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维修问题 >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什么垃圾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什么垃圾

发布时间:2022-09-20 05:47:25

『壹』 如何评价《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这本书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的作者是罗伯特·M.波西格。
作者讲诉了在70年代的一个夏季,
他和一对朋友以及他的儿子骑摩托车从明尼苏达州到加州,
走遍穷乡僻壤,
将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向他十一岁的儿子倾吐,
这个男人在游历中体悟生命意义、
获得自我拯救的过程。
作者通过主人公的奇异思考,
提出了当今人类生活中许多共通的精神困惑。
中间透露了他对生命真相、生存本质的看法,
评价是:行文优美、简洁而动人。
深刻而重要。
充满对我们生活中的两难处境的洞见。
是最高等级的精神娱乐。

『贰』 如何评价《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这本书

乍一看名字有种无厘头的感觉,但它的内容却与名字大相径庭,至少到现在为止我还是不是很喜欢这本书
据说读这本书可以收获几个方面
1 思维上拆解摩托车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路
2 亲民的哲学思考分享
3 若有其思考,必先劳其筋骨,生发出自己的哲学
当然也有人说这本书是goushi,作者是神经病,每个人有自己的观点,就看你怎么看了

『叁』 如何评价《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这本书

该书深刻而重要。
充满对生活中
的两难处境的洞见。
是最高等级的精神娱乐。
如果说本书有什么特别之处,
那还是因为作者通过
主人公的奇异思考,
提出了当今人类生活
中许多共通的精神困惑。
中间透露了他对生命真相、
生存本质的看法,
行文优美、简洁而动人。

『肆』 如何评价《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这本书

霍金的评价就很中肯

至于纠结洋大人到底是修摩托还是讲禅还是讲道,还是讲名,讲佛,讲神,讲灵。其实都是同处一门的玄妙。
汉语里有一句话叫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英语里没有这句吧,也是这几年洋大人太出风头了,也就傲娇了起来。
书作者写的是很棒的,强名之为良质,而且让大家能看了一遍,引起广泛的影响,很不错。

书里两个很感慨的地方,一个是意识到裴德洛就是得了精神病的作者。
一个是突然拿出道德经的时候,感觉像是 不同时空 不同语言种族的人 隔空相望,虽不得见,却相互理解

『伍』 如何评价《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这本书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是2011年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罗伯特·M.波西格。作者讲诉了在70年代的一个夏季,单独骑摩托车从明尼苏达州到加州,走遍穷乡僻壤,将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向他十一岁的儿子倾吐,这个男人在游历中体悟生命意义、获得自我拯救的过程。

『陆』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禅与摩托车维修技术》是二十世纪美国作家波西格的作品。作者在这篇作品中记述了在横穿美国大陆的旅途中的见闻美景,并疏通了自己对科学理性等基本哲学问题思考。作者借助沿途的风景引出自己一直以来对理性和感性矛盾的思考。风景和思考像两条绳子,缠绕在一起,螺旋推进故事的发展。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越想知道作者旅途的尽头和他思想的源头。小说带有自传的性质,为读者呈现出作者求学、思考、得出答案的历程。横穿美国大陆是一次壮游。沿途的风景、同行的旅伴是作者哲学思考的引子。我随着作者的见闻和思想,同样经历了一次赏心悦目的旅行和印象深刻的Chautauqua。在本篇读后感中,我打算将作者的思考这条线单独抽出来,看他思考的脉络是如何形成的。

在旅途中,作者对摩托车保养等技术问题非常感兴趣,而同行的约翰和思薇雅夫妇却对这种话题无动于衷。除了对修理摩托车不敢兴趣,他们对修理水龙头也不感兴趣。作者究其原因是他们无法忍受高科技产物。作者认为他们厌恶和逃避高科技是一种自欺的行为。

作者回想起自己修理摩托车时的糟糕经历,发现修理人员不害怕科技,却对科技没有真正的投入。他们运用科技成果,却不愿与它产生任何关系。摩托车手册的编写同样有类似的问题,手册编写者的态度就像是旁观者的态度。作者打算研究究竟什么东西把人和人的工作分离开来的问题。

作者借助儿子克里斯是否相信有鬼存在问题,提出自然法则、科学是属于现代人相信的鬼神。所有现代科学、西方思想背后的鬼魂就是理性本身。这个想法是作者原先的想法,作者把原先产生这个想法的自己起名为斐德洛。

在又一次修理摩托车的过程中,作者发现了自己和约翰思考问题的不同。作者从理智、知识的角度看待修理摩托车。约翰从直觉和当下的角度看待修理摩托车。前者是内涵的角度,后者是表面的角度。即使思考相同的事情,思考的出发点其实完全不同。在自己认定的世界中,自己看到和想到的就是事实。当这些事实被侵犯的时候,甚至会威胁到自己的生活方式,令人难以面对,继而产生愤怒。

