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並聯諧振電路的帶寬
並聯諧振電路的諧振頻率等於2π派根號下LC分之一,帶寬等於 ql/c.q4諧振電路的品質因數。
② 什麼是帶寬
帶寬的兩種概念
如果從電子電路角度出發,帶寬(Bandwidth)本意指的是電子電路中存在一個固有通頻帶,這個概念或許比較抽象,我們有必要作進一步解釋。大家都知道,各類復雜的電子電路無一例外都存在電感、電容或相當功能的儲能元件,即使沒有採用現成的電感線圈或電容,導線自身就是一個電感,而導線與導線之間、導線與地之間便可以組成電容——這就是通常所說的雜散電容或分布電容;不管是哪種類型的電容、電感,都會對信號起著阻滯作用從而消耗信號能量,嚴重的話會影響信號品質。這種效應與交流電信號的頻率成正比關系,當頻率高到一定程度、令信號難以保持穩定時,整個電子電路自然就無法正常工作。為此,電子學上就提出了「帶寬」的概念,它指的是電路可以保持穩定工作的頻率范圍。而屬於該體系的有顯示器帶寬、通訊/網路中的帶寬等等。
而第二種帶寬的概念大家也許會更熟悉,它所指的其實是數據傳輸率,譬如內存帶寬、匯流排帶寬、網路帶寬等等,都是以「位元組/秒」為單位。我們不清楚從什麼時候起這些數據傳輸率的概念被稱為「帶寬」,但因業界與公眾都接受了這種說法,代表數據傳輸率的帶寬概念非常流行,盡管它與電子電路中「帶寬」的本意相差很遠。
對於電子電路中的帶寬,決定因素在於電路設計。它主要是由高頻放大部分元件的特性決定,而高頻電路的設計是比較困難的部分,成本也比普通電路要高很多。這部分內容涉及到電路設計的知識,對此我們就不做深入的分析。而對於匯流排、內存中的帶寬,決定其數值的主要因素在於工作頻率和位寬,在這兩個領域,帶寬等於工作頻率與位寬的乘積,因此帶寬和工作頻率、位寬兩個指標成正比。不過工作頻率或位寬並不能無限制提高,它們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約,我們會在接下來的匯流排、內存部分對其作專門論述。
③ 如何計算信號的帶寬
所謂帶寬是指對信號本身進行傅立葉變換時得到的所有信號分量的頻率范圍。但是,由於雜訊導致的大多數實際模擬信號的帶寬導致信號能量以無限帶寬分布。
比如f(t)=sum(An*sin(wnt+fai);這是一個不連續譜,帶寬范圍就是w0~wn。連續譜就使用積分來寫,帶寬范圍就是w的積分上下限。
基波*載頻用數學表示就是:
f(t)=A1*sin(w1t+fai1)*A2*sin(w2t+fai2);如果使用三角函數積化和差就會發現信號變成了由(w1+w2)和(w1-w2)兩個頻率的信號相加而成,即f(t)只有兩個頻率成分。
而且基波w2非常小,載波頻率w1非常大,所以這兩個頻率非常接近w1,高頻信號在無線傳輸過程中方便傳輸,穿透性好,損耗小得多。 如果直接以基本頻率w2傳輸,則在距離太遠之前可能會丟失,這是使用此方法的根本原因。
(3)電路帶寬擴展閱讀:
測量方法:
(1)監測站對信號帶寬的測量
由於監視站的發射測量是在實際條件下進行的,並且信號經過一定的傳播路徑,因此監視結果將受到測量值,干擾,雜訊和響應速度的波動的影響。因此實際測量方法在不斷地更新。
FM和AM信號的帶寬將隨著調制內容而不斷變化。在這些情況下,監視站著重於在特定時間范圍內測量最大佔用帶寬和「 x-dB」帶寬。ITU-R建議SM.443建議監測站應暫時採用在26dB處測量帶寬的方法(即「x—dB」帶寬中X=26),作為對帶寬的估計。
現代的監視/測量接收器基於數字信號處理技術。使用該技術,可以通過兩種方式確定被測信號的帶寬:「 x-dlB」或β%。 β%方法是更好的方法,因為允許帶寬測量獨立於信號的調制。
特別是在測量數字信號的帶寬時,尤其是在無法獲得技術識別信息和低信噪比的情況下。在實際的無線電干擾情況下,「 x-dB」方法更為有效。
(2)測量「x—dB」的直接方法
