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张世杰是谁有哪些作为呢
引言: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民族英雄都值得我们去铭记,他们的英雄事迹都活跃在现代人的眼前,今天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断前进。
现在张世杰的祠堂就位于天台县城民主路,因为就是为了纪念南宋末年的抗原英雄张世杰所建立的,而且这个祠堂坐东朝西,在张世杰死了之后,他的妻子和孩子曾经辗转到了天台避难,因此他的后来就在天台定居了下来,然后天堂的百姓在他殉国之后就为他建了祠堂,而且也供奉了排位,从此这里就成了张家的宗祠,而且在解放后 这所祠堂曾经被天台县的粮管局接管,改造成了粮库,现在经过了休整已经作为了县粮食局老人活动的中心。
⑵ 文天祥的生日是多少号
文天祥(1236—1283),男,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原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民族英雄。选中贡士后,他以天祥为名,宝佑四年(1256)中状元,历任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书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赣州等职。有<文山先生集>传世o
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正月,因元军大举进攻,宋军的长江防线全线崩溃,朝廷下诏让各地组织兵马勤王。文天祥立即捐献家资充当军费,招募当地豪杰,组建了一支万余人的义军,开赴临安。宋朝廷委任文天祥知平江府,命令他发兵援救常州,旋即又命令他驰援独松关。由于元军攻势猛烈,江西义军虽英勇作战,但最终也未能挡住元军兵锋。
次年正月,元军兵临临安,文武官员都纷纷出逃。谢太后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派他出城与伯颜谈判,企图与元军讲和。文天祥到了元军大营,却被伯颜扣留。谢太后见大势已去,只好献城纳土,向元军投降。
元军占领了临安,但两淮、江南、闽广等地还未被元军完全控制和占领。于是,伯颜企图诱降文天祥,利用他的声望来尽快收拾残局。文天祥宁死不屈,伯颜只好将他押解北方。行至镇江,文天祥冒险出逃,经过许多艰难险阻,于景炎元年(1276)五月二十六日辗转到达福州,被宋端宗赵昺任命为右丞相。
文天祥对张世杰专制朝政极为不满,又与陈宜中意见不合,于是离开南宋行朝,以同都督的身分在南剑州(治今福建南平)开府,指挥抗元。不久,文天祥又先后转移到汀州(治今福建长汀)、漳州、龙岩、梅州等地,联络各地的抗元义军,坚持斗争。景炎二年(1277)夏,文天祥率军由梅州出兵,进攻江西,在雩都(今江西于都)获得大捷后,又以重兵进攻赣州,以偏师进攻吉州(治今江西吉安),陆续收复了许多州县。元江西宣慰使李恒在兴国县发动反攻,文天祥兵败,收容残部,退往循州(旧治在今广东龙川西)。祥兴元年(1278)夏,文天祥得知南宋行朝移驻厓山,为摆脱艰难处境,便要求率军前往,与南宋行朝会合。由于张世杰坚决反对,文天祥只好作罢,率军退往潮阳县。同年冬,元军大举来攻,文天祥在率部向海丰撤退的途中遭到元将张弘范的攻击,兵败被俘。
文天祥服毒自杀未遂,被张弘范押往厓山,让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护父母,难道还能教别人背叛父母吗?”张弘范不听,一再强迫文天祥写信。文天祥于是将自己前些日子所写的《过零丁洋》一诗抄录给张弘范。张弘范读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时,不禁也受到感动,不再强逼文天祥了。
南宋在厓山灭亡后,张弘范向元世祖请示如何处理文天祥,元世祖说:「谁家无忠臣?」命令张弘范对文天祥以礼相待,将文天祥送到大都(今北京),软禁在会同馆,决心劝降文天祥。
元世祖首先派降元的原南宋左丞相留梦炎对文天祥现身说法,进行劝降。文天祥一见留梦炎便怒不可遏,留梦炎只好悻悻而去。元世祖又让降元的宋恭帝赵显来劝降。文天祥北跪于地,痛哭流涕,对赵显说: “圣驾请回!”赵显无话可说,怏怏而去。元世祖大怒,于是下令将文天祥的双手捆绑,戴上木枷。关进兵马司的牢房。文天祥入狱十几天,狱卒才给他松了手缚:又过了半月,才给他褪下木枷。
元朝丞相孛罗亲自开堂审问文天祥。文天祥被押到枢密院大堂,昂然而立,只是对孛罗行了一个拱手礼。孛罗喝令左右强制文天祥下跪。文天祥竭力挣扎,坐在地上,始终不肯屈服。孛罗问文天祥:“你现在还有甚么话可说?”文天祥回答:“天下事有兴有衰。国亡受戮,历代皆有。我为宋尽忠,只愿早死!”孛罗大发雷霆,说:“你要死?我偏不让你死。我要关押你!”文天祥毫不畏惧,说:“我愿为正义而死,关押我也不怕!”
