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發展現狀
截至2012年晚期,數十億級別的晶體管處理器已經得到商用。隨著半導體製造工藝從32納米水平躍升到下一步22納米,這種集成電路會更加普遍,盡管會遇到諸如工藝角偏差之類的挑戰。值得注意的例子是英偉達的GeForce 700系列的首款顯示核心,代號『GK110』的圖形處理器,採用了全部71億個晶體管來處理數字邏輯。而Itanium的大多數晶體管是用來構成其3千兩百萬位元組的三級緩存。Intel Core i7處理器的晶元集成度達到了14億個晶體管。所採用的設計與早期不同的是它廣泛應用電子設計自動化工具,設計人員可以把大部分精力放在電路邏輯功能的硬體描述語言表達形式,而功能驗證、邏輯模擬、邏輯綜合、布局、布線、版圖等可以由計算機輔助完成。
2. 2019年我國集成電路工業開展現狀及未來如何eimkt
在信息時代,集成電路廣泛用於電腦、手機、家電、汽車、高鐵、電網、醫療儀器、機器人、工業控制等各種電子產品和系統,是高端製造業的核心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銷售額逐年增加 產量突破新高
集成電路又稱晶元,在電子學中是一種把電路(主要包括半導體裝置,也包括被動元件等)小型化的方式,並通常製造在半導體晶圓表面上。其具有體積小,重量輕,引出線和焊接點少,壽命長,可靠性高,性能好等優點,同時成本低,便於大規模生產。它不僅在工、民用電子設備如收錄機、電視機、計算機等方面得到廣泛的應用,同時在軍事、通訊、遙控等方面也得到廣泛的應用。
目前,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集成電路製造基地。近年來,中國已成為帶動全球集成電路市場增長的主要動力,多年來市場需求均保持快速增長,以中國為核心的亞太地區在全球集成電路市場中所佔比重快速提升。根據中國半導體協會公布的數據來看,2018年中國集成電路行業銷售額為6532億元,同比增長20.7%,但受到全球半導體市場下降影響,2019年我國集成電路行業增速有所下降。截至2019年上半年,我國集成電路行業累計銷售額為3048.2億元,同比增長11.8%。
—— 更多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集成電路行業市場需求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3. 集成電路行業發展現狀與前景,你是從事這一行的嗎
集成電路是一種微型電子器件,簡稱「晶元」,是指通過採用一定的工藝,將電路中所需的晶體管、二極體、電阻、電容、電感等元件通過布線互聯,製作在半導體晶片或介質基片上,然後封裝在管殼內,成為具有所需電路功能的微型電子器件。
集成電路行業屬於半導體的子行業。半導體是工業設備、通信網路、消費電子等的關鍵部件,是目前全球主導性的基礎產業之一。
集成電路晶元關系著信息安全、經濟安全、乃至國防安全,是國家發展戰略的重中之重,這方面的核心技術不能受制於人,所以從國家戰略層面予以重點支持發展。我國國內集成電路晶元的需求十分旺盛,僅2015年中國晶元市場佔全球市場36%,但自給率僅12.7%,2015年進口晶元達2300億美元,居國內進口商品首位。
中國集成電路市場規模
國家政策提供「天時」,集成電路產業規模向國內轉移營造了產業發展的「地利」,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集成電路行業市場需求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集成電路產業規模667億美元,佔全球19.7%;到2018年有望達到985億美元,預計到2020年達到1320億美元,佔全球33%。
中國集成電路進口量巨大,近年來國產品牌替代明顯
2016年中國集成電路進口額高達2270.7億美元,連續四年超過2000億美元,是中國進口金額最高的商品,超過原油、鐵礦石和糧食進口額。而同期中國集成電路出口額為613.8 億美元,貿易逆差1657 億美元。預計未來幾年,中國集成電路進口額仍將維持高位。
我國集成電路產業起步晚,發展快
目前我國集成電路的設計和製造還處在起步發展階段,是中國的「短腿」產業。近幾年,在國家一系列政策密集出台的環境下,國內移動智能終端、平板電腦、消費類電子及汽車電子產品等市場需求的推動下,我國集成電路產業整體保持平穩增長,2014年我國集成電路市場規模已經突破萬億元,2015 年集成電路產業銷售收入已達 3500億元,同比增長16.2%,集成電路三大細分領域設計、晶元製造、封裝測試均保持增長勢頭。
