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喜歡科學的感想
科學是現代社會不可缺少的一環。他是無處不在,小至在我們身邊,大至充滿神秘色彩的宇宙,是多麼讓人嚮往,我也深深地愛上科學。
我愛科學,更愛尋找科學。在我外公家養了三箱蜜蜂。那裡,便成了我尋找科學的一個據點。在那裡,我觀賞過「工蜂運花粉」,「蜂後出巡」和「大戰黃蜂」等精彩鏡頭。使我記憶最深的是「大戰黃蜂」。那天,我和外公正為蜜蜂喂糖漿。當小蜜蜂正吃得津津有味的時候,不知從哪兒出來了一隻黃蜂。它像一支利箭,向蜂群沖來。我和外公馬上後退幾步,隔岸觀火。剛開始,黃蜂銳不可擋,來一隻工蜂就殺一隻,一下子十來只工蜂就命喪黃泉。可是後來一大勇敢群工蜂就一擁而上,把黃蜂重重包圍,還不停地扇翅膀,發出「翁翁」的聲音。過了一會兒,工蜂散開了,只留下了黃蜂的屍體。
我感到很疑惑,回到家就開始尋找答案。我把家裡的關於科學的書全找出來,接下來我就苦了。我將要把眼前的這一堆書全翻一次。我在這困難的時候,雖然很想放棄,但是我愛科學的心始終在鼓勵我前進。於是,我就狠下心來,花了一個下午的時間看書,可是毫無收獲。我開始心灰意冷,當看見身邊的電腦,一條錦囊妙計變沖上心來――上網。說干就干,我馬上進入網際網路,想在茫茫網海中找到答案。黃天不負有心人,我中於找到答案。原來工蜂扇翅膀是為了增高溫度來熱死黃蜂。根據資料顯示:黃蜂能忍受43懾氏度的高溫,工蜂卻能忍受45懾氏度的高溫。當溫度升到43懾氏度的時候,黃蜂已經死了,而工蜂仍能生存,這就是工蜂獲勝的關鍵。哇!當我靠自己找到答案的時候,我真的高興得不得了。
我不但愛尋找科學,而且愛用自己的雙手做科學製作。平時,每當我心血來潮的時候,就會做小製作。每次做小製作我總會遇到一些麻煩。我就會自己慢慢地摸索,找方法解決。當你靠自己的能力完成工作時,總會讓你感到開心、快樂,使你不知不覺的愛上科學。
這就是科學的魅力所在,這就是科學的靈魂所在,這就是科學的給人帶來的無窮樂趣,因此,我愛科學。
B. 科技發展帶來的變化有何感想
科技發展給我們帶來了非常大的變化。現在家裡的家電是應有盡有無所不有,電視,手機,電腦等等無不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方便。科技發展不僅提高了我們的生活水平,還改善了我們了我們的生活質量!隨著科技的發展,讓我們生活更加豐富多彩,讓世界更加和諧、美好!
