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从美国带二战头盔回国行吗有什么方法可以做到是个很旧的钢盔,都开裂了。
首先装在礼品盒里。
以装饰品、礼物向海关申报。
通过就可以、或者邮寄回国。
必须是登机前几天问清再办理,不通过可能会被没收。
B. 二战德军头盔
二战中德军钢盔最好
德国的工业制造水平是世界公认的,M35头盔除了在防护性能方面突出外,它还能为战士头部后侧枕骨和头部两侧提供了很好的防护,这在当时也是非常有新意的创举。现在很多国家的军队基本上沿用了二战德国头盔的设计,如经常在电视中露脸的美国士兵,可以很明显的看见头盔的护耳部分、现在中国的新式凯夫拉头盔在设计上也有明显的M35式的特征、其实这就是德国二战时头盔的经典设计。 德军钢盔共有4个型号,分别为M35,M40,M42和伞兵盔。
其中最好的无论是对炮弹破片、流弹的防护是最好,后期生产的三个型号为了节约成本使用的材料都很便宜。例如用帆布做内衬。M35钢盔使用牛皮做做内衬,金属衬圈根据不同时期的材料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在1935~1939年间用铝制成的,上面配有四方形直角连接环,在其外层的左侧还压印有生产厂商的名字和制造年份等信息;另一种则是在1940~1945年间用镀锌的金属板制成的,可以起到防锈防腐蚀的效果,其与下颚皮带的连接处还增加了附加金属板,连接环也变成了四方形圆角环。钢盔内部的皮革衬垫是用皮质柔软坚固羊皮或牛皮制成的,形状为八个连在一起的“手指”,中央为圆形。八个“手指尖”分别用棉线穿连在一起,以方便佩带者自行调节松紧度。衬垫上的每个“手指”上都有5个气孔,个别衬垫上还会印有阿拉伯数字来显示头围号码。另外,用来连接皮革衬垫和金属衬圈的是三枚带铝制平头的开脚铆钉,除了在30年代中期是用黄铜镀锌外,到战争结束之前都使用的是钢铁镀锌材料,也是出于防锈蚀的意图。最后介绍下钢盔的皮带。M35型钢盔的皮带是用结实耐磨的皮革制成,其上多被浸染成黑色或棕色,共13个扣眼。原品皮带上通常都印有生产厂商的名字、生产日期和其它标记。
M35型钢盔的制造工艺是在阿尔贝特"施佩尔掌管军备生产后才得到的改进和细化。在1943年以前,M35型和后期的M40型钢盔还是一直在使用一战时老式的制造工序。在后来的M42型的制造过程中,便开始对其边缘和透气孔进行了技术改良,基本与当今的“热压” 制造技术相仿。整个M35型钢盔的制造工序中,首先是将一张金属薄板经过多次机械模具冲压后,然后将成形后的钢盔边缘进行卷轧,使其光滑柔和。随后,工人将半成品的钢盔放入一个大型的工业烘烤箱中进行一系列的热处理将其恢复金属的硬度。紧接着,工人们就将进行上漆工作,多数钢盔在涂完油漆后还要回到炉中烘烤以增强漆层的附着力。最后就是对钢盔的装配和存放工作了。他们会将钢盔倒置在衬布上安装内衬,并贴上不同兵种的盔徽。M35采用了新的LINER(内盔)来减少佩戴时头部的疲 劳。事实证明,M35新的内盔比一战时的头盔佩戴更舒适。
C. 二战电影中士兵的头盔为什么被一个绳网套住
我们看二战的电影,不难发现,各国士兵的钢盔上基本都罩着网绳。一直很纳闷儿,这些网绳是干什么的呢?难道有什么特殊战力?今天,小燚难写就带领大家一起脑补下,看看这些网绳到底有何功效。当然,除了设计功能,还可以自我开发新功能。
钢盔在灯光、月光、太阳的照射下容易反光,从而被敌方发现,不易隐蔽。钢盔上套伪装网是为了插伪装物,从而使自己更具隐蔽性。
原因有其二:第一,是为了增强头盔表面的粗糙程度,减弱反光,以免影响视线。第二,士兵在野外作战或实战演习时,可以在网内插入小树枝或树叶,起到伪装的效果。虽然如今新出的规定是:士兵不能再往网里插入任何东西。因为如今的钢盔帽已经改革换代,它上面往往涂有一层低反光或近乎不反光的涂料,包裹一层迷彩布就可以做到不反光
