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乡村旅游项目如何设计
不如找一个专业的旅游规划公司详细询问一下吧,国家建筑设计甲级、城市规划甲级、旅游规划乙级资质旅游规划公司拥有一支专业资深,博学创新、经验丰富,充满活力的业务团队。在多年的项目实战中总结整理了一套科学成熟的旅游规划方案,每个团队人员都参与过甲级旅游规划设计项目,包 括:旅游综合体、主题公园、城市公园、山地峡谷、湖泊湿地、河流沟谷、森林草原、古城古镇古街、农业休闲及乡村、旅游地产、度假、宗教旅游,温泉旅游、遗址遗迹、滨海旅游、沙漠旅游、露营及自驾车、红色旅游、冰雪旅游、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工业旅游等高品质的设计成果。
⑵ 古风.秦镇()居民古街环境提升设计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08-05
⑶ 泗阳大桥什么时候修好
日前,由泗阳县交通局委托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编制的泗阳大桥拆除工程施工图设计已经编制完成,为下一步招投标选择施工单位提供了条件。
泗阳大桥拆除施工图设计包括主孔拆除设计、副孔拆除设计和引桥拆除设计三个部分。拆除方法采用龙门吊进行拆除。大桥拆除时全封闭施工,实行交通管制,不允许任何车辆和行人通行。为节约经费,不建设便桥,原有的过境车辆力行人全部绕道行驶。经过预算,大桥拆除预算经费为6331955元,工期三个月。
现在的泗阳大桥全长521.35米,设计荷载为汽车-15级,挂车-80级,桥面净宽为7米,两侧人行道宽各1.2米。大桥于1977年7月建成通车,至今运营31年,桥梁已出现较多病害,2001年8月因船舶撞击主拱拱肋,使其严重受损,虽然进行了加固维修,但是对原桥进行了检测,综合评定为危桥。经多次比选,专家建议对现在的大桥进行拆除,并在原址建一座新的泗阳大桥。
京杭运河泗阳大桥(下称“泗阳大桥”)位于泗阳县城南面,为沟通京杭运河南北两岸的重要城市通道,也是盐徐高速公路连接泗阳县城的最便捷通道。原桥为拱桥,由于桥墩多次被过往船只碰撞,经专家检测定性为危桥,加之桥宽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量需求,桥跨亦不能满足航道的通航净空要求,已经严重制约泗阳经济和城市发展,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将该桥拆除重建。为了将泗阳大桥建成泗阳县标志性、精品工程,泗阳县委、县政府邀请中国交通工程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对桥梁造型、结构和景观进行全面设计,方案经专家组多次论证,并形成最终方案。
泗阳大桥总体设计定位为:展示“泗水古国、意杨之乡、新兴纺都、生态家园”的城市风貌。其设计理念是:“长虹卧碧波古城展新颜”,创造具有泗阳独特地域性文化的景观桥梁。尊重现有的环境基底,大桥以融入的姿态与周围建筑、街道、运河、绿地等环境相协调,使其成为与整个区域既相融又突出的视觉中心,成为泗阳县标志性的构筑物。主桥将采用独塔斜拉桥,塔梁固结体系,独塔塔梁位于运河南岸,桥面净宽26米,双向四车道。现将具体三套造型设计方案向全社会公示如下,
方案1:时代之门
从地理位置上看,泗阳大桥是离主城区最近的大桥,离泗阳最繁华的地区“花园口”仅百米之遥,是通往泗阳主城区的南大门。该方案从古典园林中提取“拱形园门”的建筑形式,运用抽象的手法和流畅的曲线勾勒出古朴与现代、婉约与刚健相结合的“时代之门”。刚健有力的“拱门”主塔,与骡马古街上的明清时期的江南民居遥相呼应。简洁明快的拉索,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震撼的视觉冲击力,成为主城区当之无愧的现代化标志性建筑。“时代之门”将与泗阳骡马古街一起述说了从秦汉到明清再到现代的时空变迁,讴歌了古老的泗阳古韵悠长,新兴的泗阳魅力四射!她不仅是座“时代之门”,还是泗阳人民通往幸福、美好生活的“和谐之门”、“幸福之门”,还将是见证泗阳全面发展、快速腾飞的“希望之门”、“腾飞之门”。
方案2:金梭银线
“金梭银线”为设计理念,整个桥塔似纺织用的梭子,体现了泗阳新兴纺织之都的地域特色,象征泗阳日新月异的进步,祝愿泗阳利用“金梭银线”编织出美好的明天。
方案3:和谐双塔
桥塔以刚健有力的线条,勾勒出简洁抽象的主塔轮廓,与骡马古街上的塔楼相得益彰。同时又形似玉瓶,给人以宁静祥和之感,象征泗阳人民平安、吉祥的生活。该方案不仅寓意美好,并且与周围建筑和谐统一,因此取意为“和谐双塔”。
⑷ 如何让传统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传承