勞動生產率大幅提高,社會財富高速增長,人類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社會生產和分工變成世界范圍內地區間的分工,人類生產的相互依賴性和互補性增強。
人類了解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越來越強。人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生活和工作的效率越來越高。人類認識自我,獲取知識、探索未知世界的技術和方法越來越多,促進人類的全面發展。推動社會政治和經濟制度發展好完善。
(2)科學電路感想擴展閱讀
科技發展的作用
1、社會進步
科學技術所開拓的生產力創造了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但對科學技術的使用不當,又引發了世界范圍內極其嚴重的環境問題。
2、經濟發展
中國的勞動生產率只有發達國家的1/40。科學技術一旦轉化為生產力將極大地提高生產效率,從而推動經濟快速發展,其作用大大超過了資金、勞動力對經濟的變革作用。
3、軍事上戰鬥力
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是時代的主題。但「冷戰」思維依然存在,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仍是威脅世界和平與穩定的主要根源。科技強國已經成為現代國家的共同選擇。
4、政治上影響力
現代科學技術水平已成為國際政治斗爭中的一個籌碼和大國地位的象徵。鄧小平曾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可能成為較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
C. 科技帶來的變化有何感想
24年前的今天,中國用一條傳輸速率只有64K的國際專線,全功能接入國際互聯網,從此正式走入了互聯網時代。一個月後,中國國家頂級域名「CN」的根伺服器也在一批科學家的努力下「遷」回中國,結束了頂級域名伺服器由國外代管的歷史。
20多年來,互聯網技術更新迭代,商業競爭風雲激盪,恐怕誰也沒有預料到,當時只是第七十七個擁有全功能互聯網的國家,如今已成為全球互聯網最有影響力的國家之一,並正努力成為新一輪數字浪潮的領跑者。
初始寥寥無幾的中國網民,已擴展成如今近8億的龐大群體,互聯網對於人們生活的影響和改變無與倫比。智能手機、移動互聯網、在線社交軟體等,在90後「數字一代」眼中和空氣一樣不可或缺;網路購物、移動支付、共享經濟等新業態,已成為一種生活日常;
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進一步深度融合,萬物互聯將進一步縮小物理世界和網路空間之間的界限。有人還預測,工業革命之後,人們通常把「用電量」作為衡量經濟好壞的重要指標,數字經濟時代,「用雲量」將會成為一個重要的經濟指標。
當然,集技術、工具、平台和空間多種角色於一體的互聯網難說完美。脆弱的網路安全,易遭泄露的個人信息,乃至大數據時代的隱私挖掘,拼接成了互聯網版圖的陰影一面。創新有成的中國互聯網,遠沒到沾沾自喜的時候,要成為數字時代的領跑者,需要從自主創新和基礎支撐上下功夫:
在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還要好好爭取一番5G標準的話語權;晶元作為數字經濟中的「工業糧食」,中國還是世界最大的進口國,自主晶元研發任務非常重;從長遠看,前沿技術研發、數據開放共享、隱私安全保護、人才培養等方面也需要做好前瞻性布局。
科技潮流的追逐永遠在路上,互聯網的未來考驗著人們的想像力。從「K」到「G」,從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從「地球村」到「命運共同體」,在變化中掌握不變的規律,是勇立潮頭的根本憑借,也是中國互聯網在未來繼續推動互聯網歷史進步、創造出互聯網最大價值的指引。
(3)科學電路感想擴展閱讀:
科技的作用:
1、社會進步
科學技術所開拓的生產力創造了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但對科學技術的使用不當,又引發了世界范圍內極其嚴重的環境問題。
2、經濟發展
中國的勞動生產率只有發達國家的1/40。科學技術一旦轉化為生產力將極大地提高生產效率,從而推動經濟快速發展,其作用大大超過了資金、勞動力對經濟的變革作用。
3、軍事上戰鬥力
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是時代的主題。但「冷戰」思維依然存在,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仍是威脅世界和平與穩定的主要根源。科技強國已經成為現代國家的共同選擇。
D. 關於科學電路知識的
1.並聯電路中來總電阻的自倒數等於各支路的倒數的和(是倒數和,不是和的倒數)
2.串聯電路中總電阻等於各支路電阻之和
電阻是導體的一種特性,就是不隨電流、電壓的改變而改變。
電路總電阻不是9歐,應該是4歐,即4.8伏/1.2安=4歐,所以總電流×總電阻不等於4.8了
3.並聯電路中的電壓處處相等。即u=u1=u2
4.串聯電路中總電壓等於各支路電壓之和
LZ,你到錯了吧?