钢盔不光有反光的弊端,二战前期的钢盔,由于帽子内外都没有网绳,弊端大于优势。钢盔的整体外壳是用一张金属板冲压而成,像个小锅,当时也有叫做“铁帽”的,中间是空心的,碰到树木、石头等物体会有响声,也不利于隐蔽。
同时前期的钢盔内部没有网绳做衬垫,用的是皮革做衬垫,皮革衬垫是用铆钉来固定在钢盔上的。这样的钢盔士兵长期佩戴的话,不透气,头部容易出汗,就跟冬天穿皮鞋一样,出脚汗,鞋子里湿漉漉的。我们穿皮鞋可以经常脱下来,更换、晾晒一下。但是战场上可没这个条件,所以长期的佩戴钢盔,头上出汗,再加上战场上灰尘较大,不及时清洗处理,头皮、头发就和钢盔黏在一起了,就跟我们平时很久不洗头,头发打接,梳子梳不开一样。而战场上的环境比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恶劣千百倍。
这时,如果强行去除头盔,就会把头发、头皮给揭下来,如果赶在冬天,更是麻烦,不但头发污垢和头盔黏在一起,头盔里的水汽没散发出来,天气一冷冻在一起,要摘下头盔还要先化冻。摘下头盔等于撕下一层皮来,尤其在冬天,再加上冻伤,结果导致伤员数量上升。
后期不知是那个国家,想了个主要,在头盔上加装网绳,类似于鱼网。这个小小的创意,彻底去除了头盔的种种弊端。
首先头盔加装网绳以后,可以分散太阳光的反射,这样头盔就不会在晴天时像个灯泡了。其次,网绳上可以插树枝、杂草等等,来做伪装物,便于隐蔽。再者网绳不光头盔表面有,衬里也有,这样头盔内部就像个小吊篮,这个“小吊篮”作用相当大,一则,可以防止头盔碰到物体时发出声音;二则,避免了头发头皮和头盔黏在一起。
就这样一个小小的创意让钢盔变废为宝,钢盔在战场上彻底发挥了它的作用。
D. 二战后德国人是如何将头盔变废为宝
他们将这些头盔送进了工厂,经过几道工序的再加工。
做起饭来歹歹的,还为国家节约了一大笔开支!
E. 为什么二战德国兵的头盔在不停地改变第四张图的mg-42能端起来扫射吗最后两张图片的头盔一样吗
二战时期德国钢盔有四个型号,M35\M40\M42以及伞兵盔,装备最多的是M35型。前几幅图片应该都是M35。最后两张因该是美军的钢盔吧,最后一个是美军的M1钢盔吧。
MG42本是属于通用机枪,因为一战后规定德国不能制造重机枪。通用机枪平时可以当成轻机枪使用,装上三脚架就成了重机枪,可以灵活转变,兼顾了轻机枪转移迅速和重机枪火力凶猛的特点,所以说,通用机枪的重量并不是很大,鉴于欧洲人高大的体型,应该可以端起来射击,只是精度不高而已。
F. 细节决定成败,二战美军对头盔做了何改进拯救了众多生命
把头盔的外面包上渔网。
当时,美国的军事装备进步了很多,但缺点也比较大,特别是美国士兵使用的头盔更大。涂料掉下的话,钢铁容易反射,所以对美国兵来说没有区别。战场上细微的闪光点有可能吸引敌人的猛烈攻击,全效头盔在向后方反射时非常明显,相当于主动公开位置。由于头盔被无数的美军使用,美军也为这个而烦恼。因为穿着和再利用是绝对不可能的,所以美军提出了其他的方法。那就是给每个美国士兵渔网,放在头盔外面。像这样,细小的渔网可以吸收阳光,防止反射,防止涂料掉到头盔上。
G. 在二战时期,为什么美军的头盔上要罩着一层网
二战时期美军之所以会在头盔上面罩着一层鱼网,其实目的就是想要为了保住这些士兵们一条命。
在二战后期,美军士兵头盔上面的这一层网其实也是帮助美军士兵能够更好的在战场上存活下来。当然到了战争后期的时候,整个日本也已经被战争所拖垮,后来又迫于美国的两枚原子弹,所以日本才会宣布无条件投降。二战后期美军的士兵作战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但即使没有美军的参战,我觉得日本投降那也是迟早的事情,因为本身此时的日本就已经算是骑虎难下了,国内的资源也是非常的紧缺,根本难以支持他们去打持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