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山桥最初建成叫什么名字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政府在兰州道彭英甲建议和甘肃总督升允的赞助下,动用国库白银30.6万多两,由德国商人泰来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国人满宝本、德国人德罗作为技术指导,建起了黄河第一座铁桥,初名“兰州黄河铁桥”。1942年改为“中山桥”,1954年,整修加固了铁桥,又增加了五座弧形架拱梁,使铁桥更加坚固耐用,气势雄浑。
㈡ 中山桥简介
中山桥[1] ,位于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的一座跨黄河铁桥,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初名“兰州黄河铁桥”,后改称“中山桥”。全部建桥材料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从德国走海运到天津,再由甘肃洋务总局从天津转运至兰州。建桥的工程师是美国人满宝本和德国人德罗,施工负责人为天津人刘永起。施工人员以德商聘来的69名洋工华匠为主。历时3年建成。造价白银三十万六千余两。有“天下黄河第一桥”[2] 之称。中山铁桥长234米,宽7.5米,在旧中国,与济南道口铁桥、郑州铁桥同列为黄河上三大桥梁。1942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改称中山桥,沿用至今。
㈢ 位于兰州的中山桥是哪个国家的人设计的或建造的
位于兰州的中山桥(又名“兰州黄河铁桥”)是由美国桥梁公司设计、德国泰来洋行承建、中国工匠施工的合作模式建造。
兰州黄河铁桥,又名中山桥,位于甘肃省兰州市滨河路中段,白塔山下,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改为“中山桥”。清光绪三十四年5月9日,兰州黄河铁桥工程正式开工。
兰州黄河铁桥为四墩五孔,每孔跨径45.9米。上部结构为梯形穿式钢桁架,每一跨都是超静定结构组成桁架体系,有竖向钢架划分成五个长方形。桥长233.5米,总宽8.36米。
兰州黄河铁桥作为一个交通结构工程,体现了中国近代历史上洋务运动时期建筑艺术发展史的风格、流派、特征。
兰州黄河铁桥是中国近代史上兰州市、甘肃省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第一座引进外国技术建造的桥梁,这一特殊的建设背景及建设年代使兰州黄河铁桥变成了研究近代历史的钥匙,在中国的建筑历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
同时,桥梁所需物资的运输过程也创造了近代运输史上的奇迹。
(3)德国保修中山桥扩展阅读:
结构:
兰州黄河铁桥为四墩五孔,每孔跨径45.9米。上部结构为梯形穿式钢桁架,每一跨都是超静定结构组成桁架体系,有竖向钢架划分成五个长方形,再加上斜撑竿件,构成一个框架清晰又有韵律的立面。
特点:
兰州黄河铁桥由美国桥梁公司设计、德国泰来洋行承建、中国工匠施工的合作模式建造。初建桥所用料件均由泰来洋行从德国购置。
兰州黄河铁桥设计简洁明了,没有多余冗杂的装饰,它不是中国的传统的建筑类型,而是工业化时代的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新工艺以及先进的施工、管理水平在空间构筑物上的形象体现。
㈣ 中山桥的建设历程
