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维修问题 > 什么人会看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什么人会看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发布时间:2024-05-23 23:50:30

①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一场对价值的找寻与探索之旅

仓促本身就是最要不得的态度。当你做某件 事的时候,一旦想要求快,就表示你再也不关心它,而想要做别的事。

——波西格

这本书,小说,传记,游记,学术论文......我不知道该如何形容它,我只能说它很值得一读。

父子两人骑摩托车进行的一次迷人又危险的旅行,汇同一生思想与哲学的讨论,组成了一本有趣的书。

里面的哲学讨论融汇东西,观点独树一帜且很具思考,旅行故事则充满了美国中西部的风景,描绘的朴实而细腻,期间还穿插着父子关系、老友重逢,全本读来犹如自己的一趟思考与旅程。

“旅行本身远比赶赴某一个目的地更加惬意。有的时候,到达目的地还不如在旅途中。”

作者以维修摩托车为例阐述了生活中的哲学以及如何找回自身的价值。

感觉他给我们提供了一条很好的思路来审视自己的生活,突然有点理解了苏格拉底说的 未经省视的人生不值得过 是什么意思。作者说 “对自己的责任感、努力追求卓越” 引人深思。

这本书的关键词有:良质,古典认知,浪漫认知,二元论,摩托车维修艺术……涉及哲学,修辞学,数学,物理学等等,还谈到了禅,印度的神秘主义,《道德经》等。

非常喜欢作者在书中关于 “心灵高地” 的比喻,人对认知的探索,就像少有人走的路,在爬的过程中,你会遇到不确定的空气稀薄、大量的问题以及关于各种假设的答案。

所以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并不轻松,我像个未做好准备的登山者,选择它时并未意识到这是怎样的崇山峻岭。

读的过程就感觉大脑一直是在超负荷运转,常常是不懂不理解,读着读着就想要放弃,不想再读下去了。可是另一方面,却仿佛又有一股无名的力量在拽着自己继续读下去。

“只为了未来的某个目标而生活是肤浅的,生命萃聚在山的四面,而不是在山顶,我们脚下才是万物生长之地。”

作者用自己对于良质的探索也反映出了想要到达高地会遇到的困惑、迷茫、崩溃、极限、卡住、清晰、怀疑,这些认知和情绪交织裹挟,随便就可以淹没冲垮一个人,这些阻碍遇强则强,但却是求知必走的路。

追求真理果然是智者永恒的目标。

“良质无法定义但却存在在每个人心中。”

这本书读起来有点难懂,自己只能抓住一些小的细节,但是我很喜欢,读完能让人内心获得平静。

读完之后仿佛体验了一场大汗淋漓的登山之旅,浑身舒畅。

"人是衡量一切的标准。”

初读这本书标题时所感到的惊讶,我想也便是作者写这本书的原因吧。在他看来,禅与摩托车维修从来就不是二元对立的,正如艺术与科技、感性与理性、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不能割裂一样。

很庆幸自己没有因为书名而错过它。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提供了一种正确生活的秘诀。比如他说,我们在维修车子的过程中应该意识到,当你在维修摩托车的时候,你也在维修你自己。这是作者认为的真正的摩托车维修艺术,也是他倡导的人生态度。 

“我们对事物的好坏或美丑会有不同的感受,这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直觉和判断,而这种形而上的东西,其实就是对良质的感受,而非知识和经验。 ”

这有些像王阳明心学所提出的“良知”:“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这也与作者提到的 “良质是先于知识而存在的” 极度相似。

但两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良知”说的是做人,“良质”说的是做事。 

作者借用摩托车维修也讲到了这一点, 感受,不仅是源自经验的理性分析和科学认知,还要有感受力 ,这种区别就好像开车旅行,你对于风景的感受是相机式的,但摩托车旅行,你也是风景的一部分。