3和4都是並聯了。
E. 求電路講座的感想1000字。。。
我也在找~~~~~~
5班的
F. 電路與模擬電子的感想400字
復旦攻讀微電子專業模擬晶元設計方向研究生開始到現在五年工作經驗,已經整整八年了,其間聆聽過很多國內外專家的指點。最近,應朋友之邀,寫一點心得體會和大家共享。
我記得本科剛畢業時,由於本人打算研究感測器的,後來陰差陽錯進了復旦逸夫樓專用集成電路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做研究生。現在想來這個實驗室名字大有深意,只是當時惘然。電路和系統,看上去是兩個概念, 兩個層次。 我同學有讀電子學與信息系統方向研究生的,那時候知道他們是「系統」的, 而我們呢,是做模擬「電路」設計的,自然要偏向電路。而模擬晶元設計初學者對奇思淫巧的電路總是很崇拜,尤其是這個領域的最權威的雜志JSSC (IEEE Journal of solid state circuits), 以前非常喜歡看, 當時立志看完近二十年的文章,打通奇經八脈,總是憧憬啥時候咱也灌水一篇, 那時候國內在此雜志發的文章鳳毛麟角, 就是在國外讀博士,能夠在上面發一篇也屬優秀了。
讀研時,我導師是鄭增鈺教授,李聯老師當時已經退休,逸夫樓邀請李老師每個禮拜過來指導。鄭老師治學嚴謹,女中豪傑。李老師在模擬電路方面屬於國內先驅人物,現在在很多公司被聘請為專家或顧問。 李老師在87年寫的一本(運算放大器設計);即使現在看來也是經典之作。李老師和鄭老師是同班同學,所以很要好,我自然相對於我同學能夠幸運地得到李老師的指點。李老師和鄭老師給我的培養方案是:先從運算放大器學起。所以我記得我剛開始從小電流源開始設計。那時候感覺設計就是靠模擬調整參數。但是我卻永遠記住了李老師語重心長的話:運放是基礎,運放設計弄好了,其他的也就容易了。當時不大理解,我同學的課題都是AD/DA,鎖相環等「高端」的東東,而李老師和鄭老師卻要我做「原始」的模塊,我僅有的在(固體電子學) (國內的垃圾雜志)發過的一篇論文就是軌到軌(rail-to-rail)放大器。 做的過程中很郁悶,非常羨慕我同學的項目,但是感覺李老師和鄭老師講的總有他們道理,所以我就專門看JSSC運放方面的文章,基本上近20多年的全看了。當時以為很懂這個了,後來工作後才發現其實還沒懂。 所謂懂,是要真正融會貫通,否則塞在腦袋裡的知識再多,也是死的。但是運算放大器是模擬電路的基石,只有根基扎實方能枝繁葉茂,兩位老師的良苦用心工作以後才明白。總的來說,在復旦,我感觸最深的就是鄭老師的嚴謹治學之風和李老師的這句話。
碩士畢業,去找工作,當時有幾個offer。 我師兄孫立平, 李老師的關門弟子,推薦我去新濤科技,他說裡面有個常仲元,魯汶天主教大學博士,很厲害。我聽從師兄建議就去了。新濤當時已經被IDT以8500萬美金收購了,成為國內第一家成功的晶元公司。面試我的是公司創始人之一的總經理Howard. C. Yang(楊崇和)。 Howard是Oregon State University 的博士,鎖相環專家。面試時他當時要我畫了一個兩級放大器帶Miller補償的, 我很熟練。他說你面有個零點,我很奇怪,從沒聽過,雲里霧里,後來才知道這個是Howard在國際上首先提出來的, 等效模型中有個電阻,他自己命名為楊氏電阻。 當時出於禮貌,不斷點頭。不過他們還是很滿意,反正就這樣進去了。我呢,面試的惟一的遺憾是沒見到常仲元, 大概他出差了。
