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教科版六年級上冊科學教案電從哪兒來題目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①電池是把化學能或光能轉化成了電能。發電有多種方法。
②電能都是其他形式的能量轉化來的。
2、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實驗和閱讀資料認識電能的來源。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進行節約資源、愛護環境教育和體驗科學技術對社會進步的貢獻。
教學重點:認識電池和發電站怎樣得到電能
教學難點:發電機的構造及發電機是怎樣產生電流的
教法與學法:談話法,引導法,觀察法、實驗法、閱讀資料法 教學准備:課件(含有各種電池圖片)、手搖發電機、導線、帶燈座的小燈泡、
指南針、溜溜球的繩子、小電動機。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1、以搶答的形式復習舊知。 2、導入,揭示課題。
師:我們知道了能量有很多種形式,我們平時用得最多的是哪種?(電能) 對,電的用途廣泛,使用方便,人們的生活越來越離不開它。那麼,我們使用的電是從哪裡來的?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這個問題。(板書:7 電能從哪裡來)
3、根據我們的經驗來說說,我們平時使用的電是從哪裡來的?同時課件出示用電器圖片,問:這些用電器使用的電從哪裡來?
4、學生說一說:我們可以從電池中獲得,也可以從發電站獲得。 (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入手,過渡到新知探究,自然且符合兒童探究規律) 二、認識各種各樣的電池
1、師:首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電池吧!
2、電池是一種可以帶著走的「電能」 ,電池有各種各樣的形狀。 (課件出示圖片)這些電池你認識嗎?
3、小組討論:這些電池有什麼相同和不同?它們是把什麼能量轉化成電能的?你能介紹其中的一種電池嗎?
請小組代表介紹匯報,全班交流。
(通過小組合作與學生自主介紹的形式,充分發掘了學生中的知識資源,調動學生探究的興趣,體現了合作學習和自主學習)
『貳』 編寫一份有關於家用電器的市場調查計劃,六年級上冊勞技
1,確定一個小區住戶家電使用情況。2,內容包括家電種類。3,家電品牌。
4,功率。5,性能特徵。
『叄』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六年級上冊教案
綜合實踐活動課過程簡案(5-6年級)
一、綜合實踐活動課內容:
勤儉節約演講稿
勤儉節約名言、警句、格言
勤儉節約故事
勤儉節約手抄報
身邊勤儉節約的表率
尋找生活中的浪費現象
勤儉節約辯論會
勤儉節約的文章、詩歌、兒歌、
勤儉節約的倡議書
勤儉節約作文
勤儉節約金點子
勤儉節約漫畫
勤儉節約製作
二、課時的具體安排:
調查學校中的浪費現象。(4課時)
調查各種浪費所造成的影響,可能涉及到危害和對各方面的不利。(2課時)
查閱相關的資料(4課時):小故事、格言、名言、警句、詩歌(朗誦)。
勤儉節約手抄報製作(2課時)
勤儉節約金點子、倡議書活動(2課時)
勤儉節約漫畫製作(2課時)
廢品利用小製作(2課時)
三、主題確定的背景(情境描述):
學生在學校經常亂丟學慣用品,教師的講桌上總是會出現整支鉛筆,整塊橡皮沒有同學要。洗手後經常不把水龍頭擰緊,看見水龍頭在滴水也意識不到要去關一下。中餐就餐時經常倒菜倒飯,不愛惜糧食,放學回家就去買零食,時常向父母伸手要錢。教室中的電燈、夏天的電扇經常開著,出去到專用教室上課也不及時把教室中的電器關掉。學生缺乏勤儉節約的意識,體會不到父母賺錢的心酸,亂花錢的現象特別嚴重。根據學生存在的問題,決定在五至六年級准備針對學生的問題開展勤儉教育的綜合實踐活動。
活動准備階段:
一、設計調查表,調查學生的現狀。(2課時)
小調查1
1、 你自己在環保節約方面做的怎麼樣? (請在相應的答案○打√)
○每次都能做到 ○經常能做到 ○偶爾能做到 ○從來沒有做到
2、 離開家時,把電器開關關上。
○每次都能做到 ○經常能做到 ○偶爾能做到 ○從來沒有做到
3.水龍頭滴漏時,我們用容器把它接下來,然後再請人抓緊修理。
○每次都能做到 ○經常能做到 ○偶爾能做到 ○從來沒有做到
4、手中的紙能合理利用。
○每次都能做到 ○經常能做到 ○偶爾能做到 ○ 從來沒有做到
5、水龍頭沒有擰緊,及時上前將它擰緊。
○每次都能做到 ○經常能做到 ○偶爾能做到 ○ 從來沒有做到
6、就餐時能吃完盤中的飯菜。
○每次都能做到 ○經常能做到 ○ 偶爾能做到 ○ 從來沒有做到
7、生日爸爸媽媽花錢慶祝
○同意 ○沒意見 ○不同意
小調查2:請選擇,如果選擇其他請寫明。
1、你的零花錢主要花與哪些方面?( )
A、零食/飲料 B、學習輔助書籍 C、運動服裝/鞋子 D 、電子游戲軟體 E、其他
2、你每個月大約有多少零花錢?( )你會花掉多少錢?( )
A、5—10元 B、10—20元 C、20—30元 D 、30—40元 E、其他
3、周末你喜歡到哪裡就餐?( )
A、家裡 B、飯館 C、野餐 D 、其他
4、你最喜歡玩的事情是?( )
A、去公園 B、在家裡 C、打游戲 D 、逛街 E、其他
5、你覺得你父母每個月掙錢多嗎?( )
A、很多 B、一般 C、剛好夠用 D 、很少 E、其他
二、學生調查生活中其他浪費的現象。(1課時)
小組合作交流:在我們的生活中總是存在很多的浪費現象,這些浪費造成了國家很多的損失,小組發揮自己組成員的能力,去調查生活中還有哪些浪費的現象。活動實施階段:
反饋生活中的浪費現象,尋找對策。(4課時)
根據你的調查和發現,你發現了生活中有哪些浪費的現象?(指名回答)
你覺得這些浪費現象會造成哪些不良的影響?