一、环境艺术设计应当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
在设计发展的如此多元化的今天,各种思潮和风格频频涌现,为了不使设计者盲目湮没其中,文化内涵的地位显得愈加重要。
环境艺术设计应当具有民族性。我国的设计教育受一些因素制约起步较晚,在教育模式的道路上还在摸索,照搬西方设计或传承西方设计观念成为普遍现象,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华民族的民族性却难以体现。另一方面时代发展迅速,文化在地球成为了“地球村”的大背景下,产生了趋同的现象,中国尤为如此。因此常有评论者称,中国如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大城市的商业中心大同小异,毫无特色,难以分辨。设计的地域性较民族性而言,其概念更加狭隘,代表了本地区的历史演变和民俗特征,具有极强的可识别性。比如明式家具中极具代表性的苏作与广作,为何出自同一朝代却如此易于识别?正是由于它们截然不同的地域性特征:广作家具因为地处沿海开放口埠,受外来文化影响出现了很多西方洛可可家具的装饰特征;而苏州地处内陆,原木料沿途消耗至苏州时已稍显短缺,能工巧匠惜木如金反而成就了苏作家具的巧夺天工。
环境艺术设计也应当具有时代性。追求创新是环境艺术设计的一个重点,但创新不代表我们要将旧时代的事物全盘否定。事实上,环艺设计就是为了寻求新的生活方式,在新旧事物不断交替的过程中将旧事物扬弃,而产生的。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对传统有一种创新的演绎,这犹如给一具有血有肉的躯体注入了灵魂。用全新的材料、更高超的技艺进行新的诠释,扎根于时代,这样的设计作品才能是鲜活的,才能与时间相抗衡,不被历史所遗忘。
(一)独特的“剪纸”——为什么要在设计中体现传统文化
环境艺术设计应当体现传统文化,带有民族特征、体现民族文化的设计作品更加能够引发观者的情感共鸣。剪纸作为一种传统民间艺术,是华夏五千年历史的一种文化沉淀。很多设计师以剪纸艺术作为灵感,提炼出其中独特的语言和符号,将其运用在设计中,赋予作品独特的韵味。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波兰馆的外观设计让人印象深刻并引起一时轰动。展馆外形抽象且不规则,表面布满镂空花纹,宛若民间剪纸,使参观者获得有趣的视觉体验:色彩变幻的光线穿过剪纸图案在馆内营造一种明暗错落的效果。剪纸同样是波兰的一项传统民间技艺,过去波兰人用剪纸作品来装饰家居,将其作为一种装饰艺术品。于是年轻的波兰设计师用大胆的构思、巧妙的创意,把剪纸的元素运用到建筑外观上,小小的剪纸就这样把两国的文化和两国人民的心连接到了一起。
真正好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应该是带有情感的,如果这种情感能够与地方民族的审美情绪相结合,那么这种情感也就升华成为一种民族情感,这种情感同时传达了一种文化,其设计意义也就更加深远。
(二)当咖啡遇到“老庄”——让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交融
时代性和民族性,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新”与“旧”。新与旧,在字面上是对立的,但运用到环境艺术设计中,确可以成为一种互补。如果按照道家的思想——任何事物都有阴有阳,那么设计中穿插的新与旧,将民族特征与时代特征相融合,也就是一种阴阳调和。
位于苏州山塘街的星巴克就把这种“新”与“旧”很好的融合到一起,将西方文化与传统文化碰撞出了奇妙的火花。星巴克的创业初衷就是要推行一种全新的“咖啡生活”,使咖啡馆成为介于家与办公室之间的第三空间。因此,星巴克的店面设计总是走在潮流前端。星巴克是全球连锁的著名咖啡馆,而山塘街是一条有1100多年历史的古街,街上布满园林风格的古建筑,能将两者在室内设计中完美交融,不得不钦佩设计者的把控能力。咖啡馆的装修风格是古色古香的简中风格:登上二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屋顶的传统古建筑梁架结构;就餐区一面是八仙桌配以现代简约风格餐椅,另一面有宽敞的皮质沙发与之交相辉映;餐位与餐位间采用中式镂空雕花屏风隔断;墙面饰以书法挂画和青花瓷摆件。大面积的原木色与灰墙黑瓦相搭配,唯一艳丽的色彩来自于角落交错摆满了时尚杂志的置物架。其店面装饰风格与山塘景色完全融为一体,将功能与艺术相统一,意境独特。店面装饰中所用的材质、彩色,或是结构,都隐隐透露着“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于是当咖啡遇到“老庄”,不但没有突兀,反而给人以一种阴阳协调的感觉。(图1)