在實際的監視過程中,監視人員將使用頻譜分析儀和FFT功率比方法來獲取信號的頻譜。 可以直接從頻譜中讀取「 x-dB」帶寬。
IITU—R建議SM.443中指出,在充分考慮佔用帶寬測量方法之前,應考慮到監視站活動的特定特徵,這些監視站應繼續使用此處介紹的「 x-dB」方法以26dB進行測量並採用修正 確定佔用帶寬的因素。
④ 什麼是放大器的帶寬
帶寬(復band width)又叫頻寬,是制指在固定的的時間可傳輸的資料數量,亦即在傳輸管道中可以傳遞數據的能力。在數字設備中,頻寬通常以bps表示,即每秒可傳輸之位數。在模擬設備中,頻寬通常以每秒傳送周期或赫茲 (Hz)來表示。
「帶寬」在計算機中有以下兩種不同的意義:
表示頻帶寬度
信號的帶寬是指該信號所包含的各種不同頻率成分所佔據的頻率范圍。頻寬對基本輸出入系統 (BIOS ) 設備尤其重要,如快速磁碟驅動器會受低頻寬的匯流排所阻礙。
表示通信線路所能傳送數據的能力
在單位時間內從網路中的某一點到另一點所能通過的「最高數據率」。對於帶寬的概念,比較形象的一個比喻是高速公路。單位時間內能夠在線路上傳送的數據量,常用的單位是bps(bit per second)。計算機網路的帶寬是指網路可通過的最高數據率,即每秒多少比特。
⑤ 什麼是帶寬
帶寬(Bandwidth)是顯示器視頻放大器通頻寬度的簡稱,指的是電子槍在一秒鍾內掃描過像素(Pixel)的總個數,即單位時間內所有行(水平方向)掃描線和場(豎直方向)掃描線上顯示出的像素個數之總和,單位是MHz。
在採用正弦輸入研究感測器頻率動態特性時,常用頻率特性和相頻特性來描述感測器的動態特性,其重要指標是頻帶寬度,簡稱帶寬。
(5)電路帶寬擴展閱讀:
帶寬在模擬信號系統中的意義:
在模擬信號系統中,帶寬用來標識傳輸信號所佔有的頻率寬度,這個寬度由傳輸信號的最高頻率和最低頻率決定,兩者之差就是帶寬值,因此又被稱為信號帶寬或者載頻帶寬,單位為Hz。
帶寬其實就是信號所佔用的頻譜的度量,可以看做是一種與空間相關的量。與之相比,信號的傳輸速率就是一種與空間和時間都相關的物理量,定義為單位時間內在信道上傳輸的數據量。
為了合理使用頻譜資源,國際電信聯盟(ITU)為每種通信系統都規定了頻率范圍,這種頻率范圍又稱為頻段,而頻段的頻譜寬度又被稱之為工作帶寬。例如GSM的工作帶寬為25 MHz,WCDMA和CDMA均為30 MHz。
⑥ 通信原理中的帶寬指的是什麼
帶寬是「頻帶寬度」的簡稱,原是通訊和電子技術中的一個術語,指通訊線路或設備所能傳送信號的范圍。而網路中的帶寬是指在規定時間內從一端流到另一端的信息量,即數據傳輸率。帶寬對模擬信號和數字信號有兩種基本的應用。
帶寬是一個非常有用的概念,在網路通信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帶寬的實際含義是在給定時間等條件下流過特定區域的最大數據位數。雖然它的概念有點抽象,但是可以用比喻來幫助理解帶寬的含義。
把城市的道路看成網路,道路有雙車道、四車道也許是八車道,人們駕車從出發點到目的地,途中可能經過雙車道、四車道也許是單車道。在這里,車道的數量好比是帶寬,車輛的數目就好比是網路中傳輸的信息量。
再用城市的供水網來比喻,供水管道的直徑可以衡量運水的能力,主水管直徑可能有2m,而到家庭的可能只有2cm。在這個比喻中,水管的直徑好比是帶寬,水就好比是信息量。使用粗管子就意味著擁有更寬的帶寬,也就是有更大的信息運送能力。
(6)電路帶寬擴展閱讀
影響網路中帶寬和吞吐量的主要因素:
1、網路設備(交換機、路由器、集線器)。
2、拓撲結構(即網路構造形狀,如星型、環狀)。
3、數據類型。
4、用戶的數量。
5、客戶機與伺服器(如系統匯流排、磁碟性能、網路適配器、硬體防火牆)。
6、電力系統和自然災害引起的故障率。
⑦ 帶寬是什麼
帶寬(band width)又叫頻寬,是指在固定的的時間可傳輸的資料數量,亦即在傳輸管道中可以傳遞數據的能力。在數字設備中,頻寬通常以bps表示,即每秒可傳輸之位數。在模擬設備中,頻寬通常以每秒傳送周期或赫茲 (Hz)來表示。