小組交流自己的想法
小組反饋
得出結論:我們要從小養成勤儉節約的習慣,從每件小事做起,杜絕身邊的浪費現象。
搜集相關的資料
小組收集關於勤儉節約方面的資料。資料收集小組分:詩歌組、名言警句組、故事組、小品組、其他組。
分組活動
收集好小組的資料。
活動反饋課。(2課時)
(一)、 情景在現、寓理其中
1、 偉人篇:
許許多多的英雄人物才有勤勞儉朴,艱苦創業的感人事跡,請故事組的同學來講述一下他們的故事。
我們身邊也一定又這樣的同學,你發現他們的良好的品德了嗎?說一說。
2、 節約篇:
每天中午就餐後,我們都會看到這樣的現象:一頓飯吃下來,灑滿桌子、滿地都是飯菜;有的同學打一盒飯,只吃了幾口就倒掉了。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每一粒糧食都來之不易嗎?觀看小品《小華後悔了》。
小結:同學們,我們的生活是富裕了。你們可曾想過在貧窮邊遠的山區,還有許多同齡的小朋友過著艱難的生活。他們吃不飽,睡不暖,實在需要我們的幫助。只要我們不浪費一張紙,節約一支筆、一滴水,一度電,就會為國家創造許多財富了。
3、調查篇:
調查報告《水和電》。
隊員(5人):我們都是水,你們知道嗎?
A: 一噸水可以發電5410度。
B: 一噸水可以磨粉34袋。
C: 一噸水可以生產葯片2000片。
D: 一噸水可以煉鋼130公斤。
齊:節約一噸水,為國為民作貢獻!
隊員(5人):我們都是電,你們知道嗎?
A: 1度電可以生產化肥3公斤。
B: 1度電可以織布7米。
C: 1度電可以煉鋼30公斤。
D: 1度電可以供洗衣機使用5小時。
E: 1度電可以縫制襯衫10件
你們還對自己家裡的水電進行了調查,有什麼收獲嗎?進行匯報。
4、朗誦篇
我們有很多的警言佳句,很多的詩歌都是歌頌勤儉節約的美德的,下面我們就有情詩歌朗誦組的同學帶來的收獲吧。
(二)、小結:通過這節課,我們知道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明白了我們的生活雖然富裕了,我們要繼承和發揚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做到節約不浪費,愛勞動,愛創新,從小養成勤勞、節儉的好習慣。做個勤儉節約的乖孩子!
製作手抄報。(2課時)
小組根據自己收集的資料進行勤儉節約的手抄報製作。
對製作的手抄報進行展示。
勤儉節約金點子、倡議書活動。(2課時)
勤儉節約是我們中華的傳統美德,在我們的古代又很多的名人都能夠做到勤儉節約,我們的身邊也又這樣的同學,他們的行為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我們為了號召所有的同學都參與到「勤儉節約」的隊伍中來,請同學們出一出金點子,看看同學們能想出什麼好的點子?
為了使大家都能響應這個活動,我們一起行動製作一份倡議書,倡議身邊的人士都能做到「勤儉節約」。
勤儉節約漫畫製作。(2課時)
小組活動:將生活中浪費的現象用漫畫的形式表現出來。
對學生的作品進行評比。
利用廢品進行小製作。(2課時)
在我們的生活中,可能會出現很多廢紙、瓶子等用過的物品,我們能不能將這些物品進行再利用那?這節課就請同學們充分發揮自己的腦筋,用一用自己的雙手,將我們身邊的廢品進行再利用再製作,看看誰的作品完美。
風正小學
2009年11月
『肆』 六年級《家用電器的自述》500字
電腦的自述
我是一台電腦,幾年前人們對我還是不太熟悉,但是現在我卻是家喻戶曉的家用電器了。我究竟是什麼樣的呢?下面就聽聽我的自我介紹吧。
我是由四部分組成的。最主要的部分要數主機了,它好象人的大腦一樣操控著我。它是一個方方的鐵盒子。外面只有幾個按鈕,但是裡面卻有很多很多電線,就好象我們的血管和神經一樣。我的中間是一個顯示器,就像一台小電視機那麼大。大大的腦袋,方方的屏幕,屏幕下方有許多按鈕。有控制開關的,有控制亮度的,有控制屏幕大小的……。鍵盤和滑鼠就像是我的兩只手。鍵盤上有很多的按鈕,有字母鍵、有符號鍵,有方向鍵,有數字鍵……各種各樣。滑鼠彷彿是一隻可愛的小老鼠趴在電腦桌上,前面有兩個凹進去的東西,可以用食指和無名指點擊屏幕上的東西,中間還有一個凸出來的東西,就像是它的「鼻子」,它發著藍色的光。它可以上下轉動。
我不僅很美觀,而且作用非常大。有一次小主人讀書時,遇到一個問題「北京十六景是什麼?」小主人就去問爸爸、媽媽。爸爸、媽媽也不知道。這可怎麼辦呢?這時候小主人想到了我。小主人就通過我上網去查,不一會兒,就查到了。還有一次,小主人想看《數碼寶貝》可是又借不到碟片,小主人就在網上看了個痛快。電腦上還可以打游戲,寫論文、發郵件、購物……真是無所不能。
現在小主人和他的爸爸、媽媽都非常喜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