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老的小叶紫檀木工刨子如何鉴别
老的小叶紫檀木工刨子基本没有小叶紫檀木材的刨子,小叶紫檀学名是檀香紫檀,有老的紫檀木工刨子,是花梨类紫檀,现在人们叫印度紫檀、檀香紫檀刨子没见过,海黄刨子有过、檀香紫檀这种木材进入中国郑和下西洋时带回过,在就是90年代从印度进口过,在这之前也就皇家专用、百姓是不会有的、鉴别这种木材一是木材密度非常高,气密度一般在1.05~1.34之间,沉水.边材白色,心材紫红黑色或紫红色,具斑纹、硬重,木材带有檀香味、
⑵ 木匠推刨子-----专管不平事
刨子不是豹子也不是狍子
是一种工具
⑶ 切菜板用久了,木板面很脏,怎样能使木板翻新啊
这个应该是无法翻新的吧。。当然你可以适当的清洗一下,你可以用洗洁精洗洗,或者用一些酒精,可以有消毒的;最好就是用刚煮好的热水,泡一炮,杀掉大部分细菌;有太阳的时候去晒晒最行了;(要翻新就只能另外去购买了)
⑷ 这个 海黄翻新刨子 是 海南黄花梨的吗
东西不错,是海南黄花梨的,而且是老料,表面光滑也不是翻新,只是把外面的自然氧化层重新打磨了一遍。确实是个好东西!
⑸ 木工手推刨的历史哪个朝代谁发明的
说法不同
1、明朝时由罗马传入我国,对明式家具的发展起到了重要贡献。在刨子出现以前用的一种工具叫鐁(即刮削)。没有证据证明我国在明朝以前就有了刨子,那时只有刮削.刮削只能对付软木,对硬木操作时会跳刀。刨子16世纪发明,而且中国使用的刨子是往外推,其他国家的刨子都是往里拉的。刨子在罗马就有了,就是没被引进我国.
2、认为明朝时由罗马传入我国,依据更加不足的说法,仅具参考价值;
中国无论器具还是建筑,应用木材最多,并且工艺也最精美。木材质存世极难,但就可见汉唐(包括出土)遗存的工艺而言,就证明使用了刨子这种工具。
认为中国的刨子只是推没有后拉,那就错了。刨子只是成为大件制做中受欢迎才渐渐淘汰或者渐渐少有使用前后滚刀刨,在民间依然存在双刃或多刃滚刀刨,比如有的地区手工匠人制做传统小木器,甚至包括家具及寺庙建筑中的细活小件,都支使用,记得曾经见过三种,一是与欧式刨不同,只是一把上多刃线的刨刀(称刨刀或刨子),二是硬木(基本是红木中的黑檀木,紫檀木等)套夹,具体式样结构已经记不清楚,刀刃在中间,手柄处用丝麻或皮绳缠绕并以木楔叫紧,三是硬木夹具中间是刀,手控制。可惜,现在难见这种旧工具,已经基本被新工刨子取代,所以我们才会因几乎难见而认为不曾存在。
不管鲁班造工具是否包括刨子,我们只可以说没有欧式的刨子,却不能说没有刨子或都肯定地枉下结论没有。尤其在字义上出错,刮削是什么欧式刨子与中国古代的工具只是结构问题。并且,中国传统刨刀才是做细活的,是我们一代不如一代精工,贫穷让我们更加浮躁地简化工艺过程,我们惊叹古人时想过我们为什么不比从前,所以就总会为西方工业的炫目误导。中国传统刨刀工具是真正帮细活用的,尤其是硬料,如果看到央视报道金丝楠木工匠处理那些比金子贵无数倍的木料,就会看到其中刨刀的作用了,绝对不能用西洋快餐民族的那些外形整齐的刨子。西方人最善于将中国的文明加上他们的包装,我们于是许多人就不认识了。许多例子,早已证明的文明属于我们建立,却至今依然被我们称为外来文明。
木工工具,可以看看中国古人的震惊世界的建筑结构用工艺,中国的木材质器具同样是世界上不多见的精工,怎么可能没有需要大力度刨料的工具。
⑹ 请教下手工刨子刨出来的木料坑坑洼
谢谢各位师傅了,昨天我重新调整了下刨刀,并用一块大青石磨刀石再磨了刀刃,基本磨成镜面的了,然后再用的时候发现出奇的好用了。现在我终于体会到“新手要先学习磨刀”这句话的含义了。大青石磨刀石,是我自己的定义,不知道准确不,因为我小时候看见邻居木匠天天用一块青石磨刀,石头很细腻。昨天去五金店买魔石正好发现有一种磨刀石和大青石很像,于是买了一块。磨刀后发现真的很不错,很适合镜面精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