二、探索带有本土地域文化的海南风格度假酒店设计
(一)海南度假酒店行业现状分析
2010年的一份文件《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对海南的经济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旅游产业是海南省经济的支柱产业,而酒店行业在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随着来海南旅游的客流量逐年递增,如何发展海南度假酒店产业就成了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进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经调查,海南是全国度假酒店最多、五星级酒店最集中的区域。但像希尔顿、喜来登、万豪等顶级品牌酒店都由国外优秀设计师所设计,并不能体现海南本土的地域文化,使游人在享受奢华服务的同时却忘了自己身处何方。游客来海南的目的就在于休闲放松,追求其休闲海岛的气息、慢调生活的氛围;另外大多游客对海南本土文化的认知就体现在黎族文化、海洋文化这些方面,这决定了海南风格度假酒店的定位。如何将这些元素运用到设计中,让观者有归属感、认同感,是海南的设计人所需要研究的。如何突出度假酒店的海南本土特色,让具有浓郁海南文化的酒店在激烈的竞争下脱颖而出,也是酒店业人士需要思考的。
(二)海南黎族文化如何在度假酒店设计中传承
海南是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和文化单元,造就其五方杂处的移民社会和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建省前的海南岛相对较闭塞,与内陆地区相比人口流动量小,因此海南本土的黎族文化得以完整保留,与其它少数民族相比有明显分野。可以说,黎族文化是海南地域文化的重要代表。
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步伐加快,一些设计师已经开始思考地域文化的重要性,尝试着设计出独特的海南风格酒店。然而受市场经济的影响,部分设计师产生了急功近利的情绪,只停留在海南文化的表面不肯潜心研究文化精髓,将黎族元素原样照搬或者只取其表象。只注重形式却忽略了文化内涵,导致设计作品的苍白肤浅,甚至千篇一律。举海口某酒店为例:其整体风格是在东南亚的基调上添加了一些海南元素——黎族织锦上的装饰纹样,其中采用最多的是“大力神”。相传大力神为民除害,射下了天空中多余的太阳月亮,开创了新世界。因此在黎族的创世神话中,大力神是黎族人民勇敢与智慧的化身。带有这样寓意的本土图腾运用在当地的室内空间设计中,本应不失为一个好想法。但设计师将完全没有经过转化的黎族织锦图案运用在大堂吊顶上、休息区域的实木隔断上、前台的背景墙等处。(见图2)这样的传统文化符号未经思考就被直白的堆砌,充满了整个室内空间,只会产生视觉疲劳使观者感到索然无味。所谓“传承”就是指继承和发展,如果在设计中只对传统文化一味继承,将一些民族符号直白的复刻,那么设计也就将停滞不前,不再有发展。为什么时尚界将香奈儿小姐设计的“小黑裙”奉为永不过时的经典之作,因为这件设计作品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颠覆了传统,为传统灌注了新的生命力。将传统文化运用在设计中,不是对古物的一味抄袭,应该像鲁迅先生提出的“拿来主义”,有选择的拿,为我所用的拿。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在材料、结构、空间布局方面已有很大差别,因为我们的需求已和古人不同发生了改变。因此在室内装饰风格上,也要相应发生改变。 可见,海南黎族传统文化在度假酒店设计中传承与应用可以从以下几个设计元素作为切入点进行分析:
1.黎族织锦
黎族织锦是黎族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黎族织锦的纹样千变万化,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和文化底蕴。纹样本身就使用夸张变形的手法,是黎族人民对美好生活进行一种抽象表达。这些纹样可以运用在室内中,做镂空的隔断装饰,起到分隔空间的作用;可以运用在家具软装中,作为沙发靠垫和床上用品的装饰图案,或者将织锦变形处理,制成餐桌茶几的桌旗;可以用直接用织锦,或者用进一步抽象的织锦纹样,依靠油画、水粉等手法,制成特色装饰画;也可以将黎族织锦的鲜艳色彩提取出来,作为室内设计的主要配色。
2.船型屋