科技只是讨论基本形式的表象,接下来作者将斐德洛的思想进行介绍,从基本形式本身的角度看待基本形式世界。作者利用二分法将人类的知识分为古典认知和浪漫认知。

古典的思想依赖理性和法则,浪漫的模式主要是感情和直觉。骑摩托车旅行是件浪漫的事情,修理摩托车却是古典的行为。古典的认知方式认为表象是丑陋的,浪漫是浅薄的。

对于浪漫的人来说,古典的人枯燥无味,呆滞丑陋。对于古典的人,浪漫的人轻浮浅薄,肤浅没有内涵。人们偏向于从一种形式思考和感觉,就会误解和看清另一种形式。

斐德洛是信奉古典精神的人,注重理智和分析。把分析运用好,就像是善用一把锋利的小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刀子用以分析世界,把精力放在分析这把刀子本身才是重要的。

古典的认知方法和浪漫的认知方法互不相容。斐德洛希望能够将两者融合为一,将重点放在分析的来源。斐德洛研究逻辑,研究古典系统的系统。他热切地研究理性,因为他想从理性中解放出来。

作者认为,研究理性就要先有理性的例子。研究摩托车维修的艺术,就是研究理性艺术的缩影。摩托车的结构即设计者的理念,各种零件即各种观念。观念的结构即为体系,也就是西方知识的基本结构。结构整体即为系统。我们的系统观就是理性。

从体系中要通过逻辑找到属于自己的路。逻辑有两种方法——归纳法和演绎法。解决一个难题通常是交替运用归纳法和演绎法。正统的科学方法就是把所有状况写下来,写下来后解决的方法就会渐渐浮现。正确写出问题的步骤如下:

1、 问题是什么

2、 假设问题的原因

3、 证实每个问题的假设

4、 预测实验的结果

5、 观察实验的结果

6、 由实验得出结论

由以上步骤可以得知,实验过程仅是科学的一部分,要避免把实验和展示混为一谈。

在科学方法中,假设是科学的源头。假设的形成是难以解释的。爱因斯坦曾说“通往法则没有合乎逻辑的路,只有靠着直觉和对经验的体谅才能进入其中。”建立宇宙的基本法则是科学的源头。这些基本法则就等同于假设。

在实验假设是否正确的时候,其他假设会不断涌现出来。斐德洛将假设本身作为一种实体。他拟定一条定理,

这条定理否认了所有科学方法的效用。因为如果假设出现的速度快于实验能够处理的速度,就来不及证明所有的假设。如果不能够证明所有的假设,任何实验结果都变得不可靠。针对这一点,爱因斯坦认为:“根据进化所显示的,在历史上任何一刻,所有可见的存在,总有一个会证明他比其他的一切要优越。”斐德洛看来,这说明真理是一种时间的功能。过去的事实会不断被新的解释取代,科学的历史发展确是如此。随着科学研究速度的增快,未来科学研究成果的寿命将会越来越短。看的越多,知道的越多,假设也就越来越多。来不及从一堆假设中筛选出真理,就会产生更多的假设。想接着科学的方法接近真理,实际上没有任何进展,甚至越来越远,这是当前运用的科学方法造成的。

科学本应消灭这一现象,却制造出反科学的混乱。

斐德洛认为,科学危机产生的原因是理性存在天生的缺点。古典的理性结构在情感上是空虚的,在美学上没有任何表现,在灵性上一片空白。这导致了人们在整个文明的理性结构下,活得很盲目而且很疏离。有些人希望从这个结构(理性和感性二分的结构)之外寻找答案,但是却找不到持久而令人满意的答案。斐德洛反其道而行之,想把二者结合起来。

针对什么是大学这个问题,斐德洛所采用的分析的手法不是将大学划分成不同的科系,也没有将学校分成学生、教授和行政部门,而是从教会和地点入手分析大学的本质是流传下来的理性的自身。

在友人狄威斯家居住的时候,作者以烤肉架说明书为例,说明组合烤肉架的方法不止说明书指示的一种。当内心平静,发现人和机器之间的关系的时候,就会优千百种烤肉架的组合方式。由此可见科学和艺术是紧密相连的,把艺术和科学分离是完全违反自然的,而两者的分离已经太久了。

科学的问题在于没有和人的心灵连接在一起,所以在盲目中表露出丑陋的一面,因而必然引起人们的厌恶。然而理性的方法不可能解决理性自己产生的问题,有些人选择直接抛弃一丝不苟的理性,跟着感觉走。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抛弃或者否定理性。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不该是抛弃或者否定理性,而是要拓展理性的内涵。

良质——就是拓展理性内涵的直接结果。斐德洛开始思考什么是良质。斐德洛让自己学生写什么是思想和陈述的良质,学生无从下手。斐德洛自己同样有这样的困惑。有所谓的良质的存在,但是一旦去界定它,情况就会变得混乱。斐德洛给良质下定义,

良质的这个定义其实就是拒绝给它下定义。

在哲学上良质的定义就是所谓的美学。斐德洛认为把良质归为某些学问之下,是对良质的污蔑。不对良质下定义,良质就不隶属于任何知识的领域。美学家认为斐德洛并没有说出道理,因为他没有用理性的方法证实他的理论。定义是理性的基础,但是斐德洛困惑与如何用理性界定拒绝被界定的事物。

