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灵性修行
灵性是人与反物质世界沟通的一种能力。
为了维护宇宙的相对稳定,上帝对宇宙中的一切都进行了规范,并将灵性置于万物之中,灵性是生命之源,上帝是掌握生命之源的唯一源泉。
生命,是有灵性的一种反物质结构。
以灵性为主的是仙人
人分浑人、俗人、凡人、贤人、仙人五大类。以本能为主的是浑人,以欲望为主的是俗人,以情感为主的是凡人,以理性为主的是贤人,以灵性为主的是仙人。圣人属于仙人类。
没有了灵觉,也就没有了灵性。没有了灵性,就无法获得完美的人性,其结果是:1.思维局限在三维空间内;2.不承认规律性和必然性;3.不相信因果报应;4.不相信生命轮回;5.将进化论的观点引入人类社会,信奉“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6.只顾眼前利益,不考虑长远后果;7.道德败坏,人性沉沦;8.无感激报恩之心。
——摘自《禅院网络》
2. 意念力是什么,如何修行
楼上的回答,都有些虚。
你所谓的意念力。
是意志的一种强度表现。
比如坚强的意志。
那么首先你要学会丹田呼吸,建议你网络一下丹田相关。
丹田为人本源,你想感受意念这种形而上的东西,
首先就得了解你自己的身体,才能脱离本体,产生意念。
那么第一步就是希望你学会丹田呼吸,
为何?
唱歌需要丹田呼吸,所谓学会丹田呼吸就学会了唱歌;
气功需要丹田呼吸,气沉丹田万累不疲。
其实丹田应用在很多方面,那么当你学会了丹田呼吸。
你就会学会处理世俗情绪,喜怒哀乐,不悲不喜,不卑不亢。
那么此时你就会感受到你的意念力了。这个东西不是一种实际存在的东西,
要通过某种途径来达到领悟。
不敢故弄玄虚,但希望于你有益。
3. 什么叫修行,人应该如何去修行
修行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xiū xíng,一指修养德行;二指美好的品行;三指操行;四指遵行;五指出家学佛或学道;六指行善积德。
出自《庄子·大宗师》:“彼何人者邪?修行无有,而外其形骸。” 成玄英 疏:“彼二人情事难识,修己德行,无有礼仪,而忘外形骸。”
修行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活动,包括:思维活动、心理活动、行为活动、社会活动,旨在达到与现阶段相比境界更高、胸怀更广、视野更宽的个人修养水平。
综观修道历史,上千年前自然衍生,修道源于对生命意义的渴望,它是一种通过修正自己行为的方式,来达到提升精神或神识力量的目的。
古代道家通过修道方式,期望实现超脱生死,斩断痛苦不以物累,最终实现不老不死,长生不死与天地同在,返璞归真的境界。
4. 什么是修行
修行,就是依照佛法修正自己的行为。
是修正自己“心”的行为,即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处事心态等,使之安住于善法,对人对事都能起正确的反应,具有慈悲与智慧。
祖师说“担柴运水无不是道”,意思是说:修行并没有绝对的外在行为模式。心中有佛,所见皆佛!
