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明朝如此重视养马,但马匹为什么越来越少
说白了,其实都是统治层的愚蠢、短视、不切实际,自私自利或吏治腐败,加上运气不好造成的。本身中原就缺少优良的产马地和优良马种,自汉朝之后,历代中原王朝就越来越热衷搞马匹国营化,这对养马是很不利的,国营缺少活力,官吏习惯应付了事,而且很不符合费效比,而民间养马,根本不需要什么大草场,只要技术好,照样养得挺好。汉唐的国营马场的马匹不够用了,还能够向民间紧急大量购买马匹,但从宋朝开始这套就不行了。
中原的马匹明显退化和数量减少,就是从宋朝开始的,由于辽国阻断了通往西域的道路,无法进口西域良马改良马种,西北那点优良产马地又因为西夏崛起而丢失。宋朝愚蠢的重文抑武风气,贻害无穷。本身中原就很缺懂养马的人,更缺懂得搞马政的人,只会一味盲目鼓吹国营,弊多利少,国营缺少活力,官僚们不懂行,又没奖励机制,没啥积极性,效果很差,钱花很多,但产出数量不多,大部分都是挽马,而合格的战马却很少。宋真宗时期,曾有人试着创办民间养马,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到宋仁宗时期,下诏将年龄大的军马卖掉,有意将官办养马转为民间养马。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实行变法,要富国强兵,搞保马法,如果执行得当,完全可以让宋朝战马数量大增,骑兵实力大增,而老百姓也可以从官府得益,多些致富门道,促进经济发展。变法初期,保马法也的确起到很大的正面作用,一度让宋军骑兵实力增强,取得河湟之捷。
问题是当时中原适合养马的就两个地方,幽云十六州和河西走廊,却先后给辽国和西夏占去,那两个地方之所以适合养马,是因为气候比较干旱寒冷,不容易发生马瘟,地方人口少而有利于跑马。尽管王安石主要养马的地方也在北方,但相对于幽云十六州和河西走廊,那些地方要温暖和湿润不少,比较容易发马瘟,而且中原人向来不善于养马,民间精通养马技术者不多,而且当时没有兽医,一旦养死了,就得赔偿,当时一匹马的价值相当于现在一辆豪车。本来朝廷是希望给有条件,懂养马的老百姓养马。可是下面的官僚不管那么多,为了完成指标,经常强迫老百姓买马,很多小康家庭为此破产。不懂养马,还逼着养马,这样养出来的马,往往不堪大用。归根到底,是王安石变法过于激进,忽视了实际情况,加上用人不当,搞出了很多问题,保马法最终变成了恶法,结果是严重破坏了民间养马积极性,导致民间养马业也受到很大破坏,也难怪苏轼等人极力反对,甚至要求废除变法。如果王安石变法稳健些,用人方面多注意些,尤其注意和保守派官僚合作,效果绝对要好很多。
更要命的是,宋帝和某些文官们还经常刻意破坏马政,搞得马匹质量和数量严重下降,战马少而挽马多,甚至挽马都不够用,而不得不大量外购马匹。北宋从辽国和西夏购马,南宋从吐蕃购马,都是越来越贵,马匹质量越来越差,运输又麻烦,成本太高昂了。元朝统治者也给某些小人忽悠得全国大搞国营马场,不切实际,乱搞一通,马政搞得一塌糊涂,骑兵都不够马用,不得不去抢掠民间的马匹,搞得民间几乎无人敢养马了。到明初时候,朱元璋问起全国有多少马匹,居然只有三万多匹,可怜到这种地步。
明朝很重视养马,但政策不对,效果自然不好。东北、河北、陕西、河套地区都是比较好的养马地。但问题是对当时的人来说,同样大的土地,养马的收益远不如种粮高,而养马成本实在太高了,费效比不好。要养出一匹好的战马,你首先得会人工培育,筛选出优良马种,你得每天喂粮食才能长膘,还得有足够大土地,让它经常跑跑,但一场马瘟,就足以让之前所有投资都化为乌有。所以农民普遍不愿规模化养马,宁愿开荒种粮食,朝廷向民间发补贴,但这样成本太高,不可持久。由于明朝从朱元璋起,就实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严禁民间海贸等一系列愚蠢政策,搞得自己财政枯竭,补贴自然也就没了,那民间更不愿意养马了。明朝有大量的国营马场,但人心败坏,吏治腐败,都是给占去种粮,真正出产的马匹数量很少,纸面上吹嘘有六十万匹,实际上可能一匹都没有。明朝后期,皇帝的权力越来越小,想搞任何有效改革都不可行,那些私心极重的腐败官吏根本就不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也不关心边疆人民死活,他们只关心怎么让自己的钱包更丰厚,攀比谁生活更奢侈。明朝后来发现从蒙古进口马匹便宜,就靠和蒙古人互市买马,但后来蒙古人闹翻了,自然也就买不到马了。
⑵ 我觉得马三宝是明朝宦官当权的开端 你怎么看
我不这么看。郑和同志发迹所处的是永乐皇帝执政时期,永乐在位有一件事是他一直在干的,就是强化君主制,众所周知的内阁制就是这位仁兄搞起来的,而当时内阁只是相当于皇帝的秘书,没啥实权。永乐虽开始信用太监,可一直没放权,司礼监的太监所做的批红也是按皇帝意思来的,更不要说郑和同志一直在外宣传大明国威了。一直到宣宗的时候为牵制内阁才委任太监。明朝政局有个很奇特支出就是宦官专权,但郑和所处的永乐年代是万万不存在这一点的。永乐可是个很成功的专制皇帝。总的来说,明朝的太监专权和皇帝要牵制内阁有很大的关系。虽说,永乐之后君主专制逐渐削弱,但皇帝还是最高领导者。还是要靠着皇帝的,就算后来的八虎之王刘瑾再怎么跋扈,最后还不是给正德杀了。
⑶ 马三宝是真有其人吗
是不是马三保啊!就是郑和啊!七下西洋就是他!美洲大陆的首个发现者!!!