从此,文天祥在监狱中度过了三年。在狱中,他曾收到女儿柳娘的来信,得知妻子和两个女儿都在宫中为奴,过着囚徒般的生活。文天祥深知女儿的来信是元廷的暗示:只要投降,家人即可团聚。然而,文天祥尽管心如刀割,却不愿因妻子和女儿而丧失气节。他在写给自己妹妹的信中说:“收柳女信,痛割肠胃。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这里,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环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泪下哽咽哽咽。”
狱中的生活很苦,可是文天祥强忍痛苦,写出了不少诗篇。《指南后录》第三卷、《正气歌》等气壮山河的不朽名作都是在狱中写出的。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三月,权臣阿合马被刺,元世祖下令籍没阿合马的家财、追查阿合马的罪恶,并任命和礼霍孙为右丞相。和礼霍孙提出以儒家思想治国,颇得元世祖赞同。八月,元世祖问议事大臣: “南方、北方宰相,谁是贤能?”群臣回答:“北人无如耶律楚材,南人无如文天祥。”于是,元世祖下了一道命令,打算授予文天祥高官显位。文天祥的一些降元旧友立即向文天祥通报了此事,并劝说文天祥投降,但遭到文天祥的拒绝。十二月八日,元世祖召见文天祥,亲自劝降。文天祥对元世祖仍然是长揖不跪。元世祖也没有强迫他下跪,只是说:“你在这里的日子久了,如能改心易虑,用效忠宋朝的忠心对朕,那朕可以在中书省给你一个位置。”文天祥回答:“我是大宋的宰相。国家灭亡了,我只求速死。不当久生。”元世祖又问:“那你愿意怎么样?”文天祥回答:“但愿一死足矣!”元世祖十分气恼,于是下令立即处死文天祥。
次日,文天祥被押解到柴巿口刑场。监斩官问:“丞相还有甚么话要说?回奏还能免死。”文天祥喝道:“死就死,还有甚么可说的?”他问监斩官:“哪边是南方?”有人给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跪拜,说:“我的事情完结了,心中无愧了!”于是引颈就刑,从容就义。死后在他的带中发现一首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死时年仅四十七岁。昨天上午,仓山潘墩村的祠堂挤满了人,村中男女老幼正在商量如何为文天祥过769岁生日。潘氏宗祠理事会副理事长潘家顺告诉记者:每年农历三月十六日是文天祥生日,村中都要举行盛大的仪式纪念文天祥。这个习惯已延续了624年。
文天祥不是福州人,为何这个潘姓村庄要年年为他过生日呢?