「帶寬」在計算機中有以下兩種不同的意義:
表示頻帶寬度
信號的帶寬是指該信號所包含的各種不同頻率成分所佔據的頻率范圍。頻寬對基本輸出入系統 (BIOS ) 設備尤其重要,如快速磁碟驅動器會受低頻寬的匯流排所阻礙。
表示通信線路所能傳送數據的能力
在單位時間內從網路中的某一點到另一點所能通過的「最高數據率」。對於帶寬的概念,比較形象的一個比喻是高速公路。單位時間內能夠在線路上傳送的數據量,常用的單位是bps(bit per second)。計算機網路的帶寬是指網路可通過的最高數據率,即每秒多少比特。
⑧ 在數字電路中,帶寬用什麼表示
帶寬是指單位時間內鏈路能夠通過的數據量,通常以 bps 來表示,即每秒可傳輸之位數。
http://ke..com/link?url=xoZY3x3-144mbCdBJaZsXE-gtkoXGTONK-m
先看」帶寬在計算機系統中的意義「,很好理解。
⑨ 在電子行業中帶寬什麼意思
什麼是帶寬?認清這個撲朔迷離的世界
作者:PCDIY
在各類電子設備和元器件中,我們都可以接觸到帶寬的概念,例如我們熟知的顯示
器的帶寬、內存的帶寬、匯流排的帶寬和網路的帶寬等等;對這些設備而言,帶寬是一個
非常重要的指標。不過容易讓人迷惑的是,在顯示器中它的單位是MHz,這是一個頻率
的概念;而在匯流排和內存中的單位則是GB/s,相當於數據傳輸率的概念;而在通訊領域,
帶寬的描述單位又變成了MHz、GHz⋯⋯這兩種不同單位的帶寬表達的是同一個內涵么?
二者存在哪些方面的聯系呢?本文就帶你走入精彩的帶寬世界。
一、 帶寬的兩種概念
如果從電子電路角度出發,帶寬(Bandwidth)本意指的是電子電路中存在一個固
有通頻帶,這個概念或許比較抽象,我們有必要作進一步解釋。大家都知道,各類復雜
的電子電路無一例外都存在電感、電容或相當功能的儲能元件,即使沒有採用現成的電
感線圈或電容,導線自身就是一個電感,而導線與導線之間、導線與地之間便可以組成
電容——這就是通常所說的雜散電容或分布電容;不管是哪種類型的電容、電感,都會
對信號起著阻滯作用從而消耗信號能量,嚴重的話會影響信號品質。這種效應與交流電
信號的頻率成正比關系,當頻率高到一定程度、令信號難以保持穩定時,整個電子電路
自然就無法正常工作。為此,電子學上就提出了「帶寬」的概念,它指的是電路可以保
持穩定工作的頻率范圍。而屬於該體系的有顯示器帶寬、通訊/網路中的帶寬等等。
而第二種帶寬的概念大家也許會更熟悉,它所指的其實是數據傳輸率,譬如內存帶
寬、匯流排帶寬、網路帶寬等等,都是以「位元組/秒」為單位。我們不清楚從什麼時候起
這些數據傳輸率的概念被稱為「帶寬」,但因業界與公眾都接受了這種說法,代表數據
傳輸率的帶寬概念非常流行,盡管它與電子電路中「帶寬」的本意相差很遠。
對於電子電路中的帶寬,決定因素在於電路設計。它主要是由高頻放大部分元件的
特性決定,而高頻電路的設計是比較困難的部分,成本也比普通電路要高很多。這部分
內容涉及到電路設計的知識,對此我們就不做深入的分析。而對於匯流排、內存中的帶寬,
決定其數值的主要因素在於工作頻率和位寬,在這兩個領域,帶寬等於工作頻率與位寬
的乘積,因此帶寬和工作頻率、位寬兩個指標成正比。不過工作頻率或位寬並不能無限
制提高,它們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約,我們會在接下來的匯流排、內存部分對其作專門論述。
二、 匯流排中的帶寬
在計算機系統中,匯流排的作用就好比是人體中的神經系統,它承擔的是所有數據傳
輸的職責,而各個子系統間都必須籍由匯流排才能通訊,例如,CPU 和北橋間有前端匯流排、
北橋與顯卡間為AGP 匯流排、晶元組間有南北橋匯流排,各類擴展設備通過PCI、PCI-X 總
線與系統連接;主機與外部設備的連接也是通過匯流排進行,如目前流行的USB 2.0、
IEEE1394 匯流排等等,一句話,在一部計算機系統內,所有數據交換的需求都必須通過總
線來實現!
