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汉语为什么叫“汉语”,为什么是“汉”
汉族并不是我们自称,而是外国人对我们的称呼。
汉族的本来名字是华夏民族。华夏这个名字有很深奥的意思。简单说,华就是衣冠之美;夏就是礼仪之盛。因此,中国又被称为“礼仪之邦,衣冠之国”。
华夏民族认为自己居住的地区是天下之中,因此,把自己的国家称为“中国”。因此,华夏民族就是中国人,中国人就是华夏民族。
汉朝时期,中国异常强大,四处侵略。吞并了很多国家,消灭了很多异类。那些外国人很是害怕中国人。那是中国的朝代是汉朝,因此它们把中国人称为“汉人”。在当时是含有敬畏的意思。
晋朝时候,很多外国人在中国造反,建立了自己的政府。他们称自己本民族的人为“国人”,称中国人为“汉人”。这时期,汉人这个称呼明显带有贬义,有“二等人”甚至“三等人”的含义。
后来很多外国入侵中国后,都把中国人称为“汉人”。这个名称往往有歧视的成分。例如北齐时期,鲜卑人把中国人称为“一文汉”,意思是汉人只值一文钱,很低贱。
时间长了,中国人也往往自称汉人。尤其是唐朝,那时候,汉人多为褒义。
契丹辽国、女真金国、蒙古元国、满洲清国等入侵中国后,依旧把中国人称为汉人,带有歧视色彩。
满洲清国在90多年前被中国人推翻。当时中国人有时自称华人,有时自称汉人,后来有人提出五族共和,汉族这个称呼才广泛使用。汉民族的语言自然就是汉语。
一、百年王朝一水系——说说“汉”的起源
自古以来,人类的繁衍与发展,都与水有着密切的关系。长江与黄河这两条中国国内最大的水系,更是孕育了数千年的中华文化和历史。而在陕西西南部的宁强县,流淌出一条同样亘古悠久的河流,她穿越了陕西,湖北两省,在武汉市流入长江,她的名字就叫“汉”,历史上叫做“汉水”。公元前202年,项羽在垓下被刘邦的军队包围,项羽见大势已去,便拔剑自杀。项羽一死,刘邦即得天下,正式称帝,建立了汉朝,定都长安,也就是今天的陕西西安,汉水的源头。
这就是中华历史上有名的汉朝,她历经了东汉和西汉,从公元前206年到公元220年,历经了二十四帝,共406年。而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唐朝,也不过290年。可见“汉”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非同一般。而这一切,都发生在这条名叫“汉水”的流域。
至于这条水为什么叫做“汉”,则有待另文考证了。
二、千年文化从“汉武”——说说“汉”的文化形成
中华几千年的文化,其影响最广,渊源最长的当属儒家的学说和思想了。时至今日,我们还到处可以感受到儒家思想的气息。要追溯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传播和发展,我们还要从秦朝说起。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之后,就做了一件让历史震惊的大事:焚书坑儒。这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一次灭顶之灾,诚如司马迁在《儒林列传》中所分析的那样,及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木士,六艺从此缺焉。本以为由此便可以长治久安的秦王朝,很快就消亡了,前后不过十五年的时间。我们再看看前后兴盛了四百多年的汉朝,汉武帝上位之后,同样做了一件惊天地的大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然这两者都是站在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上,但历史却对他们做了截然不同的选择,儒家思想由此而兴盛发展起来,成为了汉文化的核心内容。
我们可以说一种文化延续了一个王朝的发展,我们也可以说是一个兴盛的王朝带动和发展了一种文化。随着汉朝的发展和强大,汉文化也随之广泛传播,最终遍及大江南北。当汉朝成为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强大的一个时期,汉文化也就成为了一种“坚不可摧”文化,历史证明也的确如此:在汉以后,中国历史又经历了唐、宋、元、明、清,其中元和清都是外族入侵,他们虽然占领了领土,改变了国号,可依然很快就被淹没在浩瀚的汉文化中,最终丢失了他们自己。其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不容忽视,那就是元朝在中国建立政权后,把汉人排在第四等,阶级分明,民族排斥,结果元朝不到一百年就没有了。后来,清朝接受这个教训,对民族不排斥了,汉人、满人共享政权,也就是说接受汉文化,所以满清后来就很强盛。我国著名的书画家启功先生是爱新觉罗的后裔,可有人在给他的信件上写着“爱新觉罗启功收”时,启功先生幽默地批上一句“查无此人”给退回去了。