记者在村中老人的引领下,走进了一个忠义千古的故事。
文天祥与龙津潘氏始祖义结金兰
潘墩村全姓潘,其中有一支为龙津潘氏,他们始祖叫潘龙,宋金陵人氏,其妻为抗金名将江万里之女。因文天祥曾受馆于江万里,与潘龙由相识到义结金兰。宋末,潘龙护驾入闽,文天祥率军也入闽,屯兵毬山练兵设防。为振奋士气,文潘二公在林浦的许狮山白佛岩下,建造了大唐安史之乱时保卫睢阳城的名将张巡、雷万春等人的神坛一座,用于表明誓与大宋共存亡的心迹。后来,文天祥北上抗元,离别时与潘龙互赠衣冠留念。此后,潘龙护驾南奔,崖山之役战败宋室亡后,潘龙隐居福建他乡,先期被俘的文天祥也在燕京殉难。因怀念与文天祥在毬山共度的时光,潘龙临死前嘱咐子孙一定要回毬山。明洪武十三年,潘龙之孙潘清保尊祖令,率全家定居毬山,至今在此已繁衍了23代。因为都姓潘,毬山后来就被人家称作“潘墩”。
潘龙之孙为文天祥建祠庙
昨天下午,村中老人潘作明一边展示着大量文史资料,一边向记者介绍说:潘龙后人迁到潘墩不久,潘家人虽然住着四面透风的草屋,但却请最好的工匠,用最好的材料修文天祥祠庙,并于当年就修好。潘龙玄孙潘中宪上奏朝廷奉立文天祥为毬山社稷神享祀千秋,朝廷奏准。文天祥祠庙建好后的几百年间,该村的村民还多次自发捐款维修祠庙。
在村里数位老人的带领下,记者走进了文天祥祠庙。祠庙正中立有高大的文天祥彩色塑像,殿堂正上方还有一块写有《正气歌》的牌匾。右边立有文天祥儿子的彩色塑像,左右两壁有两大片彩色壁画,画着文天祥麾下的六大助手。
潘墩形成了独有的文天祥文化
文天祥祠庙现被立为仓山区文物保护单位,立在村口的保护碑上写着“这是福州地区惟一一个文天祥祠庙”。记者在潘墩村采访,发现这个村形成的文天祥文化,或许也是福州城中独有的。
从1830年庙建好后,每年举行三次全村参加的大型纪念活动。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月夜,请文天祥金身圣驾绕境行香祈福;每年农历三月十三日,公祭文天祥及文家军为国捐躯的将士;每年三月十六日,请文天祥金身入潘氏宗祠内,举行华诞祝寿活动,并聘请大型闽剧团来祠演出数日,以示庆贺。
⑶ 富田镇的风景名胜
古街:由王家古街和匡家古街组成,整个古街全长约1500米。王家古街长约600米,连接龙川阁古码头和诚敬堂两个旅游景点,同时穿过马路到达匡家古街。匡家古街曾是一条古老的驿道,街上古民居、古商铺多,东南西北由四个古庙串联,多为明清时期建筑。这里是红色标语的大海洋,革命教育的大课堂。
在大革命时期,富田是红白军竞相争夺的地方,争夺的遗迹主要表现为墙上密密麻麻的标语,匡家古街现在保存下来清晰可辨的红色标语就达500多条。古街里还有中共赣西南特区委、苏维埃中央邮政总局、江西省总工会等机构旧址。
江南第一词王家大祠堂—诚敬堂(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富田镇王家村,始建于明朝中期,祠堂长82.3米,宽44.3米,总面积为3645.89平米,是江西省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古祠堂,有“江南第一祠”的美誉,在全国范围内极为罕见。祠堂建筑构思奇特。座东朝西,俯瞰呈“丁”字形,与对面呈“人”字形的照壁相对应,暗寓王姓“人丁兴旺”;诚敬堂的门楼风格特异。底层为门廊,俗称“拴马廊”,整座门楼全靠两根立柱支撑,顶层为喜鹊聚巢阁;祠堂的整个布局犹如一座城堡,除大门外,另有6道小侧门,纵身分为五个层次:门廊、前厅、天井、正厅和后厅,而且祠堂的平面设计成纵阶梯形,寓含了步步高升的意思;后厅的门是一个完整的圆形,且圆形的下方刚好与中厅墙壁的缺口底端相切,就像是太阳从地平线升起一般,寓意“日”,这恰好与祠堂后面的“月光台”交相辉映,每年举行祭祖庆典时,旺盛的香火将后厅映衬得红彤彤的,又因祠堂是座东朝西的,远处看来,仿佛一轮红日从东边冉冉升起,充满了朝气和活力;整座祠堂共有五口天井。后厅两口,中间的院子是一个大的天井,两边的耳房也各有一口,无论从哪个方向看都形成一个品字,这也是祖先希望子孙后代做人有品行,读书有品味,做官有品阶。木料衔接都用木榫。全栋祠堂的木料构件数以千计,所有木料衔接部位都用木榫,没用一颗铁钉,特别是正厅的穹顶和门楼的鹊阁,这样高难度的建筑不用一颗铁钉,实在是匪夷所思,令人叹为观止,这也是评为国保单位的主要原因。2006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被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丞相祠复原工程项目总投资900万元,占地1036平方米,为二井三进式结构,祠馆结合,祭祀成列。该文丞相祠在历史上曾得朝廷“敕令”修建而成,历经三建三毁。作为文天祥故乡的青原,基于打造文天祥正气文化承载平台的考虑,于2013年9月决定按照原址原貌规划复原文丞相祠。2014年1月,青原区以祠馆结合的形式对文丞相祠进行维修复原,复原工程得到了各方大力支持,市委办、市政府办、吉安县政府以及文氏后裔、社会各界纷纷慷慨解囊,为项目认捐资金600余万元。经过精心的维修复原,文丞相祠终于再次呈现在世人面前。
下一步,青原区将启动祠内布展,于明年上半年正式对外开放文丞相祠,并做好周边古码头、古街修复工作,将文丞相祠打造成富田景区新景点。揭牌后,王萍、王少玄、吴敏、刘宗华等在家的市四套班子领导参观考察了文丞相祠和周边古码头、古街及富田镇陂下古村。 横坑古村(国家3A级景区)横坑古名泓溪,有683年的历史。横坑古村田野阡陌,绿树成荫,古樟、古枫环绕,竹林掩映,风景优美,是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第四批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
古村内原有23座祠堂,现存11座,其中7座保存完好。村内数条古巷纵横交错,祠堂、砖雕、石雕彰显着古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横坑古村拥有富有特色的农耕文化历史。为了让游客切身体会农耕文化特色,该区在古村重点打造了农耕文化体验区,建设了1个榨油坊,布置了水车、油槽、碾米间、豆腐磨坊等。建设了两处游乐池塘,以及300多米的游步道。 白云湖(白云山水库)位于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白云山,距吉安市中心城区60公里。白云湖是白云山水电站蓄水形成的人工湖,自然风光优美,生态环境良好,湖光山色交相辉映。库区水面总面积7500亩,库容总量1.2亿立方米,湖区总面积20余平方公里。湖区前接民族英雄文天祥故里,后接“东井冈”二次反“围剿”主战场一东团畲族乡,人文景观丰富。白云湖聚“红色、绿色、古色”之秀,是水上娱乐、避暑休闲胜地。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一字履善。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1])人,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2],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状元及第,官至右丞相,封信国公。于五坡岭兵败被俘,宁死不降。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十二月初九,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
