生物,在地球磁場發生變化的時候,都可能導致滅絕。由此推論,恐龍的滅絕可能與地球磁場的變化有關。
6.被子植物中毒說。恐龍年代末期,地球上的裸子植物逐漸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被子植物,這些植物中含有裸子植物中所沒有的毒素,形體巨大的恐龍食量奇大,大量攝入被子植物導致體內毒素積累過多,終於被毒死了。
[編輯本段]中生代末大滅絕
現在我們知道,恐龍滅絕的時間是在距今約6500萬年前。而且在那個時候,不僅統治了地球達一億多年的各種恐龍全部絕滅了,同樣悲慘的命運還同時降臨到了地球上的陸地、海洋和天空中生活的很多種其它的生物。在這次災難中絕滅的還有蛇頸龍等海洋爬行動物,有翼龍等會飛的爬行動物,有彩蜥等恐龍的陸生爬行動物親戚,有菊石、箭石等海洋無脊椎動物;海洋中的微型浮游動植物,鈣質浮游有孔蟲和鈣質微型浮游植物也幾乎被一掃而光。經過這場大劫難,當時地球上大約50%的生物屬和幾乎75%的生物種從地球上永遠地消失了。
這真是一場大絕滅、大災難。大絕滅的結果使得在距今約6500萬年這個時間的前後,地球上生物世界的面貌發生了根本性的巨變。這場大絕滅標志著中生代的結束,地球的地質歷史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新生代。
科學家們經過不懈的努力,分析研究了到目前為止可以發現的所有線索,提出了解釋這一大絕滅現象的各種理論。但是至今,關於這場大絕滅的原因仍然沒有找到一個百分之百正確的答案。
❽ 光功率計模塊電路圖中用什麼電感
這個你可以問問工程師他們,建議請你去大比特論壇發帖求助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