说到这里,我们就不难理解,什么是汉族,什么是汉字,什么是汉语了。其实,这些都是一种文化现象,只是这种文化在强盛的汉朝得到了强盛的发展,经历的数百年的巩固,到后来就再也没有哪个时期哪个君王像“焚书坑儒”一样将她消灭或改变了。我们可以这么说,在汉以后中国虽然历经了数个朝代,却始终是继承和发展了一种文化——汉文化。
三、深远影响看今朝——“汉”文化现象举例
穿越浩瀚的历史,汉文化就像一首诗歌,在起、承、转、合中不断延续,壮大,其产生的影响,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不论是在中华大地,还是在国外,都非同一般。现在,本人试着罗列一些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文化现象,来做一个简单的阐述和说明。
汉族
相信众多的中国人在填写自己的履历表时,都会使用到这个词汇。汉族一词在词典里的解释是“中华民族之一”,而实际上,这是一种汉文化延续的现象之一。早在几千年前的汉朝,汉族是指汉朝的主体人群,是而随着汉的不断繁荣,汉文化随着政治的扩展不断被更多的人群认可和接受,“汉族”一词的意义也由原本的单纯的地域意义而含有了一种文化意义,越来越多的人在接受汉文化的同时也就无可避免地融入了这个群体。我们在生活中还可以看到很多的诸如此类的文化现象,如“汉子”、“好汉”、“汉奸”等。这些词语在现时的生活中不再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人群特点,汉子不再只指汉族的男子,而对于背叛国家的人,不论他是哪个民族的人,都该是“汉奸”……
汉化
汉化一词我想该是近代才出现的词汇,但是汉化显现早就有之。美国有一种叫Revlon的化妆品被巧妙地译为“露华浓”。“露华浓”一词取自唐朝诗人李白描写杨贵妃花容月貌的名诗《清平调三章》之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这可称为归化的音意兼顾的译法,堪称两全其美,体现了汉语在吸收外来词时特有的汉化处理功能。而到了现在,汉化现象随处可见,如超人(superman)、超级明星(superstar)、超市(supermarket)、毫微技术(nano-technology)、千年虫(millenniumbug)、热线(hotline)、冷战(coldwar)、绿卡(greencard)、情商(emotionalquotient)等。而目前最热门汉化现象该是英文软件的中文化,与此相关的词汇还有“汉化软件”,“汉化包”等。
而对于汉化现象,也有专家提出了相对的意见。台湾的中央研究所有专文论述了文化的“平铺发展论”,认为各种文化应该是平铺发展的,汉化现象过于以汉文化为中心,对其他文化进行同化,合成,从而造成了对其他文化的“文化摧毁”。关于其理论的是与非,大家可以一起来研究探讨。
❷ 明朝这么恶心的朝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粉
1.明朝是最后一个汉族人建立的王朝,大汉族主义思想的原因。
2.清代晚期的落后导致国运下降,落后挨打。由此形成强烈的落差而粉明。
3.历史知识积累不足,只知道明朝的成就,不知道明朝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4.个人情感偏向,也许知道明朝的问题,但是视而不见,选择性失明。
5.一有人提出反对意见,便说别人是清朝余孽。
实际上明清时期的中国并不是那么好。
也许明粉们记住了“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国门”,记住了“郑和下西洋”,记住了崇祯皇帝“非亡国之君,当亡国之运。”但是明粉忽视了朱元璋杀开国功臣,恢复活人殉葬制度,实施庭仗制度。他们忽视了嘉靖皇帝30多年不上朝专门修仙,万历皇帝30多年不上朝,朱由校专做木匠活,把权柄给魏忠贤。
清代的康乾盛世也是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而已。清代的人均粮食产量历史最低。1792年英国使团访华,发现沿途到处是弃婴,饥民争抢使团吃剩不用的食物。这就是所谓的康乾盛世!