⑷ 明朝马荒到什么程度,只能让皇帝骑矮马
明朝马荒没有想象中的严重,就是到了末期(松锦之战)。明朝也能凑齐数万的骑兵
因为陕西、河北、东北地区处于明朝的统治,是明朝重要的产马地,前面的宋朝也是因为丢失这几个地方才导致马荒~~而且明朝可以与蒙古的贸易来获取大量的马匹,也是因为明朝不缺马,所以蒙古在与明朝的贸易过程中处于劣势~(明朝经常关闭互市。并且压低对方的价格)
到了后期因为马政执行不利,养马场(属于国家的)被农民(或者是地主)侵占种粮食去了,导致可免费供给边军的马匹数量大减~~崇祯政府不得不通过加重陕西农民的税收(这也是后来陕西大乱的原因之一)来采购马匹。但基本也能勉强满足边军的要求。。后来闯王起义,西北大乱了、东北女真也闹事。。明朝还可以靠河北地以及银子从商人手上采购马匹(明朝的黑市很厉害,商人偷偷跟女真、蒙古做生意直接养肥了晋商八大家)
⑸ 马三宝的资料
马三宝即郑和。
郑和(1371年-1433年),回族,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又作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宝山乡知代村人。中国明代航海家、外交家、宦官。
郑和出生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是马哈只第二子,郑和有姐妹四人。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马和仅十岁,被明军副统帅蓝玉掠走至南京,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永乐元年(1403年),姚道衍和尚收马和为菩萨戒弟子,法名福吉祥。
在靖难之变中,马和在河北郑州(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郑州,另一说为“燕京郑村坝”,今日北京东坝村)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和郑姓,以纪念战功,史称“郑和”。并升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郑和有智略,知兵习战,明成祖对郑和十分信赖。1405到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宣德六年(1431年),钦封郑和为三宝太监。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郑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赐葬南京牛首山。
郑和收纳长兄马文铭之长子为嫡,名郑文铭,字恩来,世袭锦衣卫千户,居南京三山街(今马府街)马府。清朝太平天国时期,马府毁于战火,室家荡然无存。郑和后裔至今已传至第21代。
⑹ 《洪武三十二》的马三保,是唔是太监
他是太监,他就是有名的郑和下西洋的郑和。原名马三宝。电视里看他仪表堂堂。其实这时候的他已经是太监之身了。电视里说的是洪武三十二年的事,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马三宝10岁,被掳入明营,被阉割成太监,所以在洪武三十二年,他应该是29岁,做了19年的太监了。
如果觉得答案不错。请给分,谢谢。全部手打,不容易啊。
⑺ 明朝中后期会缺少战马,是因为气候变化的原因吗
我们在古代电视剧中,看到战争的场面时总是少不了骑兵,骑兵可以说是古代战场上最重要的兵种。即使是在生活中,马也是一种很好的交通工具,甚至是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
传统社会中非常注重养马、用马和驯马,政府更是对马这种动物重视有加,逐步形成了一种对马的训练、采购等的管理制度,因为战马在传统战争中是不可缺少的。
而缺乏了优良的战马这种作战工具,自然军队的战斗力会受到致命影响。
并且,在中原养马一直是存在着先天不足的为题,所以马匹保有的下降直接造成了军事力量的衰落。
所以明朝后来被精于养马驯马的少数民族满族击败,确实是理所当然的事情,面对满族一跃千里、训练有素的战马,怎会不纷纷倒下呢?
⑻ 明朝马三保(宝)真实身份又是谁
郑和(1371-1433),原名马三保。明朝伟大的航海家。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军进攻云南。马三保10岁,被掳入明营,被阉割成太监,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在靖难之变中,马三保在河北郑州(在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郑州)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认为马姓不能登三宝殿,因此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三保郑姓,改名为和,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宣德六年(1431年)钦封郑和为三宝太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