進入新濤後,下了決心准備術業有專攻。因為本科和研究生時喜歡物理,數學和哲學,花了些精力在這些上面。工作後就得真刀真槍的幹了。每天上班模擬之餘和下班後,就狂看英文原版書。第一本就是現在流行的Razavi的那本書。讀了三遍。感覺大有收獲。那時候在新濤,初生牛犢不怕虎,應該來說,我還是做得很出色的,因此得到常總的賞識,被他評價為公司內最有potential的人。偶爾常總會過來指點一把,別人很羨慕。其實我就記住了常總有次聊天時給我講的心得, 他大意是說做模擬電路設計有三個境界:第一是會手算,意思是說pensile-to-paper, 電路其實應該手算的,模擬只是證明手算的結果。第二是,算後要思考,把電路變成一個直觀的東西。 第三就是創造電路。 我大體上按照這三部曲進行的。Razavi的那本書後面的習題我仔細算了。公司的項目中,我也力圖首先以手算為主, 放大器的那些參數,都是首先計算再和模擬結果對比。久而久之,我手計算的能力大大提高,一些小信號分析計算,感覺非常順手。這里講一個小插曲,有一次在一個項目中,一個保護迴路AC模擬總不穩定, 調來調去,總不行,這兒加電容,那兒加電阻,試了幾下都不行,就找常總了。因為這個迴路很大,所以感覺是瞎子摸象。常總一過來三下五除二就擺平了, 他仔細看了,然後就導出一個公式,找出了主極點和帶寬表達式。通過這件事,我對常總佩服得五體投地, 同時也知道直觀的威力。所以後來看書時,都會仔細推導書中的公式,然後再直觀思考信號流, 不直觀不罷手。一年多下來, 對放大器終於能夠透徹理解了,感覺學通了, 通之後發現一通百通。最後總結:放大器有兩個難點,一個是頻率響應,一個是反饋。其實所謂電路直觀,就是用從反饋的角度來思考電路。每次分析了一些書上或者JSSC上的「怪異」電
路後,都會感嘆:反饋呀,反饋!然後把分析的心得寫在paper上面。
G. 求一篇作文 :學習科學的樂趣、學了科學的心得體會和收獲。
許多探究活動是需要藉助實驗來完成的,對於小學生來說,由於自身知識、能力水平的有限性,教師的期望不能太高,能完成一些簡單的實驗設計和實驗操作就行了。教師要為學生准備充分的實驗器材,讓學生有較大的選擇餘地,使實驗結果更加有說服力。現在學生都有人手一袋科學材料袋,如:四上材料袋中有液體、氣體的熱脹冷縮、不同的雲圖、風向標、風有力量、磁鐵的磁性、製作指南針、聲音的高低和大小、土電話等,四下的材料袋中有簡單電路、電路檢測器、並聯電路、串聯電路、紅綠燈、小開關、接線盒、岩石礦物標本、花的解剖等,藉助這些材料可以完成大部分的科學實驗,因此要充分利用好。如:一位學生在日記中寫道:
今天科學老師布置了一個作業,讓我們回家利用科學材料袋中的東西,要做一個紅綠燈的實驗。
我做完作業後,把實驗用品拿出來,開始實驗了。我把電線剪成兩段,其中的一頭按在電池盒的正極上,另一頭按在電池盒的負極上。然後再把電線的另一端連到開關上。再小心翼翼地連接到紅燈、黃燈、綠燈上,我想只要一開開關小燈泡就會亮。於是我接通開關,可我萬萬想不到的是只有綠燈亮,紅燈和黃燈連一絲光也沒有。
