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无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无立足境,方是干净。这句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出自《红》第二十二回
大意是:彼此都想从对方得到感情的印证而频添烦恼;看来只有到了灭绝情谊,无需再验证时,方谈得上感情上的彻悟;到了万境归空,什么都无可验证之时,才是真正的立足之境。
当时宝玉是因情感受伤又听了《山门》中的“寄生草”曲子,正好前几日又看过《庄子》,以为“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所以袭人问时赌气说不再“大家彼此”,自己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不希望纠缠在感情纠葛之中。但又想到昔日与黛玉(包括湘云宝钗)之间相互都想从对方身上得到感情的印证,然而其感情似乎并不坚固,于是产生了“失恋”后的郁闷,决定“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这是他参禅的缘起。但是得声明,他的参禅并非真悟,其写偈的目的其实也是给别人看的,有申述之意,或者更准确的说是写给黛玉湘云看的,否则他也不会“恐人看了不解”而再填《寄生草》作注以求他人理解。这犹如我们写文章,总有一群潜在的读者,包括我们写的日记,也有一个潜在的读者,否则就不会有写作的动机。
先看一下这几句话的意义:证,在佛教用语中是领受、领悟道法之意,这里第一句中的证可以解释为印证。主要讲的是他们之间的感情纠葛。意谓彼此都想从对方心灵和表情达意中印证相互之间的感情;当然我们如果纯以禅理的角度讲可以理解为参禅的第一步。第二句“无有证”即无证,意谓无求于身外,不要证验,才谈得上参悟禅机,证得上层。第三句意谓到万境归空无证验可言时,才算找到了禅宗的境界。黛玉所续之句的意思是连禅境都放弃了才算是最彻底的。简单地说宝玉最终追求的是精神境界,而黛玉却连精神境界也一并不要了,从而达到空无纯明之境,“心体亦空,万缘俱寂”。这正好与禅宗三境界相对应。
禅宗常说三种境界中第一境“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这指的是刻意寻禅而未得之意,犹如贾宝玉当初还纠缠在“你证我证,心证意证”之中,后来虽悟出“无证即证”,也依然不曾悟得禅机,也就是说“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是他刻意寻禅的过程;第二境“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这是一个似已悟道而实尚未得的阶段,贾宝玉“无可云正,是立足境”正好与此相对应;第三境“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是瞬间永恒的突然悟道的空明境界,可与“无立足境,方是干净”相应。
书中薛宝钗曾以他俩所悟与神秀惠能所作偈语作过一番对比,这里我们不妨也作一番分析。五祖弘忍欲以偈语选择衣钵传人,其坐下大弟子神秀作一偈云:“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弘忍评之曰:“你这首偈还没有见到心性,只到了门口,尚未登堂入室。一般人依此偈修行,也就足够了,但以这种见解寻求至高无上的佛理,恐怕还不行。”刚来寺中不久的惠能则作一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若尘埃。”宝钗认为宝玉仅仅悟到了神秀的境界,也就是说最多仅仅是到了门口,并未登堂入室,而黛玉则已经悟到了惠能的境界。这正好与禅宗三境界的后面两种境界相一致。
B. 安徽斯可健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怎么样
安徽斯可健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是2016-09-05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注册地址位于金寨县全军乡沙河店村。
安徽斯可健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341524MA2N0CMG5D,企业法人李雪华,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安徽斯可健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生物技术研发、转让;食用菌种植、销售;中药材种植、购销;农副产品购销;保健食品销售;土特产销售,特种水产养殖、销售;食品、饮料、瓶(桶、袋)装饮用水类(饮用纯净水、矿泉水、山泉水)、预包装食品(酒类)、茶生产加工、销售;畜禽养殖、加工、销售;食用油加工、销售;服装、服饰、家用纺织制成品、卫生用纸制品、化妆品、口腔清洁用品、家用美容电器具、保健电器具、气体分离纯净设备、液体分离纯净设备制造、销售;洗涤用品、食品、日用品百货、工艺品、一类医疗器械、二类医疗器械、电子产品、家用电器、体育用品及器材、照相器材销售及上述产品的互联网销售。(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安徽斯可健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对外投资4家公司,具有0处分支机构。
通过爱企查查看安徽斯可健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C. /dream/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是什么意思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意谓彼此想从对方的身上得到感情的印证,内心在寻找证明,表情达意也为了获得证明。证,印证,证验,实验而有所得。在佛教用语中又作领悟、修成解。如《五灯会元》:“依吾行者,定证妙果(佛家称其所谓真理叫果)”。偈中“斯可云证”的“证”即作“悟”解。
