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保修维修 > 古木刻怎么翻新

古木刻怎么翻新

发布时间:2022-07-10 10:48:20

① 什么是木刻木刻需要的工具和材料有哪些

木刻俗称“木版画”。为最普及的版画种类。用刀在木板上刻画,再用纸拓印出来的一种图画;是中外版画的最早形式。使用的木板有梨木、黄杨木、白桃、白果木等,用树的纵部板面刻制的叫木面木刻、用横断版面刻制的叫木口木刻。以凸线为主构成白多于黑的画面叫阳刻;以四线为主构成黑多于白的画面叫阴刻;一颗阴刻,阳刻交替混合使用。

木刻的材料包括制版材料和纸张颜料,制版材料除了梨木、白果木等外,质量较好的白杨三合板,五合板均可使用,主要以木质细而不松,软而不脆的为好。油印木刻的颜料以胶版油墨为主,套色可适当用油画颜色调配,油印用纸一般宣纸、皮纸、道林纸均可,宣纸易于保存,道林纸色彩响亮、效果虽佳,但日久会发黄、变脆,不易久藏。水印木刻的颜料一般国画色、水彩色、水粉色均可,还可以用墨汁及民间染料,用纸一定要选择能吸水晕化的、纸质要厚实,一般吸水纸、过波纸、夹宣都比较理想,民间的土纸、皮纸亦可使用。