我想我不能放棄,於是又開始實驗了。仔細瞧著放在眼前的幾樣東西,我暗下決心一定要成功。我想電池的電一定是太弱了,我又到街上買了兩個電池,我信心實足地自言自語說:「這次你肯定會亮了。」我把新電池連起來。又照原來的步驟做了一遍。可還是不亮,我怎麼也想不通,幾乎失去了信心。我在材料袋的說明上發現這些小燈泡和平常用的小燈泡不一樣,叫做發光二極體,和電池連接時正極要連電池正極,負極極要連電池負極,我恍然大悟。但是哪個是它的正極、負極呢,我苦苦思索,忽然我發現綠燈亮的只要按照綠燈的接法就對了,經過仔細觀察,發現發光二極體有兩個長短不同的腳,長的接正極,短的接負極,我實在太高興了,我把電線分別接在紅燈和黃燈上。合上開關,啊!紅燈、黃燈、綠燈終於亮了。
「失敗乃成功之母」,如果沒有失敗怎麼會有成功的喜悅呢,我深深地體會到這句話的意義。
二、在探究實驗中學會觀察和分析。
觀察是發現事物本質,解決問題的基本手段。學會觀察,不只是看清事物的各部分是怎樣的,更重要的是能夠將事物眾多的屬性中本質的東西找出來。這需要教師給學生充分的機會加以鍛煉,例如,在了解了共同特徵的含義的基礎上,讓學生觀察各種哺乳動物的圖片,找出這些動物的共同特徵;讓學生觀察各種鳥類的圖片,找出鳥的共同特徵。此外,學會利用一些簡單的觀察實驗工具的使用也是十分有必要的,如:利用放大鏡可以清楚地觀察解剖油菜花和其它植物的花的結構,利用視頻展示台可以把一些實物放大許多倍,清楚地呈現到全班同學面前。
在探究活動中,學生對自己提出的問題進行專心探究,利用現有的實驗材料和已有的經驗與知識,進行各種實驗、探究、推測,得出結論。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玩」得開心,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且用多種方式表述,使學生的問題意識、思維能力、學習積極性、創造性及想像力充分地調動起來。
例如:在上四年級科學《點亮我們的小燈泡》一課時,我要求學生利用材料袋的材料作實驗,動手做一個簡單電路,使小燈泡發光,課堂上學生動手做了實驗,都成功了,也有一個小組同學匯報說沒有成功,我心理納悶,仔細檢查他們的組裝電路,是正確的,電池是新的,燈泡是是好的,我就因勢利導,問:怎樣來檢查故障呢?假如電池、燈泡、電線壞了,該怎樣檢查,他們設計了一個電路檢測器,我就請他們馬上動手檢查,
結果他們馬上告訴我是電線壞了,是好好的新電線怎麼會壞呢?,我叫學生把電線拿來,小斌說這電線是他從小馬達上拆下來的,我一聽就明白了,馬上想告訴他們是怎麼回事,話到嘴邊又咽了下去,何不讓他們自行去搞明白呢,就說:看來問題就出現在這段電線上,你們有沒有仔細檢查這段電線與其他電線有什麼不同呢?
學生回去檢查後,第二天中午跑過來告訴我:發現其中的秘密了:
一個同學說:「我發現這根銅絲與其他電線顏色不一樣,猜想是不是外麵包了一層其他的東西呢?我用小刀刮開這根銅絲,結果發現裡面的顏色和其他銅絲的顏色是一樣的,連接好後,小燈泡亮了,證明了我的猜想。」
一個同學匯報說:「我放在火上燒一下,發現亮晶晶的銅絲外面有一層能燃燒的東西,把兩頭燒一下,再連接,小燈泡就亮了,我知道他的外麵包了一層不導電的東西。」我表揚了他們的做法和想法,告訴他們這種銅絲叫漆包線,外麵包了一層不導電的漆,然後鼓勵他們再去想一想,為什麼要在銅絲外麵包一層不導電的東西的東西呢?