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意谓无求于身外,不要证验,才谈得上参悟禅机,证得上乘。无有证,即无证。禅宗认为宇宙间的一切都随人心的生灭而生灭,佛就在每个人的心中,天堂地狱也在每个人的心里,毋需向外追求,不必求外界证验,因为万境皆空,本无证验可言。《传灯录》:“身等空界,法同梦幻,无得无证,然后谓之解脱。”
无可云证,是立足境——意谓到万境归空无证验可言时,才算找到了安身立命之境。
D. 我想学佛
学佛课程编辑
戒淫
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
四种清净明诲中,第一种就是戒淫。其他经论,言及根本大戒,皆以不杀生居首,唯独本经,旨在令人速离生死,得证菩提;而淫欲正是众生,沉溺生死的主要原因,淫心不除,尘不可出,故佛第一先说淫戒。‘清净’,是遵守莫犯,终生严谨受持,令身心皆清净;‘明诲’,是十方古今诸佛,明明白白公布世人,令众皆知的教诫与训诲。
人因内心充满贪嗔痴,策动于身口,故有杀盗淫妄种种不道德的罪恶行为,若能摄心一境,不起妄念,对顺境不贪,逆境不嗔,一定可以身心不犯,所以佛教我们断淫杀盗妄,先要从内心做起,若能身心俱断,是名持戒清净,所以说:‘云何摄心,我名为戒。’
‘诸世界’,是约秽土而言,秽土众多,因名诸世界。世有过去,现在,末来三世;界有东南西北四维上下十方。世代表时间,界代表空间,在十方三世无量时空之中,充满无量的生命,而无量生命中,又有四圣六凡的分别。诸佛菩萨,与二乘圣人,已经断烦恼,了生死,超越时空,不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唯有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等六道众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因此流转六道,生死不断。如果其心不淫,则苦因既断,苦果不生,必然可以出离生死。
‘三昧’译名正定。‘尘’指外界色等六尘,能染污人的身心;众生不知六尘境界,无常苦空,幻妄不真,心起贪嗔,追求不舍,遂终日为六尘而奔波劳碌,身心不得安息;烦恼是尘劳因,能扰乱人心;生死是尘劳果,令人此死彼生,劳累不止,因名尘劳。修耳门圆通金刚三昧的人,目的是超出尘劳,解脱生死,今因淫心不除,不但尘不可出,反而堕落魔道。纵然有博学多智,善说诸法,或于世间禅定,能入善出,如不断淫,皆是魔业,必然沦为魔眷。视其所修世间禅定境界的深浅,及福业的厚薄,‘上品’,禅定胜于淫心堕为魔王;‘中品’,禅定与淫心相等堕为魔民;‘下品’,禅定劣于淫心堕为魔女。不管是魔王,魔民,或魔女,都自己说已经成无上菩提。此是我慢习气使然,非果计果,大妄语成,福报享尽,必堕地狱。佛告阿难:我灭度后,在末法时期,此类魔鬼眷属,充斥人间,以广行淫欲,为善知识,使人生前受其蛊惑,死后堕为魔眷。
‘落爱见坑’,爱指思惑,见是见惑,即被见思二惑缠缚,以广行淫,为教化众生的手段,不修学佛的正法,而失却趣向佛果菩提的正路。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淫心,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
修三摩地,即修习耳门圆通,亦即修首楞严王大定。佛嘱阿难转教世间,修学大定的人,必须先断淫心,不止身不行淫,心亦不起淫念。这样才是:‘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如来,指今佛,先佛,指古佛。无论古今,十方诸佛,教导众生修习禅定,皆以先断淫心,令身心清净,为第一种明确的教诲。
是故阿难,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砂。何以故?此非饭本,砂石成故。
佛借譬喻以明淫心,非菩提根本。蒸喻修禅定,沙石喻淫心,热沙如烦恼,饭喻无上菩提。淫心不除,而修禅定,欲成菩提,犹如蒸沙成饭,纵经尘劫,终不可得。因为沙非饭本,因果不类,徒自疲劳,益增烦恼而已。必须先断淫心,以不生不灭心为本修因,方可证入菩提涅槃,不生灭性。
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轮转三涂,必不能出;如来涅槃,何路修证。
此以法合喻。初二句合蒸沙石,次二句合经百千劫,只名热沙;皆是淫根等四句,合此非饭本。因为淫心不除的人,八识田中,存有淫欲的种子,遇境逢缘,必引发淫行,因此名为‘根本成淫’。由此恶业,必招三恶道的果报,不能出离恶道,然则人身尚不可得,何况修证佛的菩提涅槃?
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机’即动机,身行淫的动机,是由心而发,而心淫的动机,则基于邪念的习惯性。若然邪念的习气不除,则身心淫机的因缘未了;必须断除邪念的习惯性,然后可以断除淫行淫念的动机,令身心清净无染,最后,连能断除此邪念习气之念亦不可得。故言:‘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
若身断淫机,即得律仪戒;心断淫机,得定共戒;断性亦无,得道共戒。身心的淫机俱断,是‘此根初解,先得人空。’断性亦无,是‘空性圆明,成法解脱。’自此得入菩萨正位,继续进修,于诸佛所证的菩提果位,始有希望。
梵语‘波旬’,译名极恶。是欲界天顶的天王,因贪恋五欲尘劳,障碍他人修行,能坏人善根,害人慧命,被称魔王。特别是末法时期,佛魔难分;故佛以四种根本大戒,以辨别邪正真伪;令末法修学佛法的人,知所鉴别。
若果如释尊所说:修三摩地,必须先断淫心,便是佛说,便是正法,应当信受奉行;否则,若说行淫,不碍真修,或诱人作不道德的行为,而说是什么双修法,即是波旬魔王所说,不应轻信。佛教一向主张依法不依人,故凡是说:修习禅定,必须先断淫机,连断性亦无的人,虽然是凡夫,其所说亦等如佛说;反之,知名度很高的人,若说行淫不碍真修,即使自称圣人,亦是魔鬼所说。所以是魔是佛,当听其言,观其行,是否身心断淫,持戒清净,作为判别的准则。