良质是否存在呢?根据哲学的实在论方法,要证明一个东西是否存在,可以把它从环境中抽离出来,如果原先的环境无法正常运作,那么它就存在。按照此观点,把良质从艺术中抽离出来,画作就无所谓好坏,音乐无所谓好坏,诗无所谓好坏,喜剧无所谓好坏,运动无所谓好坏,食物无所谓好坏,电影无所谓好坏,舞蹈无所谓好坏。但是科学、数学、哲学、逻辑则不会受到没有良质的影响。

缺少良质后,世界仍能运转,但是生命将会变得非常呆滞,生命不再有价值活着目标。所以良质是存在的。抽离出良质,就是朴质。缺少良质是朴质的精髓。

朴质会阻碍我们与良质的接触。也许,问题不是良质是否存在,而是分析本身。

从形而上学来看,良质是存在于我们观察的事物中,还是主观地存在于当事者心中?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辩驳这个问题的方法有许多种。逻辑严谨的方法如下,一是反驳所谓的客观暗指的是科学测量的方法;二是反驳主观暗指的是喜欢的一切;三是否定主观和客观是仅有的选择。也有一些非逻辑性的反驳方法,一是对良质的无知就是无能;二是对于两难问题自己无法回答,但无法回答不代表没有答案;三是根本拒绝回答这个问题。斐德洛还是选择要用逻辑和辩证的方法回答这个问题。

针对客观的难题——良质为什么无法用科学仪器测量出来的问题,洛克认为不论是否属于科学范畴,你只能了解一个事物的良质而非其他。也就是说,良质之所以无法测量,因为良质就是所测量的全部。斐德洛认为这个解释并不成立,因为事物的物理性质可以测量,良质却是不属于物理范畴的模糊特性。于是,从这个角度的解释暂时搁置。

针对主观的难题——良质是否是所喜爱的事物的问题,斐德洛发现社会很自然的反对人做自己喜好的事。因为做自己喜好的事情来自于非理性的情感。从科学的物质主义看,能由科学仪器测量的物质和能量才是真实的,其他的都是不真实的,或者说不重要的。喜欢是无法用科学仪器衡量的,喜欢可能是一个事实,也可能是一种幻觉,因此就不真实。从古典形式主义看,无法通过理智了解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良质是一种不能被理智分析的情感认知,因此是不重要的。斐德洛推翻科学的物质主义看法的手段是研究科学的物质主义看法的前提是否荒谬,即无法测知能量的事物就不存在或不重要是否正确。根据数字零的例子、发现重力的例子,可以得知如果主观被视为不重要,整个科学体系也会随之瓦解。辩驳古典形式主义的观点的方法同样如此。

在面对主观的难题和客观的难题时,都必须将整个理性的背景纳入考量,而不应该单单因为感情的冲动而立刻做出反应。

我们可能无法被立即发现良质,而是在好长一段时间之后才会明白。

下一个问题是如果每个人都知道良质是什么,为什么对它有不一致的意见。一种解释是虽然纯粹的良质对每个人都一样,但是体现良质的本原却是人人各异的。这种解释相当于没有给良质下定义,不算解答问题。另一种解释是人们对良质意见的不同在于有些人使用他们当下的情绪,有些人应用他们整体的知识。这种解释相当于把单独的统一的良质划分成了两个,浪漫的一个,古典的一个。良质被分析这把刀子一分为二。

对于斐德洛来说,他所谓的良质是超越古典的良质和浪漫的良质之上的。良质不是客观的,它不存在于物质之中。良质也不是主观的,它不单单存在于人心。良质独立于人心和物质两者之外。斐德洛认为,世界是由心、物和良质三种事物组成的。针对三者的关系,斐德洛认为,良质不会单独与主观或客观发生关系,而是在主观和客观交汇一刹那出现的。由此看来,良质不是一种物体,是一种事件,是主观意识到客观存在时发生的事件,是同时意识到主客观存在时所发生的事件。良质不仅仅是主体和客体相遇产生的结果,良质是主体和客体的因。

(未完待续)

『柒』 终于啃完《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终于啃完《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为什么说啃完,因为这个啃字确实代表了我看这本书的过程。

实话实话,这是第三次读这本书,不是第三遍的哈,前面两次看了1章就放下了,读不下去。这次鼓起勇气,以每次15页的速度,啃完的。

这本书源于一次旅行,一次肖陶扩式的旅行。作者带着自己有些心理问题的儿子,和一对朋友夫妇一起从明尼苏达州,骑摩托长途旅行,最后一直到加利福尼亚的旧金山,横穿了美国的大半。

注:肖陶扩,Chautauqua,19世纪末美国教育改革运动,于暑期在野外举行教育集会,提供宗教和成人教育的课程方式,举凡娱乐,演戏,音乐,讨论,报告均有。简言之即户外拓展项目。

书中有三条线索:一条是作者与儿子的冲突与对话,一条是朋友对摩托车代表的科技的冲突与对立,另外一条就是幽灵一般的斐德洛。

我们先看和儿子的这条线索。文章开始部分,作者说孩子有些问题,在学校里不群,没有朋友,而在路途过程中,儿子面对困难的退缩,父亲说要不把他送回家去,这时有说孩子和家里的亲戚朋友不会有人照顾他,因为没有人喜欢他。读到这里,我以为这场肖陶扩是为了儿子。