② 木刻版画创作从那入手

用刀子或化学药品等在木版、石版、麻胶版、铜版、
锌版等版面上雕刻或蚀刻后印刷出来的图画。在西方,
版画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指架上油画和壁
画等大幅绘画以外的一切绘画,如水彩画、水粉画、粉
笔画、素描、速写、插图、宣传画、连环画等;狭义专
指经过刻版和印刷而成的图画。中国通用的版画一词多
属狭义。
沿革 版画经历了由复制到创作这两个发展阶段。
早期的版画是为印刷与出版而制作,画者、刻者、印者
分工,刻者只照画者的画稿刻版,称作复制版画。后来
版画在艺术上赢得了独立的地位,画者、刻者、印者都
由版画家一人自任,版画家得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创
造性,这种版画称作创作版画。
中国复制木刻版画约有1000年以上的历史,最早可
能发生于隋唐之际。现在看到的晚唐咸通九年(868)《金
刚经》木刻卷首画,说明在9世纪中叶,中国的木刻复制
版画己经达到相当熟练的水平。
创作版画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创作,在西方也早就
存在。在欧洲,16世纪的A.丢勒以铜版画和木刻版画复
制钢笔画。到17世纪的伦勃朗,铜版画已从镂刻发展到
腐蚀,进入创作版画阶段。木刻版画则由19世纪的比维
克创造以白线为主的阴刻法,而摆脱了复制的羁绊,进
入创作版画的领域。中国的创作版画自20世纪30年代经
鲁迅提倡,在短短50多年间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种类与技法 从类型上分,版画有4种:凸版、凹版、
平版和孔版版画。从材料上分,凸版版画中有木刻、麻
胶刻、石刻、砖刻、纸刻、石膏刻等。在凹版版画中有
金属(主要是铜和锌)版画、赛璐珞版画、纸版画等。
在平版版画中有石版画、独幅版画等。在孔版版画中有
丝网版画、纸孔版画等。由于所用材料不同,刻版工具
和方法也各异,遂产生各种类型版画的特色;更由于各
个版画家发挥其创造性及刻制、印刷(主要是手印)的
技巧,版画艺术的形式更是丰富多彩的。
凸版版画:(德)丢勒《四骑士》
凸版版画 在版平面上,用刀刻去画稿的空白部分,
留下有形象的部分;版面留下(即未被刻去)的部分凸起,
故称凸版。凸版版画主要是木刻,用其他材料刻的,亦
称凸版版画。可作为凸版刻的材料很多,有木、石、砖、
麻胶(或塑料)等。刻木刻用的木材因地而异,一般以
软硬适度,纹理细致者为宜。中国古今的木刻版画都刻
木材的纵切面,称作木面木刻。西方有部分木刻要求刻
得精细,则用质坚木材的横断面,称作木口木刻。麻胶
版原是铺地板用的建筑材料。中国版画家较少采用麻胶
版画。
创作版画:(中国)谭权书《蒙根其其格》
刻凸版版画时所用的刻刀有各种大组的三角刀、圆
口刀、平口刀和斜口刀等。大的圆口刀和平口刀则称凿,
凿是在刀柄后加力敲击用的工具。至于刻木口木刻,则
要用一种特制的实心钢条,造成各种不同形的刀锋。刻
木口木刻多须借助放大镜进行。
创作木刻以刀代笔,不似复制木刻那样照刻笔画的
画稿,所以要讲究刀法,恰如书画讲究笔法一样。刻画
和画画相反,是在黑地上刻出白线(或块),版画家应
掌握这个特点来产生与笔画不同的木刻特色。而且用锋
利的刀刻在质硬的木上,自然产生金石味,在木刻上则称
作刀味与木味。木刻家善于运用和发挥木刻的特色,才
能称得上是创作木刻版画。至于版画还必须经过印刷才
算完成,而手印版画又有多种印刷技巧,成为版画家艺
术创造的一个组成部分。一般说来木刻的印刷有油印与
水印之分。前者用油性油墨,后者用水性颜料;印水色
比印油色难。套色木刻亦然。
传统的中国水印套色法已有 300余年的历史。明末
胡正言发明□版,是传统水印套色法的开端。现代创作
木刻的水印套色法与传统不同,不再用□版,而将各种
色版刻在几个同样大小的版上,每版各刻上一个相同的
套色标记,然后对标记逐版套印。这种作法可使版画家
心中有掌握全局(整个画面),布置色版和创造套印最
后效果的分寸。所以版画家设计套版时需要考虑到套印
的一切条件,而不能分别只看到一块块的版。印刷时须
选用较好的有吸水性的手造纸。先将纸用水潮湿,这要
由版画家靠自己的经验去掌握,水分过多与过干都不好。
纸潮湿至何种程度,往往直接影响印出的效果。颜色可
用透明的与不透明的,又可由于用色的厚薄而加减其透
明度。至于一色可在一个版上印成浓淡的变化,又可两
色叠印产生第3种色,变化十分丰富。
水印木刻:(中国)罗剑钊《山巅风云》
采用其他材料作版来刻成凸版版画,其基本方法与
木刻同,只是刻石及砖时,多用凿作辅助工具,而除木
版外其他材料都不能用水印法。
凹版版画 凹版与凸版相反,是在版平面上刻出凹
线,滚上油墨时,即可印出黑地白线的图像。磨光的金属
版面不吸收油墨。铜版版画的油墨可用布轻轻擦光,但
如果版面有被刻破的痕迹,油墨便会留在那里。现代凹
版版画的版材,主要是铜和锌,亦有时用铁或钢,其刻
制方法有:
①线刻法,一种最古老的凹版雕刻法,用实心尖刀,
在铜版面上刻线。刻出的线明快而锋锐。版面可以刻得
十分精致。以前的钞票便是用此法雕版印刷的,现在的
邮票仍有少数采用此法刻制。
凹版版画:(德)珂勒惠支《母爱》
②干刻法,用针直接刻铜版面,刻出的线与线刻法
不同。针尖只刻破版面,线条旁边留有铜刺,因此在版
面上墨时,铜屑内亦含有墨,印出后线沿带有茸毛似的
淡墨,视觉效果柔和美观。
③腐蚀法,在铜、锌、钢等可以被酸素腐蚀的材料
版面上涂满防腐剂,防腐剂的主要成分是沥青、松香和
蜂蜡。然后用针在上面刻图像,针到之处,防腐剂被刮
去,露出版面,最后把它浸在硝酸溶液里,露出的部分
便被腐蚀。由于腐蚀的时间长短和硝酸溶液的浓度不同,
腐蚀出来的线条有深浅粗细之别。腐蚀版画一般都是多
次分层腐蚀的,故色调非常丰富,层次十分分明,是凹
版版画最常用的制版法。
④美柔丁,制造美柔丁的版式须用摇凿。这是一种
有锋锐密齿的圆口钢凿,用手握住摇动它,把版面全面
刺伤,满布斑痕。滚墨印出是一片天鹅绒似的黑色。然
后在上面用一把刮刀刮平被刺伤的(即满布铜刺的)版