戒杀
阿难,又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杀,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杀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襌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上品之人,为大力鬼;中品则为飞行夜叉,诸鬼帅等;下品当为地行罗刹。彼诸鬼神,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炽盛世间,自言食肉得菩提路。
戒是能防的善法,杀是所妨的恶法,能所并称,名为戒杀。杀生亦是生死根本之一。杀生之人,必负命债,将随恶业所牵,轮迥六道,不能出离生死。佛劝世人戒杀,不但身不杀生,心亦不起杀念,身心都不杀,苦因既断,苦果不生,自可解脱轮回,不致生死相续不断。
‘三昧’,在修因时名止观,在果位名定慧。止是定,能破散乱心;观是慧,能除昏沉。修习三昧的人,定中有慧,慧中有定,定慧均等,即可断烦恼,了生死;今因杀心不除,故‘尘不可出’。纵然拥有世智辩聪,也能深入世间有漏禅定,但不戒杀,结果不免堕落神道。
‘神’,是鬼道中有福德的一类,若然禅定与智力胜于杀业,神通福报俱大,则为大力鬼王,统领一切鬼神,宫殿楼阁,享用自在。若禅智与杀业相等,神通福报次于鬼王,则堕在飞行夜叉的一类,作为鬼神的统帅,势力与享受,皆不及鬼王。若禅智劣于杀业,则报堕地行罗刹,或为魅魑魍魉,神通力薄,福报次于鬼帅,属于鬼道兵卒之类,以众生血肉为饮食,每用神通惑人,或显灵作怪,令人倾心摄伏,杀生祭祀,以供享用。
据说:中国宋朝,有高僧名戒阇黎,是文殊菩萨的化身。当时有一五郎祠,时常显灵,令当地居民,杀生祭祀。有一天知道文殊菩萨化身的戒阇黎,必经此地,便化一虎,阻档去路。戒阇黎至,用手拨开老虎,而说偈言:‘汝是一郎至五郎,妄兴祸福宰牛羊;老僧为说无生法,免得冤家累世偿。’之后,神祠无火自焚,居民不再受其干扰。
此等鬼神,亦各有徒众,皆自言已经成无上道特别是佛灭度后,在末法时期,很多此类鬼神,出现人间,或托扶乩显灵,或附人身说法,虽然行为怪异不一,但同言食肉不碍修行,亦得菩提之道。
阿难,我令比丘,食五净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无命根。汝婆罗门,地多蒸湿,加以沙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为肉,汝得其味。奈何如来灭度之后,食肉众生,名为释子。
五净肉是:一不见杀,二不闻杀,三不为我杀,四自死,五鸟残。佛恐人问,既然食肉必堕神道,何以佛在世时,比丘乞食,亦食五净肉?故佛言:‘我令比丘食五净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无命根。’或问:佛既可以用神力变化五净肉,何以不变化蔬菜之类?佛解释言:‘汝婆罗门,地多蒸湿,加以沙石,草菜不生。’印度属于沙漠地带,天气酷热,蔬菜不易生长,且释尊成佛之前,以婆罗门为国教,人皆以牧羊食肉为生;若然佛用神力,变化五谷蔬果,供给佛弟子专用,将违反世间现象,释尊为了维持‘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原则,所以由大悲心,化五净肉,令佛弟子们,暂得肉味,聊养色身,实则,是没有生命的假肉;如现代素食,假鱼假虾,假鸡假鸭之类。奈何末法众生颠倒,不知食肉,伤害慈悲,更不知五净肉,是释尊慈悲的变化,竟然食肉,名为释迦如来的弟子。
汝等当知,是食肉人,纵得心开,似三摩地,皆大罗刹;报终必沉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杀相吞,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界?汝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断杀生,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二决定清净明诲。
‘汝等当知’,是教诫诸修行人,应该知道,食肉必堕。即使修习禅定,暂得心开,亦不过是相似三摩地而已,非真三昧。梵言罗刹,译名恶鬼,以其凶狠恶毒,食人血肉维持生命故。杀生食肉的人,生前类似罗刹,一期寿命报尽,终必沉沦生死苦海,永作鬼类,‘非佛弟子’。学佛的人,志在提升自己,希望断烦恼,出三界;今因杀生食肉,欠负命债,来生当被人杀,如是互相杀害,互相吞食,血债未了,怎可以出离三界?是以释尊敕令阿难,转教世间学佛修禅的人,欲想修习耳门圆通,深入首楞严王大定,必须先持淫戒,次断杀生;因为淫能障碍禅定,杀生则损害慈悲,应该严持不犯。此是古今诸佛,教化众生,第二种决定不移的明确训诲。
是故阿难,若不断杀,修禅定者;譬喻有人,自塞其耳,高声大叫,求人不闻,此等名为欲隐弥露。
佛再引用譬喻,说明若不断杀,终难解脱。‘有人’,指不断杀而修禅定的人。‘自塞其耳’,喻修禅定;‘高声大叫’,喻杀生食肉;‘求人不闻’,喻食肉以为无罪。欲想无罪,必须戒杀,今不断杀,而欲无罪;犹如欲人不闻,反而高声大叫,正是欲隐弥彰。修习禅定,希望解脱,如人‘欲隐’;但杀生食肉,难出三界,譬如‘弥露’。
清净比丘,及诸菩萨,于岐路行,不蹋生草,况以手拔?云何大悲,取诸众生血肉充食?若诸比丘,不服东方丝绵绢帛,及是此土,靴履裘毳,乳酪醍醐;如是比丘,于世真脱,酬还宿债,不游三界。何以故?服其身分,皆为彼缘,如人食其地中百谷,足不离地。必使身心,于诸众生,若身身份,身心二涂,不服不食,我说是人,真解脱者,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我们受持不杀戒,不止要戒杀因,还要戒杀缘,方名清净,始得解脱。‘清净比丘’,是小乘行者,‘诸菩萨’’是修学大乘的人,无论是小乘或大乘,凡持戒清净的人,皆应心怀慈悲,于岐路行,尚且不用脚踏,有生命的青草,何况用手去拔?更何况称为大慈大悲的释子,岂可杀害众生,取其血肉任意食啖?