关于感受力我还想到了一个词, 手艺 。当下行业细分,我们发现在分工类别之下做到金字塔的人们,都把工作做成了手艺,有着独特的手感和手法。

因此,尽可能让自己成为工作的一部分,成为所做的事的一部分。你就会获得更别致的体验和收获。

我是个平时容易内心焦灼的人,也常常觉得很急躁,读这本书,就太多的感同身受的段落,解决了内心长久以来的困惑,同时又深深地冲击着内心世界。

只可惜这种本应一口气读完的书,我却断断续续读了一个多月。

有时候,不去想太多,做芸芸众生中不求甚解的那个普通人,大概也是种天赐的幸福。想太多,反而痛苦。

书中讲述了良质,但何为良质却又无法用一句话概括表述。

世间规律是亘古不变的,而科学研究产出的是通过该工具获取对世界的认知,这是存在于内心世界的,会随着人类的消失而消失。

真正重要的,就是内心的平静 ,除此之外别无他物。 所谓的内心平静,是指向一种无我的心境,让人与周围的环境完全融合在一起。

深度的自我察觉就来自于内心的平静。

因为只有内心平静,我们才能觉察到良质的存在,它超越了浪漫和古典的认知,将两者融合为一。

把事情做好,需要拥有良质,虽然良质无处不在,也在我们内心深处,但需要我们不断地发现和感受,不断地修炼。 所谓用心对待事物,良质会指引你做的更好。

因此,努力保持内心的平静,接近良质,感受良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用有良质的产品,专注当下,全情投入。

如果没有创造神灵我们会死

如果没有诛杀神灵我们会死

啊,迷茫的岩石的王国!

——阿多尼斯《死》

虽然现在思想交流更加快捷,更加宽广,但也似乎变得更加浅陋。

什么是好,什么又是不好,我们需要别人来告诉我们答案吗?

“如果你不放慢脚步认真思考,往往会花费更多的时间或得到更差的结果。”

我们终极一生可能都处在自己和自己的拉扯之中,判断不了什么对于此刻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

因为现代社会所强调的——无止尽追求真理和理性——对人类来说,只是这个是完全不够的,这只会让人活得盲目且疏离。

活着的目的其实是寻求内心的平静,最好的生活是自恰的生活。

你无法定义什么是好,就像写文章没有定式一样,但是看到一篇文章,你却马上可以判断出是好还是不好,因为这是你与生俱来的能力,然而阻止我们平静的最大的陷阱就是送葬的队伍——人云亦云的行列。

所以作者告诉我们,要学会倾听良质的指引,重新重视个人的价值,当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能融合在一起,人才能称为活着的人,而不是被无限物化的“人”(工具人)。

我喜欢作者这样的思考, 在和自己斗争的过程中,成为自己。

我们老被教导说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实是一定要做到行与思的结合,不断地思考、反思,达到平衡。

希望自己可以一直行走在探索的路上,在追求真理的路上,在通往理想的路上…而这些都是没有答案的,只要走过看过思考过,保持不断的修行和领悟,就无所谓意义不意义。

来人间一趟,看看太阳吧。

文字/绿皮火车

图片/豆瓣截图

② 如何评价《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这本书

恩,表明立场,这本书在我的top 10里。
我觉得一个很大的问题在于,如果你认为他是在说禅,或者说你是在字面意义的理解这本书的内容的话,那么是很容易批判他的。这个肯定不是我们东方所说的那种禅,而且说实话,我相信看这本书的人大部分甚至不会骑摩托车,就不要说修理了(我只会骑自行车,甚至也不太会修自行车,我说这一点只是想表示即使是这本书的强烈推荐者的我其实和作者并非那么一致,当然了,他疯过,我还没有。)当然,批判是容易的。甚至也是没什么意思的。想说任何东西是或者不是禅,是或者不是哲学,是或者不是鸡汤都非常容易,但这不会带来价值,或者用作者的表述说,这种批判中,不包含良质。
《禅与摩托车维修技术》真正的价值在于,这是一个充满思考的人自我反思,自我追问,或者说,自我拷问的过程。我相信很多人是活的比较轻松的,或者说,不那么钻牛角尖的,但另一部分人,包括我在内,自我拷问是我们日常思想的一部分。无意评价自我拷问这件事情的优劣,但这种思辨活动构成了我人格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且这种对话是孤独的,无法给任何人知道的,是自己心灵深处的审判,对话,羞辱,战斗,旅途。而在看了《禅与摩托车维修技术》之后,能让我这种人看到另一个聪明人也在这样战斗,在对话,在审判,羞辱自己又重新站起来。于是孤单的心灵之旅中,永远都有摩托车在远方突突突。