面,轻刮得深灰色,重刮得浅灰色,不刮得全黑色,反
复刮光则成白色。
⑤浮雕法,让一部分版面深腐蚀,而且腐蚀的面积
要大些,却不在上面滚墨直接放到凹版机上压印,纸面
就显出浮雕式的无色花纹。这种方法一般只宜局部使用。
⑥飞尘法,飞尘腐蚀用来造成各种深浅的灰色表面。
先须造好一个飞尘箱,箱内装有一把手摇风扇,然后将
磨光的铜版放在箱内。箱内贮有大量松香粉,当关闭箱
口摇动风扇时,松香粉便在箱内飞扬,并慢慢均匀地落
在版面上。到作者认为适当的时候,将洒满松香粉的铜
版取出,放在电炉上烤。经热,松香粉溶化,聚结成无
数小点,冷却而凝结成一层薄膜。将此带有松香薄膜的
铜版浸入硝酸溶液中腐蚀后,印出便是一片由斑点组成
的灰色。灰色的深浅,看松香粉的粗细及薄膜的厚薄以
及腐蚀时间的长短。作者便按其艺术构思处理飞尘法而
获得所需的效果。
⑦软地法,把用沥青、松香、蜂蜡制成的防腐剂固
定在版面上,形成一层硬质的薄膜,在防腐剂内加入适
量的羊脂,薄膜便可软化。在版面滚上软地子后,上面
覆上一张纸,用铅笔在纸背画画,画毕,揭开纸,有笔
道的地方吸上软地子,版上便露出铜面来,其线条的性
质完全与铅笔画的一样。亦可用一些实物如纺织物、网
纹、叶子、纸团、线等压印在软地子上面,经腐蚀便可
将实物的形象转印到纸上。
⑧照相法,先将感光液溶入防腐剂内,涂在版面,再
取黑白分明的胶卷正片,紧贴在版面上,然后让它在强
光灯下曝光,之后在特制的溶液中冲洗。这时地子上被
胶卷黑色遮掩的部分逐渐溶化,露出版面,而感光的部分
却被加固而描在版画上,然后即可进行正常的腐蚀。硝
酸溶液只能腐蚀露出版面的地方,成深浅的黑色,留着
地子的地方腐蚀不到,便是白色,照相便显现出来。
⑨套色法,在几块大小相同的铜版上面,用飞尘腐
蚀法制成几块分色版。版画家按计划选定先印那块色版,
后印那块色版。把版放在机上压印时,先将一张厚纸垫
在铜版下面,并把这纸粘在机台上,印好后,小心取出
铜版,垫纸仍留在机台上不动。这时在垫纸上面可以清
楚地看出第一次压印时留下的痕迹,然后小心地将上好
色的第2块版,嵌放在这个痕迹当中。这时第1次印上画
的纸的边缘仍压在印刷机的上滚筒下面,只能揭开其离
开滚筒的部分。然后将印上第1版的纸小心放下,覆在第
2块版上,摇动滚筒,便能准确地套印上第2版。其余各
版同。
平版版画 主要是石版画。石印术在19世纪中叶传
入中国,那时只用以代替木刻,供印书之用。石版画的
制作方法比较简单。所用的石版是一种质纯而细的石灰
石,有无数毛细孔,故有吸水性。利用油与水互相排斥
的道理,用油质的蜡笔在石版面上作画,画固定后,用
抹布水湿版面,画上有蜡笔的地方拒水而能吸油墨,用油
墨滚上,使有画处饱含墨色,便能在纸上印出画来。印
完的石版可以磨光再用。磨版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
砥石加水磨,使版面光滑如镜,称镜面版。一种加入金
刚砂磨,使版面粗糙,如图画纸,称粗面版。由于作者
的要求不同,可以选用粗细不同的金刚砂磨出粗细不同
的版面应用。一般通用的320号金刚砂是最细的,80号的
是最粗的。制版法有3种:
①药墨棒画法,药墨棒适宜在粗面石版上作画,亦
可用在玻璃、金属、陶瓷上画纸的特种铝笔来代替药墨
棒。用时完全和在纸上画画一样。
②毛笔画法,将药墨棒改变成可溶在水中的墨汁,用
毛笔蘸着在镜面版上作画,也完全和在纸上画画一样。
③复写法,准备一种特制的复写纸,用药墨棒或毛
笔蘸药墨汁在上面作画,然后反贴在石版面上,用水溶
化复写纸上的粘膜,使画粘在石版上便得。石版画的各
种制做法,在画完后都要经过稀硝酸的腐蚀和涂胶封版,
使药墨固着在版面上。印时先抹湿版面,再滚上油墨,然
后覆上纸,通过石印机印出。套色石版画在版面上作好
标记逐版分别套印。
独幅版画 亦属平版版画。制作方法简单。在玻璃
(或石)版面上用稀油彩或水粉色作画,未干时即覆上
纸,用手掌在纸背压印即成。只能印出一张,故称独幅
版画。
孔版版画 在纸版或铁皮上将一个号码刻透,压在
货箱面上,再在背面刷颜色,号码即能被印上去。这便
是孔版。现在通用的誊写版印刷机也是孔版。版画上的
孔版主要是丝网版画。
丝网版画的材料主要是尼龙网纱。最初采用丝绢,
故称丝网。有3种制作法:①切刻法,先以纸或塑料作载
体,然后在上面涂虫胶,反复涂4~5层,干后用力照画
稿切刻这层胶膜,完成后,紧贴在网纱的承印面上,用
电熨斗垫布在网纱的刮印面上烙烫一下,使胶膜软化而
粘附在网纱上,揭开作好载体的纸或塑料,一个孔版便
留在网纱上。切刻法不能刻得太细,但有剪纸及木刻的
味道,亦常得版画家所用。②描画法,用阿拉伯胶液在
网纱将刮印面上作画,待干,涂上虫胶,然后用温水洗
网纱。阿拉伯胶被溶化,那里的网纱便透明。亦可用石
印药墨棒代替阿拉伯胶液作画,涂上虫胶后,用汽油洗
网纱。③感光法,把感光液涂在网纱上,在暗房中干透
后,把画好的画稿紧贴于网纱下面,移至曝光台上曝光,
之后经过冲洗即成。
丝网版画:(中)赵瑞春《梳妆女》
丝网版画的印刷法是将制好孔版的网纱承印面(即
网纱朝下的面)与纸贴近,然后在其刮印面(即网纱向
上的面)上倾倒液态颜料,再用刮板将颜料刮过去,颜
料透过有孔的地方便印在下面的纸上成画。刮板是用一
条方平橡胶镶上木把手。
印丝网版画的颜料有专制的油质与水性两类,看印
在什么物质上而选用。丝网技术在轻工业部门应用甚广,
纺织品、玻璃器、 皮革、陶瓷、 塑料等用品上的花纹,
许多都是用丝网印的。用于印丝网版画的颜料,为了方
便,油质的可用松节油调稀油画颜料即可。水性的用水
粉颜料、丙烯颜料均可。
印完的尼龙网可用苛性钠将上面的胶膜洗净再用。
版画家用的尼龙网以每平方厘米29目的为宜。太细,网
目易被堵塞;太粗,图像不够精致。现代的版画家为了
探索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有时在一幅版画内,按内容
需要,同时混用各种类型的版画方法,这种版画称作综
合版画。例如黑色主版用木刻或铜版画印,套色部分用
彩色水印,而另一部分用照相丝网版印等。现代创作版
画的形式丰富多采,不能用原有的分类作为框框来限制
它的发展