所以明清时期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比较黑暗。很多专门研究明史,清史的专家对这两个朝代都没什么好印象。不知道明粉,清粉是怎么想的。
❸ 朝鲜王朝国王列表
1、太祖 李成桂 1335年—1408年,在位期间1392年-1398年
2、定宗 李芳果 1357年—1419年,在位期间1398年-1400年 太祖嫡次子
3、太宗 李芳远 1367年—1422年,在位期间1400年-1418年 太祖嫡五子
4、世宗 李 祹 1397年—1450年,在位期间1418年-1450年 太宗嫡四子
5、文宗 李 珦 1414年—1452年,在位期间1450年-1452年 世宗嫡长子
6、端宗 李弘暐 1441年—1457年,在位期间1452年-1455年 文宗嫡子
7、世祖 李 瑈 1417年—1468年,在位期间1455年-1468年 世宗嫡次子,端宗之叔父
8、睿宗 李 晄 1450年—1469年,在位期间1468年-1469年 世祖嫡次子
9、成宗 李 娎 1457年—1494年,在位期间1469年-1494年 世祖嫡长子德宗李暲嫡次子,睿宗侄子
10、燕山君 李 隆 1476年—1506年,在位期间1494年-1506年 成宗长子
11、中宗 李 怿 1488年—1544年,在位期间1506年-1544年 成宗嫡长子,燕山君之弟
12、仁宗 李 岹 1515年—1545年,在位期间1544年-1545年 中宗嫡长子
13、明宗 李 峘 1534年—1567年,在位期间1545年-1567年 中宗嫡次子
14、宣祖 李 昖 1552年—1608年,在位期间1567年-1608年 中宗庶七子德兴大院君李岹之第三子,中宗庶侄
15、光海君 李 珲 1575年—1641年,在位期间1608年-1623年 宣祖庶次子
16、仁祖 李 倧 1595年—1649年,在位期间1623年-1649年 宣祖庶五子元宗李琈之长子,光海君庶侄
17、孝宗 李 淏 1619年—1659年,在位期间1649年-1659年 仁祖嫡次子
18、显宗 李 棩 1641年—1674年,在位期间1659年-1674年 孝宗嫡子
19、肃宗 李 焞 1661年—1720年,在位期间1674年-1720年 显宗嫡子
20、景宗 李 昀 1688年—1724年,在位期间1720年-1724年 肃宗庶长子
21、英祖(英宗) 李 昑 1694年—1776年,在位期间1724年-1776年 肃宗庶四子
22、正祖(正宗) 李 祘 1752年—1800年,在位期间1776年-1800年 英祖次子庄献世子李愃之次子
23、纯祖(纯宗) 李 玜 1790年—1834年,在位期间1800年-1834年 正祖庶长子
24、宪宗 李 奂 1827年—1849年,在位期间1834年-1849年 纯祖嫡长子孝明世子(翼宗/文祖)李旲嫡子
25、哲宗 李 升 1831年—1863年,在位期间1849年-1863年 庄献世子第三子恩彦君李裀之孙,父为彦君第三子全溪大院君李圹
26、高宗 李 熙 1852年—1919年,在位期间1863年-1907年 庄献世子第四子恩信君李禛之曾孙,祖南延君李球为仁祖嫡三子麟坪大君第六代孙,父为南延君第四子兴宣大院君李昰应 纯宗 李 坧 1874年—1926年,在位期间1907年-1910年 高宗嫡长子
朝鲜国王的历史: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七月十六日,高丽大将李成桂废高丽恭让王,在松京(开城)寿昌宫即位,其时五十八岁。李成桂以“权知高丽国事”的头衔向明朝上表,趁高丽王混乱,自己受推戴不得不即位,明太祖朱元璋不予批准。
不久,李成桂拟定两个国号——“朝鲜”(古号)和“和宁”(李子春就仕之地)请朱元璋决定,朱元璋选了朝鲜二字,但是又因为李成桂“顽嚣狡诈”而不正式册封赐印。于是李成桂的头衔改成了“权知朝鲜国事”。