胡立教 (1928-2006),江西吉安人。192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10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8年6月参加革命工作,1928年至1930年,任江西省吉安县村团支部书记,历任连副政治委员、红军总司令部电台报务员,新四军后方政治部副主任。解放后任中共中央华东局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财政部副部长,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代行长、党组代书记。“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1973年后,历任河南省革委会副主任兼省政协副主席、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中共河南省委书记;1981年1月任中共上海市委第二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袁升平 (1912-2003),中将军衔,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木湖村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游击队班长,赣南独立团排长、连长,红军卫生学校政治教员、政治指导员,红一军团第一师十三团总支部书记,一团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独立团副营长,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一、二、三团政治委员,第一支队政治委员,陕甘宁晋绥联防教导第二旅政治部主任、旅副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辽西、辽吉、辽北军区政治部主任,东北人民解放军第七纵队政治部主任,第十二纵队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四十军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政治委员,志愿军干部部副部长,华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济南军区第二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第二政治委员,北京军区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是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九届中央委员。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刘贤权 (1914-1992),少将军衔,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江背村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历任干事,政治指导员,卫生队队长兼政治指导员,师卫生部政治委员,敌工科干事,民运科科长,民运部部长兼统战部部长,支队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分区司令员,师政治委员,纵队政治部主任,师长,副军长,军政治委员,海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军长、沈阳军区副参谋长、兰州军区副司令员兼青海省军区司令员,铁道兵政治委员、司令员,济南军区副司令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任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届中央委员。土地革命战争中,他参加了中央苏区一至五次反围剿作战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中,他带领部队多次粉碎敌人的清剿和扫荡,歼灭大量敌人。解放战争中,他参加了东北秋季攻势和辽沈、平津、渡江、衡宝等战役。新中国成立后,他为军队建设做了大量工作,为祖国的铁路建设做出了贡献。
刘华香 (1913—2007),少将军衔,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江背村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六军第二纵队政治部宣传队队长,机炮连政治指导员,红三军第八师二十四团政治委员,红九军团第三师七团团长,红三十二军第九十四师参谋长,第九十六师团长,参加了一至五次反“围剿”斗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晋绥军区雁北第六支队支队长,第五军分区参谋长,参加了“反扫荡”和“百团大战”等战役战斗。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军区第五军分区副司令员,绥蒙军区参谋长,绥远军区参谋长,参加了绥包、朔县、大同等战役战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绥远军区莎县军分区司令员,蒙绥军区第二副司令员,内蒙古军区副司令员。