按照工作模式不同,匯流排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並行匯流排,它在同一時刻可以傳
輸多位數據,好比是一條允許多輛車並排開的寬敞道路,而且它還有雙向單向之分;另
一種為串列匯流排,它在同一時刻只能傳輸一個數據,好比只容許一輛車行走的狹窄道路,
數據必須一個接一個傳輸、看起來彷彿一個長長的數據串,故稱為「串列」。
並行匯流排和串列匯流排的描述參數存在一定差別。對並行匯流排來說,描述的性能參數
有以下三個:匯流排寬度、時鍾頻率、數據傳輸頻率。其中,匯流排寬度就是該匯流排可同時
傳輸數據的位數,好比是車道容許並排行走的車輛的數量;例如,16 位匯流排在同一時刻
傳輸的數據為16 位,也就是2 個位元組;而32 位匯流排可同時傳輸4 個位元組,64 位匯流排可
以同時傳輸8 個位元組......顯然,匯流排的寬度越大,它在同一時刻就能夠傳輸更多的數
據。不過匯流排的位寬無法無限制增加。時鍾頻率和數據傳輸頻率的概念在上一期的文章
中有過詳細介紹,我們就不作贅述。
匯流排的帶寬指的是這條匯流排在單位時間內可以傳輸的數據總量,它等於匯流排位寬與
工作頻率的乘積。例如,對於64 位、800MHz 的前端匯流排,它的數據傳輸率就等於
64bit×800MHz÷8(Byte)=6.4GB/s;32 位、33MHz PCI 匯流排的數據傳輸率就是
32bit×33MHz÷8=133MB/s,等等,這項法則可以用於所有並行匯流排上面——看到這里,
讀者應該明白我們所說的匯流排帶寬指的就是它的數據傳輸率,其實「匯流排帶寬」的概念
同「電路帶寬」的原始概念已經風馬牛不相及。
對串列匯流排來說,帶寬和工作頻率的概念與並行匯流排完全相同,只是它改變了傳統
意義上的匯流排位寬的概念。在頻率相同的情況下,並行匯流排比串列匯流排快得多,那麼,
為什麼現在各類並行匯流排反而要被串列匯流排接替呢?原因在於並行匯流排雖然一次可以
傳輸多位數據,但它存在並行傳輸信號間的干擾現象,頻率越高、位寬越大,干擾就越
嚴重,因此要大幅提高現有並行匯流排的帶寬是非常困難的;而串列匯流排不存在這個問題,
匯流排頻率可以大幅向上提升,這樣串列匯流排就可以憑借高頻率的優勢獲得高帶寬。而為
了彌補一次只能傳送一位數據的不足,串列匯流排常常採用多條管線(或通道)的做法實
現更高的速度——管線之間各自獨立,多條管線組成一條匯流排系統,從表面看來它和並
行匯流排很類似,但在內部它是以串列原理運作的。對這類匯流排,帶寬的計算公式就等於
「匯流排頻率×管線數」,這方面的例子有PCI Express 和HyperTransport,前者有×1、
×2、×4、×8、×16 和×32 多個版本,在第一代PCI Express 技術當中,單通道的單
向信號頻率可達2.5GHz,我們以×16 舉例,這里的16 就代表16 對雙向匯流排,一共64
條線路,每4 條線路組成一個通道,二條接收,二條發送。這樣我們可以換算出其匯流排
的帶寬為2.5GHz×16/10=4GB/s(單向)。除10 是因為每位元組採用10 位編碼。
三、 內存中的帶寬
除匯流排之外,內存也存在類似的帶寬概念。其實所謂的內存帶寬,指的也就是內存
匯流排所能提供的數據傳輸能力,但它決定於內存晶元和內存模組而非純粹的匯流排設計,
加上地位重要,往往作為單獨的對象討論。
SDRAM、DDR 和DDRⅡ的匯流排位寬為64 位,RDRAM 的位寬為16 位。而這兩者在結構