5. 如何进行思维能力修炼
、培养良好思考力的方法
了解到思维的模式以后就需要有良好思维方法。路?泰斯曾经是美国西雅图的体育教练,他在《对卓越的投资》一书中谈到“每个人都是有着无穷发展潜力的个体,卓越的人和普通的人之间的差别仅仅在于对树立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态度、思维方法的不同。”
1.阅读古典书籍
每个人都可以走向卓越,都可以取得超出自己想象的成功,但是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个人的态度和思维方法。古人的哲学思维内涵很深厚,对开启思维很有益处,比如,心理学、中国古代哲学、西方哲学等方面的书,包括中国的易经、皇帝内经等古代书籍等。但是现代的很多年轻人却都不在重视古老的书籍。
2.利用“你知道”决定绩效
路?泰斯曾经说过,“并不是自己知道多少决定你的绩效,而是在不熟悉有压力的情况下能用所了解的东西决定你的绩效。”
人之所以要激发潜能,因为所了解的东西不一定都能够在关键时刻派上用场。人在放松的状态下可能会如数家珍讲得头头是道,然而要在正式场合站在大家面前把自己所想的表达出来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平常我们看过很多的武侠电影和武侠小说,但是突然碰到有一个人来抢劫,这时候大脑里激发的东西可能首先是紧张害怕,其余的东西都想不起来,也想不到以前看到过的这种情况下应该采取的应变措施。这就是人们真正在不熟悉、有压力的情况下,能使用多少“你知道”来决定绩效。
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遇到的很多挑战和困难都是我们不可能想象到的。此时决定企业绩效的同样是在关键时刻能派上用场的企业管理办法,而不是企业所拥有的资源。
四、认知心理学的几个关键概念
网状激活系统是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即在关键时刻能够调动网状激活系统,激发自己的潜能,打开思维,迅速做出反应。
与网状激活系统相关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
1.舒适区
舒适区是指在一定的感知和联想的范围,个人或组织能有效地运作,不会出现不自在和恐惧。它是一种自我调节的机制,或对不安的控制,人总是处于不断建立舒适区后,再打破、再重建的否定之否定中。在舒适区,人们也会产生恐惧心理。
与陌生人相处
人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中,在变化过程中给自己形成一个能接受的安全心理范围。在第一次见到陌生人的时候,心理会产生紧张的情绪。从认知心理学来讲就是没有找到一个舒适区,感觉有不安全感。
突破心理舒适区
当大人突然把孩子高高举到头顶的时候,小孩马上就会产生恐惧,因为这种情况突破了小孩心理的舒适区。同样婴儿在母亲的怀里面才感觉是最舒适、最安全的。当他脱离这个舒适区就会产生恐惧感,会紧张。
在同一个地方时间长了就会形成一个舒适区。从变革理论的角度来看,只有打破这种舒适区,才能在寻求新的舒适区过程中获得成长进步。
企业里也存在旧习惯,当个企业或者个人有舒适区的时候,从安全感的角度来看是一件好事,但是从超越自己的角度来看则是制约获得突破发展的障碍。人们要对自己的舒适区有正确的认识,注意到哪些因素的存在限制了自己的发展,只有在紧张害怕的时候要想到不克服情绪就无法取得进步,才不断提示自己才能在职场中不断提升。
2.视觉想象
视觉想象是指通过想象回忆形成心理图像,使大脑可以感知到信息,是对目标的预先考虑或心理模拟。创造性的视觉想象常常用于扫除自我设置的心理障碍。
6. 如何修炼思维
如何修炼思维——领读《精进》ch.05
作者 :木棉与橡树
日本“经营之圣”之称的稻盛和夫,曾把自己多年的管理思想和人生智慧浓缩成一个公式来表达,即: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
其中,能力和热情的取值范围是零分至一百分,而思维方式的取值范围则是从负100分到正100分。也就是说,思维方式对人生和工作的结果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正所谓失之毫厘,谬之千里。