根据文献记载:“黎人住民,一栋两檐。邻汉人处,则于檐下开门,且编木为墙,涂以泥,如船篷。”这就是黎族人的传统民居——船型屋。将船型屋的元素运用到环境艺术设计中,可以与室内空间的吊顶相结合,将吊顶做成带有斜度的人字顶,加以茅草或竹席饰面,以体现其精髓;也可以在建设外形上直接仿制船型屋结构,设计带有茅草盖的建筑部件或酒店园林景观中的休憩小亭。
3.独木器与黎族木雕
独木器即用一段原木雕凿出各种器具,是黎族人民智慧的结晶。独木器种类繁多,从生活用具到生产工具、宗教文化用具,全都包括其中。在黎家生活场景中常见的独木器有舂米臼、独木凳、独木谷桶等,这些独木器皆在外壁上雕刻几何图案、动植物图案、劳动生活图景等花纹,具有强烈的黎族风情和可识别性。另外独木皮鼓是黎族传统为招众、祭祀和作为乐器的宗教工具,被称作研究黎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如果能将黎族传统的独木器稍作变形或提炼,用作度假酒店的家具设计或陈设摆件,将使观者耳目一新、印象深刻,这样视觉上、情感上的强烈震撼是高端酒店的奢华服务所无法比拟的。
4.黎族乐器
黎族传统乐器在市面上并不多见,但实际上其历史悠久,且弹拨乐、拉弦乐、打击乐和吹管乐等一应俱全。传统乐器主要有:独木鼓、叮咚木、口弓、哩咧、哔哒、口拜、鼻箫、灼吧等八大件。其中鼻萧需要演奏者用鼻孔而非用嘴吹奏,是黎族极具特色的乐器。这些乐器可以直接作为室内的摆件或挂件,也可以根据其尺寸和形态,经过转化运用到灯具、家具的设计中。这样的空间不仅与当地风俗相结合,蕴含了独特的黎族风情和黎族文化,还因为乐器的出现而增添了韵律。
(三)让传统文化与新的材料和工艺相结合
当下科技发展迅速,一些新材料新工艺的诞生为设计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比如前文提到的上海世博会波兰馆——其独特的外观使展馆宛若一件巨大的剪纸艺术品,当然建筑的主要材料绝非纸张,而是一种激光切割胶合板。设计师将艺术与科技相结合,使建筑外饰面还具有防水、防火、防紫外线辐射的功能。如果不是依赖于现代科技和先进工艺,如此奇思妙想也就无法付诸实践。
让传统文化与新的材料和工艺相结合,其表达手法既可以是具象的又可以是抽象的。海南岛地处热带,物种丰富,带有本土特色的材料如:椰壳、贝壳、黄花梨、火山岩等,常被使用到环境艺术设计中。但设计师在使用这些材料时常按部就班、墨守陈规,直接将材料切割、打磨、雕刻后就用作装饰。这些都是借助本土材料对地域文化的具象表达,但运用过多难免就失去了特点、稍显大众化,降低了设计作品的文化底蕴。其实还可以在选用本土材料时进行进一步加工,使材料更加生态化、人文化,或者借助隐喻的手法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设计作品中。抽象的表达更为含蓄,是一种符号的转化,也需要靠新的技术完成。值得赞赏的是海南现在逐渐流行的一种旧船木家具。家具本身采用废弃的渔船木料进行加工,形态朴拙、纹理清晰、古色古香,且木料经过多年海水浸泡已防腐、防虫。旧船木家具既有使用价值又有观赏价值,体现了海南独特的渔业文化、海岛文化,极具历史沧桑感和感染力。如果能将旧船木家具放置在海南风格酒店的大堂,配以现代风格的软包和陈设,巧妙的将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相融合,一种全新而独特的海南风格也就诞生了。
只有敢于创新、敢于突破,大胆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才能设计出超越前人的作品。因此,设计人在提高自身艺术修养的同时,还要善于将开阔的思维与新的科技成果相结合,对新型的材料和工艺保持高度敏感。
三、结语
真正好的设计作品应该是在体现民族情感的同时传播一种文化,这样设计意义也就更具内涵更加深远。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并不冲突,也可以是一种共生共荣融关系。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设计,或者对传统文化进行再创造,会使作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具有绝对的优势。突出地域性特色已是设计行业的一大趋势,相信带有地域文化的海南风格酒店将迎来崛起之势,对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无疑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邱海东.执意设计[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2(10).
[2] 田浩.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6.