③ 中国复制木刻版画最早可以追溯到什么时候最初是如何制作版画的

新兴版画和古代复制品版画不仅在制作技术上有很大的不同,在作为艺术的功能和现实意义上也有质的区别。新版画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与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广大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它是中国革命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20世纪30年代左翼艺术的主力军。版画家以艺术家和革命战士的身份登上历史舞台,旗帜鲜明地把艺术作为战斗的武器,在思想教育战线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先在坚硬的材料上雕刻图案(倒影),然后用黑色或彩色印在纸上,这就是版画。传统上,中国有雕刻的佛像和其他人物,但它们都是用一条线绘制的。自鲁迅从西方(德国)引进木刻以来,中国一批进步画家也开始了木刻创作,并达到高潮。因为一版可以印无数张,经济高,老百姓爱,对革命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延安时期是木刻发展的高潮。版画是一门独特的艺术,有自己特殊的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中国版画历史悠久。它的诞生可以追溯到汉代。从它的发展来看,被称为中国版画的雏形是汉画像石砖。虽然它是建筑中的装饰艺术品,但它是一种奇妙的“版画”,因为它以石砖为其位,以刀为鬼,表现出版画的某些属性,后人用纸擦之。

④ 水印木刻版画与油印木刻版画呈现的效果有什么不同

传统上,木刻是版画的一种形式,是用小刀在木板上刻出画面,然后用纸擦上去的一种。使用的木板有梨木、黄杨木、白桃木等。用纵剖面面板雕刻的木刻称为木面木刻,用横剖面面板雕刻的木刻称为木口木刻。那些以凸纹为画面主体的比黑还白的叫男刻,那些以凹纹为画面主体的比白还白的叫女刻。还有阴刻和阳刻的混合。

过去木刻多用于复制绘画作品,绘画、雕版、印刷的分工称为复制木刻。现代木刻由作者自绘、自刻、自印而成,充分发挥了刀法木刻的独特艺术效果,被称为创意木刻。木口木刻,其中以樱本为最佳,因为制版方法简便,而且木纹顺直,使用木材纵切面的木刻版画是使用木材为版材的版画,因为使用的木材不同,如菩提树、黄杨木等。常用的木材是樱木,是活版印刷的代表版面,很早以前就很流行。至于木雕,要用特殊的实心钢条,打造出不同形状的刀片。与绘画相反,白线(或块)刻在黑色的地面上,版画家要掌握这一特点,才能产生不同于笔画的木刻特征。因为纸上的最后拓片和板上的图片是相对的,所以在制图的时候要注意图片的左右关系。如果是原稿,必须依次抄到刻板上;如果直接在板上起稿,就要反着起稿,比如左手握笔;保持汽车在左边,等等。,保证画面在摩擦后处于正常状态。草稿传到板后,最好对着镜子检查一下左右关系。

⑤ 木刻画的简单制作

木刻画是一门古老的创作手法,在我国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最早它是服务于宗教的一种艺术手法,并很快融入了世俗社会并广为流传。如民间的纸牌、窗花,尤其是纸币更是在木刻画的工艺走向娴熟中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因为要防伪所以要求刻工更为精细。现在有史可考的木刻画始于唐代,在宋代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刻画是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真正出现木刻版画是与我们的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现在用的印章实际就是早期版画的一种表现形式。


一、木刻画的制作

木刻画的刀法主要分为两大类阴刻与阳刻,刻出的版就分为凹版与凸版、平版、孔版等。

中国天津杨柳的水印年画就是其代表作,并列中国三大传统绘画种类之一。首先是选材,根据你要做的木刻画的用途来选择什么样的板材。木板一般是选用木纹细密、木质匀静、板面光滑的如桦木、椴木、白果木等,如果追求特殊的艺术效果可以选水曲柳的多合板。然后就是选一套12件装的称手刻刀,一般适合新手使用。先用砂纸把木板的木刺磨平,然后自己作上画,然后涂上淡点的色,然后把蜡烛掰碎了放上去,然后用电熨斗烫平,多余的蜡刮下来,然后开始刻,刻的时候根据你的需要,线条粗细就看你个人喜好了。然后买上滚筒,油墨,往板上滚油墨,再把温州皮纸铺上面,然后买个木蘑菇,在上面刮上几遍,你的木刻画就出来了。当然这是初级阶段的木刻画。


二、国外木刻画

欧洲木刻画的出现比我们晚了有七百多年,是在宋代以后通过古丝绸之路传播过去,现在发现的欧洲早期木刻画与我国早期的印刷品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各地最早的印刷品都是服务于宗教,这一点在欧洲也一样,最早出现在如圣经、基督受难、圣母圣子像等。在明清时期由于我们木刻画接近生活并且物美价廉,慢慢经南方远渡重洋到了日本,木刻画到了日本后更进一步得到发扬,将这项技术带入了装饰美术领域,分行了璀璨的浮世绘文化。

现在木刻画经过各国艺术家的不断改进,已创造出十几种雕刻手法,并且可以在各种质地的材料上作画。愿这朵古老的艺术之花绽放出新光彩。

⑥ 油墨木刻版画适合用什么纸

用吸墨性能较好的皮纸、火纸、宣纸、白光纸都合适。
纸张 水印版画在拓印时,常用宣纸,宣纸以"特净"最好。根据需要选用单宣或夹宣,也有人习惯用皮宣、过滤纸、吸水纸和专业版画纸。总之,印水印版画的用纸,以吸水性能好、敏感、有韧性、干后变色少者为宜。
木刻是在木板上刻出反向图像,再印在纸上欣赏的一种版画艺术。版画,也是中国美术的一个重要门类。古代版画主要是指木刻,也有少数铜版刻和套色漏印。独特的刀味与木味使它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与地位。

⑦ 各位帮帮忙!!