李成桂即位后,次子李芳远被封为靖安大君。经过两次王子之乱,在建文二年(1400年)被封为世子,十一月十三日受其大兄禅让于松京寿昌宫。
此时,明朝发生了一场极大的变局。太孙朱允炆即位,燕王朱棣起兵靖难,明惠帝用人不当,渐处下风,被迫对朝鲜更多地采取怀柔政策。为了在内战中拉拢朝鲜站在朝廷一方,便敕谕礼部,“朝鲜本礼文之国,辞位传袭之事,……若果无亏天理,悖人伦的事,任他国中自主张”。
于是方赐李芳远国王诰命,及亲王爵的九章冕服(朝鲜本爵,应赐五章或七章服)。这样,李成桂和李芳果多次求而不得的明朝册封,终于被李芳远得到了。他的头衔也从其父兄的“权知朝鲜国事”变成了朝鲜国王。
明成祖“靖难”成功登基之后,李芳远又再次上贺表,请冠冕服饰,于是再次得到了明朝所赐的金印、诰命、冕服、九章、圭玉、佩玉、妃珠翠七翟冠、霞帔、金坠、经籍彩币表里……,封朝鲜国王。
此后,历任朝鲜统治者均循例受封为朝鲜国王。只能自称孤,寡人,不能自称朕;只能被大臣称大王,殿下,不能称皇上,陛下,否则即为僭越。
朝鲜王朝时期(公元1392-1910),朝鲜国王的官服是红底金色图案的蟒袍,朝鲜王后则饰以凤。公主、翁主和嫔妃则饰以花型图案。赤翟衣是明朝皇帝明惠宗朱允炆下赐给朝鲜国王的,是特许的亲王级别的服饰。天青色翟衣作为中国皇后的等级,朝鲜王妃不能僭越。
❹ 秦朝以后有几个百年王朝
共有9(或加两汉、两宋就是11)个超过百年的朝代。分别是:
①西汉:共计:210年。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开国者刘邦
②东汉:共计:196年。公元25-220年。开国者刘秀
③晋朝(东):共计:156年。公元265-420年,分为西晋(265-316年)、东晋(317-420年) 。开国者司马炎。
④唐朝:共计:290年。公元618-907年。开国皇帝李渊。
⑤金朝:共计:116年,公元1115年-1234年,开国皇帝是完颜阿骨打(完颜旻)所建。
⑥辽朝:共计210年,公元916年-1125年,开国皇帝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⑦西夏朝:共计:189年,公无1038年—1227年,开国皇帝李元昊。
⑧宋朝:共计:320年。公元960-1279年,分为北宋(公元960-1127年)、南宋(公元1127-1279年)。开国皇帝赵匡胤。
⑨明朝:共计:277年。公元1368-1644年。开国皇帝朱元璋。
⑩清朝:共计:268年。公元1644-1912年。开国皇帝皇太极。
(秦末、两汉之间、三国、南北朝、隋末、五代十国、元末、明末有很多大水的朝代,超过百年的没有。)
❺ 王的组词有哪些词语
王的组词:女王、王族、王侯、国王、勤王、王浆、法王、王爷、君王、王公、小王、封王、帝王、王八、霸王、王位、蜂王、王后、王上、龙王、猴王、孩子王、王国、王权、君王、王候将相、王子、天王、王法、王冠、王孙贵胄、王旨、王封、霸王别姬、成王败寇、白马王子、蜂王、独立王国、成王败寇、都铎王朝、王法、帝王、帝王将相、百年王朝、冥王星、百兽之王等;
王,拼音:wáng、wàng,多音字。
王是指事字,甲骨文像斧钺之形,“王”便是以斧钺象征王权。本意是古代的最高统治者。秦汉以后,帝王改称为皇帝,“王”就成为封建皇族或功臣封爵的最高项,如:诸候王、亲王、郡王等。也指在某个领域、某一方面取得成就的人,故事大王
❻ 司马家江山是被百年前司马懿诛杀的哪个家族的后代夺走的
高平陵之变司马懿一生最重要的事件,杀掉大将军曹爽,标志着司马家族成功篡权,将曹魏政权掌握于手心。后来司马师、司马昭兄弟逐步稳控大权,在高平陵之变中,曹爽军师、大司农桓范是一个关键人物,司马懿灭掉此人三族,几百年后其子孙夺走东晋江山。
当年,司马家族从曹氏家族夺得的江山,在延续了155年国运后,竟然以这种戏剧性的方式,传到了桓氏家族手中。正应了风水轮流转,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司马懿泉下有知的话,该作何感想?