加快發展集成電路產業,是推動信息技術產業轉型升級的根本,是提升國家信息安全水平的基本保障,2014 年6月,我國國務院發布了旨在促進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明確將集成電路產業上升至國家戰略。此後9
月我國成立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對行業進行財政支持,以緩解集成電路企業融資瓶頸。
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國集成電路產業正逐步實現產業升級和結構轉型,我國集成電路國產替代進口趨勢將越趨明顯,集成電路的國產化將為我國集成電路企業以及為之配套的裝備企業帶來巨大市場機遇。
4. 中國的集成電路產業現狀怎麼樣
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等交叉融合正在引發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將給世界范圍內的製造業帶來深刻影響。這一變革與中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製造強國形成歷史性交匯,對中國製造業的發展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和機遇。
集成電路是製造產業,尤其是信息技術安全的基礎。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集成電路行業市場需求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指出:我國集成電路產業起步晚,存在諸如集成電路設計、製造企業持續創新能力薄弱,核心技術缺失仍然大量依賴進口,與國際先進水平有顯著差異。從國家安全形度來看,只有實現了底層集成電路的國產化,我國的信息安全才能得以有效保證。因此在國務院印發《中國製造2025》中將集成電路放在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的首位。隨著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黃金時期的到來,重點企業規模保持快速增長。
在電子行業的眾多新興子行業中,集成電路、北斗產業、感測器、智能家居、LED等有望在本輪升級轉型中脫穎而出。從之前的千億扶持計劃,到近期的中國製造2025,中國半導體產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只有抓住這個時間窗口才能重新定義全球市場格局。
集成電路技術和產業對中國製造的重要意義
集成電路是工業的「糧食」,其技術水平和發展規模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產業競爭力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之一,是實現中國製造的重要技術和產業支撐。國際金融危機後,發達國家加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集成電路產業的戰略性、基礎性、先導性地位進一步凸顯,美國更將其視為未來20年從根本上改造製造業的四大技術領域之首。
發展集成電路產業既是信息技術產業乃至工業轉型升級的內部動力,也是市場激烈競爭的外部壓力。中國信息技術產業規模多年位居世界第一,2014年產業規模達到14萬億元,生產了16.3億部手機、3.5億台計算機、1.4億台彩電,佔全球產量的比重均超過50%,但主要以整機製造為主。由於以集成電路和軟體為核心的價值鏈核心環節缺失,電子信息製造業平均利潤率僅為4.9%,低於工業平均水平1個百分點。目前中國集成電路產業還十分弱小,遠不能支撐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以及國家信息安全、國防安全建設。2014年中國集成電路進口2176億美元,多年來與石油一起位列最大宗進口商品。加快發展集成電路產業,對加快工業轉型升級,實現「中國製造2025」的戰略目標,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當前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現狀