就在这时,不时有作者的梦境出现:

在第三次出现这段描写后,终于有了变化:
我想把门打开,但是在门边有一个黑影,命令我不可以碰它,他把手指比到唇边,已死的人是不许说话的。

这时我好像明白,问题不是克里斯,是他们的关系。

直到书的最后才出现转机。我被结尾父子之间的海边对话深深打动,几近流泪。那种冲突缓和之后的执拗、不肯低头,内心已经服软,嘴上依然强硬的劲头儿,只可能发生在血脉相通的两个男人之间。

到这里,请允许我介绍一下作者的背景:

这本小说出版于1960年代,作者罗伯特·波西格(1928-2017 Robert M. Pirsig),15岁即考入明尼苏达大学,主修化学,并对哲学产生浓厚兴趣,后前往印度学习东方哲学。回国后,在当地大学担任写作课教师。1961年,他被诊断为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和临床忧郁症,被多次送进 精神病院 ,备受折磨,接受过 28次电击疗法

1968年出院后,他带着儿子克里斯,进行了一次长途摩托车旅行。他把旅行的感受和思考,写成了这本《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Zen and the Art of Motorcycle Maintenance)。它曾被《时代》周刊评选为1970年代最有影响力的十本书之一,霍金、乔布斯等人对这本书倍加推崇。

我想是这次旅行,是他的儿子治愈了他。

另外一条线索 是朋友在旅行中对摩托车的关系,朋友对摩托车非常的抗拒,特别是当摩托车出问题的时候。而且,在修理摩托的时候,发现这些摩托车专业人员对待摩托车也很粗鲁, 做起事来像猩猩一样,没有真正投入 。他们一边修理摩托车,一边听音乐,作者说,这样是没办法真正思考的,或许他们并不认为自己的工作需要任何的思考,他们一边需要科技,一边又诅咒它。我相信他们很明白这点。这正是他们厌恶科技的原因。

到底如何和摩托车,出了问题的摩托车相处?

而作者给出的应有态度是平静,心平气和。心平气和听上去像是陈词滥调。但是作者说:“事实上,要心平气和并不简单。那是整个事情的灵魂,(摩托车)保养的良好与否就取决于你是否有这种态度。机器运转是否正常是心平气和的具体表现。最后考验的往往是你的定力。如果你把持不住,在你维修机器的时候,很可能会把你的个人问题导入机器之中。

这是内心宁静在人和机器、人和科技之间的关系上扮演的角色。在人和工作之间的关系上,内心的宁静同样重要。波西格说:“保持内心的宁静在机械工作上不是一件小事。它是工作的核心。能使你平静的就是高级的手艺,反之,则是低级的。”

这本书里最著名的话之一就是: “佛陀或耶稣坐在电脑和变速器的齿轮旁边修行,会像坐在山顶和莲花座上一样自在。”

作者推崇的平静,心平气和,全身心的投入 全身心的思考,接近于“心流的状态”,这样避免自己的工作变得枯燥的方法,要选择良质,把自己手中的工作变成一种艺术。这时候,你就会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更有趣的人。

至于良质是第三个问题里面的。

斐德洛,那个幽灵般的人物,也可以说精神崩溃前的作者,通过他,作者反复论述古典与浪漫的两个触角逐渐推演良质与心、物之间的关系,得出良质是因,而果才是所有的主体以及客体”的推论。

这里介绍下书中提到概念:人看待世界的方式大体有两类。一种是浪漫的认知,从表象观察世界,有丰富的灵感、想象力和直觉;另一种是古典的认知,依赖理性和法则,探寻表象背后的复杂结构关系。

而良质就是连接这两种认知方式的东西。

作者在书中形容能够容纳两者的认知叫做Quality,译者翻译为良质。我对这样的翻译持保留意见,因为读起来总是怪怪的,当然,自己也并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姑且,当它是无法言说的认知,直到后来,作者提到了老子的《道德经》,道,和作者所说的Quality不谋而合,但我更喜欢后面作者说卓越。

这段再具体的,说实话我读的也是不甚明了,寄托后期,看一些哲学方面的书启蒙一下,再回来读吧。

『捌』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2018年3月,霍金与世长辞。他曾经说过:

“我因为写了一部人们把它和《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相比较的书而感到甚受恭维。我希望拙作(《时间简史》)和本书一样使人们觉得,他 们不必自处于伟大的智慧及哲学的问题之外。”

就在一年前,《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的作者波西格去世了,享年88岁。

这本书出版自1974年,曾经遭到121家出版社拒绝,但一经出版就大获成功,迄今销量超过了1000万册,热度仍然不减,可以和同为70年代出版的《自私的基因》以及《少有人走的路》一起,成为不朽的经典 。乔布斯,NBA禅师杰弗逊,都是该书的拥趸,而它更是硅谷产品经理和工程师的必读宝典。

本文作为一篇读书笔记,从背景、小说、哲学、商业和心理学的角度,对本书的主要内容做一个梳理。但是书中的内容实在过于庞杂,应该没有任何书评可以囊括全部,要了解波西格的全部观点和思想,必须得读原著。

