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电动机维修视频哪里有
教科书里的二维码一扫就出来,可以学习。
2. 电机的嵌线方式
电动机绕组嵌线方法有:
三相单层绕组、三相双层绕组和三相单、双层绕组三种。
三相单层绕组常见型式有等宽度式、交叉式、同心式等,不同的型式有不同的嵌线规律,但基本的嵌线规律是相同的。
单层同心式绕组
同心式绕组可采用空槽吊边法嵌线,但在实际操作中为了方便,通常采用整嵌法,即分层嵌线。当极对数p为偶数时,绕组线圈端部分成两层,构成“双平面”。其中每层有每一相的一个线圈组;当极对数p为奇数时,绕组线圈端部形成了“三平面”,三相绕组各占一层。虽然这种整嵌法工艺简单,但为了整形需要,各层端部长度不可能相等,因而三相参数不均衡,影响了电气性能。在对电气性能要求较高的场合,只能采用空槽吊边法,用交叉式绕组的嵌线规律,使三相端部长度相等,保证了三相绕组参数均衡。其实也就成交叉式绕组了。
三相双层绕组
三相大中型电机通常采用双层绕组嵌线,线圈交叠。
三相单、双层绕组是由叠式短距绕组演变而来的一种性能较好的绕组型式。它是将双层叠绕组的上下层同相有效边合并成一只单层大线圈边,所以,线圈总匝数比双层绕组少,嵌线方便省时。而且线圈可采用短节距,保留了双层短距绕组能消除高次谐波,改善电磁性能等优点,是一种比较先进的绕组型式。
2极18槽的电动机展开图
3. 单层电机改成双层电机有什么区别··
单层电机改双层电机,电机因为磁场接近正弦波,电磁性能会有改善,绕组分布系数变大,力距会减小,反过来则刚好相反,但改过好几台,双层改单层,电机出力会好许多,发热也不是有太大变化,可根据大机大小适当减匝数同时加粗线径。
再补充:双层绕组只占槽满率的一半,比如拿A相来说,有一些绕组槽里另一半是B,C相绕组,有一些槽里另一半是本相也就是A相,在绕组上下层都是A相时,这时电磁感应最强,在另半槽是B,C相绕组,因为三相电位差为120度,而且相临极对数为反相,所以绕组有磁抵消作用,这时的磁场结构更接近一个正弦波形的磁场,因为电网电压为正弦波,所以这时电机电磁性能会更好,你把绕组改成单层,这里每槽绕组都是本相绕组,没有与其它相产生磁抵消,这时绕组每相匝数还和双层时一样,那绕组匝数过多会引起电机力量减小,所以把线径加粗,匝数减少会增加电机输出功率,简单地说,双层绕组槽磁场有强有弱,单层绕组槽磁场一样,你做个小试验吧,你找一个有两组输出的小变压器,比如一组输出电压是18伏,一组是6伏,如果串联那电压是24伏,那你再做开口并联,去测量另一边电压,你会发现电压为12伏,其实这和绕组磁抵消是一个原理,
画了张图给你,现在网络不好上传不了,晚上再上传你看得更清楚了.
好了,现在图片传上来了,是36槽双层节距1-8绕组,你可以看到在1、2、3、4、5的槽中,只有3槽上下层都是A相,而1、2、4、5另一半分别是B、C相,3槽磁场感应最强,而1、2、4、5较弱,这个磁场不难看出很象一个正弦波的半波,
现在你可以仔细看着图研究,在A相绕组所占的5个槽中,1、2、4、5电流方向与A相线圈所占5个槽电流方向相反,就是说如果A相所占5个槽现在为S极,那B、C相为N极,因为相位的关系,在A相为最大值时,B、C相并不是最大值,但却对A相绕组有一定的抵消作用。所以双层绕组改成单层绕组时,因为每一槽都是本相绕组,你用双层的每相匝数,那就会匝数过多,所以要减去双层绕组抵消的这部分绕组,适当减少匝数。
如果改绕后线径匝数不变,线模也基本差不多,那线阻值和电感值肯定基本一样,但同样的电感值和线阻值并不是判断一个电机绝对输出功率的标准,双层绕组优于单层绕组,为什么优于单层绕组,就是因为双层绕组更接近于正弦磁场,而单层绕组接近于一个矩形磁场。如果绕组不和另两相产生相互抵消作用,如果双层绕组每一个槽磁场都一样大小,那楼下告诉我,双层绕组的正弦磁场如何产生?一台电机定子,转子尺寸和材料的质量的确决定了这台电机的最大输出功率,我们用任何办法都不可以让电机超过它的极限,但我们可以让电机运行在最佳状态。
说了这么多,不知道提问者是否理解,不过最好的办法是提问者采纳了那方的意见,最好实践一下,用实践来证实那个是对的。提问者是单层绕组改双层,如果一相匝数不变,电机会有空载电流升高,运行温度升高的情况,等提问者实际操作后再来给分吧。但提醒提问者你别用太大电机试,用小一点的,在没浸漆前先运行试车.
我修电机也修了10多年,虽然现在没做这行了,但对有些东西的经历却记忆犹新,以前因为图方便,把双层绕组改成单层绕组,因为单层绕组好嵌线,也快些(其实大部分改绕都是将双层改成单层,单层改双层相对较少),改的时候就是每相绕组匝数不变线径不变,后来客户说力要弱些,当时以为是客户找借口赖帐,后来一客户一台电机是单层绕组,客户说电机负载有点大,电机温度有点高,叫加粗点线径,当时想改成双层绕组力量会好些,就把电机改成双层,匝数未变,细径还加粗了点,还记得那台电机槽满率高得嵌线手都起泡,结果装机试空载电流了3安多的电流,空载运行半小时电机机壳明显有过热感,后来百思不得其解,问母亲(母亲是贵州永安电机厂工技师),母亲当时算了一大堆复杂的工式,不是很懂,但大概道理知道,后来自已为这个还理了套简易改绕工式.