1906年5月初,甘肃洋务总局彭英甲等与德国泰来洋行喀佑斯就包修兰州黄河铁桥一事拟定了初步的合作合同,代理兰州府傅秉鉴随即给升允上了一道条陈,请求对包修合同中的一些地方进行“考究”。升允看了条陈后,为表示慎重,同意与洋商就有关问题继续进行磋商,但同时他也强调,“不宜偏执己见,故破成议。”为了解除傅秉鉴等人和中方的疑虑,喀佑斯决定请工程师进行实际勘测,合同因此暂缓订立。很快,工程师的勘测结果出来了,德方认为“黄河水性,虽云湍急,若如所议章程架修铁桥,甘愿保固八十年”。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九月十一,甘肃洋务总局与德国泰来洋行正式签订黄河铁桥包修合同,黄河铁桥的各项建设筹备工作全面展开,但反对的声音并没有因此停止。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三月初二,庄浪县举人牛献珠致禀彭英甲,请求停修黄河铁桥。他还列举了修建黄河铁桥在发生战争时的六大弊端。彭英甲对牛献珠的观点予以坚决回击,认为建桥正当时宜,刻不容缓。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二月二十一,来自朝廷的朱批传达到了甘肃:“该部知道。钦此。”至此,黄河铁桥的建设工程正式得到了国家的认可。
在从天津到兰州的数千里路途上,一条由火车、骡马组成的运输长龙,翻山跃岭,风餐露宿,历时近两年,终于将全部桥料一站站转运至兰州……
经过华洋工匠共同努力,铁桥于宣统元年七月初四(1909年8月19日),竣工通行。
铁桥施工进入尾声时,护督毛庆蕃决定,在铁桥南北两端各添建一座中华传统式古建筑——牌厦。
1909年6月18日,两座牌厦竣工。每座牌厦均为三开间,雕梁画栋,蔚为壮观。牌厦前后共悬名人匾额四块:其中由升允题写“第一桥”匾2块,分置南北桥头;另有“九曲安澜”、“三边利济”匾各一块。为永久纪念这一伟大工程,在铁桥两头立了两块石碑,由升允撰文记述铁桥修建始末。铁桥建成后,洋务总局还花了52两银子,请人拍摄了54张铁桥全景照片,分送当时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有关部门阅存。
宣统二年(1910年)四月二十五,陕甘总督长庚就铁桥工程用款上奏宣统皇帝称,包括包修价、运输价及各项支出费用,铁桥“实用库平银三十万六千六百九十一两八钱九分八厘四毫九丝八忽”。
黄河铁桥之所以能历时近百年而雄姿依旧,离不开兰州人民对铁桥一以贯之的珍爱与保护。
长达百年的相依相伴,黄河铁桥已经深烙在兰州人的心上,成了抹不去的记忆底片。
中国近代史上,甘肃人自主、自愿与西方人进行的此次纯经济、技术上的合作并非一帆风顺,期间多有摩擦,但甘肃官员均能据理力争,维护自己的利益,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尊严。
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由当时的甘肃省主席刘郁芬手书的“中山桥”匾额,被悬挂于铁桥南面的牌厦上,“第一桥”从此改名中山桥,沿用至今。
1949年8月26日,在解放兰州战役中,铁桥桥面木板被焚,杆件及纵梁被枪弹打得通红,但桥身安稳如常。解放军以夺得黄河铁桥作为解放兰州的标志。随后,兰州军管会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和工兵星夜抢修,于9月6日修竣通车。
1954年,国家拨款60万元对铁桥进行全面维修加固,在原平行弦杆上端置拱式钢梁,使铁桥更加美观坚固。
1989年,铁桥保固期满,部分构件老化。兰州市政工程管理处正拟对铁桥进行全面大修时,8月9日,一艘自重260吨供水船失控撞到了桥墩上,铁桥遭受重创,兰州市当即组织技术力量进行抢修,使铁桥转危为安。同时,加宽了人行道,装饰了桥身,铁桥焕然一新。这一年,黄河铁桥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值得一提的是,1989年铁桥保固期满后德国有关方面曾致函兰州市政府,在询问铁桥状况的同时,申明合同到期。
1992年,在首届丝绸之路艺术节期间,兰州市政府在桥头竖碑,第一次将铁桥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象征”。
2004年,兰州市政府投资500万元,对黄河铁桥开始进行建国以来最彻底最大规模的维修加固。中山桥将结束其近百年的通车历史,变成永久性步行桥。
2010年11月至2011年6月,兰州市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对中山桥再次维修加固,并将桥体抬升了1.2米,不但进一步增强了抗震泄洪能力,而且恢复通车,缓解了兰州交通的压力。