經過改革開放以來30多年的發展,特別是2000年《國務院關於印發鼓勵軟體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發布以來,中國集成電路市場和產業規模都實現了快速增長。市場規模方面,2014年中國集成電路市場規模首次突破萬億級大關,達到10393億元,同比增長13.4%,約佔全球市場份額的
50%。產業規模方面,2014年中國集成電路產業銷售額為3015.4億元,2001-2014年年均增長率達到23.8%。
技術實力顯著增強。系統級晶元設計能力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逐步縮小。建成了7條12英寸生產線,本土企業量產工藝最高水平達40納米,28納米工藝實現試生產。集成電路封裝技術接近國際先進水平。部分關鍵裝備和材料實現從無到有,被國內外生產線採用,離子注入機、刻蝕機、濺射靶材等進入8英寸或12英寸生產線。
涌現出一批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骨幹企業。2014年海思半導體已進入全球設計企業前十名的門檻,數據顯示,我國設計企業在2014
年全球前五十設計企業中占據了9個席位。中芯國際為全球第五大晶元製造企業,連續三年保持盈利。長電科技位列全球第六大封裝測試企業,在完成對星科金朋的並購後,有望進入全球前三名。
制約產業發展的問題和瓶頸仍然突出
主要表現在:
一是產業創新要素積累不足。領軍人才匱乏,企業技術和管理團隊不穩定;企業小散弱,500多家集成電路設計企業收入僅約是美國高通公司的60-70%,全行業研發投入不足英特爾一家公司。產業核心專利少,知識產權布局結構問題突出。
二是內需市場優勢發揮不足。晶元設計與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結合不緊密,難以進入整機領域中高端市場。跨國公司間構建垂直一體化的產業生態體系,國內企業只能採取被動跟隨策略。
三是「晶元-軟體-整機-系統-信息服務」產業鏈協同格局尚未形成。晶元設計企業的高端產品大部分在境外製造,沒有與國內集成電路製造企業形成協作發展模式。製造企業量產技術落後國際主流兩代,關鍵裝備、材料基本依賴進口。
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當前,全球集成電路產業已進入深度調整變革期,既帶來挑戰的同時,也為實現趕超提供了難得機遇。從外部挑戰看,國際領先集成電路企業加快先進技術和工藝研發,推進產業鏈整合重組,強化核心環節控制力。不少領域已形成2-3家企業壟斷局面。
從發展機遇看,市場格局加快調整,移動智能終端爆發式增長,成為拉動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新動力。產業格局面臨重塑,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新業態引發的產業變革剛剛興起,以集成電路和軟體為基礎的產業規則、發展路徑、國際格局尚未最終形成。
集成電路技術演進呈現新趨勢,製造工藝不斷逼近物理極限,新結構、新材料、新器件孕育重大突破。此外,隨著信息消費市場持續升級,4G網路等信息基礎設施加快建設,中國作為全球最大、增長最快的集成電路市場繼續保持旺盛活力,預計2015年市場規模將達1.2萬億元,這些都為中國集成電路產業實現「彎道超車」提供了有利條件。
5. 模擬集成電路的現狀
模擬IC的使用一直以消費類電子產品為主,這幾年一直保持穩定增長。據Databeans公司對模擬IC市場調研報告顯示,全球模擬市場從2003年~2009年復合增長率為12%。這個數字要高出其它產品的增長率。這也預示著高性能模擬市場在今後的一段時間里發展潛力巨大。在美國半導體工業協會( SIA )的市場統計中也有數據顯示,在未來的2~3年發展中,模擬市場的發展將快速超越數字市場。模擬器件將成為市場及產品數字化時代的模擬集成電路應用的主流。
模擬IC主要應用於在電子系統中執行對模擬信號的接收、混頻、放大、比較、乘除運算、對數運算、模擬-數字轉換、采樣-保持、調制-解調、升壓、降壓、穩壓等功能。電路形式有數據轉換器(如A /D轉換器、D /A轉換器等)、運算放大器、大器、寬頻放大器等)、非線性放大器(模擬乘法器、數/反對數放大器等)、多路模擬開關、(線性調壓器、開關電源控制器等)、智能功率各類專用IC。模擬IC在其設計和工藝技術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具有自身特點的設計思想和工藝體系;在技術發展水平、產品種類、限度地滿足了信息化技術的需要;其應用已滲透到各個領域,在現代軍、民用電子系統中,模擬了重要角色;在信息化的各種場合,都離不開高性能的模擬IC,模擬IC性能水平的高低常常決定著電子產品或系統的水平高低。