什么是水墨画?水墨画是中国画的一个分支结构是组成中国画体系元素之一。从物理的角度,水墨画就是用毛笔蘸着墨和水的合成物,描绘在宣纸上的一种绘画形式。中国青花瓷则是一种用天然钴料为色彩,在白瓷胚胎上用笔描绘纹饰,再罩透明釉,最后在高温中烧成的瓷器。
由于青花瓷色料表现力极强,可粗可细,能把中国画技法吸收进来,根据不同的需要创造复杂多样的艺术效果,丰富了瓷器审美的民族特色。再者,青花瓷的纹饰过程是直接在白坯上描绘各种画面、图案等,类似与作画,其笔势、构图、气韵、神采等等颇似中国画,烧制出的效果也有国画的特点。
中国画给现代人的基本印象是以墨色浓淡构成的绘画形式。中国画家水墨之用虽然在环境上受到道家和帝王崇尚黑色的倾向,但是应当看到黑白感应和感应黑白的视觉机能是人类在史前经过几百万年形成的积淀,明暗、黑白属于人类最原始的基本单色反应。正是出于对这种原始单色的青睐形成了中国水墨画的一大特色:这一大特色主要在于:水墨画不用色或少用色,突出水墨互渗所造成的丰富的表现效果,体现出自然的意趣。据考证,唐以来,水墨画从诞生到不断地发展、提高、完善,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漫长岁月。尤其是文人画的形成和兴盛,使中国水墨画备受时代的推崇,以致成为衡量东方绘画艺术水平的标准。这都足以说明水墨画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这种历史地位确立的主导因素,正是水墨画所独具的基本特征----单色绘画。它也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灵魂

中国版画的起源,有汉朝说、东晋说、六朝以至隋朝说。现存我国最早的版画,有款刻年月的,是举世闻名的“咸通”本《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卷首图,根据题记,作于公元868年。四川成都唐墓出土的“至德”本版画,据估计比“咸通”本早约百年。 唐、五代时期的版画,在我国西北和吴越等地都有发现的作品。作品大多古朴俊秀,奏刀有神。内容题材以宗教经卷为主。

宋元时期的佛教版画,在唐、五代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刻本章法完善,体韵遒劲。同时,在经卷中也开始出现山水景物图形。其他题材的版画,如科技知识与文艺门类的书籍、图册等也有大量的雕印作品。北宋的汴京,南宋临安、绍兴、湖州、婺州、苏州、福建建安、四川眉山、成都等,成为各具特色的版刻中心。同一时期的辽代套色漏印彩色版《南无释迦牟尼佛像》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彩色套印版画,在世界文化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实用的要求,在宋代也出现了铜版印刷,主要用于印制纸币和广告。元代的“平话” 刻本是我国连环版画的前身。

明清两朝是我国版画的高峰时期,在许许多多文人、书商、刻工的共同努力下,版刻出现了各种流派,创作出大量优秀作品,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不仅宗教版画在明代达到顶点,欣赏性的版画也在明代大大兴起。画谱、小说、戏曲、传记、诗词等,一时佳作如雪,不胜枚举。尤其是文学名著的刻本插图,版本众多,流行广泛,影响深远。

这一时期也是版画各个艺术流派的兴盛期。以福建建阳为中心的建安派,作品多出于民间工匠,镌刻质朴。以南京为中心的金陵派,作品以戏曲小说为主。或粗犷豪放,或工雅秀丽,风采迥异。以杭州为中心的武陵派,题材开阔,刻制精美。以安徽徽州为中心的徽派在中国文化史上更具有源远流长的影响和举足轻重的地位。

版画的发展始终与刻书业密切相关,宋元时代的中心在福建的建安和浙江的杭州,在明代的时候则转移到南京和北京。但是真正使得版画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是徽派版画的兴起。自15世纪以来,徽派版画即以刻制闻名于时,高手如林,尤其以黄、汪两个家族最为突出。明清两代新安黄氏一族所刻书达200余部,能图者有100多人,成为一支阵容庞大的队伍。代表作品有《养正图解》、《古列女传》等。在徽派版画以典雅、精巧的风格畅行于世的时候,金陵(南京)、武林(杭州)、苏州等地的版画插图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明代版画不仅用作书籍插图,而且也用于画家传授画法的“画谱”、文人雅士的“笺纸”、制墨名家的“墨谱”,以及民间娱乐用的“酒牌”。画谱中的较早者是1603年杭州双桂堂所刊的《顾氏画谱》;墨谱的代表则为万历年间出版的丁云鹏参与绘制的《程氏墨苑》;热心酒牌版画创作的是著名画家陈洪绶,他和徽州黄氏高手合作的《水浒叶子》、《博古叶子》等成为传世名作。古代套色版画的出现,已知最早的是明刻的《萝轩变古笺谱》,但影响最大的却是刊刻于1633年的《十竹斋画谱》和刊刻于1644年的《十竹斋笺谱》,它们的作者是明代的出版家、书画家胡正言。
清代版画除了徽派以外,北京的殿版也很有名。代表作品有1696年北京刻手朱圭所刊焦秉贞的《耕织图》、1717年所刻冷枚画的《万寿盛典图》等。而1679年运用分色水印木刻法所印制的《芥子园画传》初集,是由金陵画家根据李流芳的稿本缯辑而成的,其后又出版了二、三、四集,广为流传,成为对后世影响极大的一部绘画教科书。

在欣赏版画近千年发展过程中留下的大量作品时,有以下一些艺术特点值得注意:

1 尽可能利用对象的本色,显出木味。
2 巧妙利用“留黑”手法,对刻画的形体作特殊处理,获得版画特有的艺术效果。
3 发挥刻版水印的特性,让大块阳刻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4 通过巧妙构图,以丰满密集和萧疏简淡等不同风格来衬托表现主题。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版画在历史长河中有它自己的发展轨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郑振铎先生曾说:“梨枣图画,为推动文化,功高不可胜言”。这是对版画艺术地位的恰当评价。