[3] 符桂花.黎族传统织锦[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
[4] 王学萍.黎族传统文化[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5] 邱海东.海南地域文化的再现——海南黎族传统文化对当代室内设计的影响[J].美术大观,2011(1).
⑸ 谁有恬庄古街的资料
摘要:恬庄古镇位于凤凰镇河阳山东一公里。相传唐宋兴盛之极的河阳古镇在宋末元初突遭兵戮,数千间房屋毁于战火。古镇镇民看中河阳山东麓约二公里外一条叫“奚浦塘”的小溪,举族迁徒至小溪两岸定居,于是便有了恬庄古镇。
关键词:沧桑岁月,老街老巷 ,古镇古宅
序:凤凰镇位处张家港市南大门,得名于境内的凤凰山。全镇总面积78.7平方公里,下辖2个办事处、15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户籍人口6.4万。凤凰境内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河阳山歌,有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的永庆寺,还有千年古树——红豆树、千年古街——恬庄古街等名胜古迹,历史上有3名状元、32名进士。恬庄位于张家港市凤凰镇港口街道恬庄村,西邻河阳山风景区,东与金村古镇相接。处于张家港东南部。清代乾隆中期,古镇进入了鼎盛时期。恬庄古镇人文荟萃,状元、榜眼、进士、举人等数不胜数,其中最有名的当数清代顺治年间状元孙承恩、咸丰年间榜眼杨泗孙、嘉庆年间进士杨希铨、道光年间举人杨沂孙,清代名士杨元丰等。古镇现留存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榜眼府”、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杨氏孝坊”和“杨氏南宅”等古建筑,于2006年12月由张家港市政府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投资修复,并于2007年8月竣工验收;修复后的三处古建筑占地面积为5581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110平方米。
历史沿革(张家港)
商末,属勾吴之地。
春秋时期,属吴国延陵郡。
秦代,属会稽郡。
晋代,置暨阳县,县治杨舍镇。
梁代,在暨阳之墟建梁丰县。
唐以后,分属常熟、江阴两县。
清代至民国,常通港以北属南通县。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曾一度在北部沿江地区建立沙洲县,南部及常熟、江阴两县的边界地区设立虞西县。
解放后,东部属常熟县,西部属江阴县。
恬庄历史
1.名字由来
恬庄,旧称“田庄”、“恬养庄”。据近代诗人杨无恙先生考证:“河阳里元明有市集,经乱焚毁,移恬养庄”。明洪武三年(1369年),田庄为常熟县感化乡第九都下辖的村庄。清乾隆《江南通志》(钦定四库全书)记载:“田庄镇,有桥跨奚浦塘,居民千家,明末始盛,今黄泗浦巡司寄居于此”。清末《常昭合志》记载:“田庄镇,在奚浦港之南,邻奚浦塘,距城三十六里,黄泗浦巡检司驻之,街三道,居民多杨姓,有关帝庙、城隍庙、继缘道院、三元宫、雷部殿、长寿庵、缘觉庵、中墅庵、永庆庵、杨孝子岱坊及里社坛一所”。清代中期在杨岱等人的经营下,迅速崛起。在全盛时期,有典当铺、银楼、布庄、染坊等大商号,义塾、义庄、善局、更楼、码头仓库等公益设施、机构齐全,曾经有“银恬庄”之誉。
2.地理特点
其便捷的交通、较高的地势是人所共知的。有一年发大水,港口镇大街上可以捕鱼,而恬庄安然无恙。
2.旧时恬庄
旧时的恬庄街道,在虞西地区比较完善,其特点:一是街道较多,主街5条,其中4条设有店铺;二是有四条半街面均为花岗石大石板铺设,在苏州地区众多的古镇中只此一家;三是南街中间下有玉带河,与街面成十字走向,连接奚浦塘与三丈浦。1976年因拓直奚浦塘,除北街外,该特点消失。
3.现状恬庄