刘昂(1916—2002),江西省吉安县(今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江背村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九军团第三师九团连政治指导员,红三十二军政治部敌工科科长、团政治委员。曾参加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0师三五九旅七一八团营长,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第五团副团长,八路军南下支队分队长,湘鄂赣军区东分区参谋长,军政干部学校副校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军区干部教导团团长,晋冀鲁豫军区第一军分区参谋长,冀鲁豫军区第一军分区副司令员,军区司令部参谋处处长,华北军政大学高级干部队队长、副总队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三十二步兵学校校长,南京步兵学校校长,南京军区炮兵副司令员,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空军军政治委员,南京军区空军顾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钱江(1915~1996),少将军衔,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横坑村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参加长征。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历任红军总司令部宣传员,军委二局报务员,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二局工作队队长,中原军区司令部二局政委,东北军区二局处长、局长,中南军区二局政委,军委三部三局局长,总参三部副部长兼解放军工程学院院长,总参三部政委、顾问等职。一生从事无线电军事侦察工作,为全国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曾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荣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罗通(1915—2005),少将军衔,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云楼村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瑞金特科学校排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连政治指导员,陕甘宁边区关中保安司令部政治科科长,新四军鄂豫挺进纵队第四团政治委员,中共豫鄂区委军事部副部长,路西指挥部参谋长,新四军第五师十四旅四十一团政治委员,中原军区第四军分区副政治委员,湘鄂赣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鄂东军区参谋长,晋绥军区第九军分区副政治委员,中原军区补充旅政治委员,江汉军区独立第二师师长,第四野战军五十一军副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一战车学校副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政治部干部部部长,济南军区装甲兵副司令员,政治委员,济南军区政治部顾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得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是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廖鼎琳(1914- ),少将军衔,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木湖村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军团炮兵营通讯员、警卫员、教导师2团连指导员,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长征和直罗镇战役。1936年入陕北红军大学学习。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部随营学校指导员、抗大一分校政治处组织股股长、八路军总部特务团营教导员、冀中军区第2军分区自卫营指导员、17团政治处主任。第7军分区36区队政委、第7军分区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军区3纵11旅政治部主任、冀中军区第9军分区副政委、第10军分区副政委、定县军分区司令员。参加了清风店、石家庄等战役。建国后,任绥远军区旅政委、师政委,36军106师政委。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任志愿军36军106师政委、志愿军装甲兵指挥部政委。获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回国后,历任63军副政委、北京军区工程兵主任、政委,69军政委、65军政委、国防科委训练基地政委,炮兵学院政委。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叁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⑷ “宋末三杰”都有谁其中谁的事迹和作品流传最广
宋末三杰指的是张世杰、文天祥、陆秀夫。其中文天祥的事迹和作品流传最广。
文天祥:初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 。文天祥之所以最著名,是因为他有许多有名的事迹。不仅在军事上有杰出的功绩,在文学上,也流传了许多有名的作品。
文天祥二十岁就考取了进士,在帮助宋理宗提议论策时,一口气写下了一万字,并且不带草稿。宋理宗看上了这位人才,并提拔他为第一名。在职期间,文天祥多次东下,收复州县多出。后来,在一次战役当中,失败被俘,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殉国。
他还留下了许多有名的诗词,例如,《赴阙 》、《高沙道中 》、《二月六日,海上大战,国事不济,孤臣天祥,坐在舟中,向南恸哭,为之诗》 等。
⑸ 崖门谒三忠祠的翻译
一、出处:
清初诗人陈恭尹所著《崖门谒三忠祠》。
二、译文:
又吹起了萧萧的山风,崖门山下,海浪至今还在悲鸣。
荒殿里杜鹃声声啼血,奔波十年的愁苦人,前来拜竭三位忠臣。
既然海水尚被崖门分隔,何以江山没有地界限制异族入境?