③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禅与摩托车维修技术》是二十世纪美国作家波西格的作品。作者在这篇作品中记述了在横穿美国大陆的旅途中的见闻美景,并疏通了自己对科学理性等基本哲学问题思考。作者借助沿途的风景引出自己一直以来对理性和感性矛盾的思考。风景和思考像两条绳子,缠绕在一起,螺旋推进故事的发展。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越想知道作者旅途的尽头和他思想的源头。小说带有自传的性质,为读者呈现出作者求学、思考、得出答案的历程。横穿美国大陆是一次壮游。沿途的风景、同行的旅伴是作者哲学思考的引子。我随着作者的见闻和思想,同样经历了一次赏心悦目的旅行和印象深刻的Chautauqua。在本篇读后感中,我打算将作者的思考这条线单独抽出来,看他思考的脉络是如何形成的。

在旅途中,作者对摩托车保养等技术问题非常感兴趣,而同行的约翰和思薇雅夫妇却对这种话题无动于衷。除了对修理摩托车不敢兴趣,他们对修理水龙头也不感兴趣。作者究其原因是他们无法忍受高科技产物。作者认为他们厌恶和逃避高科技是一种自欺的行为。

作者回想起自己修理摩托车时的糟糕经历,发现修理人员不害怕科技,却对科技没有真正的投入。他们运用科技成果,却不愿与它产生任何关系。摩托车手册的编写同样有类似的问题,手册编写者的态度就像是旁观者的态度。作者打算研究究竟什么东西把人和人的工作分离开来的问题。

作者借助儿子克里斯是否相信有鬼存在问题,提出自然法则、科学是属于现代人相信的鬼神。所有现代科学、西方思想背后的鬼魂就是理性本身。这个想法是作者原先的想法,作者把原先产生这个想法的自己起名为斐德洛。

在又一次修理摩托车的过程中,作者发现了自己和约翰思考问题的不同。作者从理智、知识的角度看待修理摩托车。约翰从直觉和当下的角度看待修理摩托车。前者是内涵的角度,后者是表面的角度。即使思考相同的事情,思考的出发点其实完全不同。在自己认定的世界中,自己看到和想到的就是事实。当这些事实被侵犯的时候,甚至会威胁到自己的生活方式,令人难以面对,继而产生愤怒。

科技只是讨论基本形式的表象,接下来作者将斐德洛的思想进行介绍,从基本形式本身的角度看待基本形式世界。作者利用二分法将人类的知识分为古典认知和浪漫认知。

古典的思想依赖理性和法则,浪漫的模式主要是感情和直觉。骑摩托车旅行是件浪漫的事情,修理摩托车却是古典的行为。古典的认知方式认为表象是丑陋的,浪漫是浅薄的。

对于浪漫的人来说,古典的人枯燥无味,呆滞丑陋。对于古典的人,浪漫的人轻浮浅薄,肤浅没有内涵。人们偏向于从一种形式思考和感觉,就会误解和看清另一种形式。

斐德洛是信奉古典精神的人,注重理智和分析。把分析运用好,就像是善用一把锋利的小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刀子用以分析世界,把精力放在分析这把刀子本身才是重要的。

古典的认知方法和浪漫的认知方法互不相容。斐德洛希望能够将两者融合为一,将重点放在分析的来源。斐德洛研究逻辑,研究古典系统的系统。他热切地研究理性,因为他想从理性中解放出来。

作者认为,研究理性就要先有理性的例子。研究摩托车维修的艺术,就是研究理性艺术的缩影。摩托车的结构即设计者的理念,各种零件即各种观念。观念的结构即为体系,也就是西方知识的基本结构。结构整体即为系统。我们的系统观就是理性。

从体系中要通过逻辑找到属于自己的路。逻辑有两种方法——归纳法和演绎法。解决一个难题通常是交替运用归纳法和演绎法。正统的科学方法就是把所有状况写下来,写下来后解决的方法就会渐渐浮现。正确写出问题的步骤如下:

