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電路。求電流I。
兩個6歐姆並聯等於3歐姆,下面兩個4歐姆並聯等於2歐姆再與上面一個4歐姆專串聯等於6歐姆屬
6歐姆與3歐姆並聯等於2歐姆
2歐姆與10歐姆串聯。總電阻等於12歐姆
總電流=36/12=3A
3A-6V/6歐姆=2A
流過最下面的4歐姆電流是0.5A
2-0.5A=1.5A=I
Ⅱ 電路中i(0_)是什麼意思
0_ 表示時間=0時的前一刻,而用 0+ 表示時間=0時的後一刻;
這些通常是表示電路中,開關開/合動作過程中,電路的前後狀態;
Ⅲ 求解電路中的電流I與I1
解:本題電路結構稍顯復雜,計算時簡化結構最常用的方法為:戴維南(諾頓)定理、Y-△變換。
如果採用戴維娜(諾頓)定理,顯然需要將R1從電路中斷開,這樣計算I1電路結構會變得比較簡單,很容易計算出來;但是,即使I1計算出來後,I的計算仍存在困難。所以戴維南定理不要作為本題解題的首選。
Y-△變換,為了保持要計算的I1所在電阻R1不被變換掉,本題可供選擇兩種變換方式:
R02=R0+R2+R0×R2/R4=40+20+40×20/50=76(Ω)。
R24=R2+R4+R2×R4/R0=20+50+20×50/40=95(Ω)。
R40=R4+R0+R4×R0/R2=50+40+50×40/20=190(Ω)。
總電阻:R=Rs+[(R1∥R02)+(R3∥R40)]∥R24=5+[(36∥76)+(10∥190)]∥95=5+(171/7+19/2)∥95=5+(475/14)∥95=5+25=30(Ω)。
所以:I=Us/R=60/30=2(A)。
Uac=Us-I×Rs=60-2×5=50(V)。
Uab=Uac×(R1∥R02)/(R1∥R02+R3∥R40)=50×(171/7)/(475/14)=36(V)。
所以:I1=Uab/R1=36/36=1(A)。
兩種演算法結果一致,顯然第一種變換方法較為簡單。因為△變換為Y型電阻減小,計算起來更為方便。
Ⅳ 這個電路圖的I要怎麼求
可先求除去I支路的戴維南等效
由於4個2歐電阻構成的分壓相等,Uoc=0
求Ro時因4個2歐電阻對稱,與2A電流源挨著的2歐電阻可短路或開路處理,Ro=2
I=2/(2+2)=0.5 A
Ⅳ 物理電路中,I U V R分別代表什麼急急急
I表示電流。電流的強弱用電流強度來描述,電流強度是單位時間內通過導體某一橫截面的電量。
U代表電壓(voltage),是衡量單位電荷在靜電場中由於電勢不同所產生的能量差的物理量。其大小等於單位正電荷因受電場力作用從A點移動到B點所做的功,電壓的方向規定為從高電位指向低電位的方向。
電壓的國際單位制為伏特(V,簡稱伏),常用的單位還有毫伏(mV)、微伏(μV)、千伏(kV)等。
V是伏特。伏特是國際單位制中表示電壓的基本單位,簡稱伏,符號V。
R是電阻。電阻(Resistance,通常用「R」表示),是一個物理量,在物理學中表示導體對電流阻礙作用的大小。導體的電阻越大,表示導體對電流的阻礙作用越大。
不同的導體,電阻一般不同,電阻是導體本身的一種特性。電阻將會導致電子流通量的變化,電阻越小,電子流通量越大,反之亦然。而超導體則沒有電阻。
Ⅵ 電路圖中I的值
用歐姆定律即可。
答案及過程 見 圖 。
Ⅶ 如圖電路中的I是多少
電壓源、電流源與電阻三者並聯,因此他們的端電版壓相等,等於電壓源店呀U=5V。
電阻電流的大小由其兩端權的電壓決定,所以:I=U/R=5/1=5(A)。
這5A的電流,其中電流源供應3A,於是電壓源輸出電流為:I1=5-3=2(A)。
電阻消耗功率:Pr=I²R=5∥×1=25(W);
電流源輸出功率:Pi=U×Is=5×3=15(W)》0,U和 Is非關聯正方向,輸出功率15W;
電壓源輸出功率:Pu=U×I1=5×2=10(W)>0,U和I1非關聯正方向,輸出功率10W。
輸出總功率=Pi+Pu=15+10=25W=Pr=消耗功率,功率平衡。
Ⅷ 求電路圖中U和I
與節點a相連的兩只10歐的電阻被短路,沒有電流流過,a點電位與電壓源的負極電位內相同。
原電路等效為容,1歐電阻與5歐電阻串聯後與6歐電阻並聯,再與27歐電阻串聯後接在30V電壓的電源兩端。迴路總電阻為30歐,迴路總電流為1A。6歐電阻兩端電壓為3V。
因此,I=-0.5A(規定的I的方向與實際電流方向相反,-號僅表示電流方向與規定方向的關系)
b點電位:b點所在的支路電流也為0.5A,在1歐電阻上面形成的電壓為,1*0.5=0.5V。
U=Uab=Ua-Ub=0-0.5=-0.5V .
Ⅸ 求電路中的電流i
Ⅹ 電路原理,i=多少A
該電路左側是一個迴路,右側是一個迴路。但是這兩邊只通過一個2Ω電阻相連,2Ω電阻在電路中沒有處於任何一個閉合迴路中,所以沒有電流流過該電阻,i=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