为了保障行人、游客通行的安全,保护国家重点文物,该桥从2013年3月30日起禁止机动车辆通行。
㈤ 兰州的跨河大桥那座是德国人建造的
是兰州中山铁桥,俗称“中山铁桥”、“黄河铁桥”,建于公元1907年(清光绪33年),清政府在兰州道彭英甲建议和甘肃总督升允的赞助下,动用国库白银三十万六千余两,由德商泰来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国人满宝本、德国人德罗作技术指导建成。详见http://ke..com/view/574250.htm
㈥ 国内这座中山桥,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改名,桥长多少呢
中国的桥梁数量非常之多,不管是古老的已有千年的古桥,还是如今在建的巨龙之桥,它们不仅是一种跨越两岸方便人们出行的基建,很多还有着特殊的意义。正是这些被附加的价值,让这些桥梁即便过了百年、千年,依旧是桥梁建筑当中的一颗颗明珠,值得我们闲暇之时反复擦拭,让它们继续屹立在我们的心头之上。
这座铁桥并不是国人设计制造的,一开始是德国工程师设计并完成。不过建造之后就饱经战火,最终的几次修建自然都是国内工程师的功劳,所以网上很多网友以此桥来作为褒赞德国制造的例证,笔者认为还是有欠稳妥。
㈦ 兰州中山桥的历史价值
随着时间的流逝.兰州市区已架起了10多座造型美观.结构新颖.工艺先进.气势不凡的铁路公路桥.这座古老的黄河铁桥已不是沟通黄河南北的唯一通道了.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敬仰它.观赏它.因为它象一部史诗.飧刻着兰州古往今来历史的变迁.展示了兰州人民灿烂艺术的画卷.
“黄启炎传,铁汉秦章光陇板;河清海晏,桥虹耀彩卫金城。”如今,这座古老的桥梁依然横跨黄河之上,与白塔山相呼应。“举头迎白塔,缓步过黄河。对岸两山峙,中流意兴多。”赵朴初的诗句颇能勾出人的游兴。和诸多桥梁相比,中山桥的观赏和纪念价值似乎比交通作用更有意义。
㈧ 兰州黄河大桥是那国修建的
是德国人修建的。
兰州黄河大桥即兰州中山桥,俗称“中山铁桥”,“黄河铁桥”,旧名镇远桥,位于甘肃省兰州市滨河路中段白塔山下,被称为“天下黄河第一桥”。
它建于公元一九○七年(清光绪三十三年)。工程由德国商人承建,共花了白银三十万六千余两。桥两端分别筑有两座大石坊,上刻“三边利济”和“九曲安澜”。桥有四墩,下用水泥铁柱,上用石块。弧形钢架拱梁,是后来进行加固工程时增建的。1919年,铁桥受战火影响,中断了11个昼,后经补修而复通。1942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改名为“中山桥”,桥名沿用至今。
㈨ 兰州中山桥修建于哪年哪月哪日
兰州中山桥俗称“中山铁桥”、“黄河铁桥”,位于滨河路中段北侧,白塔山下、金城关前,建于公元一九○七年(清光绪三十三年),是兰州历史最悠久的古桥,也是5,464公里黄河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桥梁,因而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美称。它建于公元一九○七年(清光绪三十三年)。工程由德国商人承建,共花了白银三十万六千余两。桥两端分别筑有两座大石坊,上刻“三边利济”和“九曲安澜”。桥有四墩,下用水泥铁柱,上用石块。弧形钢架拱梁,是后来进行加固工程时增建的。1919年,铁桥受战火影响,中断了11个昼,后经补修而复通。1942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改名为“中山桥”,桥名沿用至今。1906年,总办甘肃洋务的彭英甲奏清朝廷,批准修建黄河铁桥,并在1906年10月以16。5万两白银包工包料的总价承包价德国泰来洋行,合同规定,铁桥自完工之日起保固八十年。黄河铁桥竣工之后,实际耗银30.66万两。
修建铁桥所用的钢材、水泥等材料都是从德国购置,海运到天津,由京奉铁路运到北京丰台火车站,再由京汉铁路运到河南新乡。从新乡取道西安,分36批,用马车运到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