‘东方’,是在印度之东,即指中国,‘丝绸绢帛’,是中国特产;丝由蚕出,因为养蚕的人,用沸水烫蚕取丝,亦属杀生。‘此土’指印度本土,‘靴履’是用牛皮制造,‘裘’是兽皮,‘毳’是马毛,皆与杀生有关。‘乳酪醍醐’,出自牛身,虽非杀生,食之与牛结下不解之缘,将会障碍解脱。持戒比丘,不止不杀生食肉,亦不食不用与众生身份有关之物,则于世间,得真解脱,无须为酬还宿债,再来三界受生。
‘如人食其地中百谷,足不离地。’是引劫初之人为喻。佛经记载,世界初成,光音天人,下生人间,原可飞行自在,既善良,又美丽,后因食地中产品,致使足不能离地,而且品性质素与相貌,皆每况愈下。佛言;持戒之人,必须令身心清净,于诸众生,不起杀害之心,以及不起饮食服用之想。众生血肉骨髓,是属于身,裘毳乳酪等是属于身分;求出三界的修行人,必须使自己身无杀业,心无杀念,对于一切众生的身与身分,亦不食其肉,不用其皮,不负命债,不结恶缘,‘身心二涂’,俱断杀因与杀缘,如是三界生缘既断,始得真解脱。
‘如我此说’以下四句,是判决邪正。若如我佛所说:修三摩地,必须次断杀生,则是佛所说的正法,否则,若说食肉,不碍真修,何止伤害慈悲,抑亦令人堕落恶道,不能超出生死,故同于魔说。[2]
1992年,王菲皈依佛门:“信佛以后,最大的改变,是整个人宁静起来,不再像以前那么浮躁。”
2008年4月23日,四川,王菲、那英两位歌坛好姐妹到峨眉山万年寺朝圣礼佛,受到万年寺监院常性法师及僧众的热情接待。 [2]
2009年5月8日,王菲参加陕西法门寺合十舍利塔落成暨佛指舍利安奉大典大型晚会“法门”的排练,并献唱歌曲《心经》。
戒偷
阿难,又复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偷,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偷,必落邪道;上品精灵,中品妖魅,下品邪人。诸魅所著,彼等群邪,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炽盛世间,潜惹奸欺,称善知识,各自谓己,得上人法,弦惑无识,恐令失心,所过之处,其家耗散。
世间物各有主,凡未经他人许可,私自盗取他人财物,或非法强求,都属于偷;偷亦是生死根本之一,故应当戒除。佛言:若果六道众生,其心不偷,则不致随其业力所牵,生死相续不断。否则,诸修行人,原本志在超出尘劳,今因偷心不除,何止尘不可出,反而堕落邪道;即使具有世智辩聪,又能修习有漏禅定,如不断偷,亦难幸免堕落。
‘上品’,指禅智胜于偷心的人,则堕落精灵一类;盗日月的精华,窃山川的灵气,附山托水,惑人祭祀,如山精海怪等,为妖怪的领袖。‘中品’,是禅功智力与偷心相等,则堕为妖魅,即魅魑魍魉,盗人物的津液,窃山川的润气,伺机作孽。‘下品’,是偷心胜于禅定,则堕为邪人,个性邪僻,每为精灵所附,妖魅所迷,诳言欺世,诡异惑俗。
此等鬼怪,亦各有徒众,邪知邪见,邪言邪语,欺世盗名,受人供养,各各自谓,己‘得上人法’;上人之法即是菩萨法,以菩萨居声闻之上故。尤其是佛灭度后,末法时期,此类鬼怪,或潜迹于都市人潮中,或藏匿于偏僻郊野之间,妖言妖行,称善知识。或自言是佛菩萨再来,散播谣言,或言大水将至,应急避之;或言世界末日,大祸临头,要择地搬迁,诱惑无知无识的人,令人恐怖,对现实环境,失去信心而求助于他,乘机骗取金钱,使遇上他的人,家财为之耗散。
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舍贪,成菩提道。诸比丘等,不自熟食,寄于残生,旅泊三界,示一往还,去已无返。云何贼人,假我衣服,稗贩如来,造种种业,皆言佛法?却非出家具戒比丘,为小乘道,由是疑误,无量众生,堕无间狱。
佛制比丘乞食的原因,目的是令人舍弃贪心。因为贪心是根本烦恼之一,不除贪心,绝对不可能成就菩提。佛制比丘,不得自己烹饪熟食,必须循方行乞的意义有四:一福利众生:因为三宝是世间最上福田,乞食能令施者种福故。二折伏憍慢:乞食可令贵族出家的人,折伏昔日骄慢的习气故。三知身是苦:佛制乞食之法,次第行乞七家,若不得饮食,便应受饥饿,令知身是苦本,而精进办道故。四除滞去执:小乘人执著,滞留深山,离群独居;故佛制乞食,令深入社会,接近大众,以便随缘教化众生故。因为比丘受供完毕,必须为斋主说法,以法施回报众生的财施。
据说:佛在世时,有一位初出家的比丘,虽然没有学问,但很用功,有一天,接受一对老年夫妇的供养。斋毕,夫妇俩敷设高座,请比丘登座说法;自己则跪在座下恭听。初学比丘,既未多闻佛法,又缺乏口才,苦苦思索,不知如何说好,不觉脱口而出:‘苦呀’夫妇俩听了,觉得比丘说的很对,自己年老无子,又疾病缠身,实在太苦;于是叩头礼谢,请师父继续开示。可怜初出家的比丘,想了半天,仍然不知,应该说些什么?但夫妇俩却非常虔诚地等待著,不禁著急起来,大声的说:‘真实是苦呀’说罢离座,急急跑回精舍。岂料,年老的夫妇听了,却共同进入沉思的回忆中,想起贫穷困苦的童年,想起命运坎坷的少年,再想起艰难奋斗,辛酸劳累的壮年,又想起现在众病煎逼,年老无依的晚年,啊.自己的一生,都是与苦结下不解之缘,想呀,想呀,终于给他们想透了人生真实是苦的真谛,结果,断见惑,证初果。正当他们法喜充满,举头谢师时,己经人去座空,唯有匆匆赶去精舍,当面礼谢法乳之恩。