恬庄老街现仅存原北街一部分,为石板街,长250米,宽2米,石板下有排水设施,街两旁建筑大多保留清代、民国时期的原有风貌;主要古建筑:1、孙承恩故居,位于恬庄老街北首,朝东,硬山式砖木结构,清代初期建造。现存四进,青石鼓墩,抬梁结构,重檐方檐,正桁上镀金重彩花绘;2、杨元丰故居,位于恬庄南街,朝东,硬山式砖木结构,为清代仿明建筑,占地面积170平方米,院墙门外北侧墙内嵌一石碑,上镌“仁寿堂杨”四字;3、杨氏孝坊,位于恬庄老街北首 。建于清嘉庆10年(《常昭合志》记载),硬山式建筑,坐西朝东,五间两进两厢房。屋内墙上嵌有“旌表孝行杨君家传”等石刻七块,两进间有天廊相连,屋檐有三层斗拱重叠,富于特色,为典型清代中期建筑。另外还有建于明洪武元年的黄泗浦巡检司和建于清初的城隍庙等遗址。
古镇空间格局
走进恬庄老街,驳岸、拱桥、水巷,整齐而又狭窄的石板街面,构成了水乡古镇的特有风貌。古老的暗泾河,在保留着诸多明清建筑静谧的街巷里穿行。纵横交错的深巷街道,石板路清晰可见,犹如一棵老槐树的根,把古老的、现代的民宅维系在一起。那座上百年历史的“杨氏孝坊”,就像一位满脸沧桑的老人,向儿辈们诉说着小镇不平静的昨天。藤蔓爬过荒芜的古园,小草点缀在古宅零乱的瓦楞上,溜光圆滑的古井,还在供人们清澈的甘泉,给人几分历史的凝重。老街上还残存着多幢晚清风格的民宅小院,所有这一切,都向人们诉说着古老恬庄悠久的历史。恬庄镇南和镇北两棵古银杏也是最好的见证。距恬庄不远的河阳桥,那里也有一棵数人合抱不下的参天古银杏。桥西边就是“河阳街路”,向西是传说中项羽演兵的“唤英台”。
古镇特色建筑
1.榜眼府
位于凤凰镇港口恬庄古街,清朝乾隆初期建造,朝东,硬山式砖木结构。现剩四间四进,第一进三间,第二、三进四间均为平房,第四进为四间楼房。是清代榜眼杨泗孙的祖居,也是恬庄古街上最大最古老的建筑,距今有200多年的历史。榜眼府是清代初期孝子杨岱所建,到了咸丰时期,杨岱曾孙杨泗孙考中榜眼,后退居乡里。因门前立有四根旗杆,故当地人又称其为“旗杆里”。该建筑绵延百年,历经数次修建改建,既有清代前期仿明建筑的风格,也有清代中后期的建筑风格,建筑形制规格很高,是清代典型的官邸建筑。榜眼府建筑面积为1356平方米,共有门厅、轿厅、正厅、内堂四进,内一门额上书有“外言不入,内言不出”字样,这是当时治家行政的格言。目前,榜眼府是恬庄古街上最大最古老的建筑。1998年,该建筑被公布为张家港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又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2.杨氏孝坊
位于恬庄老街北首。建于清嘉庆10年(《常昭合志》记载),硬山式建筑,坐西朝东,五间两进两厢房。屋内墙上嵌有“旌表孝行杨君家传”等石刻七块,两进间有天廊相连,屋檐有三层斗拱重叠,富于特色。为清政府表彰孝子杨岱而建,是典型的清代官式建筑。杨氏孝坊建筑面积962平方米,为四进厅屋。孝坊第一进,室内曾有石牌楼一座,上有嘉庆皇帝的《圣旨》两字的镂空石刻一块,今保存完好。二进正厅中墙内嵌有《谨表孝行杨君家传》石刻三块、《杨氏读书田记》石刻三块、《布政司执贴》石刻一块。三进为祭祀之用,四进为供奉牌位之用。
3.杨氏南宅
位于恬庄古街南侧,为清代名士杨岱(元峰)所建,典型的清代仿明建筑。由原留存的遗迹推测,该建筑共分四进:门厅、仪厅、大厅和后厅。杨氏南宅为二层小楼,有侧厢、设内外天井。修复后的杨氏南宅,建筑面积约为200多平方米,以独立的院落、精巧的雕刻,展示了南方小家碧玉典型居室之小巧玲珑。杨氏南宅在我市已不多见,为研究当时当地建筑、历史及人文等提供了重要信息。
4.杨元丰故居
位于恬庄南街,朝东,硬山式砖木结构,为清代仿明建筑,占地面积170平方米,前部分保存完好,为公产,后部分已由其后代翻建。院墙门外北侧墙内嵌一石碑,上镌“仁寿堂杨”四字 。也是南方小家碧玉典型居室,小巧玲珑。
5.另外还有建于明洪武元年的黄泗浦巡检司和建于清初的城隍庙等遗址。
古镇人文