舟泊崖门,我也感受到败亡日的艰难,怀着敬畏之心,阅读布满苍苔的碑文。
三、原文:
山木萧萧风更吹,两崖波浪至今悲。一声望帝啼荒殿,十载愁人来古祠。海水有门分上下,江山无地限化夷。停舟我亦艰难日,畏向苍苔读旧碑。
四、注释:
苍苔:青苔。
旧碑:指表彰三忠的碑文。
萧萧:摇动的样子。
作品赏析:
这首诗在韵脚的使用上很有特点,韵部本身便造成低回恳挚的语境,再加上诗人那沉重压抑的情感,使全诗从内容到形式取得了高度的统一和较强的艺术效果。
开头两句山木萧萧风又吹,两崖波浪至今悲。苍凉沉郁,感慨遥深,为全诗奠定了悲壮的基调,点明了诗人不是在单纯吊古,而更是在伤今,语极浑厚有力。
尾句停舟我亦艰难日,畏向苍苔读旧碑,诗人以三位忠烈的事迹激励自己,永葆节志。表明了诗人誓不与清统治者合作的决心。
⑹ 珠海文物保护单位是什么
「珠海市」苏兆征故居
位于珠海市淇澳岛东溪坊。原是苏兆征祖父在清代所建。青砖木构平房,一座两间,建筑面积68平方米。屋前有小院落,围以矮墙。中国早期工人运动领袖苏兆征出生在此并度过青少年时代。
「珠海市」杨氏大宗祠
位于珠海市南屏镇北山村。清同治七年(1868年)依山而建,占地8838平方米。主体建筑为五间三进,两旁厢房的布局。规模宏大,古朴幽雅。
「珠海市」石溪摩崖石刻
位于珠海市香洲区山场村后山上。山涧旁有30多题摩崖石刻。清道光年间本村进士鲍俊在此地筑亭榭,邀文友仿兰亭修禊聚会。“鹅”、“石溪”、“莲岛”、“旷观”等大字独
具匠心,属鲍手迹。后人也仿此刻石。
「珠海市」梅溪石牌坊
位于珠海市前山镇梅溪村。共3座。建光绪皇帝为旌表清朝驻夏威夷第一任领事官陈芳及其父母、长子赐建的。两座八柱三间三楼;一座四柱三间三楼。以花岗岩构筑,雕刻工艺精致。
「珠海市」三灶岛“万人坟”遗址(含“千人坟”遗址)
位于珠海市三灶镇竹沥。葬1938年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军残害的三灶岛群众,华侨和港澳同胞集资修建。有牌坊、纪念碑和坟墓,占地约1万平方米,1979年迁葬于此。千人坟位于三灶镇鱼弄村,占地300平方米。
情况:
从新石器时代到先秦时期的高栏岛宝镜湾遗址、淇澳岛东澳湾沙丘遗址、三灶草堂湾沙丘遗址,到距今三千多年的高栏岛宝镜湾摩崖石刻画;从明清时期的南门菉猗堂、北山杨氏大宗祠、梅溪牌坊等古建筑,到卢慕贞、唐绍仪、苏兆征等一批近代历史名人的故居,每一处文物古迹都是珠海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见证。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最关键的工作是保护。如何更好地保护这些丰富的文化遗产,也成为近年来文化部门努力的方向。
1998年,《关于做好我市文物保护工作的议案》被列为市四届人大六次会议议案。当年,市政府决定从旅游专项经费中划出100万元、此后五年每年由市财政拨款50万元、作为文物保护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文物保护工作。多年来,文保部门精打细算先后抢救维修了唐家唐绍仪故居(含共乐园、望慈山房)、淇澳苏兆征故居、拱北莲花亭、前山寨城墙、三灶万人坟、前山梅溪牌坊(含陈芳故居、家族墓园)、淇澳天后宫(含白石街)、南屏甄贤学校、东澳岛东澳铳城、前山苏曼殊故居(含办理苏社添祖居产权过户)、三灶高栏宝镜湾岩画(含遗址考古发掘)、山场石溪摩崖石刻群、斗门张世杰墓、金鼎卢慕贞故居等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⑺ 张世杰的后世纪念
张世杰祠堂,位于天台县城民主路,为纪念南宋末年的抗元英雄张张世杰而建。该祠坐东朝西,四合院布局,前面为五开间硬山顶的正门,南、北为单坡屋面的厢房,东侧是三开间的正祠。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世杰死后,在战乱中他的妻子和幼子曾辗转至天台避难,因此他的后代在天台定居下来。天台百姓在他殉国后为他建起祠堂,供奉牌位,从此这里便成了张家的宗祠。