制作方法

用刀子或化学药品等在木版、石版、麻胶版、铜版、锌版等版面上雕刻或蚀刻后印刷出来的图画。在西方,版画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指架上油画和壁画等大幅绘画以外的一切绘画,如水彩画、水粉画、粉笔画、素描、速写、插图、宣传画、连环画等;狭义专指经过刻版和印刷而成的图画。中国通用的版画一词多属狭义。

沿革

版画经历了由复制到创作这两个发展阶段。早期的版画是为印刷与出版而制作,画者、刻者、印者分工,刻者只照画者的画稿刻版,称作复制版画。后来版画在艺术上赢得了独立的地位,画者、刻者、印者都由版画家一人自任,版画家得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创造性,这种版画称作创作版画。

中国复制木刻版画约有1000年以上的历史,最早可能发生于隋唐之际。现在看到的晚唐咸通九年(868)《金刚经》木刻卷首画,说明在9世纪中叶,中国的木刻复制版画已经达到相当熟练的水平。创作版画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创作,在西方也早就存在。在欧洲,16世纪的A.丢勒以铜版画和木刻版画复制钢笔画。到17世纪的伦勃朗,铜版画已从镂刻发展到腐蚀,进入创作版画阶段。木刻版画则由19世纪的比维克创造以白线为主的阴刻法,而摆脱了复制的羁绊,进入创作版画的领域。中国的创作版画自20世纪30年代经鲁迅提倡,在短短50多年间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种类与技法 从类型上分,版画有4种:凸版、凹版、平版和孔版版画。从材料上分,凸版版画中有木刻、麻胶刻、石刻、砖刻、纸刻、石膏刻等。在凹版版画中有金属(主要是铜和锌)版画、赛璐珞版画、纸版画等。在平版版画中有石版画、独幅版画等。在孔版版画中有丝网版画、纸孔版画等。由于所用材料不同,刻版工具和方法也各异,遂产生各种类型版画的特色;更由于各个版画家发挥其创造性及刻制、印刷(主要是手印)的技巧,版画艺术的形式更是丰富多彩的。

凸版版画

(德)丢勒《四骑士》凸版版画 在版平面上,用刀刻去画稿的空白部分,留下有形象的部分;版面留下(即未被刻去)的部分凸起,故称凸版。凸版版画主要是木刻,用其他材料刻的,亦称凸版版画。可作为凸版刻的材料很多,有木、石、砖、麻胶(或塑料)等。刻木刻用的木材因地而异,一般以软硬适度,纹理细致者为宜。中国古今的木刻版画都刻木材的纵切面,称作木面木刻。西方有部分木刻要求刻得精细,则用质坚木材的横断面,称作木口木刻。麻胶版原是铺地板用的建筑材料。中国版画家较少采用麻胶版画。

创作版画

(中国)谭权书《蒙根其其格》刻凸版版画时所用的刻刀有各种大组的三角刀、圆口刀、平口刀和斜口刀等。大的圆口刀和平口刀则称凿,凿是在刀柄后加力敲击用的工具。至于刻木口木刻,则要用一种特制的实心钢条,造成各种不同形的刀锋。刻木口木刻多须借助放大镜进行。创作木刻以刀代笔,不似复制木刻那样照刻笔画的画稿,所以要讲究刀法,恰如书画讲究笔法一样。刻画和画画相反,是在黑地上刻出白线(或块),版画家应掌握这个特点来产生与笔画不同的木刻特色。而且用锋利的刀刻在质硬的木上,自然产生金石味,在木刻上则称作刀味与木味。木刻家善于运用和发挥木刻的特色,才能称得上是创作木刻版画。至于版画还必须经过印刷才算完成,而手印版画又有多种印刷技巧,成为版画家艺术创造的一个组成部分。一般说来木刻的印刷有油印与水印之分。前者用油性油墨,后者用水性颜料;印水色比印油色难。套色木刻亦然。

传统的中国水印套色法已有 300余年的历史。明末胡正言发明□版,是传统水印套色法的开端。现代创作木刻的水印套色法与传统不同,不再用□版,而将各种色版刻在几个同样大小的版上,每版各刻上一个相同的套色标记,然后对标记逐版套印。这种作法可使版画家心中有掌握全局(整个画面),布置色版和创造套印最后效果的分寸。所以版画家设计套版时需要考虑到套印的一切条件,而不能分别只看到一块块的版。印刷时须选用较好的有吸水性的手造纸。先将纸用水潮湿,这要由版画家靠自己的经验去掌握,水分过多与过干都不好。纸潮湿至何种程度,往往直接影响印出的效果。颜色可用透明的与不透明的,又可由于用色的厚薄而加减其透明度。至于一色可在一个版上印成浓淡的变化,又可两色叠印产生第3种色,变化十分丰富。

水印木刻

(中国)罗剑钊《山巅风云》采用其他材料作版来刻成凸版版画,其基本方法与木刻同,只是刻石及砖时,多用凿作辅助工具,而除木版外其他材料都不能用水印法。

凹版版画

凹版与凸版相反,是在版平面上刻出凹线,滚上油墨时,即可印出黑地白线的图像。磨光的金属版面不吸收油墨。铜版版画的油墨可用布轻轻擦光,但如果版面有被刻破的痕迹,油墨便会留在那里。现代凹版版画的版材,主要是铜和锌,亦有时用铁或钢,其刻制方法有:

①线刻法,一种最古老的凹版雕刻法,用实心尖刀,在铜版面上刻线。刻出的线明快而锋锐。版面可以刻得十分精致。以前的钞票便是用此法雕版印刷的,现在的邮票仍有少数采用此法刻制。