❼ 赵匡胤当皇帝后,给后代留下什么祖训,竟让其百年不衰
赵匡胤是当兵出生的,后来当上了皇帝,建立了宋王朝。这状况与死的时候给后代留下了一些主线,然后让它的后代王朝一直保持着百年不衰。这条祖训也是让很多人感到疑惑,是什么样的祖训有这么大的效用,一个王朝百年不衰是十分厉害的。
宋朝最鼎盛的时期。每年的征税收入是比大唐时期或者明朝时期要高上很多的。唐朝时最鼎盛的时期,每年的收入其实也抵不过宋朝时期的1/5,所以在宋朝的时候是比其他封建王朝百姓过的是最好的地方。
❽ 朱元璋北伐,为何说是寄托汉人王朝百年心结的复土战争
朱元璋的北伐,主要是推翻元朝,攻克元朝还在北方的势力,包括元朝大都,即今天的北京。自汉之后“幽蓟十六州”地区,四百多年来一直被少数民族所统辖,而朱元璋北伐更是直指该地区,并且提出公告中提及的“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也让汉人激动不已,所以说此北伐寄托了汉人王朝的心结。
所以说朱元璋的北伐了却了几百年来汉人王朝一直没能统辖幽蓟十六州的心结,也让流失已久的国土再次回归。
❾ 三国乱世的真正推手,因一句话断送东汉百年王朝
引言:他为了当土皇帝的私心,向皇帝提出建议,又因为谶纬家(占卜)的一句话,野心膨胀,想要让子孙做皇帝,结果却鸡飞蛋打,给他人做了嫁衣。
建宁元年(公元168年) 正月庚子日(二十一日),刘宏即皇帝位,为汉灵帝。
此时的汉王朝风雨飘摇,东羌反叛未平,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被宦官谋害,这一年里,鲜卑和貊侵犯幽、并二州,西域疏勒王国国王的叔父和得,杀掉国王,自立为王,乌桓酋长上谷郡的难楼称王,辽西郡的丘力居称王,辽东郡的苏仆延自称峭王,右北平郡的乌延自称汗鲁王。
到了建宁二年,江夏郡蛮族起兵反叛,丹杨郡山越族起兵反叛,鲜卑侵犯并州,高句丽国王伯固侵犯辽东郡。
后来鲜卑又屡次侵犯幽、并二州,如果说羌人、鲜卑、蛮族等少数民族都只是小打小闹,那么以张角为首的黄巾起义,就是一场席卷全国的灾难了。
(图)辎车画像砖
?