正在一角静坐的初学比丘,见他们赶来,双双拜倒在前,以为又是请求他开示佛法,心里一急,突然灵光一闪,无漏智慧立即显发,断尽见思烦恼,证得阿罗汉果。竟然辩才无碍,滔滔不绝的为他们讲解人生真理,令他们知集是苦因,慕灭修道;而夫妇俩也因圣人比丘的开示,激发善根,立刻舍俗出家,修学佛法,终成圣果。如果初学比丘,不实行佛制乞食,就失去度脱这对夫妇的机会,而自己的道业,也不会被逼速成,由此故事证明乞食,的确是可以随缘教化众生,利己利人。
还有乞食,一可以永除贪欲,令知止足故;二可以永断谄曲,无希望故;三可以现离众苦,无追求故;四可以所在安乐,无积聚故;五可以远离恐怖,不畏盗故;六可以道业易成,无顾恋故。有如是种种因缘,故佛制比丘实行乞食,即使是日无供,也不应自己烹饪熟食。由于饥饿因缘,令知有身是苦,而此无常苦空的色身,只暂时寄居三界而已,终非故乡;犹如旅泊之人,必须回家。在陆地投宿曰旅,在水上住宿曰泊,出家人寄居三界,等如旅客投宿旅泊,应该精进办道,求一生成就,希望有朝一日,子缚既断,果缚亦灭,即可超越三界,一去不还,岂可为此暂时寄居三界的残躯,贪求名闻利养,愚惑众生?
‘云何贼人’以下,是佛痛斥冒充弟子,形似出家,心不入道的人,假借僧服,以助其经营货利,贩卖如来,破坏佛教;或将佛法作人情,以套取他人的供养;或非法说法,法说非法,炫惑世人,却说是真正的佛法。对于真正出家修行,具足比丘戒,三衣一钵,不积蓄金钱的佛弟子,反被诽谤,视为小乘;而身披袈娑,经营货利,贩卖如来的贼人,却妄自称为大乘菩萨。由于以假乱真,令无量众生,真假莫辨,心生疑惑。或误信邪说,或起邪行,结果,此等贼人,弟子与师,都要堕落无间地狱。
若我灭后,其有比丘,发决定心,修三摩提,能于如来形像之前,身燃一灯,烧一指节,及于身上,燃香一炷。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长揖世间,永脱诸漏,虽未即明,无上觉道,是人于法,己决定心。若不为此舍身微因,纵成无为,必还生人,酬其宿债,如我马麦,正等无异。
此是佛教比丘,舍身忏悔。佛灭度后,末法众生,障深智浅,如有出家二众,发大乘心,决定舍诸有为,欲想从耳根进修如幻三摩提者(即修习首楞严王大定的人)。能于如来圣像前,在自己身中,燃灯、烧指、或燃香一炷,以供养佛,必仗佛力加被,销除宿业。
‘无始宿债’,是指众生自从无始时来,因贪心偷盗他人财物,所欠负积累的业债,‘揖别’意即永辞,‘世间’指三界,‘诸漏’指见思二惑,凭此舍身忏悔的功德,即可酬还完毕无始业债,而能长期揖别有漏世间,永远脱离见思二惑,不再漏落三界受生。虽然一时末能明了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但对佛果菩提之法,已经有了进取的决心;终有一天,成等正觉。若然不燃灯燃香,舍身供佛忏悔,则宿债未清,虽得无漏,还要受报;如紫金光比丘尼,已证圣果,仍为阿阇世王污辱,即使己成佛道,也要来人间酬其宿债。
‘如我马麦,正等无异’,是佛引自己作证。据传记说:昔日舍卫国,毗兰邑,阿耆达王,请佛与五百比丘,到王宫结夏安居,接受三个月的供养。国王非常恭敬,每日亲自入厨,督促厨师设斋供佛及僧。至第七日,为魔所惑,在内宫耽恋五欲,竟然忘记供佛的事,宫人未奉王令,不敢擅自设供。当时有一马夫,减半马麦,供佛及僧,如是三月期满,解夏回精舍时,王始记起,立即设斋供佛,求哀忏悔。
阿难问佛因缘,佛言:过去毗婆尸佛,受王供养,佛僧食毕,为病比丘,取一份供,途经梵志山,梵志闻香心生妒忌,恶口骂言:‘此秃头应食马麦,何与其甘馔’;当时梵志所教的五百童子,亦随其师口出恶言,唯独其中有二人说:此等大德,诚应受人天供养。当时的梵志,就是释尊的前身,五百童子,即今的五百阿罗汉,赞佛二人,是现在的舍利弗与目建连,弥勒菩萨,就是当时的病比丘。因宿世作此口业,今虽成佛,尚且不免受报,何况盗他人财物,或食众生身分,岂可幸免,不受报应。所以修行人,非舍身燃灯燃香,供佛忏悔,仰仗诸佛威神之力,销除宿业不可。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断偷盗,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三决定清净明诲。
佛命阿难,转教末法众生,若想修习成佛的大定,应先断淫,次断杀,后断偷。因为淫能障定,杀伤慈悲,偷者负债,都是障道因缘,非断不可。无论古今诸佛,皆以断偷,作为公开教诫众生的清净而又明确的训导。
是故阿难,若不断偷修禅定者,譬喻有人,水灌漏卮,欲求其满,纵经尘劫,终无平复。