在器件方面,由於應用對模擬IC的要求千差萬別,,因此在器件方面,不僅開發出十餘大類的模擬IC產品,而且對各類模擬數百、數千種產品,產品種類和性能水平應有盡有,可滿足應用的不同需要。
其中,數據轉換器是模擬和數字混合信號處理電路,它的模擬電路部分佔晶元面積的50%以上。早在1986年美國的Gray教授就提出用所謂「雞蛋模型」,形象地表示了數字IC、模擬IC以及模擬/數字轉換(A/D)電路、數字/模擬轉換(D/A )電路間的關系。他把數字IC比作蛋黃,模擬IC比作蛋殼,而A/D和D/A轉換電路自然就成了連接二者的蛋清。可見,三者是一個有機整體,現實世界的非物理信號可以通過模擬電路以及A /D轉換電路轉換成數字信號加工處理,再由D /A轉換電路和模擬電路才能轉化為我們能感知的模擬信號。在數據轉換器方面,8~14位1~80 MHz高速A/D技術已很成熟,產品充足,也可見到16位以上30MHz以上的A/D轉換器產品。同時在A/D轉換器中不僅出現集成了多種功能的模擬IC,如多路轉換器、儀器放大器、采/保放大器等A /D轉換器子系統,而且還將不斷把其它模擬IC和各種數字電路如DSP、存儲器、CPU、I/O等集成在一起。美國模擬器件公司2006年發布了業界首款採用3 mm ×3 mm 10引腳LFCSP(引腳架構晶元級封裝)超小型封裝的16 bit四數模轉換器(DAC) ,從而滿足了工業和通信設計尺寸不斷減小的需求————這項技術開發將節省高達70%以上的印製電路板面積。
在射頻放大器方面,正採用SiGe雙極技術,以滿足應用的高性能要求。放大器正應用於各種手持式通信設備中,要求功耗低。ADI (美國模擬器件公司)的高性能放大器系列(如AD8350工作頻率達到1 200MHz,在250MHz時雜訊系數為6. 1dB,具有很高的動態范圍、極好的線性度和共模抑制),可有效地應用於通信收發射機、通用增益放大系統、A /D緩沖器、高速數據介面驅動器等。AD I日前發布首款AD8352,能夠有效驅動無線基礎設施系統的高速模數轉換器(ADC) ,並達到超低失真性能。AD8352作為ADI擴展種類系列的最新成員,適合於驅動下一代3G和4G蜂窩、寬頻WiMAX無線基礎設備中使用在最高實際中頻( IF)條件下的12bit~16bit ADC,驅動高速ADC達380MHz,超過同類差分放大器能達到的100MHz,具有保持優越性能的能力。
電壓調節器方面,AD I推出的接收機IF子系統AD6121中集成了電壓調節器,它是一種動態范圍很寬的IF放大器,是專門為CDMA (碼分多址)系統應用設計的,可適用於2. 9V~4. 2V的電池電源工作。Motorola推出的電壓調節器系列,開關電流低,雜訊低,靜態電流極小,可在電池電源的額定電壓下降到0. 2V以內都能調整,很適合電池供電系統如蜂窩電話、無繩電話及長壽命電池供電的射頻控制系統應用。
當今電子產品層出不窮、爭奇斗艷的根本原因,與其說是數字計算技術的飛速提高,不如說是模擬技術推陳出新的結果。小巧、省電、娛樂、方便..能夠滿足消費者這些要求的,正是模擬技術。所以,模擬技術造就了不同特色和檔次的電子產品,也為整個電子工業不斷創造著新的需求。因此,只有模擬技術才可令電子產品具有獨特的個性,突顯自己的特色。
6. 我想問一下集成電路目前的現狀,希望有專業人士不吝賜教,大致介紹一下目前比較前沿的發展情況。
我這里有一份。要的話可以給你發一份。
2011 年 1月 2日
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現狀 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現狀 集成電路產業發展
關鍵詞:中國集成電路現狀
集成電路產業是知識密集、技術密集和資金密集型產業,世界集成電路產業發 展迅速,技術日新月異。2003年前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無論從質還是從量來說都不 算發達, 但伴隨著全球產業東移的大潮, 中國的經濟穩定增長, 巨大的內需市場, 以及充裕的人才,中國集成電路產業已然崛起成為新的世界集成電路製造中心。 二十一世紀, 我國必須加強發展自己的電子信息產業。 它是推動我國經濟發展, 促進科技進步的支柱,是增強我國綜合實力的重要手段。作為電子信息產業基 礎的集成電路產業必須優先發展。只有擁有堅實的集成電路產業,才能有力地 支持我國經濟、軍事、科技及社會發展第三步發展戰略目標的實現。