至于说正弦磁场和矩形磁场,不做多的争论,刚才在网上随便找了下,有一篇技术文章有提到电机的正弦磁场和矩形磁场随文把网址一起附上,"磁抵消"的确没有这上术语,用这个词我只是觉得好理解些,正确的应该是,在同一槽内,有两套绕组线圈边,如果同槽内的线圈边电流方向不同,则电机有效匝数减少.电机怎样旋转的,好多能修好电机的人也许并不一定知道,但我还算幸运不在这个行列,其实争论这么多完全没必要,以后我也不在回复本提问,提问者改一台电机,给个公平的评价就可以了,也可以给查找相关技术的人提供一些经验.
http://unit.xjtu.e.cn/sspdj/ssp/sspdjxkj/ybj/ybj2.htm
http://..com/question/250990661.html
4. 各们电机高手你们好呀,我是学电机维修的,请问高手们(大电机双层绕组下线和接线法是怎样的)
嵌线与单层的基本相同,只是每槽嵌2个线圈并分2次嵌线,初学接线应将该电机展开图作为参考去联结线。
5. 24槽2级双层绕组电动机怎么修
24槽2极双层绕组电动机总线圈个数24,极相组数6,每个极相组线圈个数4,节距9(1--10)。
6. 48槽4级双层同心式电机怎样修理
可以采用双层叠式,4连圈,节距为1~9,每槽线数不变。
7. 双层绕组的电机怎么绕线
双层绕组在每槽内嵌放两个有效边,形成了上层边与下层边,各层均有自身的分布规则。绕组的上层边仍按单层对称三相绕组的分相规则进行,划分出每对磁极下的U1-W2-V1-U2-W1-V2各相带,而下层边是按给定的节距y,确定每一线圈的下层边。节距y
的确定可按原先设定值,在拆绕组时记录下来。也可计算确定节距y:先由τ=Z/2P 确定极距,再按y=5/6τ取整数即可。最后用叠绕的方式连接各线圈端部。
3、双层绕组的每个线圈两个有效边一定要分别置于上层边和下层边,连接线圈端部组成极相组和相绕组所依据的电流正方向是按各线圈上层有效边所标定的,
8. 关于电机维修的一些问题问题比较多。谢谢。
你的问题 太多 真是菜鸟的问题 你需要系统学习 ,
在这里我只回答你几个 一句就能回答的问题 ;
单项电机,分为主副线圈,主线圈做副线圈,副线圈做主线圈 电机会倒转吗?
分了主副绕组 就不是可以互相替换了 互相换了也不会倒转
三项电机有六个接线柱,怎么接线,如何控制倒转正转的
绕组接线 的顺序是 162435 想控制正反转 调换三相电的任意两相就可以了
三项电机有电容吗?
三相电机里没有电容
三项电机了里面有两个弹簧 加两个 比较重的铁块 压着一个垫片,好像控
制转速,为什么要用这个东西,难道电机的转速不一定吗?能解释一下吗?谢谢了。
三相电机里没有你说的 这个东西 你说的这个东西是单相电机里的 离心开关
9. 双层叠绕电机绕组问题
以JO2-61-4.13KW为例;此电机是四极双叠节距为8,36槽,每极三个单元,
方法;先将第一相1极三个单元的一边按顺序下到1,2,3槽、将第二相1极三个单元一边按顺序下到4,5,6槽,将第三相1极三个单元一边按顺序下到7,8,9,槽;由于1·2槽下面已下好第一相可把第三相1极第2,3.个单元那另一边下到1,2槽上面了,再将第一相第2极三个单元按顺序下到10,11,12.-3,4,5槽。后侧可按相顺序直至下完了…(下时注意每相各极的产生P,N磁极电流引线方向)
其他双叠电机只是节距,毎极单元数不同下线方法是基本相同。
10. 怎样维修电动机
电动机维修 绕组的 几种形式
1、单层绕组
=====想学习维修电动机么?洛阳机电学校电回动机班,答每天都绕线练习。毕业还提供技术支持。====
沿槽深方向每槽只有一个线圈边的分布绕组,称为单层绕组。
单层绕组又分为单层链式绕组、单层交叉式绕组、单层同心式绕组。
2、链式绕组
各线圈的形状和节距都相同的一种分布绕组,称为链式绕组。有单层和双层两种型式。
3、交叉式绕组
各线圈的形状相同但节距不等,每极线圈数不等,按规律交叉排列的一种分布绕组,称为交叉式绕组。仅用于单层。
4、同心式绕组
每个极相组的各个线圈同心布置,具有不同的节距的一种分布绕组,称为单层同心式绕组。有单层、双层和单双层混合三种。单双层混合绕组双层匝数是单层的一半。
5、同心交叉式绕组
将交叉式绕组的两个相同绕组改为同心式绕组,这种绕组称为单层交叉同心式绕组。用于单层绕组。
6、叠式绕组
分布在一对主极下面的所有线匝依次连接,相邻主极对下面的线圈按极对的顺序彼此连接的一种绕组,称为叠绕组。有单层和双层两种型式。
7、双层绕组
沿槽深方向每槽有两个线圈边的一种分布绕组,称为双层绕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