佛以譬喻,说明偷盗的过失。若不断偷,以偷盗之心而修禅定的人,犹如有人用水灌入破漏的瓶中,欲想其满,纵然经过尘沙劫数这么长的时间,终不可得。‘卮’是承酒之器,漏喻偷心,水喻定慧,如不断偷,而入三摩地,欲得成就定慧,犹如用水灌入漏卮,欲求其满,縰经尘劫,终无平复。
若诸比丘,衣钵之余,分寸不蓄,乞食余分,施饿众生。于大集会,合掌礼众;有人捶詈,同于称赞;必使身心,二俱捐舍;身肉骨血,与众生共。不将如来,不了义说,回作己解,以误初学;佛印是人,得真三昧。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释尊劝导修定的人,应舍弃贪嗔痴慢及名利之心。因为杀盗淫的行为,皆导源于人心的贪嗔痴,特别是贪心。由于贪利者夺利,所以社会上处处都有损人利己的人;由于贪财者谋财,所以社会上关于明抢暗偷,谋财害命的新闻时有所闻;由于贪名者盗名,故社会上常有沽名钓誉,自赞毁他的事情发生;由于贪色者劫色,故社会上充满非礼、强奸、轮奸种种罪恶行为;由于贪食者杀生食肉,盗取生物的性命,故社会杀风炽盛,杀家禽,杀走兽,杀海产,杀敌人,杀亲人,甚至杀害自己;使社会充满奸淫邪盗外,还要互相残杀。因此,佛教修行人,要舍贪。一个持戒清净的比丘,除了三衣一钵外,一分钱,一寸衣,亦不积蓄;即使次第行乞所得饮食,多余的亦应布施给饥饿众生,以断除贪心。
‘于大集会,合掌礼众。’是教舍憍慢心,因为佛性平等,一切众生,皆是未来诸佛,应该恭敬礼拜,不可轻慢。
‘有人捶骂,同于称赞。’是教舍嗔,虽然被人捶打怒骂,亦应视同赞叹,欢喜接受,不生嗔恨。
‘必使身心,二俱捐舍。’是教舍身,亦即舍痴。一般愚昧众生,于自身执为实我,于身外之物,执为属我所有,每为满足个人的占有欲而贪,贪不得就欺骗奸诈,强夺巧取,明抢暗偷,偷他人私有的财物,偷社团公有的物品,偷十方常住所有的僧物,如是穷年累月,多生多世,由偷心而欠负的业债,必须偿还,三界尚且不可出,何况佛道?因此佛教人舍弃贪嗔痴,断除我法二执,外财固然要舍,连自己身命的内财亦舍,视自己的‘身体骨肉’,与众生所共有,而能实行布施内外之财,广作佛事,心舍身亦舍,身不偷心亦不偷,方可成就不偷之心。
告阿难,在三界六道之中,假设有人,虽然身心都‘无杀盗淫,三行已圆’,但若犯大妄语戒,则于所修的三摩地,不得清净;必须若身若心,都不诳不妄,言必真实,方名清净。
E. 日语"斯够依"是什么意思
日语"斯够依"是すごい意思如下:
[形]
1.可怕,吓人
2.很,非常
引申为“好厉害;太神了”
例句:
1.
中国功夫~日本空手道~韩国跆拳道~泰拳和美国拳击~ 那个厉害?
日本の空手は中国の技量~~~~と米国韩国のテコンドーのボクシング泰拳 そのすごいですか?
2.
王:お帰りなさい。田中さん、すごい汗ですね。
王:你回来啦。田中,你出了好多汗啊。
F. 阜阳斯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阜阳斯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是2018-03-27在安徽省阜阳市颍东区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独资),注册地址位于安徽省阜阳市颍东区龙兴家苑6#楼501室。
阜阳斯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341200MA2RKKJE4C,企业法人刘权,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阜阳斯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网络科技研发、推广,电脑软硬件、电脑耗材、打印机销售及维修,监控防盗设备、通讯器材、照相器材、体育用品、文化用品、办公用品、照明电器、日用百货,五金交电,家用电器,办公家具,制冷设备,广告耗材,建筑材料,服装鞋帽、箱包、厨房用具、粮油、皮革制品、康复设备、轮椅、医疗器械、电话卡、手机及配件销售,艺术摄影服务,会议服务,道路普通货运,互联网服务,公关活动策划,企业形象策划,弱电、LED电子屏安装、维护,其他印刷品印刷,广告代理、发布,安全标示牌、图文、三维动画设计、制作,喷绘服务,园林绿化工程设计、施工,钢结构护栏设计及制作。(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通过爱企查查看阜阳斯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G. 怎样皈依
皈依是心里下功夫,皈依佛,觉而不迷,皈依法,正而不邪,皈依僧,净而不染。
皈依证是一个外在证明,最重要的是你有没有做到。
网络搜索“印光”到印光法师网站看看印光法师对于“外道”的论述,就在网站的首页的下面有个链接,标题里有“外道”二字
觉而不迷,就是不被外界的花花世界所诱惑,比如网游、赌博啦,不被自己内心的贪婪、嗔怒、愚蠢所主宰,他生气我不生气,他贪心我不贪心……