理性是西方世界的主流思想,始自古希腊,经历了中世纪的黑暗后开始复兴,进而发展出了近现代科学、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创造了辉煌的物质和精神文明,但同时也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两次世界大战、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实验、环境污染、上帝已死留下的信仰缺失,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带来的同质化生活,以及快速变化的各种思潮给人们造成的焦虑。于是,西方社会,尤其美国,在二战后掀起了一股反主流、反理性的文化,出现了垮掉的一代、后现代、嬉皮士、摇滚、大麻、禅修等等。

该书虽然是小说,但本质上是一本哲学著作,探讨的正是西方现状的思想根源以及借鉴东方哲学的智慧给出的解决方案。

上世纪60、70年代,有很多反主流的作品,但真正穿越了时代留下来的凤毛菱角,《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正是其中之一,这源自作者的深刻、真实、传奇以及积极向上。

这本书读起来并不轻松,我第一次买了此书,根本读不进去,索性将书送给了朋友。一年后,机缘巧合,对哲学和信仰产生了兴趣,又重新买了一本,前后花了半个月读了两遍。

该书讲述了一位中年父亲,带着11岁的儿子和一对朋友夫妻一起,骑摩托车跨越了大半个美国旅游的故事,中间穿插了大量的哲学反思。阅读该书是一种奇妙的体验,忽而眼前是一片开阔的大草地,忽而耳边是父子俩动人的对话,忽而满脑袋的思想辩论,各种意识流,各种悬念。

这本书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首先,你会看到一篇游记。

波西格一开始就介绍了摩托车旅游的美妙之处:

“骑摩托车旅游和其他的方式完全不同。坐在汽车里,你只是被局限在一个小空间之内 ,因为已经习惯了,你意识不到从车窗向外看风景和看电视差不多。你只是个被动的观众,景物只能呆板地从窗外飞驰而过。

骑摩托车可就不同了。它没有什么车窗玻璃在面前阻拦你的视野,你会感到自己和大自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你就处在景致之中,而不再是观众,你能感受到那种身临其境的震撼。”

然后整本书时不时的会详细描绘路上的各种风景,有旷野、有森林、有山川、有河流、有小镇、有大海,走各种地图上都没有的小路,饿了就吃,累了就停,困了随处露营。

然后,你会看到一个徐徐展开的,充满冲突和悬念的故事。

波西格自己是个技术男,他精通摩托车工作原理,热爱保养和维修摩托车,而他的朋友约翰夫妻则完全相反,他们享受摩托车带来的各种好处,却对维修摩托车一窍不通且十分反感,他们买的是当时十分昂贵的BMW,因为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容易出问题(宝马摩托车被誉为上一个和苹果电脑有着相同气质的产品)。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科技和艺术,一路上的哲学反思就从他们对待摩托车的不同态度展开。

他和11岁的儿子之间的对话,在亲情和柔情之余,时常夹杂着矛盾,儿子还不时的发一下脾气,独自一人离开大部队,原来儿子有过轻微的精神疾病。途中经过一个多年的老朋友家时,作者发现自己有一大段过去的记忆消失了。而与此同时,在他进行哲学思考时,头脑中又会经常蹦出一个叫斐徳洛的人来,他已经死去,但波西格知道他生前的很多事情和思想。

波西格还经常做一个梦,梦里一面玻璃门把自己和妻子、儿子隔开,她们彼此都拼命的呼喊,他想把门打开,但是怎么也打不开。

直到书的结尾,整个悬念才彻底揭开。斐徳洛就是作者自己,他是一个天才,智商170,15岁就考上了大学学习化学,但后来退学去参加了韩战,回来后又去印度修行,然后到大学学习了哲学。他对现代西方哲学不满,自己发展了一套哲学系统,却在思考中产生了严重的精神分裂,被送到医院进行了20多次电击治疗。儿子不懂,以为是父亲故意抛弃了他和妈妈,从而产生了隔阂。几年后,波西格出院,这次旅行就是他修复创伤,找回自我宁静的精神之旅。

同时,你还会经历一场哲学之旅,从古希腊到近代的休谟、康德、黑格尔,再到现代的爱因斯坦、彭加莱。最后,你会看到一个被埋在历史废墟深处的哲学秘密和阴谋,而我们所熟知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正是其“幕后凶手”。。。

本书在美国被归类为哲学著作,所以必须先讲哲学,尽管这部分对没有基础,或者不感兴趣的人来说,十分枯燥。

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都可以回溯到古希腊时期的民主和哲学,而科学和哲学更是一脉相承。

哲学的最大特点有两个:第一,追求终极问题,比如世界的本原是什么?有没有真理?人是怎么来的?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第二个特点是它的工具是理性思维,包括形式逻辑、辩证法、归纳法、演绎法等。其实上述终极问题,宗教和艺术也在探索,但是宗教用的是信仰,艺术用的是感悟,只有哲学用的是理性思维。科学就是把哲学里的逻辑、数学、实验、经验证实拿了出来,独自发展壮大而已,其所有的根源都来自西方哲学。