首先,刘焉想要申请交趾牧,也就是现今的广东省到越南北部一带,他建议大幅提高州牧的权利,同时想要去那么偏远的地方,摆明了天高皇帝远,想要当土皇帝,但是侍中同时也是谶纬家的董扶告诉他他看出益州有天子之气,于是刘焉转而申请益州牧,可见他因为这一句话,野心更加膨胀,想要子孙做天下之主。
刘焉进入益州之后,派张鲁盘踞汉中,结果张鲁得势之后占据了汉中,刘焉则以米贼作乱(张鲁是“五斗米教”首领)阻隔交通为由,中断了中央朝廷的联络,开始经营起益州之地,后来刘焉称病,让朝廷将其子刘璋从京城派到益州,刘焉趁机将他留下。
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刘焉在朝中的长子刘范、次子刘诞与征西将军马腾密谋进攻长安,结果事情败露,不久刘范、刘诞被杀。
真是人算不如天算,本当是作为继承人的长子、次子死了,绵竹还发生大火,刘焉城府被焚,刘焉不久之后就发背疮而死,留下了优柔寡断、懦弱多疑的刘璋袭职益州牧,直到被刘备夺位。
不得不说,董扶所说“益州分野有天子气”确实是对的,因为后来出了刘皇叔,但是刘焉算是白算计了,他提出的政策,不仅没有帮助灵帝稳住局势,还使各地州牧做大,如兖州的曹操、幽州的公孙瓒、冀、青、并三州的袁绍、扬、豫二州的袁术、徐州陶谦、荆州刘表等等,纷纷发展成为武装割据势力,扰乱天下。
如果没有刘焉的建议,也许东汉还不会那么快走向灭完,也许它还在外戚干政、宦官弄权中苟延残喘。
历史大学堂官方团队作品 文:朔雪渔翁
❿ 如何欣赏中国古代明清两朝古代家具欣赏
中国古代家具源流概说——明清家具
明代家具
宋元以后,中国社会仍然延续着千年以来的封建统治制度,由于元末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加上长期战乱,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的破坏,明王朝吸取历代王朝兴衰的经验教训,深知“居安虑危,处治恩乱”的治国策略(《洪武实录》),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经济、促进生产的措施,经过几十年的恢复,使国家走上了全面发展的道路,至明中叶,举国上下出现了空前繁华的景象。而明代家具这一时期在沿着宋元传统的基础上继续演变发展,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文化艺术的发达,出现了一些地域艺术文化中心及流派,尚古求真、豪放挺拔成为新的时代审美标准,中国古典家具也迎来了它的黄金时期。这里就其形成的原因重点提出几项:
明末清初 黄花梨攒靠背活屉四出头官帽椅
一、手工业的高速发展,推动了生活领域方方面面的进步,使得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上得到了很大的满足。二、郑和下西洋时,随船满载的中国瓷器、茶叶、铁器、农具、丝绸、缂丝、金银等各类商品,以货物贸易的形式换回各国特产,如象牙、香料、宝石等,由于归航时所载货物较轻,怕帆船倾斜,需要用生物体来增加船的重量,于是大批优质的木材便利用这个“偶然”的机会来到中国,而这批木材被港口附近一些木匠发现并制造成家具,这些木材木质坚硬、细腻、纹理好,做出家具结实耐用,且极具凝重感。这就是后来我们提到的硬木。三、经济社会的改变促使文化意识形态的改变。
清早期 黄花梨透棂书格
清代家具较多的注重陈设效果,整体造型厚重,体形庞大,色彩强烈,并常常采用各种工艺手法,强调形体的装饰美。多种材料的镶嵌,精细繁缛的雕刻,突出地表现了传统家具的工艺美,但娴熟的传统技艺,迎合了当时夸张的审美趣味,到清代晚期时,更加一发而不可收。过度的堆砌和人为的雕琢,使得许多家具显得特别繁琐;财力不济而造成的粗制滥造,更使家具走向了物质功能要求的反面。最后,将创新精神局限于外在形式感的清式家具画上个华而不实的句号。
清早期 紫檀有束腰方回纹马蹄足三屏风扶手椅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性质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清代家具进一步出现西化倾向,各种西方家具成了市民追求的新异物品。到这一时期,清代家具也就完全失去了它原有的光彩。
延伸阅读:[明清家具部件术语] 椅子的鹅脖