凹版版画:(德)珂勒惠支《母爱》

②干刻法,用针直接刻铜版面,刻出的线与线刻法不同。针尖只刻破版面,线条旁边留有铜刺,因此在版面上墨时,铜屑内亦含有墨,印出后线沿带有茸毛似的淡墨,视觉效果柔和美观。

③腐蚀法,在铜、锌、钢等可以被酸素腐蚀的材料版面上涂满防腐剂,防腐剂的主要成分是沥青、松香和蜂蜡。然后用针在上面刻图像,针到之处,防腐剂被刮去,露出版面,最后把它浸在硝酸溶液里,露出的部分便被腐蚀。由于腐蚀的时间长短和硝酸溶液的浓度不同,腐蚀出来的线条有深浅粗细之别。腐蚀版画一般都是多次分层腐蚀的,故色调非常丰富,层次十分分明,是凹版版画最常用的制版法。

④美柔丁,制造美柔丁的版式须用摇凿。这是一种有锋锐密齿的圆口钢凿,用手握住摇动它,把版面全面刺伤,满布斑痕。滚墨印出是一片天鹅绒似的黑色。然后在上面用一把刮刀刮平被刺伤的(即满布铜刺的)版面,轻刮得深灰色,重刮得浅灰色,不刮得全黑色,反复刮光则成白色。

⑤浮雕法,让一部分版面深腐蚀,而且腐蚀的面积要大些,却不在上面滚墨直接放到凹版机上压印,纸面就显出浮雕式的无色花纹。这种方法一般只宜局部使用。

⑥飞尘法,飞尘腐蚀用来造成各种深浅的灰色表面。先须造好一个飞尘箱,箱内装有一把手摇风扇,然后将磨光的铜版放在箱内。箱内贮有大量松香粉,当关闭箱口摇动风扇时,松香粉便在箱内飞扬,并慢慢均匀地落在版面上。到作者认为适当的时候,将洒满松香粉的铜版取出,放在电炉上烤。经热,松香粉溶化,聚结成无数小点,冷却而凝结成一层薄膜。将此带有松香薄膜的铜版浸入硝酸溶液中腐蚀后,印出便是一片由斑点组成的灰色。灰色的深浅,看松香粉的粗细及薄膜的厚薄以及腐蚀时间的长短。作者便按其艺术构思处理飞尘法而获得所需的效果。

⑦软地法,把用沥青、松香、蜂蜡制成的防腐剂固定在版面上,形成一层硬质的薄膜,在防腐剂内加入适量的羊脂,薄膜便可软化。在版面滚上软地子后,上面覆上一张纸,用铅笔在纸背画画,画毕,揭开纸,有笔道的地方吸上软地子,版上便露出铜面来,其线条的性质完全与铅笔画的一样。亦可用一些实物如纺织物、网纹、叶子、纸团、线等压印在软地子上面,经腐蚀便可将实物的形象转印到纸上。

⑧照相法,先将感光液溶入防腐剂内,涂在版面,再取黑白分明的胶卷正片,紧贴在版面上,然后让它在强光灯下曝光,之后在特制的溶液中冲洗。这时地子上被胶卷黑色遮掩的部分逐渐溶化,露出版面,而感光的部分却被加固而描在版画上,然后即可进行正常的腐蚀。硝酸溶液只能腐蚀露出版面的地方,成深浅的黑色,留着地子的地方腐蚀不到,便是白色,照相便显现出来。

⑨套色法,在几块大小相同的铜版上面,用飞尘腐蚀法制成几块分色版。版画家按计划选定先印那块色版,后印那块色版。把版放在机上压印时,先将一张厚纸垫在铜版下面,并把这纸粘在机台上,印好后,小心取出铜版,垫纸仍留在机台上不动。这时在垫纸上面可以清楚地看出第一次压印时留下的痕迹,然后小心地将上好色的第2块版,嵌放在这个痕迹当中。这时第1次印上画的纸的边缘仍压在印刷机的上滚筒下面,只能揭开其离开滚筒的部分。然后将印上第1版的纸小心放下,覆在第2块版上,摇动滚筒,便能准确地套印上第2版。其余各版同。

平版版画

主要是石版画。石印术在19世纪中叶传入中国,那时只用以代替木刻,供印书之用。石版画的制作方法比较简单。所用的石版是一种质纯而细的石灰石,有无数毛细孔,故有吸水性。利用油与水互相排斥的道理,用油质的蜡笔在石版面上作画,画固定后,用抹布水湿版面,画上有蜡笔的地方拒水而能吸油墨,用油墨滚上,使有画处饱含墨色,便能在纸上印出画来。印完的石版可以磨光再用。磨版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砥石加水磨,使版面光滑如镜,称镜面版。一种加入金刚砂磨,使版面粗糙,如图画纸,称粗面版。由于作者的要求不同,可以选用粗细不同的金刚砂磨出粗细不同的版面应用。一般通用的320号金刚砂是最细的,80号的是最粗的。制版法有3种:

①药墨棒画法,药墨棒适宜在粗面石版上作画,亦可用在玻璃、金属、陶瓷上画纸的特种铝笔来代替药墨棒。用时完全和在纸上画画一样。

②毛笔画法,将药墨棒改变成可溶在水中的墨汁,用毛笔蘸着在镜面版上作画,也完全和在纸上画画一样。

③复写法,准备一种特制的复写纸,用药墨棒或毛笔蘸药墨汁在上面作画,然后反贴在石版面上,用水溶化复写纸上的粘膜,使画粘在石版上便得。石版画的各种制做法,在画完后都要经过稀硝酸的腐蚀和涂胶封版,使药墨固着在版面上。印时先抹湿版面,再滚上油墨,然后覆上纸,通过石印机印出。套色石版画在版面上作好标记逐版分别套印。