一、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迅速 1998 年我國集成電路產量為 22.2 億塊,銷售規模為 58.5 億元。 到 2009 年,我國集成電路產量為 411 億塊,銷售額為 1110 億元,12 年間產量 和銷售額分別擴大 18.5 倍與 20 倍之多,年均增速分別達到 38.1%與 40.2%,銷 售額增速遠遠高於同期全球年均 6.4%的增速。 二、 中國集成電路產業重大變化 2008年是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過程中出現重大變化的一年。 全球金融危機不 僅使世界半導體市場衰退,同時也使中國出口產品數量明顯減少,佔中國出口總 額1/3左右的電子信息產品增速回落,其核心部件的集成電路產品的需求量相應 減少。 人民幣升值也是影響產業發展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 因為在目前國內集成電 路產品銷售額中直接出口佔到70%左右, 人民幣升值對於以美元為結算貨幣的出 口貿易有著重要影響,人民幣兌美元每升值1%,國內集成電路產業整體銷售額 增幅將減少1.2到1.4個百分點,在即將到來的2011年裡,人民幣加速升值值得關 注。 三、中國集成電路產品產銷概況 中國集成電路產品產銷概況 中國集 2008年中國集成電路產業在產業發展周期性低谷呈現出增速逐季遞減狀態, 全年 銷售總額僅有1246.82億元,比2007年減少了0.4%,出現了未曾有過的負增長局 面;全年集成電路產量為417.14億塊,較2007年僅增長了1.3%。近幾年我國集成 電路產品產量和銷售額的情況如圖1和圖2所示:
圖1 2003—2008年中國集成電路產品產量增長情況
圖2 2003—2008年中國集成電路產品銷售額增長情況 由上圖可知,最近幾年我國集成電路產品銷售額雖逐年上升,但上升的速度卻 緩慢,這是因為在國務院18號文件頒布後的五年中,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的產品銷 售額一直以年均增長率30%以上的速度上升, 是這個時期世界集成電路增長速度 的3倍,是一種階段性的超高速發展的狀態;一般情況下,我國集成電路產業年 均增長率能保持在世界增長率的1.5倍左右已屬高速發展,因此,在2007年以後, 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的年增長速度逐步減緩應屬正常勢態, 在世界集成電路產業周 期性低谷階段,20%左右的年增長率仍然是難得的高速度。世界經濟從美國次貸 危機開始逐步向全世界擴展,形成金融危機後又向經濟實體部門擴散,從2008
年開始對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產生影響,到第三季度國際金融危機明顯爆發後,中 國集成電路產業銷售額就出現了大幅度下滑,形成了第四季度的跳水形態。圖3 是這個變化過程。
圖3 2006Q1-2008Q4中國集成電路產品銷售收入及同比(季期)增長率 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得益於產業環境的改善, 抵禦金融危機的影響政策 十分顯著。2008年1月,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發布了《關於企業所得稅若干優 惠政策的通知》(財稅〔2008〕1號),對集成電路企業所享受的所得稅優惠十分 重視。日前通過的《電子信息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 ,又把「建立自主可控的集成 電路產業體系」作為未來國內信息產業發展的三大重點任務之一,在五大發展舉 措中明確提出「加大投入,集中力量實施集成電路升級」。2005年由國務院發布的 《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 (2006━2020年)》(國發[2005]44號),確定 並安排了16個國家重大專項,其中把「核心電子器件、高端通用晶元及基礎軟體 產品」與「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製造裝備及成套工藝」列在多個重大專項的前兩位; 2008年4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已審議並原則通過了這兩個重大專項的實施方案,為 專項涉及的相關領域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契機。 中國各級政府對集成電路產業發展 的積極支持和相關政策的不斷落實, 對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 響。 四、中國集成電路產品需求市場 近些年來,隨著中國電子信息產品製造業的迅速發展,在中國市場上對集成 電路產品的需求呈現出飛速發展的勢態,並成為全球半導體行業的關注點,即使 中國集成電路產品的需 在國內外半導體產業陷入低迷並出現了負增長的2008年,