上有很大區別:SDRAM、DDR 和DDRⅡ的64 位匯流排必須由多枚晶元共同實現,計算方法
如下:內存模組位寬=內存晶元位寬×單面晶元數量(假定為單面單物理BANK);如果
內存晶元的位寬為8 位,那麼模組中必須、也只能有8 顆晶元,多一枚、少一枚都是不
允許的;如果晶元的位寬為4 位,模組就必須有16 顆晶元才行,顯然,為實現更高的
模組容量,採用高位寬的晶元是一個好辦法。而對RDRAM 來說就不是如此,它的內存總
線為串聯架構,匯流排位寬就等於內存晶元的位寬。
和並行匯流排一樣,內存的帶寬等於位寬與數據傳輸頻率的乘積,例如,DDR400 內存
的數據傳輸頻率為400MHz,那麼單條模組就擁有64bit×400MHz÷8(Byte)=3.2GB/s 的
帶寬;PC 800 標准RDRAM 的頻率達到800MHz,單條模組帶寬為16bit×800MHz÷
8=1.6GB/s。為了實現更高的帶寬,在內存控制器中使用雙通道技術是一個理想的辦法,
所謂雙通道就是讓兩組內存並行運作,內存的總位寬提高一倍,帶寬也隨之提高了一倍!
帶寬可以說是內存性能最主要的標志,業界也以內存帶寬作為主要的分類標准,但
它並非決定性能的唯一要素,在實際應用中,內存延遲的影響並不亞於帶寬。如果延遲
時間太長的話相當不利,此時即便帶寬再高也無濟於事。
四、 帶寬匹配的問題
計算機系統中存在形形色色的匯流排,這不可避免帶來匯流排速度匹配問題,其中最常
出問題的地方在於前端匯流排和內存、南北橋匯流排和PCI 匯流排。
前端匯流排與內存匹配與否對整套系統影響最大,最理想的情況是前端匯流排帶寬與內
存帶寬相等,而且內存延遲要盡可能低。在Pentium4 剛推出的時候,Intel 採用RDRAM
內存以達到同前端匯流排匹配,但RDRAM 成本昂貴,嚴重影響推廣工作,Intel 曾推出搭
配PC133 SDRAM 的845 晶元組,但SDRAM 僅能提供1.06GB/s 的帶寬,僅相當於400MHz
前端匯流排帶寬的1/3,嚴重不匹配導致系統性能大幅度下降;後來,Intel 推出支持
DDR266 的845D 才勉強好轉,但仍未實現與前端匯流排匹配;接著,Intel 將P4 前端匯流排
提升到533MHz、帶寬增長至5.4GB/s,雖然配套晶元組可支持DDR333 內存,可也僅能
滿足1/2 而已;現在,P4 的前端匯流排提升到800MHz,而配套的865/875P 晶元組可支持
雙通道DDR400——這個時候才實現匹配的理想狀態,當然,這個時候繼續提高內存帶寬
意義就不是特別大,因為它超出了前端匯流排的接收能力。
南北橋匯流排帶寬曾是一個尖銳的問題,早期的晶元組都是通過PCI 匯流排來連接南北
橋,而它所能提供的帶寬僅僅只有133MB/s,若南橋連接兩個ATA-100 硬碟、100M 網路、
IEEE1394 介面......區區133MB/s 帶寬勢必形成嚴重的瓶頸,為此,各晶元組廠商都發
展出不同的南北橋匯流排方案,如Intel 的Hub-Link、VIA 的V-Link、SiS 的MuTIOL,
還有AMD 的 HyperTransport 等等,目前它們的帶寬都大大超過了133MB/s,最高紀錄
已超過1GB/s,瓶頸效應已不復存在。
PCI 匯流排帶寬不足還是比較大的矛盾,目前PC 上使用的PCI 匯流排均為32 位、33MHz
類型,帶寬133MB/s,而這區區133MB/s 必須滿足網路、硬碟控制卡(如果有的話)之
類的擴展需要,一旦使用千兆網路,瓶頸馬上出現,業界打算自2004 年開始以PCI