1、 问题是什么

2、 假设问题的原因

3、 证实每个问题的假设

4、 预测实验的结果

5、 观察实验的结果

6、 由实验得出结论

由以上步骤可以得知,实验过程仅是科学的一部分,要避免把实验和展示混为一谈。

在科学方法中,假设是科学的源头。假设的形成是难以解释的。爱因斯坦曾说“通往法则没有合乎逻辑的路,只有靠着直觉和对经验的体谅才能进入其中。”建立宇宙的基本法则是科学的源头。这些基本法则就等同于假设。

在实验假设是否正确的时候,其他假设会不断涌现出来。斐德洛将假设本身作为一种实体。他拟定一条定理,

这条定理否认了所有科学方法的效用。因为如果假设出现的速度快于实验能够处理的速度,就来不及证明所有的假设。如果不能够证明所有的假设,任何实验结果都变得不可靠。针对这一点,爱因斯坦认为:“根据进化所显示的,在历史上任何一刻,所有可见的存在,总有一个会证明他比其他的一切要优越。”斐德洛看来,这说明真理是一种时间的功能。过去的事实会不断被新的解释取代,科学的历史发展确是如此。随着科学研究速度的增快,未来科学研究成果的寿命将会越来越短。看的越多,知道的越多,假设也就越来越多。来不及从一堆假设中筛选出真理,就会产生更多的假设。想接着科学的方法接近真理,实际上没有任何进展,甚至越来越远,这是当前运用的科学方法造成的。

科学本应消灭这一现象,却制造出反科学的混乱。

斐德洛认为,科学危机产生的原因是理性存在天生的缺点。古典的理性结构在情感上是空虚的,在美学上没有任何表现,在灵性上一片空白。这导致了人们在整个文明的理性结构下,活得很盲目而且很疏离。有些人希望从这个结构(理性和感性二分的结构)之外寻找答案,但是却找不到持久而令人满意的答案。斐德洛反其道而行之,想把二者结合起来。

针对什么是大学这个问题,斐德洛所采用的分析的手法不是将大学划分成不同的科系,也没有将学校分成学生、教授和行政部门,而是从教会和地点入手分析大学的本质是流传下来的理性的自身。

在友人狄威斯家居住的时候,作者以烤肉架说明书为例,说明组合烤肉架的方法不止说明书指示的一种。当内心平静,发现人和机器之间的关系的时候,就会优千百种烤肉架的组合方式。由此可见科学和艺术是紧密相连的,把艺术和科学分离是完全违反自然的,而两者的分离已经太久了。

科学的问题在于没有和人的心灵连接在一起,所以在盲目中表露出丑陋的一面,因而必然引起人们的厌恶。然而理性的方法不可能解决理性自己产生的问题,有些人选择直接抛弃一丝不苟的理性,跟着感觉走。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抛弃或者否定理性。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不该是抛弃或者否定理性,而是要拓展理性的内涵。

良质——就是拓展理性内涵的直接结果。斐德洛开始思考什么是良质。斐德洛让自己学生写什么是思想和陈述的良质,学生无从下手。斐德洛自己同样有这样的困惑。有所谓的良质的存在,但是一旦去界定它,情况就会变得混乱。斐德洛给良质下定义,

良质的这个定义其实就是拒绝给它下定义。

在哲学上良质的定义就是所谓的美学。斐德洛认为把良质归为某些学问之下,是对良质的污蔑。不对良质下定义,良质就不隶属于任何知识的领域。美学家认为斐德洛并没有说出道理,因为他没有用理性的方法证实他的理论。定义是理性的基础,但是斐德洛困惑与如何用理性界定拒绝被界定的事物。

良质是否存在呢?根据哲学的实在论方法,要证明一个东西是否存在,可以把它从环境中抽离出来,如果原先的环境无法正常运作,那么它就存在。按照此观点,把良质从艺术中抽离出来,画作就无所谓好坏,音乐无所谓好坏,诗无所谓好坏,喜剧无所谓好坏,运动无所谓好坏,食物无所谓好坏,电影无所谓好坏,舞蹈无所谓好坏。但是科学、数学、哲学、逻辑则不会受到没有良质的影响。