求市場仍保持著增長的勢頭, 這是由中國信息產品製造業的銷售額保持著10%以 上的正增長率所決定的。 中國最近幾年的集成電路產品市場需求額變化情況如圖 4所示。
圖4 2004-2008年中國集成電路市場需求額 五、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結構 設計、製造和封裝測試業三業並舉,半導體設備和材料的研發水平和生產能 力不斷增強,產業鏈基本形成。隨著前幾年 IC 設計業和晶元製造業的加速發展, 設計業和晶元製造業所佔比重逐步上升,國內集成電路產業結構逐漸趨於合理。 2006年設計業的銷售額為186.2億元, 比2005年增長49.8%; 2007年銷售額為225.7 億元,比2006年增長21.2%。晶元製造業2006年銷售額為323.5億元,比2005年增 長了38.9%; 2007年銷售額為397.9億元, 比2006年增長又23.0%。 封裝測試業2006 年銷售額為496.6億元,比2005年增長43.9%;2007年銷售額為627.7億元,比2006 年增長26.4%。2001年我國設計業、晶元製造業、封測業的銷售額分別為11億元、 27.2億元、161.1億元,分別佔全年總銷售額的5.6%、13.6%、80.8%,產業結構 不盡合理。 最近5年來, 在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IC 產業結構逐步趨於合理, 設計業和晶元製造業在產業中的比重顯著提高。到2007年我國 IC 設計業、晶元 製造業、封測業的銷售額分別為225.5億元、396.9億元、627.7億元,分別佔全年 總銷售額的18.0%、31.7%、50.2%。 半導體設備材料的研發和生產能力不斷增強。 在設備方面, 65納米開始導入生產, 中芯國際與 IBM 在45納米技術上開展合作,FBP(平面凸點式封裝)和 MCP(多
晶元封裝)等先進封裝技術開發成功並投入生產,自主開發的8英寸100納米等離 子刻蝕機和大角度離子注入機、12英寸矽片已進入生產線使用。在材料方面,已 研發出8英寸和12英寸硅單晶,硅晶圓和光刻膠的國內生產能力和供應能力不斷 增強。
但是2008年,國內集成電路設計、晶元製造與封裝測試三業均不同程度的受 到市場低迷的影響,其中晶元製造業最明顯,全年晶元製造業規模增速由2007 年的23%下降到-1.3%,各主要晶元製造企業均出現了產能閑置、業績下滑的情 況;封裝測試業普遍訂單下降、開工率不足,全年增幅為-1.4%;集成電路設計 業也受到國內市場需求增長放緩的影響, 由於重點企業在技術升級與產品創新方 面所做的努力部份地抵禦了市場需求不振所帶來的影響, 全年增速仍保持在正增 長狀態,為4.2%,高於國內集成電路產業的整體增幅。如圖5所示。
圖5 2008年中國集成電路產業基本結構
六、集成電路技術發展 集成電路技術發展 我國技術創新能力不斷提高,與國外先進水平差距不斷縮小。從改革開放之初 的 3 英寸生產線,發展到目前的 12 英寸生產線,IC 製造工藝向深亞微米挺進, 封裝測試水平從低端邁向中 研發了不少工藝模塊, 先進加工工藝已達到 100nm。 高端,在 SOP、PGA、BGA、FC 和 CSP 以及 SiP 等先進封裝形式的開發和生產
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IC 設計水平大大提升,設計能力小於等於 0.5 微米企業比 例已超過 60%,其中設計能力在 0.18 微米以下企業占相當比例,部分企業設計 水平已經達到 100nm 的先進水平。設計能力在百萬門規模以上的國內 IC 設計企 業比例已上升到 20%以上,最大設計規模已經超過 5000 萬門級。相當一批 IC 已投入量產,不僅滿足國內市場需求,有的還進入國際市場。 總之,集成電路產業是信息產業和現代製造業的核心戰略產業,其已成為一些 國家信息產業的重中之重。 2011年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將勉勵更好的發展環 境,國家政府的支持力度將進一步增加,新的扶植政策也會盡快出台,支持研發 的資金將會增多,國內市場空間更為廣闊,我國集成電路產業仍將保持較快的發 展速度,佔全球市場份額比重必會進一步增大!! !