独幅版画

亦属平版版画。制作方法简单。在玻璃(或石)版面上用稀油彩或水粉色作画,未干时即覆上纸,用手掌在纸背压印即成。只能印出一张,故称独幅版画。

油画最早起源于欧洲,大约15世纪时由荷兰人发明的,用亚麻子油调和颜料,在经过处理的布或板上作画,因为油画颜料干后不变色,多种颜色调和不会变得肮脏,画家可以画出丰富、逼真的色彩。油画颜料不透明,覆盖力强,所以绘画时可以由深到浅,逐层覆盖,使绘画产生立体感。油画适合创作大型、史诗般的巨作。成为西方绘画史中的主体绘画方式,现在存世的西方绘画作品主要是油画作品。绝大部分壁画作品也是用油画颜料和创作方式制作的。19世纪后期,由于科技发展,许多新材料应用于油画领域,如丙烯颜料,油漆等。

油画是以易于油剂(亚麻仁油、罂粟油、核桃油等)调和颜料,在亚麻布,纸板或木板上进行制作的一个画种。作画时使用的稀释剂为押发性的松节油和干性的亚麻仁油等。画面所附着的颜料有较强的硬度,当画面干燥后,能长期保持光泽。油画是西洋画的主要画种。

⑧ 什么是木刻版本

木刻版本
直接在木板上雕刻文字或图画制成的印版。中国在11世纪前后,雕刻木版印制图书(包括木版水印)已很盛行,至今还在应用,用纹理较细的梨木、枣木、黄杨木等作版材,将图文描绘在板上或绘在薄纸上反贴于版面,进行雕刻。照相制版术未盛行前,曾在黄杨木的截断面上雕刻书籍插图,叫做“黄杨版”。

⑨ 古代怎么拓印书法作品

所谓的拓印就是把一张坚韧的薄纸事先浸湿,再敷在石碑上面,用刷子轻轻敲打,使纸入字口,待纸张干燥后用刷子蘸墨,轻轻地、均匀地拍刷,使墨均匀地涂布纸上,然后把纸揭下来,一张黑地白字的拓片就复制完成了,这种复制文字的方法,称之为"拓印"。它是将石刻或木刻文字,用纸、墨拍印出来,以便保存和传播的工艺方法。


制作拓本系先将湿纸覆于铭文表面,以兔毫毛笔将其压入每一凹陷之刻痕。(另一作法 为以干纸覆盖,于压入前涂以米制或面制浆糊。) 俟纸将干时,以蘸有墨汁之垫 子覆压其上。然后将纸由石碑揭下。由于黑色墨汁未曾接触到压入凹痕部分,因此 制成之拓本遂成黑底白字。(若碑文刻成凸版而非凹版则黑白位置互换。) 此种 拓本制作技术即使不早于中国印刷术之发明,显亦与之同时。许多学者主张,木版印刷应系演变自刻印取模技术;用于印刷,乃先于木板上刻出反方向之凸起形像, 继于凸起部涂墨,再以纸覆盖,实即拓本制法之逆向操作。

⑩ 石印版画,木刻版画,拓印版画和漏印版画的区别

版面性质和使用材料类版画的种类繁多,根据版面性质和使用材料的不同,可分为凸版,凹版和平版这三种.凸版包括:木刻版画、麻胶版画、纸版画、石膏版画等等.凹版包括:铜版画、锌版画等等.平版包括:石版画等等.凸版型版画的代表即“木版画”,其使用刀在木板上刻画,再用纸拓印出来.在中外版画中是最历史最悠久也是最大众的一种版画形式.受墨在版材的凹面部

2.

印制方式类 根据印制方式分为:黑白木刻、套色木刻、漏印版画和水印木刻.麻胶版画与木刻版画采用相同的刻印方式和不同的材料.黑白木刻历史悠久,源于我国古代凸凹艺术,如:甲骨文.套色木刻指以几块木版套印出两种以上颜色的版画,通过不同色彩的线条交织,令人惊叹.木刻水印,是中国特有的传统复制工艺.其可以复制水墨画、彩墨画和绢画等.达到追求复原传统书

3.

用色类 根据用色可分为:单色版画、套色版画.单色版画可以分为剪贴纸版画,刻纸凹印版画等.可以使用剪贴、刀刻、笔划等不同的方法.是中国美术一个重要门类.彩色版画即用色彩套印的版画,它具有瑰丽多姿的色彩.



阅读全文

与古木刻怎么翻新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boost电路原理 浏览:225
飞涂外墙防水胶怎么样 浏览:8
如何查询百邦维修进度 浏览:742
广东gf防水材料多少钱一公斤 浏览:348
胶州仿古家具市场在哪里 浏览:249
汽车水泵保修期限 浏览:101
赣州市哪里回收旧家电 浏览:293
深圳市邸高家居 浏览:539
房屋漏水物业如何维修 浏览:54
前锋热水器泸州维修点 浏览:768
电动车维修技巧免费视频教程全集 浏览:449
电影里的智能家居 浏览:277
塔吊维修怎么写 浏览:373
成都家居用品公司 浏览:927
多久压电路 浏览:328
济南历城区家电维修地址 浏览:429
买华为平板如何注意买到翻新机 浏览:162
switch如何验证是不是翻新 浏览:275
济南lg空调售后维修电话 浏览:286
小米虹口维修点 浏览: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