正而不邪:学习正法,不学邪法和外道。比如气功、炼丹都是外道!因为它们不能了生死,弄不好还会死人,所以是外道。有的人打着佛法的幌子宣传魔法,这个也是要注意的。
净而不染:就是周围的人都在或多或少的做坏事,但是你不去做,不跟他们一般见识,“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出淤泥而不染”,保持一个完美的道德。
我水平一般,只能说这么样了,具体的你可以看印光大师说的“三皈依五戒十善”,在参考资料里。
为在家弟子略说三归五戒十善义
悲哉众生,从无始来,轮回六道,流转四生。无救无归,无依无托。若失父之孤子,犹丧家之穷人。总由烦恼恶业,感斯生死苦果。盲无慧目,不能自出。大觉世尊愍而哀之。示生世间,为其说法。令受三归,为翻邪归正之本。令持五戒,为断恶修善之源。令行十善,为清净身口意三业之根。从兹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三业既净,然后可以遵修道品,令其背尘合觉,转凡成圣。断贪瞋痴烦恼之根本,成戒定慧菩提之大道。故为说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三十七助道品等无量法门。又欲令速出生死,顿成佛道。故为说念佛求生净土法门。使其不费多力,即生成办。噫,世尊之恩,可谓极矣。虽父母不足譬,天地不足喻矣。不慧受恩实深,报恩无由。今汝等谬听人言,不远数千里来,欲以我为师。然我自揣无德,再四推却,汝等犹不应允。今不得已,将如来出世说法度生之意,略与汝等言之。并将三归五戒十善,及净土法门,略释其义。使汝等有所取法,有所遵守。其四谛,乃至三十七助道品等,非汝等智力所知,故略而不书。汝等若能依教奉行,便是以佛为师,何况不慧。若不依教奉行,则尚负不慧之恩,何况佛恩。
三归者(归,亦作皈。皈字从白从反,取其反染成净之义。)
一归依佛。二归依法。三归依僧。
归者归投。依者依托。如人堕海,忽有船来,即便趣向,是归投义。上船安坐,是依托义。生死为海,三宝为船。众生归依,即登彼岸。既归依佛,以佛为师。从今日起,乃至命终,不得归依天魔外道,邪鬼邪神。既归依法,以法为师。从今日起,乃至命终,不得归依外道典籍。(法,即佛经,及修行种种法门。典籍,即经书也。)既皈依僧,以僧为师。从于今日,至命终时,不得皈依外道徒众。
五戒者
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
好生恶死,物我同然。我既爱生,物岂愿死。由是思之,生可杀乎。一切众生,轮回六道。随善恶业,升降超沉。我与彼等,于多劫中,互为父母,互为子女。当思拯拔,何忍杀乎。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于未来世,皆当成佛。我若堕落,尚望拔济。又既造杀业,必堕恶道。酬偿宿债,展转互杀,无有了期。由是思之,何敢杀乎。然杀生之由,起于食肉。若知如上所说因缘,自不敢食肉矣。又愚人谓肉为美,不知本是精血所成。内盛屎尿,外杂粪秽。腥臊臭秽,美从何来。常作不净观,食之当发呕矣。又生谓人及禽兽,蛆虫鱼虾,蚊虻蚤虱,凡有命者皆是。不可谓大者不可杀,小者可杀也。佛经广说戒杀放生功德利益,俗人不能得读。当观安士先生万善先资,可以知其梗概矣。
不偷盗者,即是见得思义,不与不取也。此事知廉耻者,便能不犯。然细论之,非大圣大贤,皆所难免。何也,以公济私,克人益己,以势取财,用计谋物,忌人富贵,愿人贫贱。阳取为善之名,遇诸善事,心不认真。如设义学,不择严师,误人子弟。施医药,不辨真假,误人性命。凡见急难,漠不速救。缓慢浮游,或致误事。但取塞责了事,糜费他人钱财。于自心中,不关紧要。如斯之类,皆名偷盗。以汝等身居善堂,故摘其利弊而略言之。
不邪淫者,俗人男女居室,生男育女,上关风化,下关祭祀,夫妇行淫,非其所禁。但当相敬如宾,为承宗祀。不可以为快乐,徇欲忘身。虽是己妻,贪乐亦犯,但其罪轻微。若非己妻,苟合交通,即名邪淫,其罪极重。行邪淫者,是以人身行畜生事。报终命尽,先堕地狱饿鬼,后生畜生道中。千万亿劫,不能出离。一切众生,从淫欲生。所以此戒难持易犯。纵是贤达,或时失足,何况愚人。若立志修持,须先明利害,及对治方法。则如见毒蛇,如遇怨贼。恐畏怖惧,欲心自息矣。对治方法,广载佛经,俗人无缘观览。当看安士先生欲海回狂,可以知其梗概矣。(利,谓不犯之利。害,谓犯之祸害。)
不妄语者,言而有信,不虚妄发也。若见言不见,不见言见,以虚为实,以有为无等,凡是心口不相应,欲欺哄于人者皆是。又若自未断惑,谓为断惑。自未得道,谓为得道。名大妄语,其罪极重。命终之后,决定直堕阿鼻地狱,永无出期。今之修行而不知佛法教理者,比比皆是。当痛戒之,切要切要。以上四事,不论出家在家,受戒不受戒,犯之皆有罪过。以体性是恶故也。然不受戒人,一层罪过。受戒之人,两层罪过。于作恶事罪上,又加一犯戒罪故。若持而不犯,功德无量无边。切须勉之。