附錄: 附錄: 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大事記(摘自網路) 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大事記(摘自網路) 1947 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發明了晶體管。 1956 年,中國提出「向科學進軍」,把半導體技術列為國家四大緊急措施 之一。 1957 年,北京電子管廠通過還原氧化鍺,拉出了鍺單晶。中國科學院應用 物理研究所和二機部十局第十一所開發鍺晶體管。當年,中國相繼研製出鍺點接 觸二極體和三極體(即晶體管) 。 1959 年,天津拉制出硅(Si)單晶。 1962 年,天津拉制出砷化鎵單晶(GaAs) ,為研究制備其他化合物半導體打 下了基礎。 1962 年,我國研究製成硅外延工藝,並開始研究採用照相製版,光刻工藝。 1963 年,河北省半導體研究所製成硅平面型晶體管。 1964 年,河北省半導體研究所研製出硅外延平面型晶體管。 1965 年 12 月,河北半導體研究所召開鑒定會,鑒定了第一批半導體管,並 在國內首先鑒定了 DTL 型(二極體――晶體管邏輯)數字邏輯電路。1966 年底, 在工廠范圍內上海元件五廠鑒定了 TTL 電路產品。 這些小規模雙極型數字集成電 路主要以與非門為主,還有與非驅動器、與門、或非門、或門、以及與或非電路 等。標志著中國已經製成了自己的小規模集成電路。 1968 年,組建國營東光電工廠(878 廠) 、上海無線電十九廠,至 1970 年建 成投產,形成中國 IC 產業中的「兩霸」。 1968 年,上海無線電十四廠首家製成 PMOS(P 型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電 路(MOSIC) 。拉開了我國發展 MOS 電路的序幕,並在七十年代初,永川半導體研 究所(現電子第 24 所) 、上無十四廠和北京 878 廠相繼研製成功 NMOS 電路。之
後,又研製成 CMOS 電路。 七十年代初,全國掀起了建設 IC 生產企業的熱潮,共有四十多家集成電路 工廠建成。 1972 年,中國第一塊 PMOS 型 LSI 電路在四川永川半導體研究所研製成功。 1973 年,我國 7 個單位分別從國外引進單台設備,期望建成七條 3 英寸工 藝線,最後只有北京 878 廠,航天部陝西驪山 771 所和貴州都勻 4433 廠。 1976 年 11 月,中國科學院計算所研製成功 1000 萬次大型電子計算機,所 使用的電路為中國科學院 109 廠(現中科院微電子中心)研製的 ECL 型(發射極 耦合邏輯)電路。 1982 年,江蘇無錫的江南無線電器材廠(742 廠)IC 生產線建成驗收投產, 這是中國第一次從國外引進集成電路技術。 1982 年 10 月,國務院為了加強全國計算機和大規模集成電路的領導,成立 了以萬里副總理為組長的「電子計算機和大規模集成電路領導小組」, 制定了中 國 IC 發展規劃,提出「六五」期間要對半導體工業進行技術改造。 1983 年,針對當時多頭引進,重復布點的情況,國務院大規模集成電路領 導小組提出「治散治亂」, 集成電路要「建立南北兩個基地和一個點」的發展戰 略,南方基地主要指上海、江蘇和浙江,北方基地主要指北京、天津和沈陽,一 個點指西安,主要為航天配套。 1986 年,電子部廈門集成電路發展戰略研討會,提出「七五」期間我國集 成電路技術「531」發展戰略,即普及推廣 5 微米技術,開發 3 微米技術,進行 1 微米技術科技攻關。 1989 年 2 月,機電部在無錫召開「八五」集成電路發展戰略研討會,提出 了「加快基地建設,形成規模生產,注重發展專用電路,加強科研和支持條件, 振興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戰略。 1989 年 8 月 8 日, 廠和永川半導體研究所無錫分所合並成立了中國華晶 742 電子集團公司。 1990 年 10 月,國家計委和機電部在北京聯合召開了有關領導和專家參加的座談 會,並向黨中央進行了匯報,決定實施九 O 八工程。 1995 年,電子部提出「九五」集成電路發展戰略:以市場為導向,以 CAD 為突破口,產學研用相結合,以我為主,開展國際合作,強化投資,加強重點工 程和技術創新能力的建設,促進集成電路產業進入良性循環。 1995 年 10 月,電子部和國家外專局在北京聯合召開國內外專家座談會,獻 計獻策,加速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11 月,電子部向國務院做了專題匯報, 確定實施九 0 九工程。 1997 年 7 月 17 日, 由上海華虹集團與日本 NEC 公司合資組建的上海華虹 NEC 電子有限公司組建,總投資為 12 億美元,注冊資金 7 億美元,華虹 NEC 主要承 擔「九 0 九」工程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晶元生產線項目建設。 1998 年 1 月 18 日,「九 0 八」 主體工程華晶項目通過對外合同驗收,這 條從朗訊科技公司引進的 0.9 微米的生產線已經具備了月投 6000 片 6 英寸圓片 的生產能力。 1998 年 1 月,中國華大集成電路設計中心向國內外用戶推出了熊貓 2000 系 統,這是我國自主開發的一套 EDA 系統,可以滿足亞微米和深亞微米工藝需要, 可處理規模達百萬門級,支持高層次設計。 1998 年 2 月 28 日,我國第一條 8 英寸硅單晶拋光片生產線建成投產,這個