恬庄民风淳朴,人才辈出,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有:钱洪(1408——1466),明万历年间进士、礼部尚书钱谦益五世祖,常作善行,曾出巨资疏浚奚浦;孙承恩(1619——1659),清顺治年间状元,曾任翰林院修撰,深得顺治帝的赏识;杨岱(1737——1803),清乾隆期间富翁、著名孝子,曾任布正司理问,曾出巨资拓建恬庄;杨景仁(生卒年月不详),曾任刑部员外郎,主讲过安徽庐阳仙源书院,著有《武敬编》、《筹济篇》等32卷;杨泗孙( 1813——1889 ),咸丰时期榜眼,授翰林院编修;杨沂孙(1813——1881),清道光年间举人,曾任安徽凤阳知府,为著名书法家;杨崇伊(?——1898),清光绪年间进士,李鸿章孙女婿,曾任都察院御使;杨云史(1872——1941),爱国诗人,著有《江山万里楼诗词钞》等。
《恬庄小识》
恬庄位于张家港市东南部,清代曾是常熟四大镇之一,今属张家港市凤凰镇。《恬庄小识》由杨希澯之子杨英彝、杨英类参照支溪、徐市小志编纂,后杨希澯在二子所编初稿的基础上重新整合,于道光十七年(1837)刊刻印行。
全书共分二十一个类目,对恬庄的方位四至、沿革归属、街道巷门、河流桥梁以及各类人物等作了详细的介绍。但原版的《恬庄小识》由于刊印年代已久,加之原文为文言文,无标点断句,并有缺字、错字等,给今人阅读带来很大不便。为挖掘旧时志书的存世、资政、教化功能,张家港市委史志办特邀常熟、张家港两地的文史专家标点全书,调整、规范全书的排版格式,为便于读者阅读,在保留志书原有文字的前提下,将原旧式竖排版本改为新式横排版本,繁体字改为简体字,数字表述仍按原书格式,并书前增设了内容简介和作者小传。
《恬庄小识》作为张家港市历史文化读物,由张家港市委史志办、凤凰镇人民政府联合编辑,扬州广陵书社正式出版。
《恬庄小识》是成书于清道光年间,以我市港口恬庄为记载对象的历史文献,因为“志者,识也”,所以古代志书多有以“识”为名者,它也是一部乡镇志。此书不常见,一方面可能因为系地方性志书,也可能是由为刻版比较粗糙,因此流传不广。《张家港旧志汇编》也未有收录。这里对此书做简略的介绍。
《恬庄小识》全书分为两册,此书刻版于道光十七年,作者杨希洁。同很多乡镇志书一样,此书也是杨希洁及其两个儿子杨英彝、杨英类两代人相继编写成书的。全书内容包括:疆域,河渠,公所,义局,孝义,科名,职官,封赠,耆硕,著述,义学,游寓,列女,方外,坊表,园宅,庙宇,祠祀,塜墓,杂记,集文。
时至明中期,恬庄的规模并不算大,仍是“一小聚落也”。至于“恬庄”一名的来历,书中说:“前明奚浦钱氏创田庄市,为收田租之庄,迨至国朝,常熟有四大镇,东为梅里,北为芝塘;南为唐墅,西为恬庄。自杨氏买邻,俗尚恬懋,乃易今名。”由此可见,恬庄之称,由杨氏所命名。杨氏先祖由吴兴移居此地,到乾隆中期杨岱(元丰)时,以科举光大门第之后,改名为恬养庄,简称恬庄,此名沿用至今。杨氏孝坊即杨元丰故居。杨氏家族发展到作者杨希洁这一代,由于“所托匪人,恒产几尽,更致失所”,外加“外亲启衅,悍妇毁家”,家业已经败落了,不过“尚有宅在镇西街”。
由书可见,恬庄之形成为一镇规模,肇始于“奚浦钱氏”在此地的经营。奚浦即奚浦塘,所谓“奚浦钱氏”,与鹿苑(禄园)钱氏同出一祖。明末知名学者钱谦益即出自鹿苑一支,钱谦益曾多次在鹿苑、恬庄、金村一带逗留,留下了多首诗作。《金村小志》即收有钱谦益有关此地的作品。所谓芝塘,即现在常熟支塘;唐墅,为今天常熟东唐市(与我市唐市有别)。在《恬庄小识》编成以前,《梅里志》、《支溪志》、《唐市志》均己编成。《恬庄小识》的编成,正是受到了这些志书的启发,杨希洁说,“若人材则国初始兴,人杰地灵,无文奚征?我儿英彝、英类,曾仿支溪、徐市各小志,辑《恬庄小识》,俱未之竟。”后来,杨希洁在其子所编草稿的基础上完成了志书的编纂。
古镇未来
1.古镇保护
2006年底,为了抢救恬庄古街破损严重的古建筑,市委市政府斥巨资全面修复榜眼府、杨氏孝坊、杨元峰故居三处古建筑,历时一年,修复工程完工;而后,市政府又斥资对这三处古建筑进行了内部陈列,为三处古建增添了浓厚的人文气息。
为进一步扩大保护范围和规模,重现恬庄古镇的繁华景象,更好地保护、利用好恬庄古镇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充分体现古镇的历史价值,去年年底,在一期工程完工的基础上,市政府开始积极筹备和规划恬庄古建二期工程。