解放后祠堂曾被天台县粮管局接管,并被改造成粮库,七十年代后又成为职工宿舍。现经整修,作为县粮食局老人活动中心。
正祠的平面为三开间两进深,屋顶为钩连搭结构,即前后有两个两坡屋顶,前屋脊略低于后屋脊,脊长也略短于后脊,两屋顶相对的两坡交接于同一根檩条上,在两屋顶东西向的中轴线上,第三个屋顶垂直搭接于两坡之间,并与前屋脊同高,使正祠整体形成“工”字形脊,六个坡面的相交线呈菱形,形态十分优美。
祠堂的雕刻工艺也相当纯熟,五朝门上的牛腿花拳和正祠前廊上的月梁花饰都十分饱满圆滑,鸟兽造型被巧妙地象征化却依旧生动。 参见词条:张世杰墓
张世杰墓,位于斗门县井岸镇黄杨村。墓座西朝东,占地616平方米,三重回岭,两道曲折的左右摆手,三级拜台,金井,一对墓表,前有兜士。墓为灰沙所造,墓碑用青石,碑文:“宋太傅枢密副使越国张公讳张世杰之墓”。
⑻ 潮州的历史
潮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制始于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距今已有1674年历史。历史上相继为潮汕郡、州、路、府治所,隋代经略台湾的始发地,唐代以来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和对台的主要通道。
宋代以来享有”南国邦郡“、“岭海名邦”、“海滨邹鲁”之称。潮州地灵人杰,名人有岭南第一名臣翁万达、泰国五大帝之首达信大帝、国学泰斗饶宗颐、世界华人首富李嘉诚、谢国民、广东省长卢瑞华等。
潮州是潮汕人重要的祖籍地、聚居地,潮汕文化重要的发源地、兴盛地。以潮语、潮剧、潮州音乐、潮州工夫茶、潮州菜、潮绣、潮汕善堂、潮汕商帮文化为代表的潮汕文化影响深远,誉播海内外。
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对外开放旅游城市,拥有1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特别是广济桥、韩文公祠、牌坊街等一批全国著名景区景点和特色旅游休闲街区。
潮州的风景名胜有潮州八景,旧时有内外之分,内八景是指于古城街巷之间,而外八景则指城外韩江两岸。
由于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内八景已逐渐湮没,今天人们所说的潮州八景是指外八景,即“鳄渡秋风”、“西湖渔筏”(原西湖与韩江相通)、“金山古松”(曾名“马丘松翠”)、“北阁佛灯”、“韩祠橡木”、“湘桥春涨”、“凤凰时雨”、“龙湫宝塔”(原位于北阁对面江心,现仍存遗址)。
潮州新八景:潮州评选“新八景”旨在“促进文化经济融合,展现历史名城风采”。“新八景”为:滨江红棉、广场灯影、坊街亭韵、淡浮水墨、绿岛晴岚、桑浦禅泉、凤凰天池、柘林渔火。
“新八景”特色鲜明,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生态景观兼顾,山、海资源皆备,既有历史遗存,又有现代建筑,涵盖潮州各区县,“老八景”亦布列其间。
潮州的重要人物古代有:杨世略、林大钦、林德镛、黄仁勇、刘允、萧端蒙、郑大进、翁万达、丁日昌、王大宝、陈梦龙、林大春。近现代有:李嘉诚、饶宗颐、陈伟南、孙大文、蔡澜。
到潮州旅游,人们首先想起的是“治潮八月,享誉千载”的文豪韩愈。唐元和十四年(819年),他因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在潮州仅八个月,改调袁州。后人在刺史公堂后面建造了韩文公庙。北宋元祐六年(1091年),州守王君涤在潮州城南七里处新建韩庙,落成后苏轼为之写了碑记。