項目是在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半導體材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進行的。 1998 年 4 月,集成電路「九 0 八」工程九個產品設計開發中心項目驗收授 牌,這九個設計中心為信息產業部電子第十五研究所、信息產業部電子第五下四 研究所、上海集成電路設計公司、深圳先科設計中心、杭州東方設計中心、廣東 專用電路設計中心、兵器第二一四研究所、北京機械工業自動化研究所和航天工 業 771 研究所。這些設計中心是與華晶六英寸生產線項目配套建設的。 1998 年 3 月,由西安交通大學開元集團微電子科技有限公司自行設計開發 的我國第一個-CMOS 微型彩色攝像晶元開發成功,我國視覺晶元設計開發工作取 得的一項可喜的成績。 1999 年 2 月 23 日,上海華虹 NEC 電子有限公司建成試投片,工藝技術檔次 從計劃中的 0.5 微米提升到了 0.35 微米,主導產品 64M 同步動態存儲器(S- DRAM) 這條生產線的建-成投產標志著我國從此有了自己的深亞微米超大規模集 。 成電路晶元生產線。 2000 年 7 月 11 日,國務院頒布了《鼓勵軟體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若 干政策》 隨後科技部依次批准了上海、西安、無錫、北京、成都、杭州、深圳 。 共 7 個國家級 IC 設計產業化基地。 2001 年 2 月 27 日, 直徑 8 英寸硅單晶拋光片國家高技術產業化示範工程項 目在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建成投產;3 月 28 日,國務院第 36 次常務會議通過 了《集成電路布圖設計保護條例》 。 2002 年 9 月 28 日,龍芯 1 號在中科院計算所誕生。同年 11 月,中國電子 科技集團公司第四十六研究所率先研製成功直徑 6 英寸半絕緣砷化鎵單晶, 實現 了我國直徑 6 英寸半絕緣砷化鎵單晶研製零的突破。 2003 年 3 月 11 日,杭州士蘭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上市,成為國內 IC 設計 第一股。 2006 年中星微電子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隨即珠海炬力也成功上市。 2007 年展訊通信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 2008 年《集成電路產業「十一五」專項規劃》重點建設北京、天津、上海、 蘇州、寧波等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園。
7. 中國晶元若無突破將被長期壓制,中國晶元研究現況如何
回答:晶元製造的差距並不是單個方面,它是工藝的各個方面。許多智能手機或電腦都是中國製造,但是裝有的中國“芯”卻寥寥無幾。 以前國家對微電子的重視程度是不夠的,1200億元扶持也就200多億美元,美國一個公司就投入這么多的了。 剛起步的時候我國半導體還是可以的,因為大家也都剛起步,差距也小,但接下來各種MOS,場效應管,集成電路,CPU,存儲器已經問世,半導體春天來的時候,我們喪失了最好的機遇。現狀半導體方方面面被國外控制,技術封鎖,專利網交織,對後來者說還是很吃虧的。而且集成電路屬於高精尖產業,需要投入的生產線花費是巨大的,跟建立一個核電站差不了多少了。
中國晶元製造廠80%的200多種關鍵生產裝備都需要從國外進口,因為我們自己造不出來合格的機器,不僅技術難度高,還非常貴,難以將半導體材料產業總體規模擴大,同時,製造晶元必備的材料,目前也存在著大量依賴進口的情況,比如光刻膠就完全依靠進口。
除了硬體之外,軟體方面也亟待彌補,雖然我們的晶元設計水準達到了世界第二,但設計晶元的計算機軟體卻需要從美國公司那裡購買授權,這和我們在航空領域面臨的瓶頸有著相同的道理,是需要兩頭同時抓的關鍵。
倪光南指出,由於中國缺乏集成電路產業支撐,導致追趕乏力,仍然“缺芯少魂”,盡管有華為海思等優秀代表出現,但總體來看還需要一二十年才可以完全追趕上美國,那麼觀眾朋友們,你們又認為得多少年才能夠追上呢?
8. 集成電路技術現狀
這其實建築還是非常不錯的,因為這個集成電路的技術的話,在相關的一個概念裡面都是可以達到的一個效果,所以說這個機床電路也是在技術方面有一個相關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