恬庄二期工程主要范围主要包括恬庄中街西段外立面改造以及榜眼府后花园建造。市文广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二期工程是对一期工程的配套和完善,像对榜眼府后花园的建造就是对榜眼府一期的配套。二期工程后,不管是中街外立面还是榜眼府等古建,都将展现古色古香的清代建筑风貌。此外,依据历史资料,二期工程还将在恬庄中街与204国道交接处新建一座具有当地特色的门楼,作为进入老街的标志,在风格上与老街整体风貌保持一致,体现保护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充分挖掘古街文化内涵、保护与延续恬庄地方特色的设计目标。”
2009年,老街,又将迎来一次全新改观——继恬庄榜眼府、杨氏孝坊、杨元峰故居三处古建筑初步修复、古建筑内部家具陈列工作到位后,恬庄古建二期工程日前已经启动。
老街上还残存着多幢晚清风格的民宅小院和一排枕河人家,所有这一切,都向人们诉说着古老恬庄悠久的历史。
2.古镇发展
如何更有效地保护这些古建筑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据当地人介绍,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恬庄一座有四百多年历史的古桥坍塌了,当时人们并没有认识到古桥的价值,建了一座新桥。现在提起这件事,他们还非常后悔。
恬庄的许多古建筑历经沧桑,因为年久失修,许多已风雨飘摇、濒临坍塌。居民曾经担忧地说:“那座‘杨氏孝坊’,不知今年的梅雨季节是否能撑得过去。”那时杨氏孝坊内的一座房子的房顶已经向下凹陷。
恬庄的古建筑,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但是从目前情况看,这些古建筑大多严重毁损,有的已成了危房。一些房屋住户流动性大,防火意识和防火设施都很差,对于全部是木结构的老宅来说,很可能是毁灭性的灾难。因此希望政府能尽快有计划地统一修缮这些古建筑,并挖掘其中的文化价值,以展览和旅游的形式,将这些宝贵遗产展示给世人。
保护恬庄古镇还面临着一些实际困难,首先,有关古建筑产权现状不利于开展古村古街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恬庄有些古建筑的产权属于塘桥房管所,由于产权原因,当地政府不可能对其投入,致使古建筑的保护和碑刻博物馆资金得不到落实。如果有关古建筑的产权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再好的保护和开发利用规划都将成为空中楼阁。其次,对古镇古街维修由于牵涉部门、人员较多,经费筹集困难,维修工作一直没有得到开展。
一位德国历史学家在谈到古建筑保护时,曾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们现在有的,你们将来都会有;而你们现在有的,我们永远不会有。”这句话,把发展与保护的关系,说得意味深长。周庄的大红大富,也使这里的人们醒悟:保护古村、古镇、古建筑,不但不会影响经济的发展,相反,可使经济扩展深邃的文化内涵,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上级领导十分重视恬庄古镇的保护工作,多次到恬庄作了实地考察。市有关部门也多次到恬庄作探查研究,提出了一些好的设想。前不久,市政协领导又对恬庄进行了视察。对于恬庄古镇的维修、保护、开发,应该有一个高标准的总体规划,然后分段实施,这样才能妥善解决保护与发展,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达到历史与未来的和谐。
我们希望全社会都来关心恬庄古镇的保护,让这个历史悠久的古镇重新焕发出它迷人的风采。
恬庄老街历史悠久,始建于明末,兴盛于清代中期。走进老街,驳岸、拱桥、水巷,狭窄的石板街面,构成了水乡古镇的特有风貌。纵横交错的深巷街道,犹如一棵老槐树的根,把古老的、现代的民宅维系在一起。那座上百年历史的杨氏孝坊,就像一位满脸沧桑的老人,向儿辈们诉说着小镇不平凡的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