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潮州知军州事又在韩愈亲手植橡木的东山上另建新祠,即现今韩江对岸的公祠。
(8)张世杰祠维修怎么样了扩展阅读
记者在潮州市采访时了解到,已有近千年历史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许驸马府”完成了维修近日已开门迎客。
“潮州故居,前有百里池塘,后有十里花园。”这是载于许氏宗谱中,北宋驸马许钰对其妻子德安公主描述家乡故居的话语。
⑼ 福清历史名人事迹
依清乾隆版《福清县志》称,宋代福清最后一位知县为“陈公荣”为“长乐人”,其实不尽然。
陈公荣,字子华,长乐人,曾游太学。宋德佑二年(1276),元军大举南下,南宋小朝廷很快土崩瓦解,皇帝赵显和谢太后被俘北去。5月,赵昰在福州被张世杰、陆秀夫拥戴为帝,年号景炎。端王赵昰下诏书,号召天下勤王。长乐江田太学生陈公荣毁家纾难,变卖家产招募丁壮1700多人待命。陈公荣亲率子、侄上福州拜见右丞相文天祥,矢志抗元保宋,深得文天祥的嘉许并荐举陈公荣为福清知县兼行军司马。11月,元军直逼福州,张世杰、陆秀夫等护送赵昰帝从海上退到泉州。时泉州节度使蒲寿庚献城降元,小朝廷又逃奔潮州,只有兴化城仍在陈文龙“生为宋臣,死为宋鬼”的旗帜下抗守着。陈文龙生于莆田,长在长乐,是宋度宗戊辰科(1268年)的状元。此时,陈文龙兵微势孤,在十分窘迫的情况下,他写了一封信给福清知县兼行军司马陈公荣请求援助。
陈公荣明知小朝廷已成难挽之局,但毅然率领江田陈氏子弟赴泉州,协助张世杰,和元兵大战于凤凰山下。激战中,陈公荣与陈氏家兵失散,儿子宗傅、侄老成冲锋寻救,相继阵亡。此役江田合族173人牺牲,惟陈公荣死里逃生,一人回乡。元军破了南宋所有抵抗,陈文龙被俘,押送北上,在杭州岳庙自尽,留下千秋民族英雄美名。
此后,陈公荣隐居朱熹设馆处,亲自教读本族子弟,临终前嘱戒陈氏族人:“勿事二姓,不为元官。”并留一首挽子、侄等173名义士诗:“边城将星落,浩荡烟尘黄。我亦在行阵,生死未可量。涕滂感永诀,激烈摧肝肠。昔尔仗雄剑,志丰清八荒。神武埒颇牧,奇计如平良。遇贼奋英果,逐杀何奇强。气数乖人事,竟向锋刃僵。忠魂薄日月,耿耿万古光。虽云获死所,国耻犹未忘。死应作厉鬼,虏酋尽杀伤。”(见《泉州府志》)。而长乐江田陈氏“终元之世,无一人附官籍者。”(见《福建通志》第八十六册《忠节传略》第二页)景炎二年(1277年),端宗颁旨敕建陈公荣、陈宗傅、陈老成三忠祠,并追封陈宗傅提刑司检法,陈老成御史台检法,死难173名义士一律官封千总。
大明王朝建立后,长乐县令将三忠事迹奏报朝廷,洪武帝朱元璋阅表后深为感动,颁旨敕长乐县令:春秋两季均须拜祠祭奠。吏部侍郎顾起元、户部主事魏良佐、通政参议赵缓等显宦要员亲赴江田凭吊三忠义士,并赋诗撰文,讴歌三义士毁家纾难的崇高精神。
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和咸丰九年(1859年),清廷仍旨敕长乐地方官春秋两祭,并拨县衙库银供祠宇维修。1992年,南阳陈氏族人又集资重修,保持祠宇原建规制。祠宇正殿牌匾“三忠祠”三字系原中共福建省委书记项南题写,古朴端庄。这座古祠是江田陈氏族人的骄傲,也是长乐人民的光荣。数百年来,虽屡经战火,仍安然无恙,成为历代民众凭吊一代忠烈的圣地。
三忠祠现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长乐市青少年德育基地。
长乐江田《南阳陈氏族谱》载:唐末,晋国公陈熹与子陈夔携族人随王审知从祖居地河南光州固始县南下入闽,迁居福清新丰里南阳村(今朝阳村),为南阳陈氏始祖,世称“南阳公”。陈夔五世孙陈泰,于北宋初年(960—970)从福清南阳迁入长乐十九都江田。可见,终究说来,这陈公荣祖籍就是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