不饮酒者,酒能迷乱人心,坏智慧种。饮之令人颠倒昏狂,妄作非为,故佛制而断之。凡修行者,皆不许饮。并及葱韭薤(音械,小蒜也)蒜,五种荤菜,气味臭秽,体不清洁。熟食发淫,生啖增恚。凡修行人,皆不许食。然此一事,未受戒者,饮之食之,皆无罪过。受戒饮食,一层罪过。即是犯佛戒罪。佛已禁制,汝又去犯,故有罪也。(五荤菜,西域有五,此方但四。)
十善者
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言。五不绮语。六不两舌。七不恶口。八不悭贪。九不瞋恚。十不邪见。
此中前三名身业。中四名口业。后三名意业。业者,事也。若持而不犯,则为十善。若犯而不持,则为十恶。十恶分上中下,感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身。十善分上中下,感天人阿修罗三善道身。善因感善果,恶因感恶果。决定无疑,丝毫不错也。杀盗淫妄,已于五戒中说。绮语者,谓无益浮词,华妙绮丽,谈说淫欲,导人邪念等。两舌者,谓向彼说此,向此说彼,挑唆是非,斗构两头等。恶口者,谓言语粗恶,如刀如剑,发人隐恶,不避忌讳。又伤人父母,名大恶口。将来当受畜生果报。既受佛戒,切莫犯此。悭贪者,自己之财,不肯施人,名之为悭。他人之财,但欲归我,名之为贪。瞋恚者,恨怒也。见人有得,愁忧愤怒。见人有失,悦乐庆快。及逞势逞气,欺侮人物等。邪见者,不信为善得福,作恶得罪。言无因果,无有后世。轻侮圣言,毁佛经教等。然此十善,总该一切。若能遵行,无恶不断,无善不修。恐汝等不能体察,今略举其一二。当孝顺父母,无违无逆。委曲宛转,劝令入道。断荤吃素,持戒念佛,求生西方,了脱生死。父母若信,善莫大焉。如决不依从,亦勿强逼,以失孝道。但于佛前,代父母忏悔罪过,斯可矣。于兄弟则尽友,于夫妇则尽敬。于子女则极力教训,使其为良为善。切勿任意骄惯,致成匪类。于邻里乡党,当和睦忍让,为说善恶因果,使其改过迁善。于朋友则尽信,于仆使当慈爱。于公事则尽心竭力,同于私事。凡见亲识,遇父言慈,遇子言孝。若做生意,当以本求利,不可以假货哄骗于人。若以此风,化其一乡一邑,便能消祸乱于未萌,致刑罚于无用。可谓在野尽忠,居家为政矣。
H. 关于“佛教为什么这么不要脸”的深思!(爱佛的人请进,墨匀请进,大智慧者请进!)
我是一个不太合格的基督徒以前也拜过佛。看我能不能为您量解释清楚.
首先我不确定这位朋友的信仰情况,到底是无神论还是有神论。因为很多佛教徒都分不清自己到底是无神论还是有神论。我们不太喜欢宗教这个词,因为我们不是为了受教育而信仰哪个“宗教”而是领悟这个宇宙唯一的真理。我们信的是创造宇宙万物的主宰即是造物主,是唯一自有永有的。万有都是藉着他造的。佛是人字旁吧,释迦牟尼只是一个人,他是被造的。而耶稣基督呢?他是造物主的化身,是神,即道成肉身,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说的非常明白。关于佛是人,耶稣是神,通过他们所行的可以显而易见的看出来。佛祖当年割肉喂鹰,他为了让动物吃饱得割下自己的肉,明显是人的行为。而耶稣基督呢?神令天上掉下“玛拿”让人随便检着吃,神用五个饼两条鱼喂饱了足足五千人。所有的动物都听神的指挥,耶和华神曾命乌鸦叼食物给先知以利亚,让狮子不咬但以理,派无数鹌鹑给以色列民吃等等这样的例子圣经上还记载是许许多多。佛死了,死后留下了舌利,而耶稣死后复活升天,将来还要再来审判全世界。佛是一个悟道的人,是后人把他偶像化了夸大话了,因为他自己都说自己不是神。他在世上只是教导人,并没有权柄,没有神性。基督徒之所以”攻击“佛教是因为佛教是拜偶像的。摩西十戒中写名不得拜偶像。人是神造的,被造物岂能和造物主比呢?人怎么能和神比呢?另外天父亲自来到人间为我们钉十字架不是一种形式的教育,而是因人类犯了罪的事实(因为神对第一个造的人就是亚当说不可吃分辨善恶树上的果子,你吃的那日必定死。但是人却因为被撒旦诱惑想成为神,吃了而得罪了神。神造人后悔了,本来是要毁灭人的,但是天父的大爱是何等长阔高深,非常希望人能回转,所以就亲自降卑化成人来替我们死了,让信神而悔改的人不至灭亡,反使我们的灵魂得以进入永生。耶稣基督是实实在在这样的做了一个伟大的救赎的计划,而不是表面的形式的教育。希望拜偶像的人能回转,因为造我们的天父伤心,也希望他们能认识真理。因为真理只有一个!国度,权柄,荣耀,全是神的直到永远。
我知道其实佛教徒很多都受着无神论的影响认为佛教是一种教育,信心不大。给大家提供一个好网站从科学的角度分析下。《科学信仰人生》
http://c-highway.net/dong_list.php?pro_name1=%B7%EB%B1%FC%B3%CF%BD%B2%B5%C0%BC%AF&page1=1&userfiles1=thumb200411181100755200.jpg&id2=62
愿亲爱的保惠师圣灵亲自开启你的心使你能认识神的权能。愿神赐福于你。阿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