缺少良质后,世界仍能运转,但是生命将会变得非常呆滞,生命不再有价值活着目标。所以良质是存在的。抽离出良质,就是朴质。缺少良质是朴质的精髓。

朴质会阻碍我们与良质的接触。也许,问题不是良质是否存在,而是分析本身。

从形而上学来看,良质是存在于我们观察的事物中,还是主观地存在于当事者心中?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辩驳这个问题的方法有许多种。逻辑严谨的方法如下,一是反驳所谓的客观暗指的是科学测量的方法;二是反驳主观暗指的是喜欢的一切;三是否定主观和客观是仅有的选择。也有一些非逻辑性的反驳方法,一是对良质的无知就是无能;二是对于两难问题自己无法回答,但无法回答不代表没有答案;三是根本拒绝回答这个问题。斐德洛还是选择要用逻辑和辩证的方法回答这个问题。

针对客观的难题——良质为什么无法用科学仪器测量出来的问题,洛克认为不论是否属于科学范畴,你只能了解一个事物的良质而非其他。也就是说,良质之所以无法测量,因为良质就是所测量的全部。斐德洛认为这个解释并不成立,因为事物的物理性质可以测量,良质却是不属于物理范畴的模糊特性。于是,从这个角度的解释暂时搁置。

针对主观的难题——良质是否是所喜爱的事物的问题,斐德洛发现社会很自然的反对人做自己喜好的事。因为做自己喜好的事情来自于非理性的情感。从科学的物质主义看,能由科学仪器测量的物质和能量才是真实的,其他的都是不真实的,或者说不重要的。喜欢是无法用科学仪器衡量的,喜欢可能是一个事实,也可能是一种幻觉,因此就不真实。从古典形式主义看,无法通过理智了解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良质是一种不能被理智分析的情感认知,因此是不重要的。斐德洛推翻科学的物质主义看法的手段是研究科学的物质主义看法的前提是否荒谬,即无法测知能量的事物就不存在或不重要是否正确。根据数字零的例子、发现重力的例子,可以得知如果主观被视为不重要,整个科学体系也会随之瓦解。辩驳古典形式主义的观点的方法同样如此。

在面对主观的难题和客观的难题时,都必须将整个理性的背景纳入考量,而不应该单单因为感情的冲动而立刻做出反应。

我们可能无法被立即发现良质,而是在好长一段时间之后才会明白。

下一个问题是如果每个人都知道良质是什么,为什么对它有不一致的意见。一种解释是虽然纯粹的良质对每个人都一样,但是体现良质的本原却是人人各异的。这种解释相当于没有给良质下定义,不算解答问题。另一种解释是人们对良质意见的不同在于有些人使用他们当下的情绪,有些人应用他们整体的知识。这种解释相当于把单独的统一的良质划分成了两个,浪漫的一个,古典的一个。良质被分析这把刀子一分为二。

对于斐德洛来说,他所谓的良质是超越古典的良质和浪漫的良质之上的。良质不是客观的,它不存在于物质之中。良质也不是主观的,它不单单存在于人心。良质独立于人心和物质两者之外。斐德洛认为,世界是由心、物和良质三种事物组成的。针对三者的关系,斐德洛认为,良质不会单独与主观或客观发生关系,而是在主观和客观交汇一刹那出现的。由此看来,良质不是一种物体,是一种事件,是主观意识到客观存在时发生的事件,是同时意识到主客观存在时所发生的事件。良质不仅仅是主体和客体相遇产生的结果,良质是主体和客体的因。

(未完待续)

阅读全文

与什么人会看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楼房防水施工图纸怎么看 浏览:148
阳台防水补漏多少钱一个 浏览:612
今味家居 浏览:922
周林频谱体验售后中心怎么样 浏览:941
聚乙烯复合丙纶防水卷材怎么样 浏览:263
苹果台州售后授权维修中心 浏览:852
阳台外露如何防水 浏览:738
苏宁买苹果怎么售后服务 浏览:439
家电被维修换了零件 浏览:920
新梦缘家具 浏览:794
大众辉腾后前险杠维修多少钱 浏览:193
家具雕花生意怎么样 浏览:890
维修小米5x主板多少钱 浏览:506
廊坊买的家具怎么运到外地 浏览:292
南通魅族售后电话 浏览:491
为什么要来仓库抢家电 浏览:60
家具珍珠白怎么喷 浏览:861
绍兴华帝热水器售后 浏览:318
报废废旧家具怎么开发票 浏览:429
宝鸡市天然气维修电话 浏览: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