采铜在其新著《精进》第五章也专门阐述了如何修炼思维,使之成为真正的利器。他说,人的大脑既是有限的,也是无限的,并告诉我们如何向未知的无限逼近。
1.简化,是清晰思考的前提
伴随着山下英子《断舍离》图书的畅销,“断舍离”这一时尚新词正在逐渐成为现代生活理念,概括地说就是,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弃多余的废物,脱离对物品的迷恋。
而采铜在本章告诉你,我们的大脑也需要“断舍离”。因为当今社会很多人都成为了过量信息的受害者,渐渐失去了辨别和筛选精华信息的能力,这就使得简化成为清晰思考的前提。这里的简化包括三个层面:外界输入的信息、我们输出的信息及我们一直思考着的信息。
科技观察家克莱·舍基说,信息过载不是因为信息太多,而是我们的“过滤器”失效了。怎样修好我们的“过滤器”呢?有四种方法可供参考:1)精选可信赖的信息源;2)不追逐当下流行或过热的信息;3)重事实信息,轻观点和评论;4)定期闭关,屏蔽外界纷扰。
表达能力强的人并不需要口若悬河或连篇累牍,实际上,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丰富的信息,既是一种才能,也是一种美德(因为不需要浪费别人太多的时间)。
有一家大型跨国公司中华区的CEO曾经说,有时候你的意见能不能被采纳,老板给你的时间就是电梯上偶遇的那十几秒。所以,培养简洁的表达能力非常重要。但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认为说得多、写得多是有才华的表现,其实,言简意赅,恰恰是这类人所缺乏的能力。
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简洁表达的习惯,是提升思维能力的一道法门。对自己和他人的深入的了解是一切简化的前提,探索简化思维之道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1)基于深入了解的“删减”:把任何不必要的东西去掉;2)基于深入了解的“浓缩”:把丰富的信息浓缩并灌注进一个“小容器”中;3)基于深入了解的“模式化”:找到共通的模式在现象间建立联结,并加以压缩归并。
2.迎接“灵光乍现”的时刻
遵循一个基本的思考顺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找到答案,一般认为,先发散后收敛的顺序是最为合理。重点在于,发散和收敛应是两个独立的阶段,而不应把两者混在一起,否则一定会相互干扰。对于比较复杂的问题,可能需要多次的收敛和发散。
发散思考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因为人的思维,特别容易限制在旧有的框架里,被过去的经验困住,很难跳脱出来想问题。遇到此类“卡壳”情形时,不要急,也许潜意识会帮上忙。
在《创意的生成》一书中,介绍了产生创意的五个思维步骤:1)尽可能地搜集原始资料;2)重复“咀嚼”原始资料,构思初始创意;3)中止有意识的思考,启动潜意识思考;4)随时准备迎接“灵光乍现”时刻的来临;5)加以改造、完善,使之切实可用。
从中可以看出,向潜意识“投喂”足够多的资料以后,潜意识就会用它们不断进行重新组合的试验,直至最好的想法出现。所以,所谓的灵感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当我们冥思苦想、煞费脑筋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潜意识是会发挥作用的,它甚至可能出现在你的梦中。
那么,潜意识是怎样发挥作用的,以及怎样训练感性思维呢?
原来在我们头脑里住着两个小人,一个是生产者,一个是监控者。这两个小人一般都是同时工作,所以我们做的事情都会循规蹈矩,但是弊端就是创造力被压制了。
美国一个心理学家发现,那些经常会走神的人,在创造力测试中的得分可能是更高的,因为在走神的时候,他们的监控者也在走神。
所以,有人发明了一个“晨间笔记”写作法,就是每天早上起床后就开始写,没有限制,随便写什么都可以,因为此时我们的监控者还没有完全睡醒,可以完全依据我们内心的自由想法,也就是潜意识去写。久而久之,思维发散的能力就可以变得很强。