他們通過網路查找發現了漆包線的作用:普通導線的外麵包了一層塑料,其絕緣皮層厚,體積很大,不宜用作電動機和變壓器等電器設備的繞組線圈,而使用漆包線(塗有絕緣漆的導線)能使線圈體積縮小而提高了單位體積內線圈的繞線匝數,從而有效提高了電機的功率。
望著學生興高采烈的樣子,躍躍欲試的神情,我不僅為我在課堂上的讓學生自己探究的想法而高興,在以往的常識教學中只重視知識的結論、教學的結果,忽略知識形成的過程,忽視學生在新知識學習中的思維歷程、情感體驗,以及探索實踐過程。新課程提倡讓學生在經歷動手、動腦、動口的探究過程。所謂重過程,我認為就是教師在教學中要把教學的重點放在過程,要把過程與方法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目標,要使教學過程真正成為學生自我探索、思考、觀察、體驗、操作、想像、質疑、發現和創新的過程。
三、從學生的生活經歷入手,激發學生探究實驗的興趣。
興趣對學生行為的作用巨大,但是小學生的興趣以自發為主,這就決定了它的不穩定性。教師只能在較短的時間內不斷地對學生進行刺激,使其能長時間地作用於學生的學習活動,但是隨之產生了探究活動板塊小、活動不完整、自主性不強等問題。設計時必須在學生的學習與生活的中尋找探究的活力。科學來源於生活,必須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研究具體的生活現象,揭示蘊含的自然規律。比如,教師在上《水的熱脹冷縮》時開始從生活中燒開水引入,讓學生猜測,水開了會發生什麼現象。學生有的說有氣泡、水冒出來、壺蓋響。這時教師要適時的鼓勵學生,目的是培養學生敢於回答問題的信心。接著,放錄像水開的情景。讓學生討論,水為什麼會溢出來?上述設計的目的是給學生創設了一種探究的情境,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增強了學生學習科學的信心。是學生帶著科學探究的慾望進入下一個環節。當學生想研究更多的液體時,(科學的課堂研究時間不夠,大量的研究需要課後去完成),教師出示噴泉實驗裝置,給學生回家研究提供支持,通過演示實驗進一步激發學生的研究興趣,(既有水的膨脹,又有空氣的膨脹,空氣的膨脹體積要增大好幾倍,壓迫水從管中噴湧出)。
又如:在學習電路的連接後,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家中的電燈的連接方式是串聯還是並聯,為什麼?學生從實驗中得出結論,家中的電燈如果一個電燈發生故障,別的電燈照樣能亮,從這個意義上看,一致認為家中的電路是並聯電路。聯系學生身邊事物開展探究,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既學到了知識,有發展了能力,同時又獲得了豐富的情感體驗。
四、從問題中去探究,激發學生的興趣。
科學探究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知識來源於生活和社會實踐。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在與大自然的接觸過程中,看到了許多事物和變化,也發現了許許多多的問題。在科學探究中,我們就要讓學生把這些問題提出來,明確的告訴他,這些問題的研究是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的,科學知識就隱藏在這些不起眼的身邊的事物中,並積極指點他們去研究,提供切實可行的幫助與指導。
有教育家這樣說過,一個不能提出問題的學生,絕不是一個優秀的學生,一群不能提出問題的學生,他們的老師就絕不是一個優秀的老師。「學是為了學會自學」,一個連問題都不會提的人,是不會自學的。要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首先要讓學生學會提問——善於發現問題,能自覺地提出問題。只有學生自己發現的問題,才是學生最感興趣的,也只有讓學生研究自己的問題,學生才會發揮出全部的主動性。學生能在課堂中做到舉一反三是我們教學所追求的目標,我們應該積極為學生創造這樣的機會。
筆者在上《磁鐵的兩極》一課時,在教學預設中,教師設計了通過讓學生經歷用多種實驗方法探究磁鐵指南北方向的性質,以及探究磁極間的相互作用規律。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在已有生活經驗的基礎上,經歷 「收集事實——整理事實——發現規律」的活動過程。當研究到感受磁鐵斥力,了解磁懸浮列車這一活動時,教師安排了兩個活動,一是學生通過做一輛磁力小車,應用磁鐵斥力的作用推動小車運動;並用手感覺斥力的大小。二是通過課件演示磁懸浮列車的高速前進動畫,運用情景體驗讓學生通過看大屏幕感受磁懸浮列車風馳電掣般的速度。應該說設計比較成功,學生通過動手,實際感受到了磁鐵同極互相排斥;異極互相吸引的性質,又對現代高科技磁懸浮列車的模擬體驗,激發了科學學習的興趣。