在文艺复兴甚至工业革命之前,西方文明并没有表现出什么优势,但是后来则超越了所有其它文明,成为世界的核心和主流。所有西方文明的成果和弊端 ,都可以在西方哲学里找到源头。

真理和假设

波西格学的是化学,他很年轻时就发现了科学研究的问题。科学是建立在严格的逻辑推导和实验基础上的,但是这些必须有个前提,你得有假设。假设是个很奇妙的东西,你不知道它是否正确,是真还是假,没法证明,你只是当作它是真的。

而且,更严重的问题是,随着理论的发展和实验的增加,假设会越来越多,因而理论必须不断的迭代和更新,以至于科学理论越来越多,而新的理论能够存在的时间越来越短。有人认为,正是这种不断出现的新理论,造成人类思潮的不断更新,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从而产生了社会性焦虑。

爱因斯坦说,所谓的真理,远非永恒为真,只是在某个具体的时间点,存在一个比其它理论更优的选择而已。波西格甚至认为这个都达不到,我们不是离真理越来越近,而是越来越远。

二元论

波西格后来转向哲学去寻找答案。但是他发现,哲学问题更大。哲学非常宏大,但是其根本思想有一条,就是二分法(哲学也有一元论,但整体不如二元论成功):主体和客体、人和世界、精神和物质、唯心和唯物、表象和本质、理性和感性。哲学用的是理性的思维方法,而理性首先就是分析,分析首先就是二分法。这种二分法造就了哲学和科学的辉煌,也带来根深蒂固的问题,形成了科学技术和艺术美学的对立,物质文明和人文精神的对立,理性和感性的对立。

我们在现代文明里感受到的不是关心、重视和美,反而是冷漠、距离和丑陋。

波西格在书中通过一件件小事,让我们看到了这种对立。摩托车就是科技的产物,它可以带给人很多方便,但是维护和保养摩托车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尤其外出旅游,荒山野岭里出了事情根本没地维修,只能靠自己。但是,像约翰夫妻这种,他们骨子里是恐惧和憎恨科技产品的,他们不知道为什么摩托车要造这么复杂,为什么会出问题,为什么要求他们自己去维护。

书中讲到了波西格的一个朋友竟然对着说明书没法安装好一个简单的烤肉架。而日本人的自行车说明书开头第一句话甚至是:“安装自行车,你必须保持足够的耐心。”

波西格用了古典思维和浪漫思维来描述这种对立,古典思维对应的是理性和逻辑,浪漫思维对应的是感性和美学。这个命名其实已经可以看出东西方文化的差别,对于中国人来说,理性和逻辑只是近一百年的事,感性和美学对我们来说才是古典。

波西格是古典思维,约翰是浪漫思维。

善于分析是古典思维,习惯整体是浪漫思维。

看重性能是古典思维,关注美感是浪漫思维。

良质(Quality)

早期的波西格,也就是书中的斐徳洛,立志用理性来解决这个理性的问题 。

为此,他发明了一个新的概念 -- 良质。这个概念无法定义,无法用语言准确描述,它是反传统理性、反逻辑的,它是心和物,精神和物质,理性和感性之外的第三元素,甚至它是终极原因,是那个一,从而消除了二元论和两分法。

虽然无法用语言去准确定义,但是波西格认为可以用抽离法来证明其存在,如果把它从环境中抽离,原环境无法正常运行,就说明它存在。比如:抽离良质,第一个受伤的是艺术。如果艺术无所谓好坏,那么艺术就不存在了。诗歌会消失,因为诗歌没有实用价值。运动会消失,因为单纯的分数失去了意义,就只是空洞的统计。市场也会发生变化,只会买卖一些基本的商品,而没有品牌。电影、舞蹈、戏剧以及宴会也一样。抽离良质的社会,就是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和奥威尔的《1984》,只剩下单纯的功能和实用。

斐徳洛在大学里教授的是修辞学,也就是语言的艺术,他认为这就是良质的一种。但是在哲学界,修辞学是不被重视的,斐徳洛不满意传统的分数制的教学方法,也不满意哲学界的现状,在他眼里,不管亚里士多德还是康德,其理论都是丑陋的,充满了理性的丑。

他骨子里是一匹狼,他不安于现状,他打算与权威战斗。

为此,他研究了大量的经典著作。

越研究,越有问题。

他发现亚里士多德的辩证法是强词夺理,苏格拉底的很多辩论是撒谎。苏格拉底、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他们共同对付的是当时的另外一个哲学流派,智者派,又叫辩士派。智者派认为理性是有限的,真理是相对的,我们应该放弃追求真理 ,去追求善和美,其工具就是修辞学。

善、美、修辞学,不就是良质吗?

但是,可惜,智者派输了,于是我们在后世的哲学作品中看到的智者派学者,永远是loser,甚至是小丑。人类步入了理性时代,去追寻绝对的和永恒的真理。

然而,我们并没有找到什么永恒的真理,我们的各种理论的寿命都越来越短。

斐徳洛不满足于传统的经典哲学著作,他要继续往前追溯,追溯到神话时代。其实苏格拉底距离今天也不过2000多年,但是人类有智慧的历史至少也是几千甚至上万年,只是之前太少文字记载,给人错觉是个很短的过程。

他发现,在古老的传说中,在《伊利亚特》的诗歌里,人类最重要的是道德,是品行(Virtue),但是这个单词是被篡改的,它原来的意思是 -- 卓越(Excellence)。

卓越,这不就是良质吗?