另外,因为按部就班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可能并不适合产生新想法,所以,在必要的秩序和规则之外,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引入一些混乱、随机和意外的成分,使之成为培育我们新想法的土壤。
3.思考可以有自己的形状
人的思考依赖于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工作记忆不仅能暂存信息,还能加工信息。但这种方法的缺点是能同时处理的信息非常少,一旦需要处理的信息超过了工作记忆的容量限制,就容易顾此失彼。
相比之下,人在观看或回忆图像时,对图像中信息的处理是并行的,因此可以接收足够多的信息。所以借助图像,我们可以非常高效地处理信息,这对解决复杂问题有明显的帮助。
很多画家、设计师、写作者或者科学家都善于利用图像进行具象思考。把思维转化为外显的图形,为我们的思考扩展出了一个更大的空间。因为,用纸笔构建探索空间的方式,让整个探索过程是可见和可变的,方便思考者去自由尝试各种各样的可能性,直到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案。
根据所思考的内容本身,我们可以自行创造或设计与其相匹配的图形式样。很多人熟悉的思维导图就属于图解思考的一种形式。另外,表达概念和想法的常用图示类型还有流程图和结构图。流程图表示的是一个动态过程,通常含有箭头以表示“流”的运动方向。结构图表示的是一个静态结构,用以显示不同部分或者因素间的结构关系。
4.世界上没有轻而易举的答案
当我们思考一个现实场景中的问题时,如果很快就找到了答案,那么可能意味着这个答案并不周密。
而周密地思考问题并不容易,原因在于:1)我们总是偏好生动形象的具体事例甚于抽象的信息,即我们的思维和决策更容易受少数特殊事件的影响。但是极端个例并不能反映总体情况,思考就可能出现偏颇;2)人一旦形成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就往往只关注能证实这个观点的论据,也就是“证实偏见”,例如在孕妇的眼里,跟往年相比,大街上见到的孕妇似乎格外多;3)每个人受自己已有知识和经验的限制,必定会存在思维中的“盲区”,即我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东西。
为尽可能地周密思考,我们需要一些“思维脚手架”,来为我们的思考提供某些框架结构,或是提供某些支撑。
最常用的“脚手架”是矩阵和清单。
矩阵:是指不同维度组合的直观化显示。利用矩阵这个工具,我们可以对问题进行不同维度的分解和组合,进而提升问题分析的深度和广度。例如下图的乔哈里窗格”就是一个很简单但又很有启发性的矩阵,这个2×2矩阵提醒人们,在交流时“我”和“你”之间的信息关系是复合式的。
一个理想的交流应该是使公开区越来越大,盲区和隐秘区越来越小,甚至未知区也随之减小。一个善于学习的人来说,尤其要在交流中关注盲区,也就是别人知道而自己不知道的,这样他就能在交流中收获新知识。这个矩阵的拓展了我们思考空间的疆域,这就是矩阵的价值。
清单:是用穷举方法来扩展思维的工具,是一种“强制思考工具”。当你借助清单进行思考时,你需要逐一检视清单中的每一项,并将其与标准指标进行核对。编制清单的基本方法是先增后减,即先尽可能地不带批判的眼光,穷举一切可能项,然后再就其必要性对所有选项进行筛选和合并,保留其中最有用、最有可行性或者最精华的部分。
总之,作者并不认同用天赋、智商这种固化的概念来评估或者预测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和可能的成就。一个具有高度可塑性的大脑在良好思维工具的辅佐下,在持续不断的行动的打磨中,会强大得超出你的想象。
满意的请采纳哦!
7. 提升思维品质就是修行
真正的修行是怎样的?
很多人以为吃素念经、礼佛拜忏、做慈善工作,甚至修神通、修到有未卜先 知的能力,或是把身上的气脉打通了,就叫作修行。
其实,所谓修行,简单的说, 就是修正自己身体、语言、行为的偏差,通过任何方法而达成这个目的,就是修 行。
所以,上述如诵经拜忏、吃素礼佛,这些作法的确可以让我们得到身心的平 静安定,因此,它也是修行的方法之一,但不是修行的目的,这要弄清楚才行。 至于修神通,佛教主张因缘果报,一切的一切皆缘于过去生中的业力牵引,而有 现前的受报,未来的出路,也要靠着各自本身的努力才会慢慢好转,单凭神通是 无济于事的。