下課時一名學生問老師:磁懸浮列車有沒有輪子?教師一下子沒有考慮到這個問題,只好說等下課我們一起去查資料,後來老師和學生通過研究網上資料,了解了許多磁懸浮列車的知識:
磁懸浮列車是一種採用無接觸的電磁懸浮、導向和驅動系統的磁懸浮高速列車系統。它的時速可達到500公里以上,是當今世界最快的地面客運交通工具,有速度快、爬坡能力強、能耗低運行時噪音小、安全舒適、不燃油,污染少等優點。並且它採用採用高架方式,佔用的耕地很少。磁懸浮列車意味著這些火車利用磁的基本原理懸浮在導軌上來代替舊的鋼輪和軌道列車。磁懸浮技術利用電磁力將整個列車車廂托起,擺脫了討厭的摩擦力和令人不快的鏘鏘聲,實現與地面無接觸、無燃料的快速「飛行」。
磁懸浮列車的推進系統是位於軌道兩側的線圈裡流動的交流電,能將線圈變為電磁體。由於它與列車上的超導電磁體的相互作用,就使列車開動起來。列車前進是因為列車頭部的電磁體(N極)被安裝在靠前一點的軌道上的電磁體(S極)所吸引,並且同時又被安裝在軌道上稍後一點的電磁體(N極)所排斥。當列車前進時,在線圈裡流動的電流流向就反轉過來了。其結果就是原來那個S極線圈,現在變為N極線圈了,反之亦然。這樣,列車由於電磁極性的轉換而得以持續向前賓士。根據車速,通過電能轉換器調整在線圈裡流動的交流電的頻率和電壓。從這個意義上說:磁懸浮列車是沒有輪子的。
在科學學習活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習科學應該是學生主動參與和動手實踐的過程,科學學習必須建立在滿足學生發展需要和已有經驗的基礎之上,提供學生直接參與的各種科學探究實驗活動的機會,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教師要引領學生的科學探究活動。在探究過程中,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收集整理資料,主動、積極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得出結論,親歷探究活動的全過程,有利於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和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
H. 作文400字《對科學課的感想》
一次有趣的科學實驗作文400字現在上六年級的同學應該已經跟著我們的科學老師做過不少的實驗了吧,在這些實驗中有沒有你最喜歡的或者是印象最深刻的。上個學期的時候,老師帶領我們探索地球上的地質變化,帶我們做了實驗。名字叫「火山爆發」。在做實驗之前,課前老師要我們准備一些材料:土豆泥,番茄醬。到了第二天上科學課的時候,老師先講了十幾分鍾的課,然後就開始教我們做實驗了。老師發給我們每個小組一個裝滿酒精的酒精燈,和一個小勺子。說要我們先鋪一層土豆泥,然後在中間挖個洞,把番茄醬倒進去,然後再蓋一層土豆泥。我們小組開始做了,把酒精燈點燃,放上小勺子,然後倒上土豆泥,挖一個洞,倒上番茄醬,最後蓋上土豆泥,做完這些事後,我們就靜觀其變,等待著奇跡發生,我們先等了五分鍾,發現沒有變化,我心急了,對小組成員說:「怎麼還沒噴發呢?」這時候,老師走了過來,不急不慢的說:「不要急不要急,如果再過兩分鍾你們的火山還沒噴發,那你們的實驗就失敗了。老師走後,我們又耐心的等了兩分鍾,這事,一個奇怪的現象發生了,土豆泥你的番茄醬竟然奇跡般的冒了出來,老師看見我們的番茄醬冒了出來對我們說:」你們的實驗成功了!「我們立刻歡呼起來,再看看別的組,有的沒成功,有的成功了,之後老師總結經驗,我們也明白了實驗沒成功的原因。原來,他們是土豆泥放得太多了,或番茄醬太少了,我們組就是這兩點做得好才成功的。
I. 科學電路
跟開關一點關系也沒有,只有當電阻為0時(導線電阻忽略不計)才會短路,內因為電阻為0時,電流可以無容限大,所以其他並聯電路無電流了。
畫電路圖,兩根線都接在同一個接線柱上時,是要畫一個黑點,但實物圖不一樣,實物圖導線不能相交
J. 怎樣寫學習科學的感想
科學技術的普及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有著獨特的重要作用。在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回一個國家科學答技術的普及程度,從根本上決定著這個國家生產力和文化的發展水平,決定著這個民族的創造能力。加強科普工作,是發展先進生產力的客觀要求,是發展先進文化、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的有效手段,是提高全民族科學文化素質、促進人民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