一切水落石出了。

整个古希腊文明一直都是以“善”为核心的,直到苏格拉底把“真”变成了第一位,到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时代,善的地位进一步降低,成为了伦理学。

与恶龙缠斗,终将变成恶龙。斐徳洛发现,他陷入了困境,他和哲学权威,亚里士多德的专家们斗争的过程中,它不断的对良质进行定义和论述,而这恰恰违背了他的初衷 -- 良质是不能被定义的。

他无法用理性去和理性斗争,但是他是狼,他又不能放弃斗争。

于是他沉默了,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无法自拔。

他被送进了医院,进行电击治疗。

斐徳洛死了。

波西格疯了。



出院后的波西格变了,或许是治疗起了作用,或许是人到中年,或许是他真的想通了。

其实本书并没有深入的介绍禅学以及修行的方法,他只是借鉴了禅学的最核心的理念 -- 不立文字和在日常生活中修行。波西格不再诉诸于理性,那是死路一条,他把眼光放到了东方哲学上,放到了行动上,在日常的生活中追求良质 。

波西格深知西方思想的问题,现代科技的弊端,但是他不认为约翰夫妻那种对立的态度是有价值的解决方案。他认为对立的双方都应该采用追求良质的态度,而这个核心就是关心。科技产品的设计者应该对使用者关心,尽量设计得简单易用,而使用者也要对科技本身关心,不能一味的恐惧和逃避。

这其实是东方哲学的方法,一元论,不用逻辑分析,采用感悟和行动。

汤因比说,西方哲学和东方佛学的接触,是20世纪人类历史最重要的事件。

相对当时的很多禅修者来说,波西格的选择更加积极和进取。他没有走入另外一个极端,陷入彻底的反科学、反理性 ,虚无主义,他对科技的创造者和使用者都提出了要求,展现对对方的关心,追求良质,化解原来的矛盾和危机。

这就是本书为什么历经40多年还畅销不衰的原因。

阅读的过程中,你很难不想到乔布斯,想到苹果。

这本书简直就是提前几十年写就的产品设计指南。

读过《乔布斯传》的朋友一定知道,乔帮主的确深爱这本书,他不仅本人早年去过印度,修练过禅宗,而且苹果产品的设计中,也深受本书理念的影响。

比如,苹果在Macintosh电脑时代,就十分注重说明书的设计。乔布斯在一次采访中说,微软的操作系统,说明书像一本书那么厚。他们的软件就是设计给专业人士用的,他们假设使用者都是计算机高手,所以说明书越厚越显得产品高级。而苹果采用的是相反的理念,我们假设苹果电脑的使用者都不懂技术,于是我们的说明书越薄、越简单越好。大家也看到了,甚至到了苹果手机和ipad时代,乔布斯所幸取消了说明书,他说,苹果的产品,连儿童都会用。

这就是波西格说的,产品设计者对使用者的关心。

微信的张小龙给团队成员每人发了一本女性心理学,他的理念是,微信要让天生技术盲的女性用户都喜欢才能成功。无独有偶,淘宝的成功,也赖于成功的打动了女性用户。

乔布斯说苹果的成功在于把科技和艺术进行了完美的结合。苹果电脑是最早应用艺术字体的,苹果电脑的电路板,哪怕是绝大部分用户一辈子都看不到的地方,也要做到尽善尽美。在他离开苹果的日子里,有次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微软在商业上是的确是成功的,但是微软的操作系统缺少一些品味 ,很可惜,全世界的用户都只能用一个二流产品。乔布斯说的,就是良质。

商业界不断的有人出来谈论这本书的价值和作用,2012年《福布斯》杂志上,Mahendra有篇文章讲,风投大佬Brad说,每一个创业者都应该读这本书,虽然这本书没有谈到一点和创业相关的东西,但是,它对创业者有三方面的启迪:

1)优秀的企业必须平衡处理科技、艺术和宗教;

2)优秀的企业必须在经营中融合逻辑和直觉、理性和情感 ;

3)优秀的企业必须在产品设计中注入一种灵魂,当你真正用心去设计产品时,用户会感觉到的。

波西格说: “有的人可以谈论如何改变人类的命运,我却只想谈论如何维修一部摩托车,我认为我必须说的这些更具有长远的价值。”

其实,波西格参透了东方禅宗的智慧,所谓的修行就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甚至就在一呼一吸之间 。

是的,整个西方文明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波西格并不认为解决方案在于创立新的哲学,或者宏大的思想和政治运动,而就在每天的生活中。

这,其实是一种信仰。

保持内心的宁静

我们工作,可能是为了赚钱谋生,或者是为了取得世俗成就,获得他人认同,但是, “ 最后真正重要的,是要达到内心的宁静,除此之外别无他物。只有内心宁静,我们才能觉察到良质的存在。无论进行任何工作,都必须要有良质。 ”