Express 匯流排來全面取代PCI 匯流排,屆時PCI 帶寬不足的問題將成為歷史。
五、 顯示器中的帶寬
以上我們所說的「帶寬」指的都是速度概念,但對CRT 顯示器來說,它所指的帶寬
則是頻率概念、屬於電路范疇,更符合「帶寬」本來的含義。
要了解顯示器帶寬的真正含義,必須簡單介紹一下CRT 顯示器的工作原理——由燈
絲、陰極、控制柵組成的電子槍,向外發射電子流,這些電子流被擁有高電壓的加速器
加速後獲得很高的速度,接著這些高速電子流經過透鏡聚焦成極細的電子束打在屏幕的
熒光粉層上,而被電子束擊中的地方就會產生一個光點;光點的位置由偏轉線圈產生的
磁場控制,而通過控制電子束的強弱和通斷狀態就可以在屏幕上形成不同顏色、不同灰
度的光點——在某一個特定的時刻,整個屏幕上其實只有一個點可以被電子束擊中並發
光。為了實現滿屏幕顯示,這些電子束必須從左到右、從上到下一個一個象素點進行掃
描,若要完成800×600 解析度的畫面顯示,電子槍必須完成800×600=480000 個點的
順序掃描。由於熒光粉受到電子束擊打後發光的時間很短,電子束在掃描完一個屏幕後
必須立刻再從頭開始——這個過程其實十分短暫,在一秒鍾時間電子束往往都能完成超
過85 個完整畫面的掃描、屏幕畫面更新85 次,人眼無法感知到如此小的時間差異會「誤
以為」屏幕處於始終發亮的狀態。而每秒鍾屏幕畫面刷新的次數就叫場頻,或稱為屏幕
的垂直掃描頻率、以Hz(赫茲)為單位,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刷新率」。以800×600
解析度、85Hz 刷新率計算,電子槍在一秒鍾至少要掃描800×600×85=40800000 個點的
顯示;如果將解析度提高到1024×768,將刷新率提高到100Hz,電子槍要掃描的點數
將大幅提高。
按照業界公認的計算方法,顯示器帶寬指的就是顯示器的電子槍在一秒鍾內可掃描
的最高點數總和,它等於「水平解析度×垂直解析度×場頻(畫面刷新次數)」,單位
為MHz(兆赫);由於顯像管電子束的掃描過程是非線性的,為避免信號在掃描邊緣出現
衰減影響效果、保證圖像的清晰度,總是將邊緣掃描部分忽略掉,但在電路中它們依然
是存在的。因此,我們在計算顯示器帶寬的時候還應該除一個取值為0.6~0.8 的「有效
掃描系數」,故得出帶寬計算公式如下:「帶寬=水平像素(行數)×垂直像素(列數)
×場頻(刷新頻率)÷掃描系數」。掃描系數一般取為0.744。例如,要獲得解析度
1024×768、刷新率85Hz 的畫面,所需要的帶寬應該等於:1024×768×85÷0.744,結
果大約是90MHz。
不過,這個定義並不符合帶寬的原意,稱之為「像素掃描頻率」似乎更為貼切。帶
寬的 最初概念確實也是電路中的問題——簡單點說就是:在「帶寬」這個頻率寬度之
內,放大器可以處於良好的工作狀態,如果超出帶寬范圍,信號會很快出現衰減失真現
象。從本質上說,顯示器的帶寬描述的也是控制電路的頻率范圍,帶寬高低直接決定顯
示器所能達到的性能等級。由於前文描述的「像素掃描頻率」與控制電路的「帶寬」基
本是成正比關系,顯示器廠商就乾脆把它當作顯示器的「帶寬」——這種做法當然沒有
什麼錯,只是容易讓人產生認識上的誤區。當然,從用戶的角度考慮沒必要追究這么多,
畢竟以「像素掃描頻率」作為「帶寬」是很合乎人們習慣的,大家可方便使用公式計算
出達到某種顯示狀態需要的最低帶寬數值。
但是反過來說,「帶寬數值完全決定著屏幕的顯示狀態」是否也成立呢?答案是不