很多人梵呗唱得很好,诵经持咒都很熟练,这样固然很好,但这只是修行的 入门工夫。所谓:“诵经不如解经,解经不如行经。”
经典教导我们修行的方法, 知道方法、熟悉方法,还要一步一步确实的去做,才能得到修行的利益;如果在日 常生活、工作之间,还是跟以前一样,动不动就怨天尤人、牢骚满腹,那表示吃 素诵经只做了表面工夫,对于修正自己的习气、行为和观念都没有丝毫的益处。
我们要转变行为和观念,就是把贪、瞋、痴、慢、疑这些毛病改正过来。与 人相处的时候,除了要用慈悲心、包容、宽恕别人的错误;同时,还要发挥自己的 聪明才智,将成果奉献给众人,随时随地能运用理性和智慧,解决各种烦恼。
所 以,修行就是一场思维修行的心路历程。
8. 修行是什么意思呢
修行是指宗教中的修炼或修养德行。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活动,包括:思维活动、心理活动、行为活动、社会活动,旨在达到与现阶段相比境界更高、胸怀更广、视野更宽的个人修养水平。
中文名:修行
外文名:Practice
拼音:xiū xíng
释义:宗教中的修炼;修养德行
修行介绍:
代表性体系:儒教、道教、佛教、伊斯兰及苏非派,基督教,印度瑜伽等,其富含神秘和神话色彩。
儒教修行:
经典:《大学》、《中庸》、《孟子》、《十三经注》、《正蒙》、《儒藏》、出土儒家简帛
儒家功法以心性修养为主要对象,其全体大用,均以心性为本。下手在此,了手补在此。佛家以“明心见性”为工夫,为头脑,道家以“炼心炼性 ”为工夫,为头脑,儒家以“存心养性”为工夫,为头脑。
《大学》提“正心诚意”,《中庸》提“率性尽性”,孟子除提 “存心养性”外,又提“尽心”。然此数者,以单提“存心养性”四字较为浅明,最切易入。
道教修行:
经典:黄帝四经、黄帝内经、道德真经、冲虚真经、南华真经、出土道家简帛等。
佛教修行:
经典:金刚经、心经、华严经、涅盘经、无量寿经、佛说阿弥陀经、《大藏经》等。
基本要理在于:戒,定,慧。戒,借助对世俗物的外在放弃,最终内在放弃对它的欲望。定,心念绝对止息。慧,完全证悟真理。
伊斯兰教:
经典:《古兰经》,《伊姆-埃- 科希诺姆》,《苏菲学说概论》,《苏菲派经注》,《脱离迷误》,《哈菲兹诗集》,鲁米的《玛斯纳维》,《夏姆-埃-塔卜里兹》等。
基督修行:
经典:《圣经》。《七宝楼台》,《全德之路》,《登上嘉尔默罗山》 ,《心灵的黑夜》,《爱情的烈焰》,《未知之云》等。
亚斯德教:
经典:《阿维斯陀》,《达萨提尔》。
灵教修行:
修行,非修行,是名修行。
瑜伽修行:
经典:《薄伽梵歌》,《奥义书》,《瑜伽经》
正统的印度瑜伽包括哈达瑜伽、胜王瑜伽、呼吸控制瑜伽、禅那瑜伽、羯磨瑜伽、巴克提瑜伽六大体系。
(8)什么叫思维修行扩展阅读:
汉语词语:
1.修养德行。
《庄子·大宗师》:“彼何人者邪?修行无有,而外其形骸。” 成玄英 疏:“彼二人情事难识,修己德行,无有礼仪,而忘外形骸。”
《韩非子·问田》:“臣闻服礼辞让,全之术也;修行退智,遂之道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又有 臧逢世 , 臧严 之子也,笃学修行,不坠门风。”
2.美好的品行。
《吕氏春秋·赞能》:“ 叔敖 游于 郢 三年,声问不知,修行不闻。”
汉 刘向 《说苑·善说》:“愿大王选良富家子有修行者以为吏。”
3.泛指操行。
《东观汉记·第五伦传》:“ 第五伦 、字 伯鱼 , 京兆 长陵 人,修行清白。”
4.遵行。
《史记·殷本纪》:“封 纣 子 武庚禄父 ,以续 殷 祀,令修行 盘庚 之政。”
《后汉书·列女传·鲍宣妻》:“拜姑礼毕,提瓮出汲。修行妇道,乡邦称之。”
5.出家学佛或学道。
《晋书·艺术传·鸠摩罗什》:“为性率达,不拘小检,修行者颇共疑之。”
唐 王建 《赠太清卢道士》诗:“修行近日形如鹤,导引多时骨似绵。”
《西游记》第六回:“你不在 南海 修行,却来此见我做甚?”
茅盾 《陀螺》:“什么恋爱,她是勘破了的。她说,将来进尼姑庵修行。”
6.行善积德。
《儒林外史》第十三回:“我们公门里好修行,所以通个信给他,早为料理。”
清 李渔 《奈何天·焚券》:“凡在佃户债户身上,都要施些小恩,存些厚道,一来替主人积德,二来当自己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