波西格说的“内心的宁静”,类似于后来积极心理学家说的“心流”。它是一个人沉浸在自己的工作中,达到物我两忘时感受到的那种宁静和喜悦。

如何达到内心的宁静呢?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内心的宁静和外界的环境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内心的宁静是一种自然的状态,是让人与周围环境完全融合在一起的状态。所以,在波西格看来,一位出家人在打坐,一位将军在前线隆隆的炮击声中凝视作战地图,都不应该影响自己产生内心的宁静。这也是书中著名的那句话想要表达的, “佛陀或耶稣坐在电脑和变速器的齿轮旁边修行,会像坐在山顶和莲花座上一样自在。 ”

然后,波西格把内心的宁静分为三种,分别是,生理上的宁静、精神上的宁静和价值方面的宁静。而最重要的是价值方面的宁静,它指的是,一个人可以没有贪念和妄念,只是单纯地沉浸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状态中。他不会羡慕其他人,因为工作本身已经给予了他莫大的回报(脑补稻盛和夫的《活法》)。

能量管理

波西格特别强调要在生活和工作中保持积极的进取心。而实现这点,需要劳逸结合,储备能量。他举了钓鱼的例子,人在钓鱼时,只是坐在那儿,一动不动,心中并不会刻意去想什么,也不会担心什么。进入钓鱼的状态后,一个人内心的紧张情绪和挫败感都会消失。只是静静地等着工作成果出现,也就是鱼咬上钓钩。

这既是一个放松的过程,又是一个储备能量的过程,很多人在钓鱼过后,都会进入一种兴奋和紧张的状态,来迎接新的工作和挑战。

这其实就是现代心理学里强调的,能量管理。

面对挫折和焦虑

波西格把追求良质过程中碰到的困难称为陷阱,陷阱大体上分成两类:因为外在的环境而使人放弃,他称之为“挫折”;而人内在的因素引起的,他称之为“忧虑”。

1、环境不是我们能改变的,因此要把第一类陷阱,也就是挫折,当做一种试错和提高自己的机会,而不要人为的定义为失败。

2、内心因素导致的陷阱又分为三种:第一种陷阱是价值的陷阱;第二种会阻碍认知理解,叫做真理的陷阱;第三种叫做肌肉的陷阱。

2.1、价值的陷阱最严重也最危险,因此也值得用最多的时间来描述,它包含了:1)价值僵化; 2)自视甚高;3)过度担心;4)枯燥:5)烦躁。其实,这部分是融合了现代心理学的认知谬误和情绪管理,再次印证了本书理念上的领先。

2.2、真理的陷阱。真理的陷阱同二元论有关。二元论,也就是非黑即白,是或者不是。但是,在是和非之外,还有第三种可能性,而这第三种可能性能够拓展我们的视野,把我们带到完全不同的方向。

2.3、肌肉的陷阱。这个陷阱主要指的是工具的不足,所以, “ 要尽可能买最好的工具。你永远不会后悔的。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追求卓越,追求良质,从工具开始。

这本书的书名很特别,也很有寓意:

禅,代表了作者重生后的解决方案,放弃了西方的理性和逻辑,转向了东方的修行和领悟。

摩托车维修,是作者熟悉的,也是小说中正好碰到的,但其实它代表的是工作和生活中的任何事情。

艺术,把维修这么枯燥的事上升到了艺术和美学的高度,代表了对良质的追求。

书中最后一段写道:

“当然,试炼永远没有了结,人只要活着就会发生不愉快的事和不幸的事。但是我现在有一种以前没有过的感觉,这种感觉并不只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内里:我们赢了。情况正在慢慢好起来。我们几乎可以这样期待。”

『玖』 如何评价《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这本书

霍金的评价就很中肯 至于纠结洋大人到底是修摩托还是讲禅还是讲道,还是讲名,讲佛,讲神,讲灵。其实都是同处一门的玄妙。 汉语里有一句话叫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英语里没有这句吧,也是这几年洋大人太出风头了,也就傲娇了起来。 书作者写的是很棒的,强名之为良质,而且让大家能看了一遍,引起广泛的影响,很不错。 书里两个很感慨的地方,一个是意识到裴德洛就是得了精神病的作者。

阅读全文

与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什么垃圾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国家电网充特斯拉需要多少时间 浏览:815
徐州专业防水多少钱一平米 浏览:343
星福水泥板厂家电话是多少 浏览:380
深圳小米手机维修点查询 浏览:352
天津防水注浆液多少钱 浏览:797
如何自制一个手机防水袋 浏览:927
家具螺纹坏了怎么修复 浏览:263
深圳火王燃煤气灶维修中心 浏览:712
家电清洗机不通电什么原因 浏览:375
苹果官方保修查询网站 浏览:285
5栋楼房防水面积有多少平方 浏览:445
天津真心太阳能售后维修电话 浏览:166
华帝强项家电是什么 浏览:598
家具软装网 浏览:994
家用电器近年销量数据 浏览:470
房盖防水板岩多少钱一卷 浏览:694
卫生间刷防水墙需要多少平方 浏览:79
国家电网正式共有多少人 浏览:731
南京新秀丽中国售后维修点 浏览:920
汽车风扇保修多久 浏览: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