完全成立,因為屏幕的顯示狀態除了與帶寬有關系之外,還與一個重要的概念相關——
它就是「行頻」。行頻又稱為「水平掃描頻率」,它指的是電子槍每秒在熒光屏上掃描
過的水平線數量,計算公式為:「行頻=垂直解析度×場頻(畫面刷新率)×1.07」,
其中1.07 為校正參數,因為顯示屏上下方都存在我們看不到的區域。可見,行頻是一
個綜合解析度和刷新率的參數,行頻越大,顯示器就可以提供越高的解析度或者刷新率。
例如,1 台17 寸顯示器要在1600×1200 解析度下達到75Hz 的刷新率,那麼帶寬值至少
需要221MHz,行頻則需要96KHz,兩項條件缺一不可;要達到這么高的帶寬相對容易,
而要達到如此高的行頻就相當困難,後者成為主要的制約因素,而出於商業因素考慮,
顯示器廠商會突出帶寬而忽略行頻,這種宣傳其實是一種誤導。
六、 通訊中的帶寬
在通訊和網路領域,帶寬的含義又與上述定義存在差異,它指的是網路信號可使用
的最高頻率與最低頻率之差、或者說是「頻帶的寬度」,也就是所謂的「Bandwidth」、
「信道帶寬」——這也是最嚴謹的技術定義。
在100M 乙太網之類的銅介質布線系統中,雙絞線的信道帶寬通常用MHz 為單位,
它指的是信噪比恆定的情況下允許的信道頻率范圍,不過,網路的信道帶寬與它的數據
傳輸能力(單位Byte/s)存在一個穩定的基本關系。我們也可以用高速公路來作比喻:
在高速路上,它所能承受的最大交通流量就相當於網路的數據運輸能力,而這條高速路
允許形成的寬度就相當於網路的帶寬。顯然,帶寬越高、數據傳輸可利用的資源就越多,
因而能達到越高的速度;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通過改善信號質量和消除瓶頸效應實現
更高的傳輸速度。
網路帶寬與數據傳輸能力的正比關系最早是由貝爾實驗室的工程師Claude
Shannon 所發現,因此這一規律也被稱為Shannon 定律。而通俗起見普遍也將網路的數
據傳輸能力與「網路帶寬」完全等同起來,這樣「網路帶寬」表面上看與「匯流排帶寬」
形成概念上的統一,但這兩者本質上就不是一個意思、相差甚遠。
七、 總結:帶寬與性能
對匯流排和內存來說,帶寬高低對系統性能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倘若匯流排、內存
的帶寬不夠高的話,處理器的工作頻率再高也無濟於事,因此帶寬可謂是與頻率並立的
兩大性能決定要素。而對CRT 顯示器而言,帶寬越高,往往可以獲得更高的解析度、顯
示精度越高,不過現在CRT 顯示器的帶寬都能夠滿足標准解析度下85Hz 刷新率或以上
的顯示需要(相信沒有太多的朋友喜歡用非常高的解析度去運行程序或者游戲),這樣
帶寬高低就不是一個太敏感的參數了,當然,如果你追求高顯示品質那是另一回事了。
文章摘自:太平洋電腦網
⑩ 串聯RLC電路,求電路的上限頻率、下限頻率、帶寬分別是什麼
諧振頻率fo=1/(2π√LC)=1/6.28*√2.5*0.1*10^-9=10^5/6.28*1.581≈10kHz
XL=2πfoL=2π10k*2.5*10^-3=15.7Ω
線路的品質因數;Q=XL/R=15.7/100=0.157
帶寬;B=fo/Q=10k/0.157=63.7KHz
上限頻率fh趨於63KHz
下限頻率fL趨於0(不到1H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